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散文创作.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散文创作.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散文创作.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散文创作.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散文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周作入散文创作与民俗学的关系。第一章论述民俗事象的丰富 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岁时节日的介入与周作人的本色文 章:二是饮食民俗中表现出的闲中之趣和故乡之思,从中发掘出一种生活的艺术;三是 周作人以民间信仰、鬼神观念为题的散文,对于启蒙思想的表现,分析了民间禁忌与妇 女解放问题,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从民间信仰角度进行的国民性批判,民 俗学里的鬼神世界中寄托的人间情感,民间技艺与民间娱乐等,可见丰富的民俗事象对 于散文题材的贡献。同时民俗知识的介入必然的给周作人的散文带上一种独有的魅力, 这就是第二大部分要论述的民俗题材的运用与散文特色的形成,民俗知识的丰富给周作 人散文带上了浓浓的书卷气,并形成了一种诗化的意境。周作人散文对于即将“中绝 的民俗事象的记录,以及对那些清新隽永、意味深远的风物人情的描绘,无不渗透着浓 重的民俗色彩,周作人的这种写作,为同时代的散文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更为现今的 散文创作、文学创作和民俗研究提供了借鉴,周作人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 的一座丰碑。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民俗学民俗事象散文题材散文意境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e s s a ya n a l y z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z h o uz u o r e n sp r o s ec r e a t i o na n df o l k l o r e 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t h et h e m eo f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a b u n d a n c eo f f o l k - c u s t o mp h e n o m e n aa n d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p r o s es u b j e c t s a n di ti s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 e df r o m f i v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i se x p r e s s e df r o mt h eq u o t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 sa n dt h et r u e q u a l i t i e so fz h o uz u o r e n sp r o s e s e c o n d l y , f i n dt h ea r to fl i f ef r o mt h el e i s u r e l yh a p p i n e s s a n df e e l i n go fm i s s i n gh o m e , w h i c ha r es h o w e db yt h ef o o d sa n df o l k l o r e t h i r d l y , z h o u z u o r e n sp r o s e , 谢lt h et h e m eo ff o l kb e l i e fa n dt h ec o n c e p to fg h o s t sa n dg o d s ,b r i n gu pt h e i s s u eo ff o l kt a b o oa n dt h el i b e r a t i o no fw o m e n , t h ei s s u eo fc h i l d r e n -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c h i l d r e n - e d u c a t i o n , 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f r o mt h ea n g l eo ff o l kb e l i e f , a sw e l la s f o l kw o r k m a n s h i pa n df o l k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t h et h e m eo f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u s eo f f o l k c u s t o ms u b j e c t sa n dt h ef o r m i n go fp r o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e n r i c h m e n to ff o l k c u s t o m k n o w l e d g em a k e s z h o uz u o r e n sp r o s eh a v eap o e t i ca n da r t i s t i cs t a t ea n df e e l i n g z h o u z u o r e nm a k e sag o o dr e c o r do ft h ed i s a p p e a r i n gf o l k - c u s t o mp h e n o m e n a , a n dg a v ea v i v i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ff o l kc h a r a c t e r sa n d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z h o u z u o r e n sw r i t i n gs t y l es e ta g o o de x a m p l eo fp r o s ec r e a t i o nf o ro t h e r sa n dh i sp r o s ep r o v i d el o t so fm a t e r i a l sf o rp r o s e c r e a t i o n ,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ff o l k - c u s t o m i naw o r d ,z h o uz u o r e ns h o u l d d e f i n i t e l yb eam o n u m e n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p r o s ec r e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z h o uz u o r e n sp r o s e ,f o l k l o r e , f o l k - c u s t o mp h e n o m e n a , p r o s es u b j e c t , p r o s ef e e l i n gs t a t e h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 :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醐:趟年匕日 日期:塑! 牌生月二l 日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 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蠛孙 日期:2 丑钆j 上日 e t 期:尘哩蛑j ,_ 月旦e t 引言 引言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 全心全意经营散文并取得卓著成就的大家。无论是对于“人的文学一、“平民的文学修的 提倡,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小品,无论是那些漂亮缜密的美文,还是批判和改造现 实的杂感,都是五四散文的一个亮点,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此外,周作人对于五四歌 谣运动以及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理论的建设,在现代民俗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 于民俗的关注也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大量的运用民俗题材使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但是 我们研究周作人多是从其作品风格和思想入手,很少从民俗学的角度去看他的创作。 周作人和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台柱子,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拓荒者。从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发展的整体背景来看,周氏兄弟对于散文内容和形式的建设,做出了 巨大贡献。1 9 1 8 年4 月1 5 日出版的4 卷4 号新青年月刊开辟的“随感录 专栏, 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一块散文园地。但发表的文章大多都是沿袭清末戊戌前后的“白 话报和“白话丛书 上那种用白话对民众宣教的遗风,只有周氏兄弟开始撰稿后,其 行文谋篇都能彻底打破古文的窠臼,风格新颖,体式独特,在现代散文的拓荒时期,使 正在萌发的白话散文冲破了胡适的形式主义和改良主义的限制,在思想内容的革新上取 得了长足进步;在1 9 2 1 年5 月,周作人开始提倡“美文,主张借鉴吸收英国散文的创 作形式和“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文体,“希望大家卷土重来,给新文学开辟出 一块新的土地来。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叙事和抒情散文的最早提倡,这种美文使现代散 文在表现形式上得以迅速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西方的洗礼是“外援 ,那么中 国的民间文学则是“内应”。在中国,“民俗学 这一学科名称首次出现是在周作人于 1 9 1 3 年1 2 月发表的文章儿歌之研究中,周作人使用了这一名称,以后又过了九年 才被用在1 9 2 2 年1 2 月1 7 日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 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 。歌谣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的开端。周作人在 1 9 2 2 年1 2 月1 7 日歌谣第l 号上,发表了歌谣发刊词,明确指出:”本会 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他辑录起 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因此我们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尽量 的录辑,因为在学术上是无所谓卑劣或粗鄙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 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尔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 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 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一 国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发刊词中,已经涉及到了文艺和民俗的关系,歌谣既是一种 文艺现象,同时又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歌谣的搜集整理,有利于振兴中国的民族 的诗的发展,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可以从民俗学的歌谣里汲取营养,焕发新的生命 力。歌谣研究既是“学术的”,也是“文艺的”,这可以算作文学与民俗结合的发端。在 新文学史上,五四时差不多所有文化人都曾关注过民俗学,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像鲁迅、 周作人、茅盾、沈从文等,他们的散文创作都有极其深厚的民俗学内涵。鲁迅的无常、 五猖会,周作人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喝茶,茅盾的香市,朱自清的 择偶记,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等等,都是民俗味道浓厚的佳作。周氏兄弟的散文, 生成了浙东农村二十世纪初的社会风情,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则是湘西社会 风俗人情、生存方式的长卷都从文艺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不同的角度关 心民俗学。但是五四时期这些倡导民俗学的学者都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这种创作方式, 他们或者是进行专门研究,如顾颉刚;或者由开始时的民俗与文学交叉研究,转向了专 门的民俗研究,如钟敬文等,都不是全心全意以民俗为题进行散文创作,只有周氏兄弟, 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加上他们自身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新理念的基础上,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形成了从民俗 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从民俗视角进行国民性批判,以文学来观照散文创作,使其成 为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他们被誉为2 0 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 表。 1 9 2 4 年1 1 月,周作人和鲁迅等人发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散文小品期刊语丝。在 周作人拟稿的 发刊词中,说“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 滞的空气 。在周作人的主持下,除了散文,语丝还十分重视民俗学研究,经常刊载 周作人歌谣第l 号,1 9 2 2 年1 2 月1 7 日,未署名。 2 引言 中外民歌、民间故事,进行民俗的整理和讨论,重视民俗与文学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 散文的表现内容,注重民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这也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面目。 尤其是周作人作为主要撰稿人,“在五四以后所发表的议论性散文,无论在数量上,或 者在概括现实生活的广度上,都略胜乃兄一筹。他在本时期发表的人事的评论以内 容之丰富和政治色彩的浓烈论,均为鲁迅所不及”。总之,鲁迅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 小说和杂文方面,只有周作人始终如一的坚守着化俗为文的创作追求,以散文体的形式 表达自己的民俗思想,只有他把民俗和散文结合的恰到好处。 最能体现周作人散文风格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涉及了民俗事象,在钟叔河编的十卷 本的周作人文类编中,该丛书共收文2 9 5 4 篇,其中涉及民俗的篇目占到了五分之 一以上。民俗事象的丰富博杂,使散文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 民俗特色的内容在散文中得到展现。散文中的民俗往往是以艺术画面出现,通常又表现 为富有民族或区域特征的风俗画,成为了审美对象,民俗作为审美对象,既是一幅色彩 斑斓的风俗画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显现,作品中贯穿着创作主体对民俗文化的 态度。在周作人的创作中,到处都显示着民俗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倾向,民俗事象在为他 的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的同时,也给作品带上了浓重的民俗文化情怀,周作人笔下的这些 风俗画是诱人的,洋溢着生活气息,情趣盎然。周作人写乌篷船,情趣闲适雅致,有水 乡文化的韵味;写饮食文化,透露着一种生活的艺术同时作品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的角度出发辩证的思考中国的民俗,发现民俗中往往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周作 人的散文对于透视民俗的内核,对于在继承与扬弃中重构民族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 文化心理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散见于一些现代民俗学史著作中,其中论述较多的有 美 洪长泰所著的到民间去,高有鹏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有一章从民俗学角度 对周作人民间文学观作了最完整的论述研究。吴平、邱明一编的周作人民俗学论集, 收集了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文章;还有一些单篇研究论文,虽有论及周作人的民俗学理 论,但是并没有注意到民俗与散文创作的关系。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涉及 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与国民性考察,儿童观、儿童教育,妇女问题也都提到,但是对于 民俗与文学的结合,论述不多。总之关于周作人的研究,基本上都倾向于对他的散文思 李景彬鲁迅周作人比较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3 2 页。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想、风格特色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对他的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得不多。因此探 讨周作人的民俗学与散文创作之间的联系,应该有一定的空间。 4 第1 章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 第1 章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 民俗学研究的是各民族中民俗事象传承文化部分,它是文化的镜子,风俗节日、 民间信仰、民间工艺、饮食文化都是文化细节的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民俗密切相 关,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社会生活,也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时代久远的社会风俗 经过民众的代代传承,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 存在着社会习俗,其间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文学创作要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 活离不开对于民俗事象的重视。 周作人正是这样一个注重从民间提炼生活本质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多采撷丰富 的民俗事象,运用的民俗题材涉及到了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可口的杨梅、紫 云英、苋菜梗、腌鱼、臭豆腐的杀饭、北京的茶食、茶、酒、乌篷船的风致以及对于 百草园和娱园的怀恋顺着民俗的线索,质朴的乡俗乡趣自然而然地从他的文字里 流出。所以,周作人描摹故乡节同风俗的文字是其文学创作中最富情趣与特色的,他 的许多散文就是对民间文化原生态的描述。从理论上讲,这是因为周作人的民俗研究 受英国人类学派的影响,其方法是对历史遗留物,即旧时的行为举止、礼仪庆典、生 活习俗、禁忌行为、神话传说等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在民俗学学科创建初期起了重 要作用,这样的研究理念也决定了周作人对民俗事象的广泛关注。同时他的民俗学研 究也深深地打上了柳田国男“乡土研究一的烙印,使他于童话、神话、习俗的研究外, 注意到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岁时节日、饮食起居等民俗是民众生活的群体记忆,而 文学是“人 学,于是在记“人 这一点上,民俗学与文学找到了契合点,我们可以 由民俗了解中国的过去和将来。民俗就像人类一样古老,可是又像人类一样年轻,永 远是在传承,周作人认为越是这最普遍的日常生活,越是融进了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 精神。 1 1 岁时节日与本色文章 “节日作为个特定民族或国家的时间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外在 的、也是客观的物理性能,例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根据月之望朔确定的 仲秋、除夕等等;另一方面,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还具有某一特定群体、特定 民族、特定国家所赋予的价值内涵。节同是这一民族或国家的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重要表现形式。 节日有利于巩固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国这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节日更是名目繁多。周作人的故乡浙江绍兴所处的“吴越文化圈 ,其文化传统可以追 溯到春秋时的吴越文化风俗,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更是复杂繁多的,尤其是对于过“四 时八节 有自己的一套礼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即“四时,元宵、清明、立夏、 端午、中秋、重阳、立冬、春节即“八节一。节日,对于终年忙碌的老百姓来说不仅是 一次难得的休息机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慢 慢的溶解在了这种半是祭祀半是娱乐的活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习俗会潜移默化 的影响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周作人曾说“我觉得很幸运的是,在故乡度过了 我的儿童时代,故旧的乡风,逢时逢节的行事 圆给“我 留下很深的印记。这为他后 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包括他恬淡温和的性情,除了岁月的磨砺,也多是 源自于他对故乡地域文化传统中返璞归真、率性自然因素的吸取。从冬至算起,祭灶、 祀神、祭祖、过年拜岁、逛大街、看迎春、拜坟岁,随后跳到春分祠祭,再下去就是清 明扫墓了。在这些节日仪式里,周作人得到了不少益处,对于鬼神与人的接待,节候的 变换,风物的欣赏,人事与自然各方面的了解,都由此得到了启示,这一部分知识是不 能从教室里得来的,是乡间社会的“大学校 ,开启了周作人对于岁时的热爱,直到晚 年他还是对岁时记和新年杂咏之类“爱读不置 。正是对于此类知识的积累,他在写文 章的时候往往能贯通古今、融会中外相关知识,互相比较,异则可以借鉴,同则倍感亲 切。可以这样说,故乡风俗的熏陶和对故乡“四时八节 的熟悉,是周作人从事民俗学 研究的最初原因,探寻节日的文化内涵,保存珍贵的节俗文化,是主要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立春是个很 重要的节气。在立春以前中,周作人就是由自己诞生于立春以前说起,细数故乡的 一年到头的节日,最后展开大篇幅论说的是古希腊人对于春的观念:一种观念是希腊的 春祭仪式与希腊悲剧起源的关系,希腊悲剧发生于祭礼,宗教的驱除与招纳的两种仪式, 与中国人节日的驱邪降福同义,只是中国的仪式只在节日时候,看不出宗教的形式和意 味,说明了宗教转变为文艺的过程。他以希腊文学中的戏曲、中国迎春祭事为例说明文 学与宗教都是本于求生的精神活动,都表现人的感情。另一种是季节影响下的道德观, 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节日文化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4 2 页。 周作人立春以前,新民声署名东郭生,1 9 4 5 年1 月3 0 日刊。 6 第1 章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 由“寒来暑往而发见盛极必衰之理 ,一于人生而言就是“以节为至善,纵为大过打,老百 姓念诵九九歌等候寒冬的过去,只等着“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春耕开始。立春 是对于农业国的国民是一种希望。全文围绕立春展开,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囊括进来, 比其他单纯歌咏春天的散文,更增添了厚重感、历史感。 扫墓讲述了清明节扫墓上坟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他既是节气又 是节日。岁时百问里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一西汉的淮南 子天文训里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一“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在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祀、怀念 亡故的亲人,同时清明时节处于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还是踏青 旅游的好时节。在扫墓中,周作人主要讲述清明节扫墓祭祀习俗,“中国社会向来是 家族本位的,因此又自然是精灵崇拜的,对于墓祭便十分看得重要一。并引述梦忆、 清嘉录中关于苏浙两地上坟习俗的记载,以及帝京景物略和燕京岁时记对 于北京“寒食节、禁烟节的记述,把南北的清明扫墓风俗比较,发现上坟风俗的伦理 意义各地都差不多,正是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把中国南北各民族连在一起,在心理上 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我们对于岁时土俗为什么很有兴趣,这原因很简单,就为的是我们 这平凡生活里的小小变化,人民的历史本来就是日用人事的连续,而天文地理与物候的 推移影响到人事上,便生出种种花样来,大抵主意在于实用,但其对于季节的反应原是 一样的我们看某处的土俗,与故乡或同或异,都觉得有意义,异可资比较,同则别 有亲切之感。但作者担心的是“此俗有点不能常保,因为“近来人民以职业等等关系 去其家乡者,日益众多,归里扫墓之事很不容易了,欲四方客未归者上坟是犹劝饥民食 肉糜也。带着游子淡淡的无奈,同时也是对民间传统习俗的能否传承下去的担忧。 上 坟船一文记载了浙东绍兴地方清明节上坟的种种风俗习惯。末尾也是发出了唯恐此类 风俗“中绝的感慨。保存民俗中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不使其失传、中绝,体 现了周作人收集、整理、研究民俗的主要目的。 中国人对于日月星辰有着特殊的情感,把天上的世界看成是与人间世界相同的所 在。于是就有了关于日月星辰的各种传说,比如,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就 是讲述隔着一道天河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爱情故事。周作人笔下的七夕,就是围绕 周作人扫墓,华北日报, 周作人清嘉录,大公报, 1 9 3 5 年4 月1 日署名“不知”。 1 9 3 4 年3 月1 0 日。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七夕传说展开,引述了几位古人对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这一传说的考证。从“七夕牛郎 织女相会这一说法是否足信,论及了七夕传说的几个版本,并详细叙述了故乡的“七 夕 节日情景:“吾乡无七夕之称,只云七月七,是日妇女取木槿叶揉汁洗发,儿童汲 水置露天,次日投针水面,映日视其影以为占卜,日丢巧针。市上卖巧果,为寻常茶食 之一。 与越谚卷中所云,“七夕油娜粉果,样巧味脆,即乞巧遗意 相似,最后 表达了自己对传说的态度“如以理智批判,多有说逛分子一,但是从文学角度上讲, “惟若以诗论,则亦自有其佳趣一,辩证的分析了七夕的民俗意义和文学意义,七夕传 说像一首浪漫的诗,是劳动人民想象力的结晶。这篇文章以散文为载体,以七夕民俗为 内核,将文学与民俗融合的水乳交融。 中秋的月亮是对于中秋节节俗的讲述。月亮,总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月亮的阴 晴圆缺也是人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中国古代很 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礼记祭义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 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认为日月的正常运行,象征的天下的和谐,因此古人很重视 对于日月的祭祀,中秋的节俗即源于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又赋予月亮浓郁的浪漫 主义色彩。到了隋唐,中秋赏月吟咏已成为文人的时尚,表达望月伤怀、阖家团圆的情 感。周作人的这一文章,论述了古今的中秋节俗,开首引了燕京岁时记中关于中秋 的叙述:“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馈赠,至 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 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 月,女不祭灶。 不仅让我们得以领略当时北京的节日场面,更有节日的禁忌事项,民 间对于月亮的信仰习惯;后面又论及故乡的中秋节日事象:“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 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日眼目清凉。相 信月中有婪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一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 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斫开,乃能取出宝物也。一说出了月亮可怕的一面,表现 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畏惧心理,而且自己也总是觉得“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 看上去很凄惨,于是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燕京与故乡,一北一南,一古一今, 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我们得以全方位的领略中秋节日文化魅力。周作人从岁时节日里 周作人七夕,庸报,1 9 4 0 年9 月2 3 日。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庸报,1 9 4 0 年9 月1 6 日。 8 第1 章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 提炼出“世故人情 ,从民俗中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人们用月亮来寄托相思和团圆, 月亮的阴晴圆缺是人间的悲欢离合的象征。从“中国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世故人情 出发,剖析现实人生,这构成了中国现代小品文与作家所生活的现实人生的基本联系方 式之一 。 最后说到年节。“祝福的风俗,因了鲁迅的小说祝福而为世人所知,但文章 重在批判旧礼教对于女性的压制。祝福,作为一个年节的具体情形我们是不大了解的。 祝福作为一种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祗祈求福佑或趋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周作人的 祝福与过年一篇短文,不足四百字,把祝福的祭祀场面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开头先 引了两部古书上关于祝福的说法,“清嘉录说这在苏州只称过年,云答一岁之安,亦 名谢年,据云择日悬神轴,供佛马,具牲醴糕果之属,以祭百神,神前开炉炽炭,锣鼓 敲动,街巷相闻三牲三果赛神虔,不说赛神说过年,一样过年分早晚,声声听取霸 王鞭。糟圆发现绍兴的祝福情形与诗中所说大致相同,但其细节又有不同。“大抵在祭灶 与除夕中间选择一天,于午前一二时顷举行,香烛银锭炮仗之外,神马题日南朝众圣, 设三茶六酒,豆腐盐盘,厨刀一把,三牲为鸡、鹅、猪肉,别有活鲤鱼一条,眼上贴红 纸,悬于桌边,祭后纵去,并无糕果,亦不烧炭敲锣鼓。元旦接神大旨相同,但没有那 么郑重,或者如清嘉录所说,年底的是报谢,年初的是求福,乡下却混杂了,称日 祝福,元旦则似乎只是拜年,所以不大看重了也未可知。那种夜半起来祭神的行事极是 少见,在一般住户差不多只有祝福这一回,( 商家祭财神等或有例外) 可以想见这祭祀在 旧时的意义的重大了。一 通过祝福,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周作人与鲁迅运用民俗 的不同目的,周作人注重用某一民俗的具体事象来构筑散文,古今“祝福的对比描述 直接构成了散文内容,而鲁迅多是注重借助民俗来进行社会批判,通过小说或杂文的形 式展现,对于民俗事象不做具体描述。 当现代作家们关心中国命运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作理性思索时,他们会站在现代工 业文明这一边,对传统的农业文明进行最尖锐的批判;但当他们回归作家本位,听命于 自己的内心去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他们却又“情不自禁的对风韵犹存,却面临 着危机的传统农业文明唱起赞歌与挽歌来这种情感倾向在描绘乡风市声的现代散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漫说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8 4 页。 周作人祝福与过年,亦报,1 9 5 1 年1 月2 4 日。 同上。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文里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大概是因为现代散文最基本的特质乃是一种“个人文体 ,周作 人认为散文最重个性的表现,并主张应该以抒情的态度做一切的文章。“中国作家可以比 较迅速、也相对容易的接受外来的文化观念和方法,并因此而唤起对传统文化观念方法 的批判热情;但一旦进入不那么明确,有些含糊,似乎是说不清的,但却是更深层次的 文化心理、审美情趣领域,他们就似乎很难抵御传统的诱惑。 我们说这时候作家笔下 流淌的就是一些本色的文字,周作人的这些以岁时节日为题材的散文,就是这样的源自 内心真实感受的本色文章,除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外,还有民俗学方面的贡献,这样 的写作方式,展现了现代散文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除了散文,周作人的 儿童杂事诗甲篇2 4 首,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时故乡的新 年、上元、中元、清明、端午等节日习俗,可见周作人对于岁时节日一生的热爱。传统 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彩画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周作人的文章没有太多的飘逸之气,而是走向实实在在的普通日 常生活。对于物候变迁,民间的表达与文人的歌咏抒怀不同,普通民众选择了实实在在 的纪念活动来阐释,这是一种更隆重的热爱生活的方式,物候变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 换化作了一个个的风俗节日,随着时代的传承,渐渐形成了固定的习俗,这些习俗从一 开始产生便与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为了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文学创作也 与作为人生之重要部分的节日民俗密不可分。 1 2 饮食民俗与生活的艺术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唯独在吃上丝毫不能马虎 衣食住行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不但普通百姓爱吃善吃,而且中国文人 似乎也格外喜欢谈论吃。中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民族众多,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打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都形成了年代久远、源 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饮食成为许多作家的取材对象,他们不仅关注吃的“内容 ,更关 心吃的“形式,关心渗透在“吃 这一行为中的“人情物理 。 周作人在永日集燕知草跋里说“现在中国情形又似乎正是明季的样子, 手拿不动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难到艺术世界里去 ,而“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 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人注意,本乡文人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漫说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6 页。 周作人永日集 跋,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0 页。 1 0 第1 苹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 以为琐屑不足道,外路人又多轻饮食而着眼于男女,倒还不如各种吃食尽有滋味, 大可谈谈也。 所以,周作人选择了饮食民俗作为散文的描述对象,提倡艺术的生活, 探究饮食中的闲中之趣、故乡之思等民族文化心理。周作人作品中关于饮食的文字,是 他的生活之艺术化的创作追求, 1 2 1 “闲中之趣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 而且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饮食民俗正是 饮食文化的形象表现。周作人最为著名的创作,就是小品文,表现一种古雅的风韵、愉 悦的情绪,抒发性灵,是一种闲暇和消遣。闲暇生活和消遣是他主要的题旨,“主要的 材料包括品茗的艺术,镌刻印章,考究其刻艺和石章的品质,研究盆栽花草,培植兰蕙, 泛舟湖心,攀登名山,游谒古墓,月下吟诗,高山赏潮,与世无争知足无为,而具一双 伶俐的冷眼,爱好朴素而纯洁的生活。一圆 上下身讲“生活中大抵包含饮食,恋爱,生育,工作,老死这几样事情,但是 联结在一起,不是可以随便选取一二的。有人希望长生而不死,有入主张生存而禁欲, 有人专为饮食而工作,有人又为工作而饮食,这都有点象想齐肚脐锯断,钉上一块底板, 单把上半身保留起来。比较明白而过于正经的朋友则全盘承受而分别其等级,如走路是 上等而睡觉是下等,吃饭是上等而饮酒喝茶是下等是也。我并不以为人可以终日睡觉或 用茶酒代饭吃,然而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 分。 认为“吃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和工作有平等的地位。周作人的散文 总是在人生阅历之外,透着几分智慧,含着冷眼看人生的玩世的味儿,闲言絮语中的智 慧、风趣,轻松自如的心态,体现了一种绅士风度。 林语堂在谈娱乐时曾说,中国人在玩耍寻乐的时候,比干正经事情的时候更为可爱, 当一个人不在办理应该办理的事务,而随自己的意兴无拘束的行动时,他的个性才显露 出来。有了闲暇他们就开始“嚼蟹,啜茗,尝醇泉,哼京调,放风筝,踢毽子,斗鸡, 斗草,斗促织,搓麻将,猜谜语,浇花,种蔬菜,接果枝,下棋,养鸟,煨人参,沐浴, 午睡,玩嬉小孩,饱餐,猜拳。有了闲暇就开始有心思关注吃的品位,周作人 周作人卖糖,药味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6 页。 林语堂日常的娱乐,吾国与吾民,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0 1 页。 周作人 1 - - _ 下身,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3 页。 林语堂日常的娱乐,吾国与吾民,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0 0 页。 l l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写北京的茶食,就是有感于“住在古老的京城竞“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 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因为“我们于日用的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 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 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 精炼愈好。 感叹“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一,从吃不到了传统风 味的点心而感到生活的粗鄙,从吃食想到生活的艺术:满足温饱之外,要追求一种精致 的生活,可谓以小见大,意义隽永。林语堂谈饮食,也提出了爱好和必要两种境界,“吾 们所吃的是什么? 时常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吾们将回答说,凡属地球上可吃的东西, 我们都吃。我们也吃蟹,出于爱好;我们也吃树皮草根,出于必要。一,要“吃一出生活 的乐趣和境界。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一部分也是专门论述人生的娱乐,是中国人生 活艺术的指南,讲述庭院、花卉竹木、妇女的妆阁甚至午睡的艺术、闲情琐事等,这是 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从生活的细小事情中悟出伟大l 在饮食中,喝的食品占很重要的部分,而中国人最主要的饮品就是茶。茶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沏茶的习俗以陆羽为鼻祖,并被誉为“茶圣”,陆羽写出了著名的 茶经,在该书中他制定了茶道。陆羽生于儒、释、道三教寻求融会贯通的唐代,他 从饮茶的仪式中看出了整个世界的和谐与秩序,茶的味道里有一种微妙的魅力,使茶变 得不可抵御。可以说品茶,正是士大夫文人的专长,喝茶也是一种艺术,周作人的吃 茶就是写的喝茶时的讲究,“应该在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 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这偶然的片刻的优游,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离不开茶食, 江南的茶馆吃的是“干丝 ,即“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 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 与茶相宜。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 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 重换之后,始行举著,最为合适,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遣应酬,否则麻油三浇, 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一 细碎的描述,引得我们跃跃 欲“食,使得喝茶这一普通的生活习惯变得生动而有意义。还讲到日本的茶道,日本 茶道的源流,始于奈良时代自中国传入的喝茶习俗,日本的茶食是点心,但这些茶食都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知堂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0 页。 周作人吃茶,知堂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3 页。 同上。 1 2 第l 章民俗事象的丰富性与散文题材的多样化 不及故乡的周德和茶干,还有那独特的叫卖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 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但在现世却是已经吃不到、听不到了。伤感之余想起日本 的茶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一,人生在世,还是应该要“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 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而中国人却“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 , 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林语堂也认为饮茶本身亦是一种艺术,有些人甚至有崇拜的精 神。最好的茶是又醇厚又和顺,喝了过一二分钟,当其发生化学作用而刺激唾腺,会有 一种回味上升上来,这样优美的茶,人人喝了都感愉快,且助于消化,使人心气平和、 延年益寿。 在吃酒一文中,周作人说到“在城里与乡下同样的说吃洒,意义则迥不相同。 城里人说请或被请吃酒,总是大规模的宴会,如不是有十二碟以上的果品零食( 俗名会 饯,宁波也有这句话) 的酒席,也是丰满的一桌十碗头,若是个人晚酌,虽然比不上抽 大烟,却也算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下酒的东西都很讲究,鸟肉腊炖与花红苹果,由人随 意欣赏,到了花生豆腐干,那是顶寒酸的了。乡下人吃酒便只是如实的吃酒,小半斤的 一碗酒像是茶似的流进嘴里去,不一忽儿就完了,不要什么过酒胚,看他的趣味是在吃 茶与吃旱烟之间,说享乐也是享乐,但总之不是奢侈的。 这是一段关于城乡“吃 酒的对照,寥寥数笔,颇具趣味,吃酒的讲究,下酒的东西等等,充满世俗人情的气 息。这是作者的体验之谈,所以里头有很多品出来的经验,乡下人的纯粹的吃酒法,吃 酒便只是吃酒,不比城里人的“奢侈的享乐 ,但在作者看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一连串关于茶的文字,为文章增添了无穷的吸引力。没有这些当然也能活下去,可 生活之干燥粗鄙与精美雅致的区别,正是在这无用的装点上,“不管是欣赏还是批判, 实际上中国有特点的食物,多有这种非功利的纯为体味闲中之趣的意味。一圆在 周作人看来喝不求解渴的酒与吃不求解饱的点心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点。 1 2 2 故乡之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 对于 故土的怀念,历来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周作人对于故乡风物的描述,是一种心 灵净化的追求。人的个人兴趣都是由他( 她) 所处的文明的丰富的传统积淀所培养的。 周作人吃酒,知堂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9 页。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漫说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0 6 页。 贺知章回乡偶书。 1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人幼年所处的环境,尤其是这个环境中的风俗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起着模塑的作用。所以叶绍钧眷恋着故乡的“藕与莼菜 ,鲁迅习惯用鲁镇、咸亨酒店、 未庄、s 城来指称绍兴化了的人物活动场所同样,儿时的故乡生活对于久居北京的 周作人,也已经化为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而伴随永远,家乡的风物土产和“四时八节一 的习俗礼仪蕴含的浙东人质朴无华的生活态度,已经深的浸入他的灵魂深处,这种感受 多年后在他的笔端流淌出来。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的都受制于童年时对故乡的心理记 忆,尤其是五四作家的心里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故乡情结。周作人文中故乡的集中出现, 一是因为在1 9 2 4 年以后,文学解脱了社会的责任,回归到艺术与自我本身。二是周作 人想要跳出尘世纷扰,而偷闲半刻,享受生命的悦乐。1 9 4 0 年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东方古典生活情韵渐渐失落,周作人不免心怀落寞,于是记忆中的故乡,不断地 涌现在他的散文中。 在故乡的野菜里,周作人这样描写到:“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 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 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院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 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 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莱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 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 糕吃罢了。 妻子买菜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勾起作者的故乡之思,想起了故乡的野菜: 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采摘的乐趣、吃的乐趣,以及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 两部古书中的关于荠菜的记载,舒缓的文字,娓娓道来。其间穿插着关于荠菜的风雅传 说、谚语、儿歌等,使文章情趣盎然,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并且故乡的“茧果与日 本的“御形 竟都是用黄花麦果制成的,只是叫法不同。但是吃起来总是日本风味,不 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通篇用三种野菜的民俗知识来支撑,浑然一体,简洁平凡的 乡野素材,却充满趣味性,文字间还笼罩着一种淡淡的乡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不仅获 得了关于野菜的知识,更欣赏到了生活的美,感受到作者细致入微的审美情趣。 谈酒则讲了故乡做酒的方法、材料以及饮酒的器具,不宜用酒盅,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