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双线结构是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典型结构模式,覆盖深广,影响巨大。不同于一 般宽泛使用的“双线结构 ,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有它明显的发展、成熟、 变化轨迹,并形成了固有的含义,同时也给剧本带来一系列固有的特征。具体来说, 从“四大南戏一开始到 ,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一,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一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囤童诠塞握銮蜃造蜃! 旦坐生;旦= 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丁葛 日期:弘昭年弓月以日 导师签名:弓雪孑渺 日期:d 孑年f 月彩日 髭 纛珲啤 、, “谚 签 : 删规 一 0 口 砑 鸽竺 各 坳 一 戳 o 作玑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i e s i s 第一章双线结构的形成与内涵 双线结构的成熟轨迹 几乎在长篇戏曲出现之初,双线结构就已经出现。双线结构的成熟轨迹表现为 双线越来越整饬对称的发展趋势。一生一旦统领全剧这种最基本的双线结构形式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几乎成为双线结构的代名词,以琵琶记为顶峰,生旦双线结 构得到了典型的展示。 1 宋元南戏 双线结构是一种不自觉而又最自然的选择,因为在现在可见的古老的宋元南戏 中,双线结构几乎是它们通用的结构。 宋元南戏张协状元已经运用了双线结构的手法,张协与贫女在聚合之前与 离别之后的大段篇幅里都是各领一线,并行发展,所不同于琵琶记的是剧本没 能设置两线场面问的联系,张协一线的场面设置比较随意,不能和贫女一线的不幸 形成强烈的对比。到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中,双线结构几乎成为一种普遍 的模式。以刘知远白兔记为例,一线写刘知远从军远行,发达荣显;一线写李 三娘在家中遭受哥嫂的迫害、于磨坊产下咬脐郎的心酸过程。双线间的悲喜对比已 经很明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不过, 白兔记的两线间并没有直接的 因果联系,也就是说,李三娘的不幸并不是由于刘知远的负心从戎导致,而是由于 兄嫂不近情理的残酷迫害所致,这使得兄嫂成为一种夸张的脸谱式人物,剧本也因 此表现出类似于的元杂剧“戏假情真 :不够真实的情节设置旨在将人物推到极情 极态的场面,从而以情感人。但是从思想性上讲,这种双线结构的处理方式有着明 显的欠缺:白兔记的思想内涵是很有限的。 在宋元南戏中,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双线结构。 拜月记设有双生双 旦,虽然他们的场面设置存在着不够均匀的弊病:如陀满萨福的出场过于臃肿,让 观众误以为剧本将要搬演的是他的复仇故事,另外,贴与小生的婚姻也缺少铺垫, 有凑场面之嫌。但是拜月记首开的双生双旦型双线结构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普遍 的采用和深远的发展,为双线结构下的情节编织打开了思路。杀狗记则是以生 与小生构成双线结构:一线是兄的坐享富贵与无知无情,一线是弟的潦倒流落与忠 厚多情。这说明在长篇戏曲之初,双线结构的形态并不固定,尚可以视故事类型而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定其线索人物。 2 西厢记 :西厢记在明清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代表的风月爱情故事也一直是明清传奇 常写不衰的题材。它以大段篇幅搬演男女主人公的私期密约、以最后一本写他们私 情败露后被迫分离,男性为私情的合法化走上搏取功名的征途,女性守贞在内并面 对婚变谣传与改嫁威胁,从而形成双线结构。这样的故事模式与结构类型都对后来 的长篇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毛晋选编的六十种曲为例,有接近半数剧本 都是 西厢记一类的风月爱情故事,如玉簪记、紫钗记、 琴心记、怀香 记、鸾鲲记、绣襦记、青衫记、红梨记、 龙膏记、 飞丸记等,基本 搬演的是才子佳人故事,爱情的离合是叙述的重点,同时又整合了才子搏取功名的 过程。他们或以文才折桂攀龙,或以军功出将入相,和原来男女私约偷情的故事逸 开,发展成另外一条线索:当男女私情泄露、情事受阻时男性则会登上搏取功名的 征途,为赢得爱情的合法化添加筹码,男女主人公分离,形成双线并进的模式。而 功成名就之时也就是花好月圆之时,二线又合而为一。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与情调 上延续的都是 西厢记一脉,情节模式也带有l :西厢记的影子西厢记 的影响正在于爱情风月题材的古典长篇戏曲中。结言之,:西厢记不是最典型的 双线结构,但是,它精细刻划的爱情风月故事类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清长篇 传奇中产生了许多相似题材与风格的作品,这些剧本往往都采用了双线结构。 3 琵琶记 双线结构不是最先出现在琵琶记中,甚至也不是成熟于 琵琶记中。但 是毫无疑问的是,琵琶记是双线结构用得最成功典型的剧本,因此现在文学史 中一般将琵琶记视为双线结构的代表作,并认为它对明清传奇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琵琶记中双线结构的成功之处在于:( 1 ) 双线平行对照的手法创造了良好 的悲剧效果,从而既确立了琵琶记作为苦戏之代表作的地位,也达到了教化目 的。也就是说,它一方面契合了观众的审美口味,起到了情感宣泄的作用;一方面 也适合传统文人文章进行教化的思路,从而提高了戏曲的地位。( 2 ) 琵琶记中 的双线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剧本整合功能。在双线结构的统摄之下,高明对生旦两线 上的场面作了精心选择,刻意将处于苦乐悲喜两个极端的场面排列组合,从而使两 条线的场面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意义,很好地突出了家庭伦理这一主题。因此,虽 然剧本是以生旦各领一线展开情节,但是并没有与主题无关的场面:情节、场面与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主题完美结合,剧本在统一性、整体性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应该是 琵琶记 中双线结构运用得最成功的地方。值得指出的是,琵琶记的两线间联系紧密, 时刻处于对照之中,作者似乎有明确的结构处理意识。而i :西厢记类爱情轻喜剧 式的剧本中,两线间却并非如此,作者更注重敷演生旦间略带香艳的爱情故事,不 仅双线结构覆盖的剧本篇幅不长,而且缺少两线间的融合与处理。西厢记、 :琵琶记都对双线结构有着推波助澜的意义,不过他们适用于两种相近却不同的 题材:西厢记适合于轻快的爱情剧,琵琶记则适用比较沉重的家庭伦理剧。 从双线结构的成熟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它基本伴随爱情故事而出现,尤其是在 生旦离合型故事中,它几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当古典长篇戏曲发展到 琵琶 记,生旦双线结构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而它的巨大影响也使双线结构在生旦离合 悲欢这一线上越走越远。 二双线结构的内涵分析 1 “双线平行” 综观古典长篇戏曲中双线结构的存在状况可见,它必须有且只有两条以人物为 中心的主要叙事线索,这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偶有交叉。在西方戏剧中,同一幕的 空间场景是静止固定的,空间场景的变化一般导致分幕。但是在中国古典长篇戏曲 中同一出就涉及到空间的自由转换,只有当一个小的情节段落结束、叙述的主要人 物对象需要变化时,剧本才会分出,出与出的切换以人物情节为依据。在琵琶记 中,以生旦为核心且相互情节上联系较少的场面相间出现,实际上也就是叙事线索 的切换,其本质是两条情节线的平行发展。而两条情节线的平行发展必然带来戏曲 场面的交错呈现,因为戏剧的展现属于现在时态,基本不容许采用闪回、倒叙、插 叙等叙事手法,因此必须让生旦两线的事件大致保持时间上的一致,同时展开,所 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实在是双线下的唯一选择,用以保证两线的平行展开。 后来明清传奇的双线结构都是以此为基本内涵的。 值得指出的是:首先,双线结构的“双线”特指剧本中显而易见、以人物为中 心的情节线,需要经分析得来的两条矛盾冲突线索并不能作为“双线 。以西厢 记为例,一般认为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为一线,红娘与莺莺、 张生间的矛盾冲突为另一线,但是并不能依据这两条线索将西厢记称为双线结 构。l :琵琶记与西厢记中双线的区别在于,琵琶记中的两条情节线是平行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发展的,两线的中心人物生旦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各有自己独立的情节发展 轨迹;而西厢记中的任何一个主要人物都没有形成一条单独的情节线,所有人 物的事件都是纠葛在一起的,从情节发展轨迹上看,整个故事( 第五折除外) 是单 线链状的结构。其次,两条情节线覆盖剧本的长度是有区别的。双线结构可以是通 篇结构,也可以只是组织段落情节的手法。当双线只覆盖剧本较短的一部分时,“双 线结构刀则指组织段落情节所采用的一种手法。它们只有长短的区别,没有性质的 不同。 2 双线关系 双线结构的设置必然涉及到两线间的关系处理,因为它关系到剧本主题的整炼 统一以及情节的安排组织。 琵琶记的做法是对交替出现的生旦场面作了一些艺 术化处理:不仅在两条平行情节线的场面间设置“富一贫一、“喜一悲 的对照关系, 而且对它们作严格的排列组合以取得最强烈的悲剧效果,这是 琵琶记中最为学 者津津乐道的艺术成就。后来的长篇戏曲一般在两个层面上继承了 :琵琶记的做 法:一是生旦场面交叉出现,生领几出,旦再领几出,但生旦场面间并没有严格的 对照关系;二是类似于琵琶记的双线处理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 琵琶记的双线对照手法虽然很成功,但它主要是一种悲剧 氛围的营造,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因而它并没有被后来剧本普遍采用。如何处理平 行双线间的关系、实现双线交叉与平行间的转换、协调剧本的整体结构等,从而达 到做到“立主脑 、“密针线一、“减头绪”的效果,一直是后来剧作家努力探索和力 求解决的问题。 3 舞台呈现 需要说明的是,戏曲最终是舞台艺术,双线结构不可能不落实到舞台上,这就 导致了双线结构的复杂化。一方面,双线结构的考察不能仅仅从文本角度出发,这 是我们将双线结构的基本内涵定为两条平行发展只能偶有交叉的人物情节线的原 因,因为像西厢记那样的两条矛盾冲突线是无法在舞台上直观地展示的,观众 看到的只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单线故事。另一方面,从舞台演出角度考察,双线结构 的内涵会得到更好的说明。有些剧本有三条甚至四条主要情节线索,但是,这几条 情节线并不是一直平行发展,而是有的中途折断或由显入隐,有的中途生发或由隐 变显,从舞台演出上看则始终只有两线场面在交换,绳以这一标准,很多从文本角 度看来比较复杂的剧本实际上都是比较清晰的双线结构。 牡丹亭即是典型的舞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台呈现式双线结构。再如李玉占花魁,搬演的是莘瑶琴和秦种的爱情故事,兼 及莘瑶琴婢女苏翠儿夫妇的离合,以靖康之难为背景。一至十一出,故事以生旦为 两线分别交待了他们的身世、遭遇与最后流落到的境遇:生是官宦子弟,逃难中流 落为卖油郎;旦是千金小姐,与使女苏翠儿在逃难中被卜乔拐卖,并最终堕入风尘。 剧本至此,生旦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作者只是按照传奇的结构模式创作,并提示 观众生旦之间将会有一段情缘,但也只是“生旦合为夫妇 的创作模式在起作用。 从十二出开始,生偶遇旦,一瞥之下惊为天人,于是情根深种,生旦的故事即情事 拉开序幕,生旦双线合为一线。之后到第二十三出,剧本情节按照生旦情事一线、 小旦( 苏翠儿) 夫妇际遇一线展开:生在受尽相思之苦与备受煎熬之后,终于得以 与旦一宵温存;生旦情事中穿插苏翠儿夫妇以其智慧严惩了不法之徒卜乔,从而形 成比较严整的双线结构。二十四到二十八出则是大团圆结局部分。从舞台呈现角度 综观全剧,占花魁完全以双线结构搬演故事,但是如果从文本角度看,它就不 止两条情节线,双线结构也不太清晰。 5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双线结构在明清长篇戏曲中的流变 双线结构在宋元南戏中发展成熟后,在明清长篇戏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 这一过程中,它既表现出强烈的模式化倾向,同时又有所变化。 作品分析 从“三大传奇 开始,生旦双线结构的一些基本形式都出现了,而随着戏剧理 论与创作的发展,双线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运用情况都有变化,但是始 终都摆脱不了生旦双线结构的制约,生旦双线结构成了一种戏剧构思的方式。 1 三大传奇:双线结构的复杂化 从三大传奇开始,双线结构被兴亡题材、忠奸题材所运用,我们可以看到,生 旦双线结构对戏剧创作者的影响,显示出模式化甚至程式化的倾向,因为在多采用 爱情婚姻题材的宋元南戏中,双线结构的存在是题中之义;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生旦双线结构有他的题材选择与适用范围。 、 在三大传奇中,生旦双线结构出现了几种新形式: 宝剑记中一生一旦各领 一线,但两线没有采用 琵琶记中的两线交错出现、紧相对照的方式,而是比较 松散地阶段性交替,即生领一线演几场,旦再领一线演几场,两线间没有严密的对 照关系。一般来说,与政治紧密相关的题材讲述的基本都是男性之间的故事,一生 一旦同等分量的设置比较困难。 宝剑记的尝试是增出贞娘一线以弥合双线模式, 问题在于,林冲与高俅的忠奸斗争是间不容发的过程,正反两面的场次需适应斗争 的激烈性环环相扣。因此贞娘的重头戏安排在下部。祁彪佳批评宝剑记的结构 缺陷是:“且此公不识炼局之法,故重复处颇多。以林冲为谏诤,而后高俅设白虎 堂之计,末方出俅子谋林妻一段,殊觉多费周折。”导致这一双线结构失败的根本 原因在于,宝剑记的主题比较驳杂。它既搬演忠奸斗争,同时又有宣扬女性贞 洁的倾向。而传统思路中,女性的守贞受难多存在于爱情伦理题材,女性一线的守 贞和男性一线的搏取功名、志成尚节共同服从于情的张扬或理的教化。在一部剧本 中,主题不是单一的则必须是统一的,而宝剑记在一个忠奸殊死搏斗故事中插 入一个近于三角恋的故事,又未能找出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建立统一主题,因此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六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年第4 7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给人以“殊觉多费周折 的感觉。 :鸣凤记则采用了多线交错的结构方式,虽然 头绪繁多,人物驳杂,但剧本紧紧围绕忠奸斗争的矛盾冲突展开,主题突出,不失 为成功之作。不过,依然可以看到双线结构对作者的影响:作者设置了林润与其妻 刘氏、邹应龙与其妻沈氏二生二旦的格局,为二生出场作者使用了几个场面,大大 延缓了剧情展开的速度。双线结构对忠奸斗争的历史剧、时事剧的影响为:剧本往 往延固有模式设置统领全剧的生旦角色以求文武、冷热场面的平衡,虽然时露牵强。 原因在于历史剧尤其是时事剧与推重生旦并重的双线结构从本质上并不太契合,而 剧作家在二者的融合上也没有取得多少值得称道的经验。 浣纱记则在吴越之争的框架中插入范蠡和西施的悲欢离合,将历史兴亡交 替与爱情悲欢揉为一体,郭英德将这种结构称为双线结构的变体双重结构( 实 际上只是主题的双重) :生旦各领一线,表现他们在吴越二国的人生遭际,构成传 统的双线结构:同时,剧本还以二人为中心线索,展现众多与爱情无关的场面,将 吴越国事进行对照,表现了吴越势力消长的过程,探索了吴越兴亡的原因。综观全 剧,家国兴亡和男女离合是很明显的双重主题,它们与生旦双线结构联合形成比较 复杂的双重结构。正是主题的复杂化导致了双重结构的出现,对于这种头绪比较繁 多的双线结构,主题的统一、对情节线的统摄能力是形成剧本整体性的重要保障。 浣纱记的缺陷正在于,它“既耽溺于对盛衰兴亡的思考,又执着于对忠臣出路 的探求,还迷恋于对范施爱情的赞赏,这种多重的创作意图,致使他虽然竭力将男 女恋情与家国兴亡相互生发,但却未能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全剧主脑不够 突出。 在这种复杂的双重结构中,主题不突出,势必导致情节场面的拖沓驳杂。 直到 长生殿、:桃花扇,双线结构才成功地融合了国事兴亡与爱情悲欢,表现 出强大的结构功能。 三大主题代表的历史剧、时事剧、兴亡剧在明清戏曲史上占有不少的分量,双 线结构在其中的存在状况几乎从一开始就有差异。这说明,首先,双线结构已经形 成一种生旦双线的模式化倾向,剧作家往往在并不适合它的剧本中予以采纳。其次, 生旦双线结构并不是对所有题材都同样合适,它是一种包含题材、角色等一系列要 求的结构模式,在家庭婚姻题材中以最经典的方式存在。在历史与时事剧中,剧本 的重点是男性与男性的政治角逐,矛盾冲突非常强烈,这些都与双线结构有本质上 的冲突,因此双线结构的存在往往沦为牵强的点缀。到兴亡主题的剧作中,作品要 交待的是一个原原本本、头绪繁多的人事沧桑故事,以人为纬的双线结构发挥出它 强大的人事梳理功能,因为只要沿着人物的人生轨迹就可以将所有与之相关的事件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 ,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7 月版第3 0 5 页 7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串连起来,这种平缓的方式又正契合了兴亡主题作品的叙述节奏。因此,双线结构 在兴亡主题的 长生殿、桃花扇中最终又得到了一次深化与发展。 2 临川四梦:双线结构的新变 作为一部高扬“至情 观念的杰出作品,牡丹亭的剧本结构却一直备受争 议。这是因为,与之前传统的双线结构相比,:牡丹亭中的双线结构内涵有了很 大的新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作品虽然也运用了生旦双线结构,但是剧本的主要人 物却有三个,即杜丽娘、柳梦梅、杜宝,他们都有自己发展的情节线。剧本在以生 旦双线结构出现的爱情故事之外,还有一条以杜宝为中心的国事政治方面的情节 线。这两条总的情节线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将杜宝一线删除,生旦的双线 结构丝毫不受影响。双线结构有着巨大的情节容量,能够容纳并梳理曲折离奇、生 生死死的悲欢离合故事,使剧本主线明晰。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开放型的直线结构, 对于剧本内容的约束还依赖于主题的统一凝练,因此,当作家刻意要增加一些与中 心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场面,以便表达主体的情趣意志时,双线结构的约束力是有 限的,这是牡丹亭与传统生旦双线结构不同的地方。其次,:牡丹亭中的三 条线索并不是同时形成并且都一以贯之的。实际上,在杜丽娘未为情死之前,剧本 是按照生旦双线进展的。而当杜丽娘病死、杜宝远走之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 故事开始,生旦双线合并也就是结束了,之后剧本则基本是按照生旦故事一线、杜 宝平寇一线,又一次形成双线结构。结言之,如果综观全剧,牡丹亭无疑有着 三条线索的,称之为双线结构也就有点勉强,但是,如果从舞台搬演的角度来看, 牡丹亭则是比较整饬的双线结构,因为它的戏剧场面始终是两线上的交错呈现, 在整个搬演过程中,双线始终是舞台场面设置的基本思路。 在南柯记邯郸记 中,汤显祖并没有受双线结构的限制,非常自由地将 旦的重要性大大压缩。其原因在于,作者要表现的是男性的理想抱负及浮沉荣辱带 来的人生幻灭感,因此剧本基本按男主人公的荣辱遭际形成单线结构,虽然生旦作 为夫妻对置,但旦只是生的人生遭际的组成部分,是生的陪衬,且大部分情节与场 面都是生旦交织在一起,生旦并不形成双线结构。 3 苏州剧派与李渔:双线结构的突破 到了明末清初苏州剧派,由于密切注意舞台的实践需要,对于戏剧情节中的行 为冲突表现出超过以往任何作家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大多作品都使用了明显的双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线结构模式,“苏州派的剧作,大体上都在三十出上下,几乎都采取双线结构。有 不少戏,单从剧名上就看得出来: 双冠诰,一线写冯瑞外出从军,一线写碧莲在 家守贞课子;l :双熊梦,一线写熊友兰出外觅活路,一线写熊友蕙在家攻书;双 螭璧一线写裴正宗,一线写裴延宗:双和合,一线写唐和儿,一线写宗和儿。 此外,l :吉庆图一写陈友谅、方国珍与王成大战,一写王成家中发生的一场风波; 御袍恩,一写高琼挂冠出逃,一写曹孝威、卫腾蛟在朝与权贵周旋。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由于苏州剧派是密切联系演出实践的流派, 他们的戏曲创作相对突破了明中后期的生旦模式,双线的设置也以最能有效安排戏 曲情节为先,因此除去大量的传统生旦双线结构如琥珀匙、双冠诰之外,他 们也有一些以双生( 和其他正面男性角色) 组成的双线结构,如双螭璧、 双和 合、 御袍恩等。另一方面,同样是双线结构作品如 十五贯、琥珀匙,作 者通过误会与巧合手法的频繁使用,大大增加了剧本情节的曲折动人。 更重要的是,苏州剧派的代表作家李玉已经创作了一些超越双线结构的作品。 具体来说,作家虽然设置了生旦对举的格式,但是生旦已经不再具有统摄全剧的重 要作用,更没有生旦两条情节线的平行交叉,同时人物事件比传统双线结构型剧本 的复杂度大为提高,模式化的场面也大大减少。这是因为,作者是围绕矛盾冲突组 织全剧的。如李玉的一捧雪、 清忠谱,虽然按西方戏剧理论来说还是开放型 结构,但是和传统的双线结构型剧本比,情节的集中性和冲突的激烈性都大大提高, 双线结构已经很模糊。 李渔对双线结构的突破在于,虽然他写了大量以生旦为主角的爱情故事,但剧 本却没有采用传统的生旦双线结构模式来编织这些爱情故事,双线结构的内涵发生 变化,不再是生旦双线结构。作为古典戏曲理论大家,李渔的笠翁十种曲在结 构与情节上都以摆脱俗套为胜,他的剧本一般只有三十出左右,以细致绵密的网状 结构搬演新颖的爱情故事,剧本讲究“一人一事 的“主脑”设置,注重情节的集 中性,双线结构已不足以概括李渔在戏剧结构方面的成就。以风筝误为例,作 者安排了一生一旦、一净一丑两对青年男女,剧本搬演的就是他们四人带有浓厚喜 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虽然生旦在遇合前有一段双线结构,但是生旦净丑的故事大部 分时间是紧密交织、互相生发的,从而形成针线绵密、无法拆分的网状结构。另外 一些剧本如奈何天以一丑三旦,凰求凤一生三旦,玉搔头一生二旦,与 传统的生旦题材故事不同,各旦角的地位分量基本相同,难以形成生旦对举的模式, 这些剧本中,故事情节基本是在生旦之问进行的,情节场面集中,戏剧动作性强。 o 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 花城出版社( 广州) 1 9 9 3 年3 月版第3 1 2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结言之,在搬演生旦爱情故事时,李渔为适应情节集中与行为冲突所采用的网状结 构大大打破了传统的生旦双线结构模式,这是他的进步之处。同时,李渔的部分剧 本往往还会另外设置一条与生旦故事情节关联甚少的情节线,从而既协调了文武场 面,又为解决生旦矛盾、实现生旦情节的转向埋下伏笔,如奈何天设置了秦经 略剿寇、阙忠助边的情节作为副线,占八出之多,比目鱼则增加了慕容介剿寇、 归隐和谭楚玉立功、审问慕容介等一线情节,占十出之多。这样,与生旦情事关联 甚少的副情节线又使李渔的剧本呈现比较新鲜的双线结构类型,这无疑是对双线结 构设置方式的新突破与发展,若不论思想内容,这种双线结构已经为长生殿提 供了一定的借鉴。 可见,双线结构是和开放型结构紧密联系的一种戏剧结构,它要求剧本必须原 原本本、按人物生活轨迹平缓地推进剧情,因此,它比较排斥强烈的行为冲突。但 是明末清初以李渔与李玉为代表的一些剧作家笔下,双线结构尤其是生旦型双线结 构呈现出一种突破的态势,由于“这一时期的文人曲家极其自觉地追求戏剧冲突的 单一化和戏剧结构的整一化。因此,这时期传奇戏曲作品的篇幅普遍趋于简短,戏 剧冲突更为集中凝炼,情节线索更为简捷明快 ,表现出以“内敛叙事为主、开放 叙事为辅” 的特点。 4 南洪北孔:双线结构的深化 进入清中期,随着清政府意识控制的日益严格,戏曲的创作也受到了影响。李 玉与李渔取得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继承,之后也未能出现像他们那样舞台演出与 戏曲创作经验都极为丰富的剧作家。文人以余力作戏曲,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双线结 构模式上来。洪升的 长生殿、孔尚任的 桃花扇在双线结构的运用上取得了 很高成就,完成了双线结构的最后一次深化。长生殿将由生旦统领的双线结构 替换为生旦爱情悲欢与安史之乱两条平行情节线组成的双线结构,并将情事与国事 相对照,对帝王“驰了朝纲、占了情场 的爱情后果做了系统的思考。作品不再以 一生一旦为两条情节线的中心,而是以事件的本末为叙述线索,两条情节线,一条 写李杨情事,一条写安史之乱,每条情节线都包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并且有自己完 整的情节、主题、冲突,两线的对应关系又进一步深化了各自的主题思想。 长生 殿第一次将爱情故事与政治变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扩充了双线结构的 容量,同时充分显示了它在协调剧本整体结构方面可能达到的成就。桃花扇同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求是学刊2 0 0 4 年第一期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求是学刊) 2 0 0 4 年第一期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样采用双线结构写兴亡题材,且为一生一旦各领一线。不同于之前双线结构的地方 是,桃花扇两线讲叙的不仅仅是生旦个人的遭际,实际上生旦串连的大部分事 件都是南明王朝的国事,生的一线写出了边防国事的江河日下、无法转圜:旦的一 线则暴露了统治阶层内部的腐朽不堪,作者通过李香君之亲身经历深刻揭露了南明 政事的无可救药。作者刻意选择李香君、侯方域这对有着传奇经历、与许多重大政 治事件都有关联的情侣作为主角,从而将生旦两线融入瞬息万变的时局大背景中, 写生旦即写国事,生旦爱情命运与南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桃花扇承继的是 浣纱记的双线结构手法,不过桃花扇运用得更纯熟,作者在结构上着意选 择,惨淡经营,通过生旦的选择以及某些事件的变形处理,从而在生旦的际遇与国 事变故间建立了相互生发、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取得了更高成就。 二类型归纳 1 一生一旦 一生一旦构成的双线结构在古典长篇戏曲中最早成熟,荆钗记、 白兔记 中就已经定型,至琵琶记形成最典型的结构范式,这类双线结构既可以搬演风 月爱情故事,又适用于家庭伦理类剧本,因而对之后的长篇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焚香记、:琴心记等基本采用了一生一旦贯串全篇的双线结构。除此之外, 一生一旦的双线结构在古典长篇戏曲的发展中还将与兴亡、政治题材结合,承担起 极为复杂的思想主题,用一生一旦贯串起广阔的社会内容,突破家庭生活的限制。 一生一旦双线结构的一种发展形式是,生旦双线只占据部分剧本长度而不是全 部。剧本的双线结构表现为设置了两条平行的情节线:一线写征讨平乱、建功立业 的过程,一线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也是以生旦双线结构组织起来 的。这类剧本看似线索繁多,但是从舞台演出角度看则是很明晰的双线结构,因为 它并不是“双线套双线的形式,而是一个双线结束后才开始另一个双线,因此轮 流在舞台上出现的基本只有两线人物。 一生一旦的双线结构还有一种变体即一生数旦,它是直接从一生一旦的整饬结 构中,为适应故事内容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从悲欢离合的故事类型与扬情宣理的 思想主题看,这类剧本一般都和一生一旦的双线结构型剧本属于同一风格。只不过, 原来的一旦分为二旦或三旦,虽然从文本角度看,剧本难以视为双线结构,但是从 舞台演出角度看,剧本却始终是双线结构,因为旦与旦之间场面基本是承续而不是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平行关系,在舞台上,她们的场面共同与生的场面形成双线结构,保持着生一出旦 一出( 或者生几出旦几出) 的场面交替效果。如红梅记、节侠记。一生数旦 的双线结构形式在长篇戏曲的初始阶段出现得很少,较多的于明末清初,伴随着才 子佳人类型叙事潮流的出现而出现,诸如苏州剧派李玉的永团圆、阮大铖的燕 子笺等,不过这种结构方式由于是一夫多妻的故事套路,因此很容易沦落为标榜 庸俗艳情乃至滥情、单纯以情节编织取胜的佳构剧,如李渔的凰求凤,当然,凰 求凤已经不是双线结构模式了。 一生一旦的双线结构模式对之后的双线结构影响在于:它树立了生旦合为夫妇 的创作与接受习惯。正如李渔所说,“生旦合为夫妇 ,“合为 二字强调的是作家 在戏曲创作中要以此为剧情的最终指向,同时又暗示生旦之间的爱情不会一帆风 顺,而是要经历磨难和曲折。这一创作传统是由无数戏曲作家的大量实践树立起来 的,并且得到了观众的默认。因此,它对后来戏曲结构模式的影响深远。 2 双生双旦 双生双旦式的双线结构,是生旦双线结构的另一个大的类型。这类双线结构在 宋元南戏拜月记中就已出现,不过二生二旦的场面、故事安排还不够匀称。鸣 风记中试图将双生双旦的双线结构与忠奸斗争的政治题材相结合,可惜也不太成 功。这一类型的双线结构也是在明末清初大量出现,且结构精美,双生双旦间的情 事穿插也显得驾轻就熟。双生双旦一般搬演的是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风月故 事。与一生一旦的双线结构相比,它多设置了一对生旦,这导致它更专注于编织两 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风格比较轻松,主题一般也比较单纯。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叶 宪祖的:鸾篦记,剧中设置了杜羔、温庭筠与赵文殊、鱼玄机两对主角,从而组 成双生双旦的双线结构以搬演故事:鱼玄机代赵文殊赴难入京,落籍为女道士;杜 羔与温庭筠一同赴试落第。杜返家途中接到妻子赵文殊的激励诗而止,另寻去处发 愤读书,立志夺魁之后再见妻子;温则在京问花,因仰慕鱼玄机才貌双全,登门造 访,两人诗词相会、一见倾心。最后杜、温皆中,两对人物最终团圆。其它如红 拂记、绿牡丹、太平钱、风筝误等,也是典型的双生双旦型。需要指出的 是,同是双生双旦,各剧本的双线结构组成方式可能是有区别的。鸾篦记先是 由双生一线、双旦一线组成双线,落第后则转变为按照生旦故事一线、小生小旦一 线。而红拂记中的两对生旦红拂与李靖、乐昌与德言则基本是按照双 旦一线、双生线搬演故事:红拂与乐昌同为杨素府中侍妾,李靖、德言则各为抱 负或者爱情在奔波。红拂与李靖、乐昌与德言会合之后,李靖、德言率兵攻打高丽,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红拂、乐昌又相伴以等候二人功成名就。综观全剧,剧本基本上是按双旦一线、双 生一线交代两对青年男女的离合际遇。这里,固有的一生一旦双线结构模式依然在 起暗示作用:观众可以推测两对人物的爱情关系,一般来说,生旦“合为夫妇刀, 按照这一习惯的结构模式,剧作者与观剧者之间是有默契的。观剧者一般会认为生 与旦、小生与小旦最终将团圆为两对夫妇。 3 双重结构 实际上,从“双重结构 这一概念的使用上看,它主要倾向于指主题的深化和 内容的复杂,即以生旦双线结构尤其是一生一旦贯串起复杂的社会政治内容。从浣 纱记开始,至长生殿、桃花扇结束,双重结构显示了双线结构巨大的内容 统摄能力。不过,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双线结构并不相同。 长生殿类似 于牡丹亭,其双线结构更倾向于舞台搬演上的双线。浣纱记、桃花扇则基 本是传统的一生一旦双线结构,不过与其相比,双重结构的特别在于场面的宏大、 人物的众多、主题的复杂,与之相关,生旦在剧本中的性质与传统的生旦双线结构 剧本相比也有所不同。诸如白兔记、琵琶记、:焚香记,生旦两线场面搬演 的基本是男女主人公的个人遭际,场面乃是为生旦个人而设。但在双重结构剧本如 浣纱记、 :桃花扇中,生旦的场面已不仅仅写生旦的人生故事,剧本既写生旦 的爱情与不幸,也借生旦串起波澜壮阔的社会内容,在部分场面中生旦甚至会单纯 的成为一个线索、一个功能性人物,而非场面的中心与表现的对象。 桃花扇中, 侯方域一线的各个场面,绝非仅是写侯方域的遭遇,他的意义还在于他集中见证了 一个小王朝无可救药的边事与大势已去的不堪:而李香君一线则既写她对爱情的忠 贞,也写她藐视权奸的傲骨和因之遭受的迫害,从而也就借香君写了朝政。双重结 构剧本中,除去生旦串起的场面,还散落着许多与生旦遭际无关的场面,以求更深 刻全面地展现社会内容,而这在传统的生旦双线结构中也不存在。浣纱记被指 责为拖沓散漫、头绪繁多,正因为它没有在生旦双线间布置穿插好这些场面。 综上所述,生旦对举的双线结构基本贯串了整个古典长篇戏曲。无论是情节还 是思想的复杂化,一生一旦相对应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旦“离舍 模式已经成了一 个基本的结构要素,成为后来各种生旦双线结构的母题。 4 其它 生旦双线结构在古代长篇戏曲中的定型有着众多的原因,但是这一模式也并不 是不可以打破的。为适应不同故事题材的搬演,古代长篇戏曲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生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旦双线结构无关的双线结构形式,一种如前文所述的杀狗记,以生与小生组成 双线结构。这种结构在后来戏曲发展历程中并不多见,比较出色的是李素臣的十 五贯,以熊氏兄弟形成双线结构( 不过它也可视为非常整饬的双生双旦型双线结 构) 。另一种运用得相当普遍的是以生旦爱情故事为一线( 这里生旦的爱情故事始终 纠缠在一起而展开,因此虽写情事却不含有生旦双线的结构因素) 、以国家兴亡或 者平乱立功为一线从而形成双线结构,比较典型的是灌园记。 值得指出的是,生旦双线结构中,生旦两线基本上是对等的,无论从生旦的故 事功能、角色分量还是思想意义上看都是如此。但是这里的两线在意义与功能上并 不对等。除掉 牡丹亭中将杜宝一线提到独立乃至游离于全剧的地位,通常平乱 立功的一线只是功能性的,它只为生旦爱情合法化预备契机。 1 4 第三章( 生旦) 双线结构的剧本特征 双线结构逐渐发展为生旦双线结构模式,它对古典长篇戏曲的影响决不仅仅止 于结构层面。古典长篇戏曲的人物、情节、故事都在生旦双线结构的影响下出现了 一系列固定的特征,同时,如果没有这些特征,生旦双线结构也就无法成立。 形象特征一生旦的圣贤化 考察双线结构中的线索式人物一般是从正面人物出发,具体来说,这里的正面 性或者集中体现为生旦对封建道德九死不悔式的认同、奉行,从而成为三纲五常下 的圣贤;或者体现为剧作者宣情主张的化身,以全部生命表现出对情的认同、追求 与忠贞,成为“情圣”式人物。总之,在双线结构中,生旦都与作者理或情的主张 相一致,成为作者主体感情与理想的完美寄托。一方面,在中国古典长篇戏曲中, 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正面的。反面人物也可贯串全剧,但一般在观念上反 面人物只是正面人物的陪衬。这从无数大团圆的结局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典长篇 戏曲强烈的教化劝渝功能决定正面人物总是剧本精神主题的寄托,剧本要表现他们 在小人拨乱下的坎坷命运,从而展现他们的崇高品质、爱情信念及由其带来的善报, 用“始于离终于合 的模式对应邪不压正的信念,双线由平行至汇合是不变的规则。 如果以反面人物为情节线,双线汇合、生旦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就难以实现。另 一方面,正面人物一般与反面人物形成矛盾冲突,他们的恩怨是纠葛在一起的,因 而无法形成由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构成的双线结构。剧本从不刻意交待反面人物的 完整人生历程,他们出现在剧本中只是为正面主要人物设置不幸与磨难,在此之外 的他们的思想、情感、人生,剧本一律不予交待。因此,反面人物从来都不是古典 长篇戏曲表现的中心,也就不能形成双线结构。 生旦的圣贤化,是双线结构不断模式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剧本创作的 一个出发点,从而形成了双线结构剧本中主要人物的类型化。 1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情节特征 1 开放性 采用双线结构的剧本一般都是开放性剧本。亚里士多德将戏剧分为“系结 与 “解结两部分,其中“系结 包括情节之外的事件,也就是说,西方大部分戏剧 即便不从冲突写起,也会马上进入矛盾之中,至于人物的关系、冲突产生的本末则 基本留在剧本之外。中国古典长篇戏曲尤其是双线结构型剧本则比较接近西方戏剧 中的史诗式结构,但剧情的组织更平缓,一般采用“起承转合”的发展节奏,“起刀 交代的是剧中人物及其关系,剧情不做任何推进,这实际上就是西方戏剧中的幕前 提示,“承”的部分在西方戏剧剧本中也很少涉及。具体考察时间、地点,中国古 典长篇戏曲也基本上没有集中性可言。双线结构基本上就适用于这类戏曲剧本,与 情节的平缓、时空的流动多变相契合。考察一些情节相对集中的剧本我们就会发现, 情节的集中与双线结构往往是不可以共存的,如李玉的:一捧雪、清忠谱,剧 情整炼,情节集中,有着统摄全剧的中心冲突,全剧的场面、情节都是围绕它而展 开,从而颇类似于西方锁闭式戏剧结构中“突击式”一类的代表作安提戈涅, 采用则是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场面的独立性不强,且不重视生旦的贯串全剧的线 索地位。而双线结构适用于古典长篇戏曲中普遍存在的开放型剧本,这类剧本不围 绕矛盾冲突结构全剧,剧本中的场面搬演了主人公人生轨迹中的众多事件,这些事 件可以由一件事情而引发,但并不是为一个中心冲突而设;这些小事件往往都有自 己的完整性,排列起来搬演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全剧虽也有自己的情节高潮、情 感高潮,但这些小事件的独立性很强,因为它们主要是依靠贯串全剧的“一个人物 来实现他们的整体性、统一性。 2 误会与巧合的使用 戏曲的代言体特征限制了它对很多叙事技巧如视角、人称、时间等的使用,人 物自己直接呈现的方式使剧情悬念、紧张感的构置受到限制。西方戏剧往往通过“锁 闭式 结构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可能没有明显的正反面之别,但却有意 志、目的、行为上的强烈对抗,由此生发出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 国古典戏曲与之不同的是,其线索性人物总是由正面人物承当的,虽然也有比较重 要的反面角色,但一般都不是贯串全剧的,戏曲作者也从来没有以反面人物为中心 展现其人生命运的做法,这从大团圆的戏曲惯例上也可以得到旁证。因此,双线结 1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构展现的是正面人物间的悲欢离合,更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控制下正面人 物评判标准的一致,双线上的正面人物之间从本质上讲只有误会,没有矛盾冲突( 宣 情的剧本可能有所不同) 。徐朔方早就尖锐地指出:“琵琶记的对比仅仅具有形式的 意义,就是说,它仅仅以场景的变换使我们感到不单调而已。在表面上看起来,它 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可是不容否认,其实是愈来愈接近和解。糟糠自厌与琴诉荷池, 代尝汤药与宦邸忧思,好像矛盾是发展到极点了,其实只是预示着一个早就安排好 的大团圆的到来。他们都是标准贤人,彼此之间无任何矛盾可言。它这徒具形式的 对比是和赵五娘的悲剧( 如果在没有看完之前,您曾经以为它是一个悲剧的话。) 一样虚伪的。一如何在正面的两线人物间制造戏剧性? 更何况古典长篇戏曲尤其是 文人传奇向来有“好奇 的习惯,追求事不奇幻不传,因此古典长篇戏曲中的戏剧 性基本都有别于生活原生状态而带有夸张的色彩:即大量的误会与巧合。在琵琶 记中,我们大量看到的是偶然性事件对人物命运的拨弄:刚好赶上饥荒岁月食不 果腹,更由于漏洞百出的“拐儿贻误 雪上加霜,于是悲剧产生了,才有了“糟糠 自厌与琴诉荷池,代尝汤药与宦邸忧思”间的戏剧性对比。实际上,如果光从蔡伯 喈父母死亡这一事实来考察原因,那么蔡伯喈的不幸不仅是人祸更是天灾。到了明 清传奇尤其是明末清初的传奇中,误会与巧合被大量运用以至出现畸形的繁荣。以 苏州剧派丘园的幻缘箱为例,剧本就是由一系列的巧合构成。“方生与茶肆女 子月娥定亲后,又对大家闺秀婉容心生爱慕,潜入其房间,被丫鬟藏入空箱之内。 月娥的后父和舅舅来偷东西,将箱子偷走,藏于月娥房中。月娥发现箱子,打开后 发现方生,大惊,二人遂一同逃走。月娥舅舅以为其姐夫独吞了财物,将其打死, 尸体藏入箱中,弃置路旁而潜逃。官府发现箱子为婉容物,以奸杀案拘之。月娥偶 与舅舅相遇,被其夺回,卖与人为婢,恰被押解赴京的婉容买去,待她亲如姐妹。 方生投军,献计立功,受到皇帝褒奖,赐婚婉容月娥,一夫二妻团圆。巧合一个 套着一个,缺少了任何一个巧合,故事情节就失去了继续推进的动力。刀圆至于燕 子笺、十错认、风筝误等,误会巧合的运用达到明显的人造恶套之嫌。可见, 误会、巧合是双线结构中制造戏剧性的最有效手法。 误会与巧合不仅能让情节更加曲折,也能让生旦两线自由地在交叉与平行间转 换,实现双线间的收放,达到针线绵密浑然一体的效果。以拜月记为例,生旦 所有的聚合与分离都是由于巧合与误会。正是王瑞兰与蒋瑞莲名字的巧合,从而导 致了生旦的奇特相遇;王父在旅馆刚好遇见王瑞兰则直接导致了生旦的分离,导致 函徐朔方戏曲杂记) 。古典文学h :版社1 9 5 8 年版第“页 馏奔、刘彦军中国戏曲发展史( 四) 。山西教育出版社2 3 年4 月版第2 4 4 页 1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了生旦两线的平行发展。最后蒋世隆刚好状元及第并被王父招为快婿则直接引发了 生旦巧合性的再会,不能不让观众觉得侥幸。误会与巧合在戏剧中是普遍采取的手 法,它能造成“发现 与“突转 的戏剧性效果。它对于双线结构型剧本的特殊意 义在于:它能更灵活自由地处理双线结构中两条线索的离合关系,解决双线结构的 功能缺陷;同时也能在保证剧本起承转合缓慢均匀发展的基础上,设下伏笔照应, 造成“草灰蛇线 的效果,在平行两线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误会、巧合与 双线结构相结合使剧本结构更细致精巧。综观明清传奇,从误会与巧合手法在宋元 南戏的普遍使用到明清传奇中的畸形发展可见:双线结构型剧本正是倚仗它们的大 量使用才使情节编织得以出“奇一,它们已经成为双线结构的一部分,是其实现剧 本结构功能的要素之一。 3 “戏胆一的设置 “戏胆的涵义大致是:在一个戏剧故事中置入一个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玉 镯、一幅字画、一把扇子、一件兵器:有时是一句话、一本书;有时又是一个人物, 这个事物在情节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或者是主人公命运的象征,或者是人物 悲欢离合的见证,或者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一般来说,“戏胆”主要指贯串全剧、 意义重大的道具,许多传奇即是以之名篇。双线结构型剧本中一般都有这种“戏胆 , 如香囊记、明珠记、青衫记、 红梨记、怀香记、桃花扇等。伴随着 古典长篇戏曲的发展,“戏胆一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成熟。一方面,这些 道具是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很多时候是实现误会与巧合的直接途径,发挥着重要 的剧本功能,如十五贯中的“十五贯”,“十五贯是熊友兰入狱的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十五贯 的巧合,熊友兰的入狱也就无从谈起,“双熊梦 的关目也就 无法形成。特别是到明末清初以后,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失去高扬至情的思想力量, 在戏曲求新求奇的片面追求下,剧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