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每题两分,共50分)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A礼器和兵器B农具和酒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5、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6、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A宋都东京高度繁华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海外贸易空前活跃D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8、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这种心态变化表明A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B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C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D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10、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小农经济 =农业+ 家庭手工业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发昌机器厂 = 地主阶级+ 近代企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干预 + 垄断资本主义ABCD11、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商邦、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ABCD12、自秦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作为一项经济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ABCD1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14、鸦片战争后,洋货在华严重滞销。1847年,英国政府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开关以后,中国政府是忠实履行条约义务的,英国对华贸易不振,“既非因为中国对英国货物没有需要,也非有其他国家与英国竞争,唯一原因在于中国可以动用的现银被鸦片所吸收,从而对于自英国进口的制造品,即缺乏支付手段”。其认为英国商品在华滞销的主要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C鸦片泛滥导致购买力下降D中国政府暗中引导百姓进行抵制15、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对这种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资本主义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D这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劳动力16、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D对外贸易增长迅速17、“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外企的设置D商品输出18、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BCD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哪些行业发展最快A面粉业和纺织业B化工业和卷烟业C橡胶工业和军工业D纺织业和化工业20、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B“忽如一夜春风来”C“脱胎换骨获新生D“荷尽已无擎雨盖”21、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22、“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在A唐都长安B北宋开封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23、据钱门塘乡志载,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治)、光(绪)年间,男耕女织,寒暑无间。 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上述现象说明A传统自然经济走向瓦解B近代棉纺工业发展迅速C男耕女织生产分工明确D列强加大了商品的倾销24、近代中国导致“耕”与“织”分离的最初因素是A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B外国商品的入侵C洋务企业的诞生D中国棉花生产的大量出口25、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ABCD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共50分)26、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材料三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摘自岳麓版教材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有何特点?(5分)(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4分)(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4分)27、(10分)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0分)28、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材料二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材料三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5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简单介绍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8分)参考答案1、ADCAB6、ADDBD11、CCCCC16、AACAD21、DBABB26、(1)模式:自然经济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变化:反映出在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生产关系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前者是手工生产,后者是机器生产。(4)关系:农业是本,商业是末政策:重农抑商27、(10分)特点: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逐渐转为海路为主;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6分)影响: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4分)28、(1)特征: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影响: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2)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中城市。原因: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城市大肆倾销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