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 摘要 “底层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思潮,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而悄然发 生,并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底层叙事”的叙述主体既包括专业作家也包括非专业 作家,他们或以他者视域进行代言表述或以生存感悟的方式进行自我言说。苦难和异 化是目前“底层叙事”的两大主题。围绕这两大主题,“底层叙事 作家首先以悲悯 情怀和直面苦难的精神“硬性入世”,以批判的姿态直面社会转型期的艰难现实,以 苦难叙述的方式精细客观地书写城市贫民、乡村留守农民的苦难以及向城求生者的苦 难;并用温情叙写阐释着苦难,在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思索底层人的命运前途, 力图于苦难叙述中超越苦难。与此同时,作为现代性话语中的“底层叙事”也积 极地参与了对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的反思。试图用诗性的话语方式深刻地反思现代 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的断裂带来的底层伦理的崩解,深度拷问工具理性的恶意膨胀所导 致的底层人精神世界的孤独与焦虑以及现代“物”的发展对人尤其是对底层人的超常 态挤压所造成的人性的异化。“底层叙事”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它所凸现的现实精 神以及它在苦难叙述和现代化反思中所折射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意识和追求公平 正义的主体意识。“底层叙事”以苦难叙述的方式张扬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所形 成的“为人生 、“底层关怀”的文学传统,也以拷问异化的方式实现着对这种文学传 统某种意义上的超越。“底层叙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思想意识和艺术处 理上还不太成熟,还没能创作出影响深远的厚重之作,“底层叙事 的成熟还需时间 的考验。 关键词:底层叙事;苦难;异化;反思;现实精神 ti-i,li卜iii-ll二_iiiii- a 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l a s tt w od e c a d e s a bs t r a c t a san e wl i t e r a r yt r e n d ,b o t t o m -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e m e r g e sw i t ht h er a p i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a ss o c i e t y , a n dr e a c h e si t sc l i m a xa tt h et u mo ft h ec e n t u r y t h e n a r r a t i v es u b j e c to f b o t t o m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i n c l u d e sb o t h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n da m a t e u r w r i t e r s ,w h oe i t h e rf o r m u l a t eo nb e h a l fo f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o t h e r o rp r o c e e dt os e l f - e x p r e s s i o nt h r o u g ht h e i rp e r c e p t i o n sa b o u tl i f e p r e s e n t l y ,s u f f e r i n g sa n da l i e n a t i o na r e p r i n c i p a lt h e m e so f b o s o m -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c e n t e r i n sa r o u n dt h e s et w ot h e m e s ,w r i t e r s r a d i c a l l yg e ti n v o l v e di n t o t h es o c i e t y ,c r i t i c a l l yc o n f r o n th a r d n e s so fr e a l i t yi n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e r i o d ,m e t i c u l o u s l ya n do b j e c t i v e l yd e p i c ta l lk i n d so fs u f f e r i n g so ft h e p o o ri nc i t ya n dr u r a lr e m a i n d e r s ,w h i c ha r ew i t h i nn a r r a t i o no fs u f f e r i n gb u tb e y o n da l l s u f f e r i n g s ,s p e c u l a t i n gd e s t i n ya n df u t u r eo fl i f ei nb o s o mo ft h es o c i e t yt h r o u g hc r e a t i n g v i v i da n dt y p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s ,a t t e m p t i n gt oe l i m i n a t es u f f e r i n g st h r o u g ht h em e d i u mo f n a r r a t i o no fs u f f e r i n g m e a n w h i l e ,a so n ep a r to fd i s c o u r s eo fm o d e r n i t y , b o a o m c l a s s n a r r a t i o n h a sm a d ei t ss o u n do ft h er e t h i n k i n go fc h i n a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e d i n g , a t t e m p tt od e e p l yr e t h i n kt h ec o l l a p s eo fb o t t o mc l a s se t h i cd u r i n g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e d i n g ,p r o f o u n d l yt o r t u r i n gv i c i o u se x p a n s i o no fi n s t r u m e n t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w h i c hh a s p r o d u c e dl o n e l i n e s sa n da n x i e t yi ns p i r i t u a la n da l i e n a t e dh u m a nn a t u r eo ft h el i f e i n b o s o mo fs o c i e t y b o r o m -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r e p r e s e n t si t sh u m a nc o n c e r n so ne x p l o r i n g s p i r i t sw i t h i nt h er e a l i t ya n dr e t h i n k i n g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p u r s u i n gj u s t i c e a n de q u a l i t yw h i c hw e r er e f l e c t e df r o mn a r r a t i o no fs u f f e r i n g s w i t hi t sp a r t i c u l a rn a r r a t i v e o fs u f f e r i n g ,b o a o m -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h a se c h o e dt h el i t e r a r yt r a d i t i o no f f o rl i f e a n d l l c o n c e mf o rl i f ei nt h eb o t t o mo fs o c i e t y ,w h i c hh a dg i v e ns h a p es i n c en e wc u l t u r a l m o v e m e n to fm a yf o u r t h a l t h o u g h b o t t o m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h a sm a d ei t s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s t i l lt h e r e r el o t so fw o r kt ob ef u r t h e ra d v a n c e di na s p e c t so fc o n c e p t i o n a n da r t i s t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i sf i e l d ,u n t i ln o wf a r - r e a c h i n gl i t e r a r yw o r kh a s n tb e e n c r e a t e dy e t t h e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 b o t t o m -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i se x p e c t e dt ob ep r o v e di n 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b o t t o m c l a s sn a r r a t i o n ,s u f f e r i n g ,d i s s i m i l a t i o n ,r e t h i n k i n g , t h es p i r i to f r e a l i t y 1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勇之i v i ;l言1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一5 ( 一) 底层叙事的发生5 ( 二) 谁在叙述底层7 1 他者视域7 2 自我言说9 二、叙述苦难:现实精神的张扬1 2 ( 一) 无望的留守者1 2 ( 二) 生活在别处18 ( 三) 苦难的救赎一2 l 三、拷问异化:反思意识的觉醒2 5 ( 一) 底层伦理的崩解2 5 ( 二) 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孤独2 8 ( 三) 欲望膨胀下的人性异化。3l 四、“底层叙事 的文学史意义及叙述误区3 6 ( 一) 继承与超越3 6 ( 二) 叙述误区4 0 1 二元对立思维4 1 2 功利性立场4 3 3 模式化叙述4 4 结语4 8 参考文献4 9 附蜀乇5 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 4 致 谢5 5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5 6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5 6 i v 己i 吉 ji 口 “底层 这一概念是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产物。现代社会分层理论主要有德 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财富、权利、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以 美国社会学大师丁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和以英国社会学家拉达仁道 夫为代表的社会冲突分层理论三大理论流派。其中,韦伯依据经济、文化、政治三 方面资源的占有程度把社会分成上层、中层和底层三个不同阶层的观点为社会分层理 论注入了新的视角,使得“底层”逐渐进入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域。 底层研究的逐渐兴起,离不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的贡献,他在狱中札 记中,将“底层”译成“下层阶级、下层集团”( s u b a l t e r nc l a s s e s ) ,并将“底层” 纳入到阶级斗争的理论范畴,认为“底层 是一种革命力量的存在,“是与统治集团 和精英等这类的权利群体相对应的圆,这在当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随着时代 的发展和底层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对底层进行了重新界定,他们认为,在当下西 方语境中,“底层 更多指向那些“既贫穷又有依赖性的人群”,他们“长期无法无天、 吸毒、非婚生子、不工作、依赖社会福利、学业失败等等。除了以上外在表现之外, 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也是与众不同的,在贫穷面前他们缺乏内在的文化脱贫 工具:价值、雄心、毅力、社会技能、基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以及对社会从属关系的 认同。 因而,底层的涵义“远远超出了没钱这个含义,而是一种社会贫穷、道德贫 穷和精神贫穷”。当下的西方知识分子主要从两个层面思考底层问题:一、认为底 层问题是一个外部问题,底层的贫穷和堕落是因为社会没有给底层提供足够多的就业 机会和上升通道,底层是社会进步的无辜牺牲品;二、认为底层问题是一个内部问题, 底层的困境主要归因于底层自身,认为底层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他们沦 落的真正原因,底层必须停止自伤性行为,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5 :4 。秘舒声音的底层与底层的声音。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m 北京:科学文献山版社,2 0 0 6 :3 1 5 。 美 麦隆马格尼特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给下层阶层留下的遗产 m 北京:文津f i 版社,2 0 0 4 :2 7 2 8 。 美 麦隆马格尼特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给下层阶层留下的遗产 m 北京:文津出版社,2 0 0 4 :2 7 2 8 1 引言 在当代中国,“底层 这一概念的引进并引起普遍关注始于2 0 世纪末。1 9 9 0 年 代以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不断升级,社会结构矛 盾也日益突出,阶层分化日益明显。这一复杂的社会境遇使“底层”问题浮出了水面, 成为了继1 9 9 0 年代人文精神、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等论争之后一个炙手可热的话 题。社会学以其敏锐的视角、有效的介入手段率先涉入“底层”研究领域,随后,文 学界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话题的论争。 在当下中国,社会学的社会分层与底层问题研究主要指向“三农”、国企改制、 贫富分化等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正值从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转变,社会生产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这种规模巨大、具有断裂性质的社会变迁 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资源整合和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贫 富差距的加大和规模巨大的底层社会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 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依据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种 主要社会资源的占有情况来判断,基本上没有或者拥有少量以上三种资源的社会成员 实际上属于“底层”,他们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 业、失业、半失业者。据统计,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 占的比重为3 1 。社会学家孙立平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当下中国底层社会主要 由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构成”。 与社会学家底层研究视角不同的是,文艺批评家更多地关注公平与民生问题。“贫 穷”、“苦难 、“人文关怀 以及“自由 、“民主”、“公平”是其关注底层的关键词。 他们认为,“底层”一词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巨大的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底层“是 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底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遭受压抑”。“经济资源占有不足直 接导致他们在文化资源、组织资源两方面的不利地位,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文化等领域 处于失语的境地” ,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学者王晓华从三个方面对底层这一独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2 3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2 7 。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 j 天涯,2 0 0 4 ( 0 2 ) :4 7 。南帆等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 j 上海文学,2 0 0 5 ( 1 1 ) :7 5 。蔡翔,刘旭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 j 天涯,2 0 0 4 ( 0 3 ) :3 1 3 2 引言 特社会群体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界定:“1 、政治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 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途径:2 、 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匾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3 、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 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回过头来,我发现,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再也无法用简单的阶级分析法 去解读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底层”的出现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一种悖 论。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数目庞大的底层却被无情地抛入了底层社会,社会越发展,他们却离现代社会越远。 所以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底层 既不只是传统社会的下层人或被剥削阶级,也不 能指涉社会主义的工农大众,他们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 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抉择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法与占有优 势的上层和中产阶级相抗衡而时时处于劣势,因而常常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成为人类 社会集体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悖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参照,当下中国经济的市 场化特征再加上体制上独特的改革模式使得当下中国的“底层”问题不仅是一个现代 化的悖论,它更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题。在当下中国,“底层”俨然 已成为一个比阶级更真实、更准确、更丰富、更有力地表述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生存 状态的概念,具有更加丰厚的人文内涵、更广泛的批判意味和更深厚的社会基础。而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底层 的研究为当下“底层叙事”文学思潮的发生提供了丰富 的文化资源与理论资源。 从2 0 世纪9 0 年代“底层 概念的引进,到如今,关于“底层”、“底层文学”、 “底层写作”、“底层叙事”、“底层叙述”的争论在学界此起彼伏,在多种概念之争中, 我更倾向于用“底层叙事”来定位这一文学现象。 “底层叙事 真正引起学术界关注和大范围讨论始于2 0 0 4 年天涯杂志发起 的“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题讨论,刊发批评家蔡翔、刘旭等人的文章,探讨了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转型中出现的社会分层以及有关的文学创作问题。自 。三e 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j 文艺争鸣,2 0 0 6 ( 0 4 ) 3 引言 此,在国内权威的报刊、杂志、学术期刊如文艺报、天涯、北京文学、小说 选刊、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的极力推崇下,大量专业作家如刘庆邦、陈应松、 范小青、曹征路、胡学文等和王十月、郑小琼等非专业的“打工诗歌”作家创作了数 量相当可观的“底层叙事”作品,加上知名学者王晓明、刘继明、邵燕君、李敬泽等 人的批评与关注,“底层叙事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现象和学术研究增长点。 迄今为止,有关“底层叙事”的研究也可谓高潮迭起,但审视这些研究,就会发 现,当下“底层叙事 研究概念之争较多,深入研究较少;局部研究较多,全面分析 较少;文化批评较多,文本解读较少;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底层叙事”的艺术 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陷入了有 关“底层”与“底层叙述空洞而晦涩的学理性的论争之中了,而文学的生命本体一 一文学文本却被他们忽略了。因此,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底层叙事”,以客观的维度 理顺当下“底层叙事”发生、发展及其流变的过程,挖掘当下“底层叙事”发生的深 层次原因,初步探究当下“底层叙事”叙述主体及其创作状态的独特特征,并在文本 细读的基础上对当下“底层叙事 所凸现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底层叙 事 的主要艺术特质是当下“底层叙事”研究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本文将以这些研 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审视当下“底层叙事”创作与批评的现状,归纳出“底层叙事” 的主要成就及其叙述误区,并从文学史的角度阐释“底层叙事”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 独特位置以及它对于当下文学发展的意义,探讨“底层叙事”进一步走向成熟的可能 性与方向。 4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 一) 底层叙事的发生 2 0 0 7 年7 月1 9 日,“搜狐”读书频道发表了盘点0 7 上半年文坛话题一文 对“底层叙事”进行了盘点:“2 0 0 2 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荣获2 0 0 2 年老舍文学奖的神木就是代表作之一。2 0 0 4 年年初,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异质 性的叙述出现。2 0 0 5 年,底层写作底层关注变成一个主流的、时髦的叙述。2 0 0 5 年年底,底层成为文学界的主题。2 0 0 6 年,底层写作成为了一个流行词。而 到了2 0 0 7 年,底层写作则成了一个令人怀疑的概述”。这一概括不一定准确和全面, 但是至少说明,在较短的时间里,“底层叙事”已变得炙手可热。简单梳理“底层叙 事”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从上世纪8 0 年代的“打工诗歌 算起,到1 9 9 5 年上海学者蔡翔发表著名散文底层,到上世纪9 0 年代后期少数专业作家涉足“底 层叙事”,到2 0 0 4 年左右“底层叙事”理论与创作的热炒,2 0 0 6 、2 0 0 7 年对“底层 叙事”的争论、质疑,再到2 0 0 8 年以后“底层叙事”的研究与创作逐步趋向理性与 深入,可以说,“底层叙事 日益成为当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 被不断地挖掘。作家、批评家不断地从各种视角、以不同的话语方式参与到有关“底 层叙事”的概念、叙述与接受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曾说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 情,兴废系乎时序”。可以说,“底层叙事”在世纪之交成为比较热门的文学话题与新 的文学增长点是国内外社会分层理论与“底层”问题研究走向深入的合理演变,是一 些文人、学者对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理性思索的话语表征,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急剧裂 变的文学呈现。正如白浩所说,“底层叙事 “与其说是文学界对现实的主动发言,不 盘点0 7 上半年文坛话题 e b 0 l h t t p :b o o k s o h u c o m 2 0 0 7 0 7 1 9 n 2 6 3 4 5 4 6 8 4 1 s h t m l 5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如说是受巨大现实存在的推拉拽行”。 社会学家认为,健康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形”社 会。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包括“底层”的存在,是保障利益在各个阶层之 间健康流动的社会原动力,而所谓的平等只能是起点和机会的平等。然而,中国社会 的阶层流动过程正在变成一场马拉松赛,越来越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被抛出了这场角 逐,有的甚至已经不再处于社会结构之中,而是被抛入社会结构之外了:国企改制把 一大批被淘汰的产业工人抛入了尚不完善的市场之中,他们实际上沦为了城市的底层 人,生活毫无着落,生存异常艰难;旧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还顽强存在着,同时以耐 用消费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主导型二元社会又悄然形成,使得大批农民生存维艰而涌 入城市,沦为处于城市最底层的“二等公民”;大量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得农村生产 力遭到极大破坏,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教育走向恶性循环 中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从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迅速演变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 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岗工人、农民以及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谋生方式、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以及心理世界正在发生着重 大的变化。诚如蔡翔所述,当革命成为遥远的记忆,当现代思潮铺天盖地的时候,“底 层仍然在贫穷中挣扎,平等和公正仍然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 中国社会的“不和谐 ,底层人复杂而艰难的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1 9 9 0 年代开始,新闻界、社会学界率先以敏锐的视角、社会担当的勇气深度介入 底层研究。如1 9 9 6 年读书刊发了关于农村问题的文章,1 9 9 8 年南方周末报 道了包括艾滋村在内的农村贫困问题,2 0 0 2 2 0 0 4 年,陆学艺、孙立平等人相继 出版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断裂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等专著,深入分析了上世纪9 0 年代后半期以来贫 富差距扩大和社会阶层分化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适逢上世纪末国 家“科教兴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等战略的实施,“关注民生疾苦,保 护弱势群体,提倡社会公平 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性的声音。这一切都无疑加强了人 。白浩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川文艺理论与批评,2 0 0 8 ( 0 6 ) :2 5 。蔡翔底层 j 天涯,2 0 0 4 ( 0 2 ) :4 4 6 - j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文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 的集体无意识和关怀底层的信心与勇气。于是,“重温人 道主义话语,关心底层民众,关注弱势群体 一时成为学界的“热点。“底层叙事” 正是在这种时代境遇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的,正如白浩所说:“当文学审美日常生活化 以后,现时代的文学愈来愈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影 响力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底层叙事 这种关注民生疾苦的 文学思潮不仅体现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良知,也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一种 另类的“时代传声筒”。 ( 二) 谁在叙述底层 “底层叙事”自从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大范围的讨论,大致经历了“何为底层 , “底层如何被表述”两个阶段。当下最为热闹的就是关于“表述”与“被表述”即“底 层如何被表述”的学术论争,这种争论的实质就是关于“底层叙事”叙述主体以及叙 述有效性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底层”是否能够自我代言和知识分子代言 的有效性两方面。那么,当下“底层叙事”的叙述主体到底是知识分子还是底层自己 呢? 笔者以为,依据中国当下“底层叙事 的创作实践来看,“底层叙事”的叙述主 体既包括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诗人 等非专业创作者( 以王十月、谢湘南、柳 冬妩等为代表) ,也包括那些具有底层意识的专业作家( 以孙惠芬、曹征路、胡学文、 荆永鸣、罗伟章、刘庆邦等为代表) ,即当下“底层叙事”的发生是“底层的自我表 述 与“知识分子的代言表述”共同努力的结果。 1 他者视域 当下大多数学者认为底层无法代言自己,必须由知识分子为之代言。他们认为, 白浩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 j 文艺理论与批评。2 0 0 8 ( 0 6 ) :2 8 7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底层必须被( 知识分子) 表述,他们的苦难才能真实地“被知道 ,只有底层“被知 道 ,“才有可能为他们获得改善与发展自身、表述自身的权利与机会创造可能。”这 些学者在知识分子的代言身份的合法性上似乎达成了一致,但他们对知识分子如何代 言底层及代言的有效性上却陷入了争执之中。他们忧虑,知识分子在建构“底层”的 同时,“携带着非常强势的利益、阶级与权力的信息,认同了由资源分配不同而产生 的市场竞争和社会阶层,也包含着对资本社会运行逻辑的认同”圆。会“不自觉地流 露出某种优越感 。甚至担忧,知识分子对底层的表述会遮蔽底层人个体生命存在 的丰富性,他们对底层的“关怀”会潜在着对底层人尊严与情感的无意伤害,甚至是 无意识的歧视,会过分夸大底层人物质性的诉求,而忽视了底层人的精神荒芜,他们 的叙述会有意无意地扭曲“底层经验”。为此,一些学者提出疑问:知识分子代言的 底层是否是真实的底层,他们“无法进入底层,想象和体验底层,并且运用底层所熟 悉的语言形式”有效地表述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言表述逃脱不了“楼上看风景”的 尴尬。因此认为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底层只是被表述的“他者”,“表述得再伟大也是 一种扭曲 。甚至有学者偏激地提出:“底层叙事”已经演变为一场“学术资源争夺 战” ,知识分子用晦涩空洞的语法去代言底层,将“底层”看作是用来表现个人立 场的“文化象征客体”或“良心客体”。 虽然相当多的学者对知识分子代言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 认知识分子底层代言的作用,可以说近2 0 年文学“底层叙事”最为突出的成就应该 归结于大量专业作家的创作。以孙惠芬、曹征路、胡学文、荆永鸣、罗伟章等为代表 的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作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再现底层人生存图景的优秀之作,他们构 成了“底层叙事”最重要的创作主体。这些专业作家以他者视域介入“底层”,以真 切的底层意识,深厚的情感积淀、充足的社会生活体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 。顾铮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j 】天涯,2 0 0 4 ( 0 6 ) :1 8 o 粱鸿通往“底层”之路对“底层写作”概念及批评倾向的反思 j 上海文学,2 0 0 8 ( 1 2 ) :1 5 7 o 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 j 文艺争鸣,2 0 0 6 ( 0 4 ) :5 3 o 南帆底层:表述与被表述 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0 2 ) :5 圆_ 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 j 天涯,2 0 0 4 ( 0 2 ) :4 9 o 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 j 文艺争鸣,2 0 0 6 ( 0 4 ) :5 3 o 吴亮底层手稿 j 上海文学,2 0 0 6 ( 0 1 ) :9 6 8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视角和高超的艺术才情书写着底层人的酸甜苦辣。他们以为底层人遭遇的不平等、不 公正待遇鸣不平为己任,关怀底层民众的生存艰难与精神困顿,关注底层社会的前途 与未来,以鲜明的平民立场叙写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生命情怀,以人道主义精神对 底层人灰暗、复杂的生存境况发出质疑与批判。 有人曾经将“底层叙事的知识分子代言分为“为老百姓写作”和“作为老百姓 的写作”两种。认为,“为老百姓写作”,就是最富有人道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知识分 子挺身而出,为“沉默的大多数 代言,拯救“沉默的大多数”的失语状态;而“作 为老百姓的写作”却要求知识分子去掉自己的身份优越感,把自己降解到和老百姓同 样的处境、心态、情感方式,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底层,并且倾听到他们的心声。笔者 认为,“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更能体现作为叙述主体的专业作家代言底层的精神向度 与存在价值。他们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没有道德说教者的宣言,更无矫揉造作之意, 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创作,写作透着一种自然、亲切的人文关怀。他们“作为百 姓的一员”的叙述口吻,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接受者感到了亲缘力量,文本 的张力就自然呈现出来。作家曹征路在谈到那儿的创作体会时最能体现出这种“作 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在他看来,文学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真正的知识 分子精神永远是与社会公正、与沉默的大多数站在一起的,他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 就是他们的一员。作家写小说是表达作家个人对时代生活的理解和感慨,他的创作目 的应该是真实地记录下他能感受到的时代变迁,“一个作家倘若对社会进步不感兴趣 对人类苦难无动于衷,是可耻的”。 2 自我言说 主流学者普遍地对底层的自我代言持怀疑态度。他们参照马克思关于复辟时代法 国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的理论,以及拉那吉特古哈关 毋莫吉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论坛”上的演讲 j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2 ( 0 1 ) :4 5 。曹征路关于那儿( 访谈) 【j 】文艺理论与批评,2 0 0 5 ( 0 2 ) :1 8 o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1 :2 1 7 9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于印度的底层民众“被压缩为国家主义缝隙的一些细微的语音而没有发声的渠道 和权利,必须由别人代言 的理论,认为现阶段作为叙述客体的中国底层民众的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话语权,他们没有能力自我表述或者表述不能进入社会的文化公 共空间,没有发声的渠道。认为,底层“无论是表面上处于高位还是社会底部,都是 无话语能力的、被言说的群体 圆。甚至担心“底层叙述如果像新民歌运动那样由人 民自己来表达,它是否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掌控下的写作 。 这些怀疑和担心不无道理。不可否认,与掌握权利话语和文化话语的上层和中层 相比,底层在自我表述方面的确存在先天性的劣势,但并不能因此就完全遮蔽底层进 行自我表述的可能性和能力。事实证明,底层不仅有自我表述的能力,还是在文学的 长河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艺术的劳动起源说,丰富的民间文艺以及当下“打工文学”、 “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的兴起就是最好的明证。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最 大的特色就是它发端于底层的自我代言,底层的自我言说涉足“底层叙事”比专业作 家更早,走的更远,发轫于1 9 8 0 年代东南沿海的“打工诗歌”、“打工文学”就是当 下“底层叙事”的源起。一些背负梦想而又身处艰难境地的有志青年( 以王十月、谢 湘南、郑小琼等为代表) 借助一些无名小报、杂志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时 代变迁。经历2 0 多年的变迁,到如今这只队伍越来越庞大与成熟,甚至已经登上了 纯文学殿堂,成为了“底层叙事不可忽视的另一支创作主体。 虽然底层“难以发声 ,但底层的自我言说却走在了专业知识分子的前面,这不 得不引人深思。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与中国社会独特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但更深 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的漠视与沉默。张清华在底层为何写作一 文中对起源于1 9 8 0 年代的底层的自我言说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底层的写作是 因为不得已! 他分析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是保有充分的良知与责任感的话, 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不存在显著问题的话,那么自然也就无须底层的人民亲自 来吁请和呼喊了。底层之所以写作,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处境和利益是无人关注的”固。 o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1 :2 1 7 o 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j 天涯,2 0 0 4 ( 0 2 ) :4 7 。司晨。史静,刘稀元,饶翔“底层写作”四人谈 j 文学自由谈,2 0 0 6 ( 0 3 ) :2 7 o 张清华底层为何写作 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 0 1 ) :3 2 1 0 一、底层叙事及其叙述主体 “底层叙事”不一定都是苦难叙述,但今天它却成了“为了彰显生存的痛苦而写作, 这显然表明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问题 。“底层叙事”从发端到勃 兴,“老牌”的乡土作家几乎集体性的失语就是最好的明证。 那些底层中的优秀者用不太成熟的文字,以自我言说的方式为自己代言,“在生 存中写作圆是他们的写作状态与生存状态。他们“往往是在生存第一线上拼斗的生 存者,同时又将生存斗争中的精神物化为文学作品” 。他们既是为生存而奔波的“打 工者 ,也是优秀的诗人、小说家。他们的文字是身处社会转型期底层人的艰辛与不 屈的诗性表达。他们的创作较之专业作家创作的作品更富底层现场感和尖锐的问题意 识,身负时代性与苦难感。 “打工文学”、“打工诗歌”的出现及其走进纯文学殿堂是对学界“底层不能发声” 的最好反驳,底层有效地获得了自我表述的话语权利。来自底层的原生态的声音从现 实的缝隙中破茧而出,“在生存中写作”的自我言说者“背负了整整一个转折时代的 苦难、梦想和命运”,他们是“隐没在社会的底层,隐没在晦暗的生活底层的人群, 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也可以说,他们的诗歌是对于被忽略的、晦 暗无名的底层生活的命名”。 总之,知识分子代言表述作为“底层叙事”的主流性叙述是毋庸置疑的,知识分 子作为“底层叙事 的叙述主体有深度、富内涵、蕴含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但 以“底层自我表述”的叙述主体“普遍文学素养不高,很难写出优秀之作”质疑他们 自我言说的能力,甚至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恰当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 底层自我表述的能力而否定知识分子代言的意义,“底层叙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潮 流,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专业作家和非专业作家的共同努力。“底层叙事”“他者的言 说”有利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而“自我言说”有利于文学回归民间大众。 毋张清华底层为何写作 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 0 1 ) :3 2 。石一宁“底层文学”引发的思考 n 文艺撒,2 0 0 6 ( 0 1 ) :2 3 。石一宁“底层文学”引发的思考 n 文艺报。2 0 0 6 ( 0 1 ) :2 3 柳冬妩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j 天涯,2 0 0 6 ( 0 2 ) :3 2 11 二、叙述苦难:现实精神的张扬 现实精神“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中历史地建构和生成的主体精神之 一”,文学的现实精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活力之源,是作家人文关怀最直接、 最深切的体现。文学的现实精神往往通过苦难叙述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诞生之日起文 学就与人类的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它悲天悯人的精神叙述着人类的苦难,并以其 独特的叙事美学超越了宗教和哲学对苦难的阐释,给人类灵魂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 现代文学中,“对苦难的叙事构成了现代性叙事的最基本形式之一”。 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 阶层分化凸显,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异常艰难。身处这种“断裂”的时代,反思这个 时代的剧变,直视这个时代的矛盾和痛苦,成了稍有良知的作家无法逃离的基本叙事 语境。2 0 世纪末产生的“底层叙事”的主要叙述方式就是苦难叙述,它从一开始就 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直面苦难的精神“硬性入世”,以批判的姿态直面社会转型时期 的艰难现实,并以苦难叙述的方式实现着对社会转型期底层人生的现实关怀,以怀疑 的精神呈现、思考并回答着时代“最艰难的痛”,充满强烈的现实感和悲悯的美学风 格。“底层叙事”对底层人苦难生存状态的叙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由于 物质匮乏和权力压迫所造成的底层人生存性苦难的原生态呈现;二是对由于生存的艰 难和人生的虚无所造成的精神性苦难的拷问。“底层叙事 的苦难叙述中散发着温馨 的旋律,体现着作家于苦难中救赎的人文精神。 ( 一) 无望的留守者 票嚣墓纂httpjww2wc00u12stul6di2。es:co互m,2003-04-09 j e 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 e b o l 1 2 二、叙述苦难:现实精神的张扬 化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乡村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农村自然人文生态日益恶化,乡 村底层人陷入了难以想象的苦难生存境遇。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那片热土,他们用 尖锐的笔触书写着当代农民的悲剧命运和苦难人生,以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恶劣 的自然人文生态给农民带来的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困顿。 底层的苦难首先源自乡村恶劣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的稀缺加上过渡的开发使得 农村已无法承载农民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农村已成为农民“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 死场,而不是希望的田野 ,那里充满了贫穷、愚昧、落后与强权。一些当权者打 着“改革”、“发展”之名,行着升官发财、欺男霸女之实,他们的“发展 扫荡了农 村仅有的一丝诗意,留给农民的只有满目疮痍的家园和狭窄的生存空间。曹征路在他 的小说赶尸匠的子孙里对地方官员的“瞎折腾”所造成的农民生存的艰难进行了 无情的揭露。那些地方官员为出政绩,为追求“鸡的屁 ( g d p ) ,官商勾结、贪污腐 化,上一任乡长开矿,下一任搞旅游,“改革”、“发展 成了乡村恶势力升官发财的 借口与手段,“发展”的成果无一例外地流进了矿老板和乡村官员的囊中。留给村民 的只有“山上长的砍光了,地下埋的掏空了,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