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赵国与中山国饮食习俗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饮食习俗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应,本文选取两个相邻之国: 赵国与中山国为研究对象,从饮食结构、饮酒习俗、食物及食物的制作方式、饮食器具、 饮食的等级性等方面概述了赵国与中山国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最后总结 了赵国与中山国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一、前言。主要分析了选题来源,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确定了论文研究的范围 和方法。 二、饮食结构的比较。首先分析了两个国家饮食结构的特点,对赵国的分析主要是 从赵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特点入手,把赵国的疆域范围划分为农业区和非农业区来各自 论述当地的经济特点和饮食结构,从而得出赵国的主体饮食结构是以粮食为主,肉食为 辅的形式。中山国则由于几度灭国,政治形势比较复杂,因此主要是在政治变动的基础。 上再加以经济因素将中山国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从而把握了中山国饮食结构发 展变化的过程;其次对赵国与中山国的粮食种类与肉食种类进行了总结;最后比较了两 国的饮酒习俗,赵国与中山国都嗜酒成风:赵国与中山国的文字记载中多次提到饮酒, 两国都出土大量的酒器,且同一种器物也包括多种类型,在中山国还有酒的实物出土。 另外还对赵国与中山国酒的种类进行了比较。 三、饮食器具与食物制作方式的比较。两国饮食器具的比较主要是选择了出土比较 丰富的青铜器与陶器。饮食器具主要分为两部分来论述,一是对青铜器和陶器的具体种 类进行了比较;二是选择出土青铜器比较齐全的墓葬来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是当时居 于主要地位的器具和器具类别。陶器方面也根据器物出土地点得多少来总结和分析了两 国陶器种类,由此来总结当时居于主要地位的陶器。赵国与中山国的食物原料以在饮食 结构中提到的粮食与肉食为主,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把食物分为粮食类食物和肉类食物 来分别说明食物的种类和食物的制作方式。粮食类食物及制作方式基本相同,肉类食物 方面差异较大,中山国存在特殊的肉类制作方式。 四、饮食等级差别的比较。在对赵国与中山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分别做了总结 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在饮食器具与食物上的等级差别的表现,最后总结了两国饮 食等级的差异。 五、饮食习俗形成的比较,对赵国与中山国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这些 原凶有些已在文中提及,因而此部分主要是对全篇进行了概括。 i v 关键词:赵国中山国饮食结构饮食习俗比较 a b s t r a c t t h ed i n n e rc u s t o me m b o d i e st h ee c o n o m y , p o l i t i c s ,c u l t u r ea n do t h e rs i d e so fac o u n t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a i m sa tt h ee x p l o s i o n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d i n n e rc u s t o mo ft h ez h a os t a t ea n d z h o n g s h a ns t a t et h r o u g ht h ec o n t r a s t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s i m i l a r i t y i nt h e d i n n e rs t r u c t u r e ,d i n k i n gc u s t o m ,f o o da n dc o o k i n go f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w h i c ha r ei n n e i g h b o r h o o d t h ew h o l e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a sf o l l o w s : 1 f o r e w o r d 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c a u s ea n ds t a t eo ft h es t u d yo ft h e w o r l da n dg i v et h er a n g ea n dm e t h o df o rt h es t u d y 2 t h ec o n t r a s to ft h ef o o ds t r u c t u r e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z h a os t a t eb e g i n sw i t hi t s e c o n o m y i nt h ep e r i o d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t h ez h a o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a c c o r d i n g t oi t se c o n o m y ,n a m e l y , 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p a ta n dn o - a g r i c u l t u r ep a r t ,t h u sa n a l y z i n gt h e e c o n o m ya n df o o ds t r u c t u r ea c c o r d i n g l ya n dd r a w i n g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z h a os t a t ef o o d m a i n l yo ng r a i n sa n dp a r t l yo nm e a t t h ez h o n g s h a ns t a t e ,h a v i n gb e e nc o n q u e r e df o r s e v e r a lt i m e s ,h a sam o s tc o n f l i c tp o l i t i cs t a t e s ot h es t u d yo f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e r i o d s 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p o l i t i c a la sw e l la se c o n o m i c a lr e a s o nt h u sg i v i n gac l e a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 f o o ds t r u c t u r e l a t e ri n t h i sc h a p t e r , 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g r a i n sa n dm e a ti sg i v e na n dt h e d r i n k i n gc u s t o mi sa l s os t u d i e d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r i n k i n gv e s s e l sa n da l lk i n d sw i n e i nb o t hs t a t e s 3 t h e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d i n n e rv e s s e l sa n dc o o k i n g t h e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t h ed i n n e r v e s s e l so ft h et w os t a t e sm a i n l yh a p p e n si nt h eu n e a r t h e db r o n z ev e s s e l sa n dp o t t e r y t h i s c h a p t e ri sa l s o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f i r s t l y , t h ed e t a i lc o n t r a s t sb e t w e e nt h eb r o n z ev e s s e l s 7 a n dp o t t e r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c o n t r a s t sb e t w e e nt h et o m b sf r o mw h i c ha b u n d a n tv e s s e l sa r e u n e a r t h e d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l i e so nt h ev e s s e l sa n dt h es o r to ft h e m ,t h r o u g hw h i c hw ec a n f i n dt h em a i ns o r to ft h ep o t t e r y t h ef o o do ft h ez h a os t a t ea n dz h o n g s h a ns t a t el a r g e l yc a m e f r o mg r a i n sa n dk i n d so fm e a tw h i c hh a sb e e nr e f e r r e d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 a n di nt h i sc h a p t e r w em a i n l yt a l ka b o u th o wt h ef o o di sm a d ef r o mg r a i n sa n dm e a t sa n dw h a tk i n d so ff o o d t l l e ym a d e f r o mt h es t u d yw el e a r nt h a tt h eg r a i n - f o o da n di t sc o o k i n gi ss i m i l a rt oe a c ho t h e r w h i l et h ez h o n g s h a ns t a t eh a si t ss p e c i a lw a yt oc o o km e a t v 4 t h e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t h ed i n n e rg r a d e ,b a s e do nt h es t u d yo ft h ed i n n e rs t r u c t u r ea n d d i n n e rv e s s e l sw e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t h ef o o dg r a d ea n dd i n n e rg r a d et h u sf i n do u tt h ec o n t r a s t 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t a t e si nd i n n e rg r a d e 5 t h ef b r m a t i o no ft h ed i n n e rc u s t o m s o m eo f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d i n n e r c u s t o mh a v eb e e nd i s c u s s e di nc h a p t e r sb e f o r ea n dt h i sc h a p t e ri st h es u m m a r y v i k e yw o r d s :z h a os t a t ez h o n g s h a ns t a t ed i n n e rs t r u c t u r ed i n n e rc u s t o m sc o n t r a s t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赵国与中山国饮食习俗比较,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謇晓雾 夕 刚乒j e 嚣粉乡咩 沙少年莎月p 1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易疹7 论文嚣嚣嘛琴易疹年月歹日一”器糍粹陟 吵年月夕嗣一 j - - 一 刖舌 一选题来源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 饮食习俗则是其很重要的一部分,饮食习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 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习 俗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慰 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对一个国家饮食习俗的研究,可以对其政治、经济、思想、礼制 等方面的特点、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等有所了解。 赵国,战国时期著名的“七雄 之一,是当时除强秦之外的山东六国中数一数二的 强国。中山国为北方民族白狄别种鲜虞族所建,有学者指出中山国虽是“千乘小国”, 但其重要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因此这两个国家在战国时期是很有影响力的两个国 家。 本文将赵国与中山国从饮食结构、饮食器具、食物及食物的制作方式、饮食的等级 差别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赵国与中山固饮食习 俗形成的原因。 本文之所以选定赵国与中山国做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比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 、i : 第一,从疆域上来分析,两国是相邻之国,中山国地处赵国的“腹心”地带,三面 被赵包围,仅东北一隅与燕毗邻。 且基于战争等原因,两国疆域多有重合之处。由于 地理环境是影响习俗形成的因素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凡民函五常之性, 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因此两国作为邻国,自然环境的相似导致其 所出产之物的的部分相同,为两国饮食习俗的比较提供了前提。 第二,从经济结构上来进行比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龙门( 今 山西利津与陕西韩城之间) 至碣石( 今河北昌黎北) 以北地区,经济物产是“多马、牛、 羊、旃裘、筋角”。史念海据此画出了一条由碣石向西南沿今燕山南麓,至于恒山之f 。 再西至汾水上源,循吕梁山而至龙门的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此线以西以北地区为 o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周灵寿城1 9 7 5 1 9 9 3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j i j 版社,2 0 0 5 年,第4 页。 。路洪昌: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河北学刊1 9 8 3 年第3 期,第6 0 贞。 当时的菡牧区或农牧兼作区,以东以南侧为农耕区。按照此线的划分,赵国与中山国 境内都有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存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存在决定了两国饮食结构的相似。 第三,从文化性质来看,赵国与中山国又有着不同的特点,按照李学勤先生的划分, 赵国南部地区属于中原文化圈,此地的饮食习俗主要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山国 和赵围北部地区则为游牧民族所建,在饮食习俗上经历了从游牧民族的习俗到中原习俗 l ,l 勺演变,但仍然有其本身的特点。 二研究现状 l 赵国饮食习俗的研究现状 ( 1 ) 赵国饮食习俗的研究 首先对赵国的饮食习俗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赵国史稿 ,在赵国的社会生活 一章中,从食品、食品加工、饮食器具等方面对赵国的饮食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了 赵国饮食习俗的的特点:饮酒之风的盛行。但由于不是专门对饮食进行论述,因此比较 简略。 对赵国饮食习俗研究比较详尽的当属李现红女士的硕士学位论文赵国的饮食习 俗4 9 该文从同常食俗和饮食礼俗两方面对赵国的饮食习俗进行了探讨,又进而分析 了赵人饮食习俗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及当时的饮食思想与饮食理论。 ( 2 ) 赵国其它专题研究 除了上述对赵国饮食习俗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之外,其它专题研究也涉及到了饮食 习俗的某些方面。 第一,赵国饮食器具的研究 涉及赵国饮食器具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张辛先生的中原地区东周陶器 墓葬研究固和俞伟超、高明先生的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分别对赵地墓葬中的陶器和 赵国鼎的使用进行了论证。徐海峰先生的赵国青铜文化简论对青铜饮食器具的种类 和出处进行了总结。 第二,赵国经济史的研究 ”史念海:i i i 山集,三联书店,1 9 7 8 年,第1 0 8 页。 4 李学拗:东删j 秦代文明,文物:l :版 l :,1 9 8 4 年,第l l 页。 。沈k 厶等:赵田史稿,中华书局,2 0 0 0 年。 李现红:赵困的饮食习俗,河北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 6 张辛:中原地区东刷陶器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俞伟超、高i f 月:刷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人学学报( 哲学幸j 会科学版) ,1 9 7 8 年第l 期;1 9 7 9 年第1 期。 - 徐海峰:赵困青铜文化简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院撤,2 0 0 5 年第3 期。 2 经济结构如农业或畜牧业的发达与否对当时的饮食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此外,经济 的发展程度也会对饮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赵国经济领域的研究也对赵困饮食的研究 有借鉴作用。崔向东先生的赵国社会经济概说中对农业和畜牧业进行了论述,这 两部分的内容对研究赵国饮食结构方面有所帮助。 夏自正、孙继民先生合著的河北通史先秦卷圆,其中第五章“赵国”分五节, 在赵国的经济这一节中,对赵国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进行阐述,在经济方面 进行了总结,对赵国饮食习俗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2 中山国饮食习俗的研究现状 ( 1 ) 中山国饮食习俗的研究 在何艳杰女士所做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中,其中第四章“中 山饮食礼俗”从饮食结构,粮食的加工和贮藏,饮食器具,各阶层饮食习俗和其它j x l 尚 几个方面对中山饮食礼俗进行了研究。 ( 2 ) 中山国其它专题研究 第一,中山国饮食器具的研究 李知宴先生的中山王墓出土的陶器和陈应祺、李恩佳先生的中山国灵寿城 遗址陶器初探对中山国墓葬和灵寿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从种类、质地、制作方式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对中山国青铜饮食器具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张金菇先生的鲜虞中山国青 铜器的造型艺术 :孙华先生的中山王厝墓铜器四题;步连生先生的中山王墓 出土遗物考释三则 等。 第二,中山国经济史的研究 夏自正、孙继民先生合著的河北通史先秦卷。该书第四章“鲜虞中山因” 分五节。其中第五节中山国的经济,对中山国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贸和交通进 行阐述,其中农业、畜牧业部分对中山国饮食习俗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段连勤先生所著的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也包括对中山国经济的论述,在第六 。崔向东:赵国社会经济概说,锦州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2 年第l 期。 o 夏自正、孙继民:河北通史- 先秦卷,河北人民j l 版壮。2 0 0 0 年。 o 何艳杰:“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博上学位论文,郑州人学,2 0 0 4 年。 回李知宴:中山王墓出土的陶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7 9 年第2 期。 o 陈应祺、李恩佳: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陶器初探,文物春秋,1 9 9 1 年第4 期。 o 张金菇;鲜虞中山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鬈文物春秋,2 0 0 2 年第5 期。 o 孙华:中山王厝墓铜器四题,文物春秋,2 0 0 3 年第l 期。 步连生:中山王墓f l 土遗物考释三则,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7 9 年第2 期。 回夏白正、孙继民: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版 i :2 0 0 0 年。 孽段连勤:托狄族与中出国,广西师范人学磁舨襁:,2 0 0 7 年敝。 章“后期鲜虞中山国 第五节内容中,对中山国的农业、饮食器具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 物l j j i 力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3 周代饮食习俗的研究现状 本文所研究的赵国与中山国从时间上来看主要是属于春秋战国的范围,因此有些对 周代饮食习俗进行研究的论著也对进行赵国与中山国饮食习俗的比较有指导意义。 张亮采先生的中国风俗史对从远古到明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风俗 进行了分析说明,尽管对周代的饮食风俗的论证微乎其微。但该书对饮食风俗史的研究 开创了饮食风俗研究的先河。自1 9 11 年该书问世以来,而后又有常金仓先生的周代 礼俗研究,常先生在此书中对周代的社会礼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在不同的章 节刈。相关的饮食礼俗有所涉及。另外宋镇豪先生的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对春秋战 t l , j j 9 j 的饮食习俗有所涉及,从饮食器具、饮食储存、每r 餐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 再有芭福林先生的先秦民俗史一书,对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的 民俗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其中对周代的饮食民俗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除上述几部论 著外,还有尚秉和先生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陈绍棣先生的中国风俗通史两 周卷傅;乌丙安先生的中国民俗学;吴诗池、邱志强合著文物民俗学 以及 阿本学者白川静先生的中国古代民俗 等等论著,也都丛民俗出发,从不同的角度 涉及到了周代的饮食习俗问题。 总结上文可以看出,先贤对饮食习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整体时代的把握,从时代 发展角度分析饮食习俗的演变;或是就一个诸侯国进行论述,从总体上把握这个诸侯国 的饮食习俗的特点。本文旨在把两个邻国:赵国与中山国从饮食习俗方面进行多方面的 比较,从而来把握其民族特性和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1 研究方法 首先要注意将两国的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紧密结合,即运用二重证据法来做出科 1 张兜采:中国风俗史,商务印书馆,1 9 1 1 年版。 4 常余仓:j i i d 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岛j 版社,2 0 0 5 年版。 3 未镇亲:中罔备秋战固习俗史,人民i i :版社o ,1 9 9 4 年。 。聪福林:九秦民俗史。j :海人民j l ;版 l :,2 0 0 1 年。 5 尚秉和:历代 i :会风俗事物考,中图书店,2 0 0 1 年。 “陈绢棣:中困风俗通史两埘卷,j :海义艺版 ,2 0 0 3 年6 月版。 7 r jj , j 奠:中闺民俗学,辽宁人学版利:2 0 0 1 年。 “父i :池、邱上强合并义物民俗学黑龙江人民版 i :,2 0 0 3 年。 9 l ,j 川t j p :中l q 占代民俗,台北义津版社i2 0 0 1 年。 4 学、合理的判断。两国都有大量的考古资料,尤其是中山国,由于关于中山国的文献记 载过于简略,考古资料成为对中山国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次要注意吸收其它研究方面的内容,如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这些学科, 的内容对饮食方面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研究范畴 从时间范围上来讲,中山国从前5 0 7 年首次建国到前2 9 6 年被赵国灭亡;赵国是从 公元前4 7 5 年正式建立到前2 2 2 年被秦所灭。本文对两国进行比较以中山国居顾到被赵 国灭亡的时间为准,因此比较的范围是以包括前4 1 4 年到前2 9 6 年间赵国与中山团的阶 段为主要内容。 从地域范围上来讲,本文论证的范围主要包括中山国最强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和赵灭 中山之前赵的疆域范围。中山最强盛之时疆域大致南抵房子、北抵鸱之塞、西起井陉关、 东到苦陉邑以东。赵国灭中山之前的疆域也是赵国向来统治的中心区域,即今河北省南 部太行山以东的“东阳 地区,今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及其以西、以东地区,晋北、冀西 北一带山地及山间盆地。 综上,本文主要是以赵国与中山国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的饮食习俗为研究对象, 将文献与考古材料充分结合并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比较和论证。 一赵国与中山国饮食结构的比较 饮食结构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农业的地域性特点对饮食结构具 有决定性作用。不同农业类型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促进了饮食结构的多样性发展。 此外一个地l 苤的饮食结构还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变化的影响。 赵h 与中山困饮食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为赵国的相对稳定与中山国的相对多变上。 赵幽的饮食结构一直是以粮食为主食,以肉食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居于主要地位。而中山 国的饮食结构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何艳杰女士的博士论文中曾经指出中山国饮 食结构的变化过程:战国早期之前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以狩猎、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 饮食结构中偏重肉食。战国灵寿城址时期中山国开始形成农业、畜牧业、渔猎业并重的 生产格局,主食与黄河流域地区相差不大,肉食与粮食并重,辅之以水果、饮料等,应 属中原地区的北方饮食系统。本文拟通过政治、经济、地域、民族等多方面来探究赵 国与中山国在饮食结构上的不同以及中山国饮食结构变化的过程,并对赵国与中山国饮 食结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 一)赵国与中山国饮食结构特点的比较 1 赵国饮食结构的特点 赵国饮食结构的特点是一直以粮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占据主要地位。赵国的疆域范围 按照司马迁和史念海先生的划分可分为农业区和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司马迁在史 记货箔列传中曾指出:龙门( 今山西利津与陕西韩城之间) 至碣石( 今河北昌黎北) 以北地区,经济物产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史念海先生据此画出了一条由 碣石向西南沿今燕山南麓,至于恒山之下,再西至汾水上源,循吕梁山而至龙门的农耕 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此线以西以北地区为当时的畜牧区或农牧兼作区,以东以南侧为 农耕区。按照此线的划分,赵国勾注山、常山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区域基本上属于半 农半牧经济或畜牧经济,有学者指出赵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土属畜牧区或农牧兼作 i 基。而剩余的赵国约三分之二的疆域范围则属于农业区。 赵国农业区的饮食结构是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的饮食结构。原始时代的人类没有 j ”何艳杰: “中山困社会生活礼俗研究”,博十学位论文,郑州人学,2 0 0 4 年,第6 5 页。 。史念海: i i j 山集,三联书店,1 9 7 8 年,第1 0 8 页。 “沈长厶等:赵困史稿,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2 2 8 页。 6 主副食之别,华夏民族较稳定地以谷类食物为主食、大约是在夏商或夏商之后。华夏 民族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民族的行列是在周朝,也就是说,从周代丌始,华夏民族就 稳定地以素食为主了。赵国做为从晋国的母体里分离出来的国家,继承了华夏民族以 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和与之相对应的以粮食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战国时期赵国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1 9 7 2 年4 月,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西 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包括吴问残简九篇,记载了吴王阖闾与孙武的一段对话,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早在赵简子时期,赵简子就进行了扩大亩制以刺激农业生产的改革。 由此可见赵国统治者重视农业是有历史传统的。邯郸齐村2 4 号战国墓中出土有空手布 式的战国早期铁锄。可见战国早期的赵国已经开始使用铁质工具了,铁制工具的使用 是农业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赵国的农业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得到 了发展。到战国中期,赵国已发展成为可以“粟支十年”的强国了,在战国策中两 次提到赵国“粟支十年”,一为在苏秦说燕文侯( 公元前3 6 1 3 3 7 年) 时,赵围已经能够 进行粮食储藏,达到“粟支十年 ,一为在说赵王时,粮食储存达到“栗支十年”8 赵 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收获量的剧增为农业区赵人以粮食为主食打下了峰实的基础。 在赵国的农业区中也存在着畜牧业,但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只是种植业的补充,应 该主要是以家庭畜养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家庭畜养的小型的家畜如猪、鸡、狗等成为农 业区赵人的重要肉食来源。 赵国的非农业区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半农半牧地区及畜牧区。代地归属较早,主 要偏重于半农半牧,西北地区则偏重于畜牧业。但这两个地区经济结构中占主要地位 的都是畜牧业,因此在该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中肉食居于主要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赵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以粮食为主食,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则以肉 食为主食,因此在赵国居于主要地位的饮食结构足以粮食为主食,以肉类食物为剐食的 饮食结构。 2 中山国饮食结构的特点 中山国饮食结构的改变是以中山国经济中心的改变为基础的,有学者指出中山国经v , o 王学泰: 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4 9 页。 o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9 3 0 页。 o 郑良树:论银雀山出十 轶文,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8 8 页。 o 雷从云: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考古,1 9 8 0 年第3 期,第2 6 0 页。 o 战国策燕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版,第1 0 3 9 页。 固战国策赵策二,上海吉籍: j 版社,1 9 8 5 年第2 版,第6 3 8 页。 o 崔向东:赵国社会经济概说,锦州师院学报,1 9 9 2 年第l 期,第7 4 页。 j j 了从游牧民族游牧经济向中原民族农耕经济的转型过程。经济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 山国的饮食结构从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占主要地位转变为以粮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占 主要地位。 中山国从公元前4 1 4 年中山武公初立到公元前2 9 6 年被赵国灭亡共历时1 1 8 年,根 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将这一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前4 1 4 年中山武公初立到前4 0 6 年为魏所灭;( 二) 前4 0 6 年中山被魏灭亡到前3 7 8 年中山复国之前;( 三) 前3 7 8 年 中山复国到前2 9 6 年被赵所灭。本文主要是根据所划分的这三个阶段来探讨其经济及饮 食结构变化的过程。 ( 1 ) 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占主要地位的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中,中山国的中心在今定州、唐县一带,世本记载,“中山武公 脯顾”,路洪昌先生认为中山亡于魏前疆域的大致轮廓是:北达中人、左人等邑以外, 即今曲阳、唐县、望都及完县一带:南部疆界在棘蒲和都二邑之间,即包括今赵县、元氏、 栾城等县是其南握:东部疆域在苦陉邑以东,即今束鹿、晋县、无极、深泽一带;西界当 在灵寿城以西,至太行山东麓,包括今井陉、获鹿、平山、灵寿、行唐等县。 在第二个阶段即中山被魏亡国的阶段中,残存的中山鲜虞族又避匿于太行深山,以 畜牧业为主,休养生息积聚力量。 这两个阶段从时间段上划分属于战国早期,在战国早期的中山国,其经济结构应该 是以畜牧业为主,这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是在第一阶段中,将上述中山国的疆域范围按照史念海的划分以今河北省石家庄 f ,为界划分为农业区和农牧区或纯牧区。农业区的范围要明显小于农牧区或纯牧区。因 此4 渺匕阶段的中山国中,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要多于农业为主的地区,反应在饮食结构 上即中山国主要的饮食结构是以肉食为主的形式。 二是在第二阶段中,魏灭中山后中山贵族避匿于太行深山,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山国 当时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由此当时的饮食结构同样应该是以肉食为主。 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战国早期灵寿城址附近的平民墓葬中还出现了二座殉牲 墓,一座殉牲为一匹马,另一座为一条牛腿。平民墓葬中殉牲尤其是马的发现表明战 国早期畜牧区的平民应该是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l i 北竹义物+ u f 9 c 所:战固中山围灵寿城一1 9 7 5 1 9 9 3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页。 2 路洪- i :$ t 惯中山旧桶域变辽考f l i 北学刊,1 9 8 3 年第3 期,第6 2 页。 3 i 幼: j i ;、仑恩f # :中山困又寿城遗址陶器初探,义物奋秋,1 9 9 1 年第4 期。第3 6 页。 屿亿q i l j 幽灵寿城址时期具自太牢的性质,这一点将4 i 饮食的等级比较一章中详细论述。 ( 2 ) 以粮食为主的的饮食结构占主要地位的时期 在第三个阶段中,中山国的疆域范围发生了变化。战国中期中山国的疆域较前两个 时期大大向四周扩展了一步,此时的疆域南达房子、北抵鸱之塞,西起井陉关,东到昔 陉邑以东。下文主要是具体分析这个时期中山地域之内所存在的性质迥异的经济形式 以及饮食结构形式。 今石家庄市及以南的地区自殷商以来就是华夏族经营农业的地区,在中山国统治时 期应该仍然是农业区,因此在该地区粮食是人们的主食,此外也应该有畜牧业的存在, 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肉食。但粮食在饮食结构中却是占主要地位的。 此外这一阶段中山国的农业区还包括部分被华夏化的地区,魏属中山的建立,使华 夏型的魏国文化( 生产技术、经济、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 直接输入到白狄鲜虞部的 聚居地区,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这一地区主要包括今灵寿及其附近地区。 在灵寿城址内,官手工业铸铜、铁器的作坊遗址很大,南北9 6 0 米、东西5 8 0 米。 已发掘出土的铁器中,属于农业工具的有镬、铲、锄、镰等。 农业工具的铸造反映了 中山国在灵寿城址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定居,原先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已转入以农业 为主的经济了。农业经济的出现是这部分地区被华夏化的主要标志。 灵寿以北地区缺乏中山灵寿城址时期的考古材料,推测当地的经济形式应该仍然是 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也决定了其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在灵寿城址时期,中山国以粮食为主的的农业区范围要大于以肉食为 主的畜牧区或半畜牧区,因此这一阶段在中山国的饮食结构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粮食为 主的饮食结构。 以上内容主要分析了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赵国与中山国的饮食结构,两个国家的, 经济模式和地域特点对两国的饮食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然民族之间地融合也是影响 饮食结构的因素之一。 ( 二)赵国与中山国饮食结构的具体比较 上文对赵国与中山国饮食结构的描述主要侧重于其总体特点地把握,饮食结构具体 包括的种类则是本节要考察的内容。下面将以止于现在两国考古发现所出土的粮食和肉 类食物为主要依据再辅以文献记载对两国饮食的具体内容来做番总结。 国路洪吕;鲜虞中山囝疆域变迁考,河北学刊,1 9 8 3 年第3 期,第6 5 页。 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8 1 ,贞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一1 9 7 5 1 9 9 3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f i 版社,2 0 0 5 年,第2 6 页。 9 1 赵国与中山国粮食种类的比较 粮食在赵国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在灵寿城址时期的中山国,粮食也成为 了当时中山之人饮食的主要来源,在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的生活中均有出现,可见粮 食在两国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粟,亦名稷、禾,是两国都有出土的一种粮食种类。粟在赵国地区种植的历史源远 流k ,红i f h 今7 0 0 0 多年的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中,1 9 7 6 年至1 9 7 8 年发掘的8 8 个窑穴中 就都仃泉的堆积。“也就是说到战国时期,粟在赵国地区的种植已有7 0 0 0 多年的历史了。 在中山王墓m 1 西库中出土的簋中,一只所盛食物里深褐色,颗粒比较细密,有谷壳, 应为小米饭。可见粟也是中山国种植并食用的一种农作物。 高粱,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庄村战国遗址底部出土了炭化高粱两堆,可能为当时人 们食物的遗弃。 可见赵人是以高梁为食物的。另外在中山王墓m 6 西库中出土簋形灯 一件,出土后打开器盖发现器内装有已炭化成黑色的带壳高粱约o 3 升,后很快风化为 炭灰。因此,高粱也是赵国与中山国饮食结构的部分。 黍,在山西太原赵简子墓所出土的豆中有些盛放焦化的粮食黍,墓中共出土豆1 4 什,其中细虺纹盖豆4 件,标本m :2 5 1 :6 2 8 豆内有焦化的粮食黍;标本m 2 5 1 :6 1 9 出上时豆内也有焦化的粮食黍,标本m 2 5 1 :6 3 5 豆盘内有焦黑的粮食黍。另外还出土 料虺纹盖豆4 件,其中标本m 2 5 1 :5 7 5 内含焦糊的黍;标本m 2 5 1 :5 7 7 盘内也有焦糊 的粮食黍残存。在属于中山领域的藁城台西等商代遗址中曾出土过炭化黍, 所以战国 时期的中山之地也应该有黍的种植。 稻,稻在赵国的疆域范围内没有遗物出土,但应该是赵国所食用的食物之一,理由 如下:据记载,西门豹治邺,使邺成为稻粱产区。邺地后来成为赵国的统治范围,可 见稻无疑也是赵国种植的一种作物。另外据诗经唐风鸨羽记载,“王事靡,不 能稻梁”。唐即晋国,赵国作为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稻的种植。中山王 壤m 1 两库出土的簋中,一只所盛食物呈褐色,颗粒较粗,空隙较大而长,有稻壳,说 。胚树爻、燕扎赵郜考古探索,当代版礼,1 9 9 3 年,第1 5 - 1 6 页。 2 _ ;i l 此竹文物+ 0 1 :究所:厝垫战困中山围困i i 之基,义物版利:,1 9 9 6 年,第1 1 7 1 1 8 页。 3 _ l i 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i l 匕杠家序市市庄村战困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 9 5 7 年第l 期,第9 1 页。由于今 “家序地区曾尤后属十中山固和赵围,冈此关于此地的困属问题一直有争议,确:本文中将其定为赵国遗址,原冈即 为住发掘j 故告中所提的几点:一足柏:该地区l | l 士丫有“安阳”“、卜阳”等样的赵国钱币,二是铁农具占主要地位, 三足盘j 受的 行。由此叮以看: l 此地具自赵国的文化性质,当为赵困遗址。 “j i l 北行义物i i j f 究所:战困中山因灵寿城1 9 7 5 1 9 9 3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5 3 页。 5 山两省号占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小版社,1 9 9 6 年。第3 4 页。 ”店厶l j :c f q :l l 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 9 8 2 年第l 期,第8 2 页。按前文论述的中山图的疆域范喇,蔡 地曾为中山闺之j ;f i l 域,台两遗址为商代遗址,推测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山国心与商代此地区的物产相似 4 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版,第3 2 1 l 页。 明原盛稻米饭。出土食物的残余证明中山的主食中有稻。 麻,麻作为食物的部分是麻籽。关于麻在赵国的种植这一点学者已有所论及。沈长 云先生等人合著的赵国史稿中提到,“赵国南部平原盛产粮、棉、麻。”2 麻舀:赵h 的种植也可以在文献中找到记录,苟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7 3 藁城台两 遗址发掘的遗物表明商代时期藁城之地就已经种植麻这种作物了,可见麻籽也应该是战 国时期中山之地居民的粮食作物之一。 综上所述,赵国与中山国都有种植的粮食种类主要包括粟、高粱、稻、黍、麻等五 种。 此外赵国的疆域范围包括并州地区,应该还有麦和菽的种植,据周礼职方氏 记载,并州“其谷宜五种 ,即黍、稷、菽、麦、稻。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周人始 祖后稷擅长种小麦,因此普遍认为在周入主中原后,典籍中所提到的麦就是小麦而非大 麦了。当时赵国地区种植的应是冬小麦。苟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 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到孟夏收获,夏收之后,又 可播种秋收的其它谷类作物。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一岁而再获之”。可见赵国不仅有麦 的种植还有高超的耕作技术。 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豆,春秋战国时期,菽已居于主要粮食地位。 以上只是就现有的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对赵国与中山国的粮食种类做了总结,两国 存在的粮食种类应该不限于上述几种,这有待于以后的考古发现来做补充。 2 赵国与中山国肉食种类的比较 ( 1 ) 家畜类 汉书地理志上说赵国所在的冀州“宜蓄牛羊”,并州“宜蓄五扰”,掘颜师古 注,五扰即马、牛、羊、犬、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赵国的畜产品可能是牛、羊、马、 狗、猪。在邯郸市博物馆地下库房,发现有猪骨遗物。另外在石家庄市d i 庄村战幽遗 址出土的食物遗迹中有牛、羊、猪、狗家畜的骨骼。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赵囤畜 养的家畜中,马应该不是当时赵人的肉食来源,这可能是由于马已广泛的使用于耕地、 驾车、作战等重要的生产和军事活动,因而吝于宰杀,从而改变了马的作用,从肉食的 来源之一变成了生产和军事中的重要工具。而其余几种牛、羊、猪、狗则是当时赵人的 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1 7 1 1 8 页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 0 0 0 年,第4 2 9 页。 。苟子劝学,上海古籍h j 版社,1 9 8 9 年版,第6 页。 。乔登云、岳庆森:赵都邯郸故城考古发现与研究,邯郸学院院报,2 0 0 5 年,3 月1 5 卷第1 期,第2 8 页。 审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战国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 9 5 7 年第l 期,第9 l 灭。 食物。 中1 1 i 国的畜牧业很发达,家畜的种类主要有马、牛、羊、狗、猪,中山王墓m 6 随 葬的鼎中有的残存许多牛骨,有的出土时内存不少羊骨;中山王墓m 1 的鼎中也发现了 不少与马、猪、狗等家畜相类的骨骼。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国作为肉食来源的家畜种类包 括马、牛、羊、狗、猪。 在上文中笔者分别列举了赵国与中山国的家畜肉食来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国的 种类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牛、羊、狗、猪四类,而唯一不同的是中山国仍然将马作为肉 食束源之一,而这种现象在赵国已不存在。在先是中山国的疆域范围后来被赵国占领的 石家庄市市庄村战国遗址出土的食物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房屋售房合同样本
- 住宅小区车位转让合同样本
- 个人专利咨询合同样本
- 仿石漆经销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公积金合同样本
- 共建单位挂牌合同样本
- 专业版个人合作合同样本
- 2025临时买卖合同范本
- 书店入股合同标准文本
- 入股个体酒吧合同标准文本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 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例)
- 钢拱桥专项吊装方案终稿
- 24式太极拳教案(1~4课)
- 哈萨克斯坦铁路车站代码
-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
-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PPT-37张)课件
- 客房控制系统——RCU系统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挖掘机构设计
- 川崎病诊治指南最新ppt课件
- (会议纪要(2011)第29期)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议纪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