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外交方略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外交方略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外交方略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外交方略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外交方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外交方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纵观整个战国时期,齐国经历了从强盛到衰弱,再到强盛,再到衰弱的过程。这其 中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但是很大程度上,齐国的争霸似乎都是靠一国之力维持,军 事外交上的联合没有发挥多少作用。这是因为山东六国利益各异,即便是联合,各 国也会较多考虑本国的战略规划,从而不能真正的一致对秦。相反,秦国利用六国 之间的基本矛盾,总结本国在数次战争中的经验,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 策略,分化六国联盟,坐收渔翁之利。 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讲述齐国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因为我们要 探讨齐国军事战略的制定,就必须了解齐国的国家方针,国家文化从深层意义上影 响着政策的制定;第二章概括总结了战国时期齐国与其他几国的军事外交活动,主 要是对秦、楚、三晋、燕;第三章从战略、外交等方面分析齐国的失误,齐国的失 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战略不明,二、战略主动权缺失,巩固既得利益 的措旄不当;最后一章,对比齐国与秦国以及其他几国的文化特点,找出齐国文化 中不适应六国统一的因素。比如齐文化相对秦文化的浪漫因为、保守因素等,都是 导致齐国失败的原因。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战略制定上的差异。齐文化 相对秦文化而言,开拓性不足,相对保守。强调个人才能的展现,整体水平欠佳。 秦出身游牧,是典型的开拓性文化,这最终决定了其在军事战争中的胜利。 关键词:战国齐国军事外交方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硝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d 1 1 r i n g 也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al o to fk i n 酣o m sc o n t e n d e df o rh e g 锄o n y t h e y c o n m c t e d 腼o u s l y i ne c o n o m y ,1 1 1 i l i t a l ya f 两r sa 1 1 dd i p l o m a c ya n ds oo n hal o n gv i e w o f 也e 办a n g u op e i i o d ,q i 虹l g d o me x p e r i e n c e dap r o c e s s 矗o ms t r o n gt ow e a k a n da g a i n t h ep r o c e s si n c l u d e di n c a i c u la _ b l ec o m b a 乜t h ei 划丑u e r 屺e so f 也em i l i t a r ya n dd i 口l o m a 士i c 砌o n 、张r el i n l i t e d 瓤l dq i 妊n g d o mh a di ns o m es e n s et od e p e n do ni to w n b e c a u s eo f t 1 1 ed i :旺b r c n tp r o f i t s ,m es i x 妊n g d o m si 1 1t h ee a s tc o s i d e r e dm o r ea _ b o u t 协e i ro w np l a n s a n d 、v o u l dn o tc o i n c i d e n t l yc o n :丘i c tw i t l l 也eq h k i n g d o me v e ni ft h e yg o tu i l i t e d h 恤 c o n l 删啊q i nl ( i 】唱d o mm a d eu s eo ft h eb a s i cc o l l f l i c t sb e t 、v e e t h es i xk i n g d o m sa n d a d o p t e dt 1 1 et a c t i cw i l i c hb e l i e v e di tl l a st o 西v cb e f o r eg a i l l a sar e s m t ,q i nk i n g d o m d i s i n t e 触d 也el l n i o n 姐d b e n e 矗t e d 劬mi t t h i s 也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r e l a t e st h e 珂m 】r a le n v i r o i l i n e n t a i l dh i s t o r yc o n d 狐o nt 1 1 a tq ic u i t l l r a lo r i 舀n 砒e di n ,i f w ew a n t e dt od i s c u s sq i si n i l i 切d l y s t l a t e 科w cs h o u l dk n o wi 招p o l i t i c a lp o l i c y ,a n dt 1 1 i si sa 舵c t e db y 也ec u l 乜a l ;t h e s e c o n ds m n m a r i e sa l l 1 cd i p l o m a 七i ca c t i o n 廿1 a tq id i d ;i 1 1t h et h i r dc h 印t e r ,ia n a l y z et h e e r r o rw 1 1 i c hq im a d ef b md i 任b r e n ta s p e c t s ,f o re x 锄p l e :吐l em a i ns 乜a t e g yi sn o tc l e 嫣 d i dn o te n o u g ht oc o n 仃0 ia 1 it l l eb e n e 丘t si th a dg o t ;t h el a s to r l cc o 腑a s tt h ed i 妇一e r e n c e s i nm e s e v e c o u n t r y sc u l 删a n df - m do u tw h yq ic 趾ta c 血i e v em en a t i o n s 谢o n ht h ea u t h o r o p i n i a n ,也ed i 蛀色r e n c e so ft h e 协c t i c s p l a i m i i l gb e t w e e n 也et w o k i n g d o mf u r l d a m e m a l l yi a y si nm ed i f r e r e n tc u h r e mc o n t r a s t 诎ht h eq _ hc u i n 工r e ,m e q ic u h u r e 、v a ss o m e h o wc o n s e r v 撕v ea i l dl e s se x p l o m t o 职i te m p h a s i z e dt os h o w p e o p l e sp e r s o n a la b i l m e sa n dm ec o u e c t i v i t yw a sn e g l e c t e d h o w e v e b 也eq j n 姬n g d o m w a sf o 加e db yn o m a da i l di t sc l l l t u r e 、v a s t y p i c a l l ye x p l o r a t o r y - i nt l l ee n d t l l e d i 矗色r e n c e sb e t 、v e e nt 1 1 e i rc u l t u r e sd e t e 衄i n e dt l ev i c t o ro f t l ew a r f a r e k e yw o r d s :w i r r i n gs e sp 耐o dq i k i n g d o mm i l i t a r i l yd i p l o m a c ys t r a t e g y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亿邯 日期:沙年,月彳日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专叩 指导教师签名: 杉,勿 日期:口( 年r 月“日日期:口年j - 月z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口半年;口一年;口二年发布。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毽柙甲指导教师签名:乡,廖嗲 日期:0 6 年f 月“日日期:口6 年岁月粥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础st h e s i s 0 1 研究动机 绪论 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我对一些问题产生了自己的看法。这些i 可题有的被学者 们论证过,已经达成了一致的看法。然而,学术是允许讨论的,尽管我的观点显得 薄弱,我仍然尝试去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的研究方向是秦汉史,但是曾 经做的很多题目都跟先秦有关,而且基本上都是关于区域文化,尤其是齐文化。我 本人对先秦史不是很熟悉,尤其对于先秦的年代总是感觉一片混乱,面对这些问题 我曾经很迷茫,甚至望而却步,但是导师总是鼓励我去尝试,这就给我增加了信心, 我坚持着坐下来读一些先秦的材料,也写了一点小感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 其中的乐趣,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做下去。 我来自山东淄博,淄博是战国时期齐国故都,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我想对齐国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为齐文化的开放性,使得齐国的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国文化 的汇集点,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就目前来看,齐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很多成果,相关的专著、论文也发表了很多,但是齐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很多方面, 比如军事学、政治学、外交学、科学技术等等。当下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全面概括齐 文化的全部,齐文化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仅仅想就读书过程中感兴趣的 军事、外交问题展开一点讨论。 齐国是军事家的摇篮,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成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都诞生在齐地,对于战国时期齐国军事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但是大多数都是就一 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兵法的研究尤其多,但对这一时期齐国外交的研究 则没有一个总括性的、现成的资料。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但是因为相关的资料比 较少,而且相对集中,所以做起来可能并不会很大,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的 难度。这是因为资料相对欠缺,并且现有的一些资料可信度不是很高。很多历史事 件的年代混淆不清,很多历史事件在史记里面说法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考证。 这些问题过于琐碎,考证起来很麻烦,对于我来说就不很容易。同时因为秦始皇焚 书坑儒留下来的关于六国的资料非常少,而秦国当时的文化又相对比较落后,秦国 史宫的记载更是简单。战国策作为纵横家的舌辩之言,很多都是为了说服各国 统治者而采取的“诡辩”,掺杂了太多的语言艺术在里面,要想对这些资料的真伪 进行一个甄别还有很大的难度。现在对于纵横家的研究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关 注的问题都很细小,要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一个综合的论文,需要下很大的功 夫。但是我作为一个“齐国人”,始终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有个人来把它整理一下。 我本人的能力有限,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集中的成果,也算是 为家乡的历史研究尽微薄之力。 0 2 研究现状 对于这个选题,我想没有太多现成的资料,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成果。这些成 果主要集中在对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研究上,以及零散的关于一些战国时期各个诸 侯国相关问题研究的成果。自从1 9 7 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 土以来,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研究就变得活跃起来,同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对 于战国纵横家书最早的研究即对它的辩伪和整理工作。主要是详细考证了帛书 的真伪和二十七章的时序,订正了很多史实,重新整理了苏秦的生平事迹。 关于帛书的真伪,争议不是很大,唐兰认为帛书除第二十章是后人拟作外, 其余全是真品。马雍 认为全是真品。张烈。认为战国纵横家书是战国策的 佚文。车新亭。认为第一部分( 前十四章) 是佚文,后十三章中涉及苏秦的四章的 作者和真伪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帛书的时序,争议比较大。马雍认为,帛书第四章是前十四章中最重要的 一章,也是时间最晚的一章,苏秦在其中详细追述了他与燕昭王共同策划破齐的经 过。唐兰认为苏秦在其中运用了倒叙,因此帛书第四章不是前十四章中最晚的一章。 秦丙坤 在 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辩一文中考证了十五章苏秦的 书信或说辞的系年,青城 在 前十四章结构时序考辩一文中考 证了前十四章的顺序。 关于纵横家概念的理解也很重要,现在对此已经不存在什么争议了。那就是“纵 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到了战国时期,演变成了政治概念。纵是合纵的简称, 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成南北纵线,主要对抗秦齐;横是连横,以秦为 中心,联合山东任何一国,形成东西横线,分化瓦解山东六国,进而吞并天下,统 。唐兰司马迁所没见过的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帛书战胥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6 1 2 3 一1 5 3 o 马庸帛书战图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6 1 7 3 2 0 1 o 张烈战国纵横家书辨兼与徐中舒先生商榷苏秦等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 9 8 6 ( 3 ) o 车新亭-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 e 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9 ( 3 ) o 秦丙坤战圜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 2 0 0 2 ( 4 ) o 管子学刊,1 9 9 5 ( 2 )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tst h e s i s 一中国。纵横家的理论基础是鬼谷子,范本则是战国策。 对纵横家活动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邓廷爵。认为,合纵和连横在 根本上是东方六国与秦国矛盾对立统一的表现,是秦国东进扩张利益与东方国家安 全与扩张的利益冲突无法协调的产物。他认为,自纵横战争形势形成时起,东方六 国的统治者就必须在合纵与连横、摒秦与事秦两方面做出选择,三晋因其重要的战 略地位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周德钧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合纵是地缘政 治论的先驱。苏秦的合纵战略的宗旨在于遏阻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免力量失 衡格局进一步加剧。其合纵说基于一种地缘政治的分析,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 国际形式、制订应对策略的主要依据。刘根良 分析了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形势和 外交策略。杨宽整理了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指出,合纵连 横战争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各国两条政治路线的激烈斗争,即法治路线和复 辟路线的斗争。他认为齐国被攻破的直接原因是合纵战争,但根本原因是由于孟尝 君和齐滔王推行复辟的政治路线;燕昭王的胜利,则主要是贯彻了法治路线的结果。 纵横家的思想主要是策略至上,贬斥武力,崇尚外交。核心是合纵连横,地理 形势是其基本立足点。他们紧抓各国地形大势的特点,重视各国边疆的盈缩,强调 关隘要塞的作用,他们的军事地理思想和军事战略相辅相成,形成了其完备的军事 思想。 苏秦、张仪的事迹对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战 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广者,在他们的努力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地 改变自己的外交方略,形成了战国时期多姿多彩的历史。关于战国纵横家书及 战国策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对于本文的研究能够派上用场的则极其有限,因 此怎么样慎重选择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外,还有一些关于 各国之间小规模战争,或者各国战略的问题研究,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 这一类的成果主要有越国的军事战略、论楚国的军事扩张与青铜器生产的 发展、昭阳“易薛”与楚齐争夺泗上的战略、战国七雄改革成败得失散论、楚 国军事特点浅探、七国争雄中秦的战略问题、战国中后期齐国对外策略及其实 施失误述评等等。这些成果除了可以在一些具体的战争问题上给出参考资料外, 还可以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当时的时局,对于从大的角度分析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 值。因为本文主要是考察整个战国时期的齐国情况,但从小问题上考虑容易做出资 。邓廷爵论合纵连横与苏秦、张仪的出现纪念历史教学创刊三十五周年历史教学,1 9 8 6 ( 2 ) o 周德钧合纵;中国古代地缘政治论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8 ( 1 ) o 刘根良从“台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图的军事与外交江西社会科学,1 9 9 5 ( 1 0 ) 。扬宽战国中期的台纵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再谈马王堆帛书战国箫文物,1 9 7 5 ( 3 ) 3 料整理,而不是进一步分析。 对于齐国史的整体把握,也有一些专著,主要有早期的王阁森、唐致卿主编的齐 国史,还有齐文化丛书,其中徐勇的齐国军事史、先秦时期齐国参加的主要 战争述略很有参考价值。宣兆琦的齐文化发展史、齐文化通论也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邱文山等人编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可以从风俗及文化的高度分析 当时齐国的战略思想,以及齐、秦战略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当然这些著作主要是史实 方面的概括,是从大的方面来了解齐国八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价值不 是很大。 0 3 研究方法及军事外交的概念问题 本文是考察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外交,自然牵涉到“军事外交”的定义。所谓“外 交”,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 跟别国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战国时期的形势,就是诸侯国林立, 各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而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 称之为“国际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可以定义为“外交”。本文所谓的“军 事外交”是指的,与军队和战争有关的、在军事方面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具体的包括 国与国之间的军事行动、因为战事而达成的联盟、因军事目的而进行的外交谈判等等。 本文研究的目标问题是军事战略问题,研究的方法是多角度、多学科的,主要是涉及 历史学、军事学、文化学等领域。 齐国作为东海之滨的一个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在当时都是很强的,也产生了诸 如孙武、孙膑这样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军事理论著作。 综观整个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齐国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对优势,在著名的马陵、桂陵 之战中打败了早期的霸主魏国,并使之一蹶不振;又一度联合五国伐秦,与秦国并称 东西二帝;但是到了战国末期,却奉行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谨事秦”,任凭秦国 不断蚕食周边各国,最终为秦所灭。 在争霸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齐国最终的失败?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首 要问题。战国时期的争霸,虽然以军事战争的形势表现出来,但实质上是各个诸侯国 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给人们的直观印象就是,经过了很多场战役、战争的洗礼,各 国政治、军事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决定了战国后期一强独霸的局面。战争只 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最终要反馈的是国家在整个争霸过程中的总体战略规划。因此, 要挖掘战国时期齐国军事争霸失败的最深层次原因,还要从整体探讨当时齐国统治阶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级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及战略、外交方针。 战略、外交方针是政策制定者综合本国各方面因素才能制定出来的。军事家要 制订一套战略指导原则,不是单纯的依靠其自身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实践经验。 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战略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对现实的情况进行比较、判断、 选择、决策,最后进行修正、总结。思维的特点本身就带有延续性,战略思维也不 例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民族起源、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 制度等影晌。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传统都包含着关于战争的思想;每一种战略思想又都与一定 的思想文化相联系。战略深刻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不同 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区别, 从而也影响到战略文化的不同特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 统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是思想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 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 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传承性、国体与区域特 征等属性。它是制订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因此,从战略文化的角 度分析有关国家的战争准备与实施,是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第一章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要探讨齐国从强盛到衰弱再到最终失败的原因,就要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 军事外交战略,而这就必须从深层次了解齐文化的内涵。要了解齐文化,就必须先 了解齐文化的渊源、齐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齐国的历史。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情况,在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环 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不能摆脱人类在时间空间上所处的 特定自然条件。一则,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产物,其生存和发展要受自然法则制约: 二则,人类的生活资料取之于自然,人类劳动的对象也是自然,自然和人的劳作结 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财富,才能造就文化,人类的文化成就,都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 素的结合;三则,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政治、军事活 动,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之发生交互联系,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与地理 环境的千差万别存在着经常的关系。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 性格面貌。中国古人有“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之类的环境决定人性 的观点。礼记中也有相关的议论:“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 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昧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 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明人杨慎也曾经指出,人性是水土与政令教化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他说: “人有恒言日:水土。人也者,非水土不生,而非水土所能囿也。人之性 禀于天,自王畿土中至于海隅,日出一地。习也者则系乎君之令,师之教,而非水 土所函也”o 。故而,人应该顺应天时、地利,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必须以其民族生存 的自然基础为出发点,这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天一人”关系的远见卓识。 我们要考察齐文化,必须先考察齐文化发展的基石先秦齐地的自然环境。 1 1 齐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 华夏文明是大陆型文明,是一种主体内向型的农业文明。但是因为中国幅员辽 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各地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东南沿 。苟子儒效 。札记王制 。贵州乡试录序升庵集卷二,转引自冯无璃中华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海地区而言,它们的文明就不能说是农业文明,他们应该算是海洋文化。齐文化发 源于山东半岛,属于海洋文化之列,是一种别具风格的文化系统,即海岱文化。 这里所说的齐文化,是指先秦古齐国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其前身是东夷海岱文 化,中经周初太公建国及春秋战国时期,而形成并确立的文化系列。要考察齐文化, 必须先了解齐国的自然环境和疆域,以及它的历史沿革。 齐国建国后,经历了几百年的经营,先后吞并了谭、遂、牟、纪、夷、东莱等 国,成为与鲁国隔泰山而治、据有山东北部及整个山东半岛的大国。齐国的疆域“东 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 今山东临朐) ,北至于无棣( 今河北盐山) ”o ,位 于今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区,以齐长城为界,齐故地呈东西长条,古齐国三 面环海,山东半岛突出渤海与黄海之间,与辽东半岛隔海对峙,庙岛群岛纵列于渤 海海峡、齐国西南有山地突出,以泰山与鲁国分隔;东部丘陵起伏,形成以山地丘 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整个齐国可以分为中山、低山、丘陵、 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击扇、黄泛平原和黄河三角洲九种地貌类型。从地 形上看,齐国故地可分为胶东丘陵区、胶莱平原区和鲁西北平原区。胶东丘陵区位 于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地区,除崂山、昆仑山等少数山峰外,其余为波伏丘陵带,坡 缓谷宽,土层较厚,三面环海,气候湿润,盛产粮、油、鱼、果。沿海散布着丘陵 间小平原,尤以今蓬、黄、掖滨海平原面积最大,农、渔、盐业素称发达。鲁西北 平原区在泰山以北,湖泊河流纵横交错,土层深厚,资源丰富。 齐国故地水系比较发达。齐国故地的河流分属于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 流域,源于济南诸泉,在寿光羊角沟入海,水文变化稳定,可常年通航,是河海联 运的河道。齐故地有大小湖泊,主要有东平湖等,经小清河与黄河相通,既利灌溉, 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自无棣,南至日照,全 长三千余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六分之一,沿海滩涂达三千平方公里,近海海 域十七万平方公里,占渤海黄海总面积百分之三十七。齐地岛屿众多,大小岛屿二 百九十多个,岸线总长六百八十八点六公里,庙岛群岛中的南长山群岛面积十二万 平方公里。 齐国故地气候属暖温带季风类型,温度适宜,降雨丰富,一年内光照时间长, 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齐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齐文化发生的深厚基础。齐国环渤海黄海,齐地先 民东去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下吴越的海上交通方便,有利于发展工商业,大海 没有成为齐国对外发展的障碍,也没有使齐文化变成困于半岛一隅之地的内向型封 o 左传僖公四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tst h e s i s 闭文化。黄河的一泻千里奔腾澎湃,大海的雄浑渊深波涛万顷,对齐地先民文化心 理的形成无不打上深刻的烙印。梁启超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 自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于一 掷也。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以古来濒海之民,所以 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去较锐,虽同一种族而能忽成独立之国民也”o 。由此可 见,齐地的自然环境为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齐文化在此基础之上迅速 发展起来。 1 2 先齐东夷海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据考古发掘证明,自旧石器时代起,今山东地区就有古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在沂源县骑子鞍山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即“沂源猿人”。其年代与 北京猿人相当。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遍布全省,形成北辛文化一大汶口文化一龙山 文化一岳石文化系列。 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土著居民,历史上称为“东夷”人,他们是我国东方最古老 的民族之一,是与中原华夏民族、南方苗蛮民族鼎足而立的。东夷人在漫长的年代 里逐渐演化为许多原始部落,这些部落通称“九夷”。据竹书纪年及后汉书东 夷传记载,“九夷”包括畎、于、方、黄、白、赤、玄、风、阳等九姓部落,其 中的“风夷”又派生出赢、偃等古姓氏。东夷人曾统一于以蚩尤为军事首领的部落 联盟之中。后来蚩尤与黄帝、炎帝大战败北,归顺了炎黄二帝,东夷人于是开始受 到中原炎黄文化的影响。 东夷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辉煌的文化之一,因其地理位置的特色 而被称为“海岱文化”,这也决定了东夷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由于我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属于大陆型文明,所以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状态,而 东夷海岱文化却具有海洋型文明的开放性和辐射性,东夷人能利用发达的海上交通 及内陆河网向外开发、传播自己的文化。 东夷人崇尚英雄精神,富有反抗压迫、抵御外辱的传统。他们的部族中涌现过 许多英雄传奇人物,如蚩尤、太吴、少吴、后羿等。其中“后羿射目”、“嫦娥奔月” 等神话传说就出自风夷偃姓部族。东夷人的反抗精神并不盲目,他们对于统治者的 统治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拥护德政,反对暴政。后汉书东夷传说:“夏后 。粱启超,饮冰室垒集,第6 3 8 页转引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 叛) 。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舞乐 桀为暴政,诸夷内侵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东夷人 始终跟夏朝、商朝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殷人原本是东夷族的一支,殷的始祖契建都于蕃( 今山东滕州) ,汤建都于毫 ( 今山东曹县) ,从契到汤共十四代商王都在山东建都,历四百余年。期间,殷商 与东夷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殷商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基础,再接受中原文化而发展 起来的。但是,殷商的统治者在商朝后期加紧了对东夷的征伐和掠夺。东夷人被迫 退居半岛一隅,在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后,东夷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原先处于 领先地位的龙山文化也渐趋萎缩、倒退。东夷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脱节并落后。 商朝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全国人们的强烈反抗,周武王乘机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周朝建立后,东夷地区逐渐并入齐国版图,东夷文化与齐文化逐渐交融,再度焕发 出新的光芒。 周朝建立后,将太公吕尚封于营丘( 今淄博临淄) ,国号齐。齐国方圆不过三 百里,疆域不大,但是却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齐地是东夷各部族西迸中原必经 的喉舌之地,又是殷商遗民集居所在地。为了防止东夷人和殷商遗民威胁周王室的 安全,周天子特赐太公征伐“五侯九伯”的大权。 周初,胶东半岛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方国,主要有莱、夷、谭、奄等国。东夷各 方国占据了胶东半岛绝大多数的土地和几乎全部海岸线。除了东夷各国以外,当时 的胶东半岛还有殷商旧国,如娄、杞、曾、诸等,还有姜姓国家如薄姑、纪、淳于等。 太公初封于齐,就处在上述方国的包围中,东夷人当然不能让外来者统治本地, 倚仗自身强大的势力出兵与太公争夺地盘。史记齐太公世家就记载: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主人日:“吾 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菜侯来 伐,与之争营邱 同时齐国国内国民组成也很复杂,由东夷土著、殷商遗民、周民组成。民族文 化的不同造成了齐国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复杂。除了外来的武力争夺之外,国内的 一些知识阶层也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对太公的统治进行消极反抗。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日狂裔、华士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外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 仕而事力”。 士人阶层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与普通百姓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头脑是经过 o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知识武装的,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统治阶层的政治内涵。如果他们对统治者的政策表 示反对或者消极抵抗,那么必然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因为他们有可能利用自身的 政治理念来影响大众,从而使得统治者的政策无法实施。对于这一类人,太公实施 了强有力的镇压,“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毋。 对于统治集团内部持有不同政见者,太公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以武力镇压。 营汤为齐国司寇太公封于齐,问焉以治国之妥。营汤对日:“仁者爱人,义者尊老” 太公日:“爱人尊老奈何? ”营汤对曰:“爱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长而夫拜 之”太公日:“寡人欲以仁义治齐,今予以仁义乱齐,寡人立诛之,以定齐国”。 此处,并不是说太公不奉行仁义,而是他所要的仁义不是营汤所主张的仁义。 太公对仁义的理解是:“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 纪”o 。 对于政治上持有不同政见、危及最高统治的群体,太公果断地采取措施予以诛 杀。但是对于一般的民众,则采取温和的方式缓和了社会矛盾。政权的更迭可以在 短时间内完成,但是政权的稳固却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新的政权要想赢得人民的支 持,必须要顺民意,这就关系到当地人民的习俗、观念问题。俗和礼体现的是一种 文化现象,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它深刻的影响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种文化 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稳定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要想 改变它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利用国家政治力量强制执行,一 旦这样做就有可能危及国家的统治基础。对此,太公是非常明白的。他没有在齐国 强制推行周礼,而是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方式,在东夷人传统习俗的 基础上开展政治活动,并简化了周礼,适应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史记鲁 周公世家记载: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日:“何迟也? ”伯禽日“变其 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用公。周公日:“何 疾也? ”日:“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由此可见,伯禽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鲁地先前的文化习俗, 故而用了三年的时间,其中肯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太公因循了齐地的习俗,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稳定了本国的局势。政局的稳定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 裕,只有这样,新生的政权才能够进一步获得人民的支持。 政权稳定以后,太公采取了尊贤尚功、因地制宜的政策,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春秋繁露卷1 3 ,五行相胜第5 9 。 。六韬文韬- 守土第七 1 0 极性,使得齐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尊贤尚功促使那些有才能的人积极为国家出力, 本人也获得了个人利益,进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国家也就广泛招徕了人才, 促进了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因地制宜发展齐国经济是太公的一大创举。在中国古 代,经济发展始终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民以食为天。但是齐地的自然环境却不适合 农耕的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史记货 殖列传也有相关记载。虽然齐地的自然资源不利于农耕的发展,但是齐国有漫长 的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并且齐地人有长期从事手工业的传统,太公充分利用了 这些有利条件: “太公至国,修政,固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民多归齐, 齐为大国。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别 人物归之,襁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1 3 桓公、管仲时期齐文化的发展 经过了太公初期的变革和发展,新的齐文化开始萌芽。但齐文化的发展却是在 齐桓公、管仲时期。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的建国方略,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制定 了许多有效的改革措施。 首先,实行“四民分业”。即定士、农、工、商四民之式,使之各自居住在自 己行业区的范围内,安心生产。“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四民分业 而居有利于职业思想、职业技术的自然传承,同时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安心本行 业的生产,不会见异思迁,“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这样就有 利于国家的稳定。 其次,三其国而五其鄙,实行耕战政策,军政合一。具体的政策如下: 关于三其国,其内容是: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 国子帅五乡三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 传 家列, 世殖语语齐货齐齐 记记语语史史国国l o o o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b s i s 三衡。 所谓五其鄙,具体内容是: 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长;十卒为乡。乡有 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大夫。五属五大夫。 国语齐语的记载稍有不同: 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 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使各治一属;立五正, 使各听一属焉。是故,正治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由此可见,所谓的“三国五鄙”是当时齐国的行政组织,从文献记载我们还可 以看出这样的行政组织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类似于农战政策。我们看到国君、高 子、国子除了管理本乡的政治事务外,还是三军统帅;五鄙里面也是分工明确,“武 政听属,文政听乡”。这种行政组织,便于政令的传达,人民平时从事生产,战时 可以迅速集结,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减轻了国家养 兵的负担,又增强了国力。 经济政策上,管伸继承了太公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积极发展工商业。主要措 施有: 尽地利、官山海、铸钱币、控物价。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官山海。所谓的山, 指矿产,主要指铁;海,指水产,主要指鱼盐。“宫山海”就是矿产、鱼盐由国家 经营,实行盐铁专卖。这一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旦国家控制了 盐铁专卖,就有了丰厚的财政收入,政府才能够富强,才能够从事各方面的改革发 展。除了盐铁专卖政策,管仲还对矿山的开采冶炼进行了改革,对其实行国有民营 政策。允许百姓开采冶炼矿产,将收入的十分之三上缴国家,即“量其重,计其赢, 民得其七,君得其三”。这样以来,百姓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国家也从中得到 了实惠。 除了上述政策外,管仲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国内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国家改 革的动力下空前高涨,生产出的产品迅速增多。耍避免产品积压就必须发展商业。 为此,管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他国商人到齐国来。主要政策有“通齐国之鱼 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也就是减少其他国家商人的税收,这 样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的利润,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商人涌入齐国从事贸易。另 7l匡匡重语小小轻齐子子子语 管管管国 l o 0 0 0 外,还通过三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商人。一、“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 勿征于关”。就是关税和市场管理费中选征一种,另外一种免征。二、“驰关市之 征,五十而税一”。也就是降低关税,只征收1 5 0 ,即2 。三、“使关市几而不 征,缠而不税,以为诸侯利”。也就是关税和市场管理费全免。除了税收方面的 优惠以外,齐国还给外国商人提供很周到的服务,“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 食,二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o 。即为外国商人建立了招待所,根据来人的 和货物的多少,提供服务上的优惠。齐国实行的这些措施,对外国商人有很大的吸 引力,从而大大促进了齐国贸易的发展,使得齐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加。 齐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政治、军事实力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管 仲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借着这一旗号,齐国吞并了一些小国,版图 逐步扩大,据有山东北部及整个山东半岛。齐国在当时的国际间具有了很高的威望 和很强的号召力。 1 4 稷下学宫对齐文化的影响 齐国经历了太公、管仲时期,国力迅速发展,迎来了齐国的一个鼎盛时期。齐 文化在春秋时期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伴随着管仲、齐桓公的去世,一度 强大的齐国逐渐呈现出衰落的气象。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 但是文化的积淀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节,对人们的观念造成不可改变 的影响。因此,虽然齐国实力有所衰退,文化上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一 直在稳固中前进。直到战国中期,齐威王中兴,齐国再次成为重量级的大国,造就 了齐文化发展的又一次高潮。这就是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富建立于田齐桓公午( 前3 7 4 年一前3 5 8 年) o 时,徐干说:“齐桓公立 稷下之宫。,是为著书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稷 o 管子问 o 管子大匡 o 国语齐语 o 管子轻重乙 。关于田齐桓公在位时间,史书记载多有差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齐太公立为侯二年而卒,于桓公 午立;六年,桓公卒,子威王因齐立。古本竹书纪年载。( 姜) 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 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载:“粱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即周 显王十一年( 前3 5 8 年) 田齐桓公卒。史记六国年表于此年记“邹忌以鼓琴见成王”此前成王无所作为, 史事多有空缺或误记,当以古本竹书纪年为准 o 有学者认为原文是“官”,有的则认为所谓“官”实为“宫”之误。山东齐文化研究院战化军认为应为“官”, 即稷下学富是给其稷下先生们设立官职,即给予“大夫之号”。笔者对此不能认同因为虽然稷下先生享受卿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础st h e s i s 下学宫自设立起,中经威、宣、闶及襄公,到齐亡战国结束时止,前后历时约一百 五十年之久,规模宏大,人员众多,制度健全,学术成就卓著,成为战国时期的学 术中心,一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稷下学富作为官方讲坛,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给予稷下先生优厚的待遇。 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反应了齐国对人才的重视,也突出了齐文化的典型特征。 首先,齐国给予稷下先生们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礼遇。稷下先生在齐国都享有大 夫或卿的社会地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 邹衍、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虽然稷下 先生都被封为大夫,地位高者甚至被封为卿,享受卿大夫的地位和待遇,但是他们 是“不任职而论国事”。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统治者的智囊团,就 某些国家大事给出自己的建议,其次就是著书立说。国家对于他们的政治束缚是很 宽松的。 稷下先生在齐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齐国上下的尊敬,还表现在国君的 礼贤下士上。战国策齐策四记载,稷下先生王斗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