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元代平阳杂剧盛极一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宏观 与微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研究。 第一章概述元代平阳杂剧的繁荣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促成元代平阳杂剧繁荣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三:金元平阳地区得天独厚的政治经 济环境;平阳地区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平阳地区民间戏曲演出的兴盛。作为富 有深厚的戏曲艺术底蕴的文化古邦,闪耀着浓厚地域性的,由古代宗教仪式、文 化积淀而来的契合戏曲审美心理的民风民俗。在适宜的历史环境基础上,集天时 地利人和于一体,最终促使该地一直存在的戏剧艺术萌芽发生质的飞跃,蓬勃发 展起来。第二章以作家为体例,论述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前辈才人有所编传 奇于世者五十六人”中平阳籍前期作家的创作,解读其存世剧作,着重探讨了石 君宝的婚姻爱情剧、李潜夫的公案剧及狄君厚和孔文卿的历史剧。第三章集中论 述郑光祖及其剧作。郑光祖成年后长期客居南方,在平阳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是元杂剧创作由前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爱情剧热烈 讴歌了真情不可抑制的巨大力量,文人剧显示了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顽强直 傲的人格精神,历史剧则表现了作者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进步的人才 观。第四章从宏观角度探讨平阳杂剧所蕴涵的地域文化特征,认为其地域文化特 征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淳朴敦厚、率直泼辣、爱憎分明、单纯可爱的性格气 质;乐观自信、勇敢坚定、积极进取、坚忍执着的人生态度;强烈的抗暴意识和 反抗精神;深厚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余论总括全文,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叙述空前繁荣的元代平阳杂剧这 高潮过后的余波,即元后期以及明、清时期平阳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 关键词:元代,平阳。杂剧,地域文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p i n g y a n gd r a m an a m e dz a j uw a si nf a s h i o nf o rat i m ei ny u a nd y n a s t y i t p l a y e da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d r a m a b e s i d e sp r e f a c e a n da d d i t i o n a ld i s c u s s i o n ,t h i st e x tc o n t a i n sf o u rp a r t s : c h a p t e ro n es u mu pt h ep r o s p e r o u ss t a t eo fp i n g y a n gz a j ui n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 a n a l y s ei t sc a u s e t h ef a c t o ro fp r o s p e r i t yo fp i n g y a n gz a j ui n y u a nd y n a s t yi s m a n i f o l d ,t h i st e x tt h i n k st h a tt h e r ei st h r e ef a c t o r sm a i n l y :a d v a n t a g e dp o l i t i c a la n d e c o n o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o fp i n g y a n gi nt h ed y n a s t yo fj i na n dy u a n ;p r o f o u n da n d l a s t i n gd r a m a 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i nt h ea r e ao fp i n g y a n g ;p r o s p e r i t yo f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f o l kd r a m ai np i n g y a n g a saa n c i e n tn a t i o no f c u l t u r ew h i c hr i c hi nt h e a t r i ct r a d i t i o n , z o n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o l k c u s t o ma g r e e i n g 、i t l ld r a m aa e s t h e t i cw h i c hi sf r o ma n c i e n t r e l i g i o u sc e r e m o n ya n dd e p o s i to f z o n ec u l t u r e ,h a v ee x a c t l ym e tp i n g y a n g sh i s t o r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b e i n gb a s ei nm i l i t a r ya f f a i r s ,p o l i t i c sa n de c o n o m y , s oz a j ug r e wu pi n t h ev e r yn a t u r eo ft h i n g s c h a p t e rt w or e g a r dw r i t e ra sl a b e l ,r e s e a r c hs i xw r i t e r s r e c o r d e di nl ug u ib uo fz h o n g s i c h e n g s e p a r a t e l y s i x w r i t e r si r e s h i - j u n b a o ,l i - q i a n f u ,d i - j u n h o u ,k o n g - w e n q i n g ,z h a o g o n g f ua n dy u b o y u a n c h a p t e r t h r e ec o n c e n t r a t eo nd e s c r i b i n gm o s tw e l l k n o w np i n g y a n gz a j uw r i t e r z h e n g - g u a n g z ua n dh i sp l a y s c h a p t e rf o u rp r o b e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o fp i n g y a n gt h r o u g hw r i t e r sa n dt h e i rw o r k sf r o mm a c r o s c o p i cp o i n to fv i e w t h i s t e x tt h i n k sp e o p l ei np i n g y a n gu s u a l l yh o n e s t ,f o r t h r i g h t ,b o l da n d r e s o l u t e t h e ya r e c l e a ra b o u tw h a tt ol o v ea n dw h a tt oh a t e t h e ya r es i m p l e ,l o v e l y , o p t i m i s t i ca n d s e l f - c o n f i d e n t t h e yp o s s e s ss t r o n g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r e v o l t i n g e n o r m i t y , d e e p s u f f e r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o c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f i n a l l y , e n d i n gt h ef u l lt e x tb ya d d i t i o n a ld i s c u s s i o n ,t h i sp a r tn a r r a t et h e r e p e r c u s s i o na f t e rt h i s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l yp r o s p e r o u sc l i m a xo fp i n g y a n gz a j ui ny u a n d y n a s t yf r o mh i s t o r i ca n g l e ,n a m e l yt h et h i n g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i n g y a n gd r a m ai n t h el a t e rs t a g eo f y u a nd y n a s t y ,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y u a n d y n a s t y , p i n g y a n g ,t h ed r a m a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篮厦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齐森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主席 陈大康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谭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哥 程华平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零 王冉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巴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耋亟堕兰!日期:旦:主:坐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稚而彳1 日期:一 导师签名: 穆嘭锣 序言 元代平阳( 治所在今山西临汾) 地区,包括今晋南、晋东南诸县。金属河东 南路,金太宗天会( 1 1 2 3 一1 1 3 4 ) 初,由次府升为上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 年( 1 3 0 5 ) ,以地震改晋宁路。金元时代,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其地位 仅次于大都( 北京) ,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据元史记载,平阳路隶属于被称为“腹里”的中书省,是元朝的经济重 镇之一,城市经济发达,是仅次于大都的人口最多的地区,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元世祖中统二年( 1 2 6 1 ) ,曾诏令“风 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兵籍,毋令出征,条耕屯以给军饷”【”。以上材料显示,平阳 乃是元初经济较快得到恢复、社会较为稳定和繁荣的地区。这一带又盛产上品白 麻纸,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元太宗八年( 1 2 3 6 ) ,“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 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州2 j 。其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 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的。因此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 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 平阳地区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堪称中 国戏曲的摇篮。早在北宋年问,平阳地区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 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均在民间广为流行。而宋金时期盛行一时 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其发源地也在这一地区。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 “元丰、元祜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耐得 翁都城纪胜说他“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能唱。”北宋时的泽州,即属金代 的平阳府。而诸宫调对杂剧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早已被元剧研究家所肯定。 正因为有这样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 t 使平阳地区成为元杂剧的主要形成与流行 地区之一,其时间大致始于金末元初,延及明、清之交,极盛在元代,所以金、 元以来,平阳地区的戏曲文物特别丰富( 见附录三山西省主要戏剧文物分布图 1 3 1 ) 。近年来,在这一地区陆续发现了大批宋金元时期的戏曲文物,如舞台、戏 雕和壁画等,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平阳地区。从出土戏曲文 物看,早在1 1 世纪初北宋时期就有修建舞台的记载。晋南、晋东南有宋建“舞 亭”、“舞楼”的碑记,临汾、襄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现在还保存有元 代的八处戏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戏剧文物。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的 元代舞台石柱上,尚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 场”的记载,闻名中外的洪洞广胜寺旁边明应王殿元泰定元年的戏剧壁画,横额 为“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尧都就是平阳,散乐实际就是走向 杂剧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至于侯屿金墓、稷【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 【1 】参见元史世祖本纪 【2 】参见元史太宗本纪 【3 】见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0 金墓,其中有关戏剧的大量砖雕,不只保留了形成元杂剧以前的大量戏剧史料, 还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平阳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平 阳地区的戏曲演出活动曾经十分活跃。不只局限于城镇的勾栏瓦舍,且已深入到 了广大的农村、乡镇。如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载,在当时 的晋南,村村有庙,有庙又必有戏台。在这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孕育下,平 阳自然也成了元代杂剧创作空前繁荣的地区之一,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平阳籍 的杂剧作家有7 人,仅次于大都。据元史类编载,伟大的元代剧作家关汉卿 也是平阳( 解州) 人。因此,元代平阳杂剧在戏曲史上显然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 地位。 而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或是旨趣相投,或是背 景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丽同一地区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作 为一种市场需要,对作家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平阳地区作为元杂剧北方戏剧圈 的主要繁盛地之一,其杂剧创作与其他地区既有着共同的时代精神和总体风格, 又由于平阳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而自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第一章元代平阳杂剧创作的空前繁荣及其原因 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平阳籍的作家7 人,仅次于大都,另外有争议者两人; 一为关汉卿,其籍贯有大都、河北安国、山西解县三况:录鬼簿、太和正音 谱等皆谓大都人;清乾隆祁州志疑他为祁州人。魏复乾( 西厢记) 著作 人氏考证认为:“关汉卿为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人。其住宅位于该村之西,兴 云寺之南。现今早已湮没无迹,改为田园。”冯沅君先生颇为赞同这个说法。她 在跋胡适之先生( 再谈关汉卿的年代) 文中认为:“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 也。”元末明初朱右元史补遗说他是解州( 今山西运城地区) 人。邵远平元 史类编卷三十六文翰类:“关汉卿,解州人。”另,乾隆四十五年庚予原刊本 山西志辑要卷九人物、光绪十八年壬辰刊本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文学、蔡显闲渔闲闲录( 嘉业堂丛书本) 卷一、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刊 本解州志等皆有相似记载。大都一说虽较通行,其他二说却并未销声匿迹, 至今学界尚无定论。二为张鸣善,其祖籍有多种记载:录鬼簿称他为“扬州 人,宣慰司令史”( 天一阁本无此人) :元孙存吾皇元风雅后集卷五谓平阳人; 录鬼簿续编称其为“北方人。号顽老子”;王逢梧溪集卷五俭德 堂怀集诗序称其“湖南人,以晦迹擢江浙提学。今谢病隐吴江。”后孙楷第在 元曲家考略中考定:张鸣善名择,“祖贯平阳,家于湖南,流寓扬州,元亡 后寓吴江。当鸣善寓扬州时,其家人在武昌。”后人多从之。撇开有争议者不谈, 在已经为学界所公认的平阳籍杂剧作家中,郑光祖、石君宝、李潜夫以其优秀的 杂剧作品享誉文坛郑光祖更被视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狄君厚、孔文卿虽无前者 的耀跟光环,但也在元杂剧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赵公辅和于伯渊由于没有 杂剧作品遗存,无可凭籍,但从前人对其评价可知,他们列于元前期杂剧重要作 家之列,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元代平阳杂剧创作空前繁荣的昵? 本文以为其原 因主要有三,下面分三节概述之。 第一节战争荒漠中的绿洲平阳地区政治经济状况概述 平阳地区“东连上党,西临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盖地大力强,所 以制关中之肘腋,临河南之肩背”,地理位置一显要,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 代政治军事要地,故“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 也”。1 1 】唐朝曾一度定蒲州( 治所在今永济西) 为中都:北宋时,平阳地区地沃 民勤,颇多积谷,出产的盐、铁、煤不断输往京师,经济往来频繁,炭、盐、铁、 矾等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国前列,又是铸钱业的重要基地,北宋王朝的军政 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里支持。金人侵宋,由平阳而下,南宋与金对峙时, 战争在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线反复进行,而平阳的政治经济秩序却 已渐趋稳定,金世宗、金章宗时经济已经繁荣兴盛起来。金人对平阳地区的统治 与开发,不亚于北宋政权。不仅平阳( 临汾) 、绛州( 新绛) 、蒲州( 永济) 成为 重要商业城市,就连洪洞这样的县城,也是“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 蹄之声,昼夜不绝”。1 2 j 元代又把这里划入中书省,谓之“腹里”。可知,在戏 曲艺术从雏形到成熟的唐、宋、金、元时期,平阳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都是举足 轻重的。 。 蒙元统治者在进入中原之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曾先后招降了一 批汉族世侯,诸如平阳的李守贤、真定的史天泽、保定的张柔、东平的严实等, 授他们以显职,委他们以重任,允许他们在自己世袭的领地上,便宜行事。这些 汉人世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常常能爱护人民,收留敞亡。涵养民力,发展经 济,保护文化,繁荣艺术,使得经过蒙元骑兵践踏后一片萧条的中原大地,奇迹 般地出现了几块相对安定繁荣的领地。平阳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盐铁之 饶,米粮之腴,位于中原地带,交通便利,商运贾贩极为繁荣。唐时农业即相当 发达,汾晋之粟经漕运送往京师。手工业也甚发达,铸钱之盛,时称“天下铸炉 九十九,而绛州( 今山西新绛) 三十”,重要钱监“汾阳监”即在绛州。河东盐业, 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新唐书食货四载河东盐池“岁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 其时解州盐税占全国赋税十分之一强。北宋中期,约有赫丁( 佣夫、畦夫两种不 同方式进入盐场的盐二1 :) 6 万z - ! 行;金、元两朝,舱丁数额有增无减。宋仁宗宝 元年间( 1 0 3 8 1 0 3 9 ) ,因平阳盛产煤铁,曾在晋州( 今临汾) 、泽州( 今晋城) 开始 铸大小铁钱。宋神宗熙宁仞年,同、华- n 积小铁钱们万缗,诵赐河东,河东 以铁偿之,足见此时山两铁冶之 f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l ,到了元代,又处于李 【1 】参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一“山西平阳府” f 2 】参见秀逢辰金文最卷十一 守贤的保护伞下,相对于其他地区惨遭战争摧残的经济状况而言,平阳地区社会 秩序安定,经济稳定繁荣,为戏曲活动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元太祖十四年( 1 2 1 9 ) ,木华黎攻占平阳,金将大宁( 今临汾大宁县) 人李 守贤率众归降。入朝太祖于行在所,初守贤授锦州临海军节度观察使,后“朝廷 以全晋为要害之地,人心危疑未定,非守贤镇扰之不可,乃自锦州迁河东南路兵 马都总管。既至,河东人皆日:吾等可恃以生矣。岁戊子,朝于和林,加金 紫光禄大夫,知平阳府事,兼本路兵马都总管。”1 1 1 这是蒙元统治者所任命的汉 人世侯中首任河东地方官。李守贤素具威略,能身先士卒,体恤下情,拥将帅之 y j ,富爱民之心:破少室山太平寨后,“下令禁无抄掠,悉收余众以归。不两旬, 连天、交牙、兰若、香炉诸寨,皆望风俱下,守贤未尝妄杀一人。”1 2 j 因此,风 闻蒙古骑兵每克一地必掳掠屠城的平阳百姓,得知李守贤为父母官后,皆欣喜异 常。李守贤权平阳2 0 余年,注意涵养民力,发展经济,体恤民情,“太宗南伐, 道平阳,见田野不治,以间守贤,对日:民贫窘,乏耕具致然。诏给牛万头, 仍徙关中生口垦地河东。”金正大八年( 1 2 3 1 ) ,“蒙古主命平阳移粟输云中,都 总管李守贤言百姓疲敝,不任输载,蒙古主命罢之。”p j 在李守贤的苦心经营下, 平阳终于在蒙元统治者进入中原之初残酷野蛮的铁骑下幸免于难,始终维持着安 定繁荣的局面,成为蒙元统治者经营河东的巨镇。据元史记载,平阳时有“户 一十二万六百三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1 4 j 是仅次于大都的人口最多的地区。李守贤对平阳地区长达2 0 多年的政治经济文 化保护,为元杂剧在平阳的发祥流行和兴盛发达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而宋时 戏剧艺术活动处于繁盛领先地位的汴、洛地区,却在战争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难想见,会有大批艺人、文人避祸来到相对稳定的平阳地区。 靖康之变,北宋王朝覆灭,金人没有占领汴京,而是掳掠中原人口,其中包括徽、 钦二帝及大批诸色伎艺人等向北撤退,经河东地区沿太行t l a = l t 上,中途逃亡严重, 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女十存七。这些散亡的伎艺人流落在河东、上党一带, 成为路岐散乐人众,其中包括宫廷艺人及宗室儿女。这样一批人的流入与当地艺 人相结合,对平阳地区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廖奔在金世宗、章宗时期河东杂剧的兴起中认为:“靖康之变,战火所及汴、 洛地区受到极大破坏,金代杂剧活动中心,除承袭宋宫廷杂剧的燕京地区外,以 汴京地区流播而来的河东杂剧为盛。” 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级官僚阶层基本上为世袭 的蒙古、色目贵族和极少数汉族官僚所垄断。前期科举长期停废、时行时辍,其 最初尝试是在窝阔台汗时期,“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 从之”,但后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1 r ( 元史卷8 l 选举志) 。忽必 【1 】、【2 j 参见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 【3 1 参见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 【4 】参见元史卷五十八中志第十 烈即位以后,元廷围绕科举兴废问题曾展开反复讨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至元 二十一年( 1 2 8 4 ) 之议。其“事虽未及行,而选举之制已立”i l j ,但是终忽必烈 之世,科举制度始终没有实行。成宗、武宗时,也一再议“科举事”,但仍无结 果。自忽必烈开国算起,科举停废长达半个世纪。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 1 3 1 3 ) 末,元廷方以行科举诏颁天下,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 道。元代科举考试,共进行9 次( 其问由于伯颜擅权,执意废科,曾停科两次) 。 科举规模无论就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都和唐、宋两朝难以相比。元代后 期5 0 多年,科举取士( 包括国予监生员会试中选者) 共1 2 0 0 余人,占当时相应 时期文职官员总数的4 ,按比例,只相当于唐代和北宋的十分之一强。1 2 】并且在 科举考试中,以蒙古人、色目人取中者为“右榜”,汉人、南人( 原属南宋统治区 的汉人) 为“左榜”,不仅题目难易不同,而且录取比例也不同,前者明显得到优 待。这样就断绝了文人进入统治阶级上层之路,使得长期以来社会地位优越的文 人,一朝被打入底层,所谓“九儒十丐”,可见当时文人地位的卑下。平阳地区 虽然有幸处于汉族官僚李守贤的统治之下,使政治经济文化等皆免于被摧毁的厄 运,但是文人的仕途厄运,却无法避免,而这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失去优越地位和仕途理想的文人,有相当一部分不再依附政权,或如李潜夫隐逸 于泉林,或如石君宝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相对活跃,和市民阶层联 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更大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他们或为生计,或为抒 愤,大量涌向戏曲领域掀起五彩波澜,而这恰是促成杂剧兴盛发展的重要因素 之一。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应 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 而被称为“文明之母”。从北宋开始,平阳就有民间印刷, 金元时期则一跃而起,代替汴京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刻印 书中心,进入辉煌阶段,在中国刻版印刷史上占据了极重 要的地位。金代平阳地区印刷业发达,成为北方重要的印 刷基地。平阳生产的白麻纸和稷山竹纸都很有名,一定规 模的制墨、造纸业,为印刷提供了优质材料。天会八年 ( 1 1 3 0 ) ,金政府在平阳设立经籍所,管理民间的出版、 印刷业。其时平阳著名的印刷作坊有:平水王文郁、张存 惠晦明轩、王宅中和轩、李子文、姬家、刘敬仲等。他们 所印书籍品种,除经史子集外,以医药类书为最多。平阳 姬家刻印的四美图( 见右图) ,刻 娴熟精细,印刷墨 “四美图( 金平阳 色厚重,为现存最早的张贴画( 年画) ,原件已流落国外。 蛭家刻印,黑水城 金代平阳民间印刷的最火工程是金减,也称赵城藏, f 1 】参见元史卷8 1 选举志一2 0 1 8 页 2 】参见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 以千字文排序,七千余卷,现存约四千余卷。该书刻印于绛州太平县天宁寺,于 天眷年间( 1 1 3 8 1 1 4 0 ) 开雕,大定十三年( 1 1 7 3 ) 完成,历时三十多年。这一 浩大的工程证明在平阳一带集中了一大批精良的刻版工匠,这是平阳印刷业得以 繁荣的技术基础。元代以来,平阳印刷业仍持续发展。蒙古太宗八年( 1 2 3 6 ) 六 月,“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在蒙古军统一中 国之前,这里就开始成为元代的印刷基地,元代政府的许多书籍都是在这里印刷 的。元代平阳地区著名的印刷作坊有晦明轩张存惠、曹氏进德斋、刘敏仲等,多 数是金代就开业的老字号。平阳刻印最大的工程是刻印于玄都观的玄都藏, 约7 8 0 0 余卷,动用了五百多名工匠,共花费了八年的时间。这说明在元代,平 阳的刻版印刷力量是很雄厚的。刻印业的发达,有力地推动了各类文化的传播, 一时文人荟萃,为戏曲艺术在这- - t l 0 , 区的逐步提高成熟、兴旺发达创造了充分有 利的条件。 第二节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 平阳地区元代以前萌芽状态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 我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融多种优戏技艺,如乐舞、百戏、说 唱、杂技、民间社火等,而演化形成的。若从萌芽状态算起,可以上推到远古时 期的原始歌舞和巫舞,其后历经周秦的古优,汉代的俳优、百戏,唐代的歌舞戏、 参军戏等表演形式,逐渐促进了诸种表演艺术的融合,又经过宋杂剧、金院本的 发展演化,至元代而形成了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 剧。平阳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其从 孕育到形成以至成熟的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乐舞、百戏及说唱等 艺术活动。 一 考古工作者曾在平阳不少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乐器,如万荣县荆村瓦渣 斜遗址中发现了三件陶埙,在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发现的乐器则有:铃形器,石磐, 木鼓,夏县东下冯遗址也有石磐出土。这些乐器的发现,证明这一地区在新石器 时代,音乐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等部落首领都 曾建都于平阳地区,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古籍中所载尧时老人击壤而歌、舜作五弦 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等事都发生在这里,著名的乐舞大章、大韶、大 夏也产生于此。当然,这种推论还有待证实。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 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縻( 革各) 置缶而鼓之, 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至舞百兽。鼓叟乃拌五弦之瑟,以为十五弦之 瑟,命之日大章,以祭上帝。”舜躬耕于历山( 今垣曲、翼城、沁水交界处) 以 劝民发展生产,并制乐作舞以敦化民风。“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 制乐,以赏诸侯。”【1 j 于是“下管鼗鼓,合止枧敌,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 九成,凤凰米仪”。l j 甲阳地区的h 埽先民创造的帝乐愀摒足卜分动人的。 【1 】见乐记乐旋篇 f 2 】见尚书皋陶谟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 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 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皆属平阳地区) 的音乐即已闻名遐迩,吴 国公子季礼听魏地的歌谣,日:“美哉,讽飒乎! 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 则明主也。”闻唐地之歌谣,又日:“思深哉! 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不然,何忧 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1 1 j 这些歌谣,可以在诗经中部分地看到 其面貌。正是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础上,产生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师旷、师涓。 史书还记载:“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歌钊二肆及其镇磬,女乐二 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1 2 | 从长治战国墓葬 i j 土的乐俑和编钟可以看出, 那时的音乐歌舞活动已经颇具规模。此外,还出现了善作滑稽表演,专供王公大 臣取乐的优施,在晋献公骊姬之乱中,优施利用自己作为优人可以言谈无忌的特 殊身份,在宴席前表演歌舞,讽喻里克,里克听了他的话,便不再支持太子申生, 而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如此骊姬才得以施讨陷害申生。 3 1 这里,我们且不说这场 权力之争孰是孰非,单就优施说服星克中立一事来看,优施确实是一个善于运用 自己能歌善舞特长的宫廷艺人。 战国时期韩国( 以平阳地区为主,初都于平阳) 的韩娥曾流落到齐国雍门, 靠卖唱为生,她的演技高超,号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她唱“曼声哀哭” 的悲调时“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当她唱“曼声长哥( 歌) ” 的欢调时,“一里老幼喜跃( 于卞) 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韩娥的歌声 有这样大的感染力,不仅打动了听者的心,而且雍门之人把她的歌唱技巧、风格 学习继承下来,以致形成当地“喜歌哭”的音乐传统。韩娥高超的演唱技巧只有 在长期歌唱表演中才能形成,只有盛行新声乐曲、有音乐素养的地区才能培育出 这样卓越的歌手。因此,韩娥的出现,说明当时韩国的一些地区已经成为盛行歌 舞演唱的音乐之乡。一些民间艺人、歌手靠自己的演唱技艺谋生,又推动了艺术 水平的提高。 从春秋时期晋国的优施、师旷、师涓,到战国时期韩国的韩娥,构成了古平 阳地区乐舞和表演艺术的传统,使这一地区不仅到汉代还以乐舞风俗著称于世, 而且也影响到后代,促成了更为发达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汉代歌舞百戏十分繁盛,平阳为京畿屏障,不仅有重兵驻守,而且经济发展 较快,形成了杨( 洪洞) 、平( 阳) 、泽、潞等商业城市。汉王朝还在这里封置藩 王,这些王公贵胃以“角等氐诸戏炫耀之”,官民习染,以至“家人有客,尚有倡 优奇变之乐”。【4j 晋南出土的彩陶百戏楼及歌舞楼模型上,歌儿舞女表演正酣, 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此种技艺的繁荣局而。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舞表演艺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即兴于北齐的兰陵 【1 】参见冀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 【2 1 参见左传鲁襄公十一年 【3 j 参见国语晋语 【4 】参见盐铁论崇礼 王1 1 1 、踏摇娘 2 1 等,用歌舞来敷演故事。在此之前,我国的歌舞艺术虽然早 已出现,但没有用来敷演故事;俳优敷演故事大约从汉代丌始,但没有用歌舞相 配合。因此,兰陵王、踏摇娘在综合诸种艺术形式而形成戏曲艺术的过程 中,占有重要地位,丌创了新的局面,可以称为戏曲的雏形。段安节乐府杂录 中关于踏摇娘还有另一种记载: 苏中郎:后周士入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 令为戏者,著绯、带帽,面正赤,益状其醉也。即有踏摇娘。 踏摇娘的丈夫姓苏,自号中即或郎中,故又有苏中郎、苏郎中之称。 这则记载,如果看做是踏摇娘产生之由,显然不太合平情理。因此,这则记 载所反映的应该是踏摇娘一戏广为流传,不断搬演的情况,即是说当时每逢 有“歌场”之时,都要搬演踏摇娘一戏。这个记载与旧唐书音乐志所 云“河朔演其声,而被之管弦”是一致的,都反映了此戏在北方广为流传的情况。 乐府杂录的记载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即当时北方民间经常有“歌场” 演出,踏摇娘为演出节目之一。这种民间的“歌场”演出,正是当地悠久音 乐舞蹈表演艺术传统在南北朝时期绽开的又一束花蕾。可以想见,“歌场”上演 的内容,除了踏摇娘等新的歌舞表演艺术之外,也有传统的乐舞和外来的表 演艺术。诸种表演艺术同在“歌场”演出,促进了相互的吸收、融合,这为进一 步综合为戏曲艺术创造了条件。元代的平阳,大部分地区为北齐所辖,北周灭北 齐后,则全部为北周领有。因此古籍所载兰陵王、踏摇娘在北方演出及 出现歌场的情况,均包括平阳地区在内。 随着歌舞艺术的日趋成熟,隋、唐时代,表演艺术在实践的基础上又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演出经常,记载众多,从宫廷到州府以至民间都有其身影。唐 代优戏的内容已经逐步趋向于社会类型化,时人开始为之分类:弄参军、弄假官 ( 假吏) 、弄孔子、弄假妇人、弄婆罗门、弄神鬼、弄三教等。唐代歌舞戏极其 兴盛,著名的如乐府杂录“鼓架部”开列的大面、钵头、苏中郎、踏 摇娘等,以及见于其他记载的秦王破阵乐、樊哙排君难、苏莫遮、还 京乐等,都具备了初步的情节结构和载歌载舞的特征,这为其以后与优戏结合 形成戏曲奠定了基础。 弄参军是唐代优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倡优”类 引赵书云: 石勒参军周廷,为馆陶令,断官绢数万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 使俳优著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 ”日:“我本为馆 陶令。”斗擞单衣目:“正坐取是,入汝辈中。”以为笑。 一般认为,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焦色,即是由关于参军周延故事的俳优表演 而来。宋以后参军戏进入宋杂剧的表演,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踏摇娘是 【1 】见1 日唐书音乐志 【2 】见崔令钦教坊记 唐代歌舞戏的代表,被唐代宫廷吸收后,成为其主要歌舞剧目之一。在教坊的长 期演出过程当中,表演的歌舞成分逐渐加浓,对于人物心理情绪的表现也向细腻 化发展,其表演形态已经接近后世的歌舞小戏。 唐代戏剧已经接近了成熟的面貌,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 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戏曲的标准来衡量,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 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铺垫 了决定性的一步。作为距离唐都长安很近,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高,自古即有戏 曲文化传统的平阳地区,不可能不是上述曲艺活动的参与者。 宋金时期,平阳地区戏曲活动频繁,如宋杂剧、金院本、滑稽戏、歌舞戏、 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均在民问广为流行。宋杂剧、金院本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成熟,由早期的“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 稽,本是戒鉴,或隐谏命也”i t j ,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敷衍故事。但是作为戏曲 艺术。它们还都是不完善的,如表演是念一段,舞一段,唱一段,轮番作戏,缺 乏作为戏剧的完整性,而且唱的多是一支曲子的反复,也不是以剧中人身份演唱 的代言体。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种表演形式诸宫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 陷,它通过不同宫调中的曲牌的组合,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且曲文相间, 已有代言体成分。诸宫调这一说唱形式,对于元杂剧的诞生有着重要意义,钟嗣 成即认为诸宫调开了元杂剧的先声,故而才在录鬼簿中将创作西厢记诸宫 调的董解元列为卷首,并且注明:“以其创始,故列诸首。”而北宋时期出现的 这一对元杂剧形成发生重大影响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即发轫兴盛于平阳,其 首创者孔三传,为平阳泽州人。 综上所述,平阳地区自上古至隋唐宋金,歌唱、舞蹈及各种表演艺术盛行不 衰,所有这些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平阳这块土地上繁衍流变,加 之与远近各地区各民族艺术的交流融汇,积淀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素养,故而能够 在元代发展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之一,促进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民间戏曲演出的兴盛平阳地区民风民俗概述 平阳地区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生活、玎发的地区之一,处于中原文化区的中 心地带,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这一地区,是古老的文明之邦, 有着悠久的乐舞、巫舞传统。唐代的散乐演出活动就遍及城乡,故而唐玄宗在开 元二年( 7 1 4 ) ,曾下敕令:“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如有犯者,并容止主人及村 正,决三十,所山宫附考奏。其散乐人仍递送本贯,入重役。”忙1 宋金时期平阳 地区的社会相对稳定,更使百戏、杂剧活动遍及这罩的乡村晕社,故而产生了不 少墓葬戏曲砖雕和戏台。近年来,平阳地区发现的大量宋会时代的戏曲文物,有 力地证实了平阳地区戏1 1 1 1 i i f | f i 动的繁盛。戏曲文物足指雕存往地上或世t 减存地 【l 】参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2 】参见唐会要杂录 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物:如舞台建筑、绘画雕刻、碑铭题记、传抄或雕印 的剧本或资料,以及各种墓葬遗物等等。建国以来发现的宋、金、元时期的戏曲 文物,以平阳地区为最多,而且种类繁富,为我们勾画出该地区古代戏曲演出的 繁盛景象。临汾、襄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现在还保存有元代的八处戏台, 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珍贵戏剧文物。我们对于宋、金、元时期平阳地区戏曲演 出、发展的状况,即主要根据这些戏曲文物得来。 自周朝以来,驱傩活动从宫廷到地方一直盛行不衰,并先后出现了礼制、歌 舞、戏曲的不同形式:岁末驱傩一直作为一种礼仪在宫廷中进行,其仪式虽然变 化不大,但歌舞娱人的成分却不断增加,渐渐演变为傩舞,在此基础上,再加入 情节和唱词,便成为傩戏,相应地,礼的色彩日益减弱,以至到宋代,驱傩便不 再载入礼志,以后各朝的礼典中,也都不再有傩礼;至于地方上举行的乡人傩, 与国家的礼典本来关系就不大,人们在年节之际,狂欢放松的需求又因娱乐表演 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满足,故而乡傩、祭赛、社火一类活动在民间始终繁盛不衰。 民间的驱傩既有驱逐疫鬼、祈求新的一年中和泰安康的含义,也有一年劳累之后, 趁年节时机热闹欢乐一番的因素,因此它的发展变化比宫中大傩更快更多。人们 从娱乐的要求出发,将各种歌舞伎艺都吸收到驱傩活动中来,于是出现了隋书 中御史柳或在一篇奏章中所说的“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嫂为欢娱,用鄙亵 为笑乐”的情况。此诸种伎艺杂陈的情况,促进了互相的吸收、借鉴和融合,对 于融合各种表演艺术的戏曲艺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直接从驱傩活动 中产生的初期的戏曲形式便是傩戏。因此,我们在论及平阳地区戏曲艺术创作繁 荣的原因时,当然不能忽略这个方面。由于较早的记载难见,我们只好根据后世 平阳各地盛行的傩祭、社火活动,来推想这里早期的驱傩习俗。明万历二年( 1 5 7 4 ) 抄立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 又名周乐星图本正传四十曲宫调) 、 清宣统元年( 1 9 0 9 ) 抄立的扇鼓神谱、清嘉庆二十三年( 1 8 1 8 ) 抄立的唐 乐星图等重要的戏曲文物,可以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扇鼓神谱( 1 】是在平阳地区曲沃县任庄村许姓家族中发现的,是许姓家族 举行傩祭活动的演出底本,记载着傩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礼仪规范。据抄本记 载和曾扮“十二神家”之的许姓老艺人回忆,任庄傩祭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 举行,整个活动分傩祭和傩戏演出两部分。傩祭部分有游村、入坛、请神、参神、 收灾、前下神、添神、后下神、送娘娘等活动:傩戏部分现在还可以演出六个节 目:坐后土、吹风、打仓、攀道、采桑、猜谜。 任庄傩祭和傩戏活动主要由“十二神家”进行,这与汉代的“十二神兽”、 唐代的“- 1 二神人”之问的演化关系是不容置疑的,而且由服饰、道具来看,更 接近于汉代的宫廷大傩。因此可知,扇鼓神谱抄本虽属近代遗物,其所反映 的驱傩活动之渊源却是甚早的。任庄傩戏尚明显带有早期艺术的痕迹。后土娘娘 是任庄傩祭的主神,坐后一l 叙其予回宫祝贺其华诞,含有朝礼祭祀之意,但 1 】参见黄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 调查报告 又用一定的故事情节来表演,带有初期戏曲艺术的性质,或者说正处于祭祀向戏 曲发展的过渡形态。打仓表现的是当地农民祈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每段 后面的“请请请,出庙门,正月十五把香焚”两旬,显示了宗教祭祀的痕迹,而 其表演形式则受到了民间娱乐形式的影响。攀道是说一个叫胡论的人向一个 叫憋天的人讨要三个蚂蚱的钱,憋天则百般赖i 张,二人攻守问答、滑稽调笑,十 分类似唐代的参军戏和宋杂剧。就内容说,它与祭礼毫无关系,纯粹属娱乐节目, 而被吸收到祭礼活动中,兼起娱神与娱人的功用,与后世社火活动中的戏曲演出 是一样的。作为表演艺术,任庄傩戏还很原始、古朴,带有戏曲艺术形成阶段的 特点,而不能以今日的戏曲概念现之。从装扮表演方面说,戏中人物除了坐后 士中的王成外,都是由十二神家扮演,并且仍旧使用祭祀时的服饰、道具,表 演场所亦与祭祀场所同一,这正是古代戏曲刚刚从宗教祭祀仪式中蜕变分化出来 时期的特点,也揭示了宗教仪式是如何对戏曲艺术的诞生给予巨大影响的。有的 学者根据任庄傩戏的这些特点,推论扇鼓神谱形成于北宋时期,这大致是不 误的。傩戏是在傩礼、傩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扇鼓神谱形成之前,当 地驱傩活动肯定还有很长一段时期仅以礼制和歌舞的形式出现,结合任庄傩祭的 服饰、道具多与汉代宫廷大傩趋同的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差不多有千年之久。通 过上面的分析,虽然我们无法说明在这漫长的时问里,平阳地区的傩祭仪式是如 何不断吸收、融会各种表演艺术,从而给予戏曲艺术的诞生以何等的影响,但至 少可以了解;由宗教祭祀中的表演艺术向戏曲艺术演化这一途径,在平阳地区也 是存在的,这也是平阳地区能够成为我国北方戏曲艺术摇篮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阳地区流传到后世的宗教祭祀剧,并非扇鼓神谱一种,还有锣鼓杂戏 1 1 】。锣鼓杂戏又叫铙鼓杂戏,以其演唱时不配丝弦,只以锣鼓伴奏而得名,又因 为它早期专为酬神而在临猗县内的龙岩寺演出,故又名龙岩杂剧。锣鼓杂戏是一 种酬祭诸神的祭祀戏,兼有酬神、娱神、驱鬼祈福的功用,流行于垣曲、万荣、 临猗等地。锣鼓杂戏没有班社,都是各村业余自演,有各自的固定剧目。其剧目 多是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武打戏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乐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装修工程奖惩合同
- 固定木桩采购合同范本
- 圆形货架采购合同范本
- 车位转让高价合同范本
- 福建个人租赁合同范本
- 肉羊屠宰收购合同范本
- 挖管道劳务合同范本
- 病句搭配不当30题及答案
- 2025合同法深度解析: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与协商解除
- 2025授权生产合同授权生产协议产品生产合同范本
- 2025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8.2 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 2025年超高功率大吨位电弧炉项目发展计划
- DB32T 5076-2025 奶牛规模化养殖设施设备配置技术规范
- 2024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文化素质考试中职英语试卷
- 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高一(下)数学6.3.2-6.3.3平面向量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课件】
- 高速公路修补合同协议
- 航空业劳动力安全保障措施
- 《OCR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 2025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消化内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