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诗歌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诗歌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诗歌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诗歌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诗歌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顾况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顾况是生活在盛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但当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不够 全面,本文尝试做一些弥补的工作。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顾况生平及其诗集整理。第一节: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在当今学 术界对顾况生平研究的基础上,就其生卒年、籍贯、居所、子女人数等几个问题 进行进一步考辨。以顾况的诗歌以及各种史料笔记的记载为依据,对现有研究结 论进行辨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不赞同赵昌平先生定顾况生于开元十五年 ( 7 2 7 ) ,卒于元和十五年( 8 2 0 ) ,以寿九十四卒之说。同时也质疑傅璇琮先生认 为顾况之卒当在宪宗元和元年( 8 0 6 ) 前后的结论。本文认为其生年当为开元二 十五年( 7 3 7 ) ,较之现有结论推迟了十年,卒年不详;二、顾况的本贯当为苏州, 而非傅璇琮先生认定的润州丹阳;三、考证了顾况在长安和苏州的居所,认为顾 况贬饶州期间常往苏州,居于辟疆园。史料所载赠顾况诗一诗中的郡守“苏 州刺史 ,可能是韦应物,而韦应物永定寺喜辟强夜至一诗所称之“辟强” 当为顾况;四、考证顾况的子女人数至少五人,并认为顾况归隐后作悼稚及 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二诗怀念从真,而顾况于七十岁时痛失爱子,此子 年十七,与名从真者非一人,对赵昌平先生认定的从真乃年十七岁之子的说法提 出商榷。 第二节:关于顾况诗集整理。包括全唐诗顾况集的整理和重出互见诗 ( 句) 辨证。全唐诗收顾况诗歌四卷共2 3 6 首,断句6 则。本文借鉴前贤取 得之成果,结合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等相关资料,经考辨得出以下结论: 全唐诗顾集中的春游曲二首当删汰,加上后来的补遗、续补遗等诗11 首、断句4 则,则迄今为止顾况诗歌总数当为2 4 5 首,断句为1 0 则。 第三节:其他若干问题考辨。一、顾况诗中人物考。据有关史料考证出顾况 赠李山人还玉溪一诗所指的李山人当为李泌;二、自居易谒顾况考。结合白 居易文以及郡斋宴集的相关诗篇,联系相关人物的活动,得出自居易谒顾况 事乃信史,时间当在贞元五年( 7 8 9 ) ,地点当在苏州而非长安的结论。 第二章:顾况的思想个性研究。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通过对顾况诗文以及 2 顾况诗歌研究 交游等分析,得出顾况乃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人的结论。本文认为,由于 从小接受佛道思想的熏陶,中年与崇奉道家学术思想的李泌、柳浑相交,晚年接 受道篆成为道教徒,再加上传统儒学的影响,顾况的思想是极其曲折而复杂的。 本文认为顾况不仅能以释家思想寻求解脱,亦喜好道家的修身养性之方术,其思 想是释道合流的。而早年的顾况有着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在诗文创作中, 他主张儒家的诗教观,有着关注现实人生,同情百姓疾苦的传统儒家的“兼济 情怀。 第三章:顾况诗歌艺术特色分析。一、宏观分析顾况所处之时代与诗坛环境。 二、对顾况的寄赠酬唱送别诗、悼亡诗、歌行、乐府以及山水咏怀思归诗等不同 题材样式的作品进行分类评析,以便恢复顾况诗歌的整体面貌,将一些前辈学者 没有触及到的,或是解读不够深刻全面的重要作品重新展现,分析总结这些诗 歌的艺术特色;三、顾况诗歌对中唐诗坛的影响。本文认为,顾况的诗歌既有盛 唐馀韵,又有鲜明个性特征,具有承上启下之功,对中唐诗坛造成了最为直接的 影响。 正文后所附附录一顾况年表为独立的部分。由于缺乏足够的材料,目前 学界还没有出现关于顾况的年谱,因此笔者尝试将顾况可考事迹进行了编年。 关键词:顾况生平诗歌思想个性艺术特色年表 顾况诗歌研究 s u m m a r y ( 英文摘要) g u k u a n g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e tw h ol i v e di nt h em i d d l eo ft a n g d y n a s t y m o r et h a nt w oh u n d r e dp o e m sh a v eb e e nl e f ts of a r h e c e r t a i n l yd e s e r v e sf u r t h e rs t u d y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i n t e n d st od e a lw i t h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g u k u a n g , a n d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 i nc h a p t e ro n e ,b a s e do n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g u k u a n g sp o e m s , t h ea u t h o rh a st r i e dt ot a c k l es o m ep u z z l e ss u c ha sg u k u a n g sd a t eo f b i r t h ,t h ed a yh ed i e da n dh i sn a t i v ep l a c e c h a p t e rt w of o c u s e so nt h e i d e a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t i e so fg u k u a n g ,i n c l u d i n gh i si d e a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h a sc o n d u c t e ds o m e a n a l y s e so n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g u k u a n g sp o e m s ,g i v e na ni n t e g r a t e d o u t l i n eo fg u k u a n g sc r e a t i o n s a n dt r i e dt oa n a l y z eh i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 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t yi nt h em i d d l e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g u k u a n ge x p e r i e n c e s p o e t r y i d e a s &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i e s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王玉洁 王玉癌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至至鲨导师签名: 王玉洼 期:2 q q 墨生垒旦 顾况诗歌研究 引言 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青年才俊袖诗谒见当时的一位诗名颇盛的文坛前 辈。见到青年的名字,前辈以他惯有之谐谑口吻说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等看到“离离原上草”之句,方才赞叹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这便是白居易谒顾况的千古佳话。 顾况,字逋翁,晚年自号华阳山人,苏州人。生于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7 3 7 ) , 卒年不详【2 】。他是活跃在大历至贞元时期诗坛上的一位风格特异的诗人,也是从 盛唐向中唐诗坛过渡的重要诗人。 顾况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曾入幕府为判官,也曾入朝为郎官,但更多时候 是不做官的。他才华横溢,你可以说他是画家或艺术家【3 】还可以说他是道士【4 】, 然而他的画作已经失传,“得道解化而去 的道术又太令人难以置信1 5 j 。他留给 我们最多的是他的诗作,“古来寂寞是诗人 ,他当然应该是诗人。 顾况生活的时代是个“糠秕当世道 的时代【6 】,他的个性太过鲜明和耿直, “不能幕顺,为众所排” 7 1 ,因此仕途不顺。令人不解的是,他和著名的大历十 才子竟然互不往来。他是他那个时代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人。然而,是什么 让他如此“狂妄”? 难道仅仅是个性使然? 这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深层次的 原因笔者以为恐怕还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给予他的影响,他是三家思想的杂糅。他 用佛家思想来解脱烦恼,用道家思想来修身养性,用儒家思想来安身立命。他依 靠宗教信仰来安顿自己的内心,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自由与自在。他选择了道教作 为终极信仰,并成为得道之人。做不做官对他又有何妨? 因此,他在不到六十岁 的年龄便选择了归隐【引。正如庄子所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而况其卓乎? ,【9 j 有卓然而独立的精神,自然超 出于常情常理之外了。 笔者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顾况,因此不仅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全新解读, 对他的思想个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尝试着对他生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考证。赵昌 平、傅璇琮、陶敏等学者已经作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又有蒋寅、胡正武 等学者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补充【1 0 1 ,笔者有幸在前辈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可 以商榷的细节,经过认真考索,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此外,笔者根据所见材料, 5 顾况诗歌研究 对顾况的行踪进行了简单的编年,制作了顾况年表,这在顾况的研究中应该 算是个新的尝试。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对于顾况的文章及其诗歌中诸 多不详姓名的人物等问题,却来不及进行研究和考证,未免感到遗憾。 总而言之,顾况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研究他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6 顾况诗歌研究 【注释】 【1 】据笔者考证,自居易谒顾况乃信史,时间为贞元五年( 7 8 9 ) ,地点在苏州而非长安。 详见正文第一章第三节白居易谒顾况考。 【2 】据笔者所考,顾况当生于开元二十五年( 7 3 7 ) ,比赵昌平先生考证的时间晚了十年。 顾况的祖籍当为苏州而非润州,对傅璇琮先生认定的润州丹阳说提出质疑,见正文第一章第 三节顾况的生卒年。 3 】唐诗僧皎然送顾处士歌一诗赞况“醉二1 5 在箧称绝伦,神画开厨怕飞出”。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条载:“大历中,吴士姓顾,以画山水历抵诸侯之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亦载况作画事,并载其“有画评一篇,未为精当也”。 【4 】唐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诗云“圣代为迁客,虚皇作近臣。法尊称大洞”,此句后 有注云“著作已受上清毕法”。上清毕法即上清篆,乃道教秘笈,道教谓递相传授修习可以 得道登仙。 【5 】唐李绰 尚二1 5 故实云:“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有时宰招致,将以好官命之, 况以诗答日:四海如今已太平云云。后吴中皆言况得道解化去。” 【6 】顾况严公钓台作,全唐诗卷二六四。 【7 】唐皇甫浞著作佐郎顾君集序, 文苑英华卷七0 五。 8 】顾况归隐的时间为贞元九年,时况五十七岁,详见本文所附顾况年表“贞元九年” 事。 【9 】庄子大宗师。 【1 0 蒋寅先生对顾况迁著作佐郎的年月作了考证,见大历诗人研究第十二章 整理情况简述 御定全唐诗顾况集收顾况诗歌四卷共2 3 6 首,断句6 则。但四部丛 刊影宋本唐文粹录皇甫浞著作佐郎顾君集序云“出君之诗集二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作二十卷;崇文总目卷一一记为十九卷;郡斋读书志 卷四上记为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记为“顾况集五卷。集本十五 卷,今止五卷不全;四库全书总目作三十卷,则知况之诗当远不止今存之数 目,其绝大多数作品都已湮灭。而今日之学者本着“求是 之治学精神仍在苦苦 搜寻,补佚工作仍在不断进行着。除全唐诗外,日本上毛河世宁的全唐诗 逸,孙望全唐诗补逸以及陈尚君全唐诗续拾等,都有顾况诗陆续补入, 数量虽少,但却充实了进一步研究之材料,让后来者的工作更为方便。然而,在 赵昌平顾况诗集和王启兴顾况诗注这两本专著中均未收入委羽山、 题梨花睡鸭图这两首诗,且对于有些诗是否为顾况所作h 1 1 ,两书看法不同。 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将顾况诗集重新整理,以便读者能对顾诗全貌有更直观的感 受。对于补遗的诗以及重出互见诗或删汰诗,笔者本着客观的态度,在前辈的基 础上,依据文献资料,凭自己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将其整理如下: 补遗诗歌: 1 、和知章诗 见于全唐诗谐谑一,赵本已收。 2 、送昼公联句 见于全唐诗联旬七,又见于皎然杼山集卷十,赵本已收。 3 、曲龙山歌二首 见于全唐诗补遗,赵本已收。 4 、柳宜城鹊巢歌并序 见于全唐诗补遗,赵本已收。 5 、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 见于全唐诗补遗,赵本已收。 6 、谒丘真人不遇 1 6 顾况诗歌研究 全唐诗外编所收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六据临平记补遗卷四录此诗, 赵本已收。 7 、石伞峰铭 全唐诗外编所收童养年辑全唐诗续补遗卷六录此首,王本已收。 8 、渔父词 全唐诗卷二六七据野客丛书卷二一所录,仅存前二句,全唐诗补 编所收陈尚君辑录之全唐诗续拾卷二二重录,增加第三句“沙头鹭宿鱼惊 , 赵本和王本均只收录前两句。 9 、题梨花睡鸭图 见全唐诗补编所收陈尚君辑录之全唐诗续拾卷二二,乃据吴兴艺 文志补卷四四录此首,赵本和王本均未收入。 1 0 、委羽山 见全唐诗补编所收陈尚君辑录之全唐诗续拾卷二二,乃据古今图 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二0 委羽山部收录,赵本和王本均未收。 补遗断句: 全唐诗录顾况断句6 则,此略。除此而外,顾况尚有断句陆续辑入: 1 、续茅山秀才吟 驻马上山阿( 茅山秀才) ,风来屎气多( 况) 见全唐诗谐谑一,赵本已收。 2 、寄婺州赵使君 野人误向人间老,为谢金华洞里云。 3 、送朱拾遗 莫言归去无人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以上二句见于全唐诗附录日本上毛河世宁所辑全唐诗逸卷上,赵本 已收。 4 、明月满山黄叶路,春风几树碧桃花。石棋盘上长生著,丹鼎炉中九转丹( 访 宋人思远隐居遗迹) 见于顾华阳集补遗,赵本已收。 5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1 7 顾况诗歌研究 见于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诗话云:“武元衡梦逐春风到洛城, 不如顾况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按,此句摘自戎昱旅次寄湖 南张郎中诗。全诗云:“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 夜来还到洛阳城。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刘埙隐居通议,元杨士弘唐 音,明高楝唐诗品汇均作戎昱诗收录,则此诗当为戎昱所作。赵本作顾况 诗句收入,王本则定其为四溟诗话误记1 4 2 1 ,今从王本。 二重出互见诗( 句) 辨证 l 、山中 又见于全唐诗卷三一五朱放集,题作山中听子规,并注明“一作 顾况诗”,两集词句略有不同。赵本和王本均作顾况诗收入。 2 、宫词五首其二、其五 又见于全唐诗卷七七二马逢集中,题作宫词二首。赵本和王本均定 此二首为顾诗,与其它三首一并题作宫词五首。笔者亦以为,宫词多为怨情 之作,观此五首则不然,其风格相似,均为不言怨情之作,乃顾况特出之处h 劓, 故此二首亦当为顾况诗。 3 、弃妇词 又见于全唐诗卷一六五李白集中,题为去妇词,并注明“一作顾况 诗”。赵本和王本均定为况诗收入。 4 、归山作 又见于全唐诗卷二四二张继集中,题作归山。两集皆未注重出。赵 本和王本均定为况诗收入。 5 、赠韦青将军 又见于全唐诗卷四八三李绅集中,两集皆未注重出。赵本和王本均作顾 况诗收入。 6 、春游曲二首 此二首又收入全唐诗卷二六“杂曲歌辞 条,作李端诗,两集皆未注重 出。赵本将此诗定为删汰诗,王本则作为况诗收入集中。笔者以为,考乐府诗 1 8 顾况诗歌研究 集与明朱警翻刻宋本唐百家诗均作李端诗,且明以前况集诸刻本均不录此 二首,据此当定为李端诗。 7 、送蜀客还 此诗见于道光本顾华阳集补遗。文苑英华以此诗为耿滓诗,全唐 诗亦收入耿集,清以前顾况诸集均不录此诗。赵本和王本均定为耿诗。 8 、山头目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此句入道光本补遗,全唐诗外编所收童养年辑全唐诗续补遗据后 山诗话录此句为况诗,又见于全唐诗卷二九八王建集望夫石诗中。赵 本和王本均定为王建诗。 综上,全唐诗原收录顾况诗2 3 6 首、断句6 则。经考辨,删汰春游曲 2 首,当再加上全唐诗联句收1 首,全唐诗谐谑收1 首,全唐诗补 遗收4 首,全唐诗续补遗收2 首,全唐诗续拾收3 首,以及全唐诗谐 谑收断句1 则,全唐诗附录全唐诗逸收断句2 则,顾华阳集补遗 收断句1 则。那么,迄今为止顾况诗歌总数当为2 4 5 首,断句为1 0 则。 第三节其他若干问题考辨 一顾况诗中人物考 送李山人还玉溪之“李山人 考。 据旧唐书卷一三0 李泌传载:“泌称山人,固辞官秩,特以散官宠 之,解褐拜银青光禄大夫,俾掌枢务。 又,玉溪即信江,源出今江西玉山县怀 玉山,唐属信州1 。经考,李泌与柳浑大历二年以后至大历十二年以前曾同在江 西使幕,况在此时期内曾一度也在江西,与之交游5 1 。故此诗所言之李山人当指 李泌。 二白居易谒顾况考 白居易谒顾况事自唐代始即传为文坛佳话,但因文字记载不详,说法不一, 千百年来仍处于争鸣之状态。此事最早见于唐张固幽闲鼓吹: 1 9 顾况诗歌研究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日:“米价方贵, 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即嗟赏日:“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此后,唐摭言、旧唐书白居易传、北梦琐言、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语林、能改斋漫录等均载此事,文句略异。陈振孙白文公年谱又加 上“年十五六,陈谱云:“旧志云,年十五六时,袖诗谒顾况,况迎门礼谒日: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清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年谱旧本所记本此。 据考,白居易初到长安应进士试为贞元十五年m 1 ,而顾况在贞元五年即离开 长安,此时离京已十年,n - - 人断无在长安相见的可能。而贞元四年以前,白居 易年十四五岁,正随其父避乱于江南,流落苏杭二郡,亦无至长安之理。白居易 在宝历元年( 8 2 1 ) 时所写的吴郡诗石记一文回忆云: 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韦嗜诗,房嗜酒,每与宾友, 一醉一咏,其风流雅韵,多播于吴中,或目韦房为诗酒仙。时予年十四五,旅二 郡,以幼贱不得游宴,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又云:二郡之物状人情,与曩时 不异,前后相去三十七年,江山是而齿发非,又可嗟矣。韦在此州歌诗甚多,有 郡宴诗云“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最为警策。 从宝历元年上推三十七年,则为贞元四年,此时白居易十七岁,正在苏州, 年十四五当为白氏误记。是年,韦应物由左司郎中出为苏州刺史h 7 1 ,年幼的白居 易与之相识。“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出自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一诗。顾况于贞元五年离京赴饶,途经苏州,此次宴集的参加者正有顾况,有刘 太真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三使君皆有郡中燕集诗词章高丽鄙夫 之所仰慕顾生既至留连笑语因亦成篇以继三君子之风焉诗为证,顾况又有酬 本部韦左司一诗,韦集中附此诗,题作“奉和郎中使君郡斋宴集之什 。这样 以文会友的热闹场面,白虽言“以幼贱不得游宴,但以白氏之聪敏好学以及顾 况当时之诗名旧1 ,自居易极有可能通过韦应物等诗坛前辈在其它场合谒见顾况。 此外,顾况是个很有趣的人,对后辈偶有放诞诙谐之语。如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七载: 顾况著作披道服在茅山,有一秀才吟诗日“驻马上山阿”,久思不得。顾日: u 何不道风来屎气多”秀才云:“贤莫无礼。”顾日:“是况。”其人惭惕而退。 顾况诗歌研究 这件事足以证明顾况喜爱调侃的狂放个性,那么幽闲鼓吹所记载的调侃 白居易之事亦当可信了。因此,笔者以为,白居易谒顾况事乃信史,时间当在贞 元五年( 7 8 9 ) ,地点当在苏州而非长安h 引。 【注释】 1 傅璇琮先生认为,遍查有关史籍,可以确定为闻说等之所本的,有两条材料,一是 所传镇江焦山的瘥鹤铭,一是唐皇甫浞顾况诗集序。马茂元的唐诗选记载顾况的 事迹,其中说“自号华阳真逸”。而据赵明诚金石录卷三0 云:“右瘗鹤铭,题华阳真逸 撰,真逸朱详其为何代人。欧阳公集古录云:华阳真逸是顾况道号,余遍检唐史及况 文集,皆无此号,惟况撰湖州刺史厅壁记自称华阳山人耳,不知欧阳公何所据也。” 可见欧阳修集古录的记载乃后世“华阳真逸”说之所本,但欧公亦未完全肯定瘥鹤铭 为顾况所作。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2 镇江焦山的瘗鹤铭非况所作,傅对此考证颇详,赵昌平先生亦赞成傅说。分别 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和苏州大学学报1 9 8 4 年1 月刊载赵昌平 关于顾 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一文。 3 参赵吕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1 9 8 4 年1 月。 4 刘克庄后村诗话及 唐才子传卷三分别载有此事。 5 “其”与“期”通假,义为“周”。如晏子春秋谏上:“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 其年。”其年,一周年。 6 全唐文卷五二九。 7 唐才子传卷三“顾况”条云:“至德二年,天子幸蜀,江东侍郎李希言下进士。” 8 转引自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9 文苑英华卷七0 五。笔者所参中华书局1 9 6 6 年版文苑英华,除宋刊本一百 四十卷以外,即书中卷二0 一至二一0 ,二三一至二四0 ,二五一至二六0 ,二九一至三0 0 ,六0 一至七00 ,其他八百六十卷均用明刊本做底本,见其出版说明。因此,皇甫 浞 著作佐郎顾君集序当为明本。 1 0 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华阳集附 华阳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1 参赵昌平 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 苏州大学学报) 1 9 8 4 2 l 顾况诗歌研究 年1 月。 1 2 今存瘗鹤铭残文,据宋董迪广川书跋卷六,以及清人汪士铉瘗鹤铭序 等书所著录,有壬辰、甲午等的干支纪年。约当顾况在世先后的,前一壬辰为天宝十一载 ( 7 5 2 ) ,前一甲午为天宝十三载( 7 5 4 ) ,此当为况之青年时期,未有所谓隐居事。后一壬辰 为宪宗元和七年( 8 1 2 ) ,后一甲午为元和九年( 8 1 4 ) 可见,闻一多唐诗大系之所以定 卒年为8 1 5 年,乃认为瘗鹤铭为顾况所著,不过闻采取谨慎之态度,在8 1 5 年之下加了 一问号。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1 3 】顾况作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序云:“况摇笔获登龙门,断乎礼部, 讫乎吏部。陈谍沃论五十载,感恩怀故,今复得子,盖天赞予”况于至德二载( 7 5 7 ) 登进士第( 详见本文所附顾况年表“至德二载”事) ,下推五十载,即元和二年( 8 0 7 ) 。 【1 4 】苏州唐时亦习称吴郡,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苏州”条载:“禹贡扬州之地。 周时为吴国。太伯初置城,在今吴县西北五十里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历晋至陈不改, 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号为三吴。”又载海盐县在苏州境内,其“西北至州一百二十七 里”。卷二六“湖州”条又载:“禹贡扬州之域,防风氏之国。秦始皇徙越人于此。吴归命侯 置吴兴郡,梁绍泰初改吴兴郡为震州,盖取震泽为名。陈初罢震州,复为吴兴郡。隋平陈, 废吴兴郡,仁寿二年于此置湖州。”可知唐时湖州即旧之吴兴,唐人习称吴兴。 1 5 文苑英华卷七o 五。 【1 6 】转引自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1 7 】此诗为贞元五年顾况贬饶州时,由长安返苏州故里作。时韦应物为苏州刺史,与顾 况等诗酒唱和。原题下注:“一题作奉和同郎中韦使君郡斋雨中宴集。”影宋本、嘉靖本、 明本题同原注,唐诗品汇题少一“和”字。文苑英华题下无注;四库本题下注无 “时况左迁饶州”一句。席本题下注:“一作奉和左司郎中韦使君郡斋雨中宴集。”参傅 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1 8 】唐诗镜、康熙御选唐诗只录第三首,题作“江上故居”。四库本亦只录第三 首,题作“横山故居”。 全唐诗录合第一、二首题作“临海所居”,第三首题作“横山故 居”。参王启兴顾况诗注之临海所居三首注释。 1 9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华阳集附 华阳集传。 2 0 参王启兴顾况诗注附录三。 2 1 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及旧唐书地理志三。 2 2 文苑英华卷八六三,顾况虎丘西寺经藏碑云:“山中塔庙,叔父有功。叔讳 2 2 顾况诗歌研究 七觉。字惟旧,容相端静况受经于叔父,根钝智短,曾不得乎少分。至德三年,示终本 山。” 【2 3 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2 4 见全唐诗补编所收陈尚君辑录之全唐诗续拾卷二二。 【2 5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载,唐润州之丹阳县,“本旧云阳县地,秦时望气者云有 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日曲阿。武德五年,曾于县置简州,八年 废。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 【2 6 】全唐诗卷二六四。 【2 7 】全唐诗卷二六七。据茅山志卷一七:“元阳观,古观名,见顾况诗。今观在 茅洞之上。”转引自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载:“茅山, 在县( 延陵县) 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经,不录。”又载“在县( 句容县) 东南六十里”。 2 8 参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2 9 顾况信州刺史刘府君集序末云:“以况从表兄弟,平生相爱,手运遗札,心存顾 托”见文苑英华卷七二0 。顾况又有酬信州刘侍郎兄及 奉酬刘侍郎二诗, 作于贞元五年刘太真贬信州时。 3 0 见文苑英华卷七一六。 3 1 见全唐诗卷二五0 。 【3 2 1 9 甚元三年正月至八月间,顾况由江南征入京城为校书郎,稍后又为著作佐郎( 详见本 文附录顾况年表“贞元三年”事) ,贞元五年三月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从入京到遭贬仅 两年时间。 【3 3 】见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二二。 3 4 吴县在苏州境内,见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 3 5 参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韦应物。 3 6 见韦苏州集卷八。据 康熙字典“强”字之释义三:“( 强) 与疆通。( 广 韵) 刚强也,健也。” 3 7 1 顾况归隐的时间当在贞元九年八月后,参本文所附顾况年表。上清篆为道家秘笈, 道家谓递相传授修习,可以得道登仙。 3 8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载:“饶州,本秦鄱阳县也,属九江郡。隋开皇九年 平陈,改郡阳为饶州” 2 3 顾况诗歌研究 3 9 “幼年”指贞元八年,参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 一文。 4 0 此处所言之“弟妹”当为非熊之兄长和姐姐,否则与“弟妹小名,悉遍呼之”不符。 4 1 以下简称赵本和王本。按,赵本先出于王本。 【4 2 】王启兴顾况诗注认为此乃四溟诗话误记。赵昌平顾况诗集所附顾况 诗集补遗云:“此句见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况集诸刻本均朱见录,全唐诗亦未收。 今补。” 【4 3 1 吴匠珂唐诗笺要后集云:“宫词多作怨望,此独不然,是逋翁特地出脱处。”章 燮唐诗三百首新注云:“此诗不言怨情而怨情显露言外”转引自赵昌平顾况诗集宫 词五首之“集评”。 【4 4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载:“玉山县乾元元年,自衢州割入信州。”又据读 史方舆纪要江西广信府玉山县:“玉溪,县东五里,因怀玉山而名。”转引自王启兴 顾况诗注送李山人还玉溪注释一。 4 5 详见本文所附之顾况年表大历年间事。 4 6 参朱金城自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 4 7 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及郁贤皓唐刺史考。 4 8 自居易朱陈村诗云:“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全唐诗卷四三三。 4 9 白居易贞元五年仍在江南,参看朱金城自居易年谱。 顾况诗歌研究 第二章顾况思想个性研究 从五胡乱中华及十六国纷扰战乱之局面到隋唐的统一,中国历史经历了国内 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在结束南北分裂状况而后建立起来的唐王朝,由于 唐初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再辅以许多博学有识的文武将相,使得国力日渐强 盛,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对各种思想以及各民族文化均采取兼容并包之态度, 对于宗教之优待尤为突出。无论佛教道教抑或景教袄教等等,一律自由信仰,遂 使得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学术日益发达,形成与传统儒学并行不悖之势,继而中国 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学风格、艺术和生活都陶冶在佛道的韵味中,这在中国的文 人士大夫身上有着非常直观的体现。唐代的许多文人都是在接受儒学的同时受到 佛道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三教合一”的倾向,顾况便是具有这种思想倾向的 典型人物。由于从小接受佛道思想的熏陶,中年与崇奉道家学术思想的李泌、柳 浑相交幢1 ,晚年受道篆成为道教徒,再加上传统儒学的影响,毫无疑问,顾况的 思想是极其曲折而复杂的,而他的诗歌j 下展现了他丰富的心灵世界口1 。通过对诗 歌作品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内心,反之,把握了他的思想精 神之所在,更能帮助我们诠释其文学创作,这也便是所谓的知人论世了。 第一节世间无事不虚空一诗人的生死观 如前所述,唐代儒释道并重且宗教信仰自由,而佛法自东汉入中土以来,历 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已深入人心,加上帝王宗室的提倡与崇奉,唐代的佛教已 经非常兴盛,宗派林立,僧侣无数,佛典充斥,寺庙众多。佛学风气的勃兴,使 得佛法在很深的层次上影响着文人的心态,因而也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诗人 顾况亦不例外。 顾况在登第前的青少年时代,便从茅山迁居苏州故里,从其叔父虎丘僧七觉 学习佛经 4 1 。更何况,“家在双峰兰若边”,耳畔常有“一声秋磬发孤烟 【5 】o 生 活在释道文化繁荣发展时代中的顾况,其一生除了受儒家思想影响外,同时亦深 受释家思想濡染。这在其诗文中时有体现,首先表现在其对待生命与死亡之态度 上。庄子云:“死生亦大矣。”1 死生问题的确是个大问题,亦是每个人一生不得 顾况诗歌研究 不面对的问题,更是有着宗教情感与体验之文人时常审视的问题,顾况就是这样 一个时常审视生命的哲人,学者苏雪林将他列为大历诗人中的“人生派 是有一 定道理的h 1 。的确,顾况的许多诗都是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他感叹环哉隔生 死,怅矣徒登临川剐,“生死皆由天,秦皇汉武遭不脱,汝独何人学神仙川引。对 于无可奈何的死亡,诗人似乎抱着泰然处之的态度。当失去幼子时,他说:“其 天非不幸,炼形由太阴。n 们认为儿子并非真的亡故,而是修炼于地下最后得道 成仙去了。当他痛失另一爱子时,又说:“老夫己七十,不作多时别。”口门悲伤是 自然的,但在诗人的生命意识中,已经没有了阴阳相隔的界限,既然“生者为过 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川1 引,倒不如将生死看淡,了脱生死。 宗教的巨大力量在于可以安顿人的思想感情,使其有所寄托或解脱物理世界之束 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自由与自在。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 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川1 3 3 在释家看来,世间一切物象都如同做梦一般, 是空花幻影,就像早晨的露水,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缘的短暂聚会,故对待世间万 物要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1 4 o 顾况诗云:“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 苗。”n 印此乃佛学的缘生之说,认为生命不是自生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 他生,不是主宰能造得出来,也不共生。佛学认为生命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 不无因生,而是由因缘所生,是名“缘生”,这是佛学的中观,与庄子“方生方 死,方死方生之说,有相通之处,都认为事物的存在形式是“刹那灭,都包 含有程度不同的人生辨证法因素,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思想,都有着缘生性空的 道理n6 1 。庄子的时代,佛法尚未传入中土,这正是: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 此心同,此理同。既然生之来与死之去都是缘起性空,诗人对此有所参悟,因此 便能超然洒脱了。 然而,对于生命,顾况又是非常热爱的。“白发偏添寿,黄花不笑贫n , 受宗教情感与力量的感召,他认为,要么珍惜有用之身,等待时机,以成就现世 之功业,不然则避世修炼,成仙成佛。正所谓“不俗即仙骨,多情即佛心 n 引。 佛教虽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并非提倡轻视生命,而是要人将生死看淡,不执 着于其中 1 9 o 佛法看待万物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论好坏贵贱,即便一只虫子一棵 小草,都要去救渡。这与儒家的济世观是殊途同归的,只是二者的方法态度不同 罢了。“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川舯1 ,“佛法付国王,平等无颇偏川2 ,顾况对 顾况诗歌研究 佛教平等观的理解很透彻,在他的诗里,许多不被人重视的小事物、小生命都得 到了应有之尊重。一些传统上不用来入诗的或卑微或丑鄙之物象,在其诗中亦饶 有意趣,如描写殿堂的安静日:“蚁步避危阶,蝇飞响深殿。”位明表现夜晚的静谧 日:“夜夜空阶响,唯余蚯蚓吟。”1 还有如“蟾蜍同汉月,蝣竦异秦桥。水豹横 吹浪,花鹰迥拂霄”乜4 1 ;不为人注意的苔藓瓮景被他写成情趣昂然的苔藓山歌; 由一根普通的竹杖引发他对于时事政治无限感慨的露青竹杖歌,这些凡心不 逮的情思,表现了诗人拥有一颗纯朴的心灵以及对万物众生的普遍爱悦。正因为 参透了佛法之平等观,诗人才能热爱生命,同情百姓疾苦,也才能了生死、齐宠 辱。“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嘲,既然能勘破死生之大问题,将一 切看空,那么,对待人生之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就更能如如不动了。其诗 云:“老氏齐宠辱,於陵一穷通 啪3 ,“荣辱不关身,谁为疏与亲 ,顾况不仅 能以释家思想寻求解脱,亦有老庄道家的陶然忘忧般的洒脱,其思想是释道合流 的。 第二节清心礼七真一诗人的口人外之交一 自古及今之宗教,其根基虽建立在群众信仰之基础上,然其发展却非仰仗统 治者之倡导与崇奉不可。自李唐统一天下后,因与道教教主李耳同宗之故,高祖 李渊尊崇道教亦不逊佛教,遂使三教并驾齐驱【2 羽。及唐太宗即位后,便正式册 封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从此,道教在政治地位上有所保障,且足与佛 教分庭抗礼。 尊崇道教乃唐阜室为光耀帝王先世门楣之举,其动机与宗旨实为政治因素, 其影响由此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灵山水府,俱为炼玉之场;甲第离 宫,多入空歌之地 1 2 9 。从王公贵胄乃至诗人墨客,求长生服丹药者,屡见不 鲜;羽客女冠,遍于州郡;琳宫鹤观之多,亦遍布寰宇。“在那个时代里,似乎 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中到处都弥漫着道教的香雾烟气茅山就更不消说,三峰 并峙,仙乐嘹亮,数百道士,麇集其中”【3 0 1 。大茅山有华阳洞,即南朝梁贞白 先生、素有“山中宰相 之称的陶弘景隐居修道之所在。如史所云:“弘景博学 多艺能,好养生之术,仕齐为奉朝请,弃官隐居茅山。上早与之游,及即位,恩 顾况诗歌研究 礼甚笃,每得其书,焚香虔受,屡以手敕招之,弘景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先咨之,月中尝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3 1 l 陶弘景在南朝 政坛乃深孚众望之人,从道教而论,他是南北朝时期建立道教的中坚分子,著有 道教内典真诰一书。另一位著名的道教中人葛洪也是丹阳句容人【3 2 1 ,属于 道教中丹道一派,其炼丹处在句容茅山之抱朴峰【33 。而顾况早年曾就读于茅山 元阳观,茅山正是其道教信仰之启蒙地【3 4 1 ,晚年又归隐茅山并接受道篆,成为 名副其实的道士。对于陶弘景及葛洪这样的高人隐士,身处其中的顾况是怀有向 往与崇敬之情的,如其诗云:“处士待徐孺,仙人期葛洪【3 引,“野人爱向山中 宿,况在葛洪丹井西”【3 6 】,在诗人看来,能居住于葛洪当年炼丹之旁是何其幸 福。而在现实生活中,顾况却有幸结识另一类似山中宰相的人物李泌。于道家一 派之学问,顾况得泌之助力甚深,因此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 【3 7 】。 中国的道家思想学术与隐士思想密不可分,而“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 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1 3 8 l 。正所谓贤者避世,其次避地”【3 9 1 ,历史上 的隐士如巢父、许由、老庄、严子陵,陶弘景等,都是“视富贵如浮云 的角色, 且学问道德都堪称一流,并有着“高尚其志的名声。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成为 隐士,却还是在国家需要之时见危受命,如周朝的姜尚,三国的诸葛孔明,梁朝 的陶弘景。老庄所代表之隐士思想,与孔孟所代表之儒家思想,其共同点都是要 救世治平,不同点在于儒家采取积极入世以挽救世道人心之态度,而道家则介乎 出世入世之间采用无为而治、因势利导之方法。 据旧唐书李泌传载:“初,泌流放江南,与柳浑、顾况为人外之交, 吟咏自适。 李泌与顾况为同时人,他身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参与宫廷大计, 辅佐天子,运筹帷幄,是中唐变乱史上至关重要之人物。然因其一生爱好神仙诡 道,“故为代所轻,虽诡道求容,不为时君所重 【4 0 】。其实,观及正史,李泌从 来没有以神仙怪诞来立身处事。相反,他善用谋略来拨乱反正、安邦定国,爱好 仙佛只是其个性倾向使然,于其经世学术并无妨碍。据史称,李泌幼年便粗通儒、 佛、道三家学识,有神童之誉,在玄宗政治晟清明的开元时期,年仅七岁的他便 受到名相张说、张九龄的爱赏。成年的李泌更是博学非常,他资禀超脱,不为物 羁,闲时常以竹杖芒鞋寻访于嵩山、华山、终南等名山之间,希求长生不老之方 顾况诗歌研究 术。天宝时期,玄宗任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特召他讲解老子。同陶宏 景相似的是,李泌也是一山中宰相【4 1 1 。他曾侍从过玄宗,做过肃宗的师傅,帮 助代宗即位,辅佐德宗治理天下,屡次隐遁,屡次出山,真可谓“迹太奇”、“功 太高” 4 2 j 。 安史乱期间,李泌配合郭子仪等将领,以道家“挫其锐,解其纷”为战略思 想【4 3 】,收复两京。他周旋弥缝,使得唐明皇能够自蜀还都。然而,肃宗重用奸 臣李辅国,李泌看局势不对,于是请求隐退,隐遁衡山修道,这时的李泌已开始 潜心于道家方术的修炼,很少吃烟火食物【4 4 1 。后代宗即位,立即请李泌出山, 加官进爵,强令其食肉娶妻,泌却奉命照做了。然宰相元载忌其不合作,将他外 放作地方官,后载犯罪伏诛,代宗召泌回京准备重用,又为奸臣常兖所忌,外放 澧郎峡团练使1 4 5 】。大历年间,李泌为江南西道判官,与顾况及柳浑结为“人外 之交”m 】。所谓“人外之交 ,乃言三人在爱好神仙诡道的个人倾向上是颇投缘 的,当时常在道家学问及道术方面有切磋与借鉴。如前所述,顾况早年即在茅山 元阳观读书,接受道教熏染,向往的是陶弘景、葛洪一类道家人物。今日能遇到 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望之有若神仙中人的李泌,其景仰与向往之情自不必说。 顾况晚年自号“华阳山人 ,即体现其对身为半隐士的陶弘景及李泌的尊崇与追 随【4 7 1 。唐才子传卷三“顾况 条载: 及泌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被宪劾,贬饶州司户。作诗日:“万 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遂全家 去隐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 此诗即著名的海鸥咏,其四库本诗末注云:“逋翁得李邺侯服气法,侯亦 待以殊礼,及侯卒,作海鸥咏以寄怀,大为权贵所嫉。 可知李泌对顾况有 知遇之恩。旧唐书不仅为顾况立传,而且将其事迹附于李泌传之后,则 况与泌之关系非同寻常。此外,顾况有送李泌以及送李山人还玉溪两诗 可证二人之友情。 柳浑乃德宗朝宰相。据旧唐书卷一二五柳浑传载,浑“性放旷,不 甚检束,僚长拘局,忿其疏纵。浑不乐,乞外任,执政惜其才,奏为左补阙 。 “浑亦善为文,好谐谑放达,与人交,豁然无隐 ,可见柳浑也有着道家逍遥自 适的个性倾向。而旧唐书载顾况“能为歌诗,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 顾况诗歌研究 必戏侮之,然以嘲诮能文,人多狎之,可见二人的个性颇为相似,同样不喜拘 束、谐谑放旷,也都是在官场上遭受排挤而又不愿“摧眉折腰侍权贵”的随性自 适之人【4 引。李泌身上也能见到二人的影子,史载他“放旷敏辩,好大言,自出 入中禁,累为权停忌嫉 f 4 9 1 。他们不仅结为“人外之交,在仕途上,柳浑也是 有恩于顾况的。柳浑去世时,况悲伤不己,其送柳宜城葬一诗所云“遥望柳 家f # l - 树,恐闻黄鸟向人啼 ,表达了不能报恩于柳浑的憾恨之情【5 0 1 。从顾况宜 城放琴客歌末句对柳浑的劝慰之言“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更嫁一少年,可 知柳浑也是服食丹药希求长生方术之人。那么,李、柳、顾三人真可谓同气相求 了。 第三节我心寄青霞诗人的隐逸之志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就是道的化身,因而主张亲近自然,将身心投入自然的怀 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地【5 1 1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更是认为仕进与隐逸不相矛盾,因此他推崇“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于道 陆2 1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i s 3 。孟子承其义提出更为经典的处 事格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酬,由此看来,与自然合而为一乃是 悟道或入道的必要条件。唐王朝经历过安史大乱后,开天盛世之清明政治已不复 存在,而代之以藩镇割据、奸臣当道。顾况在进高祖受命造唐赋表中说道: 然自开元天宝已来,耳目所接,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