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研究.doc_第1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研究.doc_第2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研究.doc_第3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研究.doc_第4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研究 周琳王立彭超伍宇华黄欢 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广东江门529070 摘要目的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眼部相关疾病。结果经过相关检查后,研究组52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其多普勒彩超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颈动脉狭窄;多普勒彩超检查 R4A1674-074(4)05(c)183-03 作者简介周琳(1982.5-),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眼科,邮箱:suyaorong21.。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lusion,RVO)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病,该病可以引起视力障碍,甚至眼部致盲。1877年,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首先被Leber1关注并且描述;1878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被vonMichele2命名。根据国外某研究报告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多发于中老年。但是根据近几年国内某些研究者研究发现3,中国患者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目前,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机制研究初见成果4,以多因素发病为主,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颈动脉狭窄5(carotidarterystenosis)会导致眼部血供异常,在临床中时常见有颈动脉狭窄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患者。该研究xx年4月xx年4月间通过对该院临床眼科5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的研究,探究2种疾病之间相关性,并且为探讨颈动脉狭窄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作用提供依据,更能预防颈动脉狭窄相关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临床眼科经过病史询问、初步眼部检查,包括裸眼、矫正视力,眼压,散瞳眼底检查等,再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检查确诊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例。此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在2668周岁不等,平均年龄(48.79.77)周岁;病程从48months不等,平均病程5.2months。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患者中18例伴有高血压史,20例伴有糖尿病史,2例兼有,3例伴有高血脂史。选取52例排除眼部疾患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2965周岁,平均年龄(49.38.21)周岁,经分析,对照组与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仪器 视力表(维衡科技)、指示棒、遮眼板、视野计、视标、非接触式眼压计(NIDEK,NT-510,产地日本爱知县蒲郡市)、眼底血管造影系统(CanonCF-60UViFUNDUSCAMER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vivid7,江门市中心医院B超室)。 1.3检查项目 1.3.1常规眼部检查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表(维衡科技)、指示棒、遮眼板、视野计、视标、眼底血管造影系统(CanonCF-60UViFUNDUSCAMERA)检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利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IDEK,NT-510,产地日本爱知县蒲郡市)检测眼压。 1.3.2常规血液检查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 1.3.3多普勒彩超检查利用美国通用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值。检测者头部侧偏,充分暴露颈部一侧,扫描仪频率调至10Hz,自胸锁乳突肌开始扫描。检测患者两侧颈动脉栓塞情况,斑块大小、位置等。 观察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管内粥样斑块的位置、大小等,并判断血管管腔狭窄程度。 1.4评判指标 1.4.1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狭窄50%:PSV125cm/s、EDV40cm/s、PSVICA/PSVCCA2.0;狭窄50%69%:125cm/sPSV230cm/s、40cm/sEDV100cm/s、2.0PSVICA/PSVCCA4.0;狭窄70%至接近闭塞:PSV230cm/s、EDV100cm/s、PSVICA/PSVCCA4.0;完全闭塞:血流信号消失 1.4.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通过文献查阅,IMT值应1.0mm,IMT在1.01.2mm之间为内膜增厚,1.21.4mm之间为斑块形成,IMT1.4mm为颈动脉狭窄。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研究组常规眼部检查 经过常规眼部检测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眼部患侧最佳矫正视力在0.10.3之间,健侧最佳矫正视力在1.01.5之间。研究组患者眼部患侧眼压在8.010.0mmHg之间,健侧眼压15.021.0mmHg之间,即患侧视力明显下降,眼压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MT值双侧均高于对照组,PSV与EDV值较之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颈动脉无斑块形成。 3讨论 眼动脉9(ophthalmicartery)起自颈内动脉,作为其第一分支,眼动脉与眼神经一起自视神经管入眼眶。眼动脉的作用主要是营养视网膜内层,保证其血供正常,防止视网膜营养不足,出现眼部致盲现象。因此,如果颈动脉出现狭窄,则影响眼动脉血液动力学,从来进一步影响视网膜的营养血供。颈部动脉粥样硬化10-11一般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根据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相关规定,将其分为型斑块前期、型粥样斑块、V型纤维粥样斑块。根据研究显示12,型斑块前期主要病理机制为IMT值的明显增加。斑块一般大多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出现,并且左侧多于右侧,这一点于研究者所得结论相匹配。 该研究表1中数据显示,研究组52例患者患侧视力明显下降,眼压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同时研究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经过检查后发现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现象,并且出现明显斑块。在52例患者中49例检出斑块,并且表2中数据显示患者两侧IMT,即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明显增加,相较于对照组健康人群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情况。根据血流动力学显示,患者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与和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应该降低,而该研究符合该项结果。 以上分析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其颈总动脉IMT值明显增加,内膜出现斑块,进一步影响眼动脉的血液供应,出现视网膜静脉栓塞,导致患侧眼裸眼视力明显下降。同时,左侧颈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延伸,因此其缓冲较小,进一步出现斑块,所以左侧斑块较于右侧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斑块原因主要是其血流不稳定,容易形成湍流,进一步出现斑块。并且上述机制影响颈内动脉起始处血流动力学,导致患者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与和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降低。颈动脉是眼部血管供应的最主要,颈动脉的狭窄将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眼部血流的低灌注,从而导致临床上低灌注性眼部病变13,或称“缺血性眼病”的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就是其中一种表现。视网膜静脉阻塞后,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由此导致病变进一步恶化。 预测14上,通过对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可以动态观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比较先进,同时对人体无伤害、可重复检测。该项技术经济实用,具有无创特点,可以反映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数目和位置。通过适时检测颈部动脉狭窄情况,可以将视网膜血供情况有初步了解,因此其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有预防作用。 在治疗15方面,视网膜静脉栓塞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物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目前可利用激光进行治疗,在阻塞早期利用激光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可以促进出血吸收与降低新生血管与玻璃体病变。同时,防止疾病复发需要进一步进行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可以选用血小板抗凝剂与受体阻滞剂,并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谨遵医嘱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对5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只眼)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发现4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情况,即颈动脉狭窄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因素之一,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文献14-15中RVO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病率高的研究一致,说明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客观地间接反映视网膜供血状况,可作为RVO的病情、预后及疗效观察的参考依据。此外,在今后的预防与治疗中,应该适时进行劲动脉超声检测,以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同时,对于以发病患者需要尽快进行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防止新生血管生成,出现玻璃体积血或青光眼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GuthoffR,MeigenTHennemannK,SchraderW.Comparisonofbevacizumabandtriamcinolonefortreatmentofmacularedemasecondarytobranchretinalveinolusioninapair-matchedanalysisJ.Ophthalmologica,xx,224(5):319-324. 2HaiyanWang,XiaoLi,YushengWang,etal.Intravitrealinjectionofbevacizumabaloneorwithtriamcinoloneacetonidefortreatmentofmacularedemacausedbycentralretinalveinolus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hthalmology,xx,4(1):89-94. 3AlirezaR,MortezaE,SiamakM,etal.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foracutebranchretinalveinolusion:arandomizedclinicaltrialJ.Jofophthalmic,xx,6(2):101-108. 4段毅琴,朱小华,王启常.视网膜静脉阻塞致病机制浅析J.国际眼科杂志,xx,11(8):1382-1384. 5李庆祥,高玉龙,李艳芳,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筛查的意义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xx,8(5):586-588. 6欧晓华.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xx(22):219-220. 7刘暴,来志超,倪冷.经颅多普勒超声预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J.中华外科杂志,xx,52(6):504-507. 8高素杰.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技术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xx(12):7-8. 9叶芳,丁慰祖,刘嫣,等.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xx,21(1):19-22. 10FedericaI,FabioM,GiuseppeG,etal.Endovasculartreatmentofcarotidarterystenosis:evidencesfrom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andactualindicationsJ.Monaldiarchivesforchestdisease,xx,76(4):183-191. 11张摇超,李金科,唐摇红,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xx,11(3):531-532. 12郭彤,张惠蓉.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