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针灸康复疗法.ppt_第1页
医药卫生针灸康复疗法.ppt_第2页
医药卫生针灸康复疗法.ppt_第3页
医药卫生针灸康复疗法.ppt_第4页
医药卫生针灸康复疗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刺方法,一、针刺法,(一)毫针刺法1针具毫针是临床治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一般以2830号、13寸的毫针最常用。其结构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图831)。图831毫针的结构,2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是初学针刺者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练针时,可在纸垫或棉团上进行,先练短针,再练长针,然后,进行自身试针或同学之间互相试针。待技术熟练后,才能在病人身上操作(图832)。,3针刺前的准备(1)选择针具:根据针刺腧穴、病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选择体位:要选择好体位,总以患者舒适而能持久,医者便于准确施术为原则,切不可取站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3)消毒: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消毒灭菌的范围应包括针具、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术部位。针具最好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或煮沸消毒,亦可用75%的酒精消毒,有条件也可采用一次性针具。施术者的手指要干净,并用酒精棉球擦洗,施针部位要用碘酒和酒精消毒。,4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用左手指端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身,称“押手”。常用的进针方法见表831、图833。,表831常用进针方法,图833常用进针方法,5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的。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方法(表832、图834)。,表832、图834针刺角度,(2)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损伤内脏及重要组织为宜。具体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形、穴位、病情而灵活确定。,6行针与得气(1)行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感并发挥疗效而施行一定的手法。(2)得气:是指针刺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或这种感应的传导,施术者感觉针下沉紧。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缓慢,疗效差。,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1)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图8351),图835行针的基本手法(1)提插法,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图8352)。,图835行针的基本手法(2)捻转法,(2)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下列几种.,指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用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刮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弹针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8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常用的刺激强度分强、中、弱三种。一般来说,强刺激有泻的作用,弱刺激有补的效果,中刺激相当于平补平泻。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三个方面。如胃肠痉挛时,针刺可以解痉止痛,当胃肠弛缓时,针刺又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又如针刺足三里、关元可以补虚,而针刺十宣、少商多用于泻实。,针刺主要补泻手法,针刺主要补泻手法,针刺主要补泻手法,针刺主要补泻手法,9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应依据病情而定。一般的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补泻操作完毕即可出针,亦可留针1020分钟,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疗效。,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住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10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1)晕针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多汗,心慌,四肢发冷,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脉微欲绝。处理:立即停止进针,将针全部取出。平卧,头稍放低,保暧,给饮热开水或糖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正常。昏迷者,掐人中、中冲;灸关元、气海、百会。若不凑效,可采用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体弱者慎刺;过饥、过饱、大汗、大泻、大失血者勿刺;患者体位要舒适耐久,医生的手法不宜过重。,(2)滞针现象:针呆滞在体内,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觉局部疼痛。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可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以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所致者,可向相反的方向将针捻回,必须要小幅度捻转,慢慢退出。预防:对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畏针心理;捻转时角度不宜过大,更不能单向捻转。,(3)弯针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角度和方向,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到疼痛。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根据针身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缓缓退出;若因体位改变,则应先让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预防:医生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病人体位要舒适,勿随意移动,并防止外物碰撞。,(4)断针现象: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处理:嘱患者切勿更改原有体位,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断端外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再取出;若断针完全陷入皮下或肌肉深层,则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选择质量好的针具;不要将针全部刺入;行针勿过猛;妥善处理弯针与滞针。,(5)血肿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若出血量较多,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或出血在重要器官的深部者,宜先作冷敷加压止血,再做热敷并在局部轻轻揉按,以消散瘀血。预防:要熟悉解剖位置,避免刺中血管,出针后应按压针孔。,(一)配穴处方的原则1近部取穴法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取穴。如前额痛取印堂、耳病取听宫、胃病取中脘。2远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