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i 型i 缉延鱼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l 尘i 丝婚师签名 ,1 脏t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尝试对张载的天道性命之学作总体性的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 深厚的人文意蕴。本文指出:张载的思想产生于佛老思想盛极一时、而儒学思想 一度没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他积极地回应现实,怀着作为一名儒家学者的学术 使命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重的历史担当感,希冀通过自己的“苦心极力” 的努力,“为往圣继绝学”,进而“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基于张载天道性命之学的学理脉络,着眼于“天一人一天人合一”的逻 辑顺序,来对其思想展开论述。 首先,文章对张载“性即天道”的本体论思想作了分析,指出了张载把涵气 之“太虚”作为世界万物的最高本体,“太虚”之天通过气化之“道”,实现其生 化万物之“用”,从而赋予万物以“形”。同时太虚之性下贯到人、物身上,成就 了人与物的“天地之性”,此性是纯然至善,圆满无缺的:而受气之“攻取”之品 格的影响,人及万物在成形的同时,便具有了“气质之性”,此性是有善有恶,善 恶混杂的。张载认为,只有源于“太虚之性”的“天地之性”才可以称得上“性”。 此外由于气质的刚柔、缓速、清浊的差异和“天地之性”的通蔽开塞的不同,爿 形成了千差力_ 别的具有不同形性的万物。其中人禀得“清气”而生,成为万物中 最优秀的存在,因而惟有人才能够觉悟到并发扬本身所禀赋的天地之性。由此太 虚之性下贯到人之性,天道下贯到人道,为先秦儒家的“仁”找到了形而上的根 据。文章认为在这里,张载批判了佛老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孔盂的“仁学”思 想,实现了其“为天地立心”的伟大使命。 其次,本文指出张载认为禀得“清气”而拥有“知”之“心”的人,应当以 “天地之性”为“性”,通过修养工夫而“变化气质”,从而返于天地之性。文章 对张载的“大其- 心”、“诚”的修养工夫作了阐述,张载认为有两种知:一为“闻 见之知”,一为“德性之知”。人们应当在“闻见之知”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大 其心”,视天下万物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与万物一体合一,从而体物不遗、成 己成物。张载还认为在实地从事修养工夫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的坚持“诚”的 思想。由此,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工夫“上达反天理”,返于“天地之性”,主动的 与天相贯通,从而实现了天人相互贯通,与天合一。文章认为在这里,张载继承 了儒家“德性优先”的原则,丌启了陆王心学的思维理路,同时实现了其“为生 民立命”的人生祈向。 最后,本文对张载“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作了论述,指出“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 ! = i ! ! 自j $ 自s j e ! ! ! e ! ! l ! ! s l ! ! ! _ 一 胞物与”的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大同”的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进而辨析 了“民胞物与”的理想与老子“小国寡民”理想所展示的不同的思维理路。然后, 本文从总体上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思想境界作了阐发,揭示了其思想中所内涵的具根本性意义的总体宇宙关怀和 终极人文关切之意蕴。 关键词:太虚性 德性之知大心诚 民胞物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n l i sp a p e ri si na na t t e m p tt oe x t e n dag e n e r 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t h o u g h to fz h a n g z a is oa st or e v e a ls o m ep r o f o u n dh u m a n i s t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i ni t ,p o i n t i n go u tz h a n g z a i st h o u g h ti sm o t i v a t e db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t h a tt h et h o u g h to f b u d d h i s mi sp r e v a l e n t ,b u tt h et h o u g h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o nai n f e r i o rp l a c ei nt h e t h o u g h tr e a l ma t t h a tt i m e z h a n gz a ir e s p o n d sp o s i t i v e l yt oh i st i m e s w i t h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a c a d e m i cm i s s i o na sap h i l o s o p h e r , t h es t r o n gf e e l i n go f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a n dt h et h i c k f e e l i n g t ou n d e r t a k eh i s t o r y t h i n g s ,h e w i s h e si n h e r i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o rt h ep r e v i o u ss a g e s ,d e f i n e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l i f ef o rt h el i v i n gh u m a n , e s t a b l i s ht h eh e a r tf o rt h ec o s m o sa n dc r e a t et h ep e a c ef o ro n e m y r i a dg e n e r a t i o n sb yh i s e n d e a v o r o nt h eb a s eo fz h a n gz a i st h e o r yc o n t e n t ,t h i sp a p e rw i l le x p o u n d sz h a n g z a i st h o u g h ti nd e t a i lf r o mal o g i c a lo r d e ro f t h eh e a v e n - - t h eh u m a n - - t h e u n i t yo f t h e t w o ” a tf i r s t ,b ya n a l y z i n gz h a n gz a i so n t o l o g y ,t h e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z h a n g z a it a k e st h ev a c u u m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eg a sa st h eh i g h e s tn o u m e n o no ft h ew o r l d i t c a na c h i e v e si t s “u s i n g ”o fc r e a t i n gt h eu n i v e r s a lt h i n g sa n de n d o w se v e r y t h i n gt h e b o d y ”t h r o u g ht h eg a sc h a n g i n g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t h en a t u r eo f “v a c u u m d e s c e n d s u p o nt h eh u m a na n do t h e rt h i n g sa n dc o n s u m m a t e s “t h eu n i v e r s a ln a t u r e ”o ft h e m , w h i c hi sp u r eo v e r l ya n d p e r f e c tw h o l l y b u ta f f e c t e db y t h eg a sc h a r a c t e ro f u n r e s t ,t h e u n i v e r s a lt h i n g sa l s op o s s e s s “t h et e m p e r a m e n t a ln a t u r e w h e nt h e i rb o d yf o r m ,w h i c h i se i t h e rg o o do re v i l z h a n gz a ib e l i e v e st h a to n l y t h eu n i v e r s a ln a t u r e w h i c h c o m e sf r o mt h en a t u r eo f “v a c u u 埘”c a nb en a m e dr e a l “n a t u r e tm o r e o v e r , t h ec o n c r e t e t e m p e r a m e n t s 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b e i n gh a r do rs o f t ,s l o wo rq u i c ka n dc l e a ro rv a g u e a n d t h eu n i v e r s a ln a t u r e si nd i f f e r e n tt h i n g s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b e i n go b s t r u c t i v eo rs m o o t h ,s o t h e r ea r ea l lk i n d so ft h i n g s w h i c hh a v ed i f f e r e n t “b o d y a n d “n a t u r e ”a m o n gt h e t h i n g s ,t h eh u m a na c c e p t s t h ec l e a rg a s s ot h a tt h e yb e c o m et h eb e s tb e i n g sa m o n g t h e u n i v e r s a lt h i n g sa n do n l yt h eh u m a nc a nb ec o n s c i o u so fa n dd e v e l o p “t h en a t i v e u n i v e r s a ln a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n a t u r eo f “v a c u m n d e s c e n d su p o n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t h eh e a v e n sw a yd e s c e n d su p o nt h eh u m a n i t y , w h i c hf i n d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b a s i sf o r “b e n e v o l e n c e ”i n s i s t e do nb y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0 0 1 t h ep a p e r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i n k st h a th e r ez h a n g z a ic r i t i c i z e st h et h o u g h to fb u d d h i s m ,i n h e r i t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 f o rt h ep r e v i o u ss a g e sa n da c c o m p l i s h e sh i sm i s s i o n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h e a r tf o rt h e c o s m o s ”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 t h a tz h a n gz a it h i n k st h eh u m a nw h oa c c e p t “t h e c l e a rg a s ”a n dh a v et h es e n s a t i o n a lh e a r t ss h o u l d r e t u r nt o “t h eu n i v e r s a ln a t u r e ” t h r o u g ht h e i rp r a c t i c eo f “c h a n g i n g t h et e m p e r a m e n t ”t h e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h i st h e o r yo f p r a c t i c ei n c l u d i n g “e x p a n d o n e sh e a r t ”“s i n c e r i t y ”e t c i nz h a n gz a i so p i n i o n t h e r e a r et w ok i n d so f k n o w l e d g e :o n ei s “t h ek n o w l e d g ef r o ms e n s e s ”,a n dt h eo t h e ri s t h e k n o w l e d g ef r o mm o r a l s ”t h e n b a s i n go n “t h ek n o w l e d g ef r o m s e n s e s ”,am a ns h o u l d e x t e n dh i sh e a r t ,b r o a d e nh i sv i e wa n dr e g a r dt h a tt h el i v e so ft h eu n i v e r s a lt h i n g si s c o n n e c t i n gw i t hh i sl i f e s ot h a th ec a n u n i t yh i m s e l f w i t ht h eu n i v e r s a lt h i n g s ,h a v et h e k n o w l e d g e o fe v e r n h i n ga n dc a n a c c o m p l i s h o n e s e l fa n do t h e r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z h a n gz a ii n s i s t so nt h et h o u g h to f “s i n c e r i t y ”o nt h ep r a c t i c er o u t e t h e r e f o r e ,b ym o r a lp r a c t i c i n g ,t h eh u m a n r e t u r nt o “t h eu n i v e r s a ln a t u r e a n da c h i e v e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a n du n i t yw i t h t h eh e a v e n ”t h ep a p e rt h i n k st h a th e r ez h a n gz a i i n h e r i t st h ec o n f u c i a np r i n c i p l eo f m o r a l i t yp r i o r i t y , o p e n st h en e wt h o u g hl o g i cf o rl u j i u y u a n s 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 sh e a r tt h e o r i e sa n da c h i e v e sh i sl i f e t i m ew i s ho f d e f i n i n g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l i f ef o rt h el i v i n gh u m a n f i n a l l y , t h ep a p e re l a b o r a t e dz h a n g z a i si d e a lo fu n i v e r s a lf a m i l y ,p o i n t i n go u t w h i c hi s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o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s o c i a li d e a lo f c o m p l e t eu n i t y ”w h a t s m o r e t h i sp a p e ra l s oa n a l y z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l o g i cb e t w e e n z h a n g su n i v e r s a l f a m i l y a n dl a o z i ss m a l l c o u n t r y t h e n ,t h ep a p e re x p l a i n s z h a n gz a i sf o h is e n t e n c e sa n dr e v e a l ss o m e p r o f o u n d h u m a n i s t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i ni t k e y w o r d s :v a c u u mn a t u r et h ek n o w l e d g ef r o mm o r a l st oe x p a n do n e sh e a r t s i n c e r i t y u n i v e r s a lf a m i l y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继汉唐经典注疏之学之后,北宋以降,儒学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 这一时期,一种不为经典文本本身之所拘而能借创造性地诠释之、转化之,以深 入到心性义理精微层的空前哲学化的儒学形态,即理学,开始出现,并成为宋明 时期的主流学术思潮,影响后期中国社会至深且巨。在这一学术思潮形成初期, 先是由北宋初叶的“三先生”,即胡瑗、孙复、石介开风气之先,继之则由“北宋 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正式确立其基本学术规模与未来走向。 就此,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在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 上,在评价周敦颐的学术地位时,曾有过一段经典性论述,其言: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 周敦颐) 崛起, 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 胡瑗) 、组徕( 石介) 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妊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极元 公之破暗也。 “五子”之中,张载作为濂、洛、关、闽四大理学派别中关学的创立人,在 天道性命之学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 展,作出了他人所无法取代的卓越而独到的贡献。他“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 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张载集附录宋史张载传) , 由此而展开其学说建构。 张载( 1 0 2 0 一1 0 7 7 ) ,字子厚,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 年5 8 。祖上为大梁( 河南开封) 人,后侨居于陕西凤翔郦县横渠镇,学者因称其 为横渠先生。据相关记载,张载“少喜谈兵”,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 乃责之日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 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 附录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由此,张载对儒家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 我国隋唐时期,佛老思想盛极一时,而儒家思想则一度没落,处于劣势地位,失 去了西汉武帝以来那样显赫的独尊地位。有鉴乎儒学统绪绝续的严峻现实,张载 矢志不移,“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盂为法,黜 怪妄,辨鬼神。”( 附录宋史张载传) 在孜孜研读、创造性诠释儒家经典著作 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天道性命之学体系。他极力批判佛老思想,并试图“为 往圣继绝学”( 朱轼康熙五十八年本张子全书序) ,催醒儒学的新生命,延续儒 家的传统学术命脉,确立起儒学精神的主导地位,希冀通过自己“苦心极力”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为,为儒学开辟新的天地。他所建构起的思想体系庞大而缜密,寄寓了其总体 宇宙关怀与终极人文关切,体现了一位令人钦慕的太儒的伟岸人格气象。 对于张载思想的研究,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新的诠释不断出现,分歧 也越来越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从个侧面显 示出张载思想的魅力。纵观张载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往大陆学界多着眼于其“气 化唯物论”意涵展开研究,而对其更具根本性意义的总体宇宙关怀与终极人文关 切方面的内容阐发似颇显不足。有鉴乎此,本文拟基于其天道性命之学的整体学 理脉络、思想意涵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性即天道 同传统儒家学者一样,张载哲学思想的着眼点也在“人”。然而与以往儒者所 不同的是张载的思想体系,在种宏大的总体天人宇宙视野下,是以太虚之“天” 为开端而逐步展开的。这鲜明地体现了一种由天贯通到人的理路。在此理路下, 他认为人之形性皆原于天,而有“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正 蒙乾称篇) 的著名论断,从而开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据原于天,“性即天道”( 同 上) 。 张载借用“太虚”、“气”的范畴,创建了以太虚为最高本体,以气为核心的 字宙演化体系,揭示了由天贯通到人的过程,阐述了天之“造化”之理,明示了 太虚之最高本体及其“用”与字宙由“本”而“末”的奥秘。此即张载所言“由 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 之名”( 正蒙太和篇) 的“天道性心”的演化过程。也可以说太 虚之本体随着气之变化而分殊的过程:“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 无数,故神之应也无穷。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数,其实一而也”( 正蒙乾 称篇) 。张载由此所构建的天人合一中“天”的体系,为其全部思想奠定了基础, 为儒学家们、尤其是先秦儒家一直所追寻的生命的最高理想境界找到了基点,找 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从而也就为儒家思想开辟了崭新的学术理境。 ( 一) 由太虚,有天之名 在张载的天道性命之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范畴是“太虚”,它 是世界万物的最高本体、本原,是“天”的体系逻辑推演的开端,更是整个天人 合一体系的开端,亦是其全部思想的根基。没有“太虚”这个概念张载的思想 就没有了支撑:没有“太虚”这个最高的本体,张载的天入合一体系就会坍塌。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而,“太虚”这个范畴并非山张载所独创,它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已是十分 古老,历代思想家中有许多人曾使用过这个范畴,但只是用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意 境,只是作为自己思想的一个侧面的描述,并没有对其有全面而又深刻的诠释, 因而它一直只不过是一个根据需要而不断变化意义的模糊不定的借用词、描述词, 各个思想家思想的不同而使其具备不同的含义。大略言之,张载以前,太虚主要 是和气、天相关的一个思想概念,大致上有以f 几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把“太虚”理解为广袤无垠的空间宇宙。很显然,这是一种 表象化的理解。庄子知北游篇中有这样的话:“若是者外不关乎宇宙,内不 知乎太初,是以不过昆仑,不游乎太虚。皇帝内经中亦曾多次提及,诸 如“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天元纪天论) “太虚廖廓, 五运四薄。”( 六节藏象论) “帝日:地之为下否乎? 歧伯日:地为人之下,太 虚之中者也。( 五运行大论) 太虚浩瀚无际,水火木金土之五行运于其中,大 地也飘浮在太虚之中。即,太虚是广无边际的宇宙空间。 第二种含义,是把“太虚”理解为无限的不可见的原始始基。这则是一种本体 化的理解。淮南子天文训中提出了“虚廓生字宙”的思想,它说:“道始于虚 廓,虚廓生字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 而为地。清妙之和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认为天地未成形之前, 是一种无形无象、混沌迷茫之状态,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化天地万物,虚廓 则是最根本的原始始基,是万物之源,即广大无限的不可见的原始实体。 第三种含义,是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心灵境界。例如庄子的“虚室生白”( 诸 子集成庄子集解卷人间世第四) ,佛家“一切皆空”( 传心法要) 、“六尘 不染”( 古尊宿卷1 6 文偃) 等。 历代哲学家运用此范畴的不胜枚举,但大致上都属于以上三种用法。前人的 这些思想对张载影响很大,张载融会贯通三种含义,形成了全新的“太虚”的概 念,从而使它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了依据,有了根基。 那么张载对“太虚”是如何界定的呢? 首先,张载用“太和”这一范畴来描述太虚的状态,而称: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姻绲、相荡、胜负、 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 效法于简者 理乎!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铟缢,不足谓之太和。 ( 正蒙太和篇) 这是说,太虚的状态是一种太和的状态,蕴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 诸子集成庄了集释第3 3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从而孕育着牺媪、相荡、胜负、屈伸之几,表面上细微简易,本质上却是广 大而坚固的,前者是乾卦的特征,而后者是坤卦的特征,因而可以说太虚的性质 就是乾坤的和合,这是静的状态;动的状态则是由乾而坤,由坤而乾的周而复始 的变易。时而离散而成为各种各样的可视的表象,这是太虚之中涵含的气使然; 时而清澈通透不可以看见,这就又回归于具有神妙性的太虚的本然状态了。“太虚 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正蒙太和篇) 虽然太虚的本然状态是“清故神”的,但是因为太虚本身涵含着动之性,变之势, 所以,不得不反清为浊,从而化生有形之宇宙万物。 而太虚的动之性、变之势来源于何? 张载讲“太虚即气”。在张载体系中作为万物之源的太虚并不是道家纯粹的 “无”,更不是佛教的“真如”、“心”,而是“涵气”之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篇) 太虚是无形无象的,是气的 本然状态,气之聚散只不过是气之客体客形,暂时状态而已。“气之聚散于太虚, 犹冰凝释于水。”( 正蒙太和篇) 气本于太虚正犹冰源于水,只是一个事物的 两个不同的状态而已。“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 正蒙- 太和篇) 天地未分化之前称之为“太虚”,分化之后称之为阴阳二“气”,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 客? 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 正蒙太和篇) 太虚即气,太虚是气的本然 状态,太虚之中涵含着气。 太虚的动之性、变之势就来源于它所涵含的“气”,“湛一,气之本;攻取,气 之欲。”( 张正蒙诚明篇) 气的本然状态虽然是太虚,其本性虽然是湛一,但是 气时时刻刻也会受到攻取品格的驱使,由此,太虚涵含着气,便蕴含了动之性,变 之势,由此太虚才会形成内有乾坤的“太和”状态,才会有体之用,静中含动,由 静而动从而导致了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化生历程。“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 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正蒙太和篇) 聚散也只是太虚之气的两个自 然而然的状态,聚而又散、散而复聚皆为必然,皆为“不得已”而然。 故而张载的“太虚”之最高本体不同于佛老的最高本体,太虚之中涵含着气, 是“有”而非“无”。张载批评佛老: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 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 形自形, 生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 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正蒙太和篇) 在张载看来,太虚作为最高本体,就成了万物“形”和“性”的本原。 首先,太虚是万物的“形”之源。 张载指出:“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 正蒙乾称 篇) 太虚无形无象,乃气之本体,气则分阴分阳,阴阳动静、屈伸、凝散而成为 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成为万物之本体。气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而太虚又是气之 本体,因而太虚才是万物的根本的本原本体。即,太虚是最高的本体,而气则是 次一级的概念,次一级的本体。 其次,太虚是万物的“性”之源。 依张载之见,太虚“至静无感,性之渊源”( 正蒙太和篇) ,太虚的状态 是至静无感、清澈通透的,是万物之性的本原所在。“太虚者天之实也。万物取足 于太虚,人办出于太虚,太虚者心之实也。”( 张子语录中) 心以虚为内容, 太虚是心存在的根据。“气之苍苍,目之所止也;日月星辰,象之著也;当以心求 天之虚。”( 张子语录中) 现象万千只是天的表象,虚或者说太虚之虚才是天 的本然,人应当以心求天之虚。“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入须于虚中求出实。 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 张子语录中) 天地以至虚之性为其本质,为其德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继承并发扬了 天地之道,天地之德。由此可见,太虚不仅是天地万物之形的本体,而且是价值 世界的本原。 张载又借助自古以来人们所熟悉的哲学性的“天”来作为太虚的象征:“浮 而上者阳之清”( 正蒙太和篇) ,从而完成了对“天道性心”体 系中“天”的设定。张载对“太虚”范畴的新的诠释和演绎,一方面是对以往哲 学家关于此范畴的理解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另一方面,其对太虚及虚气关系的阐 发,又成为后来理学家之理、气及理气关系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张载由它所 诠释的太虚这个范畴作为基点构筑了其博大精深的天道性命的天人合一的学理体 系,太虚成为其全部思想的出发点。 我们将看到,太虚作为最高本体随着气化而分殊予不同的气物之中,这就是 作为过程意义上的“道”。 ( 二) 由气化,有道之名 在对太虚作出上述诠释之后,张载继之提出了“由气化,有道之名”( 正 蒙太和篇) 这一著名论断。在这一论断中,不同于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化生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原之“道”,此处所说的“道”, 只是由此及彼,由太虚而万物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亦即由太虚之本体而至万物的 “造化”之过程,并没有本原、本体之涵义。张载以太虚为最高本体,指出:“太 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j 下蒙太和篇) “形溃反原。”( 正蒙乾称篇) 在他看来,太虚即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 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 和篇) 太虚是气之本然状态,是散而未聚的气,气聚而成万物,万物消亡,散而 复归于太虚。太虚是无形无象之气,力,物是无形无象的气凝聚所成的有形有象的 存在。而张载所言的道,则是气之聚散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太虚,有天之名:由 气化,有道之名。”( 同上) 太虚之天为体,气化之道为用。道是太虚本身所固有 的属性,是“不得已而然也”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一个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国语周语 中伯阳父论天地之阴阳二气与地震的关系圆,周易系辞上也论述了气的阴阳对 立及其运行的规律,先秦的阴阳五行家更是系统讲述了由元气、阴气、阳气、五 行所构建的宇宙模式论。喜苟子也言气,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苟子王 制) 认为天下万物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是气,但却有参差之分。东汉王充的论衡, 唐代柳宗元的天对,分别描述了元气之运动。张载“气”的概念,大 体上沿用了古代哲学家们的用法,把气作为化生万物的本原;然而又有其独特的 新的含义,即此气为太虚之气,“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正蒙太 和篇气有静、清通和动、散殊两种状态,前者是气之本然状态,后者则为气之 聚散过程中的状态。张载在这里吸收了庄子的思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生,散则为死。”。庄子第一次将气分为聚散两种状态,但却只是针对于人之生与 死,而张载则将其扩展开来,用以详细描述宇宙之大化、太虚之造化。 “动必有几”,那么张载所谓的道之气化的气之聚散的动之几来自何处? 张载 说“凡圆转之物,动必有几;则既谓之几,动非自外也。”( 正蒙参两) 也就 是说,太虚之气的聚散之理聚散之几源自于涵气之太虚本身。“太和所谓道,中涵 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姻编、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正蒙太 和篇) 涵气之太虚本身便蕴涵着动之性,变之势。所谓“一物两体,气也;一故 神( 自注:两在故不测) ,两故化( 自注:推行于一) 。”( 正蒙参两篇) “两不 诸子集成老子注第2 6 受。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第7 页。山东大学哲学系 周易张善文著花城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7 2 页。 诸子集成庄子集释第3 2 0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敖也,清浊 也,其究一而已。”( 横渠易说晚卦) 这就具体揭示了一两关系乃太虚之气聚 散之道的“几”、“始”之所在。 对于张载的此一“一物两体”思想,历来解释不尽相同。一般的解释则是: 一个物体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断的对立、斗争,从而促进物体自 身的持续运动变化和发展。而针对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可以理解为:“一物”,即 为太虚,神即为涵气之太虚的太和之神蕴:“两体”,即为阴阳二气或其性质,“两 体”之“化”,则为阴阳二气之化。太虚之中涵含着气,气又有阴阳之分,阴阳二 气又各具其性,动静、浮沉、攻取、升降、凝散等等。二气之间由于各自的不同 性质而相感、相荡、屈伸、胜负,自然而然的产生不断的运动变化,顺其自然的、 “不得已”的成就了道的气化过程。不难看出,太虚与道是体与用的关系。哲学 上体与用的关系一般被诠释为:体用不可分,体为用之体,用为体之用没有无 用之体,亦没有无体之用;无体则用息,失去了用之为用的根据,无用则体亦失 去体之为体的意义与价值。因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无阴阳二气之化的过程则太虚失去其意义价值,则无所谓太虚;反之,没有涵 气之太虚,一阴一阳之道则无从谈起。“一”与“两”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合“一” 与“两”则化生了世间万物,成就了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的和谐完满的宇宙生命 共同体。 张载进一步指出,在一物两体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感”它是由动到变的 一个媒介、中介。就此,他在易咸彖中讲:“成,感也。感如影响,无 复先后,有动必感,成感而应,故日感速也。”( 横渠易说下经咸) 阴阳两 端的相感是不得已的,自然而然的趋势,因为有动必有感,阴阳之气有攻取之品 格,有动之几,所以必然有感的趋势,动与感就像声发晌随,形存影附一样。张 载讲感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无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万物本一, 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也,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 即天道也。”( 正蒙乾称篇) 从一物两体、两体本于一的角度阐明了感的自然 性。“有两则须有感,然天之感有何思虑? 莫非自然。”( 横渠易说上经观) 然而在张载看来,两端之感亦有不同的情况,横渠易说下经咸中讲到:“感 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圣人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他:或以异丽应,男女是也, 二女同居则无感也;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如虎先见犬,犬自不能去, 犬若见虎则能避之;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分为因同、异、悦、畏而感 等情况,有感必有应,感与应循环往复,构成了阴阳二气的持续变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之外还有遇:“感者,交相感:阴感于阳而形乃成,阳感于阴而象乃著。遇 者,类相遇:阴与阴遇,形乃滋,阳与阳遇,象乃明。”。感,是指不相类同的气, 或者是事物之闻的感应与变化,即,合异;遇,则是指同一类的气或者是事物的 重台累积所产生变化的效果。此外阴阳二气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张力,从 而使阴阳二气之间的这种运动持续不已,“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 升降相求、铟组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 息,莫或使之,不日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 正蒙参两篇) 阴阳二气动而相 感相遇相兼相制,从而成就了太虚之生化万物的“造化”之道。 张载认为,气化万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 正 蒙神化篇) “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办渐尔。”( 正蒙参两篇) 他揭示 了气化万物过程中的“化”与“变”两个阶段,指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 横渠易说上经乾) 在他看来,事物的形成或者变化,都会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细微的、逐渐的化,第二个阶段是显著的、突然的变:前者是后者 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前者是量的积累,是过程的 进行,后者是质的突变,标志着过程的完结。然而,这一个过程结束了,下一个过 程又开始了,“变则化”( 正蒙神化篇) ,质变结束后,又开始了新的量变。事 物就是在渐化和显变两种状态交错发生中,实现着质量之间的互变,推动事物向 更高更新的阶段发展。 此外,张载认为天生万物有其秩序。阴阳两端的运动变化,宇宙万物的运动 都是有条不紊,“顺而不妄”,有“理”可循的,“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 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正蒙太和篇) 他把此“理”称之为“天序”、“天秩”: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雨相形焉,是谓之天秩。天之生物也 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 正蒙动物篇) 天 之生万物是有其理依循的:时间上,生物有先有后,空间上,有大有小。有高有 低,形色不一,其中都是顺而不妄,有其天理自然在其中的。 然而,天生化万物之后并没有完结,“以气化言之,阴阳各成气象,则相为对, 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乃其究也,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而 解散仍反于太虚。”。万物皆为气化的产物,皆本于太虚,因此“无终相敌之理”, 必然会“和而解”,最终“形溃反原”于太虚。“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 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正蒙动物篇) 太虚之道就是这样一个循环不已的太 虚而万物,万物而太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与用实现了其意义与价值。 张于i i = ! 蒙卷一太和篇i i 太之注,j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1 负。 张子正蒙卷一太和篇1 :夫之注,卜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7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气化过程中,一方面,太虚之气通过一阴一阳之易而生化出有形有象的植 物、动物、人等世间万物:另一方面太虚之神之德性亦分殊于万事万物之中, 融合了气之性,而使宇宙万物拥有了不同的个性,由此,气化之道成就了现实世 界中有形有性的万事万物。 以上便是张载气化之道的基本内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作如下之总结:在张载的学理系统中,太虚乃气之 本体,太虚即气,气有攻取之品格,故太虚之中蕴含着动之性,有动必有感,孕 育着成变之始,由此“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正蒙太和篇) :自然而然的 气分阴阳,相荡、相感、攻取、屈伸、凝散、胜负且“欲一之而不能”( 正蒙参 两篇) ,从而运动不己,生化万物,生生不息。“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 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正蒙太和篇) 即所谓“一 阴一阳之谓道”。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道之气化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是本体使然, 并无外在的力量强加于其中,“动非自外也”( f 蒙参两篇) ,是太虚之一物中 阴阳二气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动、感、应、遇、对、仇、解一切都是“不得已而 然也”( 正蒙- 太和篇) 。太虚之天就是通过这种无方体、运于无形的必然性的 无心无意之道,来化生万物。 道在张载哲学体系中是一个纽带,由这个纽带,他的思想体系爿能延续下去, 此道原于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更具体系统的揭示出道的内在过程: 庄子讲气之聚散思想,而张载则更深刻的追究了气之聚散的原理,并将其意义扩 大、延伸,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庞大而缜密的思想体系。 ( 三)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太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策划营销合同协议
- 橱柜门板合同协议
- 订制礼品合同协议
- 风险评价合同协议
- 牛只运输合同协议
-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岁婴儿的保育与发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儿童文学素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石油大学《语音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开封大学《理化检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流配送试题及答案
-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绘本故事:睡睡镇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1
- 保利幕墙工程技术标述标课件
- 体育50米快速跑教案9篇
- 大跨结构的经典之作-鸟巢论文
- 订单延期交货的相关处理规定
-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 汽车维修工(中级)技能理论考试核心题库(职校考试600题)
- 工商联各项规章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