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n31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14 密级:公开 哲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形成的研究 硕 士 研 究 生 : 黄鹰航 导 师 : 谢咏梅教授 申请学位 : 哲学硕士 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 所 在 单 位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 2012 年 7 月 授 予 学 位 单 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301 u.d.c:1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forming in the laboratory of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candidate: huang yinghang supervisor: prof. xie yongme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ity: phi.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date of defence: july, 2012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摘 要 自西方知识社会学研究开始对实验室进行人类学考察,实验室研究为社会 学、科技哲学等学科带来的收益已经远远超出研究开始时的预期。在已有的研 究中人们给予科学实验室和工业实验室更多的关注,却鲜有对工科实验室的研 究。工科实验室作为链接科学与技术、工程、社会的重要角色,在国家创新体 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因此对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研究,对于已有的科学知 识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是一种理论的扩展,同时对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以及自主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梳理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实验室的发展经历科学实验室、工业 实验室和高校的工科实验室等形态,每种实验室形态的形成都有其各种的背景 和历史。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工科实验室和以往实验室的区别和联系,高校工科 实验室的形成是基于某种关系网,关系网包含着包括利益,兴趣,政治等因 素。为了更具体地说明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微观过程,本研究通过对微 生物发酵技术转化课题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围绕课题考察了 课题的提供方和高校实验室之间关系、实验室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形式以及实 验人员如何解决理论与现实矛盾等场景,得出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取决于 在各种特定情境下主体之间的互动。并指出工科实验室知识是认知逻辑和建构 逻辑共同作用,形成于主客消融情境中的特殊知识形态,这种知识不仅增进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增强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主体之间的互动很好地体 现了知识形成过程中主体间性的问题,也是现象学所主张的回到事物本身寻找 工科实验室中知识本质属性目的所在。 本文研究倾向是从知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结合工科实验室这一特殊 产生知识的场景,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回到知识产生的情景来理解知识本 身,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不能脱离情景存在。此次研究期待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以及展现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的实际形成过程。 关键词:实验室研究;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主体间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i - abstract since the anthropological observe and study performed in the science laboratory by 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 in western country, the profits that laboratory study brings to sociology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 are far beyond expec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labs goe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bout the kinds of knowledge is more and more complex due to the expanding of the relation net of the laboratory. especially when the labs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came into history, people were conscious of that knowledge might be of various types. this study is of great import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of significant value of the knowledge- forming in college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there are science lab, industrial lab and college engineer lab according to the time that laboratory develops. and every type of these labs is formed under a certain background and history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we can reveal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labs. and we find out college engineer labs of these days are built on a special relation net, including benefit, preference, political factors, and etc.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icro process of knowledge-forming in college engineer laboratory, we introduce a particular case, microbi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to provide the research approach to reveal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vider of the program and research crew in the college. the case shows us how they solve problems and reach an agreement when there are conflicts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consequently, the knowledge in college engineer laboratory is bor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among every main bod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lab. we can tell that an ele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a deep philosophy point, takes a major part throughout the forming of knowledge, which also support the view point of phenomenologyreturning to the thing itself. this work starts with the theories about knowledge developing. then put knowledge back to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college engineer laboratory where knowledge-forming occurs. we explore the knowledge formation process where the knowledge is formed and the process takes place. this research is supposed to give a new angle of understanding of laboratory and knowledge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v - study and try to give an exhibition of the knowledge formation process in nowadays college engineer laboratory. keywords:laboratory research, engineering laboratory, knowledge form, inter subjectivit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v -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关于知识论问题的相关研究 . 2 1.2.2 关于知识形成问题的相关研究 . 5 1.2.3 ssk 的实验室研究 . 8 1.2.4 工科教育和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研究 . 9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9 第 2 章 实验室概念及其活动的演变 . 11 2.1 实验室概述 . 11 2.2 作为科学发现场所的科学实验室 . 12 2.3 产业科学与工业实验室 . 13 2.4 工科实验室一种关系的网络 . 15 2.5 本章小结 . 17 第 3 章 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案例分析 . 19 3.1 案例概述 . 19 3.1.1 实验室简介 . 19 3.1.2 实验室人才培养及成员知识背景 . 20 3.1.3 实验室成员角色及分工 . 21 3.2 基于生物工程实验室的薯渣污染“变废为宝”案例调研 . 22 3.2.1 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得及科研技能培训 . 22 3.2.2 实验室中知识的决策和统一 . 23 3.2.3 实验室申请科研项目的条件 . 24 3.2.4 薯渣污染项目的来源 . 24 3.2.5 薯渣污染项目的研究内容 . 25 3.2.6 项目研究成果验收 . 25 3.3 本章小结 . 26 第 4 章 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的机制 . 28 4.1 高校工科实验室中的知识类型 . 2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vi - 4.1.1 know-what 与 know-why . 29 4.1.2 know-how 与 know-whose . 29 4.2 实验室的知识共享网络及传递模式 . 30 4.2.1 实验室的知识共享网络 . 30 4.2.2 实验室的知识传递模式 . 31 4.3 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成中的哲学问题 . 33 4.3.1 从纯粹的理论知识到抽象的理想模型 . 34 4.3.2 从实验室技术原理到实际的工程设计 . 36 4.3.3 工科实验室知识的形成 . 37 4.4 本章小结 . 38 结 论 . 40 参考文献 . 42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说明 . 45 致 谢 .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以其制度的优势(四万亿的财政投入)避免了 西方国家困境,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人们发现这些投入更多集中于 铁路、机场、公路等非生产领域,这种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在今天的通 货膨胀等经济泡沫中开始显现。因此,通过增强科技软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已成为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人们更强调从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到 工业应用之间的转换。高校工科实验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对于连 接科学与工业、建构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对工科实验室 的知识形成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知识的来源看科学知识更多产生于科学实验室,而工业中的科学却并不 来源于科学实验室而是工业实验室。自十六世纪中叶以来,以实验为特征的西 方科学,开始了以技术干预的方式探索因果关系的认知模式。从经验的自然科 学到实验的自然科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从直接的自然界的存在变成了实验室中 高度人工化的对象一种自然的替代物,科学变得复杂了起来。这个场所在 人与自然之间,它是人类用技术手段模拟自然、干预自然进而探索自然的场 所。从伴随近代科学出现的研究机构和从属大学的科学实验室,到 19 世纪后 半叶德国的工业实验室以及 20 世纪 20、30 年代美国大量的工业实验室的出 现,人们更多把实验室看作科学发现或科学知识生产的场所,并进行了研究。 ssk 关于实验室的研究(更多是关于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得到了关于科学、科 学知识形成的洞见:科学实验室从一个科学家的领地逐渐发展至社会性的活动 场所,从只有单一的科学家角色到人员结构多层化、多元化,在这里科学、技 术与社会紧密关联。但是,这类研究更多在解构的意义上来解读传统的科学 观。工业实验室(如关于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则关注 产业科学的生产和组织的问题,人们呼吁在企业中建立研发中心。这些研究无 疑为我们理解科学、理解知识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见解。但是这两类研究往往 各执一端,即科学工业。实际上,从科学到工业之间需要有效的链接,需 要各种知识的整合,所以才产生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直讨论的“科学技 术如何向生产力转化”的问题。 有关“实验室”的研究中,人们关注了科学实验室和工业实验室,却鲜有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关于高等工科学校的实验室研究,而这类实验室恰恰是与前两种实验室相关但 功能独特的角色。中国高等工科学校的实验室在其历史的演进中,从作为工科 教学的辅助工具到今天承担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工程项目场所,已经远远超 出“科学家的活动场所”的意义。这里是完成从纯粹的科学原理到技术知识再 到工程知识转换的场所,是一个科学、技术、工程、社会各种角色共同协商创 造知识的场所。因此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更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 1。 高校工科实验室既是基础理论性知识的研究阵地,又是工程项目实践的 场所。它不仅面向科学、技术、工程的知识研究,同时面向企业、政府和社会 生活的实体建设。通过对工科实验室中具体工程项目中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 展示工科实验室中角色的多样性、知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角色和各种知识 之间的协商和整合,不仅能为中国自主创新寻找知识生产和转化的有效途径, 还将有助于深度思考高等工科教育的方式及意义。同时,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 形成的研究为知识论的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继 ssk 的实验室研究 后,将工科实验室纳入了实验室研究的视野,扩展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 围,并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不局限于建构性,更具有建设性。 1.2 文献综述 在进行工科实验室知识的形成问题研究时,必然会涉及到知识论问题的探 讨。当代高等学校工科实验室中的知识,不仅有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更多的 可能是工程知识2。这三种知识分别有何本质特征;如何在实验室情境中探讨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室是如何使这三种知识实现经验、实践转向的。如 此,知识论问题又会将我们引回实验室研究问题。进而,有必要梳理实验室研 究的历史,国外与国内的研究情况、区别和联系。从中寻找符合我国当代高校 工科实验室研究的新方法,努力探索知识传递的路径,发现新问题。 1.2.1 关于知识论问题的相关研究 如要探讨工科实验室知识的形成,首要问题便是何为工科实验室中的知 识,工科实验室中知识的属性是本课题研究的大前提。那么目前面临的其实是 一个知识论研究的问题。高校工科实验室中的知识应该包括实验室工作者具备 的知识以及实验室环境下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这两种知识都不 能被单纯的划界在某一既定的知识领域内,即无论是已经具备的知识或即将产 出的知识都包含科学、技术甚至工程这三个方面的知识论问题。接下来,就从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这三个方面入手,在科学、技术、工程知识三元论的前提下,综述高校工科实 验室研究的知识论问题。 科学、技术、工程知识三元论是由李伯聪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对 于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来说,只有现代化的、工程化的方式才是其最发 达、最典型的形态和方式,所以我们也就把对此领域的哲学研究称之为工程哲 学研究了。现在,需要把这种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二元论”观点进一步发展成 为关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三元论”观点。既承认它们彼此独立各为一元, 也不否认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高度重视三者间的相互转化3。 1.2.1.1 科学知识及特点 对于科学而言,它的基本单元是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 图认为“知识是证明了的真信念” 4,表达了知识的真理性观点;亚里士多 德提出了“理念既不能从物质的实体中分离,也不能脱离感观认识而存在,知 识应该从感观认识中形成”5典型的经验主义观点。发展到近代,西方知识论 形成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直到康德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综合起来 提出了批判的知识论,第一次把哲学和科学明确的区分开,并确立了哲学对于 科学的基础性地位。这也并不能满足现代哲学家对知识论问题的解决要求,因 为康德的“先验自我”依旧带有主观色彩。现代西方主流的知识论是实证主 义,这是一个相当繁杂的哲学学派,共经历了三代:孔德的早期实证主义;马 赫为代表的经验论实证主义;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的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 义。实证主义认为,知识仅能够对世界进行描述和整理,因此知识的内容仅局 限于经验世界之内。所以知识是实证、确切和有用的6。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之 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醒世界,即“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 义” ,他把生活世界作为把握自我的一个必要环节,进而使知识论迈向了准人 类学的进程7。随着科学活动的职业化进展,要想抽离掉科学家及其活动的制 度性特征来探讨纯粹的知识产品是一件困难的事8。在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的建构论思想,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引入科学知识研究,认为科学知识 是社会建构的产物,ssk 所认为的科学知识是社会的。与之相比,波兰尼则认 定知识是个人的。这两种观点一个是从“外部” ,一个是从“内部”打破了知 识纯粹客观性的神话,同时强调了非纯粹的主观性,认为知识是主客观的结 合。 总结历史,科学知识发展至今,它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以下特征: (1)真 理性。科学知识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与规律,是人类对自然事物、事 实或自然现象的认识,这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特点。能够称之为科学的知识不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论是被证实或者被证伪都是可检验的,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描述性知识” , 并且能够被进一步发展。 (2)价值性。科学知识既有内在价值又有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体现在科学知识自身的理论价值,人类通过科学知识解决了“是什 么” 、 “为什么”的问题。外在价值体现在人类获取科学知识时的价值取向上, 从选题、评价、应用各个方面无不包含、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取向性。 (3)社会 性。科学知识的社会性是指其产生、发展和演变不可避免的要依赖特定社会条 件、社会状况以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政治立场、语言符号等的制 约和限制9。 1.2.1.2 技术知识及特点 对于技术而言,技术知识的基本形式是技术发明、技艺技巧等“诀窍” 。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技术的基本任务则是发明,发明方法、技巧或者机器。 技术哲学以技术知识和技术活动为研究对象。不论如何理解技术,不可否认的 是技术中必然包含知识的要素。技术知识可以是被文字或符号直接表达的,或 者是以图像、印刷制品和电子等方式记载的可供人类社会交流的结构化知识, 有些时候技术是以专利、发明和技巧等形式直接存在的知识陈述10。不仅如 此,在很多技巧性要求较强的特殊活动情境下,会产生以整体体验为基本特征 的知识,要精确掌握这种未经过严格思考或严密推理的知识需要意会,不能完 全言传。波兰尼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徒弟向师傅学习是由于他相信师傅使用 的方法。即使徒弟还不能准确仔细地分析这种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观察和模 仿,徒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会了技巧,甚至有些时候连师傅本人都并不清楚 的方法也被徒弟很好的掌握了下来。这些隐含的规律性知识只是在一个人面对 面的模仿另一个时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 11。技术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了客观 事物的属性、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知识和创造性想象对人类造物活动过程 及方法的一种规律性、规则化的解释,因而是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前提和基 础的。它的形成是认识由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向指导实践的认识形式的转化 12。 由此可见,技术的本质与特征可以总结为: (1)明言性与难言性。正是 由于技术不仅存在明确、规范的表达形式,还有属于个人的,情境下的意会形 式,技术是一种存在于具体实践中的知识,是脱离不了它的使用情境的。并 且,复杂的诀窍性技艺、技巧决定了在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性不会被工具 或机器所取代。 (2)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技术是指导人类进行操作的知识, 直接表征了人类社会的行动能力。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技术知识的存在表明 了它的理论指导意义。正如我们申请发明专利,创造新技术要素代替旧技术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素。而从根本上讲,技术知识被创造并不是为了其理论价值的彰显,技术的最 终目标是变革自然的实践。 (3)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技术知识本身既包含着 一定的现实价值,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潜在价值。技术应用的过程,就是潜在 价值向实现价值实践转化的具体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技术知识体现出的现 实价值通常并不完全是预期的潜在价值,而是在技术设计之外展开的,实践的 结果既可以与目的相符,也可以相悖13。这就是说,每一项技术在一定的范 围之内都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在技术没有真正投入使用之前,潜在价值被内 含在技术之中,只有投入使用以后,潜在价值才会转化为现实价值14。 1.2.1.3 工程知识及特点 从知识的性质来看,工程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建造活动,工程 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调查约束工程活动的条件、确定工程目标、设计方案、做出 睿智的决策、预见可能的后果等。工程知识既不具有纯粹的科学、技术性质, 也不具有纯粹的社会性质,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在创造知识理论,而是建造 人工物。但工程活动在进行中必然伴随工程知识的创造和运用,但工程知识在 这里仅仅是作为实现工程目的的手段、要素、环节而被创造和使用的15。沃 尔特文森递(w. vincenti)认为,我们以前将工程当作科学的婢女,认为工程 就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发现,现在是改变这种看法的时候了16。他认为,工 程知识不仅具有其独立的内容,而且不只是运用科学理论创造技术发明。约瑟 夫c皮特(j. c. peter)认为,工程是一项通过组织团队、设计图纸、构建人 造物来实现将人类生存的自然界、社会向人类需要的面貌转变的实践活动,工 程的实施是有特定目的的。在实践过程中,人类还会将一些不清楚的要求转译 为标准的、具体的技术问题17。 综上所述,工程知识不是实证主义者归结成的科学知识,更不能仅仅被称 作技术知识的应用。它与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不同,工程 知识具有任务特定性,它是复杂的、境域性的、高度综合的、独特的知识形 态。 1.2.2 关于知识形成问题的相关研究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知识成因是人类自然思考 的方向。历史上人类对知识形成的观念可以归结为两条主线:知识形成的认识 逻辑和知识形成的建构逻辑。探讨知识形成问题是研究高校工科实验室知识形 成问题的大前提。 1.2.2.1 知识形成的认识逻辑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古希腊时期,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建立在直接经验上,追求知识的统一 性,企图通过理性来建立世界的本原。泰勒斯的水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火本原 说,以及后来的种子说、四根说都是人们追求绝对统一知识的体现。而后来对 知识统一性的把握脱离了唯物观,走向了形而上的思考。巴门尼德指出,真理 的对象是“是者” ;苏格拉底却把知识的统一性放在自我上面,他的“认识你 自己”就是这种统一性的体现;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和“灵魂说”认为世 间万物都是理念的分有物,而且理念独立于具体物质,而只有灵魂才能实现对 理念的关照,获得这种统一性。当这种唯心主义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时 期,理性成了信仰奴隶,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善、全能,而人们获得知识的 途径只能是信仰。 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通过理性追求知识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 是通过逻辑。通过逻辑追求知识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创立的形式逻辑。亚氏 认为逻辑本身存在某种统一性与普适性,所以建立在逻辑论基础上的知识也必 须要具有某种绝对统一性。如果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家寻求知识的本原是什么, 那么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则通过寻求某种方式来把握知识的形成。围绕着这种旨 趣形成了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方式。归纳逻辑的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形成在于从 个别事物的属性中归纳出事物所共有的属性,而先验唯理论者认为知识的形成 源于在天赋观念的基础上利用演绎法构建整个知识的体系,知识的统一性一方 面在于天赋观念的始基,另一方面在于演绎法的普适性和统一性。在康德看 来,知识是逻辑的先验性和经验的必然性的综合,所以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 断,即通过逻辑的先验性、人的直观能力和感性材料的结合才能获得知识。 现代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出现又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方式来追求知识。分 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通过用逻辑对语言进行分析 寻找知识的统一性,他们认为知识的形成和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对语言规则 的把握有助于为人们获得知识,分析哲学以及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都是沿着这 条路通过对逻辑纯粹性的把握知识。而现象学却通过对现象进行本质还原和先 验还原的方式,得到纯粹的意识即回到事物本身来寻求获得事物真实统一的知 识,解释学和现象学的方法都是通过寻找经验无涉的情境来获取原始的知识,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去蔽那样,只有去蔽存在才能在存在者之中显现,而这个存 在就是存在内在的统一性18。 1.2.2.2 知识形成的建构逻辑 知识的认识逻辑从知识自身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所需 要的方式,但是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是离不开社会的因素的,所以社会的因素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情景也是知识形成的另一种方式。随着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人类开始对理性产 生了质疑,尤其是对理性的可靠性质疑,理性在按着自身逻辑发展的同时,也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不免引起很多思想家的关注,很多哲学家如福 柯、德里达和利奥塔等后现代哲学家纷纷开始批判理性、解构理性,而在科学 技术哲学领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开始摆脱用理性的视角看待知识,纷纷 从知识的社会建构的视角来审视科学技术19。根据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观点,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形成,并不是科学和技术自身逻辑的产物,而是人们根据自 身的需要人为建构出来的。这种观念对于我们原有的科学技术观产生了重大的 冲击,但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知识的新视角。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历史上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1)爱丁堡 学派,代表人物为巴恩斯、布鲁尔、早期的皮克林。爱丁堡学派的理论核心是 “强纲领” ,即科学知识“纯粹”是社会性的。爱丁堡学派认为在科学活动中 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因果关系是指科学家的社会目标和利益。巴恩斯指出: “科 学家不可能在没有目的导向和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因此,科学家的理 性活动应该被理解为有目的和导向的,利益的导向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此种而不 是彼种理性活动20。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研究的确开始从 逻辑实证主义转向了生活实践。但是,由于它否认科学是纯粹理性活动,因此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夸大了社会维度对科学知识产生的影响,几乎导致了知识 论领域的极端相对主义,直接引导了从根本上彻底抹杀科学知识的客观内容和 存在基础的研究倾向。 (2)巴斯学派,代表人物是柯林斯,核心的理论成果是 科学知识的“话语分析” 。柯林斯认为是争论打开了科学的“黑箱” ,剥去了科 学知识的神秘外衣,他最终在方法论意义上建立了相对主义的观点。柯林斯的 研究方式主要是田野调查和田野旅行,研究是基于参与讨论、对场点的访问, 有记录或者无记录的访问、会面、电话、电子邮件以及文档审查。这种方式是 继爱丁堡学派之后的重大转折,相对而言,柯林斯采用的是一种微观的研究进 路。基于他获得的研究材料,柯林斯系统的分析了科学家在争论中如何达成共 识而产出科学知识,通过对语言、手稿、论文等分析,认为科学知识在一次次 协商讨论和修辞编辑中最终被“常态”化的确定下来21。 (3)巴黎学派。作 为 ssk 的后来者,它很好的总结了爱丁堡学派和巴斯学派的优势与劣势,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温和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科学人类学(科学的微观社会 学) 。巴黎学派对实验室内部进行在场式考察,置身其中观察、记录真实的科 学研究工作,进而揭示了科学研究的地方性影响因素。从知识的制作过程来描 述“科学事实”的建构,从科学资源的调动与整合来分析“弱修辞”向“强修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辞”的演变,此种研究方法的确给实验室研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22。 1.2.3 ssk 的实验室研究 ssk 发展至巴黎学派时期,以人类学方法研究科学的社会生成已经体现 了其强大的方法优势。继拉图尔之后,林奇、塞蒂纳与特拉维克等人成为了实 验室研究的新生力量。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实验室研究成为了科学论中最为 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从 1975 年 10 月到 1977 年 8 月,拉图尔以陌生人身份在 salk 研究所参与观察,并根据观察获得的资料创作了著名的实验室生活一 书。在此书中,拉图尔对实验室内部的分工及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揭 示了科学知识是如何在实验室中被建构生成的,科学家是怎样对这种“建构” 进行说明的23。拉图尔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已经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由 技术人员通过实验总结出的经验性陈述。科学家的工作是通过论文的写作和发 表劝说读者相信这种陈述并接受其为事实。拉图尔认为,科学家们通过“争 论”使这些经验陈述被公众接纳为事实。 “争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此争论场中 的观点、人数和立场,以及论文作者的个性和所属机构,还有文章本身的风格 等24” 。拉图尔非常重视环境在科学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环境并不是与 科学实践不相干的,环境不但能够影响科学事实的建构,而且整个科学事实就 是由环境制作而成的。科学与其产生的环境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环境能够 决定科学家的生活质量、工作水平、科学地位、研究行为,以及实验室中的实 验对象、仪器设备和材料来源,进而决定着产生的知识。同时,环境的可变 性、不确定性和权宜性等特点都会加入到知识的生产过程中。 塞蒂纳是 ssk 进行实验室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她于 1976 年 10 月至 1977 年 10 月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中心开展了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 在日常观察中塞蒂纳收集了实验室备忘录、研究论文、手稿和相关出版物等文 字资料,通过对实验室内研究人员进行访谈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25。塞蒂 纳以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认为, “现实的总体应被看成是装配而成的,现实的 齐一性是异质的,现实的光华外表包裹着一种内在结构。在建构主义者眼中, 不存在最初的、未加掩饰的事实26”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关注实验室研究的视 角和研究方法,作为知识形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实验室以社会学民族志研 究方法提供给我们一个外在于知识本身的框架。科学工作者不会在意这个框架 的存在,从而本真的审视实验室中的一切。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1.2.4 工科教育和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研究 “应用科学、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即工学或工程学。在工程建设当 中,工程师通过想象、推理、判断,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应用到设计、制 造的对象和程序的操作中。在工科教育中,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 等生产部门所形成的多种工程学科也称为工科或工学。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 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 27。培养工程技术性人才,一直是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 则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理念的最佳途径,因而高等工科院校的实验室离 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实验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 从实验验证性教育到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教育再到科研型实验教育。 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随着高等实验教育规模的扩大日新月异。 高等院校始终以教学为主要目标,因此工科实验室最初是为了满足实践性 教学而设立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开展知识教育,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创 新精神、设计理念进行培养。因此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教育才是工科 院校实验室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实验室设备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标准可创 新、可再设计、开放、有科研价值28。因而高等院校工科实验室在科研功能 的基础上还可以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完成实践任务。科研实践工作也能更快更 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对于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研究,我们应首先把握不同类型实验室的特点,对 科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和高校工科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宏观和微观两 个角度阐释每一种实验室内部的运作结构和外部的关系网络。然后,具体在一 个高校工科实验室的实地考察上进行案例研究,描述科学工作者进行课题项目 研究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记录和研究。最后,通过个案研究寻找值 得关注的哲学问题。分析工科实验室知识的类型,知识的共享平台,知识是如 何在各个研究主体间实现传递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哪些哲学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展现高校工科实验室中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形 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论文的第二部分将针对实验室进行细致的探讨,分别阐 释科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以及高校工科实验室中知识形成关系网中各个要素 之间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