(世界史专业论文)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面对 20 世纪 70 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 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政府 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反对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掀起了一场抑制 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政府,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执政,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凯 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实行所谓的“需求管理” ,通过增加支出和扩大财政赤字 的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促进生产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这种政策的后果是通货膨 胀居高不下,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 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 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表 现在通过制定“中期金融战略” ,结合英国的实际承受能力,逐渐减少货币供应量;通 过国有部门私有化和福利制度改革以及控制地方财政等方法降低公共部门的开支, 减少 政府的借款需求;通过减税刺激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通过工会改革,打破工会对劳动力 市场的垄断,促进了劳动力自由流动;通过反对垄断高价,重建自由市场,最终达到平 抑物价,促进生产的目的。 反通货膨胀的 “撒切尔革命” 虽然产生了失业率的增加和贫富差距扩大等负面影响, 但它使长期困扰英国经济的高通货膨胀率得到了抑制,改善了英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促 进了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经济增长的同时英国并没有出现同期美国里根政府那样的 高赤字现象。重振了英国国威的“撒切尔革命” ,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使撒切尔夫人 赢得蝉联三届政府首相的胜利。 反通货膨胀对“撒切尔革命”来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为抑制通胀不仅是撒切尔 政府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战略目标,更是推进撒切尔革命,重振英国国威的一种 手段。撒切尔革命实质上就是反对通货膨胀,重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过程。其反通货 膨胀政策对于中国当前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英国 ;反通货膨胀 ;撒切尔革命 ;经济改革 ii abstract when the british ecnomic faced “stagnation and inflation”in 1970s,the thatcher government which assumed power in 1979 adopted the idea of the monetary ,opposed the first goal that takes the full employment as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 so it raised an economic reform which suppressed the inflation, improved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it is called “the thatcher revolution”. after world war two, british government, regardless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or labor party, had implemented the economic policy that is called “the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which keynes had advocated:through increasing the disbursement and financial deficit to stimulate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 to promote production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creasing. this policys consequence is high inflation .facing the high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coexisting, madame thatcher thought curbing inflation can develop good environment for macro economic, therefore the monetarism policy became the effective tool to cope with the inflation.she implemented the strict monetary policy and contracting financial policy.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inance strategy of intermediate stage”, madame thatcher reduced the money supply gradually. simultaneously she implemented the financial policy of increasing income and reducing expansion, to reduce public sectors expenditure through privatization of the state-owned department and welfare systems, through tax cut to stimulat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through the trade union reform, she broke the trade unions monopoly to the labor market, promoted the labor force to flow unrestrictedly. finally the goal of holding down the price achieved. although counter-inflation had produced negative influence as unemployment increasing and the gap expansion between rich and poor. but it suppressed the high inflation rate, improved britains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promoted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economy. british gdp growth rate in 1981-1989 was higher tha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 growth has not presented high deficit phenomenon as the american reagan administration. “the thatcher revolution” rallied the british national prestige, obtained the widespread approval, caused madame thatch winning shree continual victories of reelection as the prime minister . counter-inflation is aim and skill of “the thatcher revolution”.suppressing the inflation is not only thatcher governments economic reform aspect; it is thatcher governments economic strategy central content and penetration. in fact the “thatcher revolution” is the process of opposing the infl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capitalisms free market.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policys formulation of chinese counter-inflation. key word: britain; counter-inflation; the thatcher revolution; economic reform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策有两次大的转折: 一次是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的 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的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另一次是 20 世纪 80 年代 以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为开端的摒弃凯恩斯主义的 “需求管理” 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后一次经济改革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核心,对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领头羊” 的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 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979 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的撒切尔夫人,摒弃“共识政治” ,在西 方大国率先奉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 以抑制通货膨胀、 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目标, 掀起了所谓的“撒切尔革命” 。它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振兴了英国经济,其反通货 膨胀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我国的反通货膨胀尤显珍贵,因而本人选择论反通货膨胀 的撒切尔革命作为论文题目。同时本人尝试改变以往学者单纯把反通货膨胀作 为“撒切尔革命”的一个方面,只从货币政策上分析撒切尔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做 法,试图从整体上(不仅包括货币政策还有财政政策以及反垄断的自由化改革等方面) 来分析“撒切尔夫革命”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过对本论文的思考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对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整体的了解, 能够较 好的把历史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 揭示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中的反通货膨胀 特征和实质, 对我国当前的反通货膨胀有所助益。 这是对我研究生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 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2. 研究动态 国内外对撒切尔夫人研究颇多。国外以英国为甚,中译本主要有(英)肯尼斯哈 尼斯的撒切尔首相传 ,彭妮朱娜的撒切尔夫人传 ,拉塞尔刘易斯的玛格丽 特撒切尔 ,雨果杨格的铁女人撒切尔夫人传等传记作品;除此之外有撒切 尔夫人的回忆录和自传:如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 , 通往权力之路撒 切尔夫人自传等。对撒切尔主义和撒切尔革命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彼得詹金斯撒切 尔夫人革命 ,英文版的有马丁雅克与斯图亚特霍尔编写的撒切尔主义的政治 , p.布朗和 l.斯帕克主编的在撒切尔主义的背后 ,s.r.拉特温的撒切尔主义剖析 , 鲍勃杰斯索普等撒切尔主义两个国家的谎言等,大部分从政党斗争的传统的角 度分析撒切尔主义。 国内较有权威的著作主要有陈乐民的 撒切尔夫人传 、 刘建飞的 撒切尔夫人传 、 王振华的撒切尔主义 、王皖强的国家与市场 、毛锐的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 2 究 、罗志如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的研究” 等等,这些著作从整体上对 撒切尔夫人改革进行综述或研究。而其他的论文则偏向具体措施的单独阐述,如教育、 社保、国企、住房、货币、工会等。其中有特色的是王皖强博士以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为 切入点分析了撒切尔主义;毛锐博士以私有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 本人尝试以反通货膨胀为主线来分析撒切尔夫人的社会经济改革,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 3. 研究方法 本论文属于社会经济政策研究,着重采用历史分析法、实证法和比较法,兼用数据 和图表法。 4. 论文结构安排 本论文选题为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通过对撒切尔革命的剖析,即对撒切 尔政府具体政策的分析,梳理出反通货膨胀这根主线。总结撒切尔政府反通货膨胀的实 质和成败经验。 本论文分除引言外正文分为四部分内容。即第 1、2、3 章和结语。 第 1 章“撒切尔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论述撒切尔政府上台前,英国和西方国家所 遭遇的“滞涨”经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势,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在英国也出现 了积极传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新右派。 第 2 章“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主要论述撒切尔政府上台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 济改革措施,即 “撒切尔革命” 。为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运用货币主义 观点于宏观经济中,制定了“中期金融战略” ,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同时进行相应的 财税改革。通过私有化、福利改革、工会改革等措施来打破垄断,进行自由化和市场化 改革,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以达到刺激供应,平抑物价的目的。 第 3 章“撒切尔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论述撒切尔革命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分为积 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撒切尔革命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治愈了英国病,带来了劳动生 产率的普遍提高,重振了英国经济。撒切尔革命对当前我国反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第 1 章 撒切尔革命的历史背景 1979 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的撒切尔夫人, 以抑制通货膨胀、 营造良 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目标, 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推行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经济 改革,扭转了二战后英国相对衰落的局面,对英国乃至世界影响甚大,故称之为“撒切 尔革命” 。这场发生在英国的“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1 遭遇“滞涨”的英国经济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发源 地。 这些政策曾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 但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英国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遭遇“滞涨” ,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滞涨”是指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物价上 涨率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涨”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最大。通货膨胀是一个被广泛 使用的经济范畴。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领袖冯a哈耶克认为: “通货膨胀 一词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的导致物价上涨。 1”在哈 耶克看来, 通货发行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 如收成不好、 石油以及其他能源的短缺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则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美国著名的经 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则认为 “货币的定义如果仅指流通中的钞票、 以及某几类存款, 那么货币太多了,货物太少了,这也是通货膨胀。 ” 虽然定义上各有分歧,众说纷纭。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将通货膨胀表述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市场货币供应量 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发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货币增发如果适应商品生 产和流转的需要, 就不一定会引起物价的上涨, 物价的上涨也不一定是由于货币的增发, 其他的因素如供求关系的变化、再生产周期的影响、垄断资本对价格的操纵、国际收支 的恶化、国家干预等都可能引起物价的上涨。但货币的增发持续的超过商品生产和流转 的需要,就必定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这样的货币增发,一般源于政府的赤字财政以及 与之相联系的信用膨胀。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起着双重作用。从短期看,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刺激生产、增加就业的作用。但从长期看,温和的通货膨胀很容易发展为严重的通货膨 胀,破坏作用成为主导方面:它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形,价 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它加剧 了投机活动,使社会需求发生变态,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既会破坏银行正常作用的 1 哈耶克: 无处可逃:失业必然跟着通货膨胀(j)世界经济译丛1991 年 12 月,第 22 页。 2 石今: 弗里德曼教授谈通货膨胀问题 (j) 世界经济1980 年 12 期,第 66 页。 4 发挥,也会损害了本国出口竞争能力。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货币金本位制的崩溃,通货膨胀像瘟疫一样席卷了整个 资本主义世界,变成了经常性的经济现象,成为各国经济中的“头号敌人” 。 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曾经历过两次高通货膨胀的袭击:一次是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对原材料的抢购风潮,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提价和长期的赤字财政和国家干预政策给西方工业化 国家造成了经济中高通货膨胀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并存的“滞涨”现象。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国家。 由于战争的 影响,物质的严重匮乏,垄断组织乘机哄抬物价,消费物价在 1945-1949 年间平均上涨 4.6%。50-60 年代是英国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时期,物价处于温和上涨的阶段,对人们 影响不大。但是进入 70 年代后,消费物价迅速攀升,整个 70 年代消费物价年平均增长 率达 12.4%,高于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同期英国国民 生产总值在 1974-1980 年只增长了 6.9%, 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 0.95% 3。 严重的物价上涨、 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和生产发展的滞后给英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国内生产总值原来仅次 于美国,1955 年被西德超过,1964 年被法国超过,1965 年被日本超过,退居世界第五 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变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2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人们认为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对 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高失 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现象,传统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出现的菲利 浦斯理论受到质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进退两难、顾此失彼:要延缓危机和减少失 业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这又会造成更严重的物价上涨;为缓和物价上 涨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又将引起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凯恩斯经济学的失灵使 得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兴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包括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奥地 利学派、弗莱堡学派等,它们都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否定存在非自愿失业,强调稳 定物价和市场调节,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和通货膨胀。对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影响最 大的是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货币主义理论按照其发展轨迹可分为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和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传 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数量同物价、 单位货币的价值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和严格的 比例关系。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进一步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仅会影响物价,还会影响产 出、货币的流通速度。现代货币学派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哪里 3 吕益民、张宇: 通货膨胀概览 (m)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71 页。 5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量过度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唯一重要原因 4, ”引起货币量超速 增长的原因在于推行充分就业政策、 政府开支的迅速增长以及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 政策。并且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加剧通货膨胀,因为在长期 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菲利普斯所谓的交替关系, 只有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率才 能使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以下,而长期加速增长的通货膨胀,也会使自然失业率本 身上升,于是产生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现象。 货币主义者相信市场经济能够在动态中实现稳定,因而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变动 遵循必要的规则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政府必须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只控制它们 能够控制的货币供应量, 单一地按照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 的增长率,即所谓一个“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引起物价急剧而大幅度的变动, 不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5。在财政政策上,货币主义者主张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弥补财政赤字靠发行公债而不是发行货币。 货币主义者反对政府对企业干预和对物价和 工资的管制,认为这会带来越来越高的政府支出和迅速增长的通货量,实际上提高了失 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也认为医治通货膨胀会带来失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减缓等副作用。 这种 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设法减轻它,即通过宣布一个稳定的逐步降低通货膨胀的 政策,坚持执行并得到人民的信赖。他特别指出要有坚持金融紧缩政策的勇气和耐心, 才能最终战胜通货膨胀。货币主义是撒切尔夫人制定反通货膨胀政策的理论基础,至始 至终贯穿于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之中。 供给学派秉承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强调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反对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在实践上是失败 的,因为它在刺激需求增加的同时,没有对供给以足够的刺激,形成供给不足,就不可 避免的导致了通货膨胀,阻碍实际经济增长,形成了“滞涨” 。供应学派认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已由过剩经济转为不完全过剩。一些生产要素如劳动力、有形资本过 剩,而另一些生产要素如初级生产资料(比如石油)则供不应求。在生产要素不完全过 剩的情况下实行凯恩斯主义,其结果是需求政策首先作用于供给不足的生产要素,从而 造成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 供给学派认为要消除“滞涨” ,就要实行刺激供给的供给管理政策。它主张大幅度 地和持续地削减个人所得税,以引诱人们多做工作和对企业增加资本投资;适当增加货 币供应以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提高总供给;减少政府支出,特别是削减社会福利 支出不仅能满足减税的需要,而且能直接提高劳动力供给。在以上政策主张中,减税是 其核心内容。供给学派的主张对撒切尔政府后期的政策制定影响很大。 新自由主义的领袖冯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 4 楚尔鸣等: 货币金融概论 (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2 页。 5 蒋自强、史晋川等: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9 页。 6 权,滥发货币而引起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相信超量货币供应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上,哈耶克与货币主义是一致的: “无论是较高的工资,还是较高的石油价格, 或者一般进口物品的较高的价格,都不可能抬高商品的总价格水平,除非购买者给予更 多的货币来购买它们 6。 ”在对 20 世纪 70 年代的通货膨胀分析中,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 是政府致力于充分就业和工会要求增加工资两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没有破产和 失业,就无法把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置于社会控制之下,于是只能通过增加货币供 应量加以解决。他认为失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私人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和经济资源配置 失调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被挫伤,市场无法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的缘故。 “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只是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吸引到只有依靠不断的甚至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才能 够存在的职业中去,尽管能够暂时延缓劳动力分布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它不仅没有解 决这种矛盾,而且加重了劳动力的不合理的配置程度,一旦通货膨胀放缓或停止,劳动 力分布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一致就会显得更为严重, 随着这些依赖于通货膨胀的职业萎 缩和消失,更加严重的失业将不可避免 7。 ” 哈耶克反对对工资和物价实行政府管制,认为这是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它使市 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受到了限制。 “在一个实施货币扩张政策的经济结构中,市场参与 者会发现,除了合理的经济核算受到干扰以外,他能够自由的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 被大大压缩了,因为伴随着货币扩张政策而来的常常是政府管制的加强,当整个经济系 统因为政府的管制而日益变得麻木停滞时, 一种近乎全速前进的通货膨胀的超常刺激就 必然成为维持该经济系统自身运转的常规方案。这样一来,通货膨胀与政府管制的相互 影响的恶性循环出现了 8。 ”因此,他认为不能靠扩大政府机构的权力或公营经济的比重 等办法来反垄断,而应当鼓励市场竞争和私营企业自由经营的办法来减少垄断的权力。 一直把哈耶克作为自己精神领袖的撒切尔夫人对此心领神会。 1.3 英国新右派的反通货膨胀思想 在英国,习惯上把接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保守主义者称为 “新右派” 。他们反对国 有企业,工会势力的膨胀以及社会福利制度,主张以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反对国 家过分干预经济,主张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随着英国经济形势的恶化,保守党在大选 中不断失利,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保守党的右翼分子伊诺克鲍威尔、基思约瑟夫以 及后来的撒切尔夫人开始积极宣传新右派的思想, 探索把新自由主义理论与英国实践相 结合。 伊诺克鲍威尔是英国保守党右翼著名的政治家和坚定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当他还 在麦克米伦内阁任职时就因为反对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而辞职。 鲍威尔接受了货币主义 6 (美)弗里德曼夫妇: 自由选择 (m)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281 页。 7 哈耶克: “反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运动” (j) 经济科学与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6 页。 8 哈耶克: “充分就业、计划和通货膨胀” (j) 经济科学与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5 页。 7 关于通货膨胀的起因理论: “生活费用增加的真相既不在于英国的工会,也不在于英国 的经济问题,唯一的纯粹的原因在于英国政府,当政府开支比国民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增 长时,过量的货币就输入到经济当中,即使没有工会,或者人们都是本尼克修道院的僧 侣,结果仍然将是不可避免的,机械地出现我们已经经历的价格上升 9。 ”从这一观点 出发,鲍威尔极力反对在经济中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协商的“法团主义” ,抨击试图 通过集体谈判来限制工资的“收入政策” ,他把这种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说成是“一种 无知,一种愚蠢的无知,更糟的是,它还是一种危险的无知。 ”在他看来,自由市场机 制是唯一能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机制,它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最奇妙的计算机 10。 ” 因此他坚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限制国家在社会福利和经济领域的作用。鲍威尔的 思想对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右翼产生了巨大影响。 基思约瑟夫是英国战后第一位公开宣扬货币主义的高层政治家。在 1974-1976 年 间,约瑟夫发表了大量的演说来宣传货币主义,攻击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和需求管理 政策。1974 年 9 月他在普雷斯顿发表了通货膨胀错在政府的著名演说,猛烈抨击战 后“共识政治”和“充分就业”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主义主张。他在演说一开始 就警告说: “通货膨胀正威胁着我们整个社会,它不仅威胁我们现在相对繁荣,而且还 威胁着每个家庭的存款、 计划以及每个人、 每个家庭、 每个工商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资金。 除非遏制这种发展趋势,否则随之而来的贫困和失业将带来灭顶之灾 11。 ”他反复强调, 战后英国政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夸大了失业的程度和危害,认为不太高的通货膨 胀是可以控制的,并试图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换取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发 展。结果造成英国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和私有企业动力的丧失。约瑟夫认为正是由于政 府大量发行货币,而不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积累来消除赤字财政。这种注重短期效应 的做法必然导致经济走走停停、滞涨以及正在经历的恶性通货膨胀和衰退。同鲍威尔一 样,他坚决反对政府的收入政策,认为“单单采用收入政策来抑制由过量供应货币引发 的通货膨胀,就像试图围堵一根漏水的水管,却不关上阀门一样。 ” “控制货币量是我们 想要做和必须做其他一切事情的前提 12。 ”在 1976 年约瑟夫又进一步提出“仅有货币主 义是不够的”思想。主张在经济领域要增强市场的自由竞争,压缩国有经济规模,发挥 私有经济作用;在福利领域反对平均主义的高额累进税,福利政策要讲求“选择性” , 缩小各项福利费的发放范围等。因此有人认为, “通过对战后保守党经济哲学和政策的 彻底批判, 约瑟夫在1974年就闪耀出撒切尔主义之光, 他的思想是撒切尔主义的源泉 13。 ” 撒切尔夫人的经济哲学开始于从小在家里所灌输的吃苦耐劳、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和尊重个人自由的“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后来在担任保守党财政部发言人时,就与 新自由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基思约瑟夫等人组成“政策研究中心”,研究货币主义的经 9 王皖强: 国家与市场 (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版,第 63 页 10 e. powell, freedom and reality, london, pp.75-102. 11 k. joseph, reversing the trend, london, pp.19-21. 12 james callagham,times and chance,london,1987,p,571. 13 毛锐: 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 页。 8 济政策。1975 年 1 月撒切尔夫人在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指出: “我们从经验中 得到两个教训:一个就是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是最可怕的敌人;二是我们再 也不能让宏观经济学的偏见和工业增长蒙骗我们, 使我们看不到普通百姓和各个生活领 域里的日常问题。 在我领导下的保守党将毫不掩饰其信条, 即个人自由和个人致富成名, 维护法律和秩序,广泛地分配私人财产,对干劲、技能、和节约给予报酬,维护多样化 的选择和地方社区的权利 14。 ” 撒切尔夫人认为,反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提高企业竞 争力是中期目标,只有这两项任务完成了,英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 英国经济才能繁荣, 就业问题才能解决。 1975 年 6 月她在美国芝加哥的罗斯福大学发表 演说称“通货膨胀是能够毁灭每一个社会的致命毒瘤。 ”并且认为“一个负责的政府的 首要义务是重新确立货币币值的稳定,将通货膨胀从体制中清除出去。因此我们经济政 策的首要目标是彻底打败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滋生失业的温床 15。 ”在 1978 年的 一次演说中,撒切尔夫人还把维多利亚价值与货币主义联系起来。她认为,如果允许货 币贬值的话,那么其他价值也会贬值,印刷钞票等于国家施与人们的小恩小惠。通货膨 胀从思想上削弱和破坏了所有的维多利亚价值观,而最终破坏了自由。在 1979 年的竞 选宣言中,撒切尔夫人明确地提出“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制定适当的货币规则,公开宣布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目标,并逐步削减政府借款需求的规模 16。 ”这标志着撒切尔夫人为代 表的保守党反通货膨胀的思想基本形成。 14 潘尼尤诺: 撒切尔夫人传 (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117 页。 15 m. thatcher, the revival of britain: speech on home and european affairs, london, 1989. 16 杨豫、王皖强: 论撒切尔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j) 南京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4 期。 9 第 2 章 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 其实最早实行货币主义政策的是工党政府。早在 1976 年的工党年会上,首相卡拉 汉就说: “我们曾经以为,通过削减税收和提高政府开支,牺牲经济上的扩大再生产就 可以换取就业的增加,但我要坦率公正的指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它曾经存在 过,也是通货膨胀强加于经济的结果 17。 ”同年 12 月,为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附加 条件的 23 亿美元的贷款,工党政府不得不采用削减公共开支,控制货币发行量的货币 主义政策。 工党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一定的成效,到 1978 年 4 月经济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通 货膨胀率由 1975 年的 24.3%降至 1978 年的 8.3%,是 7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是工党的反通货膨胀主要依靠是削减开支和限制物价和工资增长的“收入政策” , 1977 年底工党政府又采用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由于工会不配合,限制工资的“收入政 策”失败,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又导致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 衰退,标志着工党货币主义政策尝试的全面失败。 把货币主义思想成功地付诸实践的则是保守党政府。 撒切尔夫人认识到控制通货膨 胀是良好经济运行的前提,因此为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实行严厉的货币财政政 策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实行微观领域的配套改革,具体表现在宏观经济领域的控制货 币和增收节支,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自由化改革两个方面。 2.1 宏观经济领域货币、财税改革 撒切尔政府为完成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目标, 实行严厉的货币政策和增收节支 的财税政策,包括实施中期金融战略 ,控制地方财政和税制改革等,其中中期金 融战略是其核心内容。 2.1.1 中期金融战略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货币经济。 通过掌握货币运行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预测经济 的运行前景:一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反映出通货膨胀的基本状 况。二是货币的结构和流动性。货币机构由 m0、m1、m2、m3几个层次的货币在货币总量中 所占比率的大小。几种不同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及影响各不相同。m0(现金)流动性最强, 它的增长变动与生活资料价格关系最为密切;m1(m0+活期存款)的增长变动与生活资料 与生产资料的价格走势都密切相关;m2(m1+银行定期存款)和 m3(m2+所有储蓄存款)的流 动性较差,但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关系密切 18。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 度与越快,则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 17 彼得詹金斯.撒切尔夫人的革命新华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 页。 18 吕益民、张宇: 通货膨胀概览 (m)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6 页 10 货币主义特别强调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市场经济的自动稳定性, 简单地向经济 体系中注入货币,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能带来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要抑制 通货膨胀,必须从控制货币量入手,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是货币主 义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撒切尔政府设计了以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解决通货膨 胀为目标的货币紧缩政策,即 1980 年 3 月提出的“中期金融战略”。 附表:中期金融战略 19 1980-1981 1981-1982 1982-1983 1983-1984 m3(增长率) 7-11 6-10 5-9 4-8 psbr(占 gdp 的比重%) 3.75 3.0 2.25 1.5 从上表可见,中期金融战略是从 1980/1981 年度开始的,它以降低通货膨胀,实现 预算平衡为目标。政府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m3作为货币标的,辅以“公共部门的借款 需求” (中央、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总借款,简称 psbr)作为财政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期金融战略”明确地设定m3的增长率从 1980/1981 财政年度的 7-11降至 1983/1984 财政年度的 4-8,同期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psbr)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每年下降 0.75, 从 3.75降至 1.5。 政府设想通过压缩开支来降低公共部门 的借款需要,最终达到控制货币量的增长。 当然撒切尔夫人并非机械地照搬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量每年以一个固定增长率增长 的思想,而是结合英国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在若干年内逐渐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渐进的 货币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 英国财政部计划用四年的时间逐渐降低m3的增长率和公 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占 gdp 的比重。为确保金融战略的实施,英格兰银行制定了两套目标 测试系统:一套是中期控制系统,主要是透过财政政策操纵中间变量(公共部门的借款 需求) 来控制货币标的; 另一套是短期控制系统, 主要是透过货币政策操纵中间变量 (短 期利率水平)以控制货币标的。两套控制系统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 m3来降低通货膨胀,所不同的只是政策手段和中间变量的不同。 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对当时英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由于国内利息率和成本 价格的提高以及英镑价格上涨引起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造成英国工业生产严重滑坡和失 业的突然增加。1979-1982 年工业产量下降了 12.8,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 3.3,失 业人数在 1981 年突破了 200 万大关。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就认为, “英国政府的中期 战略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冒险实验 20。 ” 因此“中期金融战略”的执行激起各方的反 对和强烈的不满,各种指责和抗议不断,尤以 1981 年 364 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反对政 府货币政策达到最高潮。但是撒切尔夫人依然不为所动,她坚持认为失业工人有机会或 经过培训可以寻找合适的工作,这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是有益的,而通货膨胀 19 王振华、申义怀: 撒切尔主义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版, 第 85 页。 20 施倞: 论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的货币政策 (j) 国际金融研究1991 年第 41 期。 11 使生产资源的配置错位和分配不公,会造成政治和社会上的动荡不安,因此政府依然要 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第一战略目标。 到 80 年代中期短期利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由 1981 年的 15.4%降至 1986 年的 10.9%;公共部门借款需求也呈好转之势,其占 gdp 的比重由 1983 年的 4.2%降为 1986 年的 0.7%,而 1987 年还出现了 0.3%的盈余 21,公共部门借款 需求的绝对量也大为减少。由于政府有效地控制了利率与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加上通 货膨胀逐渐降低,英国的货币政策呈现稍微松动的趋向,新修改的“中期金融战略”根 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货币增长目标和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做了相应地提高,将 1982/1983 和 1983/1984 年度的货币增长目标从原来的 5-9和 4-8分别提高到 8-12 和 7-11,1982 年的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占 gdp 的比例也从 2.25提高到 3.5 22。 鉴于m3日益脱离 gdp 的增长,为了更准确地监测货币增长及流通,在 1982 年增设了 狭义的货币增长标的 m1, 1984 年又设立最狭义的货币增长标的 mo并把它坚持下来。 1985 年财政部决定暂停执行m3,1987 年正式放弃了m3,由 m0取代m3,使得货币供应量 的增长更为准确。 同时撒切尔政府灵活地把控制货币增长与金融自由化改革结合起来。 1979 年废除外 汇管制, 1986 年取消对证券交易所的管制, 同时废除了对专业银行经营业务的严格限制 以及取消了房屋建筑协会与一般商业银行间的业务界限等, 这表明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更 宽松和更具伸缩性。 “中期金融战略” 通过一个中期时间对货币量的控制来实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标, 这对货币的控制具有了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把战后宏观经济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货 币政策为辅的模式变为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的模式,对英国经济的转变起了 重要作用。1982-1988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3.4%,成为战后英国经济持续增长 的最长时期。被称为“撒切尔奇迹” 。同时通货膨胀连续 6 年保持较低的水平,使长期 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问题基本解决。由于政府开支的压缩和经济的好转,加上 私有化的进行和北海油田的大量开采等,1987/1988 年度出现了 70 年代以来的首次盈 余,这都与“中期金融战略”的成功实施是分不开的。法国经济问题周刊曾刊登文 章,认为撒切尔夫人“经济政策的独创性在于制定了一项中期金融战略。 ” 2.1.2 控制地方财政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中央集权化的程度一直相当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 地方政府得到迅速发展,职能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不仅有征税权,还可以根据地方利益 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城乡发展规划。它不仅负责修建公共住宅、组建学校董事会和设 立各种就业机构,其职责范围还涉及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公共交通、邮政电讯、供水、 供电等公共事业。 职能的扩大和规模的扩张必然带来文官阶层的膨胀和开支的迅速增长。1961-1975 21 王振华、申义怀: 撒切尔主义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版, 第 88 页。 22 王皖强: 国家与市场 (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版,第 184 页 12 年间,英国地方政府的雇员人数增加了 70%。从 1900-1970 年,英国的国民收入仅翻了 一番,但同期地方政府的开支却增长了 11 倍 23。到 1976/1977 年度,地方政府的开支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 12.2%,已经成为中央财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