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伴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推广,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缺失的问题越显突出。 本文在对情感本身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力图展现- - n 完整的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的画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解决 情感关怀缺失的对策上试图提出一些具有创建性的谋划和参考。 论文的主体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寄宿制小学的缘起及其 发展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着重对情感、情 感关怀、以及情感关怀缺失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9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 寄宿制小学情境下,家长、教师( 任课教师和生活教师) 、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小 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表现以及情感关怀缺失对寄宿小学生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 对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的缺失进行了理论层面和一般层面的原因分析,找到了情 感关怀缺失的理论依据及一般性影响要素;第四部分从家长的方面、寄宿制学校 教师的方面以及寄宿制学校自身的方面提出情感关怀的对策和要求,强调了情感 关怀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容及价值。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情感;情感关怀;情感关怀缺失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g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b o a r d i n g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 ,t h ep r o b l e mo f l a c k i n go ft h ee m o t i o n a l c a r et ob o a r d i n gs c h o o l s s t u d e n t sc a u s e sw i d e s p r e a d c o n c e m b a s e do nt h ed e e pa n a l y s i so fe m o t i o n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h i c ht h r o u g hf i e l d 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s h o wac o m p l e t es c r e e no fl a c k i n go fe m o t i o n a lc a r et h a t e x i s ti nr u r a lb o a r d i n g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 t h er e a s o n sw h i c hc a u s et h ep r o b l e ma r e a n a l y z e da n ds o m ec r e a t i v ep l a n n i n ga n dr e f e r e n c ea r ea l s op r o p o s e d t h em a i n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t h ep r e f a c ef n s t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o r i g i na n db a c k g r o u n do fr u r a lb o a r d i n g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 ;t h e nd e s c r i p t st h e r e a s o n so ft h ep r o b l e m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 ,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l a s ti t f o c u s e so nc o r ec o n c e p t ss u c ha se m o t i o n ,e m o t i o n a lc a r e ,a sw e l la sl a c k i n go f e m o t i o n a lc a r ea n dg i v e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t ot h e m c h a p t e ri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l a c k i n go fe m o t i o n a lc a r e f o rb o a r d i n gp u p i l sw h i c ha m o n gi n b o a r d i n g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 ,p a r e n t sa n dt e a c h e r s (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e r sa n dt e a c h e r so f l i f e ) a n dc o n s t r u e st h ei m p a c tt ob o a r d i n gp u p i l s ;c h a p t e r 1 1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 l a c k i n go fe m o t i o n a lc o n c e r nf r o m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l e v e la n dg e n e r a ll e v e l ,t r y i n gt o f i n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a n dt h eg e n e r a li m p a c to ft h ee l e m e n t so fl a c k i n go f e m o t i o n a lc a r e ;c h a p t e ri i i p r o p o s e ss o m es o l u t i o n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p a r e n t s ,t h eb o a r d i n gs c h o o lt e a c h e r s ,a sw e l la sb o a r d i n gs c h o o l s ,a n d e m p h a s i z e st h ev a l u ea n d t h ec o n t e n t st h a te m o t i o n a lc a r es h o u l dr e t u r nt ol i f e k e y s w o r d s :r u r a lb o a r d i n g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 ;e m o t i o n :e m o t i o n a lc a r e ;l a c k i n g o fe m o t i o n a lc a r e l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i i i i i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必 指导教师签名: 日 i i i :2 墨珥。笸? 艺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2 ,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 言 小学生寄宿的现象古已有之。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6 世纪,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一 种特殊的学校婆罗门学校。婆罗门学校也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 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须经古儒的考验。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1 2 年f 】。婆罗门学校是一种在“家庭”中推行寄宿制的小学,它与当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办 在“学校”中的寄宿制小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这两种寄宿n 4 , 学在教育内容、目的、 手段、条件、对象等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两种寄宿n d , 学各自 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一种古今时代的差距。研究当今中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出现的 一些问题,历史的追溯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农村寄宿n 4 , 学 产生、发展的特定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上。中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形成奠基于中国社会的 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的大背景,它是时代发展的一种选择。 自上个世纪7 0 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全面推行。由于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无计划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和扭转。随着 计划生育效果的逐渐显现,很多农村地区学校的生源日益减少,出现了很多麻雀学校和 空巢学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自上世纪末 至新世纪农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实际上是对原有的 农村地区学校及教育资源通过“撤”、“并”、“扩”、“改”、“建”等措施进行重新配置,最 终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在形式上鲜明地表 现为“集中”。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简称“阿旗”) 为例,2 0 0 2 年全旗约有中小 学逾2 0 0 多所,经过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到2 0 0 8 年全旗仅有中小学3 7 所。但是农村 学校大规模的布局调整随之带来了“不少学生上学距离远、交通不便利”等问题,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不少农村地区开始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农村寄宿制小学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发展起来的。 农村寄宿n d , 学在“集中生源”、“优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解决 农村孩子上学距离远”等等问题上功勋卓著。但同时,农村寄宿制小学在不断发展的过 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农村地区“寄宿n d , 学”普及的进度加快了,可是在 改善、健全寄宿n 4 , 学软硬条件等方面缺乏了相应的力度;在寄宿n d , 学日渐成为农村 地区主要的办学形式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将无奈远离父母、寄宿于学校之 中,农村孩子家庭亲情关怀也正面临缺失的危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重视“知识学习”、 技能传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下,寄宿小学生的情感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被疏略了。从情 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所共享,其中婆罗门种姓受 的教育最完备。在公元前9 世纪,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子女在家庭中主要学习用古梵文写成的吠陀经。 学习方法机械、神秘、烦琐。到公元前8 世纪以后,“古儒学校”开始出现,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仍为畎陀经, 但也开始涉及语音、韵律、文法、字源、天文、祭礼等领域,这时的教学方法较之注重呆读死记的家庭教学方法有 所改进。在古儒学校帅严而道尊,体罚盛行。参见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5 :1 7 - 1 9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感关怀的角度而言,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正面临“危势”。在寄宿制大局不可改变 的情况之下,探索农村寄宿制小学对寄宿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关怀已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缺失方面,在“描绘”农村寄宿n d , 学情感关怀缺失的“景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农村寄宿n d , 学情感关怀缺失的原因 分析,并试图探索出农村寄宿制小学对寄宿小学生进行积极情感关怀的有效模式。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背景 ( 一) “村村办小学”教育格局的形成 1 9 7 7 年5 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发展科 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2 】同年8 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再次指出: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 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3 1 邓小平 把教育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 9 8 5 年5 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 人才,并做出了“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决策, 从而拉开了“普九”的序幕。1 9 9 3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 确地把“普九”作为我国9 0 年代末乃至下世纪初的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中央政府一 系列教育政策的指引下,一股兴办和发展小学教育的浪潮在农村席卷开来。 而在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教育领域的核心矛盾是“庞大的适龄入学儿童人数与实 际入学人数存在巨大的偏差,是众多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而中途辍学”,所以“普及义务 教育”成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较为实际和妥帖的做法。以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 状况而言,一方面农村村落中有较为充足的生源,这为就近办学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 中央政府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而农村地方政府财政等方面条件也十分有 限,单靠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起办好农村基础教育这项重担,于是地方政府将发展农村 基础教育的责任进一步下放,落实到村,最终形成了“村村办小学”的教育格局。 ( 二)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肇始 经过2 0 多年的改革开放,2 0 世纪9 0 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发展步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的经济实力获得快速增长。相比以往,教育上的投入有所增加。同时重视发展教育 的思想进一步深入民心。在农村地区,文盲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进一 步提升。据统计,1 9 8 2 年全国文盲人口的数量为2 2 9 9 8 入,人口文盲率为2 2 8 1 。截 止1 9 9 0 年,人口的文盲数量已经下降至1 8 0 0 3 人,人口文盲率下降至1 5 8 8 。【4 】1 9 8 0 年全国学龄人口的入学率为9 3 0 ,到1 9 9 0 年学龄人口的入学率已经升至9 7 8 。【5 】 自2 0 0 3 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一项旨在缩短城 乡教育鸿沟、保证家庭贫困子女上学的惠民政策出台: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并 本研究认为,寄宿制的实施是导致农村寄宿小学生家庭情感缺失的重要原因,但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客观地决 定了寄宿制实施的必然性。在“寄宿制”实施的大局不可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唯有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小学生 的情感关怀缺失的补偿上面来,我们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寄宿制学校身上。因此本研究从寄宿制学校的角度展开对 情感关怀问题的论述。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带动下,农村“普九”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时, 更多的家长开始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更高好的学校,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培养更高 的素质。随之2 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掌握全面知识和具有较高专业素 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在教育领域上,主要的矛盾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由以往的“普 及义务教育”开始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向转变。 但是,我们要进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还必须要考虑到在农村地区出现的一 些新情况。一方面农村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 0 多年的发展,虽然为教育的发展积累 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基础仍旧相当薄弱。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效果的日渐显现、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等等原因,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学 校生源不足。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小学全校仅有十几个甚至更少的学生,在一些地 区还出现了“一校一师”的情况。由于农村中小学学校生源的减少,导致农村地区教育教 学设施、人员的浪费,在教育上形成了一种“分散”效应,给教育上的管理带来诸多的不 便,进一步影响到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此情况下,农村地区开始有了“集中办学”的 需求。理论家们认识到在当今时代“规模办学”有着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规模办 学”理念也开始回归。1 6 1 在上世纪9 0 年代开始,农村学校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 可以说,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通过“布局调整”,在很大程 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集中和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办学 的规模效应。但是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其中“布局调整造成不少孩子上学距离远,入学不便利”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寄宿 制小学”便是应对这些问题而诞生的。 7 1 寄宿制小学的实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主要 针对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从2 0 0 4 2 0 0 7 年,中央又投放专项资金1 0 0 亿元,实施了“西部 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据统计,2 0 0 7 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寄宿生已达7 1 5 万, 中西部的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等地寄宿小学生的比例已高达2 0 。j 这样,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农村寄宿n 4 , 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形式。 二、问题提出 2 0 世纪9 0 年代初,寄宿, t j d , 学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教育部发展规 划司在2 0 0 7 年出台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 9 1 显示,寄宿n d , 学的比例已 占全国小学数额的1 0 。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部分地区寄宿制小学占据的比 例更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早在2 0 0 7 年小学寄宿制已经普遍实施, 全旗有2 0 所完全小学,全部施行寄宿制,其中寄宿小学生的比例约占小学生总人数的 5 0 。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进了“寄宿”这一环境,而且这一趋势有继续蔓延的迹象。 从某种角度而言,小学寄宿制关乎着农村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国时至今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孩子都不能完成九年 的义务教育。但是从整个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很早就开始出现,当这种需求越 发强烈的时候,便逐步演变为政府提倡和主导下的行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调查中发现,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六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 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未完成性。心理学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表 明:依恋是某一个体对另一个体(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长期持续的情感连接。在个体 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0 】相关的研究和测量结果表明,依恋关系是学龄儿童适应不 良和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指标。【l l 】心理学的研究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即 焦虑一矛盾型、焦虑一混乱型、焦虑一回避型、焦虑一安全型,其中只有安全型行为依 赖对儿童有着积极的影响。【1 2 1 儿童安全型依恋的行为表现为:只要父母( 或其他监护人) 在场,儿童就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 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父母离开时,儿童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父母回来。 当父母回来后,儿童会很容易地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13 】儿童的安全型依恋行为中, 其主要的监护人父母起着主导性的影响。相关的依恋关系和儿童人格发展关系的研 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其行为问题 的发生率较低。l l 卅在寄宿制小学的环境下,父母,这一儿童主要的依恋对象失去了踪影, 在情感上儿童将处于一种苦恼和不安的状态,随着这种情形的持续,儿童会产生一些不 良的精神行为,其心理、人格的发展也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探索寄宿制小学环境下学校 对寄宿小学生的情感关怀已显得尤为迫切。 2 0 0 8 年1 0 月份,本人参加了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组织的关于“新农村建 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重大课题大规模调研活动。在调研期间,本 人所在小组一行深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对当地的寄宿制学校尤其是 寄宿制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情感关怀的诸多 方面都存在问题,如“生活教师数量匮乏”、“生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处于较低的层 次”、“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机械化”、“封闭的寄宿制学校空间隔绝了孩子与外界尤其是与 家长的联系”、“寄宿制学校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情感”等等。而所有这一切更进 一步加剧了我们对寄宿小学生心理、人格健康发展的担忧。 随着农村小学寄宿制的不断推广,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以怀疑、争论甚至批判的心 理来审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张晓玲从现代教育的“三圈理论”出发来阐释家庭 在教育孩子上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非学校和社会可取代之,进而对农村小学寄宿制造 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批判;叶敬忠和潘璐等人则从农村小学寄宿制造成的小学生与 家庭情感交流的匮乏以及寄宿制小学机械、落后的管理水平等方面论述农村小学寄宿制 造成的农村小学寄宿生情感的缺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邬志辉教授则对“多大 年龄的孩子适宜寄宿”这一问题提出了思考。受到这些思想的指引与点拨,本人最终将 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的方面。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首先,本研究围绕“情感生态圈”等概念对情感自身形成、发生、发展、消退的内在 机制进行了概述,从知性的角度_ i z y 寸人们进一步理解和关怀情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本研究对情感关怀缺失的一般性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概括和总结,找出了影响 情感关怀缺失与否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从而使人们对情感关怀缺失的省察更为具体和明 了,有助于人们对情感关怀缺失进行诊断和分析。 ( 二) 实践意义 在策略的谋划上,为学校、教师、家长提出了较为具体化和细节化的情感关怀要求。 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的层面上,引入了“学校代偿家庭”、“教师代偿父母”的观点,这将 为学校的领导者、教师的情感关怀举措提供一种思路的借鉴,从而有助于学校、教师尽 快改变对寄宿小学生情感关怀盲目无措的状态,使之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进入良性发展的 正轨。 四、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寄宿制小学校长、教师( 生活教师和任课教师) 以及寄宿小学生家长在认同“寄宿不利于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同时,他们又会给小学寄宿 制以更好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几乎一致性地认为寄宿在学校显然更加有利于小学生学 习成绩的提高,在小学生情感与学习成绩的两项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后者。在他们的 观念里,寄宿小学生的情感天然地让位于其认知、理智的发展。学校、教师、家长对小 学生情感的关注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很少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他们以 一种自然而然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作为对小学生情感的全部关怀。寄宿制学校非但没有起 到弥补小学生家庭情感关怀缺失的作用,却过度地偏重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度地强 调统一和一致性的机械式管理,忽视对寄宿小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的关怀,这种情形着 实令人担忧。本研究亦本着对这种情形的担忧,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寄宿小学生情感缺 失的方面,力图对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缺失的表现进行深入的描绘,分析寄宿制学校情 感关怀缺失对小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寄希望于越来越多的人也能够对寄宿小学生的情 感进行积极的关注,在解决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缺失的对策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 - )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文献研究是论文的前期和基础工作,通过对网上或者到图书馆以及导 师推荐的相关文献的阅读,本人对农村寄宿s o d 学的情况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对农村寄 宿s o d 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论文的深入写作打下了基础。 2 实地研究法。实地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实地研究法不仅 仅是收集资料的途径,更是一种可以指导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研究方式。2 0 0 8 年l o 月份, 本人所在调研小组一行深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旗地区,对当地的部分寄宿s o , j , 学 进行的了为期7 天的实地调研。调研期间我们深入到寄宿s o d , 学的校园、宿舍、食堂、 教室,观察寄宿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情形,并对当地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寄宿 s o d , 学的校长、任课教师、生活教师、寄宿小学生以及部分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谈和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卷调查,调研结束后将访谈的全部录音资料重新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对问卷调查 的结果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 3 专家访谈法。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是一块农村教育学者和专家的集结 地。在与农村教育的专家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讨的方面本研究具有“地利”之优。在本 研究的开题以及创作过程中本人多次就论文的一些相关问题向农村教育研究所的专家 咨询意见并进行交流,从中受益良多。 五、相关概念阐释 情感关怀缺失这个词组包含着丰富内容。分析和研究情感关怀缺失的有关问题,我 们必须要对情感本身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关怀并非我们 追求的终极目标,情感关怀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发展个体心理、人格、情感的手段,是一 种生命关怀的需要,探讨情感其自身的内在过程,将会有助于情感关怀者更好地选择情 感关怀的内容、手段和方式。 ( 一) 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1 情感 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 满足的反映”。在这里把情感区别于情绪,认为情绪是更为微观和基础的层面。其中情 感的社会性是情感区别于情绪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1 5 】心理学上的定义侧重予明确地指 出情感是什么,而对情感发生、发展过程的原因解释,心理学更加倾向于使用生理科学 的观点。即便心理学中也强调行为、环境等外在宏观因素,但是很显然,深入研究情感 的社会属性特征不会属于心理学研究所专注的范畴。我们可以进一步这样理解:情感, 首先作为一种个体态度体验,具有其心理属性特征,它离不开个体的心理世界。人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可能是一种低层次的认知。在很多情况下,认知不等同于情感,但认知 却与情感的形成、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情感态度体验必须以客观的生 活世界的内容和因素为体验对象。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的生活世界中,在现实的认知、交 往、实践的过程中,方始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因此情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世界,但 也离不开其体验的对象客观的生活世界,简单地说,情感即是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 的结果,是个体以现有的心理结构为基础对客观生活世界的“内容和方式、过程和结果” 进行主观性判断和评价并形成一种态度体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人们对情感旋 加干预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个体心理要素的发展状态和水平,还必须考虑个体所处的生 活世界的状况。 2 情感发展变化过程 情感,作为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原因的 角度上来分析,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源于主客观世界的变化。从情感发展变化的角度 西认知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罩所强调的认知与情感的密切联系是指:情感作为一种态度的体验,离不 开个体以现有认知为基础由进行的判断。没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前提,个体不会形成对事物的各种态度。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讲,我们把情感归结为情感形成、情感发生、情感发展、情感消退四个方面。“情感 形成”说明了情感并非是天生而来的,而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伴随个体的心理发 展以及生活的经历而发展起来的。“情感发生”是指在个体的某种情感形成之后,个体并 非会随时随地产生这种情感的体验,只有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下、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这 种态度体验才会发生。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亲情的关爱”这种情感体 验时有发生,可是当他步入学校、社会的时候,“亲情的关爱”这种体验可能会很少发生。 即便是生活在家庭中的人们,也不会时刻会体验到“亲情的关爱”。“情感发展”是强调个 体的情感体验具有强度变化和深度变化的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情感具有两极性,即 个体的某种情感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如果个体有“喜”的情感体验,那么个体同时也具 有“怒”的情感。我们认为“情感的两极性”实际上还反映出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性,情感 的两极不是各置一端、毫无牵连的,它们中间有一个连续性的变化过程。这个连续性的 变化过程即是情感强度变化的表征。当个体形成了“爱”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况之下, 个体这种“爱”的情感体验程度和水平将是不同的,此即为情感体验的强度变化。情感体 验的深度变化是指个体已有情感体验的最高水平,在受到某种影响的时候,可能会有所 突破,即个体获得比原有的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水平。情感体验的深度变化为体验的强 度变化扩充了空间范围。“情感的消退”是指个体曾经亲历过某种情感体验,但是由于某 些原因,这种情感体验不再发生或者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和层次。比如我们对敌人的敌 对情绪,对朋友过失的悲哀情绪都可能会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而消退甚至消失等等。 ( 二) 情感生态圈 情感的形成、发生、发展、消退并非随机式的产生,它与个体所处的环境世界有着 密切的联系,受到环境世界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本文参照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邬志辉教授的观点,引入情感生态圈这一概念来对这种环境因素影响进行说 明。邬志辉教授认为,“情感的发展变化受到环境以及环境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生 态有机式的特点,这些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情感生态圈的总体”。我们认为“情 感生态圈”的概念相比生态学上的“生态环境”更具表达力和说服力。这是因为“生态圈” 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有机式”、“系统性”、“整体性”等生态环境的核心范畴囊括 其中,是对泛泛的环境概念的进一步“聚加”和“凝结”,更有利于直接地表明影响情感发 展变化的环境及环境内各种因素的特征和作用过程。“情感生态圈”是指直接或者间接 对个体情感的形成、发生、发展、消退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及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的系统 整体。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三点:第一,情感生态圈作为一个环境整体而存在,这个整 体具有系统性和有机性的特点,不是所有自然和非自然因子的简单叠加;第二,并非任 何的条件和环境都被看作是情感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只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个体情感产 生影响的环境及因素才能够被纳入到情感生态圈的体系之内。当影响情感的环境以及因 素发生变化,那么情感生态圈的整体就会相应地变化;第三,个体情感的发展变化根本 上决定于其所处的情感生态圈,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情感生态圈即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那么影响情感发展变化的环境和因素有哪些呢? 它们各自对情感的发展变化起了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什么样的影响昵? 它们彼此又是怎样有机地联系起来昵? 我们认为,影响情感发展变化 的环境和因素可以概括为“生活世界”、“具体情境下的行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状态和水 平”、“教育活动”四个方面,这四者共同构成了情感生态圈的总体。 1 生活世界:情感的原材料产地 “广义的生活世界分为互为联系的两个部分:一是指每个人都在从事的以衣食住行、 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为主要内涵的自在的重复性的生活领域,即日常生活世 界,这是狭义的生活世界;一是指人们从事的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 事物、社会化大生产等非日常的有组织的生活领域和由科学、哲学、艺术等构成的非日 常的、自觉地精神生产领域,即非日常生活世界”。f 16 】本文所强调的生活世界既包含着 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容,同时也不排斥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影响。生活世界是人们一切活动 的场域,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源于生活世界,情感也不例外。情感的发展变化是个体 主观世界对客观生活世界的内容和方式、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进而形成各种不同 的态度体验的结果。生活世界既提供了人的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需的一切条件,同 时人的行为又构成了生活世界的核心内容。生活世界既是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判断等心 理要素不断发展的场域,同时又是个体认知、体验、判断的对象和结果。生活世界提供 了个体情感发展变化所需的一切主客观条件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生活世界构成 了情感的原材料生产地。 2 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情感的原材料 “在具体的情境中与孩子相处才是教育学的精髓。 1 1 7 情感是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 情感。只有我们身处特定的情境之中,只有特定情境中行为的真实发生,才能有情感发 展变化的可能。行为之于情感的重要作用在于,行为本身及其过程和结果构成了情感体 验对象的一切来源,这也就是说情感体验的对象即是行为本身及其过程和结果。因此我 们把行为看作是情感的原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行为本身并不是情感。在有些情况下, 行为发生了,但是却可能没有情感体验的发生。只有人的心理因素作用于行为并最终做 出判断性的评价后,情感才会发生。 3 个体心理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情感原材料的“机器加工厂” 情感作为一种态度体验,是主观心理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判断和评价的结果。不 同的个体心理发展状态和水平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方面,个体已有的认知、情感 和判断等心理要素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是情感发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不同的认知、情 感和判断等心理要素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决定了所形成情感的类型以及情感体验强烈的 程度。具体情境下的行为为情感提供了体验的对象,个体凭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判断 对行为本身及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行为在“心理”获得初步的加工,最终形成各种不 l 司的态度体验。 4 教育活动 :把情感塑造成“人工制品” 严格说来,教育活动的功效重在情感教育上,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体某种或者某些预期的情感的发展,因此这 罩的教育活动并没有突f i j 对情感进行关怀的方面,仅仅足一种泛泛而谈的说法。当然,教育活动也部分地包含了一 些情感关怀的内容,而充满情感关怀的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活动正是本研究所热切期望的。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体所形成的情感,往往是一种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念度体验,而教育活动所培育的 情感更多地显露出人为干预的影子。人们有意识地干预和控制行为的发生,人为地创造 条件,以实现预期情感发展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知识和技能的传习占据了教育活 动的主导地位,培育情感一直都是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软肋,教育在对个体 情感发展的干预上存在一定的疏略和漠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教育活动之于情感的作 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活动引导情感的发展,为个体情感的发展选择方向;第 二,教育活动为情感的发展创造特定的条件和筛选特定的内容;第三,教育活动尤其是 学校教育活动改变了个体情感自发的发展状态,使对情感的培育走向专门化和系统化。 如果把个体情感的自发生成比作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那么情感在教育中的培育即是 “人工制品”的雕琢和塑造。 ( 三) 情感关怀及情感关怀缺失 1 情感关怀 ( 1 ) 情感关怀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关怀解释为关心,意思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把人或者事物放在心上; 二是指重视和爱护。 1 8 1 情感关怀有两种意义的解读,一是指在情感上对人或者事物的重 视和爱护,把人或者事物放在心上;二是指把情感作为关怀的对象,对情感进行重视和 爱护,即关怀情感。本文所说的情感关怀属于后者的内容,即关怀情感。我们所强调的 这种对情感的关怀,既包含了心理关怀的要求,也包含了行为关怀的内容,因此这种关 怀将体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另外,我们所说的情感关怀不是要求个体重视和爱护 其自身的情感,而是侧重于强调“他人”施加于个体情感的心理和行为关怀。所以,情感 关怀是“他人”把个体的情感作为重视和爱护的对象,对个体情感施加的心理和行为关 怀。 ( 2 ) 情感关怀与情感教育 情感关怀是一种培育和发展个体情感的手段和要求,它较多地倾向于情感发展处于 弱势的群体,更多的时候是针对这些弱势的群体而提出。情感关怀不同于情感教育,关 怀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对情感的抚慰,而教育则是为个体选择某种情感发展方向,其 核心是使个体掌握情感方面的知识,培育和发展个体方的某种或者某些情感。情感教育 虽然也以个体的情感为指向,但它可能并非完全是出于对情感弱势群体的考虑,更多地 体现出一种发展性的要求。 ( 3 ) 情感关怀的理论基础 个体具有情感发展的需要。情感教育从个体情感的发展性要求上出发,对个体情 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情感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对情感发展处于弱势 的群体的关注。而情感关怀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对情感教育的这片空区进行了有效的弥 补。因此个体的情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无法离开“他人”予之的关怀。 生命关怀的理论倡导对生命“本体性”的注重,直面生命存在的现实,以积极的关怀 方式对个体的生命进行关怀,培育出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1 1 9 q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可以说是个体生命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情感进行关怀是生命关怀的需要。 我们对情感的关怀也必须突出情感的“本体性”,要以积极的关怀方式来进行,目的在于 培育个体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健康情感的发展。 2 情感关怀缺失 情感关怀缺失主要是指“他人”对个体情感的关怀心理和关怀行为的缺失。心理关怀 的缺失表现在“他人”对待个体情感的态度和观念的层面,是“他人”忽视情感的“本体性” 存在,不注重对个体情感进行积极的关怀。行为关怀的缺失表现在“他人”行为关怀的对 象、内容以及行为关怀的手段和方式上。行为关怀缺失主要是“他人”的关怀行为不以个 体的情感为指向、关怀的手段不适宜所造成的。情感关怀是发展个体情感的重要手段, 它的缺失必然会对个体的情感产生不利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下情感关怀缺失的内在原 因将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对个体的情感进行积极的关怀,这一点也是本文的立意之一。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简单地说,情感关怀缺失即是“他人”对个体情感的心理关怀和行为关怀的缺失。情 感关怀缺失表现在“他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上。描述农村寄宿小学情感关怀缺失的表 现,我们从寄宿制学校的角度出发,从家长、学校以及教师这三个方面因素入手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情感关怀缺失对农村寄宿小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农村寄宿常l j , b 学情感关怀缺失的表现 概括起来,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寄宿制学校 使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与孩子的接触,使家长们在重视学习的观念上深深受到影 响,由此切断了家长对孩子情感关怀的链条,致使家长把对孩子的情感关怀连同教育责 任全部转嫁给学校,放弃或部分放弃自己的情感关怀职责。这样,孩子难以在学校感受 到家庭亲情的关爱;第二,任课教师和生活教师分工明确,任课教师只负责知识教学, 生活教师只管吃、住,对寄宿小学生的情感关怀存在空区;第三,寄宿制学校机械式的 管理,不能为小学生的情感发展腾出空间,使小学生缺乏了人性化情感关怀的体验,同 时寄宿制学校重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方面,忽略对其情感的关怀。 ( 一) 学校片面重视学习的积习影响到家长的观念 受到学校一贯重视学习的做法的影响,家长们片面地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对其 情感的关怀。对学校的教育家长们大多存有一种盲目的信赖。“农村小学寄宿制”政策_ 出台,便受到许多农村家长的欢迎,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更有利于孩子学习知识,教师 是教育孩子的最适合的人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全天候放在学校里,就是希 望学校及教师行家长所不行,甚至有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寄宿学校里,省了不少麻 烦。”1 2 u j 在阿旗调研期间,我们陆续对4 0 名寄宿小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其中有2 1 名 家长都存有这样的认识:即孩子住在学校里比住在家里更好,吃喝不愁,还有专人照顾, 而且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表示担忧,他们更没 有意识到孩子会有怎样强烈的家庭亲情关怀的需求。在对孩子家庭亲情关怀缺失的补偿 上,家长们不会做出积极的刻意的努力。很多寄宿小学生向我们反映,当他们回到家里 的时候,“作业的完成情况”、“在校的学习情况”是家长们每每问及的话题,对于孩子的“考 试成绩单”家长们显得格外的关注。所以当小学寄宿制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 和学习空间的时候,家长们欢欣鼓舞地把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小学。这个时候,家长们除 了因短暂的分别而会思念孩子以外,他们还会担心什么呢! ( 二) 学校淡漠与家长的合作 寄宿制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缺少建立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学校事务的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制,在对小学生情感关怀的方面难以与家长携手。对于一些校长和教师而言,家长的到 来往往会给他们一种压力感,对他们而言,家长是其工作的监督者,而不是合作者。与 此同时,部分家长由于存在对学校教育的盲目信赖的心理,他们也很少到学校中来。在 一些校长和教师的印象中,家长的突然“造访”往往意味着“孩子一定在学校出了一些问 题或者事故”,所以他们甚至不希望家长的身影出现在学校之中。由于学校缺乏与家长 的联系和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关怀被阻隔在了校门之外。据一些生活教师反映,大 多数家长很少亲自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很多时候,家长们都似乎没有到学校看望 孩子的时间。由于寄宿制学校很少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致使很多家长对学校甚 至感到陌生,使他们更加难以插手学校的事物之中,难以在培养和关怀孩子的情感方面 与学校联起手来。当然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本能的爱,会尽力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 但这种满足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也许家长们会把他们对孩子的关爱融入大包小包的 “好吃的东西”装进孩子的背包,但他们终不能将这份关爱填进孩子急待弥补的情感空 区。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回到家中,最终只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带着“沉甸甸”的心情离 开。在新的寄宿n d , 学的情境下,寄宿制小学生的眼中失去了父母的身影,寄宿小学生 只能凭借“追忆”去感受曾经的家庭生活的温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受也越发的变 得模糊,当他们日渐地适应寄宿的生活之后,这种模糊的感受将完全掩埋在寄宿小学生 们一片欢快的嬉闹声中。 ( 三) 教师对寄宿小学生情感关怀的“无为”和“无能, 1 任课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小学生的情感关怀处于一种无作为的状态。寄宿 制小学的教师们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与家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寄宿制小学里, 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