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代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代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代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代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代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祖堂集》代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祖堂集代词研究 【摘要】汉语儿千年的发展是一个臼占至今连贳的过样。近代汉语位于古代汉语和现代 汉语之间,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近代汉语在汉语史的研究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讥堂集 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资料,代词义是词类的一个重要系统。本文在穷尽调查祖堂集 相) 乏语料的基础上,对讥堂集代词进行了详细地描弓和分析。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祖堂集代词形式多样_ l ;| 法丰富。从历时角度看,近代汉语代词整体上比古代 汉语代词更有活力,如人称代词不再有格位的限制,疑问代词也具备了其非疑问用法;另一 方面,近代汉语代词的基本用法也已为现代汉语代词的发展蓄势,在词类和语法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 2 祖堂集人称代词中有不少代词继承了占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不同的是人称 代词_ 【 j 法相对同定,分j 相对明确;与此同时,人称代词发展的轨迹符合语言的经济性规律, 简沽明了,指向明确成为人称代词发展的方向,并逐步形成一套简洁的称代系统,为现代汉 语代词所采用。这是人称代词在语言发展过样中不断优化的结果。 3 祖堂集的疑问代词呈现出明显的承上启f 的特点,有一部分疑问代词是从上古, 中古承用下来的,这些代词的使用频率不高;男一部分是在唐代开始产生的口语词汇,从使 用频率看,远远超过了历史继承下来的疑问代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疑问代词的语 法特点与语义功能各不相同,表明唐代的疑问代词体系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4 在上古汉语里,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关系相当密切。祖堂集的指示代词与人 称代词逐步划清界限,并且人称代词早现出复音化趋势。例如:阿x ,x 家等词汇复音化的 发展是汉语史中关系到汉语词汇系统面貌的根本性变化 5 隐名代词出现了新的形式“专甲”与“某专甲”它们的语法功能更加完善,第一 人称的指称性更明确。同时存在一批各有特色的全量代词以及相对疑问词。 【关键词】祝堂集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全鬣代词隐名代 词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r o n o u no fz u t a n g j i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i sac o n t i n u o u sp r o c e s s ,w h i l ec h i n e s e l i n g u i s t i c so ft h et h em o d e mt i m e si sb e t w e e nt h ea n c i e n ta n dt h ec u r r e n t ,w h i c hm a k ei t t h e s p e c i a lr o l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 z u t a n g j i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 s f o r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 ,p l u st h ep r o n o u n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s y s t e mo fv o c a b u l a r y , s ow e d oap a r t i c u l a rp o r t r a ya n da n a l y s i so fi t w ec a nh a v e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a sf o l l o w i n g : 】t h ep r o n o u no fz u t a n g j ih a sv a r i o u sf o r m sa n da b u n d a n tu s a g e s d i a c h o r n i c a l l y , i tb e c o m e s m o r ea n dm o r ed y n a m i c ,a n dm a k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u r r e n tl i n g u i s t i c s 2 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h a si t so w ni n h e r i t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i tf o l l o w s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e c o n o m i c a ls y s t e m ,w ec a nr e g a r di ta st h er e s u l to f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l a n g u a g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3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p r o n o u nh a s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 s o m eo ft h e mh a v e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t h e y mn o tu s e da so f t e na sb e f o r e t h eo t h e r sa r en e w , w h i c hs h o wt h ep o w e r f u ll i f e b o t ho ft h e m s h o wt h a tt h es y s t e m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p r o n o u nh a s b e c o m em a t u r e 4 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p r o n o u na l s oh a si t so w n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g i v ead e t a i l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p r o n o u n s ,w h i c hs h o w s t h ec h a n g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5 t h e r ea r en e wf o r m so fy i n m i n gp r o n o u n ,i n c l u d i n gz h u a n j i aa n dm o u z h u a n j i a b o t ho ft h e i r 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a r eb e c o m i n gm o r ea n dm o r ec o m p l e t e l y , a n dt h e yh a v em o r es p e c i f i c i n d i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z u t a n g i i ,p r o n o u n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p r o n o u n ,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 p r o n o u n ,u n i v e r s a lp r o n o u n ,y i n m i n gp r o n o u n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另 j j j n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撇日期:。7 争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余锻燧名:络眺夕勰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意义 1 关于祖章集 1 1 祖掌集的重要价值 1 1 1 祖章集的文献价值 “祖掌集”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禅宗史料总集,由五代南唐保大十年( 公 元9 5 2 年) 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集。其成书年代比宋代“景德传灯录”早五 十年,卷首有同寺净修禅师文僵作的序。书中多处语句亦可印证其成书年代。如: 自如来入涅架壬申之岁,至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一千九百一十二年。2 7 - 1 自隋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五十九年矣。7 9 7 “祖常集”成书后百年内曾在本土流传,后失传,直至二十世纪初,同本学者 关野贞、小野玄妙从韩国庆尚道陕川郡伽耶山海印寺所藏高丽版“大藏经”藏外版 的补版中发现“祖堂集 后,才使这本在中国本土失传约九百年的珍贵禅宗史书回 归本土。 现在我们所见的是1 9 7 2 年在日本学者柳用圣山的指导下同本京都出版社掘 京都花园大学图书馆藏书影印的“祖堂集”。开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还出版 了柳田圣山所编的“t 祖章集,语汇索引* ,随着该书的传入,中国掀起了研究“祖 堂集”的热潮。 1 1 2 祖堂集的语料价值 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 中,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将汉语发展 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大阶段,将现代汉语作为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 期。这两大阶段的分水岭就是晚唐五代,“祖堂集”正出现于此时,因此它在汉语 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 “祖堂集”主要记载福建雪峰义存禅师一系在福州、漳州、泉州的历史,内容 包括对禅门诸法师源流谱系的介绍,更多的是各禅师在开堂,上堂,小参,普说 等各种场合的说法记录以及师徒间的问答。因此,记载禅师口头语言的语录占了 相当大的比例。同本汉学家太用辰夫( 1 9 9 1 ) 曾评价说“从汉语学的角度看,此 书是系统了解早期白话的唯一资料。” 同时,由于禅师们多活动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 故“祖堂集”的语言带有南方方言色彩,是进行南北方言对比的重要文献资料。作 为现存较早的一部禅宗史料,它也是研究禅宗语言、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祖堂集”的语言极富特色,半文半白,文白夹杂,“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禅宗 史料和唐五代时期的口语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袁宾1 9 9 5 ) 。同时张美 兰( 2 0 0 3 ) 也指出:“祖堂集 的语言“继承沿用了中古魏晋六朝时期常用或新见 的语言现象;以当时的通语为基础,参带有禅僧个人或编者个人、禅僧集体所在 地的方言特色;出现了具有禅宗语言个性特征的语言现象。”可见,“祖章集”语 言承前启后而充满新鲜活力,其语料价值不可低估。 1 2 “祖章集”语法研究的必要性 1 2 1 “祖章集”语法研究的必要性 在语言的发展中,语音、语法、词汇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语法的发展 较缓慢,其演变的过程十分复杂。为了理清语法发展脉络,断代语法研究十分必 要,它是语法史研究的前提,而专书研究又是进行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 唐五代是汉语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语法的新旧交替及综合演变的 重要时期,新语法形式表现为质的新生和质的变化,故“祖堂集”作为这一时期重 要的文献,我们有必要对其语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1 2 2 “祖堂集”新语法现象的出现 在“祖章集”中一些新的语法现象初露端倪。袁宾“t 祖拳集,“被”字句研究” 对“祖拳集”“被”字句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祖堂集”7 6 例“被”字句中, 有5 9 例引入主动者,这种比例到隋唐五代是首次出现的。疑问代词体系也发展 得相当成熟( 孙锡信1 9 9 7 )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一书亦以“祖堂集”作为 参照系进行对比研究,张美兰也于2 0 0 3 年出版了“祖堂集,语法研究”一书。诸 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肯定的是,“祖掌集 的语法现象反映了中古近代汉语语 法新旧交替的特点,在近代汉语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 究。 2 关于代词 自“马氏文通”设代字一章对汉语代词展开研讨以来,汉语语法界从未中断过 对代词的探讨。许多有影响的语法学家,诸如马建忠,黎景熙,王力,吕叔湘, 邢福义等均对推动代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其中以吕叔湘先生的 贡献最大。他于八十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是汉语代词研究的经典之作。 另外还有一些专著涉及对代词的研究,例如:冯春f 开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2 0 0 0 ) ,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1 9 9 4 )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 1 9 9 2 ) ,刘 坚,蒋绍愚( 主编)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 唐五代卷) ( 1 9 9 0 ) 。吴福祥 的敦煌变文近指代词( 1 9 9 6 ) ,俞理明的汉语称人代词内部系统的历史发 展( 1 9 9 9 ) 等也涉及对代词的研究。总的看来,当前研究主要是关于代词的源 流以及普遍使用的代词的深入挖掘等,有关代词的专书研究、尤其是有关近代汉 语代词的专书研究仍较薄弱。 关于代词是否属于词类中的一类曾存在过争议。一种看法认为:代词是词类 中的一类,另一种看法认为,代词不具有独立成类的资格。自“马氏文通* 问世以 来,大多数语法家都认为代词是词类中的一类,但各个时期对代词的所指认识各 不相同。早期的语法学家马建忠,黎景熙,他们认为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与名词 相当。在黎景熙新著国语文法里,把代词称作代名词。到了本世纪4 0 年代, 汉语语法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再次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出版了中国现 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等很有影响的语法著作,人们对代词的认识有了进 2 一步深化。王力先生认为“代词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是实词”,谓之“半 虚词”;吕叔湘则把代词看作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辅助词中 意义较实的词。尽管王、吕两位对代词的认识各不相同,但他们均认为代词是词 类中的一员,其意义具有虚实相结合的两重性,并不是与名词相当的词。他们的 观点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代词认识的最高水平。自丁声树的语法讲话发表以后, 研究者对代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看到了代词不仅所指意义与名词不等,而 且语法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代词语法功能与名词相当,有的则与副词、形容词 相当。代词之所以能成为词类中的一类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替代性。因 为具备独立的特征,代词成为词类中的一员。 在确定代词是词类中的一类后,关于代词本身的分类,主要观点散见于一些 语法著作之中。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代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二 是代词内部的再分类问题。 词( 字) 的虚实之分,有很悠久的历史,源于宋代。马建忠,黎景熙把代 词 字) 看作代替名词( 字) 的词,那么代词在他们的眼中是属于实词的;四十 年代的王力,吕叔湘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与前两位不同的看法,他们均认为代词 是非实词,但是与其他虚词相比,有着很明显的特殊性:五十年代后,随着词类 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对词的虚实之分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按意义,而是根据语 法功能来判断词的虚实,代词归为实词。 至于代词的再分类,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这 些词虽然数量不多而用法复杂,不但所联系的对象有实体( 人,物,时间,处所) 和菲实体( 性状,数量,程度) 等的不同,还涉及有定和无定的不同,指示和称 代的不同,实指和虚指的不同,因此要制定一个令人满意的指代词分类是很不容 易的。五十年代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颁布以来,随着语法教学的推广与普 及,代词的三分法( 人称,疑问,指示) 为大家所普遍接受。本文穷尽调查了 语法研究( 2 0 0 3 ) 等。此外,袁宾( 1 9 9 2 ) 近代汉语概论、吴福样( 1 9 9 6 ) 敦煌变文语法研 鄂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 ,卜海敦育j f :版社,1 9 9 0 究、卢烈红t 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 1 9 9 8 ) 等书对祖堂集代词的 若干用例也有所涉及。各家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但是总体上对祖堂集 代词的系统研究尚未全面深入。 代词是所有语言著作都要提到的一个基本词类。对代词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汉 语词法的深入研究。近代汉语是汉语词汇、语法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祖堂集 是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口语代表文献,我们选择“祖章集”的主要代词作为研究对 象,有助于我们对近代汉语代词的发展概况有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同时对于代 词在整个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也有宏观的把握,对于整个汉语史代词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方法 如上所言,当的对专书代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于祖堂集代词的全面 研究也尚未深入。本文在汲取前贤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历时描写为 主要方法,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勾画代词整体面貌,注重探究各代词的来源演变 情况,并对某些代词的用法特点及发展演变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解释。 一 祖堂集代词的微观描写 本文根据代词指称的性质和范围确定祖常集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 示代词,疑问代词,全称代词,对它们逐一进行较细致的微观描写,展示出祖 掌集代词的基本状况。并且在平面展示的同时,本文注意兼顾每个代词的历时 演变情况,包括来源、发展及流变情况。 二祖堂集代词的宏观分析 在平面描写及历时考察的基础上,从同类代词的典型用法的角度对祖堂集 代词进行迸一步的分类分析,从宏观上把握祖掌集代词的总体特点。 第二章祖堂集代词的微观描写 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不同,而与现代汉语日趋接近,一个重要 的表现就是新的代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近代汉语的代词与古代汉语的代词有明 显的区别。除了第一人称代词“我”和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外,现代汉语中的 代词“你”、“他”、“这”、“那”、“什么”、“怎么”都是在近代汉语阶段产生和广 泛使用的。这些代词的语域及语法特点各不相同,表明近代汉语的代词体系己发 展得相当成熟。 根据代词指称的性质和范围,我们把祖章集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 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全称代词。 1 人称代词概况 第一节祖堂集人称代词 4 人称代词是人们用来称呼自己、对方或他人的体词性代词,根掘指称对象的 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代词( 自称) 、第二二人称代词( 对称) 、第三人称代词( 他 称) 。人称代词所表示的,是对话时人与人之问的客观关系。交谈时以说话人为 基点形成三角关系:第一人称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对话双 方以外的人,第一、二人称表示对话双方相对立,对话双方又与第三人称相对。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说话,这种关系都是明确的,不言而喻的。 上古时期表示自称的词语很多,常出现于先秦书面语中的有“我、吾、余、 予、朕、台”等,“朕”从秦始挈起定为君王自称;“予、台”在“祖拳集”中失 去了作为人称代词的功能。出现在“祖堂集”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吾、 朕、某甲、专甲、某专甲”( 详见隐名代词) 这几种形式。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 词有“女( 汝) 、而,若、乃”等( 还有些较少见的,姑且不计) ,“祖章集 中的 第二人称代词有“你、汝”。上古汉语罩没有一个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 彼”本来都是指示词,作为三身代词,它们的用法都有重要的限制。汉魏以后, 发展出一个“他”字,成为近代汉语旱的第三人称代词。在“他”字逐渐发展成 为第三人称代词期间,曾经有过两个字跟它竞争这个位置,这两个字一个是“渠”, 另一个是“伊”。“祖章集”中“他、渠、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同时存在,并且 “他”字的使用频率最高。 2 第一人称代词 2 1 我与吾 “祖堂集”中“我”和“吾”并用,“我”字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吾”字。 “我”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作主语,例如: 行者便云:“汝若如是,韭办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冥,自当护持。”8 7 - 5 亟办见汝行脚人,入门便识得汝了也。6 1 4 - 7 福云:“我不惜这个柱杖。”6 1 5 - 4 作宾语,例如: 汝向后不得怪着我。2 5 5 1 和尚云:“当初时,是你涛米,老僧烧火;是你行饭,老僧展受。又怪 我什摩处? ”2 6 6 - 4 作表语,例如: 大德若以四大有主,主即是我。1 3 2 - 4 “如何是煎今不是渠? ”师云:“识弁奴郎始得。”3 9 1 1 2 “如何是渠今正是煎? ”师云:“可杀端的。”3 9 1 - 1 2 作定语,例如: 僧云:“为什摩不道? ”师云:“是煎家风。”6 5 9 4 师云:“汝既有佛性,何求我意旨? ”9 0 3 师拍手大笑日:“汝不会鲞意。”1 8 1 9 “吾”也可以充当一些语法成分,作主语,例如: 5 汝办如是,吾办如是。1 4 1 7 从汝向后更有血人,相继不绝也。善自保持,吾当去矣。”1 0 2 一l 师日:“量则去矣,不宜久停。人多致患,常疾于我。”7 5 一, “吾”也可以充当定语,例如: 两口一无舌,即是吾宗旨。6 3 8 8 若固违言,非吾弟子。5 6 5 4 天争日:“你自到吾身边来,未尝不指汝心要。”1 8 8 5 但是“吾”在“祖拳集”中不充当宾语和兼语,这是与“我”的差别。 “我”还可以与指示代词“这罩”连用,表现存现的地点。例如: 师示众云:“我这罩办有在窟师子,亦有出窟师子,只是无师子儿。”6 5 7 5 师日:“若是佛法,亟童鲤办有小许。”1 0 5 - 2 师示众云:“诸方有惊人之句,煎这星有刮骨之言。”2 4 4 1 0 汝有充天之气,嚣这里有啄地之锥。3 4 8 7 师云:“我这罩有三棒,打你愚癜,会摩? ”3 7 5 1 0 石头日:“我这里有刀子。”1 8 6 9 “吾”字不能与指示代词连用,表示这个意义。 “祖堂集”复数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我等( 8 例) ,”来表示,“我辈,我等 辈,吾辈”均只有一例用法。例如: 解颜日:“和尚家大不思议,非我辈之所图。”2 1 9 - 4 一谓大师慈悲故,从涅集起,为冀笠辈宣甚深法。3 0 - 2 其僧叹日:“大乘器者哉,吾辈不及也! ”言已,忽然而隐。6 1 1 1 0 现在我们使用第一人称通常是用“我”,而“吾”我们已经基本上不再提及 了。偶有提及,也只能算是今人拟古的一种用法。而这种用法,无论是从语言文字 发展应趋简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便于交流这个基点考虑,都是不提倡的。随着语言 的发展,“吾”只是作为雅占存在于书面语中,而“我”则更加口语化,活跃于人们 的口头嘴边。可见“我”的生命力相对顽强。 2 2 余和朕 除了“我、吾”以外,“祖堂集”中另外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是“余”和“朕”。 “余”字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兼语,例如: 余昔时同参大寂道友,名日大愚。7 1 8 9 ( 主语) 师日:“此生不学佛法也。余自生来谓无有当,今日被沩山一扑净尽, 且作一个长行粥饭僧过一生。”7 0 1 1 ( 主语) 仍命金为序,颦让不获,遂援毫直书,庶同道高仁勿以讥诮! 乃录云尔。 1 7 ( 兼语) 时人见金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1 5 8 1 ( 宾语) 考察“余”、“朕”“我”在“祖堂集”中的使用情况,它们之间的差异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余”和“朕”一般都只限于称代说者本人,例如: 6 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1 5 7 1 1 时人未解将为错,金则了然自不迷。1 5 9 4 “朕”用作辛 帝的自称,用于称代晚者本人,有自尊或尊崇的意味。例如: 瓞积善余庆,宿种福因。9 5 1 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9 5 2 帝日:“朕身一国天子,师何得殊无些子视朕? ”1 1 4 1 0 “我”则既可以称代说者本人也可以称代说者和听者双方。称代蜕者本人, 例如: 时四王子白父王言:“我等四人不造余过,忽然摈我出国,何也? ”1 4 - 1 l 我今唯此一子,虽然端难,不堪为王。1 4 - 4 也可以称代说者和听者双方,例如: 至提迦国,而有一人名伏驮密多,而问师日:“父母非亟亲,谁为最亲者? 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 ”4 3 - 2 例句“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中,“父母”在此句中是泛称,众生皆 有父母,实际上此句是说“父母非我( 们) 亲,谁为最亲者”,所以“我” 既指说话者本人伏驮密多,也指听话者佛陋难提尊者;“诸佛”是佛教概念 罩“道”的承载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是佛教中人,“诸佛”对他们来说是 一个共知的概念,所以“诸佛非我道”中的“我”指说话人和听话入双方。 ( 2 ) “余”和“朕”一般用来指称单数,没有复数形式,所以“祖堂集”中的第 一人称复数形式都由“我”加后缀构成。例如: , 我等宜当结集法宝,无令断绝,为未来世作大照明,绍隆正法。2 7 - 9 魁帅低首良久解颜日:“和尚家大不思议,非我辈之所图。”2 1 9 - 4 一谓大师慈悲故,从涅榘起,为瑟笠辈宣甚深法。3 0 3 ( 3 ) 在明显的自我谦抑或褒扬之辞中第一人称代词只用“我”而不用“余”。 例如: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1 8 8 况鸯圣明无此事,只令休道办何悲。6 4 0 4 ( 4 ) 和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对举并用时,多用“我”而不用“余”和“朕”。例 如: “如何是渠今正是至望”师云:“可杀端的。”3 9 1 1 2 汝善观察诸王种姓,如汝所说,盎定生彼。1 7 - 8 师云:“于汝则好,于我则嫌。”5 1 8 9 综合“余”“我”“朕”三者的以上各种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 1 ) 在上古时期,说者使用“余”“我”“朕”这三个第一人称代词时,根据说话 时所处的语境( 说话的场合、对象等) 的不同,所选择的第一人称代词也不同。 ( 2 ) “余”和“朕”一般都用于称代说者本人,使用“朕”称代自己时,有自尊或 尊崇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的意味。 ( 3 ) “我”既可以称代说者本人也可以称代说者和听者双方。说者使用“我”这 7 个第一人称代词时,既可以显示尊贵的意味,也可以显示谦卑的意味。 3 第二人称代词 3 1 你 第二人称代词“你”从古代“尔”演化而来。较早的用例是在唐朝人编纂 的t 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史书中2 。 唐代文献中“你”的用法已经相当普遍, 中用“谁”询问物的例子如下: 1 9 q 多师日:“非风铜铃,我心途耶也? ”5 1 2 问:“若论见性迟疾各别者,食忍草牛与露地臼牛谁迟毽疾耶? ”7 3 4 8 q 9 万法皆从一法生,一法灵光丝是瞵? 4 2 8 3 二龙争珠,堡是得者7 3 0 4 1 0 据吴福祥( 1 9 9 6 年) 考察,敦煌文献中至少有五例证明“谁”指问事物,且发 现有“谁”、“何”对举的现象“,谁”的意义、用法与“何”相同,可知到唐代 “谁”询问事物的语义现象有所发展。 以上“谁”无论询问人或物,都属于真性疑问,表示询问者希望知道某个人 或物,要求有具体的真实性。 2 1 4 “谁”的反诘用法 2 1 4 1 谁= 无人,例如: 含珠不吐,堡如有宝? 4 4 2 3 q 虱师云:“谁奈我何? ”3 1 3 5 云:“灼然撩著便去,望有你刁刁? ”3 6 1 - 9 电9 师云:“皂帝是万代之宝珠,堡敢著价? ”7 5 8 9 龟多祖日:“无意谁能分别? ”1 3 9 2 师日:“龙不出洞,谁人奈何? ”3 4 2 7 此类用于肯定句中,表示反诘性问。一般地说,“谁”否定所有的入实施某种行 为的事理,情理和意志。它的意义相当于“无人”、“没有人”。如例,表示没 有人知道有宝,“谁”在这类语句中所表现的功能一般只处于主语地位。 2 1 4 2 谁= 我不,我没,例如: 鼓t h e - “与摩则学入不礼拜去也。”师云:“重要你肉山倒地! ”3 2 9 1 2 我有一柄镘头,平生用不尽,壁要你送来1 5 6 4 - 6 这种情况也多用于否定句,否定言语者感知的行为或事理。如例 ,表示“我 没有让你送来”。 2 1 4 3 谁= 人人,例如: ( 园师日:“四邻五舍,造人无之? 暂寄侣店,足什摩可怪? ”2 4 3 9 龟9 凡圣闻珠丝不羡? 瞥起心求浑不见。5 3 3 1 l 这种情况多见于疑问句,与“不”、“无”等同现,表示“人人都如此”的意思。 2 2 何 “何”作为疑问代词是从上古、中古传承下来的。“祖掌集 中的“何”有 上古汉语遗留下来的特点,也具有了新的特色。 2 2 1 ”何”的语用功能 “祖堂集”中的“何”以疑问代词的身份频繁出现,并具备多种语用功能,其 具体用法如下: 一表询问 l 表称代,询问人 “何”在先秦有少数问人的用例,“祖章集,中“何”仅有一例用来询问人, 做介词“以”的宾语。 以何为少父? 3 3 5 2 2 表称代,询问事物,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以作介词宾语为最多, 分别充当“以、将、凭、从、依”的宾语。例如: 师日:“法花经丝何为极则? ”2 6 6 1 0 问:“太尉相公送绳床,和尚鉴盟报答? ”4 4 2 4 进日:“既不借三光势,缝何唤作乾坤眼? ”3 5 6 6 师云:“佛法两字丛盟而立? ”3 6 3 5 四大本空,佛篮盟住? 5 5 7 6 。 “何”作动词宾语时,处于前置地位。例如: 古尚如此,我何惜焉? ”7 1 8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1 3 4 - 4 大寂云:“你来盟求? ”对日:“求佛知见。”1 6 4 1 2 僧云:“与摩则慈舟已驾,苦海但忧? ”5 0 4 - 7 的的无兼带,独运何依赖。7 0 7 5 3 表称代,询问方法,但用时均作状语。例如: 太子问:“汝何知我菩萨? ”2 2 4 与摩时鸟道何分? 3 3 3 - 5 真心难定,实理伍诠? 3 6 7 5 询问方法时,还存在与介词“以”搭配使用的情况,“何”均前嚣,作“以” 的宾语,例如: 云何是道? 衄丝修之? 2 2 4 - 8 若不当扬晓示,迷子煎丛知归? 3 3 7 9 未得法眼力人,鲤丛知我浮沤中事? 6 8 8 - 7 曾闻丹霞烧木佛,和尚何以供养罗汉7 2 1 8 8 4 表称代,询问原因。有不依赖介词单独询问原因、与介词配合询问原因和固定 结构询问原因三种情况。例如: ( 1 ) 不依赖介词的情况: 师问日:“何不现神通? ”6 7 2 8 不无行众行者,所以者何? 7 5 2 8 日:“何不过那头来? ”1 8 6 - 1 0 当欲受果,衄于此住,不南往乎而近于道? 7 6 1 2 ( 2 ) 与介词配合询问原因: 与“以”搭配时,“何”i j i 置。作“以”的宾语;与“因”搭配时,“何”均后置。 例如: 师日:“无功德。”帝日:“何以无功德? ”7 0 1 3 既因他得悟,担丛却将拳打他? 7 2 0 - 3 既云于一切众生皆得一子之地,盟丛传授不普? 2 2 7 5 2 1 和尚因何发- t :, 7 2 2 8 1 座主向上一路富贵处因翅不问? 2 6 7 3 师笑云:“径山在浙中,因何问得彻困? ”2 8 8 3 ( 3 ) 用固定格式“何故”询问原因: 峰云:“何故不识? ”2 0 5 3 时有俗官问:“法师盟丝不信禅法? ”5 2 8 2 大愚日:“前时无戆愧,今只何故又来? ”7 1 9 - 5 汝何故不立信? 6 7 8 4 两处皆是同相同牛,盟篮晚文不同耶? ”7 3 4 7, 5 表称代,询问方位处所,作介词宾语,动词宾语,状语。充当介词宾语时,“何” 不前置,这与询问方法和原因的“何”有所区别,例如: 师e l :“如人睡时,忽然作梦,梦从何来? 睡觉之时,梦从鱼去? ”1 3 6 8 某甲行五常之礼,过在于何? 2 9 2 3 汝三生中,汝今在何生? 6 8 8 - 5 作动词宾语时,“何”全前置于动词前,均为“何在? ”句式: 进日:“王今何在? ”7 1 7 4 入堂问:“昨闩二头陋何在? ”2 3 3 ,3 侍者云:“骏马何在? ”2 6 8 3 僧云:“我眼何在? ”2 8 5 1 1 师云:“第一义衄在? ”3 0 7 - 3 师云:“大光但查? ”僧无对。3 1 6 - 1 6 表指示,询问方位处所,此时“何”均用作定语,后加“处、方、地、所,土”, 其中“何处”出现的频率最高。例如: 寺主云:“何处有第二月? ”4 5 0 3 问:“佛法大意,从盟直便门得入? ”4 7 8 4 师则指殿上地臼:“此是何地? ”1 1 8 ,1 我闻西天僧至,今在衄匮? 7 1 - 2 我今得法,当往何土丽可行化? 6 9 4 6 “何处”指示方位处所的例子还有: 若能如是体会,鱼丝更求他方净土及佛也7 7 3 8 8 行者云:“当往何处而蜞避难? ”8 4 1 4 衄丛引得这个朦汉来7 1 1 8 - 7 此身从何丽来? 百年后复归位熊? 1 3 6 8 师问:“何处是和尚指某甲心要处? ”1 8 8 6 师云:“在三寸上,翅处有事在? ”2 5 8 3 7 表指示,询问时间,例如: 时有僧问:“馒盟得似这个月? ”4 1 7 9 问主事日:“今r 是衄r 旦? ”3 2 2 5 此寺何年造? 问僧僧不知。, t 3 2 一l l 二反诘 1 单纯表示否定,意为“不”,“没”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纽殊别? 8 1 0 师云:“与摩则大德共草木何别? ”5 2 8 1 师云:“比来骑马歇足,踏镫盟异步行? ”3 3 0 - 8 天窜云:“是你持束,复汝妞咎? ”1 8 8 - 1 2 “不能”的意思 师云:“既不说有无,你何道不逢 ,2 9 4 2 尼乃轻言呵云;“文字尚不识。堡解说义? ”4 0 0 2 是汝自身尚乃未得恬静,何能令他道业成持7 5 1 6 2 师云:“彼此生命,何得射他? ”5 3 2 3 3 “不该”之意 师日:“若然者,盟责我乎? ”1 5 7 - 3 师闻其言,异探而拔之云:“饭犹未得,鱼赜无厌? ”6 1 2 2 既因他得悟,何以却将拳打他? ”7 2 0 3 4 “不必”的意思 生死无虑,更须何忧1 0 7 2 6 师云:“汝既有佛性,何求我意旨? ”9 0 3 与摩则大众有望,北院衄忧。4 0 5 9 僧云:“与摩则慈舟已驾,苦海何忧? ”师云:“不敢。”5 0 4 7 僧日:“只如旋地知休,复伍话论? ”4 6 5 5 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i 吾? 5 4 6 - 4 5 随着单音节复音化的趋势,还存在“何须”、“何必”表示“不必”的意思,例 如: 无事本无事,鱼筮读文字 7 1 0 7 1 0 是佛衄筮更求佛,只因从此便忘言。6 4 0 一l 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焦筮更求解脱9 8 0 4 故知世相有刚柔,衄必将心清浊流。1 5 9 - 1 虹堂拘恋准绳,犹同桎梏1 3 9 4 3 我闻禅宗最上,盟坚扃然而失大理? 5 0 3 3 三“何”还有虚指的用法,这是“何”在特定的语境中的一种活用,当讲话人 需要表达强调和夸张的意味时,用虚指手法更能够达到强调和夸张的目的。例如: 前者已灭后者生,前后相续何穷已。3 4 3 7 况我圣明无此事。只令休道亦鱼悲。6 4 0 3 古尚如此,我盟惜焉? 7 1 - 8 以例为例,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前后相续无穷无尽,一个“何”,让读者对 无穷无尽的状态有了特别的感触,达到了强调和夸张的目的。 2 2 2 “何”的语法位置 “何”在“租誊集 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兼语例如: 成而复坏,何名出世? 2 2 5 1 ( 主语) 师却问:“锯义者何? ”马鸣日:“共师并出。”4 6 3 ( 谓语) 大寂云:“你来皿求? ”对日:“求佛知见。”1 6 4 1 1 ( 宾语前置) 师答日:“动与不动,是何境界? ”6 4 7 1 ( 定语) 师日:“若然者,扭责我乎? ”1 5 7 3 ( 状语) 充当以上语法功能的“何”在先秦皆己出现,且己发展成熟。唯一与先秦不 同的是出现了兼语的情况,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例,但也反映了“何”的发展变化。 例如: 双峰上人,有何所得? 6 2 4 - 7 大师问:“汝从何方而来。有盟所求? ”8 2 1 0 然则愚智本来各各不同,说法有何所用? 7 4 4 6 尊者远至,有何所须7 3 6 5 2 2 3 问原因、方法、性状之诸式 1 云何 “云何”是东汉以后使用较多的疑问代词,佛经中尤为多见。先秦“云何”用例不 多还不是一个词。西汉“云何”由语气词“云”+ “何”凝固戍词。东汉汉译佛经中“云 何”的使用渐繁,不过语法功能还不完备。东汉以后,“云何”得到相当的发展, 在“祖堂集”中普遍易见,与其他同功能的形式并驾齐驱。例如: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f 道? 5 1 6 6 问日:“汝执此镜其意歪鱼? ”5 0 - 7 o 云何凡夫有所得、圣人无所得? 1 0 2 8 道非色故,云何能观7 1 4 2 7 o 天请问经日:“亟衄利刀剑? 垂盟碜毒药? 亟衄炽盛火? 亟虹极重暗? ” 3 7 5 i 例,o 中,“云何”用来表示反诘,例。用来问原因,例 ,o 用来询问 方法。 “云何”在“祖章集”中多用于禅僧引用佛经的场合或集中在某几位僧人的话 语部分。它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变文”和宋代的“景德传灯录 等禅宗文献中常 用,而在其他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据此推断,“云何”是具有佛经语言特 色的词语。 2 何似 六朝开始习用“何似”,用同义词“似”来取代“如”,用来表示“怎么样” 之义。“祖堂集”中,! 何似”除用来表示“怎么样”的意思外,还可用来比较。 例如: 师曰:“坦丝此间地? ”僧无对。2 2 2 8 师问灵云:“那罩衄丝这罩? ”3 7 6 5 师又时拈起毯子问僧:“那个位似这个? ”对云:“不似。”5 9 2 6 3 “何”与“因”、“缘”的结台式 和尚宽尔笑日:“来何迟? 缘何晚? 既有所志,任汝住留。”7 3 2 2 融便起,接足礼日:“师因何降此? ”祖日:“特束相访。”1 0 0 4 进日:“若无异,圣人名因何立? ”1 0 2 1 0 座主向上一路富贵处里盟不问? 2 6 7 - 3 “因”与“缘”都作介词,“缘何”在“祖堂集”中仅存一例,用束询问原因: “因何”既可用来问原因,也可用来询问方法。 4 “何”和“故”的结合式 先秦问原因的词语主要是“何以”、“何为”,比较少用“何故”。在句木追加 的疑问词语常用“何也”,也不大使用“何故”。从战国未年到西汉,自问自答时 用的疑问代词也还用“何则”、“何者”等的形式。此后,“何故”置于句末而表 示追问的例子逐渐增多,“何也”逐渐减少。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佛经,“何” 和“故”的结合式有不少表达形式,如“何以故”、“何等故”等,“祖堂集”罩, 有些沿袭上代的用法,例如:何以故, 何以故同闻真教,悟与不悟,各各不同? 7 4 4 3 今此信衣,至汝则住。何以故? 8 5 2 谁敢向汝面前,说是浼非? 何以故7 5 1 2 4 “祖掌集”中的“何以故”只有一例置于句首询问原因,其他的都单独成句。 值得注意的是“祖堂集”中除了“何以故”外,不存在“何”与“故”的新的 结合式。“何”与“故”的结合趋于紧密,几乎已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何故” 的成词化倾向增强。例如: 何故不许凡人依教学法耶? 7 3 7 3 王问师:“何故不为弟子说? ”3 2 1 时有俗官问:“法师何故不信禅法? ”5 2 8 2 既功未齐于诸佛,缸塑名为善知识? 6 4 8 6 本心但丝不离生灭心? 生灭心鱼丝不当本来& 7 6 5 0 - 5 云:“汝何故不立信? ”6 7 8 4 2 2 4 “何“的语体色彩 “祖堂集”基本用唐代口语写成,记录了丰富的唐代词语和唐代口语中新兴的 语法现象。其中的“何”虽有一部分保留了古汉语的原貌,但已出现了新的用法, 开始大量使用口语句式,体现了口语语体的色彩,体现了古汉语向近现代的发展 趋势。“祖拳集”中“何”的口语化句式表现在: 1 “何必”句式 在先秦古汉语中,“何”表示反诘的用法已大量出现,表示“不”、“没”的 意思。“祖堂集”中也有此类用法,除此以外,“祖堂集”在表示“不必”之意的反 诘时,只用“何必”句式,而且使用数量很频繁。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祖 章集) “何”的发展变化,说明“何”已具有口语语体色彩。例如: 智陶梨何必有此问? 1 7 5 7 师曰:“不向一人,不背一人,便是无面目,佃必更与摩道? 2 5 0 9 纵见文殊,亦何必识之1 4 1 6 9 2 “有何”句式 “有何”句式,在“祖章集”中出现多次,既有表反诘的,也有询问事物 和指示性状的,“何”相当于“什么”,具有通俗的口语特色。例如: 师云:“要道有何难? ”5 0 2 5 双峰上人,有何所得? 6 2 4 7 道存问日:“沩山时,有何言语? ”6 8 9 5 3 “何不”句式 先秦古汉语中也有“何不”句式表示反诘,但数量较少,且与“胡不”、 “奚不”等句式并存。而“祖堂集”中,在表示“应该”之意时,只用“何不” 句式,不用其他句式,这个句式,与其他句式相比,更接近口语。例如: 鱼丕抖擞眉毛,著些子精彩耶? 3 9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