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苏辙诗发微.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苏辙诗发微.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苏辙诗发微.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苏辙诗发微.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苏辙诗发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删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西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麟勤 e l 姚洳砷勺b 8 l 关于论文使用和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弓字薹力 导师签名:荔嵩京哆乡。日期:刃p 争乡厅声牙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辙给我们留下了栾城集、栾城 后集、栾城三集、栾城应诏集九十六卷文集的丰富著述,对我们了解 北宋历史助益甚大。历来对于苏辙诗文的研究多从修辞、语辞等角度进行欣 赏,本文拟运用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以诗证史 之法对苏辙所写的具有史 料价值的部分诗歌进行了详尽分析。分析主要有三部分:风俗诗一节主要通 过对苏辙、苏轼唱和诗中关于眉州岁暮、岁首、踏青、蚕市等风俗之分析, 勾勒出了宋代眉州独有的一些风俗;奉使诗一节则考定其具体出使年月,并 从中得出三苏诗文在辽国备受欢迎之史实,推断出三苏诗文流传至辽国在公 元1 0 6 0 年到1 0 6 9 年间,并论及苏辙之身体健康状况,指出其晚年困于肺疾 和脾病,且由l :出山一诗结合相关史料论述了北宋时期奚族之生活习俗, 揭示奚族曾参与安史之乱之史实。政治诗一节则对苏轼“乌台诗案 之原因 进行了探讨,并在文中详细分析了苏辙这段时期之遭遇与心境。 本文首先简述了苏辙诗文的研究现状,间抒己见,其次考察了“以诗证 史 的源流,对“六经皆史 说从文字学角度进行考释,进而提出不同的见 解,对陈寅恪先生之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也略作分析,论述了“以诗证史 之由来与方法,第三部分则从“以诗证史 角度着重分析了苏辙的一部分诗 歌。以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苏辙诗文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苏辙以诗证史风俗诗奉使诗政治诗 abs trac t k n o w na s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p o l i t i c i a n ,w r i t e r ,s uz h e l e f tu s w i t h l u a n c h e n gc o l l e c t i o n ,a f t e rl u a n c h e n gc o l l e c t i o n ”, l u a n c h e n gt h es e r i e s ”, l u a n c h e n gy i n gz h a oc o l l e c t i o n c o l l e c t i o n o f9 6v o l u m e si na 1 1 t h e s ee x t e n s i v ew r i t i n g si s h e l p f u lt r e m e n d o u s l y t o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 sh i s t o r y l o n gt i m ep e o p l e s t u d y p o e m so fs uz h ef r o mt h ev i e wo fr h e t o r i c ,w o r d s a n d p h r a s e s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i nd e t a i ls uz h e ss o m ep o e t r yh a v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i nt h el i g h to fm e t h o do f h i s t o r yb yp o e t r y p r o p o s e d b y c h e n y i n q u e a n a l y s i s c o n t a i n st h r e e p a r t sm a i n l y :t h e f i r s t p a r t ,c u s t o m sp o e mo u t l i n e ss o m eu n i q u ec u s t o m si nm e i z h o ud u r i n g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a c c o r d i n gt oa n a l y s i so fs uz h e ,s us h i s s i n g i n gt h e p o e mo nm e i z h o u sc u s t o m ss u c ha se n do ft h ey e a r ,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 y e a r ,o u t i n g ,c i t yo fs i l k w o r m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v i s i tp o e t r yr e s e a r c h s t h ec o n c r e t ed a t eo nm i s s i o nt ov i s i t ,d r a w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t h a t t h r e e - s o v i e tp o e t r yi sp o p u l a ri nl i a o ,i n f e r st h es up o e m ss p r e a d e dt o l i a ob e t w e e nt h e y e a r 10 6 0a n dl0 6 9 ,d i s c u s s e ss uz h e s p h y s i c a l s t a t u s ,p o i n t i n go u tt r a p p e db yl u n gd i s e a s ea n dp i b i n ga th i so l da g e , a n dd i s c u s s e sx if a m i l y sl i v i n gh a b i t sd u r i n g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b ya p o e m 竹c o m i n go u t 什c o m b i n i n gr e l a t e d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r e v e a l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if a c t st h tt h ex it r i b eh a sp a r t i c i p a t e dr e b e l l i o nl e a d e db y a nl u s h a n l a s tb u tn o tt h e l e a s t ,p o l i t i c a lp o e t r y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 r e a s o no fs us h i w u t a ip o e m a n da n a l y z e ss uz h e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s t a t eo fm i n d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i nd e t a i l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s t u d ys t a t u so fp o e t r yo fs uz h e b r i e f l y , a tt h es a m et i m ee x p r e s s e dm yv i e w sf r e e l y ;s e c o n d l y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o r i g i n so f ”h i s t o r yb yp o e t r y ,e x p l a n a t e st h e ”s i xc l a s s i c sa r ea l l h i s t o r y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e x t u a lp h i l o l o g y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a 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a l s ob r i e f l y a n a l y z e sc h e ny i n q u e y u a ni m p e r i a l c o n c u b i n e ,d i s c u s s e st h eo r i g i na n dm e t h o do f h i s t o r yb yp o e t r y ;l a s t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 h i s t o r yb yp o e t r y ”e m p h a s i s e ss uz h e ss o m e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m 页 p o e t r y ih o p et o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z h e sp o e t r yf u r t h e r b u i l d i n go n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s u z h e ;“h i s t o r y b yp o e t r y ;c u s t o m sp o e m ;v i s i t p o e m ;p o l i t i c a lp o e m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页 目录 第一章绪论l 第二章苏辙诗文的研究现状5 一、苏辙诗的研究现状5 二、苏辙散文的研究现状6 三、与苏辙诗文有关的研究现状8 第三章“以诗证史”源流1 1 一、“六经皆史一说l l 二、以诗证史1 4 三、小结19 第四章苏辙诗研究之以诗证史2 0 一、风俗诗2l 二、奉使诗2 6 三、政治诗3 2 结论3 8 致谢3 9 参考文献4l 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 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珀了匕 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辙应在文学史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苏辙诗文在三苏研究中并未受到相当的重视,为人所忽 略。其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其一生受父兄影响,沉静好学,亦富于著述,尤 其是两次贬官和闲居期间,更肆力于此名山事业。其生平除著有栾城集 五十卷、l :栾城后集二十四卷、 栾城三集十卷和应诏集十二卷外, 尚有:诗集传二十卷、 春秋集解十二卷、 古史六十卷、 龙川略志 十卷、 龙川别志二卷、 老子解二卷、l :论语拾遗一卷、孟子解一 卷等书行世。然其人既不为后世所重,其著述也“门前冷落鞍马稀 ,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无人关注。 作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辙的诗歌、散文成就不俗,但为苏轼之名 所掩,是以历来学者对苏辙诗文之评价不高。然苏轼 答张文潜县丞书曾 云:“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 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o 其 记子由诗也说:“子由诗过吾远甚。 。- j - 见苏辙诗亦有胜过苏轼处。固然 可以把它看作苏轼对弟弟诗文赏爱的誉美之词,不必当真,但秦观 答傅彬 老简却言:“阁下又谓三苏之中,所愿学者登州( 苏轼) 为最优,于此犹非 也。老苏先生,吾不及识其人;今中书( 苏轼) 、补阙( 苏辙) 二公,则仆尝 亲侍之矣。中书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补 阙则不然,其道如元气,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自知之。故中书尝自 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 当然对于两人诗文的成就,历史早有定 评。总的说来,苏辙成就不及苏轼,苏辙曾说:“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篇章散人间,堕地皆琼英。凛然自一家,岂与众人争。 ( 题东坡遗墨卷后 。) 。苏轼是个多面手,诗、词都超凡入圣,卓立一代。其以文为诗,而以豪 放为主,笔力纵横,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穷极变幻。如明末清初叶燮 ( 宋)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第四册)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4 2 7 页下引苏轼之文均引自该书,仅标出篇目,不另出注 。 ( 宋) 秦观著,徐培均笺注t 淮海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8 l 页 ( 宋)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t 苏轼文集( 第四册)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1 2 8 页 田 ( 宋) 苏辙著t 栾城三集 卷二,四部丛刊缩初编缩编本,第6 8 8 页下引苏辙 诗皆引自此书,仅标出篇目不另出注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原诗所言:“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 骂,无不鼓舞于笔端。”o 其词则开一代风气,使词不再限于歌唱儿女情长的 婉约之风,从此高唱大江东去,其文则跌宕起伏,有纵横之气,固一时雄杰 也。刘辰翁在l :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 地奇观。 。苏辙的散文风格虽与苏轼不同,但亦足以自成一家,其能名列“唐 宋八大家”,亦足见其成就,苏辙曾自言:“子瞻之文奇,予文但稳耳”堪为 的论。与苏轼文章之摇曳多姿相比,苏辙之文朴实无华,不以辞藻华丽制胜, 而在朴词素句之中自见其风貌。正如茅坤 苏文定公文钞引所说:“苏文定 公之文,其鬓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淡泊,道逸疏 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载海,澄波不扬,而洲岛之棼错,日 星之闪烁,鱼龙之出没,并席之掌上,而绰约不穷者已,西汉以来别调也。 。可见其散文冲和淡泊,波澜不惊,亦为后世所重。其诗虽有知音见赏:“子 由气格皆雅洁,胜吴渊颖,而不能有余妙奇气。韵不及欧,劲不及黄,奇肆 不及子瞻,而妥帖大雅,亦可谓工矣。 。但正由于其“韵不及欧,劲不及黄, 奇肆不及子瞻”,是以很长时间以来苏辙之诗在宋诗研究中“妾身未分明”, 为人所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 ,人民文学f i 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页 。 ( 宋) 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t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5 6 4 页 ( 宋) 苏籀著:栾城先生遗言 。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 页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t 三苏全书) ( 第十八册)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4 2 页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t 三苏全书) ( 第十八册)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4 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日诗史,史固无藉乎诗也。 o 是则黄 宗羲首倡“以诗证史”之说。黄氏之后,陈氏之前,尚有刘师培读全唐诗 发微、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之著作问世。 现有苏辙诗文之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对于诗文的具体解读与赏析,且多 偏重于从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拘泥于对某一篇文章的赏析,可谓“见 一斑而不见全豹”,如 不卑不亢不骄不纵苏辙 是一封 绝妙的自荐信一文,然苏辙之才虽不及其兄苏轼之博大,亦足自成一家, 非一文所能尽现其神采;或将其平生拦腰斩断,对一段时间之诗文进行分析, 而人生虽短短数十年,亦非一时一地所能限,此时如彼,彼时如此,似无补 于对苏辙的全面认识,如l :少公峭拔千寻麓熙丰变法时期的苏辙诗一 文,而从“以诗证史 之角度对苏辙之诗文进行解读似尚不多见。因此,本 文拟以“以诗证史 之视点对其诗文进行分析。以笔者浅见,苏辙之诗文有 以下三方面之价值与意义: l 、有利于对其诗文进行系年,推动苏辙诗文的相关研究。孔凡礼先生 苏 辙年谱对其诗文大部分已进行系年,但亦有很多诗文未定年月,一则由于 其书乃 苏辙年谱,乃记录谱主一生之活动,非仅对其诗文进行编年;其二 乃因为年代久远,一些作品只能大致确定一些年份或季节,而不能具体到时 日,因古人早已远去,“文献又不足徵 ,是以其诗文的系年有些难以判定, 阙而不论,以显其谨慎:其三苏辙有诗近两千首,文尚未计数,对其一一进 行系年,则非年谱一书所能承担,因此亦难免有所缺漏。本文有涉于此时略 加说明,至于对其作品一一进行系年,则留待于此后之研究继续进行,亦非 本文所能范围。 2 、其诗文有利于我们了解北宋之历史,其要有数端,约述如下: ( 1 ) 可以证实相关文献记载是否属实; ( 2 ) 可以补充相关文献之失载。历史久远, 宋史乃元人所修,成书 仓促,杂出众手,且去取不同,有宋一代史实缺漏特甚,而宋人有文集三百 余部,可补正旧史之处甚多。苏辙文集其一也,其文集乃晚年所自定,其真 实性毋庸置疑,大可信据。 ( 3 ) 可以订正旧史之讹误。 3 、苏辙与苏轼情同手足,笃于兄弟之情,生平有一段时间相从甚密,且 其诗歌多相唱和,苏轼有诗,则苏辙和焉;苏辙有文,苏轼亦赏焉,因此其 。 ( 清) 黄宗羲著。南雷文定前集,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l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诗文对研究苏轼亦有相当之价值。 本文论述中,涉及与时贤商榷处非为指出他人疏失,而为说明事实,亦 非敢执此以为高明,因学问无止境,偶有疏失在所难免,且小疵不掩大德, 清人钱大听有言:“学问乃千秋事,订伪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 。笔者谨师其遗意,此文能为苏辙诗文研究引玉之砖,则幸莫大焉,其疏漏之 处,还望大雅校正。 全文分苏辙诗文的研究现状、“以诗证史 源流、苏辙诗研究之以诗证史 等三部分。 。 ( 清) 钱大昕著:潜研堂文集 ( 第九册) 四部丛刊本,第9 3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第二章苏辙诗文的研究现状 一、苏辙诗的研究现状 关于苏辙诗歌的研究,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唱和诗( 名称不一,有称赠答 诗者) 、禅悦诗、政治诗、晚年诗、旅游诗、奉使诗等方面,多集中从文学欣 赏层面分析其背景,阐发其思想,玩味其修辞,而缺乏从史的角度审视其诗 作的研究性文章。谨举两三文,以见其一斑。 如诸葛忆兵l :论苏辙的奉使诗一文,文中虽然认识到苏辙奉使诗的重 要意义:“苏辙作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叙述出使感受、沿途见闻、契丹风 俗、民族情感等等方面内容,在北宋民族交往史上,值得书写一笔。一。但其 文则主要论述其奉使契丹乃民族交流之产物,着重于叙述其旅途感受,先是 在赴契丹途中,对异乡异族有排斥之情,后来逐渐理解不同民族之生活方式, 因而对民族交往的看法比苏轼更通达。其文主要以苏辙奉使契丹前后之情感 变化为线索,而对奉使诗中之史料价值,则甚少发现,文中虽略及中原、契 丹风俗之异同,然一笔而过,并未对此青眼以加。实际上,2 8 首诗作中,出 山、l :木叶山、虏帐都提及契丹风俗,对研究契丹风俗有相当价值。如 虏帐云“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 室欺霜风”,可知当时契丹人居住之所乃是一种毡庐,即今日蒙古游牧民族俗 称“蒙古包 类似的房子,其时契丹虽已封疆建国,然其住所则未脱少数民 族习俗。又如“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 言其依然保持游牧民族 迁徙的生活方式。 黄俊粲 ,戟于江海学刊 2 0 0 5 年第三期,第1 7 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相当大的比例,据赵晓星l :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文统计,苏轼、苏辙诗 文唱和之具体数目如下:“苏轼、苏辙现存唱和诗共计7 4 8 首,次韵诗及原唱 5 3 3 首,用韵诗及原唱9 首,依韵诗及原唱2 首,不和韵诗及原唱1 7 4 首。 o 是以唱和诗在苏辙诗歌研究中备受关注,就笔者所见,已先后有魏建嘉的试 论苏轼苏辙的唱和诗( 一) 、莫砺锋论苏轼苏辙的唱和诗等论文对其进行 解读,续有蔡爱芳 “二苏 及苏门四学士唱和诗研究、卓瑞娟 二苏唱和 诗研究、赵晓星 :论苏轼、苏辙唱和诗、台湾廖志超 苏轼、苏辙兄弟唱 和诗研究等硕士论文及加以分析,一时蔚为大观。多数论文均采取分期形 式对其唱和诗进行论述,如廖志超 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一文分为 少年与初仕时期,在朝与外任时期,乌台诗案至元祜时期,贬谪岭海至北归 时期四个时期。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则分为贬前时期、黄州贬谪 时期、元祜时期、再贬时期,并对苏辙诗文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文中主 要将苏轼、苏辙诗进行一一对比,从字里行间分析其各自立身行事之准则、 待人接物之方式、应对官场之策略,着重于兄弟二人性格异同之分析,而对 于其诗歌的史料价值之论述则间或鳞爪一现,如分析苏辙 次韵子瞻颍州留 别二首诗时认为此诗反映了苏辙沉稳、内敛的性格,是以后来“乌台诗案 未受牵连。 至于苏辙诗的其它相关研究,或析其风格,如詹刚 淡静有味苏辙诗 等文,或论其思想,如王煜 论苏辙的佛家思想一文,类此种种,不一一 列举。 二、苏辙散文的研究现状 如前所述,后世论者多以为苏辙散文成就虽不及苏轼,然亦足以成一家 之风。因此,苏辙散文上之成就不容小视,而关于苏辙散文的研究与其诗歌 的研究一样,多数集中于论析其散文风格,品评其优美篇章,少有人述及其 史学上之价值,但其文中诏议奏对、制文、挽词、墓志铭甚多,其间涉及北 宋政治之史实甚多,不容忽视,因此对众多研究苏辙散文的论文中少有人措 意于此笔者不无遗憾。当然在研究苏辙散文的论文之中亦不乏优美之作,下 文将试析三篇以见其散文研究之貌。 孙虹曾编有 苏辙散文选集一书,自 栾城集选入苏辙散文4 2 篇, 。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 ,吉林大学2 0 0 7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 页 。赵晓星t 论苏轼、苏辙唱和诗) ,吉林大学2 0 0 7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 3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加以解析,并考订了大部分作品的写作时间,是苏辙散文 一个较好的选本。因此在论苏辙和他的散文一文中对苏辙的散文作了比 较详尽的分析,也相当可靠。该文首先简述了苏辙生平履历,对其一生之宦 海生涯作了大致的勾勒,再结合北宋文坛之风气详析其散文之个人风格,其 散文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1 、雅健秀澈,不为平易。2 、藏锋沉馨,丰约合 度。3 、枝叶扶疏,百回千转。4 、汪洋淡泊,一唱三叹。o 执此以读苏辙文集, 所赅大致允恰。古语云:“文如其人。”苏辙之散文也和其人一样,沉静内敛, 不张扬,没有苏轼散文纵横之气,确如其自言:“子瞻之文奇,予文但稳耳。 。金成礼的触处成春,修然超妙苏辙记叙文浅析则按题材将其散文分 为书以刻石留念的碑记、书以赏心适意的池园亭台记、人物传记等三部分。 分修辞简产的应酬文、借题发挥的佳作、迁余委折的自记、情景交融的姊妹 篇、有实录之风的人物传记等方面进行叙述,每一类各举一名篇进行分析, 如“人物传记 举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为例,详析其手法,并与历代墓 志名篇进行对比,曲尽行文之妙。所论苏辙为文特色颇中肯綮,但其误有二, 其一是分类略有不当,碑记则应包含墓志铭一类,而人物传记又不仅仅是墓 志铭,如作者所举 孟德传一文,二者有交叉,而所举之亡兄子瞻端明 墓志铭恰应属于碑记一类;其二在于未能点出苏辙此类文章之史料价值, 以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为例,此铭乃苏轼一生之总结,苏辙亦苏轼心中 撰铭之不二人选 ,因二人手足情深,知之甚笃,由苏辙来为亡兄一生画上句 号,可谓点睛之笔,而苏辙亦不负所望,其文历来为人所传诵,其史料价值 亦不容小觑。而此类碑记、铭文亦甚多,金文虽有涉及,但浅尝而止,可为 一叹! 苏辙散文名篇如 上枢密韩太尉书、 , ( 宋) 苏辙栾城后集 卷二十二,四部丛刊缩初编缩编本,第6 4 8 页 9 陈金强:苏辙 五奇 ,载于现代语文) 2 0 0 3 年第二期,第1 9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感耳目一新,满纸奇言怪语,然未明其“奇”在何处。我们认为,这封“自 荐书 言辞有些夸张乃情理之中,其意在动人视听,以遂其志,乃文人之故 习。如李白 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日: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一m 如真能封万户侯,恐李白早已没有兴趣一识韩荆州矣。 君不闻“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乎! 至近代武侠小说兴盛, 金庸鹿鼎记中仍师其故智,韦小宝云:“生平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 然。”是以其语言表达顶多有些夸张而已,算不得一奇;至于见解奇,此文举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为例,亦未知其“奇 在何处,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于“文者气之所形”,乃文气说之 衍变,文气说始见于曹丕l :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 力强而致。 欧阳修便主张“著气为文”,笔者以为,苏辙所“奇 在于站 在前人的肩膀上,提出了养心二法:一是学孟子养吾心之浩然正气,用内省 功夫于心;二是像司马迁那样游名山大川,交海内俊杰,借助于外力养心。 至于请谒对象奇则更近于无稽之谈,韩太尉果真能“才略冠天下 ,恐亦非“周 公 之比也,特夸诞之习耳。此中数奇,不及一一细驳,上枢密韩太尉书 固是一篇好文,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然如上文所言,恐尚未得知音人耳。 三、与苏辙诗文有关的研究现状 此外尚有许多研究与苏辙诗文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不得不略有所及 相关现状,下文主要论述与其联系紧密的苏辙年谱和其著作整理情况。 苏辙作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盛名虽不及其兄苏轼之盛,但 当时亦颇受时人青睐。所谓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对其生平阅 历、仕宦生涯、著述有详细了解,然后才能通观全局,对其人做出完整的认 识和评价。明乎此,则知年谱乃是了解一个人的一个绝佳窗口。年谱即是按 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一考证谱主的生平事迹,并从中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以 及谱主的交游等情况,对于研究人物有重要价值。年谱这种体裁大约始于宋 朝,据吴洪泽先生l :宋代年谱考论考证:“版刻印行年谱的最早记载,是元 丰七年吕大防知成都时,因编校韩愈、杜甫文集,遂编韩文、杜诗二谱,附 。 ( 唐) 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t 李白集校注 ,上海古籍1 9 8 0 年版,1 5 3 9 页 。 杨伯峻著: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6 2 页 ( 三国) 丕著,宋效永校点。三曹集 岳麓书社1 9 9 7 年版,第1 7 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集刊行。”o 于此可知现存最早的年谱为北宋元丰七年( 即1 0 8 4 年) 吕大防所 作之韩吏部文公集年谱、 :杜诗年谱,缘其诗文与社会关联甚多,联系较 为紧密,如不明了其社会情状,乍读其诗文不甚了了,是以当初之年谱乃附 文集刊行。年谱最先起于文集之整理,以后则渐渐扩展至于作者生平。年谱 虽方兴于宋朝,但有宋一代,已有人为苏辙作年谱。宋代如罗良粥欧阳三 苏年谱、李焘苏颍滨年谱已流传于世,惜佚失已久。今存宋人所编苏辙 年谱见于王水照所编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是书为何抡所编,见于其眉 阳三苏先生年谱一书,郡斋读书志虽有著录,但其书久已湮没无闻,近 由王水照先生从日本搜集并刊印,此谱乃得以重见天日。此外尚有宋人孙汝 听所编:苏颍滨年表,见于 永乐大典卷二三九九,又有缪荃孙抄录本, 刻入其所编藕香零拾一书,其记载虽偶有失误,今人李俊清撰有苏颍 滨年表订误一文加以补正,然以其古旧,依然弥足珍贵。 近人开始编撰苏辙年谱,则始于曾枣庄先生苏辙年谱,其后孔凡礼先 生穷六年之力,写成 苏辙年谱一书,引用总集、别集、史书、年谱、传 记、笔记、诗文评、志书、金石、题跋、书目、类书等八大类共2 3 2 种文献, 博采旁搜,凡有关之材料,均一一征引,此谱是在 苏轼年谱的基础上编 撰而成,因此二人生平活动多有重合之处,后出转精,虽有些许疏失,仍不 失为功力湛深之作。 其二是其作品之整理情况。苏辙之作品其生前已编订好文集,分别为 栾 城集、 栾城后集、l :栾城三集、 栾城应诏集。对苏辙相关著作进行整理 标点行世的工作也始于曾枣庄先生,1 9 8 7 年,他与马德富点校的 栾城集 由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其后,陈宏天、高秀芳点校的 苏辙集、北京大学 古文献研究所主编的 全宋诗苏辙、曾枣庄、刘琳主编的 全宋文苏辙 先后出版,而后以曾枣庄、舒大刚先生主编的 三苏全书搜罗最富,最全, 但其中亦有稍有疏漏之处。而整理工作进行之时也伴随着辑佚,古代作品在 流传过程中,由于文字传抄、版本翻刻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古人作品的亡 佚,苏辙的作品亦复如是。而其中以刘尚荣 苏辙佚著辑考、舒大刚、李冬 梅 苏辙佚文二篇 、 辑考为重要收获。刘文辑出苏辙佚诗 1 5 首,而舒文则辑出苏辙关于1 :诗经、春秋的重要论文,系从明人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颖滨文钞辑出苏辙佚文诗说、 春秋说二篇,于常 见书中能有如此创获,洵为不易。舒文从文理、版本等角度论证 :诗说、 春 。 吴洪泽t 宋代年谱考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第1 2 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o 页 秋说乃苏辙之作,其论精确不移。笔者更可为其提供版本学上的证据,日 本现存尚有宋版名为 :类编增广颖滨先生大全文集的苏辙文集,其中便有 诗说、春秋说二篇佚文。其书国内学者虽不经见,亦未见流传,然此 书王水照先生藏有复印本,系从日本得来,据其再论 真伪之争 一文所述d ,诗说、春秋说两文为今存各本栾城集所无。此外, 全 宋诗苏辙卷二十五收录苏辙佚诗3 7 首,佚句4 条,可谓洋洋大观,然亦 阑入他人著作,需要注意。据胡建升、杨茜 苏辙佚诗辨伪一文所考述( 注 释) 。,现存辑佚诗中有5 首诗非其原作,如 初春游李太尉宅东池为张方 平所作, 益昌除夕感怀、 除夕乃唐庚之诗,类此乃辑佚者误为苏辙之诗。 因此我们在对苏辙诗文进行整理、辑佚时需谨慎行事,不可以轻心忽之。 至于其它关于苏辙的研究如其生平传记、史事考索等笔者就不再一一缕 述了。 以上所述为苏辙诗文研究之大致现状,随着研究的深入,苏辙已由原来 的无人过问到逐渐被人重视,无论其散文还是诗歌,生平还是交游,思想还 是作品,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诗则以唱和诗研究为主,其它的诗尚有 研究拓展余地;散文则以编选集、论述其个人风格为要,次以赏析、品味其 意境,而其文之史料价值,亦有待发掘。其作品之整理则主要以标点、整理 为主,辅以辑佚,但其作品之完整笺注尚无研究专著问世。出现这么多研究 成果固然可喜,但在苏辙诗文的具体研究中我们亦需注意方法和辨伪,以免 将他人作品张冠李戴。 o 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 第十五卷。上海远东出版社l9 9 9 年版第2 5 l 一2 5 4 页 胡建升、杨茜t 苏辙佚诗辨伪) 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 0 0 9 年第五期第 5 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1 页 第三章“以诗证史 源流 所谓“以诗证史 ,即是以诗考史、证史、释史,在诗文中追寻历史的真 相,并由此对一些历史现象作出解释,进而弥补史书记载之阙失。历代文人 学者对诗歌的研究多从修辞、语辞等方面进行赏析,而研究历史的学者则多 从史书中取材,而少有人在诗歌中去找寻史实,也少有人在史书中去求证诗 事。虽然“诗史 一词在唐代已经出现,杜甫之诗也被誉为“诗史 ,但直到 明末清初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才提出“诗补史阙 ,其后则嗣响乏人,流传 未远。近代以来,经学大师刘师培、著名史学家邓之诚先后分别在读全唐 诗发微、 清诗纪事初编等书中“以诗证史”,其方法才渐为人所知。著名 学者陈寅恪先生于1 9 4 4 年在 ,科学出版社l9 5 8 年版第12 页 王尔敏著t 史学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9 2 3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3 页 “史 字是否即今人眼中之“历史”,则实在让人怀疑。前述:“六经皆史 源流考论一文便将历代文献中出现的“史 字视为今人眼中之“历史”,似 未免以今例古,冤枉古人也。严格说来,王阳明之言“五经亦史 与实斋之 说亦有分别。“以事言,谓之史 ,首先已定义“史 即“事 ,与实斋之“史 已有所不同。那么,实斋之“史 究竟指什么呢? 请看文史通义易教上: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o “六经皆史 ,“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据此可知,实斋心中之“史 略近于 政典,此为本证。其次,章氏亦曾有专文对“史 字加以解释,见于:文史 通义史释篇一文:“或问 ,中华书局l9 8 5 年版第l 页 。 ( 清)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 ,中华书局19 8 5 年版,第2 3 0 页 钱穆著t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4 5 5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4 页 集皆精神之蜕迹,心理之征存,综一代典,莫非史焉,岂特六经而已哉? o ” 此论实为达者之言,盖经、史、子、集所述皆人类过往之旧迹,六经皆史, 经史子集等历代典籍皆可谓史,如此则不仅使“诗补史阙”之论、“以诗证史 之法非捕风捉影,夸夸而谈,而且也使其成为研究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以诗证史 诗而被称为史,始于杜甫之诗。唐孟綮本事诗载:“杜( 甫) 逢( 安) 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 史。”。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尽忧患,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独著华章, 故其所写之诗与当时社会生活均有紧密联系。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 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 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此诗 不仅可考知官军何时收复蓟北,亦可藉此以见诗人和国家之紧密联系,可谓 “同呼吸,共命运 ,足见杜甫之爱国情怀。又如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可见开元盛世之时人 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再如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 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虽叙故人相逢之景,然寥寥 数语已曲尽国家兴衰之感,今非昔比,无形中已显现出大唐之盛世不再,辉 煌难续,读之令人黯然神伤。至于三吏、 三别已成名篇,读之栩栩如 生,无怪乎时人誉之为“诗史”。继此而后,陆游、文天祥、吴伟业等人之诗 均有“诗史 之美誉,以其诗皆与时事相关,或叙满怀之壮志,或表救国之 丹心,或见一时之兴亡,均使历史鲜活于诗人笔下,泯灭了时间、空间之别, 使后人读之,如状目前之景,如闻耳畔之声,于此“诗史 之魅力亦大矣。 由此,“诗”与“史 交织在一起。 诗既可称“史 ,则以诗补史阙之论兴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 l :万履安先生序中说:“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 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日诗史,史固无籍乎诗也。 其语虽 不无偏颇之处,然首论“以诗补史之阙 之功甚大焉。其后有邓之诚 清诗 纪事初编、刘师培 读全唐诗发微、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等著作加以 钱钟书著:谈艺录)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2 6 6 页 ( 唐) 盂柴- 著:本事诗 ,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1 7 页 ( 清) 黄宗羲著l 南霄文定前集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l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5 页 发扬光大。今人卞孝萱先生曾言:以诗证史,实有两派:一派为黄宗羲、邓 之诚,采用纪事形式( 如清诗纪事初编) ;一派为钱谦益、陈寅恪,主要 采用笺释形式( 如元白诗笺证稿、钱柳因缘诗释证) 。邓氏曾言:“诗有 异于史,或为史所无者,斯足以证史,最为可贵。 。然观邓氏之书,实深有 隐痛存焉。盖其书成于居住在北平沦陷区时,“取其诗时时观之,钦其节操, 忧患中赖以自壮焉。 。则其书乃忧患之书也,其以诗证史,可谓伤心人别有 怀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与陈垣著通鉴胡注表微一书之 旨可谓心有灵犀也。由此而观是书,可知其所留意处与时事相关亦密也,其 撰述旨趣亦可称“诗史 也,于其以诗证史之成就固然无妨,然掩卷读之终 别有一番风味也。邓氏之作以诗存人、以诗系事、以诗补史,于明清鼎革之 史实,阐微发幽,有大功焉。因易代之后,新朝为前朝修史者必有所删没, 于本朝之史必有所讳饰,如钱牧斋 胡致果诗序有云“至今新史盛行,空 坑、压山之故事,与遗民旧老,灰飞烟灭。 许多历史事实都在兵荒马乱之 际、新史修成之时佚亡殆尽,况清朝文士历文字狱甚酷,后世文人群趋考据, 而清初之史则随着岁月之流逝而近湮没无闻。而清初之诗歌,成于文网未密 之时,不少诗人文士于群雄逐鹿中原之际尚怀故朝复兴之望,因此其于诗歌 这一相对私人性的撰述体裁能畅所欲言,一吐衷肠,是以能略存明清易柄之 际之真貌,于清代官史,“正足以补其缺漏、烛其曲隐、斥其欺瞒、显其篡改 。如清初以拨乱反正、永不加赋为口号,号称与民休息。然魏禧 卖薪行、 孤女行、 孤儿三首,俱辛丑作( 即1 6 6 1 年) 。其诗有云“公私数加派, 私费十倍之。昨日符牒下,有官自北来。道欠及锱铢,执缚谒京畿。 作于顺 治十八年前,已道出“一身但得活,愁苦无终期 的悲号,可见惠政不惠。 此外, 初编致力于搜寻文献材料,使朝章国故、诗人心志重现于天壤,如 据顾景星 , 上海古籍小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5 9 0 页 秦蓁: 略论 ,载于史林) 2 0 0 2 年第三期,第6 1 页 秦蓁: 略论 ,载于史林) 2 0 0 2 年第三期,第5 9 页 邓之诚著:清诗纪事初编) ,中华书局l9 6 5 年版第l9 3 页 邓之诚著t 清诗纪事初编 中华书局l9 6 5 年版第4 2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6 页 读第一部清代诗歌文献学著作 一文已详论之,惜其言 邓氏于诗人小传中叙其生卒年月小有疏失,可谓以不误为误。朱文例举邓氏 之误凡8 条,而夷考其实,则已有3 条已误,如杨熠条言其当享年七十五, 非邓氏所云七十六,程正揆条言当年七十三,非七十四,冯舒条当年七十而 非邓氏云七十一,因邓氏早已于凡例四中言明:“卒年大抵皆由勾稽得之,其 无可考者暂缺。若从公历,须减一岁。”朱氏昧于历法,且未明凡例,而以 之难邓氏,非是。新旧历相差约一年左右,邓氏于此也仅是约略言之,推而 广之,则当日:“若从公历,当加、减一岁。 因新旧历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