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以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锣1 之乏 日期:沙l 口年名月1 秒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鬻者;繇荡 日期:肜k 年占月j 日 隔岸的凝视 论黄碧云小说中大陆意象的变迁及原因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生:刘熹 指导教师:谢有顺教授 摘要 黄碧云的写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最近一部作品写于2 0 0 4 年,其写作 见证了九七回归前后的香港意识转变。香港意识和九七回归在黄碧云的小说里是 一个潜在主题。此前亦有论者对此作了全面描述。但少有论者注意到黄碧云小说 里对于大陆的描写和想象,以及在作品中的流变。本文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 讨黄碧云作品中对中国大陆的叙述与变化,来探询她写作变化:从独立的想象塑 造大陆( 回归前) 到从情感的角度描绘大陆( 回归后) ,并在这个变化里探询九 七前后香港社会及意识的变迁,以及“文革”这一事件在黄碧云小说中所承担的 近乎创作动力的表现和原因,并以此对接大陆文学对文革的反复叙事。 关键词:大陆想象;流变;九七回归;香港意识;文革书写 g a z ef r o mt h eo p p o s i t eb a n d :t h ee x c h a n g eo f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m a i n l a n da n d a l s ot h er e a s o n m a i o r :c h i n e s em o d e r n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l i ux i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x i ey o u s h u n a b s t r a c t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u a n gb i y u n sw o r k s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h o n gk o n gl i t e r a t u r ei s u n d e n i a b l e t h i sp a p e re x a m i n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a n g sw r i t i n g sb yl o o k i n gi n t oc h a n g e s i nt h eh u a n g sn a r r a t i v eo fm a i n l a n dc h i n a f r o mt h ei m a g i n a t i o no fi n d e p e n d e n c et ot h e e x p e r i e n c i n go fm a i n l a n dc h i n af r o mah o n gk o n gp e r s p e c t i v e ,h u a n g sw r i t i n g sr e f l e c tt h e c h a n g e so fs o c i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h o n gk o n g t h ep a p e ri sf r o mt h i sp e r s p e c t i v e i te x p l o r e s t h eh u a n gb i y u n sn o v e l so n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c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a n dc h a n g e s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i n o r d e rt op r o b et h ec h a n g e si nh e rw r i t i n g s :f r o ma l li n d e p e n d e n ti m a g i n a t i o nt os h a p et h e m a i n l a n d ( b e f o r et h eh a n d o v e r ) t ot h ep e r c e p t i o no fm a i n l a n dc h i n af r o mh o n gk o n g ( a f t e rt h e 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 ) ,a n ds t u d i e st h ec h a n g ei n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o u rs o c i e t y sc h a n g e sb e f o r ea n d a f t e r9 7y e a r s ,a sw e l la st h ei m p a c to ft h eh i s t o r yo fh o n gk o n g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m a i n l a n d :t h ee x c h a n g eo f n a r r a t i v e ;d e a d l i n e ;n a t i v e a w a r e n e s s i nh o n gk o n g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w e n g e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o ooo oo i i i 导言1 第一节作家简介l 第二节前人研究综述2 第三节需要说明的问题5 第一章叙述大陆的方法8 第一节建构在地理坐标上的大陆想象8 第二节浸淫在传统文化里的大陆想象1 1 第三节实体大陆的背景功能1 4 第二章回归前的瑰丽想象:重构的新中国成立史1 6 第一节隐喻在女体里的新中国政权1 6 第二节贯穿在情爱传奇里的日常大陆1 9 第三节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疏离2 2 第三章回归后的情感认同:港人亲历的大陆变迁2 8 第一节转折时期的创作转向2 8 第二节香港史里的现代大陆3 2 第三节隐匿在信纸中的大陆形象3 7 第四章隔岸的凝视:对文革的追述和思考4 2 第一节背离的文革经验书写4 3 第二节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反思4 6 结语”5 l 参考文献5 2 后记5 7 i l i 第一节作家简介 导言 作家黄碧云,1 9 6 1 年出生于香港,曾经赴台就读中学,1 9 8 4 年从香港中文 大学新闻系毕业,1 9 8 7 年出版了首部作品扬眉女子。此散文集一经出版便引 起了学界关注。1 9 8 9 年文化焦点第四期发表了朗天的黄碧云不再扬 眉,同年博益月刊第2 3 期刊登了对其的专访漂泊的年代专访黄碧云。 创办于1 9 8 7 年9 月的博益月刊是一份“力求趣味,雅俗兼容的文艺刊物, 除刊登年轻作家作品外,亦有名家书评和著述、香港作家专访和内地小说推荐等。 黄碧云在这份标榜“雅俗兼容 的杂志的率先出镜,不是偶然。从其以后的创作 可以看出,黄碧云的定位一直是介于主流和通俗之间,而亦有评论家将黄碧云与 张爱玲做过详细比较分析。 1 9 9 1 年第一部小说集其后出版,1 9 9 4 年温柔与暴烈、她是女子, 我也是女子两部小说集出版,1 9 9 6 年相继出版散文集我们如此很好,1 9 9 7 年出版小说集七宗罪,1 9 9 8 年出版突然记起你的脸,1 9 9 9 年出版小说集 烈女图。值得注意的是,黄碧云的其后出手便不凡。被定义为第四波南 来作家的颜纯钩在香港版其后的封底上就曾提到过“如此年轻,如此才情横 溢,却又如此苍凉酸楚 。而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作为第十二章撰写人 的颜纯钧将黄碧云定义为香港新生代作家,并为之做了专章介绍且给予了好评。 2 0 0 0 年,黄碧云出版了小说媚行者、十二色女子,2 0 0 1 年出版小说无爱 纪,2 0 0 2 年出版小说血卡门,2 0 0 3 年出版散文集后殖民志,2 0 0 4 年出 版小说集沉默。暗哑。微小。黄碧云还多次获得分量较重的文学奖项:她曾 获得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新秀奖;作品温柔与暴烈获得第三届香港中 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烈女图获第五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其小说 还曾入选台湾年度小说选并获中国时报1 9 9 9 开卷十大好书奖,以及联合报2 0 0 1 年最佳书奖。 对于黄碧云,香港评论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其作品的评论或对其人的采 访访谈,散见于香港各大严肃刊物。此外,学院派对于黄碧云的重视,从香港各 大学的毕业论文选题便可窥一二。自1 9 9 6 年有学生以探讨其小说集温柔与暴 烈始,每年都有以黄碧云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产生。香港中文大学黄念欣教授 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以黄碧云为题( 博士论文( 2 0 0 4 年) 题目为复调的艺术: 黄碧云( 1 9 6 1 一) 小说研究硕士论文( 1 9 9 9 年) 题目为黄碧云小说中的“暴 力美学”研究) 。但黄碧云进入大陆评者的视野,则相对较晚。比较标志性的即 前文所提到的香港文学史,将黄碧云作为新生代作家纳入文学史的书写。此 后对于黄碧云的研究慢慢有所涉及。另不得不提到,王德威在当代小说二十家 里,将黄碧云同苏童、余华等内地知名作家一起列入书本作评,并在结尾提到“以 黄碧云的创作活力来看,在新的世纪中必有更多的惊人之举。而过去十年她为当 代中文小说所投入的变数,也刚刚开始为( 如我这般的) 评者所咀嚼思考”。在 在证明了黄碧云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前人研究综述 黄碧云是一位文体意识相当自觉的作家,叙事出新,文字独到,蔡益怀在其 一篇评论黄碧云的论文里就提到“笔者认为,黄碧云的文字魅力,是张爱玲之后, 香港小说中最有个人风格的” 。而颜纯钧也说过,“( 有些作家) 只是一味地在 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去步步深入,以自我的啃噬和熬煎换取创作的滋养,一旦有所 发现便只能是独特的。像郁达夫、像张爱玲、像三岛由纪夫除此之外,还有 一个从目前来看似乎也算得上是同一个路数的,这便是香港女子黄碧云我把 黄碧云看作相当本色的作家 ,无怪乎每个阶段都有论者专注于对黄碧云文本 自身的研究。涉及黄碧云小说的内部研究,不得不提到王德威2 0 0 0 年发表于世 纪文坛第二期关于黄碧云的评述文章暴烈的温柔。这篇评论概述了黄碧云 小说写作的特点,是一篇非常全面,并且独到深刻的评述文章。王德威此篇评论 的立足点是女性叙事策略,从其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烈,极端的关于罪的描述, 。于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1 5 页。 蔡益怀:乱世烈女浮世绘读黄碧云的 ,文学世纪停刊号,2 0 0 0 年,第9 l 页。 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 上、下) ,评论和研究,1 9 9 7 年2 月,第7 页。 2 图。暴烈与温柔着重阐述的是黄碧云笔下对于暴力的极端书写,并对其做了 一个合法化的探究,提出“她的作品不能以习以为常的伦理逻辑来诠释 ,同 样惟其暴烈才能面对女性自身,而颜纯钧对于黄碧云的解读则更加贴近小说的主 题。在其1 9 9 7 年发表的怎一个“生 字了得( 上) ( 下) 中,颜纯钧分析了 黄碧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男性形象,暴力叙事,没有爱情的情爱故事,对恨的 消解,对生的厌倦以及没有“其后”的生存状态,对生死爱恨临界点的痴迷及黄 碧云小说展现的写作理论。颜纯钧没有局限于单纯的总结归纳黄碧云写作技巧和 特点,而是站在一个高处揭示黄碧云的局限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香港 中文大学黄念欣教授的复调的艺术:黄碧云( 1 9 6 1 - ) 小说研究和黄碧云 小说中的“暴力美学”研究也是关于黄碧云小说的内部研究。 除了以上两篇总括式的评论,还有很多对其单个篇章的论述。比如蔡益怀的 乱世烈女浮世绘读黄碧云的 ;黄锦珠的生命的来处、去处与 生之幻影读黄碧云 ;刘绍铭的写作以疗伤的“小女子读 黄碧云小说 ;曹素霞的黄碧云 中的救赎意识;杜英的人 生如戏由黄碧云的 谈起等。这些研究关注于黄碧云描写中呈现的 暴力叙事以及极端书写。 关于黄碧云的研究除了大量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外,还有众多学者采用后现 代,后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此类研究首先基于黄碧云 自身女性意识的鲜明。黄碧云有专章讨论“女性书写,不仅从社会现状辨析当 前女性书写概念,还提出:“女性书写如果是种改革,它不是女性写得跟男性 一样,这不外是奴隶把主子推下来的叛贼式改革,严格来说,根本不是改革,因 为制度没有改变,但要找一套新制度我想着是女性作者的挑战 。梁碧华 在新感性时代的女性书写谈游静与黄碧云的新书也提到“而游静和黄碧 云,她们在十分自觉自省的女性角色之下,写下了许多感性的文字。这种感性, 有别于坊间一般女性书写的感性,而是经历过女性主义思潮洗礼的新感性”,“黄 碧云文字上会让人意会她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同时,黄碧云也是一位文体意识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9 6 页。 文洁华、曹拔选编:女性书写,呕吐女性生存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 9 9 3 年版,第1 3 2 页。 国梁碧君:新感性时代的女性书写谈游静与黄碧云的新书,读书人,7 、8 月号第1 7 、1 8 期合刊, 1 9 9 6 年,第2 8 页。 非常强的作家。关于黄碧云小说不可读,或者说不好读一感,在评论界是达成了 共识的。她巧妙的运用时空,使她的文本呈现一种拼凑、重复、跳跃、支离破碎 的效果,某种意义上来说契合了关于现代、后现代理论。颜纯钧也提到过黄碧云 “从批判现实主义经过现代走到了后现代”。而香港本身的特殊性,使后殖民 的论调也能够顺理成章的在黄碧云的小说文本里找到根据。另外黄碧云还出版了 一本后殖民志的散文集。相关论文有阎纯德的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现代性书 写西西、黄碧云、王璞、金东方的创作。他在文中指出:“所谓现代, 主要系指艺术层面小说的结构、语言、人物刻画等。”并指出黄碧云小说“寓 言式的象征性,结构上的错位,情节的消解,人物的拼贴,都明显带现代和 后现代的深刻影响;戴绮莲的“诱惑”的颠覆性:黄碧云小说的后现代 美学则是从后现代的角度来解读;而简瑛瑛的蝴蝶、石榴与黄玫瑰:试论 中的后殖民论述与女性救赎则从后殖民的角度出发,用意象来解读黄碧 云的小说。黄念欣在花忆前身中也提到“黄碧云完全以一个平等的角度来写 这些外国人,早已超越了反对型后殖民( o p p o s i t i o n a lp o s t c o l o n i a l i s m ) 与共犯型后殖民思考( c o m p li c i tp o s t c o l o n i a l i s m ) 这些框框。在黄碧云 的小说中,英国人不再是种族歧视,发觉东方色彩的殖民者” 。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黄碧云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散见在评论文章的各处,比如陈佩珊的读黄碧 云 中的女性处境;洛枫的女性与城市便是以女性主义为立足点。 最后,黄碧云因其在香港文学史上的位置,关于黄碧云与香港的论述也是相 当多。这样的论述囊括了其书写中的城市重现,香港意识展现,本土意识塑造, 香港小历史的书写等。具体到黄碧云小说文本与香港的论述,有小说书写与香港 这座城市,有与香港的历史,有与香港的本土意识,香港意识或者香港情结等。 洛枫的女性与城市虽然不是围绕香港一地而写,但其指出了黄碧云小说“其 后,写女性在不同城市的爱情故事或童年往事可以说,黄碧云的小说,写 出城市与爱情颓废、堕落形相;城市对女性而言,不是解放、解救、或解脱自我 的地方,确实葬灭爱情、理想、记忆、人情、人性的深渊”,提供了一条解读 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 h 、下) ,评论和研究,1 9 9 7 年2 月,第2 2 页。 圆阎纯德: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现代性书写谣西、黄碧云、王璞、金东方的创作,文学研究,2 0 0 7 冬之卷( 第八期) ,2 0 0 7 年,第5 5 页。 黄念欣:花忆前生黄碧云v s 张爱玲的书写焦虑初探,世纪文学,第二期,2 0 0 0 年,第2 0 页。 唧洛枫:女性与城市试论吴美筠的诗、黄碧云的小说、林忆莲与刘美君的流行曲,素叶文学,第4 1 期( 复刊1 6 号) ,1 9 9 3 年1 月,第2 3 页。 4 与文字对接,试 图寻找“文本与城市之间的对话关系”同样也提供了解读文本的途径。 而关于香港意识,本土意识,和香港历史的叙述,还涉及两个关键词,便是 九七回归和末世意识。如刘晓艺的末世人语一谈黄碧云的小说,选择了呕 吐和失城这两个文本,将九七回归和小说结合起来解读;李燕芬的“如 此年轻,如此才情横溢,却又如此苍凉酸楚试分析黄碧云的 则直 接讨论了香港意识与世纪末情绪以及九七回归的关系,并指出“黄碧云的小说其 实直接写香港的小说很少,多数都是些远离香港的故事,然而人物内心里却不能 割舍香港,小说时时有对香港的回应,这种后殖民的“写在家国之外”的角度与 也斯的烦恼娃娃的旅程很接近”;董骞的扬眉皱眉皆是黄碧云提出了黄 碧云在香港意识下写作这一观点;吴冰的暴虐死亡漂泊一文同样将香港情 结与黄碧云相联系;何思源边缘的意义从黄碧云小说的特色看香港文学的 一种可能性对两者的联系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侯丽贞的黄碧云小说中的国 族寓言,从罗列黄碧云小说中的香港现象始,详细分析了烈女图,和无爱 纪,分别从构建香港女性史实和回归后的女性情爱来解读黄碧云笔下的香港意 识。 第三节需要说明的问题 香港本土意识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二次大战以后,在全球性非殖民运动 的影响下,英国开始在香港逐渐实施本土化的政策。杨( 慕琦) 计划以后港 英当局逐渐改变政策,吸收当地港人参与管理。1 9 4 9 年以后,大陆文化对于香 港的影响急剧减少,成为了香港本土意识形成的外在条件。六七风暴是香港 人背离大陆、转向香港本土的标志性事件 但随着“九七回归”的冲击,“香港 现有殖民地身份的即将消失,忽然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意识,于是有了大量的 重构香港历史的q 陈旧之作,有了大量的对香港文化身份的讨论。香港历史上 。黄念欣:一个女子的尤利西斯黄碧云小说中的行旅想象与精神家园,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 2 0 0 6 年。 李燕芬:“如此年轻,如此才情横溢,却又如此苍凉酸楚”试析黄碧云的失城,香江文坛,2 0 0 3 年1 8 期,第3 8 页。 赵稀方:小说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第1 3 5 页。 5 本土意识发展的高峰,出现在香港即将失掉的时刻”,同时“九七回归也意 味着“香港文学在今后发展中将重新整合在自己的母体中国文学的发展之中,也 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整体的样貌、潮流的走向和社团的发展等方面都呈现出来 某些新的特点吴萱人在近乡情却怯中说:香港文学的创作路线,一定 要介入中国的命运,一定要喊出中国的未来,一定要赴汤蹈火,然后才有机会飞 出火凤凰。没有疏离于中国的香港文学可以独存。” 吴萱人颇带政治意味的口 号反映出香港文坛的写作转向:大陆又开始成为被关注的主题之一。正如香港学 者周蕾曾有这样的感慨:“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一代如我,一直活在祖国与大 英帝国的政治矛盾之间,一直犹豫与回归及西化的尴尬身份之中对于 在香港生长的人,本究竟是什么? 是大不列颠的帝国主义文化吗? 是黄土高 原的中原文化吗? ” 关于香港的探索,文化传承与身份根本是不可绕开的话题: 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香港本土与大陆祖国时刻纠缠于香港作家的笔下。 属于新生代作家的黄碧云亦如是,相对于其香港描写以及本土意识叙述,黄 碧云笔下的大陆书写成为香港描写的侧面补充。黄碧云作品有颇多关于中国大陆 的描述,9 0 年代初期的丰盛与悲哀、双城月和作于九七之时的心经、 山鬼是以大陆为主体的故事;回归之后写作的长篇小说烈女图、无爱纪 和媚行者也有相当篇幅的叙述将故事穿插到大陆;此外与大陆相关的身影散 落在黄碧云各种背景的故事作品中,比如一念之地狱中的广州气息;爱在 纽约、战争日记、江城子里关于北京的回忆等。无论是作为故事主体呈现 的大陆还是成为行文的点缀大陆,反复出现的意象突显了大陆在黄碧云创作中贯 穿始终的原型意义。此外,黄碧云对大陆形象的书写是有着多种层次的:从外观 的描绘到内蕴的营造。而这些层次在故事的叙事和意象的表达上都占据着一定的 意义,换句话说,黄碧云笔下的大陆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表达。本文便是抓住 了这个特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论述重点放在黄碧云的大陆形象描绘,运用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结合互文性影响和城市理论,并以文化研究作为大背景探 讨黄碧云作品中大陆形象的意义以及如此塑造的深层次原因,并与大陆的文革作 品相比较,探索两岸文化的异同和细微的心理状态。 o 赵稀方:c d , 说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第1 5 5 页。 o 刘臀翰主编: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0 2 页。 周蕾:写在家国以外,牛津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x x i 页。 6 黄碧云小说作品中有颇多关于中国大陆的描述。9 0 年代初期的丰盛与悲 哀、双城月和作于九七之时的心经、山鬼是以大陆为主体的故事;回 归之后写作的长篇小说烈女图、无爱纪和媚行者也有相当篇幅的叙述 将故事穿插到大陆;此外与大陆相关的身影散落在黄碧云各种背景的故事作品 中,比如一念之地狱中的广州气息;爱在纽约、战争日记、江城子 里关于北京的回忆等。无论是作为故事主体呈现的大陆还是成为行文的点缀大 陆,反复出现的意象突显了大陆在黄碧云创作中贯穿始终的原型意义。此外,黄 碧云对大陆形象的书写是有着多种层次的:从外观的描绘到内蕴的营造。而这些 层次在故事的叙事和意象的表达上都占据着一定的意义,换句话说,黄碧云笔下 的大陆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表达。要探讨黄碧云笔下的大陆叙述,要到达黄碧 云文字背后的目的,不得不先从她如何构建中国这个地域形象,如何在文本的论 述中突显这个独特地域入手。 第一节构建在地理坐标上的大陆形象 黄碧云笔下的中国,是具体到城市的。翻阅黄碧云小说中以中国为背景的作 品,除了山鬼将故事背景有意模糊,并置于一个充满了蒙昧与诡秘的山村, 竞有着一丝寓言文学的影子,双城月的故事发生在广州,丰盛与悲哀将上 海定为了故事开展的背景,而心经虽不断在路上前行,但也是一个在城与城 之间流转的故事。 关于城市在文学中的“再现”,学者h a n a n e s h e r 在“c i t y c o d e 一书中提 供了三个启示。第一,他提出研究文学中再现的城市景观的四个范畴,分别是自 然景观,建筑物,人物以及语言。其中自然景观,建筑物和人物一向较受研究者 注意,而语言与城市的关系则相对不受重视。第二,他又指出,对于一个城市的 概念化印象,有时比较具体的城市景观有着更重要的位置。第三,相对于乡村而 7 言,他指出城市是一个充满可能性与机会的地方,由机会而产生的焦虑与困扰却 同时加强城市人的“外来性”。借助h a n a 提供的视角,我们回头细读黄碧云小说 中,城市是如何被展现的。 双城月里“广州”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与“月亮 联系在一起。“又见 到广州的月亮,圆圆的,高高的,已经是午夜,西堤路还是挨挨凑凑的,一堆又 一堆的人,像鬼,在乱葬岗”。圆而高高挂在天上的月这个形象描写本身具有 普遍性,只是因为“广州”这个词,才在文本里具有了意义。“广州”本身不言 自明的代表一种身份并具备一种意义。因为是“广州”,所以冠名为“广州 的 月亮便具有了特殊性。黄碧云并未意图用特殊的细节来渲染“广州”,相反她赋 予这个名称本身一种权力。通读双城月,其实“广州一词只出现了五次: 向东偷了七巧的海棠内裤,“他深深呼吸着死亡的妩媚气息:广州在烟雾里微微 抖动,远处是一团大落日 ;陈路远在见到七巧并心生杀念时,“太阳已经出来 了,九月的广州还有点燥热”回;七巧与长安在爱群大厦殉情“还是惊动了处变 不惊的广州” 以及七巧在陷入又一个绝境时,在那个“大宅的露台上可以看见 月亮;圆圆的,高高的,血一样的广州月亮。” 仔细分析上下文的语境会发现“广 州”这个词语的出现极具偶然性:它并没有在情节的转换处出现,也不具有提示 人物或事件变化的意义,即使向东和七巧的“广州 被拟人化但仍然体现了“广 州”一词独立的权力。甚至于忽略“广州”本身所带有的地缘意义以提醒读者正 在阅读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删除“广州 对行文竟是没有影响的。 除了“广州一词外,黄碧云还不厌其烦的罗列广州地名,特意选择极赋地 域特性的景物或街名来拼凑“广州”氛围,比如“爱群酒店 、“爱群大厦、“天 字码头、“下九路”、“西堤路 、“珠江西堤、“长堤西路、“丽都舞厅、“沙面 胜利大厦、“荔湾涌西岸 、“大新公司 等。 同样的情况在丰盛与悲哀中也可以找到。丰盛与悲哀讲述了一个关 于上海的故事,“上海 一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 “上海”不是作为一个实体出现,而是呈现在一系列演员的独白或导演的指示中, 转引自:黄念欣:千安忆的香港,黄碧云的卜海, h t t p j w w w c u l s t u d i e s t o m a r t i c l e l i t e r a t u r e 2 0 0 6 0 6 3 9 9 4 h t m l 黄碧云: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5 8 页。 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3 页。 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6 页。 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8 页。 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小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7 2 页。 比如“在伯明翰,在巴黎房子的楼顶。在德里的小巷,与母牛相看两不厌。在上 海;“哦,你们第一次见面? 对对稿。你们年轻时在上海 ;圆“你们看黄昏的 上海。景色和四十年前没两样。其实你们之间已经没有爱。那不过是幻觉。由上 海而生的幻觉”;“我想讲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上海的日与夜都十分寂静,这儿 看不见黄浦江 ;“我想,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地方,要活下去不容易。我只想站得 很高很高的,写一个上海的故事”。 正如黄念欣所说,黄碧云采用此写作策略 意在使“上海成为一个不辨自明的城市符号,透露出上海在故事中的符号特质。 此外与双城月一样,黄碧云仍旧用上海的地标或街道的名字来拼凑上海风味。 全篇随处可见“大世界”、“申报”、“永安寺”、“仁济医院、“黄浦江 、“交通 大学 、“静安区”、“南京路、“和平戏院 、“兆丰纱厂 、“上海说书院 、“j j 的士高”、“延安西路、“南京东路 、“和平饭店”和“老爵士乐酒吧 。 观之心经连打造氛围的地标或者街道名也省略,剩下的只是城市名字的 罗列与游移:“从皇岗到韶关,经长安,黄埔,东莞,广州,清远,英德”。锄 如此看来黄碧云似乎只是将中国大陆城市作为一个背景,仿佛并没有把个人 的价值和感情投射其中。实则不然。对比黄碧云笔下关于异域国度的书写,可以 从中找出黄碧云处理中国大陆城市描写的特殊之处。诚然,黄碧云塑造其笔下的 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伯明翰、美国纽约或日本别府时也采用了罗列 极具当地风情的事物和街道名称的方式,比如怀乡一个跳舞女子的尤利西 斯中铺天盖地而来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教堂、咖啡厅、堤坝;一个流落巴黎的 中国女子则处处可见旋转的房子,还有爱在纽约里面的小街道和双世女 子维罗烈奇的海边风光。这些细琐的描写甚至将黄碧云笔下的中国想象呈现得 干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黄碧云关于中国城市的描写里,她从来没有对这个城市 是如何的下一个判断。换而言之,黄碧云笔下的中国城市,如广州和上海,在其 文本里是不言自明的存在。而观之那些异国,黄碧云却喜欢直接大胆的对它们做 出本质主义式的定义。比如花城说写巴黎:或许在巴黎,一切都会,愉快些; 而一个流落巴黎的女子中巴黎又成为了这么大一个城市,一个人的毁灭根本 不算什么,甚至是一个幻觉;爱在纽约描述纽约:在这变幻多端的城市,一 。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1 7 页。 圆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1 9 页。 国黄碧云;双城月,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2 0 页。 黄碧云:心经,七种静默,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 0 0 0 年版,第7 l 页。 9 切都会狠毒些;纽约是一个流放之土,不稳定的城市;而在一个女子的尤利西 斯中则笃定的总结“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病态,最颓废的城市。恐怕它的魅力 也在于此 。但细细读来,这些本质的定义并非针对这个城市而下:爱在纽约 里纷繁复杂的多角恋情,何尝不是一种流放的悲哀与人性的狠毒;一个流落巴 黎的女子那份深深的孤独与无助,何尝不缘于对这个世界的无法把握:一个 女子的尤利西斯如此决绝的行为方式不也是一种病态和颓废。黄碧云将故事中 人物的情绪定义为城市意象,而城市已被拟人化为独立主体,既为故事奠定了行 文基调,也在补充故事想要表达的情感。恰如郭恩慈在其后的刻意人物中认 为黄碧云“在异国的时空中,小说人物可以依照他们的方式来生活,用于异于家 乡的方式去接触生、老、病、死。黄碧云笔下的人物也不例外,借助在异国的陌 生空间中,他们都十分刻意地去寻取一种不平衡的生活。” 对照之下可以推出黄碧云建构她的中国大陆城市时的姿态:对于为了探求另 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的异国,异域风情已经足够;但对于中国大陆,大陆特色城市 景物的罗列显然只是黄碧云营造中国大陆氛围的一个最基础的策略。 第二节浸淫在传统文化里的大陆形象 如果说对于中国大陆城市具有特色的街道名称和本地景色的罗列只是黄碧 云从空间角度塑造中国形象的一个方面,那么,黄碧云对中国的描绘还使用了什 么呢? 这里需要把目光投向山鬼。 山鬼是一篇类似寓言性质的小说,既未表明确切的故事发生地,更不像 双城月、丰盛与悲哀、心经般通过高调标示大陆地名来表白自己的中国 身份。行文中暗示这里为中国大陆的策略是通过描绘一些细小却富有代表性的饰 物。比如故事开头便写道:“来接她的是大脸茴茴,穿一件老蓝蚂蚁干部服,一 对解放鞋,在幽幽而铺满半干的浓痰和灰尘的火车站等她 ;“仔细一看,原来是 几个公安,和一个穿羽绒服大衣自球鞋的外来人 。 使用“干部服 、“解放鞋、 h t t p g i s h a r e i a s k s i n a c o m c n c g i - b i n f i l e i d c g i ? f i l e i d - - 4 2 2 8 9 7 3 。转引自黄念欣:一个女子的尤利西斯黄碧云小说中的行旅想象与精神家园,当代作家评论,第 一期,2 0 0 6 年。 黄碧云:丰盛与悲哀,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9 页。 1 0 在山鬼里黄碧云放弃了特色城市景物的罗列一方面是受故事发生地的限n - 不知名的苗族深山;而另一方面从比较典型的山鬼一文可以看出黄碧云塑造 中国大陆形象的另一种方式:采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来呈现中国大陆的形 象。 被黄碧云定义为“是一个女子的心魔历程。是女子的炼狱和解脱。是名之再 造”的山鬼讲述了香港过气女歌星王茴茴经万念俱焚后逃至大陆的苗族山 区,亲历了种种鬼魅的异事,又渐渐拨开巫蛊的迷雾,在成为隐秘罪行共谋者的 同时也拾得了自己的重生。茴茴重生的山村,黄碧云是这样描写的:“山里有冬 田干裂,正月赶街串寨,二月种棉嫣草,三月黎田,四月放牛栽秧,五月秧长栽 芭蕉,六月鬼哭,七月烧火把,八月织布插晚稻,九月卖儿猎人头,十月赶摆成 亲,月将,芒种,探花,剽牛,拜图腾送终。 整年的日子和山间的风俗在极具 韵律、颇仿中国古代诗词的句子里呈现,既渲染了这篇小说所要传达的那种朦胧 诡秘而又不知年月的气息,仿佛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现代反转版本;同时也 渲染了文本浓郁的中国特质。除了戏拟古典诗词,黄碧云还借用楚辞体例描绘山 中景色:“山萧条而无兽兮,日昧昧其将暮。血泉冰裂,地摇天开。问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脚下滔天大川,滚滚而流,空谷饿鹰盘空,无 枝可栖。霜露惨凄,乃知遭命之将至。白日蜿晚其将入兮,明月销砾而减毁。岁 忽忽而道尽兮,老冉冉而愈驰。 不仅山村的景色浸润在古典词句里,连置身这 个诡秘村庄的香港红歌星王茴茴,明明如此现代,却在惊悉村子里习以为常的虐 杀女婴传统时,她的感受也成为了一连串的古典诗词“明明阴阴,唯时何为。洪 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则九,何以坟之。问天何以高,地何以深。天问夜何以 明,日何以昏”;而在亲见了村中两代巫女大脸和阿诗玛历经千辛却仍旧困足 山村,以此顿悟命运之惑时的王茴茴,感叹的是“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其相 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悟天 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动不息。 黄碧云在文中将背景环境诗意化、人物情绪 。黄碧云:记述的背后,突然我记起你的脸,大田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7 3 页。 o 黄碧云:山鬼,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1 0 页。 黄碧云:山鬼,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l l l 页。 黄碧云:山鬼,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1 4 页。 黄碧云:山鬼,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1 9 页。 古典化正是从传统文化这个方面来呈现中国大陆的特质。 而丰盛与悲哀里,黄碧云除了运用罗列地理坐标来塑造中国大陆形象外, 同时还借助引用凝聚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以表达中国氛围。文中怀着“我想拍 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的导演在游览苏州时有这样一段自白:“当然有寒山寺( 夜 半钟声到客船) ,但我这样不喜欢中国的人,也不禁边走边叹:很美,很美( 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江 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阳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 来日大难, 口燥唇干。欢日尚少,戚r 苦多。以何忘忧,弹筝酒歌) 。而忧是:良辰美景, 与我何干。很美的,不是景色,而是在这些景色里面蕴含的诗句。无论是张继 的枫桥夜泊、沈约的临高台还是汉代乐府,这些诗句是文中的导演在面 对苏州实景时自然而然联想到的,而苏州这个实体也在诗句的渲染下抽象成为具 备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传统载体。心经亦是如此。如果说心经里面对 于城市的描写过于平面化,那是因为黄碧云想要借助的不是城市本身不言自明的 中国气息,而是藉此展现一种文化层面的中国气息。心经的开头罗列了一长 段城市的名字,蹊跷的是,在城市名字后面是一段形似的佛语。“从皇岗到韶关, 经长安,黄埔,东莞,广州,清远,英德;历悸怖,苦厄,妄惑,缘起,自在, 无色无相,无无明,无无明尽,无老死,无老死尽,无知亦无得,究竟涅桀,无 常往,是为心经 。 从香港通往大陆的路程被喻为了佛经,除却与文本本身立意 相关,也显示了黄碧云对中国大陆的想象的确是从文化层面出发的。这种以传统 文化来营造中国大陆的写作方式发展到极致便是后期作品媚行者中对客家文 化的寻根叙述。“好像是追寻鬼魂”,主人公来到她父母亲的老家广东梅州。在寻 访父系血统和家族历史的过程中,主人公听到了以“对佛离别,直到佛堂”始, 以“子嫂离别,少讲言章”终 的客家招魂歌;知晓了客人检骨易棺丧葬习俗的 由来;看到了详尽记录着迁徙历史的客家族谱。黄碧云在刻画这些细节时忠实的 采用古体的叙述方式,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气息。 戏拟古典诗词来描绘环境和心境、化用佛家偈语营造故事基调、嵌入古体文 章讲述历史根源,这些方式与罗列特色地理坐标一起,是黄碧云营造具有识别性 黄碧云:丰盛与悲哀,十二色女子,麦田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3 2 页。 黄碧云:心经,七种静默,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 0 0 0 年版,第7 1 页。 黄碧云:媚行者,天地图书有限公刊,2 0 0 0 年版,第1 9 1 1 9 2 页。 1 2 的是地理坐 。在这篇散 为中心的旧 中国世界;臣子死谏、女子殉夫会受到称颂,而番族么,永远是大花脸 ;细 腻的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比如属于北方的啤酒、香烟、打午觉;变得很庞大 的北京时间和硕大的北方米饭,以及充斥北京街头的乔其纱旗袍。充实的细节让 北京显得立体和真实。但是对照黄碧云的小说,北京并没有作为故事发生地而被 写入书中,它多为作品人物的出生地,同时其相对应的人物通常被设定为来自香 港和台湾,比如爱在纽约里与来自北京的许之行相对应的是从台湾到纽约的 陈玉和来自香港的詹明克;而战争日记里的l 、m 、赵眉则分别出生在北京、 台湾和香港。无独有偶,在小说作品里以故事背景出现的广东省市在黄碧云的散 文里也呈现别样风貌。在名为广州惊动的散文里,黄碧云细琐的描绘广州人 的外形:“头发凌乱稀疏、皮肤黄、个子小、指甲藏垢、声音高、动作快 ;生 动重现广州街头的日常生活:“旁若无人,高声跟着唱”的年青计程车司机;“哇 哇啦啦的议着价”的小姑娘;贩卖壮阳药的小贩和他的顾客;锲而不舍的贩报 小贩。而在广东一文中,黄碧云呈现的是活色生香的广东,“在广东,有这 样的音乐、声响、电视影像、镭射光束、那样年轻而又打扮整齐的女子,美丽妩 媚的男同性恋娼妓、老洋人、身体丰腴的艳舞女郎、中年日本男子、大麻贩子、 小明星、舞者、还有酒精、汗、香水及烟草混合的性感气味 。这些饱满的描 写与双城月、一念之地狱和心经里被特色建筑和地理坐标包裹的广东 形成反差。 黄碧云:北京、北京日记,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2 i 页。 黄碧云:广州惊动,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2 6 页。 黄碧云:广州惊动,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2 6 页。 固黄碧云:广州惊动,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2 6 页。 黄碧云:在广东,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9 2 页。 j 下如上文分析,黄碧云散文中展现的中国大陆充满了生活细节,她敏锐截取 最具特色的当地风俗和标示并且融入了个人感受。无论是“因为人多,个人都极 渺小;或者是因为历史悠久,个人都极粗浅的原因大概因为这样,我非常害 怕 的北京;还是“肮脏、随便、凌乱,但内容充满生机,其味无穷 的广州; 抑或是“这样干净、富裕、年轻,她已自成本港优裕分子的c u l t 的广东,都 显得丰满和亲切。而黄碧云在散文中透露的敏锐感知和强烈情感倾向在其书写大 陆的小说作品中并不存在,小说中的大陆或者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于人物的记忆 力,或者是仅仅承担故事发生地的标示作用。究其原因,黄碧云小说作品中的大 陆描写意在渲染故事背景,她用地理坐标建构和文化氛围呈现的叙述方式营造中 性的大陆形象。 。黄碧云:北京、北京日记,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2 5 页。 黄碧云:广州惊动,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2 6 页。 黄碧云:在广东,扬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 9 8 7 年版,第9 3 页。 1 4 第二章回归前的瑰丽想象:重构的新中国成立史 如果说对于大陆地理的建构和文化氛围的呈现是一种背景渲染,那么黄碧云 何以对用大陆作为背景情有独钟呢? 这些絮絮叨叨的大陆述说,到底意在何处? 将目光转回到双城月和丰盛与悲哀,我们可以看到黄碧云在描绘大陆时, 正真感兴趣以及她所想要表达的真正的大陆,是一个具有历史维度的大陆。原来 黄碧云意在从历史角度想象、重构、理解大陆。而丰盛与悲哀以及双城月 在黄碧云小说中的特殊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大陆,更重要 的是这两篇作品本身便是对大陆近代历史时间的构想。 第一节隐喻在女体里的新中国政权 以广州为故事发生地的双城月有三个叙述层次,而这三个层次分别围绕 三个主要人物展开。陈路远是文革当中的红小兵,向东在文革中还处于自己的幼 年时期,而七巧用她的一生来经历了文革,她是文革的承载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财产离婚协议书的核心条款解析
- 2024年标准门面转让协议
- 房地产买卖合同与房地产买卖合同2024年
- 室内装潢设计委托协议范本
- 标准工地农民工劳务合同样本
- 土地承包种植合同
- 逻辑电平课程设计
- 代理金融课程合作协议
-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大图
- 短期雇佣协议书样本
- 北京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
- 2023通信原理期中考题及答案
- 一年级上数学一课一练-讲讲算算|沪教版
- 银行保险理财沙龙课件
- 中国智库名录类别索引-政府部门智库
- 包虫病防控方案
- GB/T 18513-2022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
- GB/T 2573-200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老化性能试验方法
- GB/T 25217.7-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7部分:采动应力监测方法
- 科技时代人们的时间(孙宏)
- 2023届温州一模考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