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何其芳现象”新探.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何其芳现象”新探.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何其芳现象”新探.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何其芳现象”新探.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何其芳现象”新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挂羞筮学号g q 量! 量z 专业生国理当岱塞堂所 呈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竺衄甚羞理鑫:堑拯垒) 是我个人在导 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捌薹丝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z 0 0 7 i i 午 、 中文摘要 2 0 世纪3 0 年代,以精致优美的预言和画梦录享誉文坛 的何其芳,在奔赴延安后,特别是在延安文艺整风后,就很少有优秀 之作;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多是一些应景之作,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被后人概括为“思想进步,创作退步”,并称之为“何其芳现象”。 “何其芳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蕴涵着丰富审美内涵并具有相当 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学史现象,至今仍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具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组成,以1 9 3 8 年秋何其芳奔赴延安 为界,将其1 9 3 1 年至1 9 4 9 年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通过对何其芳前后期诗文创作文本的解读和重新评价,结合何其芳人 生道路和和文学道路的分析,对“何其芳现象”进行重新阐释,力图 对何其芳前后期思想和艺术的复杂性进行辩证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对何其芳后期艺术退步的原因再次进行探究,揭示“何其芳现象” 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何其芳现象,文学创作,艺术个性 a b s t r a c t i n1 9 3 0 s ,q i f a n gh ew a saw e l lk n o w np o e ta n dw r i t e ri 1 1c h i n a , d u et oh i sf a m o u sm a s t e r p i e c e so f 叮1 l ep r o p h e c y ”a n d ”h a ep i c t u r e s q u e d l a r na l b u m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 p o e m sa n de s s a y s a f t e rh ea r r i v e di ny a n a n ,p a r t i c u l a r l ya f t e ry a na n s a r t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f o r m p r o p a g a n d a , h ep r o d u c e df e we x c e l l e n tw o r k s t h es t y l eo fh i s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i i lh i s l a t e rl i f ew a sm o s t l ys p o n t a n e o u s h el o s th i so w n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s t y r l e sh eh a di nh i se a r l yy e a r s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w a si a t e r s u m m a r i z e db yo t h e r sa s “l e a pf o r w a r dm t h i n k i n g l e a pb a c k w a r di n c r e a t i v i t y ”i t i sa l s oe a l l e d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q i f a n gh e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q i f a n gh e i sar a t h e rc o m p l e x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p h e n o m e n o n ,s a t u r a t e dw i t hr i c ha n dm a g n i f i c e n ti n n e rv a l b ea n dw i t h r a t h e r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m e a n i n g a n da r t i s t i c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t i l i s p h e n o m e n o nr e t a i n sh i 【g ha r t i s t i c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e v e nt o d a y , i ts t i l lh a s r e c e i v e d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f r o mr e s e a r c h e r s 1 1 1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m a i nc h a p t e r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r e e m a i ns e c t i o n s ,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i ts t a r t sf r o m1 9 3 8w h e nq i f a n g a r r i v e di ny a na n i tf i r s tc l a s s i f i e dq i f a n g sc o l l e c t i o n so fp o e m sa n d e s s a y sw r i t t e nb e t w e e n1 9 3 1a n d1 9 4 9i n t ot w o - p h a s ew o r k s i t i l l u s t r a t e s r e e v a l u a t e sa n da n a l y z e sq i f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d u r i n g t h o s et w o - p h a s ep e r i o d s ,a l o n g 、v i 廿lq i f a n g sp e r s o n a la n d l i t e r a r y i o u r n e y t h i sg i v e s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q i f a n gh e ”an e wi l l u s t r a t i o n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i ta l s og i v e sar e a l i s t i ea n a l y s i st oq i f a n g st w o - p h a s e w o r k s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a r t i s t r yc o m p l e x i t y b a s e do np a s tr e s e a r c h e s ,t h i s p a p e rg i v e san e wp r o b ei n t ot h ec a u s eo fq i f a n g sl i t e r a r yr e l a p s ei nh i s l a t e r y e a r sw o r k s ,a n d r e v e a l si t sh i s t o r i cl e s s o n sf r o m “1 1 1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q i f a n gh e ” k e y w o r d s :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q i f a n gh e ”, 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v i t y ”,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a n ds t y l e s 2 中文文摘 论文分五部分: 引言,首先对“何其芳现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查,列举学术界对 “何其芳现象”几种不同的诠释,从而明确界定本文所探析的“何其芳现象”, 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现象,仅就何其芳1 9 3 1 年至1 9 4 9 年的诗歌和散 文创作而言。其次阐明了研究“何其芳现象”的学术意义,“何其芳现象”是一 个非常复杂、蕴涵着丰富审美内涵并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学史现 象,遗憾的是,不少人把它作简单化的阐释,因此对“何其芳现象”进行重新探 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政治和文艺的关系能提 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最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把何其芳的文学创作 以延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何其芳后期的创作艺术明显地退步了,但 也有一些丌拓,是退步大于- 丌拓:何其芳后期思想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何其芳 在延安,思想上有些方面进步了,有些方面则退步了。何其芳前后期政治、思想 是个复杂完整的带有矛盾双重组合的康德式的二律背反的结构,思想和创作的二 律背反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第一章,何其芳前期作品的再评价。从1 9 3 1 年秋何其芳发表第一首诗预 言至1 9 3 8 年秋奔赴延安,可以说是何其芳文学创作的前期,诗集预言、 散文集画梦录和还乡杂记等收入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这时期 何其芳思想上不开朗,政治上不激进,但他并不是完全落后的,如果将预言 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作品联系起来,再将画梦录和还乡杂记的内 容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追寻到他思想向前发展的轨迹。他的作品从远离现实,孤 独抑郁,抒写人生的苦闷,到否定现实,刻意画梦,蕴含美好的追求,发展到积 极思索,批判自我,探求人生的价值,思想意蕴越来越丰富,他开始成为一个关 注社会现实的知识分子,怀疑现实和批判现实的槠种成为何其芳思想的中心。这 是一种应予肯定的进步。何其芳前期作品在艺术上是成功的,文中从三方面分析 了其前期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一、强烈的抒情个性,强烈地表现自我内心世界, 二、独特的创作方法,唯美蒙征情思的意象和意境,三、深厚的艺术影响,中外 文学传统的吸收与融合。最后指出了前期诗文开创了新诗的自传体,确立了抒情 散文的地位等独特的艺术贡献。 第二章何其芳后期作品的再评价。1 9 3 8 年9 月至1 9 4 9 年1 0 月延安时期 的创作,可以说是何其芳文学创作的后期,诗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 星火集续编收入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都有明显的转变。这时期何其芳的思想有些方面进步了,有些方面则退步了,何 其芳的后期思想是复杂矛盾的整体。本章首先对何其芳后期思想“向前迈进”的 复杂性进行辩证分析。何其芳后期思想开朗了,变得热情快乐了,现实的教育使 他的人生观有了转变,文学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早期的唯美文学观过渡到人道 主义的文学观,从文艺为抗战服务到文艺为政治服务,树立了革命的文艺观;后 期作品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从关注个人世界到取材广阔的社会人生,所以在政 治理念上,何其芳后期思想是进步的。但如果从一个作家的人文职责,从文学创 作规律来说,何其芳后期思想则是倒退的,他有突出的民粹主义思想,无休止地 自我忏悔,改造意识愈发鲜明;他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职责,全盘否定自己的创作, 彻底否定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抛弃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和独 特个性;把文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片面强调文艺的政治倾向性,违背了文学创 3 作的规律要求,其思想足倒退的。思想和创作的二律背反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出 现了。其次辩证分析何其芳后期作品艺术上的变化,何其芳后期的创作艺术明显 地退步了,虽然也有所开拓,有值得肯定之处,但艺术上的退步更为明显,退步 大于开拓。可以说,何其芳前期的文学作品精致优美,后期则粗糙简单,在艺术 上是一种倒退。最后从三方面探究何其芳后期创作退步的原因:一、世界观和创 作方法的关系:二、抛弃艺术个性,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三、违背艺术规律,描 写不熟悉的生活。 第三章,“何其芳现象”的历史启示。首先分析了何其芳现象的独特性,前 期预言中的诗歌和画梦录中的散文完全是唯美文学的典范之作,奠定了 何其芳在文学界的地位,但他在奔赴延安,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后,就很少再 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他从一个纯粹的诗人和散文家成了一个有具有浓郁政治 色彩的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到最后他基本上放弃了文学创作,成为一个行政干 部。前后期文学成就反差强烈,前后角色的转交之快。在现代中国作家中是很突 出的,也是很少见的。其次分析了何其芳现象的普遍性,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 何其芳文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的转变具有普遍性,文艺整风运动后,何其芳几乎不 再写诗,散文创作也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像何其芳一样,国统区来的很多作 家都出现创作转型或退步的现象都接受了讲话精神,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 成为需要工农群众启蒙的被启蒙者,其悲剧命运具有普遍性。最后揭示何其芳现 象的历史启示,知识分子改造是不成功的,要正确处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知识 分子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结语。画梦录和预言的成功,标志着西方现代主义中国化的成功, 这在当时应该说是超前的,而不是落后但延安时代,全面否定西方现代主义艺 术,何其芳紧跟这股潮流之后也否定画梦录和预言的艺术追求,这样, 他也就否定了自己,作为一位很有艺术特色和艺术才能的诗人和散文家的艺术生 命也就夭折了,何其芳的悲剧折射出整整一代艺术家的悲剧。 4 引言 ( 一) 。何其芳现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有人认为,最早提出“何其芳现象”的,应是沈从文o 1 9 4 6 年1 0 月沈从 文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谈到对原来的学生何其芳到延安后创作情况的评价,认为 何其芳到延安后,特别是1 9 4 2 年后。“是随政治跑的”,丧失了创作的主体性, 没有什么好作品出现,可见当年沈从文就注意到了何其芳前后期创作的差异,但 并未明确将其观点理论化,作全面而深入的理论阐释。 1 9 5 6 年,何其芳在散文选集序中自述:“当我的生活或我的思想发生了 大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向前迈进的变化的时候,我写的所谓散文或杂文却好象在 艺术上并没有什么进步,而且有时甚至还有些退步的样子”,。说明何其芳已明显 地意识到自己创作的退步现象,还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国内关于“何其芳现象”的研究和探讨有两个高峰期,一是1 9 8 7 年何其芳 诞辰七十五周年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二是2 0 0 2 年纪念何其芳诞辰九十周年暨第 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就是说从8 0 年代开始,现代文学研究界一直有 人在探讨“何其芳现象”,并发表各种不同的看法。 1 9 8 7 年,有人撰文指出:。为何思想的进步与创作的发展不平衡? ”o 感到 “何其芳后期现象”惹人深思,引出。何其芳后期现象”的问题。是年,在纪念 何其芳诞辰七十五周年逝世十周年大会上,刘再复重提何其芳曾经提过的“事 实”,认为“艺术进步和思想进步不平衡的痛苦”反映了“带有普遍性的、时代 性的苦闷”;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思想进步、创作退步”,并称之为“何 其芳现象”。1 9 8 9 年,有人展开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何其芳文学道路批判”, 认为何其芳文学道路的转变就是文学观念上的“从玩具论到工具论的转 变”,“把文学完全变成某种政治目的的奴仆”,“何其芳作为一个作家,从他思想 走向进步的那一天起获得了政治生命,而其艺术生命已经枯萎了”。 2 0 0 2 年纪念何其芳诞辰九十周年暨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一个 突出问题就是关于何其芳前后期的思想转变和作品的评价问题,也就是所谓“何 其芳现苏”,许多学者在不同的选题中都涉及到这个问题,基本上都认为他后期 作品思想上是进步了,而艺术上却退步了。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位对“何其芳现象”进行更深 入的研究:从文化性格的视角对“何其芳现象”进行辨析。:也有揭示“何其芳 现象”是发生在跨现、当两代文学史的作家们身上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 现象标志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政策在文学上的失败,更标志着“政治标准第 一,艺术标准第二”文学批评原则的失败,时代的原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 因。o 也有论者认为:“从何其芳前后期创作上的确存在着许多差异说,是存在一 种何其芳现象。从总的方面看,他的前期诗歌、散文在艺术风格上是朦胧、 精致、华美、典雅,后期的诗歌、散文是明朗、朴素、平实;在表达方式上,前 王保生tr 何其芳现象”再批判纪念何其芳诞辰9o 周年置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 言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 0 0 3 年第2 期第1 9 卷 何j e 芳,何j e 芳散文选集) 序) ,何j e 芳史塑) 第三卷,第3 7 页 陈町雄:为何思想进步与创作发展不平衡,。何其芳后期现象”引起人们深思 文学报,1 驰7 年第 1 2 期第2 4 页 应雄:二元理论双重遗产;何,e 芳现象k 文学评论 1 9 8 8 年第0 期 王彬持:良知的限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何其芳文学道路批判 上海文论 1 9 8 9 年第4 期 程俊力:何】e 芳文化性格搠析,扣j 北师范人学中田现当代文学专业2 0 0 l 级傍i j 二学位论文打日j 稿 刘进:何,e 芳论) ,曲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 0 0 0 级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期多为独语,是一种内敛性的自我对话,后期则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大对话。 这种变化并不能证明思想进步、创作退步。因为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它的长 处与局限,它们是不能相互取代的”,“我们不应该为肯定何其芳的前期作品而否 定他的后期作品也不应该为他后期思想上的变化而否定他前期作品的价值”。o ( - - ) 人们对“何其芳现象”诠释的几种不同见解 关于。何其芳现象”,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界定,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一是指1 9 4 2 年延安文艺整风后,抒情诗人何其芳不再写诗这一“何其 芳现象”。从1 9 4 2 年春天到1 9 4 9 年,何其芳只写了3 首诗,并且都不是抒情诗。 在这样一个诗的时代,在解放区自由的天地里,诗人却丢下了诗的武器o ;二是 指何其芳在文学评论中表现的矛盾现象,“他是一个宣传、批判的理论家”,“他 又是探索的理论家”,表现出作为宣传、批判的理论家所没有的创造性,在现代 格律诗、典型共名、红楼梦研究、继承遗产问题上作出了贡献,表现为一种 “二元理论”的立场9 ;三是指何其芳到延安前,虽然思想上较为落后,但是作 品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到延安后,“生活和思想逐步深入和进步的时候,写作的 艺术会有退步现象”。,有人甚至进一步推论出:。思想进步,创作退步 的何其芳现象是发生在跨现当两代文学史的老作家身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 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在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失败的结果。”o 在本文中,“何其芳现象”是针对第三种界定而言,指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 文学创作现象,仅就何其芳1 9 3 1 年至1 9 4 9 年的诗歌和散文创作而言。作为一种文 学创作现象,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现象,而是一个时期的文化现象:文艺整风后, 很多作家都出现创作转型或退步的现象,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现 象。 ( 三) 研究“何其芳现象”的学术意义 “何其芳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蕴涵着丰富审美内涵并具有相当典型意义 和研究价值的文学史现象,遗憾的是不少人把它作简单化的阐释。譬如说,何 其芳前期政治上思想上不激进,这是不错的,但我们能说他完全是落后的吗? 他 前期对国民党的统治和社会现实不满,对国民党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不满,他对青 年学生的进步活动、抗日活动表示同情和支持,他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j 下义感, 他同进步作家一起活动,他在创作中有意识把晚唐诗风和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象 征主义融合的尝试,所有这些能说他的落后的吗? 当然,他去延安之前,他思想 上不够开朗、激进,脱离人民大众,脱离时代主流,这又是局限。不少人包括何 其芳自己,在分析何其芳前期政治、思想时,只限这局限的一面,而不讲其进步 的一面,这显然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同样的,人们在分析何其芳后期政治、思 想时,又只讲其进步的一面,如说他思想开朗了,同人民大众结合了,找到了解 决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等等,只说他进步的一面,但人们却忽视了,与此同 时,他彻底否定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抛弃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人文情 怀和独特个性,而这后一方面,正是何其芳后期创作思想和艺术滑坡的症结所在, 不讲清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和阐释“何其芳现象”的根本。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 说明何其芳前后期政治,思想是个复杂完整的带有矛盾双重组合的康德式的二律 何锐、凸进、翟大炳:画梦与释梦何其芳刨作的心路历程 第1 5 5 - 1 5 6 页 刘增杰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史 第9 9 页 应雄:( - - 元理论双重遗产:何韭芳现象,文学评论 1 9 8 8 年第6 期 用速:关于与作的通竹来佑) ,何j c 芳文集,第六卷,;l ;1 2 7 页 应雄;二元理论_ 双重遗产:何孔芳现象) ,文学评论1 9 8 8 年第6 期 2 背反的结构,从而我们在分析这一矛盾双重组合的康德式的二律背反的结构时, 就必须讲清他前后期政治、思想的进步面和落后面( 局限面) ,不能只及一点, 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原”“何其芳现象”的原貌和特质,才能克 服不应有的片面性 “何其芳现象”的一再提出和令人瞩目,说明了这种文学现象的典型性,这 种现象在何其芳身上尤为明显突出。何其芳是三、四十年代从国统区奔赴解放区 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是大多数投奔延安革命圣地的知识分 子共同的道路,在现代作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何其芳后期角色转变之快, 转变方式之独特,前后期文学创作成就的强烈反差,以及他放弃自己独特艺术个 性,赶时髦,赶浪潮,又颇为独特,值得我们思索。因此对“何其芳现象”进行 重新探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政治和文艺的关 系能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 四) 自己的独立见解 笔者认为何其芳的文学创作以延安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 前期:1 9 3 1 年至1 9 3 8 年8 月去延安前的创作,主要有诗集预言) 和散文 集画梦录、还乡杂记。 2 后期:1 9 3 8 年9 月至1 9 4 9 年1 0 月延安时期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夜歌和 散文集星火集、星火集续编。 何其芳坚信后期他的思想变化是。一种向前迈进的变化”,早期则是落后、 无知的。以前的研究者也是把所谓的“思想进步,创作退步”作为先验结论,来 解释出现“何其芳现象”的原因。 笔者的独立见解是:何其芳后期的创作艺术明显地退步了,但也有一些开拓, 有值得肯定之处,后期创作艺术上退步大于开拓;何其芳后期思想则是一个复杂 的整体,何其芳在延安,思想上有些方面进步了,有些方面则退步了。从政治理 念上说,何其芳后期的思想是进步了但如果从一个作家的人文职责,从文学创 作规律来说,何其芳后期思想未必就是进步的。何其芳前后期政治、思想是个复 杂完整的带有矛盾双重组合的康德式的二律背反的结构,思想和创作的二律背反 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 五) 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材料是何其芳1 9 3 1 年至1 9 4 9 年诗歌和散文创作文本,主要是诗 集画梦录、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和星 火集续编。刻意集1 9 4 0 年再版时删去初版卷三、卷四的诗歌和散文,所 以没有作为本文的研究文本。 本文通过对何其芳1 9 3 0 年至1 9 4 9 年诗歌、散文创作文本以及何其芳序跋类 散文的解读和重新评价,结合何其芳人生道路和和文学道路的分析,对“何其芳 现象”进行重新阐释,力图对何其芳前后期思想和艺术的复杂性进行辩证分析,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何其芳后期艺术退步的原因再次进行探究,揭示“何其芳 现象”的历史启示。 第一章何其芳前期作品的再评价 从1 9 3 1 年秋何其芳发表第一首诗预言至1 9 3 8 年秋奔赴延安,可以说是 何其芳文学创作的前期,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和还乡杂记等收 入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 第一节追寻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诗集预言共三卷,收录何其芳1 9 3 1 年至1 9 3 7 年的诗歌创作3 4 首,1 9 4 5 年2 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散文集 画梦录1 9 3 6 年7 月由文化生活出版 社出版,收录何其芳1 9 3 3 年至1 9 3 5 年间的散文作品1 6 篇,与预言卷二的 创作时间大体一致;散文集还乡杂记1 9 3 9 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初 版作还乡日记,是何其芳1 9 3 6 年和1 9 3 7 年之间的创作,与预言卷三属 于同一时期的创作。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灵魂的肖像,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可以追 寻何其芳前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一、远离现实,孤独抑郁,抒写人生的苦闷 1 9 3 1 年秋天,何其芳创作了那篇著名的诗歌预言,标志着他真正意义 创作的来临,这时他刚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预言一诗把爱拟为“年轻 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 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无望。诗歌所表现的,是何其芳对整 个人生的感受,他的期待、追求与失落,具有比爱情更广泛的意义。半年前,何 其芳因无高中文凭被清华大学除名,住在夔州会馆,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爱情,他 经历了甜蜜的初恋,旋又受到爱情的打击。爱情的失意造成何其芳很大的痛苦和 失落,他胸中不时起伏着的感情波澜。成了他的诗料,从此,何其芳将诗歌作为 自己最主要的诉说对象,从而开始了第一个诗歌创作高潮。 预言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大大激发了他的 诗情,他一篇又一篇地写着爱的寂寞。苦苦的眷恋,“给我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 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和欢欣的小天地”,。他生活在那与世隔绝的小小 的个人情感世界中,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 认为“文艺什么也 不为,只为书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情感”。o 在这些诗歌中,何其 芳完整地描述了这次爱情的全过程,披露了自己在爱情中的真实内心世界。有初 恋时的欢乐,“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 ( 脚步) ,“我是曾装饰过你一夏季的罗衫,如今柔柔地折叠着,和着幽怨” ( 罗衫) 表达了失意时的苦涩,“你愿意飞入我的梦里吗,我梦里也是一片黄 色的尘土? ( 再赠) 是轻灵的梦想,“是谁窃去了我十九岁的骄傲的心而又 毫无顾念的遗弃”( 雨天) 、“我饮着不幸的爱情给我的苦酒日夜等待着 熟悉的梦覆我来睡”( 慨叹) 又是沉重的叹惋。 对何其芳来说,爱情是他逃避现实痛苦的一种方式,也是他渴望摆脱孤独的 寄托。他希望在爱情中得到的,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是心灵的理解和抚慰。他 曾这样描述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心情:。那时我在一个北方大城市中。我居住的地 何j e 芳:一个平常的故事 ,何】芳文象第二卷。第2 1 6 页。 何j e 芳:还乡杂记) 代序 ,何】e 芳文集) 第二卷第1 2 7 页 何) 芳:( 夜歌和白天的歌) 初版后记 ,何】芳文集第二卷第2 5 3 页 4 方是破旧的会馆,冷僻的古庙,和小公寓,然而我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 西。每一个夜晚我寂寞得与死接近,每个早晨却又依然感到露珠一样的新鲜和 欢欣。我那时唯一可以骄矜是青春。但又几乎绝望地期待着爱情。”回何其芳 的期望是超于爱情之上的,事实上是精神的焦渴和灵魂的躁动。这种深刻的痛苦 和孤独,是他心灵脆弱的表现,也使他始终在寻找着真正的精神支柱。 二、否定现实,刻意画梦,蕴含美好的追求 预言卷二和画梦录是何其芳同一时期的创作。1 9 3 3 年何其芳正上 大学二年级,中国社会已经处在了战争的边缘,华北的政治局势已相当紧张,作 为一个2 0 多岁的大学生,虽然他努力躲避现实,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着社会现 实,愁闷烦躁的情绪时时向他袭来使他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所从事的文 学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时候的创作,普遍表现着悲秋和寂寞,这既是他 自我心灵的折射,也是现实生活对他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的结果。 1 9 3 3 年暑假何其芳回到故乡力县,故乡人事的变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和感触,现实暗淡使他较深地领悟了一些人生真谛,作者曾这样追忆他当时的生 活与思想:“在那以前,我是一个充满了幼稚的感伤,寂寞的欢欣和辽远的幻想 的人。在那以后,我却更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寞,一种大的苦闷,更感到了现实 与幻想的矛盾,人的生活的可怜,然而找不到一个肯定的结论。”地感慨“我从 空中坠落到地上”, 觉得自己以前的浪漫和感伤完全失去了意义,但又感到迷 茫,找不到自己的未来之路。从故乡回到北京,何其芳的思想开始产生变化,“新 的思想也在开始生长”,o 他发现“这个世界不对”o ,“我的偏爱的读物也从象 征主义的诗歌、柔和的法兰西风的小说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受难的灵魂们的 呻吟”。 在预言卷二中,作者再难留恋于花香与月色织就的柔美梦中,目光开始 向古城遍是风沙、野草与霜雪的荒凉延伸,有了一个个“风沙日”和“失眠 夜”,“从此始感到成人的寂寞,更喜欢梦中道路的迷离”( 柏林) 。他厌 恶战争,预言世界将在沉默中爆发一股热力( 短歌二) ,他在夜景( 一) 里“曾看见石狮子流出眼泪”,再现出下层人民阴暗凄凉无望的生活图景,传达 了他们对生活的控诉,表示出对社会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同时,他感到诗的形式己经无力承载他此时的心境了,于是“另外雕琢出一 些短短的散文,我觉得那种不分行的抒写更适宜于表达我的郁闷与颓丧”。o 这 样,他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抒情散文的创作,“画梦录是我从大学二年级到四 年级中间所写的东西的一部分。它包含着我的生活和思想上的一个时期的末尾, 一个时期的开头黄昏那篇小文章就是一个界石”。o 在画梦录中,作者利用“梦”在现实和幻想中建立起一个转化、逃避的 桥梁,通过梦境,将自己的现实感情寄托在爱情和自然中。如墓中雪麟整个 的期待和幻想都是一场梦,是一场白日情感的历险,秋海棠中将思妇幻化成 秋海棠的奇异描写,哀歌里“我们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姑姑”的“无望”的期 何其芳z 何j e 芳: 何其芳: 何】e 芳: 何e 劳: 何其芳: o 何j e 芳t 何其芳: ( 刻 盘集) 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第1 2 0 页 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 。何其芳研究专集第1 6 8 页 一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 第二卷,第2 1 页 一个平常的故事 ,何】e 芳文集 第二卷第2 1 7 页 一个、卜常的故事 何j 0 芳文撰) 第二卷第2 1 7 其 一个,p 常的故事l 何其芳文集 第二卷。第2 1 8 页。 梦中道路) 何其芳立集) 第二卷,第6 5 页 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何其芳研究专集第1 6 8 页 待,而黄昏则更深沉而坦白地表达了失恋青年的寂寞与感伤:。看见第一颗 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 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的,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那未曾发掘的快乐, 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其实渴望爱情和在爱情中感到痛苦正是“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苦闷的一个 重要原因。这种苦闷在当时是有典型性的,在那个社会大动荡的年代,众多知识 分子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苦闷和迷茫,彷徨于觉醒和迷失之际。徘徊在追求 和幻灭之间,爱情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物,文学成为他们精神的避难所、感情的 世外桃源。 何其芳把大学时期写的散文命名为。画梦录”蕴含深义,作品虽有悲哀、忧 郁和苦闷的情绪,但却滚流着炽热的情愫,也洋溢着美好的幻想和希望。他“画 梦”,其实也正蕴含着对现实的否定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批判现实,积极思索,探求人生的价值 预言卷三和还乡杂记都是何其芳1 9 3 6 年至1 9 3 7 年之问的创作,当时 何其芳在山东莱阳师范学校任教。1 9 3 5 年何其芳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山东等 地教书。他从城市走到乡村,“因为看着无数的人都辗转于饥寒死亡之中,我忘 记了个人的哀乐”o 同时,残酷的现实鞭子时时敲击着他的心灵,让他从个人 苦闷的吟唱中摆脱出来,从那寂寞的个人小天地中走出来,转向人间的现实生活。 这个时期的创作,更鲜明地体现出何其芳思想上的交化和发展过程。 还乡杂记的创作初衷是抒发对故乡的怀念和内心苦闷的情绪,何其芳暑 假故里重游,但并未享受到“旅行家的欢欣”,感受到的却是社会的种种不合理。 呜咽的扬子江是还乡杂记的首篇:“从北平到x 县一共走了十四天”, 旅途中目睹的交通业的腐败落后,所见所闻的绅士名流的自私无耻和内地人民的 饥寒困苦,使他“从这狭隘的峡间的急流”中,“听见了一只呜咽的歌,不平的 歌,生存与死亡的歌,期待着自由与幸福的歌”,使他深感“四川是民族复兴地” 之说的自欺欺人:在街中,他发出这样的诅咒:“这由人类组成的社会实在 是一个阴暗的,污秽的,悲惨的地狱。我几乎要写一本书来证明其他动物都比人 类有一种合理的生活” 在家乡,作者近距离地感受到乡下人们的顽固守旧,他们生活在迷信和谣 言中”,“生活是很苦的? 。他力图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向外来势力、外来宗教发 出抨击“我们应该把这诅咒掷回去,掷向那该死的人工捏造的耶和华,掷向一切 教我们含辛茹苦,忍受终身,至死不发出怨言的宗教”。并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用 自己的手来建造”“一座乐园”( 乡下) ,这是作者反抗的声音,这声音是 何等铿锵有力,是预言和( 画梦录所听不到的。这种转变诚如他所说的: “现实的鞭子终于会打来的,而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诚实,就是当无情的鞭子打到 背上的时候应当从梦里惊醒起来,看清它从哪里来的,并愤怒地勇敢地开始反 抗”。他觉悟到个人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他必须抛弃个人主义才有新生,于是否 定了“象牙塔”式的个人主义,担起文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尽管这些散文仍流露出作者深沉的忧郁和感伤的情怀,但比起画梦录时 期,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它们普遍包含着比较明确的自我反思和怀疑精神,对现 实也有明确的批判和关注。他的思想有了新的提高,“最近一年我从流散着腐臭 的都市来到了乡下,旷野和清洁的空气像鞭子一样打在我身上的事实使我长得强 何】e 芳:( 还乡杂记) 代序 ,何】e 芳文集 第二卷第1 3 0 页 何j e 芳:刻丘集) 序,何j 芳卫榘 第二卷,第1 2 3 烈 6 壮起来我再也不忧郁的偏起颈子望着天空或墙壁做梦现在我最关心人问的事 情”。”在老人的结尾,何其芳说:“我从沉思里自己惊醒了。这也是一个 多么荒唐的梦啊。在成年与老年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我将用什么来填满 呢? 应该不是梦而是严肃的工作。”开始了他新的追求,积极思索,探求人生的 价值。 这时期何其芳的诗歌虽不多,但更能看出何其芳思绪的变化过程。最有代表 意义的是送葬:“这是送葬的时代我再不歌唱爱情象夏天的蝉歌唱太阳。 在长长的送葬行列间我埋葬我自己”,诗人明确表示出对社会和时代的否 定,也体现着对自我的否定和改变愿望。醉吧一诗,借对“轻飘飘地歌唱着 的人们”的批评,将否定的对象明确地指向自己:“我在我嘲笑的尾声上听见了 自己的羞耻:你也不过嗡嗡嗡象一只苍蝇! 与其我是苍蝇我期待着铁丝 的手掌击到我头上的声音。”云被看作是何其芳的创作思想由幻想转向现 实的一个标志性作品,诗歌写出了现实中极端的贫富悬殊,谴责了社会的不公平, 鲜明展示了他希望远离梦想、靠近现实的决心:“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 我情愿有一个茅草的屋顶,不爱云,不爱月,也不爱星星。”唯美主义的诗人 终于从飘缈的云端落到了人间的“茅草屋顶”,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个人的寂寞拘 囿,开始融进劳苦大众之中。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实现了方向的转变。这时期的作 品,是何其芳广泛接触现实社会后自我变化的继续。何其芳思想中的现实精神, 改变自我、改变生存环境的恩想也越来越强烈。何其芳长期被封闭的心灵开始向 外开放了。开始成为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知识分子,怀疑现实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成为何其芳思想的中心。这是一种应予肯定的进步。 若将预言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作品联系起来,再将画梦录和 还乡杂记联系起来,正好反应了他思想向前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诗文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一、强烈的抒情个性,强烈地表现自我内心世界 何其芳是一位典型的自我抒情诗人,侧重于表现自我内心世界。从表现外部 世界( 社会现实) 和内心世界比较,何其芳早期的诗文创作以强烈表现自我隐秘、 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为基本内容,表现自我由于爱情和其他理想挫折失败后而 产生的孤独、寂寞、苦闷、感伤、颓废的情思。何其芳早期作品中的“自我”是 特别突出的,他公开宣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 想、感觉和情感”9 。 预言集中的作品多是梦幻般爱情和理想的抒写,预言一诗是“预言” 中“神”与“人”的对话,更是诗人内心的“独语”;画梦录“本质上都是 一位孤独者的自我表现”,“是孤独者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梦想、心灵的慰藉”。 o 爱情是美努的,只可惜“爱情这响着温柔的幸福的声音的,在现实里并不完全 美好“。我激动的声音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象静穆的微 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预言) ,预言和 画梦录中的很多篇章都在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敏锐而 何其芳:“还乡杂记) 代序,何其芳文集 第二卷。第1 2 9 页 何j 芳:“夜歌和白灭的歌) 韧版后记,何其芳文集 第二卷第2 5 3 页 俞元桂等:何】芳从刻寇画梦到质朴纪实,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 第1 9 7 页 俞元桂主编t 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杜。第2 9 2 页 又丰富,沉浸于梦幻般的爱情天地之中,叹息着爱情失去后的忧伤与失落。 他的诗总是敞开心扉,真诚坦率地流磊出灵魂隐秘与情思律动,表现出一种 真挚深切、扣人心弦的情感美:他的散文也可以说就是散文诗,以抒情为主,或 即兴抒情,或咏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抒发心灵的幽情思绪,创造梦幻空灵的意 境。如寂寞、梦这种“最隐秘最深沉的心声”,在一般诗人那里是不愿公开袒露 的,可它们在何其芳的诗歌中却有着深入的辐射与展开。如花环里“我爱 星光,寂寞的星光”,梦后中“是因为一个寂寞的记忆吗? ”柏林有 “从此始感到成人的寂寞”。在诗集预言的3 4 首诗中,“寂寞”俯拾即是, 写梦者竟达1 9 首,如“有人梦里也是沙漠”( 代序 ,何其芳文集 第二卷第1 2 5 页 何】e 芳:( 还乡杂记) 代序何j e 芳文集) 第二卷第1 2 7 页 刘再复:赤诚的诗人,严谨的学者) 文学评论 1 9 8 8 年第2 期 第二章何其芳后期作品的再评价 1 9 3 8 年9 月至1 9 4 9 年l o 月延安时期的创作,可以说是何其芳文学创作的后期,诗 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 星火集续编收入他这一时期的的诗歌和散文创作。 第一节思想向前迈进的复杂性 何其芳1 9 3 8 年至1 9 4 1 年写的杂文收入星火集,共四辑2 3 篇,其中1 9 4 1 年只 写一篇饥饿,1 9 4 5 年9 月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1 9 4 9 年1 2 月第三版,补入我 歌唱延安。增加后记二,抽出第四辑的文章,编入 关于现实主义) ,1 9 5 1 年再版 时,又抽出四篇。 夜歌于1 9 4 5 年5 月由诗文出版社出版,收录了2 7 首诗,除成都,让我把你 摇醒写于1 9 3 8 年的成都。一个泥水匠的故事是1 9 3 9 年在延安写的,其余2 5 首 均是何其芳1 9 4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