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2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 D家族宗法观念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4.西周实行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B.士不再实行宗法制C.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是宗法制影响的产物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6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7.“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8.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9.柳宗元封建论载:“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由此可知秦朝()A.拆毁城郭,破坏各国都城 B.打破各国原有管理体制,推行郡县制C.修建万里长城,加固边防 D.打击各国贵族,加强中央集权10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为有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但又稍有修改),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省县制。”据此分析可知,“这个制度”及其在汉代的“妥协”分别是()A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B郡县制、世官制C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行省制11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A御史大夫 B太尉 C尚书令 D参知政事12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13“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 ()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他确立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他确立了分封制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4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1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6.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18.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9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御史大夫通判御史台军机处A B C D20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21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2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 “德”指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3.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2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军机处25.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26.“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B.C.D.27、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中书门下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8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A丞相权力的削弱 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29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A B C D30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31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32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33有四位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A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D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仇怨34.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35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A关税主权 B司法主权 C领土主权 D贸易主权36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针对货物进出口税率,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这些条款规定表明()A适应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宣告破产C列强获得与中国同等的关税制定权 D中国由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37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39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下列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 D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0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2道大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4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 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6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8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6分)42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材料二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1) 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