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用历史的眼光理性地概括了二胡乐曲创作发展的脉 络,剖析了2 0 世纪二胡艺术获得大发展的因素,总结出其成 功之作的创作特征,并分析了当今二胡乐曲创作中存在的问 题,展望二胡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即探讨二胡艺术乃至民族 音乐发展的前景。 在民族音乐创作处于探索期的今天,本文的写作对于二胡 及其它民族器乐的创作,以及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关键词:二胡乐曲创作发展现状分析展望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 r a t i o n a l l yg e n e r a l i z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s e q u e n c e o f e r h um u s i cc r e a t i o nf r o mah i s t o r i c a l p o i n t o fv i e w ,d i s s e c t e dt h e f a c t o r so fe r h ua r t w i n n i n g e x c e s s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2 0 c e n t u r y ,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c r e a t i v ef e a t u r eo fs u c c e s s f u lw o r k s ,a n a b 7 z e dt h e c o n t e n t i o u si s s u e so fc u r r e n te r h um u s i cc r e a t i o n ,1 0 0 k e d i n 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o fe r h ua r t ,a n d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p r o s p e c to fe r h u a r ta n de v e nn a t i o n a lm u s i c n o w a d a y s ,w h e no u r n a t i o n a lm u s i cc r e a t i o ni s i na n e x p l o r i n g p e r i o d ,t h i st h e s i sh a s a c t i v ee n l i g h t e n i n ge f f e c to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e r h u a n do t h e rn a t i o n a li n s t r u m e n t s ,a n d o nt h e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a t i o n a lm u s i c k e y w o r d s :e r h u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u s i cc r e a t i o n ,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p r o s p e c t 3 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 一、序言 ( 一) 二胡的历史沿革 我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 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 胡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 中,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古老的拉弦乐器奚琴、嵇琴、马尾 胡琴不断的演变、发展并派生出来。 我国拉弦乐器的出现晚于敲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现于唐代时期。旧唐书音乐 志日:“扎筝,以竹片润其端而扎之。”扎筝由筝衍化而成, 筝除一般演奏外,还采用竹片摩擦其一一端琴弦而发出类似拉弦乐 器的声音,此后逐渐产生这种与筝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七弦乐器一 一扎筝。扎筝的形制虽与现在的二胡,及其它胡琴类的拉弦乐器 差异很大,但它作为我国音乐史上出现最早的拉弦乐器之一,对 当时及后世拉弦乐器的发明和改进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大约与扎筝同一时期的拉弦乐器还有奚琴,据乐书( 宋 陈呖撰) 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 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z j 玄1 q 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问用焉。”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泛称,这说明奚琴起源于我国 北方少数民族( 奚族) 地区,是“奚”人所喜爱的乐器,并已流 传于民间了。奚琴由奚族传入中原,中原的汉人称胡人的乐器为 胡琴,这可能就是“胡琴”名称的由来。奚琴的演奏方式与扎筝 相似,不同的是奚琴仅有两根琴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拉奏,其形 制与现在的二胡十分相似,只是琴杆、琴筒较短小,没有千斤, 可以说奚琴是我国最原始的胡琴。 宋代时奚琴又名嵇琴,有纪念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 家嵇康之意。从演奏技术上说,当时已有“一弦嵇琴格”即独弦 演奏的高超技艺,“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 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宋沈括梦 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 。与此同时,马尾胡琴在我国西 北地区已经流传,它的出现为我国拉弦乐器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条 件。嵇琴在琴弓的构造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的竹片摩擦琴 弦改为马尾摩擦琴弦,使得嵇琴的音质、音色起了极为重要的变 化,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可以说这是二胡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 里程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由自怨单于”,反映了当时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月j 马尾做琴弓演奏胡琴的情景及胡琴声的动人魅 力。嵇琴在宋代是很盛行的拉弦乐器,被列为教坊乐队的主要演 奏乐器之一,在东京梦华录卷九和武林旧事卷、卷四 中都有记载,并且在教坊中演奏嵇琴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演奏琵琶 的人数,说明嵇琴在宋代得到重视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元代时胡琴常用于宴乐,在蒙古族的祭祀和军队里面使用也 比较普遍。其形制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元史礼乐志( 明 宋濂等撰) 中有这样的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 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火不思”是一种圆腹 以皮为面的四弦弹拨乐器,由此可以推断,胡琴的琴筒是以皮蒙 面的。在敦煌榆林窟第十窟的元代飞天中,已有手持胡琴的图 像。从明代麟堂秋宴图卷中所见使用的胡琴看,已经是卷颈 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两弦间拉奏,也有千斤,与今天的二胡形制 相比是相当接近的。 胡琴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使得这一拉弦乐器的音质、音色 更加婉转柔美,舒展流畅,见长于表现抒情的音乐,因而很快被 民间合奏所吸收。这种乐器合奏的组合形式及演奏风格,对明、 清时期产生的多种民间丝竹乐合奏形式及其发展,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明、清时期,随着我国民族大融合,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 交流和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胡琴适应各地不同的音 乐风格逐渐发展成为多种拉弦乐器。 一千多年来,拉弦乐器在我国不断地演变、发展,至今我国 拉弦乐器已发展有五十种以上之多,其中胡琴的种类和数量占据 了较大比重,而在众多的胡琴家族乐器中,二胡的影响最大、流 传最广、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 ( 二) 二胡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 二胡为现代名称,过去民问多称为胡琴、嗡子、胡呼等,二: 胡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在我国各地的使用相当广泛,是 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和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和主奏乐器,并 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民间丝竹乐中的江南丝竹乐、二人台牌子 曲、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广东音乐、潮州丝弦等,戏曲音乐中 的河北梆子、哈哈腔、宝县秧歌、拉场戏、吉剧、龙江剧,还有 白拉自唱的襄阳小曲、江西道情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二胡 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遍的程度。 “五四”时期杰出的民族器乐家刘天华对二胡进行了系统地 规范,使之越上了专业化的台阶,并通过大量地创作和演奏把它 作为独奏乐器搬上了音乐舞台,更加充分发挥了其艺术魅力,巩 固和增强了它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 作为我国拉弦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二胡深深扎根 于我国民族音乐之中,从民族音乐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着养 份,不断地成长繁荣。特别是近百年来,二胡乐曲的创作,从民 间涣散的状态,经过科学的规范,专业性的增强,技法的锤炼, 到创作的繁荣,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已经达到了一定 高度。它的音乐内涵丰富,表现力极强,从风俗民情的描述,到 内心情感的抒发,直至理性的思考,以及它的表现技法、表现范 同,在我国民族器乐中是首屈一指的。 近现代二胡乐曲创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深刻 地反映着时代的追求与呼唤,展现了人们对社会巨大变革的体验 与感受,赋予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呈现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 承、发展与突破,以及中外音乐文化的交融;展现出我国灿烂多 彩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特征。可见,二胡这一乐器在我国民族 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二胡乐曲创作发展时期 二胡从最早的雏形即奚琴演变、发展到今日,其形制不断地 改进和完善,制作工艺水平也日趋精良,这为二胡在2 0 世纪这一 百年中的进一一步发展,为二胡乐曲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必 需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千余年来,二胡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的伴奏、合奏之 中,而作为一门独奏艺术,真正发展其演奏特色,拓展其表现能 力,增强其艺术魅力,还是近百年的事。对于独奏表演形式而 言,独奏曲目的创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二胡作为独奏乐器在音 乐舞台上的繁荣发展,是与二胡乐曲创作的发展分不开的。 近一百年来,二胡艺术的历程是一个曲折、变化,不断创 造、不断探索的过程,依据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题材、体裁等 方面的演变,大致分三个阶段概括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 ( 一) 初创时期( 1 9 1 5 1 9 4 9 ) 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 中,在封建、专制、保守与民主、进步、科学两大营垒的激烈搏 斗中,一批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器乐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大 多用深沉的笔调和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对黑暗生活的愤懑与抗 争,对痛苦生活的哀怨,及对新生活的渴望。 这一时期,二胡乐曲创作以刘天华、阿炳的作品为代表,同 时还有蒋风之、陈振铎、陆修堂、刘北茂等人的作品,为二胡这 件乐器的崛起,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奠基性作用。刘天华与阿 炳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为二胡艺术的发展高高树起了两面大旗,使 其在民族器乐领域占据了十分醒目的地位。 1 刘天华 杰出的民族器乐家刘天华是发展二胡艺术的划时代人物,他 以对二胡艺术观念上的更新和形式上的突破而名垂史册。他把二 胡从放任自流、白娱自乐的民间状态,提高到专业化创作与演奏 水准,在现代高等学府设立专业教学,使二胡独立地进入音乐会 演出,并引起中外注目。刘天华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意识形态、 学术思潮发生巨变的“五四”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大量 西方文化涌进中国。在这种环境中,他学贯中西,既融会贯通, 又大胆创新,对二胡艺术的提高和发展,从演奏和创作两方面都 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技法上作了多种规范和突破:固定二胡定 弦音高( d 一a ) ;首g , j - - 胡各把位;在二胡曲谱上标记弓法、指 法,并加以规范;创造性地发展演奏技巧,如同音轮指、同指大 滑音、连顿弓、大段颤弓、泛音等方面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 了二胡的表现力,而且给当时整个民族器乐的创作带来了革命性 的影响。 在规范和革新演奏技法的同时,刘天华从1 9 1 5 年酝酿创作 病中吟开始,陆续写作了4 7 首二胡练习曲及二胡独奏曲月 夜、空山鸟语、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 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二胡练习 曲的创作,使我国二胡教学有了第一套科学化、系统化并体现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的教材,从而弥补了民间口传心授教学方 法的不足。十首二胡独奏曲可谓是二胡艺术有史以来的开山之 作,这些作品形态各异,意味深远,在曲式结构、旋律、节奏、 速度和力度的处理以及情态和美感功能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充分发挥了二胡演奏的各种技法,成为二胡音乐上的经典杰作, 被誉为“二胡十大名曲”。 从刘天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一种中西的融合,既充 分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又巧妙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创作手法简练 朴实,音乐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感人。他的创作和演奏革新把二 胡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使二胡成为专业化的独奏乐器。 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刘天华,他的作品具有 无产阶级的性质,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心声,鼓舞、激励着大众, 他的这种服务于大众的文艺创作思想,在当今和未来二胡及民族 音乐的创作中都应当从根本上把握。 2 阿炳 现代二胡历史上另一位音乐家是盲人阿炳,本名华彦钧。他 汁 身于道士之家,长期受道家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熏陶,在二胡演 奏和创作方面尤为突出。阿炳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的音乐就取材 于民间,富于淳朴的民间特色和深厚的传统底蕴,是“民间二 胡”的代表。阿炳的演奏艺术沿着民族传统的道路,客观上对民 族音乐进行了广泛概括、高度提炼和不断净化,体现出独特浓郁 的民族风格,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阿炳的演奏非常独特,比现代二胡一般定弦( d 一a ) 要低五 度( g d ) ,音色显得苍老低沉。在把位、指法、揉弦、弓法等 技法处理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灵活地运用内外弦高把位,尤其 发挥了内弦深厚的音色,以及空弦上的弹拨技巧,这些在他的演 奏中都可以领略到。 阿炳是一位民间艺人,由于他的创作是直接用二胡来演奏, 因而只留下三首二胡独奏曲的音响资料。类似变奏曲式的二泉 映月,主题鲜明,层层展开,丝丝入扣;多段体式的听 松,铿锵有力,形散神聚;以及寒春风曲,语调自然,板 眼灵活,有着民族语言的亲近感,这些都是阿炳留给我们的宝贵 财富。 就这样,刘天华和阿炳在2 0 世纪上半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 和生活状态下,改进、丰富着二胡演奏技法,致3 j t - 二胡作品的 创作,为二:胡艺术在现代乐坛卜立足、发展,各自做出了具有历 史意义的贡献。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表达音乐家个人内心世界为 主的倾向,个性十分鲜明。刘天华的作品表现出彷徨、苦闷、挣 扎、向往及寻求理想的心态,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矛 盾心理;阿炳的作品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 求与信念。除他们两位的创作外,还有蒋风之创作的长夜及 改编移植的汉宫秋月、熏风曲等古曲,陆修堂的还乡 行,刘北茂的小花鼓,陈振铎的田园春色等;由江南 丝竹乐改编、民间集体创作而成的二胡独奏曲行街、中花 六板、欢乐歌等,也都成为初创时期的传世之作。 ( 二) 兴盛时期( 1 9 4 9 1 9 7 9 ) 新中国的建立对文化艺术的变革及发展趋势的影响是极其深 刻的,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增长,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普通百姓对文 化生活的需求,给传统艺术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生态环境。二胡同 其它艺术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一方面重新组建的 各级音乐学院民乐系均设有二胡专业,使二胡的专业教学、表演 两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为满足广大人 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二胡的创作从形式体裁到内容都获 得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二二胡独奏曲的创作获得了历史性的丰 收,新作佳作接连出现。粗略统计,这时期仪二胡专集就出版 了数十种,乐曲近五百首。 1 文革前时期( 1 9 4 9 1 9 6 6 ) 这一时期是刘天华之后的第一个二胡乐曲创作高峰期,特别 在1 9 6 3 年的“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上,更是出现了不少优秀 之作。这时期作品大多描绘和赞颂了新中国的大好河山,是一幅 幅讴歌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和建设新中国的动人诗篇,在题材、 体裁、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提高。音乐风格 从传统的擅长表现悲哀、忧愤的情绪转变为表现热烈、欢快的情 感,从个体自我的“多愁善感”转向对民族心态及民俗风情的群 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早期参与二胡作品创作的大多数是二胡演奏家,他们凭着对 二胡性能、技艺的掌握和对民间音乐的熟悉,写作或改编、移植 了很多优秀之作。如盲人音乐家孙文明创作的流波曲、弹 乐,他的创作完全吸收民间音乐素材,作品及演奏均独树一 帜,特别是他的无于斤二胡演奏为二胡艺术开创了一条新路,让 人耳目一新。黄海怀创作的赛马可谓家喻户晓,至今深受广 大人民喜爱,乐曲运用富有特色的蒙族羽调式旋律,加之复杂多 变的快弓、顿弓技法,使全曲热情奔放,舒展自如,中间巧妙地 设计右手拨弦技巧,伴以扬琴声部的主题旋律,达到极好得演奏 效果。根据东北民间乐曲移植而成的二胡曲江河水,也是一 首成功之作,此曲运用富于变化的慢长弓和左手压弦技术的配 合,使音色低沉,音调如泣如诉,生动地刻画出悲痛欲绝的人物 形象。另有一些乐曲,如刘明源的河南小曲,项祖英的梆 子风,赵震霄、鲁日融的秦腔主题随想曲等等,则运用戏 曲音调素材创作而成,在技法上充分运用特定的滑弦、压揉、抖 弓等演奏手法,使曲调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 这一时期的乐曲在曲式上多采用“a - b a ”的三段式,如 拉骆驼、山村变了样、赞歌等乐曲,二胡常用演奏 技巧如快速换弦、快速换把、各种滑音、压揉、滑揉等,大都最 早应用于这时期作品中,其中较为突出的技巧是快弓,大大增强 了二胡的表现力,如新农村、赶集等乐曲,“快弓乐 段”的创作亦受到许多曲作者相当程度的重视。 5 0 年代后期,一些专业作曲家开始介入二胡乐曲创作,这对 于一向处于“业余状态”的二胡创作领域而言,不仅意味着创作 者和作品的增加,而更是这- - g i j 作领域在作品主题容量、艺术质 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刘文金创作的豫北叙事曲和 三门峡畅想曲标志着专业创作已进入二胡领域。它们无论是 在题材的广度、主题形象的塑造,还是在音乐语汇的创新,或者 是在整体结构、调性布局及气势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开掘,对当时 整个民族器乐的创作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为二胡艺 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阶段。 刘文金具备系统的作曲理论和功力,他创作的这两首乐曲充 分发挥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并有机地运用了二胡与钢琴的组合, 使二胡独奏曲的创作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豫北叙事曲以豫 剧音乐及河南地方民间音乐的音调为素材,运用带华彩乐段的三 段体曲式,全曲乐段鲜明,快慢相济,情绪层层推进不断高涨, 钢琴伴奏舒展而明朗,大滑音及对句、剁句、托腔等戏曲音乐唱 腔手法的使用,更增强了乐曲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三门峡畅 想曲运用西洋回旋曲式结构,乐曲布局舒张有致,旋律既集中 又富于变化,调式调性转换自如,每一乐段之间都频繁运用调性 转换和调式对比,连续快速十六分音符的炫技性乐段,增强了二 胡演奏的技巧性,在当时是一首高难度的二胡独奏曲。这两首作 品不但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深刻地反映时代特征,而 且手法上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的关系。如调性上运 用多调色彩,转换时采用民族的“旋富转调”思维;结构上不拘 泥于传统的三段式,又在传统中求得变化等等。这些超越同时代 的特色和创新,使这两首作品对二胡乐曲创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 属于同类作品的还有曾加庆的山村变了样、赶集, 钟义良的春诗,时乐漾的湘江乐,王竹林的金珠玛米 赞,曾寻的拉骆驼等。这些作品的创作与当时中国音乐创 作的主体倾向是趋于一致的,即大都以固有的民间音调为素材, 运用西洋和我国传统的作曲手法进行创作,试图寻找一个结合 点,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并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较为 完美的境界。 总之,1 9 4 9 1 9 6 6 这个时期二胡乐曲创作领域有了“业 余”、“专业”两支作曲队伍的联手探索,努力奉献并取得了重 大收获,为二胡艺术发展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2 文革后时期( 1 9 6 6 1 9 7 9 ) 自1 9 6 6 年文革事发,中国的文化艺术被专制主义所封杀,一 切都处于停滞状态,二胡艺术的发展同样遭到了这样的命运,直 到文革后期“四人帮”倒台才逐渐有所恢复。由于思想的禁锢与 保守,二胡乐曲的创作整体较为沉闷,但不乏优秀作品的出现, 如顾武祥、孟津津的喜送公粮,王国潼、李秀琪的奔驰在 千里草原( 此曲运用了抛弓技法) ,杨惠林、许讲德的喜唱 丰收,王国潼的怀乡曲等等乐曲很有影响。 这一时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王国潼、张韶、周耀锟等编 著的二胡练习曲选的问世,又为二胡科学化的训练提供了极 好的教材。这本教材与之后的二胡练习曲选续集非常系统地 总结和明确了练习二胡基本功的几个方面,即音准、节奏、指 法、弓法、音乐表现等,并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强化训练,为 二胡学习者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科学、系统地练习方法, 为提高二胡的演奏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十年代后期起,二胡乐曲创作与整个中国的艺术创作一 样,开始了复苏,进而步入繁荣的境地。陈耀星的战马奔腾 雄壮有力,气势高昂,乐曲在二胡演奏上创造性的使用了大击 弓、双弦扫奏及快速半音模进等一系列新颖技法,生动地模拟出 马蹄声、嘶杀声等战斗场面,演出效果极佳,在二胡界风靡一 时;而他的陕北抒怀,则以其强烈的旋律感和浓郁的地方色 彩,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由闵惠芬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唱 段改编的洪湖人民的心愿,具有较深的情感容量;刘长福的 草原新牧民奔放豪爽,风格纯正;苏安国的幸福的歌儿唱 不完则用双千斤二胡来演奏,使音域扩大了一个纯四度;以及 王国潼的翻身歌,朱昌耀的江南春色等等,涌现出一批 优秀的新作。 新中国建立至七十年代末这一阶段确实是二胡艺术繁荣发展 的兴盛时期,大量优秀新作品的创作,增添和积累了二胡的演奏 曲目,改进和丰富t - :胡演奏技法。在继承刘天华、阿炳等前辈 的基础上,现代二胡艺术获得了很大地提高和发展。 ( 三) 新探索时期( 1 9 8 0 - - 1 9 9 9 ) 文革的结束标志着文化专制主义的破产,而文艺领域彻底从 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的不断扩大与深化,社会经济、政治的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对外交流的广泛与频繁,处在这一历 史阶段的二胡艺术,进入了发展的又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二胡 乐曲创作的题材较七十年代以前更为广阔深入,创作思维更加灵 活开放,体裁、形式、音乐语汇、技法等方面也大为丰富一:胡 艺术的发展更加繁荣了,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丰富 性,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乐曲创作倾向于大型体裁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演奏家技艺的成熟,乐器制作工艺的改 进,乐队合奏水平的提高及更多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等多方面因 素,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出现了一股“协奏曲热”。类似协奏 曲、叙事曲这种大型体裁乐曲的创作热潮,在当时并不限于二胡 这件乐器,而是同时出现在琵琶、笛子、古筝、阮、打击乐等 多种乐器的创作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胡在这次新的创作浪潮 中扮演了“领头人”的角色,并且成功率很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二胡艺术由于刘天华、阿炳二位的 天才创造,使之起点甚高,建国之后又由于教学、表演和创作三 大领域的兴盛发展,特别是通过大量小型优秀独奏曲目的探索和 积累,都是这些大型作品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当然,二胡演奏技 巧的极大丰富,演奏者们在音乐表现力及音色、音质等多方面的 探讨和提高,都为大型作品的创作、繁荣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基础 保障。 刘文金于1 9 8 1 年完成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可以说是 八十年代早期大型作品中最耀眼的“明珠”。作品分四个乐章, 犹如一副副生动的浮雕,咏诵着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乐曲 突出了二胡擅长抒情的特点,乐队与二胡相映衬,并充分发挥了 乐队的整体功能。全曲以磅礴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民族 博大而深沉的历史。创作者一方面力求把握浓郁的民族风格,保 持与传统音乐语汇的渊源,另一方面又不依托民间音乐的具体音 调,而在广泛吸收、消化、溶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 整首作品洋溢着十分亲切的民间韵味,又充满着富有时代感的新 气质,振作精神、催人奋进。 此类大型体裁的优秀二胡作品有:张晓峰、朱晓谷根据杜甫 的同名诗创作的叙事曲新婚别;关铭采用陕北民歌“信天 游”的音乐素材创作的叙事曲蓝花花;吴厚元以歌剧江 姐的主要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何占 豪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创作的二胡幻想曲莫愁女;还有崔新、 朱昌耀的枫桥夜泊,杨青的霜满天、二胡与交响乐队 残照,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郑冰 的a 商调式幻想曲等等,这些作品都使二胡演奏技术更加丰 富,使其表现功能有了更大的容量和宽度。 2 现代主义音乐技法和语言的新探索 创作中大胆运用2 0 世纪现代技法,是这一时期二胡作品另 特征。它们力求打破独奏旋律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完整性和鲜明 性,使之在复杂而远距离的调关系上自由运动,并以奇异、“诡 谲”的语法造成种种绚丽斑斓的色彩,用以展现充满个性、极富 幻想的内心世界。 1 9 8 5 年4 月谭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中大多数作品运用“新” 语汇,与传统音乐语言形成较大差异,在民族器乐领域掀起了现 代技法创作的浪潮。双阕是音乐会曲目之一,也是那次音乐 会后少数被保留下来并经常上演的一首二二胡曲。作者运用传统乐 曲良宵的主题引发出一段段趣味盎然的音乐,但它们不是我 们“传统的耳朵”所习惯的那种音调。与其呼应的是稍晚几年由 何训田创作的二胡协奏曲梦四则,作者选择“梦”为主题, 为音乐创作同时也为演奏者、欣赏者留下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和思 维空间,音乐语言的运用更是别出心裁,甚至大胆无羁。乐曲放 弃了二胡最擅长于表达的歌唱性,而是把揭示其多样化的音色作 为主要追求目标。整首作品听众几乎听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某个完 整的旋律片段,二胡仅仅作为一种音色与乐队配合,只有节奏、 音高趋势、力度强弱等变化。 这一时期运用现代技法创作的二胡作品还有:郑冰创作的 第一二胡协奏曲,高为杰创作的低音二胡与交响乐队玄 梦,赵晓生创作的二胡与钢琴听琴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极 大地丰富了二胡创作领域,更重要的是它们引发了全新的创作观 念,启迪了更为宽广的创作思维。它们把二胡的表现范围从风土 人情的描摹上,拓展到用于表现一种新颖的理性意识与深层心 理,使音乐抽象而充满哲理。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技巧和概 念,强调演奏者的音乐艺术素养,赋予二度创作以更大的自由与 难度。 虽然这类作品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它们的出现对于二二胡乃至 整个民族器乐创作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 响。 3 外国作曲家加入二胡乐曲创作领域 这一时期有三首外国作曲家创作的大型二胡作品。日本作曲 家服部公一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作品上 半阕融入某些日本音调,下半阕使用了中国民间旋律,由此体现 出作者的一种“跨文化”追求。日本现代音乐作曲家石井真木创 作的飞天颂歌,以敦煌壁画为主题,通过二胡与管弦乐的演 奏,抒发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赞颂和向往。韩国作曲家朴范薰创 作的二胡协奏曲香,完全遵循韩国传统音乐风格,具有创造 性的是将二胡与奚琴这两件同源的弦乐器放在一起,暗示着中韩 两个民族千余年来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这三首作品的出现意 味着,二胡这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中国民族乐器,越来越多的受 到世界的关注。 4 移植西洋小提琴作品 二胡作为- - f q 新兴的器乐艺术,没有古琴、琵琶那样深厚的 历史沉积,因而也就没有那样大的传统桎梏,为求得发展,二胡 对古、今、中、外的各类音乐兼容并蓄,多方吸收,这正是二胡 艺术近百年来虢得历史性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为弥补一i 胡作 品和教材在技术技巧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拓宽二胡的音乐表现范 畴,移植小提琴作品越来越多地被广泛使用。如早期移植作品有 流浪者之歌、霍拉舞曲、查尔达什、野蜂飞舞 等,近年来无穷动、卡门主题幻想曲等作品相继在音乐 会中演出,并逐渐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移植曲目调式、调性复 杂,变化音多,在听觉和指法安排上彻底打破了二胡传统把位的 划分,向演奏者植入了崭新的把位观念。其技巧难度大,音程关 系复杂,大量的琶音、快速经过音、人工泛音、快速大跳、复杂 的节奏与节拍等等,对提高二胡演奏技巧、更新演奏观念、丰富 二胡表现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地推动作用。 9 0 年代中叶,当人们仍沉迷于探讨这时期的一系列新作之 时,当二胡教学和表演领域仍积极地向更深度发展之时,二胡创 作领域却是新作寥寥,力作更少。曾经主动参与创作的作曲家们 似乎转向了别的领域,而对创作一向积极的二胡演奏家们也降低 了热情,两支“主力部队”的同时后撤,使原本以创作为动力的 二胡艺术,步入了自发展以从未有过的“寂寞”时期。这难道是 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性衰微吗? 抑或是二胡创作领域出现了某些 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那麽今后二胡艺术发展的前景又如何呢? 我 们将怎样再度繁荣二二胡乐曲的创作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二 胡艺术的“命运”,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本文第三、四部分将 就这些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 三、二胡乐曲创作现状分析 从对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的概括和分析中,我们总结出2 0 世纪二胡艺术大发展时期的乐1 曲o , t l 作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 发现了当今创作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一) 2 0 世纪二胡乐曲创作特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性评价,2 0 世纪二胡乐曲的创作在数 量、质量及其对民族音乐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无疑有着辉煌的 业绩。可以说,没有这些优秀作品的问世,就没有今天二胡艺术 如此大的发展。在数量如此庞大的二胡曲目中,我们注意到大凡 成功的作品都具备了几点重要因素,而这些作品的成功因素也就 逐渐形成了本世纪二胡乐曲创作的特征。 1 揭示社会生活,体现时代风貌 这些作品表现了各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从取之不尽的生活源 泉中,选取最富于时代意义、展示时代风采的题材,运用丰富多 彩的音乐语言使主题深化、升华,具有较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 时代气息,不愧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 例如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就取材于5 0 、6 0 年代我国修建 三门峡水库工程这一重要历史伟业,作者运用音乐语汇生动地展 现了三门峡水库的宏伟与壮观,描绘了建设者们愉快而热烈的劳 动场面,抒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和信念,富于 现实意义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2 音乐语言的运用力求“雅俗共赏” 二胡是一件有深厚民间基础的乐器,刘天华、阿炳的创作使 二胡艺术发展到较高的品位,使这件民间俗乐器登上了大雅之 堂。二胡艺术之所以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主要在于它能通 俗而深刻地反映大众地思想情感,既保持了传统“俗”音乐的面 貌,又有“雅”音乐的审美追求,俗、雅音乐在二胡艺术中走向 合流,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 例如协奏曲长城随想汲取了大量戏曲音乐的节奏形式如 散板、剁板,以及说唱音乐如大鼓的句法,这些都来源于民间音 调,可谓“俗乐”;而在乐曲的体裁、形式、语汇、技法等方面 又非常丰富,具有较宽广的思想容量与深刻的内涵,通过“关山 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乐章抒发对古 老k 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是 “俗”与“雅”融合的力作。 3 注重以传统音乐为根基 二胡艺术的发展从没有离开过民间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它 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份,茁壮成长。例如河南小曲就是 根据河南板头曲“剪剪花”及河南坠子、豫剧等当地民间音乐素 材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并运用了坠胡悬腕滑揉的演奏手法,具有 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二胡乐曲创作中的一首佳作。即使现代音乐 思潮正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这门艺术,它仍在整体上紧紧地依 托着传统音乐,与其保持着不易割舍的亲情关系。这是历史筛选 二胡音乐精品的重要标准,也是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动力。 ( 二) 现今二胡乐f h l 创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2 0 世纪二胡乐曲创作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今 二胡乐曲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和发展 中面临的困难,积极、及时的对其进行讨论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 法。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二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应 引起各界的足够重视。 1 音乐创作整体上缺乏深入的艺术实践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切体验 “音乐起源学说”对音乐的起源有多种判定,如音乐最早起 源于劳动、对大自然生物的模仿、情感的表达等,总之音乐是社 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映现,是生活的凝练和艺术化。因此,艺术作 品的创作应建立在深厚的社会实践之上,而那些真正优秀的艺术 作品则一定具有扎实广泛的实践基础,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散发 出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艺术创作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商 品化的引导,当然这是难以避免的,但不得不承认,纯粹为功利 目的而创作,优秀作品的出现将会是很难的。一些创作者由于缺 少踏实、全面的与社会的真实接触,作品显得空泛、肤浅,流于 表面,而如果单纯依靠复杂的作曲技术或添加乐器高难度的演奏 技巧来充实作品,无异于“闭门造车”,在艺术卜必然缺乏吸引 力和感召力,很难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当然,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除要求创作者对社会生活有深 切的体验外,还涉及到如创作者自身中外文化艺术素养,理论水 平的高度,艺术创作能力及其审美情趣等问题,这些也都需要创作 者不断的充实自己,在经济大潮中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地做学 问。 2 多数作品的创作较少考虑艺术化与大众化的统一,不利于推广 普及 其实自八十年代以来,这一现象已凸显出来,可以说是民族 音乐不景气的原因之一。由于二胡乐曲创作趋向于大型体裁,大 篇幅的作品很多,尽管这些作品艺术性高,表现力丰富,寓意深 刻,但1 之们的演出往往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演出二胡 协奏曲,必须有符合编制要求的大乐队合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钢琴伴奏的二胡乐曲增多,但有些演出场合不具备这种条件等 等,都使得作品在推广时有明显的局限性。再有,大型乐曲的听 众面相对较窄,一部作品二、三十分钟,易使听者疲劳,不只普 通听众,甚至专业人士也有同感。因而,这类乐曲演出机会较 少,不利于流传。大众期望更多像良宵、二泉映月、 赛马等这样脍炙人口的,艺术化与大众化结合地更加完美的 作品问世。 二胡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其价值只有当被大众欣赏、 评论,才真正得到检验和承认,其潜在的价值才能转化成为现实 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效益,这正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 的和最高价值。创作中应注重贴近群众生活,在考虑大众欣赏口 味的同时又引导他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使作品成为大众音乐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出更多“雅俗共赏”的作品。这是我们音 乐工作者在今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在艺术道路上始终追 求的目标。 3 音乐创作领域缺乏专业化队伍 ( 1 ) 演奏水平大大超前于创作水平的不平衡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器乐曲创作历来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创作队伍, 二胡乐曲创作也不例外,纵观现今保留下来的曲目,大部分都是 演奏家自己写作自己演奏的,始终存在着“专业演奏家进行业余 创作”这种现象。由于作曲理论的贫乏与不足,作品整体上器乐 化程度偏低。近年来,二胡演奏技术水平飞速发展,而新作品的 创作水平远远跟不上它的发展速度,这种现象势必在一定程度卜 阻碍技术水平的提高。二胡曲创作走到今天,演奏家们对进行创 作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二胡发展从内在要求具有较高作曲技术理 论的专业化创作人才及创作队伍的出现。有无这样一支专业的创 作队伍,是二胡艺术能否在更高的起点上腾飞的关键。 ( 2 ) 教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胡教材包括乐曲和练习曲的编写,尤其是练习曲的编写应 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它对于演奏者的基本功锻炼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建国以来的教材编写,其中训练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 有张韶的_ 胡广播讲座,赵砚臣的二胡基础训练,王国 潼的二胡音阶练习等,对二胡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但比较西方器乐教材的高度科学性、系统化和完整性, 我国的器乐教材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而且在教材的更新换代以 及需求量等方面,都应与二胡的发展要求相协调。 ( 3 ) 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众所周知,二胡作品的创作是具有较高难度的,要求作曲家 不仅具有精深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深厚的民族音乐根基, 及对乐器自身性能特点的全面了解。创作一首二胡作品需要花费 如此大的精力与心血,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 法得以实现,这就造成了作曲家不太愿意创作二胡曲乃至其它民 族器乐曲的现实。 而从更深层意义上说,在2 0 世纪的文化巨变中,中国传统音 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在西方与东方的政治 经济落差对比之下,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漩涡 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式下,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同样面 临着这挑战,对于作曲家而言,他们肩负的责任就更重了,而 此时也更能显示出音乐创作者们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有志于二胡艺术发展事业的创作者、演奏家们携起手,深入 社会生活,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为二 胡艺术的再次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二胡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创作想在2 l 世纪获得 较大突破,就要在教育体制上有所改革和调整,在学校课程设置 上更加科学与完善,一方而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传统音乐文化修 养,并能真正掌握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的专业创作队伍,另一方面 提高演奏者的理论水平,开设系统的作曲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 鼓励演奏者进行大量创作,并积极地与专业创作者们合作,共同 提高创作质量,同时注重加强科研队伍和理论评论队伍的建设,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热爱,促进创作的发展繁荣。 四、二胡艺术发展前景展望 ( 一) 二胡艺术当今所处时代背景 当今时代是个绝无仅有的时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 治的稳定,给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广阔的空间,艺术创作摆脱 了各种束缚,充分感受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 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文化艺术更加自由、频繁的交流,西 方各种艺术形式大量流入,一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 展了我们的创作思维,但对于本国文化艺术的冲击力也更强大, 可以说我国文化艺术创作也正处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如何把握这样大好的发展机遇,是未来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 二胡艺术从刘天华、阿炳时代的大胆改良到追求、丰富各种 演奏技巧,从移植中外小提琴名曲到各种创作手法的尝试,都说 明在不长的发展史上二胡始终在追逐着现代风格、不断提高着自 身的演奏技术。那麽相信二胡艺术在今天仍能保持这种追逐时代 潮流的特点,尽快尽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再现它的艺术魅力。 ( 二) 正确把握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的关系 1 从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及二胡艺术百年发展历程看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艺术始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之 问有着。脉相传的关系。而就文化艺术的本质而言,它是动态 的,不断相互扩散渗透的,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都不可能依靠自 我封闭来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并寻求更大地发展。各民族的文化艺 术都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吸取着外来的营养与精髓,用以加固自己 民族文化艺术的躯干。 就二胡乐曲创作而言,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等 方面,都是在继承、借鉴和创新中不断发展而成的。2 0 世纪这一 百年二胡乐曲的创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其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融合的深度是多层次的。 自刘天华开始的二胡乐曲创作,一直本着立足民族、大胆吸 收外来因素的精神,刘天华的创作就是典范。他在深厚的中国传 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巧妙而大胆地开创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 与西方古典音乐作曲技法的某些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西音乐文 化交融的通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中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 条新路来”,实际上这正是刘天华作品成功的要素。 当代作曲家刘文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探索 与创造,他的作品既体现了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又鲜明地 体现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其创造奥妙仍是中西音乐文化的巧 妙合璧。他本人在创作思想上也认为:“继承和认识自己的传统 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要尽可能深 些、透一些,而且要爱。所谓保持传统,则应包含有去粗取精的 扬弃过程,弄清需要保持的是什麽,而大胆创新,自然包括对外 来技术的广泛借鉴和独立思考。外来技术,无论是古典的或近现 代的都只是用于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的手段。应为自然的化合, 而非生硬的混合。其结果依然是中国的,而非别人的。”( 刘文 金我们期望改革给民族音乐带来更大的成就) 这段文字正是 对创作中把握“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这一关系的精辟论述。 不可否认,二胡艺术发展至今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借鉴”这两者关系分不开的。 2 把握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关系的现实意义 文化艺术每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求 源。二胡艺术的发展也必定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深层次 的学习和了解,要继续借鉴、融合那些适合我们乐器特性的优秀 外来文化,但绝不是盲目的“拿来主义”,更不能丢掉我们自身 的长处和特点。不仅如此,还应注重借鉴和学习我们民族乐器中 如古琴、琵琶等乐器,这些中国文化产物的历史远比二胡悠久, 几千年发展中沉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当然同时需要研究和 学习我国各地地方民歌、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了解自己的兄弟 姐妹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自己。二胡乐曲创作还需更广泛地搜集 整理我国的民间音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出更具中国艺 术精神的艺术意境表达方式,这将是二胡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向。 2 1 世纪西方文化艺术必将以更猛烈的势头冲击我国文化艺术 领域,不仅是二胡艺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都将面临这种挑战。 现代音乐的国际化潮流是种趋势,西方音乐从东方的哲学和音 乐中汲取灵感,东方音乐也从西方引进新潮作曲技法,音乐从材 料、工具到创作思维、审美观都已产生极大变化。而要使这种 “国际化”真正成为东西方音乐相互尊重、互补长短,当务之急 是建立中国现代音乐体系,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比、可对等交流的 基础。这一体系的建立最重要的在于更多的作曲家立足于中国传 统音乐,致力于民族音乐创作探索,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 民族风格相融合的经典之作。 ( 三) 对未来二胡乐曲具体创作方式的设想 8 0 年代中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