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馓的贯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趣日期:一堡坦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部,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髑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定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盟导师签名:毖日期:二虹一 中文摘要 本文在总结前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金元两代的通鉴 学研究展开讨论。一、在前人日录学的基础上,搜集会元两代通鉴学研究著述的 书目信息,尽可能完整地提供一份金元时期关于通鉴研究的著述目录。二、研究 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光在会元时期非汉民族统治阶级内的影响,并探索北族 统治背景下,通鉴在宫廷中的影响。三、通过会代文人学者对通鉴的讨 论,分析金代通鉴学的一般状况,并对金元之际流传在北方的各种通鉴节要 本进行考释。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通鉴胡注”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并针对陈垣先生通鉴胡注表微揭示的“胡注”借古喻今的宗旨进行解析,进 而从舆地、职官和氏族角度揭示“通鉴胡注”的考据学贡献;同时,依靠零星的 资料考察已亡佚的其它元代通鉴注释。五、对元人研究通鉴纲目的评述。元人是 相当重视通鉴纲目研究的,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朱子编写纲目的初衷, 以及朱子对一字定褒贬的质疑。另外,朱子针对“蜀汉”正统性的陈述,也不是 一丌始就十分成熟的。而元代南方学者大量从j 下统论角度研究纲目,多与元 代围绕三史修撰的争论有关。六、简要的结论。提出会元通鉴学研究,受到宋代 通鉴学研究以及会元北族统治背景的深刻影响。那些试图以儒家政治思想影响北 族统治者的原宋地文人多重视通鉴纲目类的研究,这也是出于希望确立中原儒家 思想地位的愿望。同时,金元办有不少遗民选择了不问政事的隐逸生活,例如胡 三省,他们转向书斋,从事以考释历史事实为主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通鉴、通鉴学、通鉴胡注、会元、胡三省、陈垣、表微 中图分类号:k 2 0 4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 b a s i n gi t sa n a l y s i so n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d o n eo nt h er e i a t i v e t o p i c s ,i n t e n d st oe x p i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t h es t u d y0 f 勋h 鲥f 栅i j i na n dy u a n d y n a s t i e s m yd i s c u s s i o w i l ib ed e p l o y e di ns i xc h a p t e r sa sf o u o w s c h a p t e ro n e l i s t sac o m p i e t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o t h es t u d yo f 而,l i 叮m ni nj i na n dy u a d y n a s t i e s , w h i c bi sb a s e do nv a r i o u st r a d i t i o n a lb i b o g r a p b i cd a t a c h a p t e rt w os t u d i e st h e j n u e c eo f7 b m 栉a di t sa u t h o r s j m ag u a n go nt h er u l j gc l a s so fn o - h a n e t h i cg r o u p si nj i na n dy u a np e r i o d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s u u n a r i z e s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o n7 扫,l g f 胁hm a d eb yj j nl i t e r a t ia ds c h o i a r s ,d e p i c t st h eg e n e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l h es t u d yo f 而喇缸肛i t h a tp e r i o d ,c o m p a r e sw i t ba n dc o m m e n t so d i f f e r e n t b r i e fv e r s j o no f 而打。2 伽c i r c u i a t e di n o r t h e r nc h i n ad u r i n gj i na n dy u a n p e r i o d s c h a p t e rf d u ri saf h r t h e rs t u d yo 7 扫,l g 乒h 盯 z ,l “d e v e l o p e df r o ms o m e p i o n e e r i n ga n dp r o f b u n dw o r kt h a t h a sa l r e a d yd o n eb yp r e v i o u ss c h o i a r s s t r e t c h j n gi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sk n o w na sa d m i n j s t r a t i v eg e o g r a p hy o m c i a lp o s t s a n df a m i i yc i a s ,m yd i s c u s s i o f o c u s e so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日o f 勋h 哥缸冉 “z 弹i n t e x t u a lc r j t i c j s mr e a i m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ia l s ot r yt ot h r o wl i g h to ns o m ei o s t c o m m e n t a r i e s o f 而,t 酹抽摊i y u a nd y n a s t yb a s e d o n f r a g m e n t a r yr e c o r d s c h a p t e rn v ei sar e v j e wo fv a r i o u ss t u d i e so n7 扫,4 5 归打以鲁? b yi i t e r a “a n d s c h o l a r si ny u a nd y a s 吼a i t h o u g ht h es n j d yo f 而删f 口,lg 口矗。亨州w a sp o p u l a ra t t h a tt i m e ,s c h o i a r su s u a yi g n o r e dt h ei i t i a li n t e n t i o o fz h ux iw h oe d i t e dt h e ;口,增州a dh i so p p o s i t i o nt om a k ea n ya p p r a j s a li as i g i ew o r d 1 ts h o u i da l s o b eo t i c e dt h a tz b ux i s v i e w p o i n to t h el e g i t i m a c yo fs h u h a i sd o t u c h a n g e a b l e ,h o w e v e r ,m o s ts c h o l a r si ns o u t h e r n ( :h i aj ny u a np e r i o ds t a r t e d 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i t h et r a c ko fl e g i t i m j s m ,w h i c hw a sd i r e c t l yc a u s e db yt h e d i s p u t a t i o o nt h ec o n l p i i a t j o no ft h eh i s t o r 了o fl i a o ,j i a n ds o gd y a s t i e s c h a p t e r6i st h ec o d c l u s i o an e wp o i u to fv i e wo h us a nx j n g sc o m m e n t a r yo f 丁扫吲缸盯i sp r o p o s e d ,w h i c hi sd i f i 套r e n tt oc h e ny u a n sa r g u m e n ti nh i s ,b h 罟,如h 计z “6 缸口“t h a t 胁z a i j u d e st ot h ec u r r e n ti s s u e sb yr e f 亡r r j n gt h ep a s to n e s k e yw o r d s :i 0 n 鲥i a ,s t u d yo f7 i o n g j i a ,t b n 鲥i a nh u z h u ,j i n a n dy u a n d y n a s t i 鹤, c h e 1 y u a ,b i a o w e i ,e x p a t i a t i n g ;g a n g m u d e t a i l e do u t n e c l cn u m b e r :k 2 0 4 4 绪论 第一节、通鉴学研究的内容及现当代研究简述 最早采用“通鉴之学”说法的学者是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他通鉴研究的 经典著作之一通鉴释文辩误“后序”中,他提到:“盖温公之薨,公休以毁卒, 通鉴之学,其家几于无传矣。”m 该说法指出通鉴之学原本只是司马氏的家 学,并在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去世后就“几于无传”。从现存文献来看,胡三省是 最早将通鉴研究标举为一种专门之学的人。不过,胡三省在这旱还没有明确地界 定通鉴学研究的具体内涵和研究范围:另一方面,针对通鉴学的研究也不是晚至 胡三省的时代方才开始的。 自资治通鉴面世伊始,宋代就已有了大量针对通鉴的专门研究。通 鉴作者司马光自己曾著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通鉴举要历、通鉴节 文以及稽古录等一系列和通鉴相关的书籍。他写作这些书的目的是为 了使读通鉴的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通鉴,读懂通鉴,进而了解中国 的历史文化。因此尽管其中有些著述( 例如“考异”) 应当是写作通鉴过程 中产生的副产品:从总体上把它们看作是最初的对通鉴进行发挥阐释的作品, 似乎也是可以的。辅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刘恕也单独著有通鉴外纪、 通鉴外纪目录等书,他的著作更注重于清理比通鉴所述时段更早的中国 历史,试图将可能予以追述的中国历史都完整地纳入编年体系之中。刘恕之后, 宋代又有刘羲仲的通鉴问疑、李焘的六朝通鉴问疑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史熠的通鉴释文、王应麟的通鉴答问和通鉴 地理通释等等相关著述问世。这些拱卫通鉴的研究著作,同后无不成为通 鉴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通鉴研究是几乎伴随着 通鉴同时问世,并且在两宋时期就己发育成一门相当成熟的学问。 张煦侯先生通鉴学书的“自序”认为:“通鉴之学,温公自辟之家学 耳。先温公而编年者,项背相望,公既有以改造之而超胜之矣。后温公而编年者, 短长相覆,差日无咎无誉而已。”1 这个定义在重申胡三省说法的同时,还特别 j 胡三省通箍释文辨谈后序【a 】见:司马光资治通牿【m 】北京:中毕书局,1 9 9 7 :”帅 2 张煦侯通鉴学 m 】台肥:安徽人民h j 版杜,1 9 8 1 :3 强调通鉴在编年体裁史书中的翘楚地位。宋衍申先生由此而认为,通鉴学研 究就是针对“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著作研究”。3 那么什么是“有关的著作”? 张熙侯先生的通鉴学说,这是指“通鉴之枝属与后继”。而王锦贵先生司 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则把它们分别为“续修”、“节选”、“注释”、“评论”和“改 编”等五类。h 1 王仲荦先生则将王应麟的通鉴答问和通鉴地理通释、胡 三省的通鉴注、陈景云的通鉴胡注举正等等书籍,作为通鉴研究的典范 和样板介绍给广大学者。”, 综合这些对通鉴学的内容和类别进行规范的见解,通鉴学应是研究通鉴 以及相关著述的一个专门学术领域。换言之,它的考察范围也应包括前人研究通 鉴的所有各种成果在内。而其聚焦点则在于通鉴作为一部涵盖中国一千三 百六十多年历史的编年史的经典地位及其学术的和思想文化的独特价值。正如张 煦侯先生所说:“盖儿一家学问,果系作者独辟之思,则必有溢于本书,咏叹吟 液,而不能自掩者:又必有闻风相悦,或信受奉持,或推勘论正,嬗于后代,俨 成专门者。”。 现当代通鉴研究一项重要内容,乃是考察司马光以及宋代其他参与编撰通 鉴的学者是如何从事他们的工作的。相关讨论往往集中于司马温公生平、通 鉴问世的背景、通鉴著述始末、通鉴史料的取舍和通鉴的特点等等 方面。比如翦伯赞有 的编写分工质疑,陈光崇有 资治通鉴) ,述论 、范祖禹与 ,还有王锦贵的司马光及其 、n ”郭齐的关于朱熹编修( 资治通鉴纲目) 的若干问题 ”射和汤勤福的朱熹与c 通鉴纲目 阻叭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著述。在这 当中,针对胡三省注文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 由于考证精当、抉择高明,自明中后期以往,胡三省和他的通鉴注同甚 一同地受到治史者的推崇。经过清代乾嘉学者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胡三省注文 于地理沿革、制度变迁、职官演化和音韵训诂等等方面的崇高学术成就,已经被 学术界所充分认识。而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一书,既多角度地展现出胡 注考据学的精彩纷呈,更揭示了胡三省的故国情怀,力图从注文中读出作者隐藏 在文字背后的深刻的现实关怀。这一研究受到后来学者的充分肯定,柴德赓的 ( 资治通鉴) 及其有关的几部书和 浅论、瞠”仓修良的胡 三省( 通鉴注) 简论和张全明的 与陈垣先生的爱囤思想 等文,“”都遵循着这一思路,旨在突显胡三省注文的故困怀思色彩,并着重肯 定陈垣先生的下述见解,即胡三省注释通鉴是为了“揭露宋朝招致灭亡的原 因,斥责那些卖国投降的败类,申诉元朝横暴统治的难以容忍,以及自己身受亡 国惨痛的心情。”“”其实,陈先生的表微在剖析胡三省的故国怀思、着力 彰显胡三省注文针对宋元时局所发的种种借古喻今的意涵同时,更是在曲折地向 1 2 陈垭通糁胡注表微【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1 3 张峋侯通浆学 m 】含肥:安徽人民出版牡,1 9 8 1 :3 1 4 正仲荦资冶j 恿鉴和通咎学 j 历史教学,1 9 6 3 ,5 :3 9 - 4 3 【1 5 聂崇岐瓷治通鉴和胡注【j i 新建设,1 9 5 6 ,7 :4 8 5 1 , 1 6 柴德赓资治通监搜j c 有关的几部书 j 史学史资料,1 9 7 9 ,l :8 2 0 17 仓修良胡三省通箍注简论 j 杭州人学学撤,1 9 8 2 ,3 :7 8 9 1 1 8 仓修良胡二三省和他的通鉴洼 j 义史哲1 9 6 2 ,4 :7 8 8 0 1 9 郭齐 关十朱熹编修资治通箍纠目的若十问题 j 旧川大学学撒(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8 4 _ 9 0 2 0 汤勤福朱熹i 通搽纲日 j 史学史研究,1 9 9 8 ,2 :4 5 5 0 2 1 柴德赓通将胡沣表微浅论 j 史学从考1 9 8 2 2 2 张伞明通箍胡沣表微0 陈垣先生的爱周思想 j 史学史研究。2 0 0 4 2 :6 5 7 8 2 3 陈垣通箍胡律表微f m 】沈闭:辽宁教育m 版札1 9 9 7 :3 读者抒发他自己在沦陷区罩度同如年的痛苦与愤懑。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经过前辈学人不断的探索,通鉴学研究的定义、内容和 分类都已相当明隙。惟迄于今日,针对通鉴比较细致的断代研究,仍不多见。 瞿林东先生元代的( 通鉴) 学和( 通鉴胡注) ,阻4 1 是研究元代通鉴学的一篇 力作,对我们从总体角度了解元代通鉴研究很有帮助,不过,此文重点似仍聚焦 于通鉴胡注,而较少涉及元代通鉴研究的其它方面,比如说元代蒙古高层对通鉴 的学习、南方文人热衷于通鉴纲目的研究等等方面。因此,继续深入讨论金 元代的通鉴研究还是有余地的。 第二节、宋代的通鉴研究 在讨论金元通鉴研究之前,比较细致地交待一下宋代的通鉴研究,似乎是十 分必要的。元代从事通鉴研究的学者,以来源于原南宋疆域内的文人为主。而会 代通鉴研究局面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恐怕也是由于当只南北隔绝,在北方既难 以获得通鉴全书,也缺乏来自南方的更多更新的通鉴研究信息。 通鉴诞生于北宋,对通鉴的研究差不多从通鉴的诞生之r 便丌始了。宋 代大量直接针对通鉴的研究为这一学术领域的最终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们当中的不少优秀成果,成为后世致力于通鉴研究的学人无法绕过的研究素材 和参考资料。 宋代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关注对前代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编辑,册府元 龟、太平御览、通志和通鉴等等都是这一史学思想的产物,而针对通 鉴的研究也基本上是在“通”字上做文章。宋代的通鉴研究大致可以按其讨论 内容分为三类。 一、疏解和整理通鉴史实类的宋代通鉴研究 这一类通鉴研究的重点,是针对通鉴文字的音、义以及它所记录的基本 史实的考辨梳理,即从音韵、训诂、史源和地理考证等等角度来疏通通鉴中 的相关语词及史实。司马光的通鉴考异、刘羲仲的通鉴问疑、李焘的六 朝通鉴问疑、史熠的通鉴释文、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等,都是这一类 的著作。这其中,尤以司马光自撰的通鉴考异、史熘的通鉴释文和王应 “ 髓林东,i 代的通器学和通鉴胡沣 j 史学月刊,1 9 9 4 3 :3 2 - 3 4 b 麟的通鉴地理通释最为典型。 司马光编著通鉴时,旁征博引,每一史事的纪录都要参考多处的史料。 据进资治通鉴表,司马光自述通鉴所用史料“正史之外,杂史三百二十 二种”。2 5 由于史源庞杂,记录难免互有异同。通鉴考异一书,f 为考证说明 通鉴史料的取舍而作。 如通鉴卷二:“显王七年,燕桓公毙,子文公立。”此处所使用的“文公” 称谓,与史记燕召公世家同;而史记苏秦传则谓之“燕文侯”。考 异日:“春秋时,北燕简公已称公。文公之子易王,寻称王。岂文公独称侯乎? 今从世家。”陀“这是认为燕文公父称“公”,子称“王”,他本人断没有称“侯” 的道理。因此,温公认为“苏秦传”称“文侯”是不对的,所以,通鉴是以 常理采信了“燕文公”的说法。 再如通鉴卷三十五:“平帝元始元年二月,封宣帝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 列侯”。汉书“王莽传”记载此事在元始五年,而汉书“平帝纪”和“王子 侯表”都在“元始元年二月”,故考异日:“王莽传误。”跎7 3 考异除了列出史源,并说明耿舍原因之外,对于难以取舍的史料,也不 遽然作出断制而是列出所有说法而待后人判断。 比如,通鉴卷十八谈到元光五年 川人公孙弘因对策一岁中至左内史事 的时候,考异卷一注目:“汉书武纪云:元光元年五月,诏策贤良,于 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按:弘传:元光五年,复徵贤良文早,蕾川国推上 弘。其策文与武纪元年策文颇相类。又云一岁中至左内史。百官表: 元光五年弘为左内史。然则弘之再举贤良不在元光元年明矣! 葛洪西京杂记 亦云:弘以元光_ 扛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若此,续食之诏在八月则弘不 容于今年已为左内史。盖此诏在今年不知何月? 故班氏系之于年末耳! 其策文相 类盖出偶然,或者此策乃弘先举贤良畴所对,班氏误以为此年之策疑未能明。 今从汉纪。”此处考异指出汉书武帝纪和汉书公孙弘传之问关 于公孙弘出仕事容易导致歧义的记载,即公孙弘上对策的时间到底是在元光元年 还是元光五年? 虽然百官表、西京杂记等史料都支持元光血年的说法,但 是由于帝王纪一般可靠性较高,并且武帝纪此处更记录了月份,故司马光于 趋于认可元光五年的态度之下,仍列出了自己的疑惑。 2 5 - 奇马光资治通餐f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2 4 3 2 2 6 剐马光资治通鉴考异【m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3 l | ,l :3 4 2 7 - d 马光资治通篆考异【m 】台湾:商务印书馆,l9 8 6 3 l l ,2 :1 2 再如通鉴卷六十二( 汉建安三年) ,曹操擒吕布,刘备谏言:“不可,明 公不见吕布事丁建惕、董太自币乎? ”考异卷三日:“献帝春秋日:太祖意 欲活布,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日:布勃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日: 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 今从范书。”可见在诛杀吕布的建议究竟 出于何人的问题上,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也可能是在两人力谏的共同作用 下,曹操最终杀吕布。司马光于此未可明辨取舍的情况下,一般是采用正史的记 述,而将其它说法旧录在考异之中。 由以上数例我们可以看出通鉴考异一书,其实不仅是温公对自己通 鉴史料取舍的一种解释,更是为后世编史者树立了一种“多闻阙疑”的写史典 范。也j 下因这样,通鉴书才能在中国历史编撰史中始终获得美誉。考异 一书的意义也j 下在从史源学的角度为通鉴提供了作者的第一手注释。 另一本试图解读通鉴的著作是史熠的通鉴释文。虽然后世认为史熠 的注释错误很多,但史怊是较早从帮助读者读懂通鉴的角度为通鉴做注 释的学者。他试图从音韵、训诂和地理考据等多方面注释通鉴。这样做,应 当说是把握了通鉴阅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尽管此书确有诸多可商议 之处,但仍可成为阅读通鉴的良好辅助,并为后世提供借鉴。胡三省虽然在 通鉴释文辨误一书里纠e 了史怊的很多错误,甚至“辨误”一书本身即为纠 j 下史熠的“释文”而作,但“通鉴胡注”还是大量地把史熠的旧注文当作重要的 前人成果之一来加以引用。 例如,通鉴卷二百七十九:“( 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 3 4 年) 敬瑭还见帝 于卫州驿,以弘贽之言告弓箭库使沙守荣。奔洪进前责敬瑭。”“胡注”日:“史 怊日:奔,姓也。古有贲姓,音奔,又音肥,后遂为奔。”瞠8 3 通鉴卷二百三十九:“( 唐元和九年,公元8 1 4 年) 上始命宰相,选公卿 大夫子弟,文雅可居清贯者。胡注”引史熠注文日:“史熘曰:贯,事也。 清贯犹言清职也。”陉引 再如,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唐大历元年,公元7 6 6 年) 叱下斩之,脔 食其肉。”胡注”日:“史熠日:脔,切其肉以食也。”川 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唐建中三年,公元7 8 2 年) 颜真卿日:吾年八十, 知守节而死耳! 岂受汝辈诱胁乎? ”“胡注”日:“史熠日:以利动之日诱,以威 c 2 8 q 马光资治通牲【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2 7 9 :2 3 0 8 2 9 d 马光资治通将【m 】北京:中# * 局1 9 9 7 2 3 9 :1 9 5 5 3 0 ,d 马光资治通筘 m 】北京:中华书局,l9 9 7 ,2 2 4 :1 8 2 6 1 0 珀之日胁。诱,音酉。” 史怊注文被通鉴胡注广泛引用,正可以说是体现了通鉴释文的价值所在。 而胡三省指出通鉴释文以蜀音释读通鉴语诃的缺憾。反而亦如伪书也有 其价值一样,成为目前学者探讨古音的一种途径。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另类的通 鉴研究。李天泽史熘 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23 和陆华 音切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口引都是这类的研究。陆文主要整理研究 了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现象”,并指出“一m 尾、n 尾、g 字 虽合用,但彼此界限仍存在。”李文则通过对史怊的反切与广韵、胡三省音切 异同的比较,讨论了宋代四川方音演变的浊上变去、浊音清化、平上作去和韵尾 混并等四个方面。 由上可见,通鉴释文不仅对阅读通鉴,也对现当代的通鉴研究能发挥 不小的帮助。 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则专门从地理沿革的角度对通鉴所涉及的 地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相比于史熠和胡三省为地名作注的方式,王应麟引前 代史籍为据,将通鉴涉及的地理问题分为疆域、都邑、山川和各朝地理形势 等各个专项分而述之,这就从整体的面上对中国历代的地理形势做了一个交待。 同时,在涉及到具体朝代的时候,王应麟也非常关注相应时期内比较重要的关隘 和都市,并对这些重镇有特别的说明。这极有利于读者从具体的点上去把握与通 鉴记载相关的地理背景问题。 比如讲到三国蜀汉,该书卷二“历代州域总叙”有“三国州郡”一篇通述三 国所辖各州郡:“通典云:蜀全制巴蜀,置益、梁二州,有郡二十二。 晋志云:蜀先主置都九,後主增二,得漠郡者十有一焉。 3 4 1 而在卷十 一“三国形势考”罩,它又重点叙述了蜀汉重镇十四座,如白帝、汉中、子午谷、 定军山等等。“定军山”条日:“在兴元府西,县东六十里。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 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水经注:沔阳故 城。萧何所筑。南对定军山。郡县志:西县本汉沔阳县地。十道记:武乡谷, 在南郑县。孔明受封之地。诸葛武侯遗令葬其山。”口5 1 3 门t d 马光资治通箍【m 】北京:中华 5 局,1 9 9 7 2 2 8 :1 8 6 3 3 2 李天洋史炯资治通签释文与宋代朋川方音啪四川大学学报2 0 0 0 4 ;7 5 7 9 3 3 陆华瓷治通档释文音切反跌的浊音清化现象【_ i 】古籍整理研究学州,2 0 0 4 ,3 :7 3 7 7 3 4 f 成麟通箍地理通释 m 1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3 1 2 :2 6 3 5 l u 趣麟通箍地理通释【m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9 6 ,3 1 2 :1 5 8 一1 5 9 1 1 由上可知,通鉴地理通释既以总叙来概述一代的地理情况,又在分述历 朝地理形势时详论城一地的方位和史迹,且所据都出自前代史书。故本书虽然 不是在通鉴所言及的每个地名之下作注。但在地理方面同样能成为阕读通 鉴的重要参考书籍。 以上这类宋代的通鉴研究基本是以考据学为原则展丌的。无论是音训还是地 理沿革,都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辩正字音字义、梳理相关史实。 二、改编和补续通鉴的宋代通鉴研究 宋代通鉴研究的另一类著述是对通鉴的改编和补续。比如温公的通鉴 目录和举要历、刘恕的通鉴外纪、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等,都 属于这一类的著作。 这类著作的创始者仍是温公自己。由于感到通鉴卷帙太过浩繁,他于是 作通鉴目录,“略举事目,以便检阅”。盱”(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 该书 仿太史公史记年表体例,年经国纬,将通鉴的一些主要史事散入其中 并记录了闰朔和各朝历法的变化。此书应是最早旨在简化通鉴的改编之作。 后来,温公又感于通鉴目录太简,不能充分体现通鉴的精要,复作举 要历,可惜此书未存。 至于补续通鉴的最初尝试,似乎也始于温公。他晚年曾经想将宋前期的 历史纳入通鉴的编年体系之中可惜仅仅收集了材料而没有来得及写下去。 后来温公的后人将这些材料汇编成涑水电闻一书。 宋代可以代表补续通鉴类著述的作品,应数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现存此书的纪事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公元9 6 0 年) 止于宋哲宗元符三年( 公 元1 1 0 0 年) ,共五百二十卷。据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李焘编书时“以木厨十 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同 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口7 3 ( 癸辛杂识卷十) 四库提要谓,李氏“长 编乃成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 同。”“(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 可见此书的搜罗范围是相当广的。因此, 李焘编定此书,前后历四十年之久。至于其义例,则全仿通鉴。惟因该书所 3 6 求珞等库伞书总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2 2 3 7 州峦凳辛杂识 m j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2 3 3 水玲等川库牟书总d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2 4 1 2 搜资料太多太杂,难以一一考订精当故往往虚实并存,疑信互见。如斧声烛影 之事,长编采自文莹和尚所著湘山野录,却无它史可证。 总而言之,宋代补续通鉴的著作,都很讲究史料的搜集和考证。相比后 世仅以j 下史为基本史源来续补通鉴,宋人的风气还是相当严谨和求实的。 三、从政治及文化史角度考察通鉴的宋代通鉴研究 宋代通鉴研究的第三类著述,注重于从政治及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通鉴。 这一类著作虽关注的,是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展丌通鉴书法的讨论。它们竭力探 寻的,是历史究竟应该如何书写,史书应该如何f 确地体现“正统”论和对于道 德的褒贬。朱子的通鉴纲目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它最初是被当作解读通 鉴的辅助读物来写作的。在改写中,它所强调的主要不是史实的真伪,而是 史实背后所蕴涵的名分大义和道德判断,另外它对以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 其实也是有所批评的。曾有弟子问五十九卷本的通鉴纲目之主旨,朱子回答: “主证统”。这一回答确实十分简单明了,因此很容易使人片面地将朱熹的这部 著述纳入专讲义理和褒贬的路数当中。 对于朱熹著纲目的初衷,朱子语类卷一百七日:“然史亦不可不看。 若只看通鉴,通鉴都是连长汜去,事只一处说,别无互见,又散在编年。 虽是大事,其初却小,后来渐渐做得大。故人初看时,不曾著精神,只管看向后 去,却记不得。不若先草草看正史一过,正史各有传可见始末。又有他传可互考, 所以易记。每看代正史讫,却去看通鉴。亦须作纲目,随其大事札记某 年有某事之类,准春秋经文书之。温公亦有本朝大事记附稍古绿后。”口9 3 这 段话表明朱子以纲目作为阅读通鉴的一种方便法门。他写作纲目, 最初是为了方便读史。 再者,通鉴纲目卷首“朱子序例”有占:“先j 下温国司马文正公,受诏编 集资治通鉴。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语别为目录三十卷,并上之。晚病本 书太详,目录太简,更著举要历八十卷以适厥中,而未成也。至绍兴初,故 侍读南阳胡文定公始复因公遗藁修成举要补遗若干卷。则其文愈约而事 愈各矣。然往者得于其家而伏读之,犹窃自病记识之弗强,不能有以领其要而及 其详也。故尝过不自料,辄与同志因两公四书,别为义例增损隐括以就此编。” “叫从此文来看,纲目最初是参考根据温公自定通鉴目录、举要历和 3 9 黎蛐德朱了语类【m 】台湾 4 0 来熹御批资治通牲判日【m 】 商务曰j 书馆,1 9 8 6 7 0 2 :3 7 4 台湾:商务印书馆蟛日j ,1 9 8 6 ,6 8 9 :3 1 3 胡文定编举要补遗等书,再“准春秋经文”而编成的。 那么“准春秋经文”是否就是要仿效所谓“重褒贬”的“春秋笔法”呢? 曾有门人问朱子:“孔子作春秋,空言。无补。乱臣贼子何缘便惧? 且何足为春 秋之一治? ”朱子答道:“非说当时便一治,只是存得个治法,使这道理光明灿 烂。有能举而行之。为治不难。当时史书,掌于史官,想人不得见。及孔子取而 笔削之,而其义大明。孔子亦何尝有意说用某字使人知劝,用某字使人知惧,用 某字有甚微词奥义? 使人晓不得,只以褒贬荣辱人。不过如今之史书,直书其事, 善者、恶者,了然在目。观之者知所惩劝,故乱臣贼子有所畏惧而不犯耳! 近世 说春秋者太巧,皆失圣人之意。”“( 朱子语类卷五十五) 朱子很明确地质疑 圣人修春秋重在文字褒贬的说法,从而显示自己对于一字褒贬、皮里阳秋的 写史方式的质疑。 朱子语类中有不少地方都表述了与此相类似的思想。卷八三云:“春秋 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非是于一字上定褒贬。”他更加详细地 解释道:“圣人据鲁史以书其事,使人自观之以为鉴戒尔。其事则齐桓、晋 文有足称,其义则诛乱臣贼子。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 窃恐不是圣人之意。”w ” 可见朱子本人未必崇奉以一字定褒贬的原则。他对春秋的肯定并不在一 字褒贬上,而在于由春秋去知见“当时治乱兴衰”,“使人自观之以为鉴戒”。 这与司马光的下述主张绝无二致,即他所以写作通鉴,“止欲叙国家之兴衰 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h 引朱子认为,“古人瞽史 诵诗之类,是规戒警诲之意,无时不然。”1 ( 朱子语类卷十二) 在以上这些议论中,朱子并没有刻意去突出纲目在“f 统”和“微言大 义”等方面的意义,他著纲目的原初意图不过是为读史的方便,并可使通 鉴的缩写本“领其要而及其详”。且如前所述,此处“准春秋经文”的意 思并不是指“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而是说他要“直书其事”,“使人自观 之以为鉴戒”。如果这个看法不错,那么纲目的“纲”即意在“领其要”,而 所谓“目”,则指“及其详”而言。 朱熹的上述两段言论表明,虽然朱子在其它某些场合确有突出“j 下统”的说 法,但他对待春秋及其著史的态度似乎并没有会元学人所以为的那样教条和 台湾:商务e * 馆 台湾:商务日】书馆 北京:中毕书局 行湾:商务日】书馆 1 9 8 6 ,7 0 l :8 2 1 9 8 6 ,7 0 l :7 4 6 9 9 7 :5 6 8 5 6 9 1 9 8 6 ,7 0 0 :1 8 0 1 4 m m m m 类类搽类语语通语了了冶了朱朱资采德德光德埔蚺马站黎黎州黎1- 引鸵 r l r l r l r l 成不变,且朱子对通鉴的认可程度亦是相当高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金元 文人片面突出纲目在“j 下统”和主观褒贬方面的意义,或许是有原因和可商 榷之处的。 从通鉴研究主要类别来看,金元的通鉴研究几乎就是沿着以上三类通鉴研究 的脉络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以史实考据为主的通鉴研究,比如董蕃和汪从善,当 然其集大成者为胡三省,他的通鉴注业已成为当前通鉴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而补续和改写类通鉴研究的著作金元也有不少,比如金履祥的通鉴前编、陈 柽的通鉴续编等等。会元这一类的通鉴研究由于受到通鉴纲目的很大影 响,渐渐从史实考究转而强调j 下统和褒贬问题,搜集史料和辨正史实方面的色彩 明显减弱。而围绕通鉴纲目展开的通鉴研究从余代未期起即十分兴盛,至元 更成为一门显学。刘友益有纲目书法,汪克宽有纲目考异,王幼学有纲 目集览都是会元此类著作的代表。这些研究从通鉴纲目出发,更多探讨的 是史实及历史书写背后的批判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金元两朝 的通鉴研究和宋代的相关研究是一脉相承,且是对宋代三类通鉴研究的继承和发 展。 第三节、金元通鉴学研究历史特点和本文的结构 饶宗颐先生中国史学上之f 统论即有按语日:“金元之际,通鉴之学 最盛。” 4 5 饶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彼时的时代背景是北族统治中原乃至全部 汉地社会,但他将通鉴研究纳入至“余元之际”这一时段进行考察的意图,或许 能成为我们将会元通鉴研究作为整体加以考察的一个依据。 会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北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资治通鉴作为一本以资于 治道为目标的政治参考书它对中原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描述,很能 为北族统治者治理他们所不熟悉的汉地社会提供必要的政治经验。j 下是基于这一 点,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温公,在金元王朝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金元 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资治通鉴的阅读,会代贵族对司马温公的敬仰也令人 印象深刻。特别是元朝还将通鉴列为向争帝进讲的必读书之一,从忽必烈开 始就令文臣进读通鉴,且将通鉴节要本翻译成蒙古国子监学的第一批课 本。显然,通鉴在北族王朝中充分体现它在政治上的价值,并受到最高统治 ” 饶宗顾中围史学i 二之正统论 m 】f :海:远东i l 版社,19 9 6 :1 2 9 i5 者和贵族阶层的高度赞赏。 女真朝廷虽然相当重视通鉴,但由于南北隔阂,会代的通鉴研究与元代 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这不仅反映在通鉴研究成果的数量和亡佚情况上。也反 映在这样一个事实中,即会代甚至没有单独重印过完整的通鉴。会代通鉴研 究的大部分著作都亡佚了。不过,通过考订仍然不难发现,元代统治者对通鉴 的最初印象正来自于金朝。会代的通鉴研究似乎在余末方才开始兴盛起来,从事 相关研究的学者亦多出自上层政治精英。这个事实一方面表明北族上层对通鉴的 重视,另一方面,它也向我们暗示,正是在南北禁绝情况有松动的情形下,南方 垃新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北方的通鉴研究。但就总体而言,除会元之际的南北通 鉴研究都对通鉴以曹魏为正统有批判的共识外,金的通鉴研究无论从广度和 深度外都无法和宋元相比。 金元北族高层推崇通鉴的特点,又能反衬出金元通鉴研究的另一特点, 即对汉地文人而言,更加引起他们重视的,反倒是纲目。陈垣胡注通鉴表 微指出:“元明学风,治纲目者多,治通鉴者少。”“金元时期,南 方的文人除了仍在注释通鉴外,更格外着力于通鉴纲目的研究,且如上 文所示,这些研究似乎是有意回避了朱子于通鉴纲目写作过程中意旨的调整 转而相:当鲜明地突显出通鉴纲目在道德褒贬和正统论方面的意义。强调蜀汉 在三国时代的f 统地位,强调通鉴纲目在以春秋笔法撰史方面的示范作用, 强调通鉴纲目书法的规范作用,成为这些文人通鉴研究的核心内容。 北族高层重通鉴,南方文人重纲目。要解释这个区别其实并不困难。 纲目相比通鉴而言,更加简单和高度浓缩,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纲 目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因此理解纲目首先需要有一定基础的中国历史常识, 而通鉴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则比较完整和详细,对于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来说, 显然学习通鉴更加合适。另一方面,北族上层重通鉴,这是北方统治者 更重视客观历史对现实政治的实际借鉴作用的体现,而南方文人重纲目则可 以看作是文人在现实失败的背景下。于意识思想领域内的一种政治诉求。纲目类 的通鉴研究所体现的南宋j 下统观,是直接与蒙古统治者以及原会统辖区内汉人的 丁f 统观点相对应的。北方似乎更倾向于主张元继金统、余继辽统。有元一代,辽 金宋三史迟迟未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j 下统问题长期议而未决,三史体例未 定。而通鉴纲目类的通鉴研究以主张南宋币统观为己任,并极力主张元继宋 统。这样的诉求即是试图通过北族高层较为可能接近的相关文献典籍,影响前朝 4 6 陈址通筘胡注表微 m 】沈1 5 门:辽中教育h ;版扎,1 9 9 7 :5 3 1 6 历史的修撰,并通过这样的努力抬升宋朝在元代的历史地位。 余元通鉴研究除了纲目类研究引人注目外,还有一类是以考释历史客观事实 为主的通鉴研究。这就是通鉴注释类的研究,尤其是其中的“通鉴胡注”,这几 乎构成了金元通鉴学研究的一个主体。这一类研究主要侧重的是通鉴所能代 表的讲究考据、音韵和训诂的治史传统。然自1 9 4 0 年代陈垣发表他的通鉴胡 注表微以来,胡三省利用通鉴注文抒发借古喻今的感慨已经成为历史学界评价 通鉴胡注时的一种共识。对于通鉴胡注这样的一个定位,虽然十分准确把握了当 时的政治坏境对胡三省著书的无意识推动,但一定要将此无意识解释为胡三省注 通鉴的最主要目的,或许还有进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小区物业承包合同示例
- 2024系统开发合同
- 2024年餐厅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分期付款购买合同
- 文化节庆活动赞助协议
- 2025年会计专业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排水箱涵劳务分包合同2024年
- 城市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合同
- 抚养权变更协议模板2024年
- 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书样本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2022年春整理)
- 小学体育水平一《走与游戏》教学设计
- 秋日私语(完整精确版)克莱德曼(原版)钢琴双手简谱 钢琴谱
- 办公室室内装修工程技术规范
- 盐酸安全知识培训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消防安全巡查记录台帐(共2页)
- 科技特派员工作调研报告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 县疾控中心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 急性心肌梗死精美PPt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