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气质人性论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气质人性论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气质人性论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气质人性论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清气质人性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明清气质人性论研究 研究生姓名:张立新 导师姓名:何林夏 学科专业:专门史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年级:2004 级 中文摘要 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上的“天崩地解” ,经济上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业的进一步成熟及人们的消费意识的改变,明代心学和 气学的进一步发展,都使明清思想的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的特征。特别是 在人性论上,明清思想家们通过批判宋元及明初理学家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的人性二元论,逐渐形成了明清气质人性论。 明清气质人性论不是出现在一个思想家或一个思想流派中,而是带有普遍 性,从明代中期以后各个流派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气质人性 论的主张,成为明清人性论的主流意识。本文从分析理气关系的本体论入手, 通过分析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的理气关系,为其人性论找到本体论依据,进而揭 示其气质人性论的基本内容。 全文由五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是明清气质人性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通过揭示明清社会在经 济方面的发展以商业发展和商品消费意识的变化为例,力求为气质人性论 的出现寻找到社会根源;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明代中期心学和气学的发展,力求 从思想内部为气质人性论的出现找到依据。 第二章气为本体的气质人性论,通过分析明清气学的代表人物罗钦顺、王 廷相、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和他们的气质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来理清气学的气质 人性论的主张。 第三章为心学背景下的气质人性论,主要通过分析阳明后学和明清之际两 位心学的代表人物刘宗周、黄宗羲的理气论的变化,考察心学气质人性的主要 内容,揭示心学气质人性论的主要内涵。 第四章是清前期理学争论中的气质人性论, 通过分析清初三位思想家陈确、 陆世仪、颜元具有不同思想背景的人性论主张,以揭示气质人性论在不同的思 想派别中的共同主张。 第五章是在二章至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明清气质人性论所具有的的 ii 特点。以彰显明清气质人性论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全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象的分析,揭示明清气质人性论的 具体内容和独特特点,使明清气质人性论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明清时期 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 气质人性论 理气论 iii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emperamenthuman nature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ostgraduate: zhang- lixin supervisor: he- linxia enrollment- year: 2004 major: specialized history research- orientation: historical philology abstract the period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lm on another hand, it sought its academic foundations from the intellectual angle by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s of philosophy of mind and theory of qi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d on one kind of tothn which made qi as basis. it summarized the opinions of tothn based on qi by analyzing ideas of qi and main viewpoints about tothn of chief representations of qi theory school, such as luo qin- shun, wang ting- xiang and wang fu- zhi, who lived in lm & eq. another kind of tothn which made mind as basis was researched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review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displaced the chief meanings of tothn based on philosophy of mind by analyzing the changing thoughts about the theory of li and qi of post- yang- ming scholars and two representations of mind theory school of the period of lm & eq, that is to say, liu zong- zhou and huang zong- xi. the forth chapter investigated the arguments about tothn occurred among the school of neo- confucian orthodoxy in early qing. it revealed the common idea about tothn appeared in diverse intellectual schools by introducing different propositions on tothn of three ideologists, viz. chen que, lu shi- yi and yan yuan, who all lived in early qing.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s of tothn of lm & eq and analyzed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uman nature on the base of the contents of above thre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it attempted to manifest the concrete contents and particular characters of tothn of lm & eq by presenting many kinds of intellectu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call on scholars more attentions to tothn of lm & eq which it deserves.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lm & eq) the physical nature the heaven nature the theory of temperament and human nature (tothn) the theory of li (principle) and qi (material forc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绪 论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大变动的时期,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更替,还是思想 的改变和学术的转型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思想上,无论是哪个思想流派的思想家, 在社会大潮流的推动下,都不约而同地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无论是理和欲 的关系,公和私的关系,情和性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这些关系中所含人性 的本质问题则是最重要的,人们就是通过论证人性中的气质性善,来肯定人的欲望和情感 的合理性,因为在传统的人性论中,气质之性是产生欲望和情感的根源,只有肯定气质之 性的善,才能为欲望和情感找到合理存在的依据。所以,对气质之性的研究,就成为揭示 明清之际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这项研究,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思想史研究,特 别是明清思想史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进一步解释明清之际的学术变化也有一定 的借鉴作用。 从整个中国人性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 一,从先秦到隋唐,中国人性论主要围绕着人性的善恶展开,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善 恶兼有,还是非善非恶的。孔子有相近之说,孟子主张性善说,人先天具有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之善端,这四端之心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 善恶,非善非恶,可善可恶;其后的荀子则明确主张人性恶,人的本性具有先天的恶的本 性,但又可以变化,通过礼的教化,可以转而为善。秦汉以后,思想家们大都主张人性有 三品之说,中人以上为善,中人以下为恶,是不能改变的,只有中人之性,可善可恶。第 二,从北宋到明代中叶,人性论主要表现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二元论,即人性由天命 之性和气质之性组成,天命之性是先天为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是由于后天禀气而形成的, 所以有善有恶。北宋张载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先河,张载认为,人性有两层,一是天 地之性,一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禀太虚之气而成,太虚之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物的共 同本性,是先天的本性,也是善的来源,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 ,天地之性 对于人来说是好的,人接受的不同只在于善于反省和不善于反省而已。气质之性指每个人 生成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说“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 才,气之偏也” 。气质之性对外物有所追求,张载又称为“攻取之性” 。他说: “攻取,气之 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 ”它是人性中恶的来源。张载主张改变“气 质之性” ,回到“天地之性” ,通过学习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欲,则能“变化气质” ,从而恢 复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 。张载以他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总结了历史上 人性善恶的争论,把人性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后二程把张载的天地之性改变成天命之性,并被朱熹所接受,成为其后人性论的 2 主流。第三,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人性论主要表现为对气质之性的重视,许多思想家 主张人性中只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本身就是善的。这一时期人性论的探讨,是从辩证理 气关系入手,从本体论的角度展开。明清思想家们将程朱的理的本体地位消解,使之成为 气的条理和规律,这样天命之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气质之性就成为了人的本性。 气质人性论成为明清之际人性论的中心课题。 作为人性论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气质人性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国内外 对明清之际的人性论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大多把明清气质人性论看作宋明理学人性论的组 成部分,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但是,明清气质人性论在阳明心学和明清气学的双重作 用下,通过批判程朱理气论和心性论,把人的本性从形上域落实到现实域,从强调虚空无 实的天命到重视实在的情感欲望的气质,使人性更接近于人的本质,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宋 元天命气质二元人性论的特点。明清气质人性论是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论的超越, 是对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大多数明清思想家来说,他们一方面主张人性本 善,以回应孟子人性善的理论,另一方面把孟子摒弃到人性之外的人的气质确定为人性的 核心,以肯定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这无论从思想史还是社会史的角度来看,气质人性 论都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回溯当今学术界对明清气质人性论的研究,可以看出,气质人性论并没有引起学术界 的重视,就目前来看,明清气质人性论大多是作为思想家的个案研究来进行的,更准确地 说,明清之际的人性论作为专题研究,目前还不多见。虽然,对各个思想家的研究来说, 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几乎是每个研究者必须面对甚至特别关注的对象,成为揭示思想家思想 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试图对明清之际的人性论作总体上的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目前还 很少。 学术界对明清之际人性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国内第一步研究明清之际思想发展变化的著 作,后来作为他所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的第五卷出版。这本书将明清之际的思想作为 中国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思潮进行分析,指明了作为启蒙思潮而发挥的历史作用,其中对 于人性论的分析,也是放在启蒙意义上,指出了其变化的特点。 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 ,这是一部到目前为止,有关宋明理学史的最为完备 的研究著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从北宋到清初的理学发展的历史,此书将清初的几位思想 家也放在理学史的范围加以介绍,并对他们的人性论作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分析。 但本书延续了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一书的做法,用唯物和唯心来界定思 想家们的性质,并放在理学和反理学的框架内加以对照,使对这一时期人性论的研究打上 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是一部断代哲学史,作者同样把清初的几位思想家放在明代哲 学的范围内进行分析,指明了清初思想家与明代思想的联系,而明清之际的人性论同样作 为思想的组成部分,被分别放在各个思想家的哲学思想里来介绍的。 3 姜国柱、朱葵菊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 ,是目前为止最为完备的关于中国人性论 史的通史性著作,说它完备,是因为这部著作几乎涉及到了中国人性论的各种形态,几乎 是面面俱到,特别是对明清时期的有关气质人性论的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都做了介绍,可 是著者依然采取了个案研究的方式,并没有把气质人性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给予足够的 重视。 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也可以算是一部人性论通史性的著作,可惜的 是,著者基于现代新儒家的立场和观点,对明清气质人性论很少给予重视,所占的篇幅很 小。 作为思想通史类的研究著作,也都对这一时期的人性论进行了分析,如冯友兰中国 哲学史新编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沈善红、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等。 对这一时期人性论的研究,还表现在众多对单一思想家的研究的著作中,这一部分的 著作有,高令印、乐爱国王廷相评传 ,东方朔的刘蕺山哲学研究 、 刘蕺山评传 , 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和哲学史观 ,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 文本的一种解读 ,陈来诠释与创新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萧萐父、许苏民的王夫 之评传 ,王瑞昌陈确评传等。 以上这些著作对这一阶段人性论的研究,只是作为哲学家的思想的一部分来关注的, 学者们并没有把这一阶段的人性论给以整体的关注,更没有揭示出这些思想家们在人性论 上的共同之处,也没有系统研究人性论变化上的思想史的背景及其意义。总体上来说,就 是零散,没有系统化,没能给气质人性论变化的历史作用给以充分的重视。 对这一时期的思想作专题研究的著作有:龚鹏程的晚明思潮 ,吴明友中国现代 价值观的初生历程 ,傅小凡宋明道学新论本体论建构与主体性转向 ,王国良明 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 ,林国标清初朱子学也都有涉及的明清之际人性论的相 关内容。这些著作都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明清之际思想史的变化的,对人性论的变化没有给 以更多的关注。 对这一时期人性论作专题研究的著作,目前还没有出现。单篇的文章这里主要介绍 三篇,一是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明清时期的人性论 ,在这篇文章中。沟口雄三以气质 之性一元论为主线,分别介绍了王廷相、黄宗羲、陈确、王夫之和戴震的人性论,并概述 了明清时期气质人性论的的基本概况,这是在研究明清人性论的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成 果。二是吴明友的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 ,在本文中,吴根友 把明清之际的人性论分为三种:以李贽、顾炎武为代表的基于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人必 有私”论,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继善成性” 、 “习与性成”与“性日生日成”的辨正、发展 的人性论,以颜元、戴震为代表的“气质之性一元”论,作者这三种归类都有其一定的道 理和依据,但却没能揭示出这一时期的最基本的同一性,给我们继续研究提供了空间。三 是陈来的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理论后果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 子 ,陈来先生梳理了从元代吴澄开始,中经罗钦顺、王廷相、刘宗周到王夫之五人的理 4 气论的变化,认为元明理气论经历了一个“去实体化”的过程,即将朱子的“理”的实体 性取消,转而重视气的本体性,使理成为气的属性、条理,这就从本体论上否定了本然之 性。陈来不像时下一些学者所主张的从思想史的外部,即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所具有的启 蒙意义上来看待气质之性,而是从哲学史本身的发展规律上来看待“去实体化”后气质之 性的发展脉落。这是近几年有关明清气质人性论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 有关这一时期学术史的转变的研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社会和学术的转变为 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基础,这一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萧萐父、许苏民的明清启蒙学术的流 变 ,万明主编的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等。这些著作,给我们研究明清之际气质 人性论提供了学术史的参考。 基于以上现有研究成果的概述,本人认为,明清气质人性论作为中国人性论史上的重 要发展阶段和重要形态,应该给予更加深入的研究。在阅读了所见明清思想家原著和时下 学者的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明清气质人性论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力求对明清气 质人性论做较为全面的梳理,进而揭示其基本特征。 第一章 明清气质人性论产生的思想背景 中国人性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为人性论向先秦性一元论的 复归,虽然宋代以来所形成的性二元形态依然存在,但是阳明心学承继象山学脉,以孟子 学性善论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无善无恶说,试图克服张载、程朱将性歧为二元的做法, 使性由外在天理转化为内在人心。与阳明同时的罗钦顺、王廷相等人在气本论的理论前提 下,将理的超越性和实体性解构,把人性从性即理转化为气质即性,提出了气质一元论的 理论。其后气质一元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形成了明清气质人性论,并发展成中国人 性论史上的最后一种形态。明清气质人性论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理论现象,而是明代中期以 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既有传统学术因缘,也有此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思想的 因素。 明清气质人性论产生于明代中期,虽然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分提出怀疑并非起自 明中期,但是正式将气质之性作为人性的中心内容的还是从明中期罗钦顺和王廷相开始 的。因而我们探讨气质人性论的社会原因也就从明中期开始。从明代中期开始,明代的社 会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清初思想家的话说,就是“天崩地解” 。 这些变化一方面催生了明朝政府的腐朽化,另一方面也使明代及其以后的社会经济有了一 个长足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思想领域对传统的观念展开了讨论,使思想的变化呈 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一新的变化,反应在人性论上,就是对北宋以来的人性二元论的检讨, 对被程朱视为恶之来源的气质人性论的肯定。 5 第一节 明清气质人性论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商业发展为视角 中国商业的产生由来已早,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经描绘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业活动,但是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重农轻商、重本抑 末的政策,把农业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商业则被看作“末”业,所以商业活动一 直处于被抑制的境地,明代前期依然采取这种重农轻商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以嘉靖为界标。嘉靖以后,商业开始出现逐渐繁盛的局面。明清 时期商业的发展,不仅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与前不同 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商品流通和市场的扩大,商业活动的繁盛 经过明初以来一百多年社会的相对稳定,平和的休养生息,明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 有了较大的提高,工农业发展了,生产者的商品意识明显加强,社会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和加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顾炎武记载当时的苏州城的境况是: “吴民不置 其田亩,而居货于商,阛阓之间,望如锦绣。丰筵华服,竞侈相高,而角利锱铢,不偿所 费。 ”当时苏州百姓“不置田亩,而居货于商”的观念和行为说明了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所占的地位。 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盛首先表现为商业市场的扩大。明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 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商品的流通已经突破了狭小的区域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兴盛起来, 如北方河间的商人的经营范围就到了徽州: “河间行货之商,皆贩缯、贩粟、贩盐、铁、 木植之人。贩缯者,至自南京、苏州、临清;贩粟者,至自卫辉,并天津沿河一带,以年 之丰歉,或籴之使来,或粜之使去,皆辇致之;贩铁者,至自沧州、天津;贩木植者,至 自真定;其诸贩瓷器、漆器之类,至自饶州、徽州。 ”可见当时商品流通的地域之广。在 商品流通的同时,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团,这些商人集团拥有大量的资本,财富 积累雄厚,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徽商和晋商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富室称雄者,江南则 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窑粟,其富甚于新安。 ” 明末商业的兴盛不仅出现在商业的市镇,而且触及到较为偏僻的乡村,在商业发展的 影响下,乡村的生产也不再仅仅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所需,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以商品 生产为目的,山东青州的章丘县六乡一带就是如此: “六乡惟东锦川最大,其地近长臼山, 产薪炭,亦多园林,富于梨枣。其次,明季人皆错南山内外而居,多槲材可以构室,而锦 川为诸水所汇,有菱藕芦苇之利。清平多植桑,善饲蚕,能织丝帽,下三乡地宜棉花,此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九江南七苏州府 。 古今图书集成卷八十八船方典 。 谢肇淛: 五杂俎卷四。 6 诸乡之大略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狭乡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也 将原来的用于自家消费的产品,变为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 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的增加,商业市场的扩大,也使得商业市镇大量出现,据乾隆 吴江县志记载,当时的市镇多为明嘉靖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 震泽镇:元时村镇萧条,居民数十家,明成化中至三四百家,嘉靖间倍之,而又 过焉。 平望镇:明初居民千百家,自弘治以后,居民日增,货物齐备,而米及豆麦尤多, 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枫桥目之。 擅丘市:成化中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铁冶为业,至嘉靖数倍于昔。凡铜铁木圬乐 艺诸工俱备。 盛泽镇:明初居民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黎里镇:明成弘间为邑巨镇,居民千百家,百货并集,无异城市。自隆庆迄今货 物贸易如初,居民更二三倍焉。 吴江县市:元以前无千家之聚,明成弘间居民乃至二千余家,方巷开络,栋宇麟 次。百货聚集,通衢市肆,以贸易为业者,往来无虚日。嘉隆以来,居民益增,贸易 与昔不异。 从吴江县的市镇发展来看,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市镇的发展是迅速的,而市镇迅速的发展正 是中国当时商业发展和兴盛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商业的发展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明清城市街市的繁华和店铺的繁多,以山东临清市为 例,明代的临清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之一,明代正德年间, 这里就已经是北方最大的纺织品和粮食贸易中心,商业贸易十分鼎盛,街市繁华,店铺林 立,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店铺有:布店 73 家,缎店 32 家,杂货店 65 家,磁器店 20 余家,纸店 24 家,辽东货大店 13 家,典当百余家,客店大小数百家。另外还有许多未 统计进去的其他店铺如果子店、皮店、弓店、手帕店、故衣店等以及更多无名号的小摊铺, 和难以数计的饭铺酒馆等。 城周长约三十里的临清市拥有如此众多的店铺, 被时人称为 “甲 天下” ,绝非溢美之词。临清尚且如此,当时如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南京和江南苏杭 地区更是繁华。 二 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最能表现这种经济 观念变化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人们在消费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七山东三 。 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 ,转引自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人民出版社 2 0 0 5 年 3 月第 4 4 0 页。 参见万明主编: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商务印书馆 2 0 0 5 年 1 2 月版,第 9 5 页。 7 观念上主张节俭,即使明朝初期,这种观念也依然占据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如江苏江阴, “国初时,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 者出游于市,见一华人,怪而哗之。燕会八簋,四人合坐为一席,折简不盈幅”。但是 明中期以后,这种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消费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为消费行为的变化。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志 记载赣州的情况: “乃今凿朴为琱,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滛,转相慕效。而又不 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 何?”所谓“凿朴为琱,易俭为侈” ,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 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 消闲色彩,地处湖南的衡阳县, “酒肆茶坊, (往昔)止以供客邸之娱耳。今则遍地青帘, 沿街绿焙,昼而聚讼,夜则酣歌,非郡邑之无赖,则闾闬之游手,故市井有十家七酒店, 五户两银官之谣。耗财糜谷,职此之由不有历禁,其流胡底! ”这“遍地青帘,沿街绿 焙”绝非像方志编纂者所说乃是无赖和游手好闲之辈的主要去处,应是当地社会风俗的真 实写照。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消费行为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社会思想往往是社会行为的理论总 结。明清时期消费行为的这些变化,既引起了一些保守者的担忧,也得到了一些激进思想 者的理论支持。嘉靖年间的陆楫就提出了崇奢黜俭,奢能致富的思想: 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矣。噫!先正有言:天地生财,止有此数, 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 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治天下 者,将使一家一人富乎?抑亦欲均天下而富之乎?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 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今天下之财赋在吴 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梁,不操一杼而身异文绣者, 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 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若今宁绍金衢之俗,最号为俭,俭则宜其民之富矣。 而彼诸郡之民,至不能自给,半游食于四方,凡以其俗俭而民不能以相济也。要之先 嘉靖江阴县志卷四风俗志 ,转引自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人民出版社 2 0 0 5 年 3 月第 4 6 4 页。 天启赣州府志卷三舆地志土俗 ,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3 2 册,书目文献出版社, 第 8 6 页。 康熙衡州府志卷八风土志风俗 ,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3 6 册,书目文献出版社, 第 3 0 0 页。 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2 9 册,书目文献出版社,第 6 6 页。 8 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奢俭之风,起于俗之贫富,虽圣王复起,欲禁吴越之奢难矣! 或曰不然,苏杭之境,为天下南北之要冲,四方辐辏,百货毕集,故其民赖以市易为 生,非其俗之奢故也。噫!是有见于市易之利,而不知所以市易者,正起于奢。使其 相率为俭,则逐末者亦以归农矣,宁复以市易相高耶!且自吾海邑言之,吾邑僻处海 滨,四方之舟车不经其地,谚号为小苏州,游贾之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万人,特 以俗尚甚奢,切民颇易为生尔。然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特因 而济之耳,固不专恃乎此也。长民因俗以为治,则上不劳而下不忧,欲徒禁奢可乎? 呜呼,此可与智者道也! 陆楫从人的消费水平和社会生产的关系来论证崇奢黜俭的意义。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是和 社会产品的丰富相一致的,没有社会产品的丰富,消费水平就不会很高。从另一方面来说, 人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不仅不能使社会总体水平下降,反而会成为促进社会繁荣的动力。 正是对奢侈生活水平的追求,才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增加,社会产业增加,人们择业 的机会也就随着增加,人们的生活会更容易。陆楫以苏杭地区为例,认为苏杭地区以奢为 风,奢侈之风带动了苏杭地区的经济发展, “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 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促进了这些产品的生产,因而陆楫认为,这 些消费会给生产者带来好处,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奢风 相反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困,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陆楫的这一思想主张, 是和传统的以“俭”为尚的持家理念所不同的。应该说,这种崇奢黜俭的观点,是符合经 济发展的规律的。而崇奢黜俭思想的出现,说明人民对传统的理念开始产生了反思,预示 着人们开始正视人的感性欲望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而更深层次思考人的本性问 题。 三 商业和商人地位的变化 明代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本的社会,重农轻商,农本商末,崇本抑末的思想 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之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也把商人位居末席,士民工商, 成为历代阶层划分的标准。但随着明代中期商业的发展,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 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人们对商业和商人开始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这种变化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第一、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明朝中后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从事商业的人员逐渐增加,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们转而从事商业活动,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 是明代嘉靖时期情况。随着从商人数的增加,商人自身开始重新给商业和商人定位,认为 陆楫兼葭堂杂著摘抄 ,巫宝三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编(明清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 9 9 6 年版,第 1 3 2 1 3 3 页。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三史九 ,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第 1 1 2 页。 9 士农工商是社会同等地位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 百工,皆治生之业也”,他们把商业看作和农业一样,都是人们为生的手段。有些人甚 至认为从商是除读书、科举之外的最好的选择: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而无成,不若 农贾。 ”虽是农商并举,实际意在说商。反应在明清小说中,甚至出现了经商高于科举的 言论: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 ” 不仅是商人自身对商业地位进行重估,当时的政府官员对商业的地位也给予了重视, 时任翰林编修的张居正认为: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历本稼。商不得通有无以利 农则农病,农不得历本稼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 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 以厚商而利农。 ”张居正农商并举,不分本末,商农互利,表现了他农商并重的思想。而 万历年间的汪道昆更是提出了“商不负于农”的观点: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 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一视而平施之耳。日中为市,肇自神农,盖与耒耜并兴,交相 重矣。商何负于农?”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则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世 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从商农并重到工商皆本,说明明清时期社会对商业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商业的地位在 整个社会中也越来越重要。 第二、商高于工农:商人地位的重新估价 传统的中国社会,商业为末,则商人的地位也被看作是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甚至被看 成贱类,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压制和歧视。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业发展的影响,社会对商 人地位的人士也发生了变化。商人由原来的四民之末,逐渐变成居于士之后,甚至有人认 为,商人的地位比士还高。清代沈垚对宋元以来的商人地位曾有总结: 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世,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此 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婣任恤之 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 人多出于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 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为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岁令二授时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 1 6 4 册,第 5 9 6 页。 李维桢乡祭酒王公墓表 , 大泌山房集卷一零六,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1 5 3 册,第 1 5 4 页。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80 页。 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 张太岳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4 年版,第 9 9 页。 汪道昆虞部陈使君榷政碑 , 太函集卷六十五,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1 1 8 册,第 6 8 页。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 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 4 1 页。 10 沈垚这段话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从宋代以来商人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士大夫阶 层的大部分其出身是商人,甚至世风也因商人转化为士而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睦婣任恤 之风”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人。这说明,商人不仅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商人的 无商不奸的认识,也转变为商人“敦古谊”了;二是沈垚虽然是宋元明通说,单就当时的 历史来看,沈垚是以就近原则来说的,即以晚明之际为论说的重点。 沈垚对商人地位的变化的观察和认定,并非是其首创,明中期以后,思想界对四民的 地位的评估早已有之。王阳明在节庵公墓表中通过记述方麟的生平,表达了他对商人 的看法: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 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 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尽其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工)与农(商)? 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农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 道。 阳明作为明中期儒学的魁首对四民的看法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观点。阳明没有贬低商人, 而是将商人和其他三民同样看待,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没有高下之分, “四民异业而同道”反映出商人在明中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阳明后学何心隐比阳明更近一步,将商人的位置提高到了农、工之前,他说: “商贾 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 ”他甚至认为士商平等: 商贾之大,士之大,莫不见之,而圣贤之大则莫之见也。农工欲主于自主,而不 得不主于商贾。商贾欲主于自主,而不得不主于士。商贾与士之大,莫不见也。使圣 贤之大若商贾与士之莫不见也,奚容自主其主,而不舍其所凭一凭之耶?岂徒凭之, 必实超而实为之,若农工之超而为商贾,若商贾之超而为士者矣。 何心隐不仅将商人提到农工之前,而且把商人和士人并提,已经透露出社会对商人社会地 位的认定,商人的地位仅次于士,甚至和士平等了。到了明末清初的归庄,更认为士贱而 劝人为商,他说: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舜工又一人 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务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归庄告诫严舜工专力于商,不要让子孙为士,虽然有归庄个人的政治观点,但也从另一 个方面反映出明末清初商人地位的提高。 沈垚费习山先生七十双寿序 , 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20 页。 明儒学案第 9 4 1 页。 何心隐集 ,中华书局 1 9 8 1 年版,第 5 3 页。 何心隐集第 5 3 5 4 页。 归庄传砚斋记 , 归庄集卷六。 11 明代中期以后,商业的发展,催生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传统生活 观念的反思,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都给人们对人自身本性 和自身性质进行思考提供了社会的舆论基础和社会物质基础。 第二节 明清气质人性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般以为,宋明理学具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但是,从明代中期以后,明代理学就走出 了一条不同于宋元理学的思想之路。明代思想的转向其中之一就包括人性论的转向,即由 宋元天命、气质二元人性论向气质人性论的转变。气质人性论的形成,是在明代思想转向 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一、明初到明中叶理气思想的转换 明代思想的发展,是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黄宗羲曾说: “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 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黄宗羲 这个评价认为理学在明代达到了一个细致入微的辨析时代,是符合明代思想发展实际的,但 是,他又说: “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 述朱,彼亦一述朱 。 ”这个论断实际上有些武断。如果细致研究明代理学,就可以看出, 从明代初期,学者们就开始逐渐地在对朱子的理学思想提出了修正。 理学从北宋时期二程提出理的概念后,经过二程弟子们的进一步完善,到朱子时已经 建立起了完善的理气理论,确立了理的本体地位。但是,朱子关于理气关系的论述,在朱 子的学生中就有人表示了怀疑,朱子也在给不同的学生答问中表现出了相互矛盾的表述, 但是由于元代和明初将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列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朱子学说便奠 定了它的了主流地位,元代和明初的学者也便以“述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学观点,而 在“述朱”的同时,也对对朱子的思想提出了修正和反驳,黄宗羲所说的“独于理学,前 代之所不及” , “重要的并不在其理论辨析之细密(当然这一点也很重要) ,而在于新的方 向的开辟,在于其纵向地撑开了宋明理学的总体架构,从而使其形成新的探索方向与新的 理论生长点,并在两种不同的方向上都形成超越前人的认识这才是真正所谓前代所不 及 ”,到明代中期,这种修正和反驳就更加明朗。 所谓新的方向和新的理论生长点,其中之一就是对朱子理气论的修正和改变。朱子关 于理气关系,一方面强调理在气先,树立理的本体地位,一方面又认为理和气不能分离, “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但是理气毕竟是形 明儒学案发凡 , 黄宗羲全集第七册,第 5 页。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 黄宗羲全集第七册,第 1 9 7 页。 丁为祥气学:明清学术转换的真正开启者 ,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 0 0 4 年卷,武汉大学出版 社 2 0 0 5 年 1 0 月,第 1 9 页。 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 1 9 8 6 年 3 月第 3 页。 12 上和形下两个层次的,他甚至把理气关系比作人和马的关系: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 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 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朱子在这里突出了理对气的主宰和驾驭的地位。但 朱子的这一比喻,受到了明初学者的反驳,曹端(13761434)说: “若然,则人为死 人,而不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物之原。理何足尚?人何足贵?”朱 子把理比作人,只看到了理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人的死活,曹端将理的普遍性打破,而突 出了理的特殊性,这就消减了理的超越性。 比曹端稍晚的薛瑄(13891465)比曹端更近一步反对朱子的理气关系。薛瑄对于 朱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说法提出了异议,薛瑄认为: 或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窃谓气不可分先后,盖未有天地之先, 天地之气虽未成,而所以为天地之气,则浑浑乎未尝间断止息,而理涵乎气之中也。 在薛瑄看来,构成天地的气是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呈现着浑然未分的状 态,而理则包涵在气之中,这实际上就是批驳了朱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的观点,并且提出了“理在气中”的思想,他说: “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如太极 动而生阳,动前是静,静便是气,岂可说理先而气后也?”薛瑄理在气中,理气无先后 的思想,明显改变了朱子理在气先的理论思路,使理和气不再是分离的,而是合一的,但 是,薛瑄并没有改变朱子的理和气绝是二物的说法。 胡居仁(14341484)不仅同意薛瑄“理在气中”的看法,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因气 以成理”的观点,他说: “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