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国学”、“国故”、“国故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诚如陈寅恪所指出,“盖一时代之名词,有一时代之界说。其涵义之广狭,随政治社会之变迁而不同,往往巨大之纠纷讹谬,即因兹细故而起,此尤为治史学者所宜审慎也”。清季民初,“国学”、“国故”、“国故学”三词曾经一度并行于世,给人们造成了相当混乱。因此,从它们各自缘起和产生语境入手,疏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国学”的由来与涵义“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太学相当,二者往往互训。而近代意义上的“国学”,语义则发生了不小的转变。究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即有论者推断其为舶来品。何炳松曾追寻“国学”二字“从何而来”,但“在中国书中总是查考不出他的来历”,于是他估计“大概是由西文中翻译出来的”,即“支那学(sinology)”。汪震、王正己也说:“国学这个观念,大约产自外国,英文为sinology,意为中国的学问。日本有支那学。”而曹聚仁在晚年回顾时,更具体阐释说:“国学这一名词,并不是古已有之的。乃是十九世纪西学东渐以后,有些士大夫(精神上的遗老,有如今日海外所谓忠贞之士)只怕国粹给欧风美雨吹掉了,乃要紧紧地保存起来,称之为国学(日本人称之为支那学,欧美人称之为汉学)。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他们就在那儿提倡国学了。”由此看来,在此问题上,近代中国知识界几乎达成了普遍共识。但这种追溯似仅是就“国学”这门学问的起源而言,并未对这一词汇本身如何得名的真实来历细加考辨。颇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国学”的涵义也经历过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据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辞典载,日本古代的“国学”乃相对于中央的大学而言,指各国设置的郡司子弟学校,主要传授儒学和医学,在平安后期衰落。两相参照,除级别稍异之外,中日两国这一概念的古代涵义十分接近,显系日本摄取自中国。不过,日本近代之“国学”与此则名同实异,它指的是江户时代兴起的一门学问,主要是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文献学研究,以探明其固有文化,弘扬日本文化的独特性,由于其旨在与西学、汉学相区别,故以“国学”为名,又称和学、皇学或古学。对于异域学界这一动向,较早的介绍者当是黄遵宪。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就指出日本“近世有倡为国学者”。目前所知,国人中最先将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用于中国者乃梁启超。1902年秋,他曾经以创办国学报的计划,商诸于黄遵宪,并且商请黄氏“分任其事”。如果说梁氏此番提及“国学”,还仅是作为一个正在酝酿的计划偶见于私人信函;那么,他在数月后所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则屡屡径直称之:“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此吾所以汲汲欲以国学为我青年劝也。”11或许是作为回应,1903年2月,新民丛报刊登了游学生与国学一文,呼吁在会馆内设立“国学图书馆”,以满足留学生研究国学之需要12。邓实则更在政艺通报上发表了国学保存论13,对“国学”一词做出了近代意义上的阐释,并于1905年初,在上海创立了国学保存会,公开标举“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14。1905年,江起鹏在国学讲义一书中亦呼吁道:“研究国学,其亦学者所有事焉”15。至于国学巨擘章太炎,也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了“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由此可见,诚如有的论者所观察,“国学之名,始自何人,今已无考,然最早出现于光绪末年,可断言也”16。确实,从它见诸报端的频繁程度以及一系列相关团体的纷纷建立来看,到20世纪初,“国学”一词已基本实现了语义的转换,并被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不过,因“国学一名,前既无承”,纯属舶来转借,故“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17,以至于“此二字虽日日腾于人口,而究之其确诂何若,则几于无人能言之”18。陈独秀就质问道:“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他由是断言,“国学”这一名词,“就是再审订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19。朱自清也严厉批评说:“我想国学这个名字,实在太含混,绝不便于实际的应用。”20曹聚仁则更是因此提出了“轰国学”的主张,他说:“国学无确定之界说,无确定之范围,笼统不着边际,人乃得盗窃而比附之。故为澄清学术界空气计,不能不轰国学。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如之何其可不轰耶?”21此外,何炳松也号召大家起来“推翻乌烟瘴气的国学”,他说:“国学两个字的意义,我总觉得它广泛模糊,界限不清,究竟国学是什么?现在谁能下一个合理的定义?”22尽管如此,自清末发端,到民初风行,仍不断有人尝试对“国学”一词的内涵外延做出各种诠释。概言之,大致可分为广、狭两义。狭义者,多有所别择。如邓实曰:“夫国学者,别乎君学而言之。”这便将“国学”与“君学”区分开来23。汪震、王正己则说:“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问,盖指我国欧学东来以前之学也。”24这显然是将“国学”的下限界定在晚清甚至明代中叶西学东渐之前。而柳诒徵也认为:“予对国学之界说,必非佛学及洋学,须从古先圣贤,未受佛学洋学之熏染时讲清,而又包括后来之汉学、宋学,以及今世所讲政治、经济、财政、社会、教育等,始可言国学。”25这种界说一方面虽然将“今世”之学列入,可另一方面却又斥佛学于其外。此外,正如蔡尚思所概括,“乃今之学者,或以国学为单指中华民族之结晶思想(曹聚仁),或以国学为中国语言文字学(吴文祺),还有以史学眼光去观察一切的(如章学诚、章太炎等),以及误认国学为单指国文(其人甚多不易枚举)与中国文学的(海上一般大学多以中国文学系为国学系)”26。当时的狭义诠释确实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侧重史学者如顾颉刚,便强调“国学”也就是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是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27。至于注重国文者,则也不遑多让,纷纷迳称“国学者,国文学而已”28。 与此同时,更多的学人和团体则是从广义的视角来理解“国学”。譬如,章太炎在日本主持国学讲习会,所讲的主要是“一,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一,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一,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29。民报之“国学振起社广告”且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30授课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亦自我定位:“凡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之一种专门知识者属之。”31而清华研究院章程也规定:“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32。研究院主任吴宓还解释说:“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33,他后来更是阐明:“今宓晓以本院所谓国学,乃取广义,举凡科学之方法,西人治汉学之成绩,亦皆在国学正当之范围以内,故如方言学、人种学、梵文等,悉国学也。”34这些广义的界定,无疑大大扩充了“国学”的堂庑。除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研究机构之外,当时众多学人也持广义的看法。胡朴安便说:“国学二字,作如何解释?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之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35郑奠也以为:“愚谓国学之范至广,凡域内固有之学,无间于心与物皆隶焉。”36蔡尚思则有感于诸多的狭义观点“皆仅得其一体,而尚未得其大全”,遂强调指出:“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那就无所偏畸了。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37总之,在近代中国,关于“国学”的定义,始终是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以至有论者指出“国学其实并未能确立自身的学术典范,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个涵盖宽泛的虚悬名号而已”38。不过,从近代“国学”一词在日本肇始的本义和梁启超的转借义来看,应当承认它最初得名,正在于力图彰显本国固有学术、与外来文化相区别。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便屡以“国学”一词,与所谓“新学”、“外学”相对举。所以究其近代涵义,在很大程度上即泛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这一点应当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在正式开办时就曾明确声明:“本学门设立宗旨,即在整理旧学。”39南京高师史地学报在介绍北大国学季刊时也表示:“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40二、“国故”一词在近代的引申与“国学”相似,“国故”一词同样古已有之41,而且它在近代也发生了颇大的语义变迁。不过,与近代“国学”涵义纯属舶来转借有所不同,近代的“国故”一词乃是道地国货,它在近代的语义转换,更多的是对传统涵义的引申和拓展。在中国古代,“国故”一词意味着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礼记文王世子便说:“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清代学者孙希旦礼记集解也引刘敞曰:“有国故者,谓凶、札、师旅也。”42到晚清,“国故”又有了一个新的涵义,即“朝掌(章)国故”,用来专指典章制度。如魏源便推崇龚自珍“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崖郭,以朝掌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43,他同时还揭露科举制度禁锢天下之智慧,“试文衡,试言职,试枢密,无非衡书艺之工敏,声律骈偶之巧丽,罔知朝章国故为何物”44,从而主张“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45。 而最早在近代意义上使用“国故”一词者,当是章太炎。他早在1903年身陷西牢作癸卯口中漫笔时,即自命:“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46在1907年8月与孙仲容书中,他又写道:“方今国故衰微,大雅不作,文武在人,实惟先生是赖。”47如果说章氏以上所谓“国故”,在一定程度上仍可理解为“典章制度”,那么他在1910年所著国故论衡一书中,则明确地将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学(文学界说、历代散文、诗赋)、诸子学等一并纳入,从而大大引申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基本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藉其声望,兼之振臂一呼,“国故”一词很快就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如钱玄同在1910年便有感于“欧学东渐,济济多士,悉舍国故而新是趋”,遂在教育今语杂志章程上标明:“本杂志以保存国故,振兴学艺,提倡平民普及教育为宗旨。”48不过,章氏虽提出“国故”一词,却语焉不详,因此往往为人任意比附49。毛子水就质疑:“什么是国故呢?我们倘若把这个问题问起那些讲国故的人,所得的回答恐怕没有相同的。有些必定说国故就是三纲五常;有些必定说国故就是四书五经;有些必定说学海堂经解是国故;更有些必把骈体文钞古文辞类纂钟鼎款识等东西当作国故。无论这些回答里面,哪些是错,哪些是不错,国故这个名词,没有很清楚很一定的意义,就可从此知道了。”50曹聚仁也不由感叹道:“吾人一提及国故,则庞杂纷沓之观念交集于前。若就各观念而一一考订之,则一切观念皆浮泛空虚,枵然无所有焉”,但他人“援用此名,从未计及其实;其意盖以为国故之名,尽人而喻之也”,于是“何为国故?初涉思于此问题,似应声而可解。及再三端详考虑,则解答之困难,随之以俱增进”。究其症结,曹氏指出正在于“国故,国学,中学,国粹,国故学等歧异名词,在近顷学术界已成一异文互训之惯例,笔之于著作,见之于制度,习焉相望,莫知其非也”51。鉴于“以论理绳之,则国粹一名,当别为解释,与他名相去甚远”52,因此“国故”与“国粹”二者还较易区别开来。傅斯年后来虽极力反对“国故”一词,指斥“国故本来即是国粹,不过说来客气一点儿”53,但他在1919年的态度还较缓和,认为“国粹不成一个名词(请问国而且粹的有几?),实在不如国故妥协”54。他这一观点可能还直接影响了胡适。胡适1921年7月在南京高师暑期学校演讲时便说:“国故的名词,比国粹好得多。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如果讲是国粹,就有人讲是国渣。国故(national past)这个名词是中立的。”55此后,在1923年1月发表的发刊宣言中,他又提出:“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561924年1月在东南大学国学研究班演讲时,胡适也再次强调:“国故这两个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包括一切。”57直至晚年,他还追忆:“国故这一辞那时也引起了许多批评和反对。但是我们并没有发明这个名辞。最先使用这一名辞的却是那位有名望的国学大师章炳麟。他写了一本名著叫国故论衡。故字的意思可以释为死亡或过去。”58胡适将“故”训为“过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普遍看法59。如曹聚仁就解释说:“国故之国,乃专指中国而言,非泛称也。故之义为旧;以今语释之,则与过去二字相当。”60汪震、王正己也说:“国故的意义是中国旧有的学问。”61至于毛子水,则更是明确指出:“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62吴文祺同样也说:“中国过去的一切文化历史,便是中国的国故。”63不过如此一来,则诚如曹聚仁所指出,“习常之目国故,殆与畴昔所谓中学、国学者同其内包外延”64。既然“国故”泛指的也是中国旧有的学术文化,那么它与近代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国学”岂不是没有分别?其实,章太炎在近代的“国学”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另外又提出“国故”一词,无疑是别具其一番深意。综观章氏使用的“国故”一词,除具有着“国学”的内涵外延之外,还蕴含了一层“继绝存故”的言外之意。他在致吴承仕函中就说:“仆辈生于今世,独欲任持国学,今之诡言致用者,其贪鄙无耻,大言鲜验,且欲残摧国故。”65这里“国学”与“国故”二词不惟并称,涵义也各有所指。细加推敲,此处的“国学”一词,主要是在学术研究的意义层面上,指那些作为具体研究内容的传统文化;而“国故”一词,则更多的是在文化传承的意义层面上,意谓着作为中国文化根系所在的文化传统。前者是传统文化,后者是文化传统,二者显然有着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的分别66。很明显,在章太炎的心目中,以“国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虽然是过往的,但是依旧流转不绝,必须竭力予以维系。所以,他所谓的“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方今国故衰微,实惟先生是赖”,以及“以保国故是任”67等等,无不流露出这种强烈的忧患与拯救意识68。但章太炎的这种苦心孤诣和弦外之音,未必能被新派人士理解与接受。如傅斯年后来就批评说:“国故一词,本为习用,即国朝之掌故也。乃太炎尽改其旧义,大无谓也。”69至于其他新派人物即使认可“国故”一词,可是在他们身上,章氏那种对“国故”的忧患与拯救意识已不复存在,相反却填充进了更多的批判精神70。他们持论的根本立足点便是不仅将“故”释为“过去”,而且还等同于“死亡”。胡适虽然直到晚年才吐露此意、为“故”正式附加了“死亡”的释义,但他早年或许已有此念、只是尚存顾忌而未发。相形之下,一些受他影响的新派分子则远比他激进。毛子水1919年就指出“国故是过去的已死的东西”,然而正如病人的死尸可以成为“病理学上的好材料”,“我们中国的国故,亦同这个死人一样”有其用处;因此,在他看来,“研究国故,好像解剖尸体”71。钱玄同也认为:“研究中国的学术等于解剖尸体。”72他还辨析说:“过去的已经僵死腐烂的中国旧文化,可以称它为国故(有人称为国学,很有语病)。”73显而易见,新派人士与章太炎对“国故”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不过尽管如此,“国故”与“国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则是双方都认同的。或许也正因此,傅斯年观察到:“清末民初,人以国学二字为不妥,遂用国故”74。傅氏此言容有夸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知识界的某种倾向75。三、“国故学”的肇端如果说“国学”与“国故”二词,一属外来转借、一属古义引申;那么,“国故学”则是近代国人的新造名词。第一次揭櫫“国故学”概念的是毛子水。在1919年4月撰写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中,他就提出:“古人的学术思想,是国故;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这个学问,应该叫做国故学:他自己并不是国故,他的材料是国故。”76这一概念及其界定很快便被胡适所认可。他不仅随即在论国故学答毛子水一函中加以运用,而且还在后来发表的发刊宣言中对此重新做了一番诠释,他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77毛子水、胡适此论甫出,立即在当时知识界激起了很大反响。一方面,大多论者肯定了二人所提出的“国故学”这一概念,尤其对他们关于“国故”与“国故学”二者关系的解说表示赞同。如吴文祺即指出:“中国过去的一切文化历史,便是中国的国故”,“整理国故这种学门(疑为问之误引者按),就叫做国故学,国故是材料,国故学是一种科学。”78曹聚仁也说:“国故者,五千年间中华民族以文字表达之结晶思想也”,而“国故学者,记载此思想之生灭,分析此思想之性质,罗列此思想之表达形式,考察此思想之因果关系,以合理的、系统的、组织的方式述说之者也。简言之,国故学者以国故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科学也”,故此,“国故与国故学,非同物而异名也,亦非可简称国故学为国故也。国故乃研究之对象,国故学则研究此对象之科学也”79。他并且还以章太炎国故论衡为例,批评其“仅能止于有组织,未可谓其有系统也”,由此来论证“吾国前此仅有国故未有国故学”80。很显然,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张大了“国故学”一词的影响。与此同时,吴、曹二氏也对胡适所谓“省称”的说法提出了批评。吴文祺就针砭说:“近人往往把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于是便引起了许多可笑的误会。如老先生们以骈文、古文、诗词、歌赋、对联等为国学,听见人家谈整理国故,他们便得意扬扬地大唱其国学复活的凯旋歌;而一般把学术看作时髦的装饰品的新先生们,也在和老先生们同一的国学观念之下,大声疾呼地来反对国故学!所以我们正名定义,应当称为国故学,不应当称为国学。”81曹聚仁也强调说:“国学,中国学,古学三者,与国故国故学各不相应”,并批评胡适将“国故学”省称为“国学”,“斯言妄也,胡氏之说,殆迁就俗称而为之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新知春 - 工作总结
- 绿化补植合同范本
- 开学季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给家长的一封信
- 硕士论文答辩模板
- 采购氨水喷枪合同范本
- 花卉购销养护合同范本
- 个体管材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地下矿井配电工程师合同通知书
- 2025合同类型解析(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退休前合同与退休后合同)
- 2025马鞍山市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马鞍山市工商行政管理
- 只分红不占股协议范本
- 集团物料分类属性及描述(V1.1)20141110
- 2023年江苏保安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窗帘采购投标方案432
-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说课稿(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自考00230《合同法》必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版)电动卷帘门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
- ERCP术前知情同意书
- 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七色花》阅读推进课教学课件设计
- 向最高检察院提起申诉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