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礼记质疑》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礼记质疑》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礼记质疑》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礼记质疑》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礼记质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礼记质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礼记质疑是清代学者郭嵩焘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袍记郑玄 注、孔颖达疏作了大量的辩驳,是一部重要的清代礼记研究著作。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清代的礼记研究“其可述者”, 仅杭世骏的续礼记集说和郭嵩焘的袍记震疑。但札记质疑自成书以 来缺乏研究。本文对礼记质疑稿本与刻本进行了比较,归纳了礼记质疑 的体例和考释方法,揭示了礼记质疑与王夫之礼记章句的渊源关系,并 以税记形式,对札记质疑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分析,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清代学 者礼记研究的成绩。 关键词:礼记袍记质疑郭嵩焘郑玄孔颖达 a b s t r a c t l i j i z h i y ii saa c a d e m i cw o r k so fg u os o n g t a ow h o w a sas c h o l a r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b o o km a i n l yr e f u t e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z h e n gx u a na n dt h ei l l u m i n a t i o no fk o n g y i n g d a i ti sai m p o r t a n tw o r k sa m o n g j i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 l i a n g q i c h a oc o n s i d e r e d ,i nh i s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 加l a t et h r e eh u n d r e d sy e a r s ,t h a t t h eo n l yt w oe x c e l l e n tl 曲t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 so fq i n gd y n a s t yw e r eh a n gs h i j u n s x u l i j i j i j i ea n dg u os o n g t a o sl i j i z h i y i t h i sb o o kh a sb e e nn e g l e c t e db ys c h o l a r sf o r l o n gt i m es i n c ei t sp u b l i s h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c o m p a r et h em a n u s c r i p te d i t i o n a n dt h eb l o c k -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o fl i j i z h i y i ,c o n c l u d ei t sr u l ea n dt h em e t h o do f e x p l a n a t i o n ,r e v e a lt h er e l a t i o no fo r i g i nt ow a n gf u z h i sl i j i z h a n g j u ,a n a l y z ei t s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e x p l a n a t i o ni nt h ef o r mo fr e a d i n gn o t e s ,a n dp r o b et h er e s u l to fl i j i r e s e a r c ho fq i n gd y n a s t ys c h o l a r sf r o mt h es i d e k e y w o r d s :j i l i j i z h i y i g u o s o n g t a oz h e n g x u a n k o n gy i n g d a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坩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霹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孳| 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入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j 至塾 日 期: 迦竺葺:巧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挝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舨;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菲赢剥邑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言者签翥:二 日 期- 丝! k 习, _ _ i _ j 霸罐吾 袍记质疑的作者郭嵩焘( 1 8 1 8 1 8 9 1 ) ,字伯琛,号筠仙,晚年号玉池 老人,学者称养知先生,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 1 8 4 7 ) 进士,授翰林院庶 吉士。太平军起,因赞佐曾国藩军事有功,授翰林院编修,旋即入直南书房。历 任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作为湘军集团的重要成员,为平定太 平天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光绪元年( 1 8 7 5 ) ,诏命以礼部左侍郎充出使英国钦差 大臣,次年抵达英国,为中国首任驻外使节。光绪四年( 1 8 7 8 ) ,又兼任出使法 国钦差大匿,在任麓闻,恪尽职守,不辱使命。漪于其理性、务实的乡 交愚想激 起保守派官员的非议,最终被免职。此后以病告退,居乡十二载,在乡倡立禁烟 公社,兴办教育,直至逝世。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圊时又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学 者,在其二十余种著彳乍中,学术著作就有礼记质疑四十九卷,大学章句质 疑一卷,中庸章句质疑二卷,周易释例网卷,周易界同商十卷,毛 诗余义二卷,史记札记五卷,庄子南华真经札记一卷等。 在郭嵩焘的学术著作中,礼记质疑是最重要的一部,梁启超先生在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清代礼记研究“其可述者,仅杭大宗世骏之续礼 记集说次则郭筠仙嵩焘的礼记质疑,对于郑注所匡正不少,将 来有著礼记新疏的人,这两部书总算最好的资料了。朱彬的礼记训纂未 见,不敢批评。”此书依礼记四十九篇为序,分为四十九卷,以札记形式对 郑注孔疏不够恰当处,作出新的解释。该书体例是先列经文作标题,下 列郑淀和孔疏,再加案语。在案语中多孳| 仪袍、周礼及郑注 为据,旁及其他典籍及后代传注,引用专著一百余种,前人旧说五十余家。他认 为礼记一书蕴含丰富复杂的思想,后代学者尽管花费很多努力,却仍然无法 得出礼学的精义,原因就在没有融汇三礼,因丽主张袍记的研究废通贯 三礼:“戴记一书发明礼经之意,周秦问儒者为之,其言非尽纯也, 而其义蕴拓之而愈闳,析之而愈深,汉魏以来儒者,有不能竟其绪焉。即经以求 之,丽恁儒所以为离合褥失,可獯考焉知也。”( 耗记质疑京序) 梁启超:中困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话古籍 l ;版社,2 0 0 1 年,第1 8 5 页。 重 对郑玄的礼记注,他肯定其为礼记研究影响最大的一家,又指出其 解释存在诲多问题:“故知郑氏之邃予礼,二千年未有能易者也;徒以包罗群 籍,兼综并揽,折衷于礼,时有出入,或拘于一义而无由会其通,或淆于众 说而时未免决以臆。 ( 礼记质疑后序) 进而表明自己的研究宗旨:“其言之蕃 变交午,遥诸三礼之文,可以辨焉析之;其言之微举见义,证诸礼经之 以类相从,可以疏而明之。如是,郑义即有抵牾,旁推交通,曲折融贯,涣然无 有疑难,其庶以为读郑注者之津梁乎? ”即通过对三礼经文的辨析举证, 以经求经,来疏理藐记郑玄注中不够恰当的注解。 礼记质疑自光绪十六年( 1 8 9 0 ) 成书以来,一直缺乏研究,岳麓书社 1 9 9 2 年出版过一个点校本,陈戍国先生写的前言,举例认为此书“有得有失 , 其得有“因人戒说,稍有增益,有“一些独见 ;其失有“以不误为误,宥“弓l 文太多的疏漏”。最后说“郭筠仙不但以礼律己,施礼于异邦,不辱国民,而且 勤于著述,不迷信前贤,他对礼学要算是有贡献的。 田汉云先生中国近代经学史啦第四章汉学与宋学的合流,有郭嵩焘 与 一节,认为“融合郑玄的考据训诂成果与朱熹义理寻绎的心得, 这是郭嵩焘结撰礼记质疑的主要目标。他所使用的考辨方法与乾嘉朴学相 当接近,讲究以字说经、以经证经、无征不信,与宋学家但凭己意率而立论大不 相同。静并且举例证明其“对郑注中文字训诂之失多有订正,僵是“也有明 显的不足 ,认为其“比乾嘉朴学家更具创新意识,在考据功夫上则大为逊色。 又举例指出郭嵩焘“对宋儒的礼学不但充分肯定其成就,也同样匡正其失误 , “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通经致用的原则”。 研究礼记质疑的论文则有孙致文先生的郭嵩焘 解经方法及 态度初探,将礼记质疑的“立说方法 概括为“重新训释字词”,“离析 章旬,“搁置典籍文旬,“袍记所记不必为史实”。对其“立说之态度概括 为“即经以求义,反对改经立说 ,“实事求是,不强为会通。在“郭嵩焘兼 综汉宋的检讨 中,认为“与乾嘉学者相比,郭嵩焘的考据晟得不够严密 , “从他对经典义理的强调,丽于考掘稍有轻忽,则显然较近予宋学”。 以上三篇研究文献,对礼记质疑的研究有先路之功。但要对此书的内容、 形式和特点作更全面的研究来说,显得不够,仍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本文尝试 羽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两安:三秦粥版衿,t 9 9 6 年,2 1 3 - 2 2 2 页。 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编撰:篇六届近代中因学术研讨会论文熊,中坜:国立中央人学中困文学系,2 0 0 0 年,2 5 3 - 2 7 2 贝。 2 对礼记质疑的稿本与版本进行比较,归纳其体例和考释方法,揭示此书与王 夫之礼记章旬的渊源关系,并以耗记形式,对礼记质疑考辨成就进行分 析和归纳,希冀对未来此书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3 一、礼记质疑稿本与刻本比较 礼记质疑自序说:“咸丰壬子( 1 8 5 2 ) ,避乱山中,有终焉之志。读船山 礼记章旬,寻其意翳有疑辄标识篱端,乃益求之注疏,讨论其 源流得失。积久而疑愈多,于是求之仪礼、周官经,推测其立言之旨喊 书二十余年束置高阁久矣,益吾祭酒强取授梓。从作囟序的光绪十六年 ( 1 8 9 0 ) 推算,此书当初成于闻治年闻。郭嵩焘的霉记也记有札记质疑的写 作情况。同治十年( 1 8 7 2 ) 九月十三目:“录所著中庸章句质疑及礼记 郑注质疑郊特牲一卷。光绪元年( 1 8 7 5 ) 箍月十六日:“潘伯寅送到礼记 质疑、中腐质疑二痔。捧喾光绪二年五月初六豳:“( 徐) 寿衡述( 李) 莼客之 言,谓质疑字有意设难,启后生轻议先儒之心,属改为补注等字。然补 注二字不含,须再筹之。 光绪二年( 1 8 7 6 ) 八月廿四月:“以所著书四种寄 存合淝处:礼记质疑四九卷、大学章句质疑一卷、中麝章旬质疑二 卷、郭氏校定本 五卷。够光绪十六年( 1 8 9 0 ) 五月廿九日:“以检校 礼记质疑一书,谢客一日。 照然此书同治年间即己完稿,可直到他临终前 一年,他还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此书之刊刻也在这 年。 据吾师王锷先生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质疑的版本有稿本、钞本、 刻本和点校本四种 。稿本为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同治间著者手定清稿本,台北文 海出舨社清代百种稿本汇刊膏此书的影印本。钞本为甘肃省蚕书馆藏清钞本 ( 缺卷5 、卷6 ) 。刻本为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有此书的 影印本。点校本为岳麓书社1 9 9 2 年渤版的邬锡非、陈戍国点校本。四种版本中, 稿本讹误颇多,刻本改正了稿本中的错误,点校本据刻本整理,标翡衍文、锘字、 清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长沙:岳麓二抟率t ,1 9 8 1 年,第2 册,第7 3 1 页。 清1 郭爨焱:郭豢焘日记,& 沙:萎麓转娃,1 9 8 2 年,第3 髓,第4 页。 清1 郭凑焘:郭褰焘强记,涉:委麓l - 4 j :,1 9 8 2 年,第3 湃,繁3 3 页。 清 郭满焘:郭嵩焘 j 记,长沙:岳麓 s 社,1 9 8 2 年,第3 册,第5 7 页。 清 郭简焘:c l i 嵩焘ll 记,长沙:岳麓斗占社,1 9 8 3 年,第4 册,第9 4 1 页。 + 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蒙,兰州:f t 肃教育f f 版社,2 0 0 1 年,第3 5 2 页。 毒 脱字,钞本则未见。 据点校本托记矮疑前言,整理用的底本是刻本,没有提到稿本。两稿本 成书在前,刻本是在稿本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将两者进行校勘,亦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认识此书。 铁清代吾种稿本汇刊稿本影印本来看,稿本书名为袍记郑注质疑, 每页1 0 行,每行2 3 或2 4 字,正楷抄录。无自序、后序,陈澧序、潘祖荫序与 刻本同。 、 经过校勘,发现刻本有次序颠倒的闯题:刻本凿袍上有“为人子者,三 赐不及车马( 点校本9 页,下同) 节,稿本无,刻本此节在“凡为长者粪之 礼 ( 9 页) 一节后,依据经文次序,应位于“越因而问焉( 3 页) 一节之后。 玉藻“子游圜参分带下,绅屠二焉。一( 3 7 5 页) ,“凡带,有率无箴功 ( 3 7 6 页) 两节,位于“圜,杀,直( 3 7 7 页) ,“王盾棉衣( 3 7 8 页) 两节前,次序 颠倒。稿本“子游日参分带下,绅居二焉。位于“王后楠衣 后,“凡带, 有率无箴功位于“隧,杀,直骺,依照经文次序,优予刻本。 经过校勘,发现稿本问题较多。主要有: 1 内容不完整:如刻本曲礼上有“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 ( 9 页) , “奉席如桥衡( 1 0 页) 两节,檀弓下有“予思之母死于卫”( 1 2 7 页) 一节, 稿本无。稿本缺丧服小记崧大功者,主入之丧 ( 4 0 7 页 一节经文标题。 2 次序颠倒:稿本投壶“正爵既行”( 6 8 2 页) 一节,在“命弦者固”一 节后。 3 魂容重复:如稿本王铡“凡执技以事上者( 1 7 0 页) 一节重复,“凡 制五刑( 1 7 1 页) 一节重复。丧服小记“庶子不祭其祖,明其宗也 ( 4 0 4 页) 一节有重复。 4 入名、书名错误:如学记“呻其占毕( 4 5 9 页) ,一节史游误佟史由。 曲礼下“问大夫之寓”( 5 4 页) 一节,士丧礼误作既夕礼。此外,陈 潞礼记集说误作集传,“郑注”与“孔疏”相混也有多处,兹不赘 举。 5 礼记经文错误:曲礼上经文“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同”( 2 5 页) , 稿本作“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 。曲礼下经文“皆如其国之故 ( 3 4 页) , 稿本作“翡因英国之故。”经文“大夫见于国君( 4 0 页) ,稿本俸“大夫士见于 国君 。经文“诸侯见天子”( 5 4 页) ,稿本作“诸侯见于天子”。檀弓下经文 5 “于其封也( 1 2 8 页) ,稿本作“子其窆也。王制经文“天子使其大夫为三 监,监予方馅之国”( 1 4 2 页) ,稿本作“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予方馅之藿 。胃 令经文“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 1 9 5 页) ,稿本作“以共皇天 上帝、百神之祀 。曾子问经文“淑女有吉日( 2 1 5 页) ,稿本作“娶有吉冈”。 袍运经文“故龙以为畜挣( 2 6 4 页) ,稿本作“蛟龙戬秀畜。耗器经文“天 子崩,七月而葬”( 2 7 6 页) ,稿本作“天子七月而葬 。郊特牲经文“婿亲御 授绥”( 3 1 9 页) ,稿本作“婿亲迎授绥。内则经文“芥酱( 3 3 7 页) ,稿本 作“芬姜。经文“麋获( 3 3 9 页) ,稿本作“麇脯”。玉藻经文“羔裘豹饰” ( 3 7 0 页) ,稿本作“羔裘豹衰弦。丧服小记经文“为祖庶母可也”( 4 1 5 页) , 稿本作“为庶祖母可也 。乐记经文“周还象风雨”( 4 7 7 页) ,稿本作“周旋 象风雨。经文“迟而又久”( 4 8 3 员) ,稿本作“迟丽又又久。经文“天地之俞 ( 4 8 8 页) ,稿本作“天地之合 。杂记上经文“占者朝服( 4 9 6 页) ,稿本作 “卜者朝服 。丧大记经文“由外来者在西方 ( 5 4 0 页) ,稿本作“自外来者 在珏方。祭统经文“卿、大夫从( 5 9 1 页) ,稿本作“大夫从 。哀公阀 经文“无为而物成”( 6 0 6 页) ,稿本作“无成丽物成”。服问经文“唯近驻及 仆、骖乘从服”( 6 6 7 页) ,稿本作“唯近臣及仆、骖乘从君。间传经文“遭 大功之丧”( 6 7 0 页) ,稿本作“遭大功功之丧 。三年问经文“至亲以期断” ( 6 7 4 页) ,稿本作。“至亲以为断”。投壶经文“请庆多马 ( 6 8 2 页) ,稿本作 “请庆多焉 。经文“请奏狸首( 6 8 3 页) ,稿本作“请歌狸首 。儒行 经文“儒有居处齐难 ( 6 8 8 页) ,稿本作“儒有出处齐难 。经文“道涂不争险 易之剩 ( 6 8 8 页) ,稿本作“道涂不争检易之剩。聘义经文“故圣王之贵勇 敢强有力如此也( 7 3 1 页) ,稿本作“故圣人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 6 稿本引经文、淀疏文及前人旧说错误较多:盐礼下“问大夫之富 ( 5 4 页) 节,稿本作“若三命以上,刻本 乍“若三命| 以下 。耗记郑玄注 与刻本同。檀弓下“朝不坐 ( 1 2 0 页) 一节,稿本作“言三公无职司,但坐 而论道而已,非以朝位言也。”刻本作“言王公谓坐而论道者,天子、诸侯非以 赣位言也。周礼经文与刻本同。“易则易”( 1 2 6 页) ,稿本作“寡君使客屠 坐含”,刻本作“寡君使容居坐含 。礼记经文与刻本同。王制“凡九州岛” ( 1 4 0 页) 一节,稿本作“或封姓 ,刻本作“或风姓”。左传经文与刻本同。 “天子吾里之内以共宫”( 1 4 0 页) 一节,稿本律“王所用主在于晕之外”,刻本 作“王所用主在千罩之内”。卫浞礼记集说引叶梦得旧说与刻本同。“天子将 6 出 ( 1 4 5 页) 一节,稿本作“甲午治兵 ,刻本作“甲午祠兵。礼记郑注 与刻本弱。“吉者以周只八尺为步捧( 1 8 1 页) 一节,稿本作“则一步六十露寸, 刻本作“则一步六尺四寸。礼记孔颖达疏与刻本同。月令“命司徒循 行积聚( 2 0 2 页) 一节,稿本作“刘能刚本 ,刻本作“刘叔刚本”。十三经注 疏校勘记与刻本同。礼器“设祭于堂( 2 9 1 页 一节,稿本作“于病 1 之 外 ,刻本作“于庙门之旁。郑注与刻本同。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 明堂之位 ( 3 8 7 页) 一节,稿本作“南北九筵 ,刻本作“南北七筵”。周礼 经文与刻本舞。丧服小记“为母,括发以麻 ( 3 9 9 页) 一节,稿本作“奉尸 移于堂,刻本作“奉尸使于堂 。仪礼经文与刻本同。少仪“尊者以酌者 之左为上尊”( 4 4 9 页) 一节,稿本作“筵宾于户西,南乡 ,刻本作“筵宾于户 西,东上。仪袍经文与刻本同。学记“不学操缦 ( 4 5 8 页) 一节,稿本 作“艺,谓礼、乐、射、御、诗、书”,刻本作“艺,谓袍、乐、射、御、书、 数 。郑注与刻本同。杂记上“大夫卜宅与葬日 ( 4 9 6 页) 一节,稿本作 “深衣练冠,纯凶服也 ,刻本作“长衣练冠,纯凶服也 。郑注与刻本同。 杂记下“与从祖昆弟同名,剡讳( 5 2 1 页) 一节,稿本作“从祖昆弟于服 轻 ,刻本作“从祖昆弟于父轻。郑注与刻本同。丧大记“君、夫人卒于 路寝”( 5 3 4 页) 一节,稿本作“定公十三年薨于高寝 ,刻本作“定公十五年薨 于高寝。谷梁传经文与刻本圊。“君沫粱静( 5 4 3 页) 一节,稿本作“以差率丽 降之 ,刻本作“以差率而上之”。郑注与刻本同。祭义“是故君子合诸天 道”( 5 7 1 页) 一节,稿本作“昭公二十五年 ,刻本作“定公八年。左传经文 与刻本同。经解“放诗之失,愚”( 6 0 l 页) 一节,稿本佟“公羊氏至贤祭 仲之行权 ,刻本作“公羊氏至贤蔡仲之行权 。公羊传记载与刻本同。坊记 “故制国不过千乘 ( 6 1 6 页) 一节,稿本作“两卒为旅,刻本作“五卒为旅”。 郑注与刻本同。表记“是故不犯昆胃 稻页) 一节,稿本作“谓冬夏至 及四时也 ,刻本作“谓冬夏至、正月及四时也。郑注与刻本同。 经过对稿本和刻本的对校可以发现,刻本远优于稿本,不仅改正了大量的误 檀弓| 起的差错,对内容蒸复颠倒之处也作了修改,丽旦对引文l 乍了校勘,是磅究 礼记质疑的最好版本。 7 二、礼记质疑的体例与考释方法 礼记质疑就体例而言,可分为驳郑注、驳孔疏、郑孔并驳、驳其 健学者、季 、郑注、补孔疏、考订经文凡类。 1 驳郑注。先列郑注,再下案语。这是本书的重点,此书稿本名礼 记郑注质疑,书中罗列的郑注之误有8 3 9 条,孔疏之误4 2 5 条,这在 历代礼记研究中是罕见的。 郭嵩焘不满意郑注对经义的解释,往往赢接指出,称其郑注似泥、 郑注恐失之、恐未安也、疑有未尽、郑注似太迂曲、郑注似未达经 旨、郑注于此似寒曙然等等。曲袍上“负剑辟嚼诏之,则掩瑟两对( 点 校本4 页,下同) 一条,郑注为“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 。郭嵩焘 举史记始皇本纪、礼记明堂位、礼记孔子闲居、孟子、国语、史 记司马栩知传、史记夏侯婴传为据,认为负剑不可分,“负, j , j l 于背,状 如负剑,因以名之”,“郑注分负与剑为二,恐非。 2 驳孔疏。先n - t l 疏,再加案语。对孔疏的疑难在礼记质疑 中占很大篇幅。郭嵩焘特别注意辨明孔琉致误的原因。曲袍下“士不名家 相、长妾 ( 3 4 页) 一条,孔疏“长妾,妾之有子者。( 弓| 熊氏云) 士有一妻 二妾,言长妾者当谓娣也”。郭嵩煮认为长妾不一定就是有子者或娣,“士卑不必 尽备侄娣,妾年长者服役久,宣异视之,不与群妾齿 。指出孔疏源自郑注: “丧服缌麻章贵艇贵妾郑注:士卑无暇,妾又贱,不足殊,有子则为 之缌,无子则已。此即孔疏所本。” 3 郑孔并驳。先列郑注、孔疏,再加案语,此一类也占很大部分。此 一类中疏承注误者很多,郭嵩焘还特别辨奉厅孔疏有与郑注相忤蔼注 疏皆误者。杂记下“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 5 2 3 页) 一条,郑注 “谓出行见之不得观也。孔疏“此谓命士以下与父同宫者。若异宫,则得与 予乐”。郭嵩焘认为父有服,子无服者在外可以不避乐,僵父子异宫也不可宫中 作乐,“疏意与注忤,而皆非经义所系子无服者,以父方为之服,不敢举乐 8 宫中,父之余哀未忘,予亦不得自遂也。出外而闻乐,则有不必避者矣。宫中不 与于乐,亦即居室不御琴瑟之义。蔬以团富异富为言,亦非逸。 4 驳其他学者。郭嵩焘也有不驳郑注孔疏,而是专门针对郑孔之外 的其他学者的,其中宋元学者最多,如陈祥道、陈潴、朱熹、吴澄、吕大临、方 悫、马唏盏、胡铨等。月令“命理瞻伤、察创、视拆、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戮有罪,严断刑。 ( 1 9 7 页) 郭嵩焘案语中先引陆佃、徐师曾旧说,两入认为行 刑之后有瞻伤、察创、视折、审断,以表明仁德。而郭氏认为瞻伤、察创、视折、 审断只是表鳄慎重之意,銎的是为了公平:“操矗测之用以决狱讼,使所拟一出 于端平,瞻、察、视、审只是详慎之意皆就所拟之刑言之,所以矜恤之意即 在用刑之中,无已刑而复加瞻、察、视、审之义。 5 。於郑注。郭嵩焘认为郑注对于经文的解释过予篱略,或不够全面 的,他需要补充加以解释。玉藻“凡赐君子,与小人,不同日。( 3 8 4 页) 郑 注:“慎于尊卑。郭嵩焘对三旬经文作了解释:“由命士以上颁于朝者网赐, 遍及于富府以达于国网与不同豳者,亦以重其事也。 6 补孔疏。郭嵩焘也有赞同孔疏的,并补充史料加以阐发。郊特牲 “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 ( 3 0 0 页) 孔疏:“襄仲、季孙意如 虽强,君不能杀,据时有能杀者言之。郭嵩焘举春秋所载史实以证孔疏, “自庄公以前,书杀者二而或遗# 其罪,鲁大夫之以罪死自公子牙始。矛死以 鸩而春秋书卒,庆父死以缢而春秋粥出奔,此记礼者所以为春 秋表微也。” 7 。考订经文。除了对郑注、孔疏进彳亍辨析外,郭嵩焘也注意对经文 本身的考订。坊记“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 ( 6 1 8 页) 郭嵩焘根据郑注 及春秋记载,推断楚越为吴楚之讹:“吴、楚之君,但书吴子某卒、楚 子某卒,无书葬者吴、楚僭号称王,故春秋黜之。昭五年楚子会越入 伐吴,越始见于经,其后定十四年于越败吴于棉李,哀十三年于越入吴,凡见于 经者三而已疑此楚越字当为吴楚之讹。 袍记质疑的考释方法可分为本书互证、三礼互证、群经互证、群书 互证、以郑注驳郑注、以孔疏驳郑注、以各家之说以驳郑注、 以郑注驳孔疏、不引文献旧说,直接阐发经义等。 王搴书互证,三礼互证。檀弓下“檀弓免焉。”( 6 1 页) 郑注:“故 为非礼以非仲子也。礼:朋友在他郑,乃袒免。”经文全文为“公仪仲子之嵌, 9 檀弓免焉。”郑玄的意思是檀弓不满意公仪仲子不守礼,在他的丧事上故意不守 袍制,着免往昂。郭嵩焘以为着免暴朋友合礼。能弓| 本书大传、闻丧、丧 服小记、奔丧及仪礼的士丧礼、既夕礼为据,认为“是朋友亦有 免义,而同姓无不免者,“凡吊无不免。经云免焉,谓檀弓往吊其家也,辞 之文也。 2 群经互证,群书互证。檀弓下“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 ( 1 1 8 页) 郑注: “裘,县。潘,邑名。 孔疏:“裘氏与县潘氏,二邑也。 郭嵩焘不满意郑注 孔疏的解释,认为潘为县名,裘氏为邑名。饨先引周耗、左传、尚书、 晏子春秋、说苑、史记考述邑、县制度的沿革。又引水经注、九域 志为据,主张:“潘,县名;裘氏,邑名。邑小而县大。邑近而县远,故于此 分别言之,未宣并为二黾也。芹 3 以郑注驳郑注。礼记质疑重在对郑注的驳难,因而以郑注 驳郑注也就为郭氏所注重,祭统“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 ( 5 9 1 页) 郑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着祭服。 郭嵩焘认 为纯服非冕服,他先举郑玄所作礼记玉藻“纯组绶、周礼媒氏“纯帛 、 论语“今也纯”注,表明纯衣即缁衣。据周礼考工记郑注“玄在鲰 缁之间,其六入者与? 表明缁、玄二色不同,缁衣为朝服,玄冕为祭服。又 据周耗司服郑注“玄者,衣无文,裳刺黻丽己。”仪袍士冠袍郑注 “纯衣,丝衣也。余衣皆用布,惟冕与爵弁服用丝。 认为纯服“通天子六冕言 之”,冕服“通诸侯五冕言之,两者应区别。 4 | 以孔巯驳郑注。孔疏是对郑注的阐发和羚充,不应与郑 注相违背,郭氏认为孔疏也有优于郑注,可证其失的。曲礼下“君 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丽 审行之。 ( 3 4 页) 郑注:“不务变其故俗,重本也。谓去先祖之国屠他图者。 其法,谓其先祖之制度。郭嵩焘对此节经文的认识与郑玄相反,他认为“其 法 是指当地的风俗制度,而不是郑玄理解的故圉祖制:“不求变俗,正谓所 处之地之俗,君子不求立异也。注反以去国用英故俗为言,剿办有意立异受。 并举孔疏为证:“孔疏于此引熊氏云:王制修其教不异其俗。左 传定四年:封鲁,因商奄之民封康叔于殷墟,启以商政;封唐叔于夏墟,启 以夏政。疑熊义为优。 链认为孔疏新引熊说,正是“不求交俗”、“谨修其 法”之义。 1 0 5 以各家之说以驳郑注。历代礼记研究者众多,众说纷纭,郭嵩焘 也常常攮取合理者以为佐证。坊记“命以坊欲。( 6 1 5 页) 郑注:“命,谓 教令。静郭嵩焘引陆佃、马唏孟、应镛之说,认为“命 应为天命:“疑礼以放君 子之失,刑以禁小人之非,命者又引之于微,使知分定自天,而欲自有所止,所 以济礼、测之穷也。袍、刑二者,均在教令之中,翔此命字不当复为教令也。 6 以郑注驳孔疏。礼记质疑中也有引郑注驳孔疏的。投 壶“鼓。半。鲁鼓。半。薛鼓。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 ( 6 8 6 页) 孔疏:“每一嬲点则一击鼙,每一方点则一击鼓。频有麴点则频击鼙,频 有方点则频击鼓。郭嵩焘不同意孔疏的说法,他引仪礼大射礼郑注 认为应该:“是先击者两鼙也。其连击者,西鼙始而应鼓应之,其收声亦必以应, 鼙鼓亦东两相应。此当通大射礼求之。 7 不引文献旧说,直接阐发经义以驳郑注孔疏。月令“鹰乃祭鸟, 用始行戮。 ( 1 9 6 页) 郑注:“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 尽食,若入君行刑,戮之丽已。 郭嵩焘认为鹰祭岛与前文獭祭鱼一样是自然现 象,郑玄强加区别,反使经义难明:“獭祭鱼、鹰祭鸟、豺祭兽,皆谓猎取陈之 如祭然,戮则杀而食之。于鹰、豺吉戮者,鹰亦鸟类,豺亦兽类,鹰、豺应秋气 丽始鸷,以类相戕,如行戮也,文义本自楣足。郑注析分二义,则鹰圆知礼 且廉于食矣,似非经旨。” 三、礼记质疑与礼记章句的关系 礼记质疑的撰作可归因子王夫之礼记章句。郭嵩焘在礼记质疑自 序中说:“减丰壬子( 1 8 5 2 ) ,避乱由中,有终焉之志。读船t h 袍记章旬, 寻其意憎,将合大学中庸章旬为一书,以还戴记之旧,所得经义为多, 鄙意窃独好之。有疑辄标识简端,乃益求之注疏,讨论其源流得失。积久 磊疑愈多,于是求之仪袍、瘸富经,推测其立言之旨。 通读耗记质疑, 可见其同予礼记章匈处甚多,不仅在礼义之阐发,字词、名物制度的解释也 有很多同于章句,可以说质疑是借鉴章句为基础完成的。 据王之春撰、汪茂和点校王船遗年谱,可知耗记鬻旬戒书予康熙 十六年( 1 6 7 7 ) ,书后附录邓显鹤船山著述目录,言此书由王夫之裔孙王世全 道光二十二年( 1 8 4 2 ) 刻于长沙。全书为章句体,四十九卷,逐句通释全书,解 释简略,有时释文少于经文,依经文之义,不出注疏文,径解经文。名 物制度之解释多从注疏,有时联系上下文解说,偶引前入旧说、注疏, 主要在疏通经文,较少考证名物制度。中庸、大学两章经文后先列朱子章 旬为“注,其自解称“衍”。在卷一有其自序:“q f l 子反鲁定礼乐,弓l 伸先王 之道两论定其义,辑礼经之所耒备而发其大端,导其微言。七十子之徒传者 异闻而皆有所折衷,以至周末洎汉之儒者,习先师之训皆有纪述。小戴氏承众论 之后,为纂叙丽会归之,以为此书,显微异同之词虽若不一,丽于以礼先圣复性 以立入极之意,其不合者鲜矣。善学者通其异以会其同,辨其显以达其微,其于 先王穷理尽性、修己治人之道明而行之,亦庶乎其不远矣。 可见王夫之著述此 书的宗旨,是通过读礼求理以知性、明礼以修身,进而追求事功,重点在对 经义的阐发。 由于是章旬体,此书解经的特色即是简略,王夫之从其礼学思想出发,直接 解释经文,不烦引证,即使牵涉到史实也是如此。檀弓上“茜者夫子失鲁司寇, 清 于之容撰、江茂和点校:i :船l l l 年详警,北京:中华* 局,1 9 8 9 年。 清 上夫之:礼记章f i j ,续修p q 库全书9 8 册,j :海:j :海古籍 n 版社,2 0 0 2 年,第4 负。 王2 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郑注:“言汲汲于仕得禄。( 点校 本8 6 页,下同) 郑玄认为孔子热衷予往进。此段经文后儒多不同郑注,怀疑 非圣人本意。其训解多从考证入手,援经史为证,如论语、史记等,宋人 亦然。礼记章句则直接抒发义理,认为君子应安贫乐道,不为外物所动:“君 子予贫富死生之际,安土顺命焉无掰容心。其曰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固嫌于有 心而失之激,而有子非之,以为丧不欲贫,死不欲朽,则役意于不欲,而外物得 以动其心,愈为失矣子夏之先,冉有之申,以择所主,而慎进退之礼为行道 计,尤非怃馆谷丽欲溪之,则皆不足以证圣人之不欲贫朽。有子之言务为通广, 足以便人情而侈识量,然已不免下台于流俗,则又不如曾子之缀矫而能守之以约 也。 章匈对字词的调诂也颡异于郑注,檀弓下“嚣:我丧也,斯沽尔 专之。宾为宾焉,主为主焉。挣郑注:“斯,尽也。沽读曰觇,视也。国昭子 自谓齐之大家有事,人尽视之,欲人观之,法其所为也。专犹司也。( 1 1 5 页) 郑玄解觇为视,王夫之则解为损益之益,即斟酌损益之义:“沽,益也,谓损益 之也,专,主也,时子张相,令专任之,宾皆东乡,主皆西乡也。国 章句在断旬上也不同于郑注,儒行博学以知服。郑注:“不用 己之知,胜予先世贤知之所言也。 ( 6 9 1 页) 郑注之义是好学从善,王夫之 认为“博学以知服 与下“近文章连读,有好学和勤奋之义:“博学以知服近 文章,不可分。” 章句在礼制车l 俗也有自己的观点,檀弓上:“檀弓免焉。郑注: “故为菲袍以非停子也。袍:朋友在他邦,乃褪免。弦( 6 1 页) 郑注认为檀 弓着免来吊仲子是不合礼的,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仲子非礼之事的不满,按照礼 制,朋友在异邦去世,无丧主时,朋友才能着免以吊。礼记章旬认为檀弓无 菲裢绅子之意,之所以着免是由于哀矜伸子无主:“朋友皆在健邦则袒免,矜其 无主而为之主也。仲予所立非主,均于无主,故弓重服以哀之。” 郑注有的解释不明,章句就其义加以疏解,祭义“如见亲之所爱, 如欲色然。郑注:“如欲色然,以时入于色厚,假以喻之。 ( 5 7 5 页) 郑注 将色解为女色,如欲色然即如思女色之义。对此历来多有疑义,陈潞陈氏礼记 涛】手夫之:缱记章匈,续修弼瘴全书9 8 麓,l :海: :海吉簇爨蔽铃,2 0 0 2 年,第7 0 页。 清 手夫之:礼记章句,续修p q 库伞书9 8 册, :海: :海古籍m 舨社,2 0 0 2 年,第9 0 炎。 清 王夫之:礼记章匀,续修p u 库伞郫9 8 册,上海:上海古籍 l j 版社,2 0 0 2 年,第5 6 3 页。 清 土犬之:礼记章f l j ,续修u q 库全书9 8 册,上海:上海古籍版社,2 0 0 2 年,第4 7 负。 1 3 集说解为:“想象亲生平所爱之物,如见亲有欲之之色。 较胜于郑注,然 仍未尽善,王夫之联系两家之说,加以训解,颇为完善:认为“如欲色然帮双 亲之爱欲、嗜好之色,而自己祭祀之意如好色之诚:“当祭之日,诚意恻怛,如 见亲所嗜,而欲飨之恋慕迫切,如好色之诚。 圆 郭嵩焘袍记质疑露予藐记章旬处甚多,有的是王氏礼记章句有 所创见,郭氏礼记质疑从其说而加以阐发。檀弓上:“曾子之丧,浴于爨 室。郑注:“见曾元之辞易箦,矫之以谦俭也。礼:死,浴予逋室。 ( 7 5 页) 郑注的意思是曾子临终时见曾元不愿为健易箦,认为曾元不守袍,所以故意 遗命在爨室浴身,以表示谦俭,而按照礼制,入死后应在正寝浴身。礼记章旬 认为浴非浴死者,而是煮浴汤:“浴,谓煮浴汤也,丧礼为垡于西墙下以煮浴, 今煮之予爨室,以生事事之,之死丽致之生,亦失裢者也。 霹说谓曾子矫曾元之 辞易箦而故为谦俭。移尸于爨室而浴之,不通。脚郭嵩焘解释不尽同礼记章旬, 但从其浴汤之说,他认为曾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曾子家贫,因而不能完全遵守礼 制,菲有意为之:“曾予盖贫不能备物,浴予爨室,谓煮所浴之渖于爨室,不 为垡也。“曾元居瞥子之丧,容有不能备礼者,以爨室供沐事,一以生道搴之, 而非薄于为亲也。记礼者无贬辞,注家以为非礼,误。 月令“群鸟养羞 郑注:“羞谓所食也。夏小正网丹鸟羞自鸟。说 日丹鸟者,谓丹良也。自鸟者,谓闽蚋也。其谓之鸟者,重其养者也。有翼为鸟。 养也者,不尽食也。( 1 9 8 页) 郑注难解。礼记章句较合理:“羞谓蓄聚 草木之实于巢穴,以备雨雪。 礼记质疑:“王氏章旬谓如莺雀之类群飞 者,蓄聚蕈木之实于巢穴,以各雨雪,故圜养羞。 。 玉藻“食枣、桃、李,弗致于核。 郑注:“恭也”。孔疏:“谓怀 核弗置于地也。”( 3 8 3 页) 孔疏认为致是置于地之意。礼记章句认为“弗 致于核”郄不吃到核:“致,尽也。龅之彻核,鄙也。” 郭嵩焘亦放礼记章旬 并进一步辨析:“疑此与下瓜,食中,弃所操同义。所操,谓上下环也。 食中,则近坏处皆不食。弗致于核,则近核处亦不食也。致者至也,谓留 有余不尽食也。” 少仪“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则有之矣。郑注:“谓受授于尊者, 元 陈潦:陈氏耗记集说,文渫阕f q 露全书t 2 1 糖,上海:上海吉簇痿敝孝 :,1 9 8 7 年,第9 3 3 夏。 渣 一夫之:耗证章匀,续修q 瘁拿书9 8 搿,上海:海吉籍溺救赣,2 0 0 2 年,第4 2 4 炎。 清 上失之:礼记章钓,续修p q 库令书9 8 册,:海:i :海吉籍j l 版 ! :,2 0 0 2 年,第5 6 疑。 清 j 三犬之:礼记章 u ,续修p u 库伞弗9 8 册,f :海:j j 海古籍版社,2 0 0 2 年,第1 5 8 诫。 清 手人之:札记章匀,续修四库全书9 8 册,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9 0 贝。 堇4 而尊者短则跪,不敢以长临之。 ( 4 3 6 页) 郑注之意是卑者与尊者接受或送 交物品时,如采长者身材矮小,就应该跪下,不敢使自己显露比长者高大。袍 记章句解性之直者为龟胸等:“受立、授立,谓尊者方立而已与受授也。坐, 跪也。不坐者,重烦尊者俯也。生质日性。直者谓龟胸不能俯者。有之谓或坐。 盖受授虽不坐,犹必俯躬承奉,惟形质不能俯者,则嫌于霁岸,虽坐可矣。”礼 记质疑几全同礼记章句:“性生字通,性之直犹言生之直。立而授受, 其身宜俯;直躬不能为俯,则跪以明谦。日有之者,礼之所不禁也。非是, 虽尊者有所授受亦不跪,为自贬已甚,又重劳人之答己也。夥 问丧“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郑注:“爵踊,足不绝地。 ( 6 6 0 页) 雀踊足不绝地,此义难明。礼记章甸较为合理:“爵踊,双足踊。 郭嵩焘举说文、左传杜注、六书敖认为爵踊应绝地:“谓之爵踊 者,雀行双足踊。惟其身轻而踊数,不如男子之顿地有声也。 礼记质疑中的解释也有同礼记章句一致,虽非礼记章句所创, 但是在袍记章句基础上完成的。袍运“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 怒,用入之仁去其贪。”郑注:“用知者之谋、勇者之断、仁者之施,足以成 治矣。诈者害民信,怒者害民命,贪者害民财:三者乱之原。 ( 2 5 0 页) 郑注 的意思是用人之长,弃其之短。扎记章句认为是入自去其弱点,而非在上者 所取之义:“去,远也,仁慈柔贪谓筏弱恤私,耗以为大闲,划入无不可用之材, 而皆变化其气质之偏,君之所以立于无过之地,以为天下寡过者也。 质疑 同于章旬:“知、勇、仁,性也,去其诈与怒与贪,礼之所以缮其性也。人君 以礼示之准,丽天下之入皆有以善英性之尾,以效于世,故霞君者所明也,所明 礼而已矣。 仲尼燕居“万物服体。”郑注:“服体,体服也。谓万物之符长皆来为 瑞应也。”( 6 1 1 页) 郑注意为天地万物馔作祥瑞之兆。袍记章旬认为服 体即安顺之意:“物,事也。服体,谓如衣服之附体委顺而安也。 郭氏亦同于 礼记章句:“疑万物服体只是万物皆得其所意,通人、物言之。服体,如衣服 之附体,亲蔼安之,顺蜀从之,施之丽有序,被之丽有章也。滏书出川鬼神 及鸟兽鱼鳖咸若,亦是万物服体意。 “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郑注:“臣受顺则行 渍】手夫之:耗记章匈,续穆鞭痒会警9 8 蓊,1 :海: :海吉簸滋叛l :,2 0 0 2 年,第3 2 0 炎。 清 王夫之;礼记章旬,续修p q 库令书9 8 册, :海:上海古籍 版社,2 0 0 2 年,第5 4 0 贞。 清 工夫之:礼记章旬,续修p u 库伞书9 8 册,卜海:上海古籍 l ;版社,2 0 0 2 年,第2 1 1 礅。 清 土人之:礼记章句,续修四库全书9 8 册,上海:上海古籍版社,2 0 0 2 年,第4 6 2 贸。 1 5 顺,受逆则行逆,如其所受于君,则为君不易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