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人物举要.ppt_第1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人物举要.ppt_第2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人物举要.ppt_第3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人物举要.ppt_第4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人物举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南斯拉夫实践派举要:流派与人物勾勒,2012-04-20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要内容,南斯拉夫的概貌勾勒人道主义批判理论的艰难历程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实践哲学的多维视野,一、南斯拉夫的概貌勾勒,南斯拉夫实践派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的独特地位:是东欧各国中“斯大林化”时间最短的,1948年苏南冲突后南共就开始打破斯大林主义模式;南斯拉夫非正统的、具有批判头脑的、激进反教条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其他知识分子早于东欧其他国家知识分子形成自己的学术团体和理论阵地;实践派主要代表人物之多,实属罕见:分布在贝尔格莱德和萨格热布两个哲学中心,达20余位;并且没有突出的权威,各具独特见解,合作20余年;立足于一个哲学传统十分薄弱的国度,凭借各自才智形成独特的哲学见解,跻身当代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家之列:于多民族多语言国家、用民族语言研究、改变无缘哲学的状况;概言之,这些思想没能在各民族中扎根,没形成南斯拉夫自己的哲学。,分裂为七个国家的前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实践派主要人物,贝尔格莱德实践派成员:马尔科维奇、斯托扬诺维奇、考拉奇、日沃基奇、戈卢博维奇、达迪奇、科列什奇、达维尼扬诺维奇、波波夫等人;萨格热布实践派成员:彼得洛维奇、弗兰尼茨基、坎格尔加、波什尼雅克、苏佩克、格尔里奇、苏特里奇、库瓦其奇等人。,二、人道主义批判理论的艰难历程,作为一个哲学派别,实践派崛起于1950S全南斯拉夫大规模反斯大林主义的浪潮中,始终置身于本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在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中,以理性批判唤醒人民去挣脱和超越沉重的传统积淀和现实羁绊。一种典型的范例:四个阶段的历史第一阶段:1950s批判斯大林主义,形成人本主义立场时期二战后,哲学教研工作的恢复:以贝尔格莱德大学和萨格热布大学为基地,形成两个哲学中心;贝尔格莱德大学主要继承英美的经验哲学和逻辑哲学传统,萨格热布大学则继承德国人本主义精神,两者均以斯大林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与研究为中心。正是苏南冲突的爆发,使得南斯拉夫哲学不再停留在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的框架内:置于生死攸关之境,不得不探索在理论-实践上突破斯大林主义模式的新路;以批判斯大林主义为首务,催生了一批青年哲学工作者成为中坚力量。,19501953年,哲学批判斯大林主义的第一次高潮:尚欠足够勇气和理论准备,在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框架中批判,难以实现较大理论突破,只是从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著作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得出简单而温和的批判性结论;归结斯大林主义的错误为修正马克思主义,割裂理论与方法,即割裂唯物论与辩证法、割裂逻辑学与辩证法,取消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而否定辩证法本身等。1958年后,第二次高潮:在自治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探索中,不断弘扬的人道主义思想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精神,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1958年被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塞尔维亚文版的出版,激起青年哲学家的新哲学立场兴趣;波匈事件冲击下苏联对东欧的加紧控制及其对南斯拉夫的理论讨伐,加快了南斯拉夫对斯大林主义哲学批判高潮的到来,以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和弗兰尼茨基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者,从青年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批判斯大林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否定形式和异化形式”,视其要害为“根本否认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从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南斯拉夫实践派人道主义立场的形成,双重地影响着南斯拉夫哲学的发展:一方面,标志着南斯拉夫哲学家之间重大分歧的出现,终结了该国传统辩证唯物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代表着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批判斯大林主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南斯拉夫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要真正确立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人本主义立场,不仅要批判斯大林主义,还必须重新评价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这引致了人道主义哲学家同固守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之间的冲突;正鉴于此,到1950s末-1960s初,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演进为南斯拉夫哲学界两派哲学家的理论论战。,第二阶段:1960s初,人道主义VS辩证唯物主义两派直接理论交锋的时期,两派交锋的聚焦点:关于反映论和自然辩证法的争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内核精神)“布莱德会议”:体现了关于反映论的争论;1960年底在布莱德(Bled)湖畔举行的“实践、主体、客体和反映”的学术讨论会,启动了两派的公开论战,标志两派阵营的最终形成;反映论问题是会议主题。人道主义派哲学家认为:从本体论、认识论、人本学、伦理学、美学和哲学史等方面全方位批判反映论的立场;反映论同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相悖,不是马克思主义范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应当从实践出发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认识和思维确定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或内在环节。,辩证唯物主义派哲学家认为:继续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反映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较新的自然科学成果出发捍卫反映论立场,进行相较于人道主义派而显得苍白无力的辩护。1960s前半期,两派哲学家围绕自然辩证法是否成立的问题展开争论:辩证唯物主义派认为,若不假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无法解释人及其历史辩证法的起源,无法说明自然界的诸多辩证现象;人道主义派认为,自在自然本身对人无直接意义,不能一般地谈论自然辩证法。弗兰尼茨基:辩证法要求“对于人的解释要找到那个历史杠杆赖以支撑的阿基米德支点。马克思在实践范畴中找到了这个支点,而在人本身找到了杠杆”,故“辩证法的问题本质上表现为人的问题,与人相关的问题。”坎格尔加:“运动本身并非辩证法的特征”,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对给定性的否定,在于自我否定,故“只有在存在人的历史的地方才存在辩证法,在人的历史活动之外没有辩证法。”人道主义派哲学家在论战和创作中,系统阐述了人、实践、自由、决定论、历史、社会、个性、辩证法、真理、异化、扬弃异化等哲学范畴,奠定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即实践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第三阶段:1960s中期到1970s中期,实践派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1963年,实践派创立科尔丘拉夏令学园;翌年创办实践杂志;而辩证唯物主义派则于1966年创办辩证法杂志;两派以此二本杂志而得名,并以杂志为阵地阐发自身见解,不再“面对面”交锋对决。实践派理论聚焦点的转变:从对一般理论问题的探讨转到对具体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从对人的存在结构(实践)的一般哲学沉思转到对当代世界和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剖析。实践发刊词:“我们要求的是这样的哲学杂志,在这里,哲学是革命的思想:对现存一切的无情批判,对真正的人的世界的人道主义预见和革命行动的激发力量。”实践创刊后10年:实践派围绕国家、政党、官僚制、分工、商品生产、技术理性、文化、当代世界的异化、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自治等重大现实问题,组织系列国内国际哲学会议,以实践(1964-1974)、科尔丘拉夏令学园和1966年后的哲学为论坛。,十年磨一剑,实践大进展: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成为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和哲学史等领域、最具影响的哲学派别;成为以独有批判方式影响社会进程的、不可忽视的人道主义力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交往和对话,使南斯拉夫哲学第一次获取国际承认,占有一席之地。同政界的矛盾:实践派与政界相互批判,政界理论家和政治领导人对实践派的崛起深感忧虑,双方的矛盾发展为某种意义上的冲突;其实双方在人道主义问题上并无矛盾,都强调自治原则,视自治为建立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在于,哲学着眼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而政治则常常为寻找解决现存矛盾的出路所困扰;双方未能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和解,终因实践派难逃1968年遍及全国的学生运动之咎,招致政界严厉批判,冲突到达顶点:1974年实践和哲学杂志停刊,科尔丘拉夏令学园停办,1975年1月马尔科维奇、达迪奇和波波夫等八名实践派哲学家被解除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学职务,实践派10年黄金时代终告结束。,第四阶段:1970s中期以来初,实践派解体和哲学生活多元化时期,国内外实践杂志复刊努力均未成功,终致当代代表人物最多、合作20余年的哲学派别于1980s后解体。解体原因:政界对实践派的一贯批判态度和强硬制裁措施使复刊成为不可能,使实践派丧失有力的舆论阵地和理论活动阵地(外因);实践派成员内在分歧的加剧(内因),两个哲学中心的观点见解差异导致不同的命运(被贝尔格莱德大学解除职务VS萨格热布的中坚力量),进而影响各自对进一步发展实践哲学所采取的态度和途径。而告终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在南斯拉夫:青年哲学工作者转向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思维哲学,分析哲学思潮最具影响力;实践派内部分歧加大,贝尔格莱德实践派分裂,作为一个理论学术团体,实践派历史告终。,二、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实践派:没有绝对权威、没有统一体系、不同人物兴趣和观点上的巨大差异,但又共同的实践哲学立场和对人-世界根本问题的一致见解。南斯拉夫实践派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实践哲学的较为完整的阐发与表述:继承青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为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批判理论奠定了坚实的人本学基础;通过批判反映论、否定自然辩证法、超越片面强调客观性原则,把人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把人的活动视作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建构起人本主义的世界模式,体现了哲学人本主义的根本精神和基本立场。,实践派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从本质上、从整体上是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所研究并承认的人道主义,不是作为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特殊部分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思考,实践范畴的要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纽带或中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实践范畴,就不会有实践派和实践哲学:实践派努力突破实践范畴的认识论阈限,将之视作人本学和本体论范畴;实践派赋予实践范畴的重要地位:,第一,揭示实践范畴的人本学内涵: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实践派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把实践理解为人所特有的普遍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和革命的活动,这种活动对于理解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至关重要:实践,是“真正地变革世界的活动”(格尔里奇),是“人的革命的和实际批判的活动”(波什尼雅克),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和社会的活动”(马尔科维奇),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彼得洛维奇、弗兰尼茨基)。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存在,同时又是结构性和总体性的存在:实践作为普遍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的活动,不只是人的某一特殊方面或某种特殊活动,而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从实践出发,可以展示人的所有本质特征和活动形式:一方面,实践作为人的活动总体,包含感性的、物质的、意识的、精神的、情感的各种活动形式于自身,只有理性逻辑才能将其抽象为不同的东西;它同时是人的各种属性和潜能(理性、意识、情感、直觉、感觉、意志、本能等)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本性决定了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保持不变,都不会被动地面对给定性,而是不断地扬弃自然性和给定性,不断指向未来。故人作为实践存在,具有永恒的不完善性。换言之,历史性、超越性、不完善性、开放性也是实践(人的本质)的必然规定性。,第二,就实践本身而言,作为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它包括了人的存在的所有方面,是人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的总体或统一体。,从“人是实践的存在”命题出发:弗兰尼茨基强调实践的人本-本体论的涵义,实践包含人的存在的“所有方面”,如“感性的-具体的、理论的-抽象的和情感的-体验的”方面;马尔科维奇认为实践是人的活动总体,并将实践划分为六方面的内涵,即变革客观环境、社会合作、人际交往、经济创造、有目的和价值的活动以及思想活动;坎格尔加把人的本质归为历史性的、有意识的和自由的实践活动。,第三,实践不仅仅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不仅仅是人的一切活动和规定性的总体,也是人的认识,进而是人的世界的基础。换言之,对人而言,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实践。实践派认为:不应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环节引入认识论,而是相反,应把认识确定为实践总体的内在环节或形式。唯此,认识的主体、客体就都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从内在逻辑看:对自由和决定论的理解是对实践的逻辑分析的至要,对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论述是对实践的历史分析的关键;唯此,要把握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架,就要理解实践派关于自由和异化的理解。,对自由和决定论的理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践派抛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自由观的同时,坚决批判机械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既承认人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承认人的存在中有某种自然的和决定的因素,人的活动和生存受着各种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决定与影响。,(二)异化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自1930s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异化理论成为争论之焦:西马高度评价异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苏联哲学界视异化理论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视其为只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的历史范畴,不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南斯拉夫普遍承认的异化理论内含三部分:第一,从人的本质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异化的本质,揭示异化的根源,从而把异化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异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存在结构与人的本质的揭示,而绝非囿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定非人道现象的批判。第二,强调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普遍的异化结构和异化现象,基于此发展的社会批判理论,对政治异化、意识形态和技术理性进行了批判。第三,按照实践哲学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不可能设想人类将在终极意义上一劳永逸地扬弃一切异化形式。,政治本质上是一个异化的领域,只要社会存在着“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的分工,只要人们还分为决策者和服从并依据决策行事的人,社会的政治生活就必然是异化的。而政治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官僚制的强化。使官僚制成为世界通病。现阶段和将来很长的一个时代,国家等政治力量无法消亡,必须增强每个人的自主自律和参与意识,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避免使政治成为一种失控的自律发展的异化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实质上是颠倒的歪曲的社会意识,是异化世界的异化了的意识,其要害是使人们认同现存体制和现存社会结构,从而使异化的世界永恒化与合理化。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障碍;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是确立和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文化中人的解放的潜能。,人类对技术的发展不能放任自由,而应当持人道主义的批判的态度。在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把技术当作实现人的基本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不能让技术成为一种失控的自律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并不像神话中的“魔杖”,一下子就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相反,异化是社会主义的严重问题。,(三)对革命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中,革命范畴常常被理解为政治范畴,被等同于暴力夺取政权,被当做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实践派重新认识马克思的革命范畴,揭示人道主义本质:第一,不应把马克思设想的革命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尤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暴力夺取政权。第二,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包含双重内涵:对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第三,实践派认为,革命既不是一般的政治范畴,也不是普通的社会学概念,而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第一,不应把马克思设想的革命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尤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暴力夺取政权。,因为政治革命只是革命的一种特殊形式,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关系和人本身的根本变化,不是人类解放的真正实现。如果不能及时使革命深入下去,政治革命本身及其无产阶级政权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走向反面,由手段变成目的从而断送社会主义革命。考拉奇认为:只要社会主义革命还停留在政治水平上,就会出现“言行之间的差距”,即社会主义只停留在言论上,而经济和国家成为行动,这种把政治革命同社会革命割裂开来的做法正是“社会主义官僚制的典型意识形态”。达迪奇:“(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既是为了夺取政权(包括摧毁资产阶级合法权利)的阶级运动,又是反对政治权力本身的运动。”如果在制度上使政治强化和僵化,使政治本身成为目的,社会主义革命将为政治所吞噬,而“政治异化”将成为社会主义展示其精神实质和实现目标的根本障碍。,第二,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包含双重内涵:对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简单地将无产阶级提升到统治地位实行对另一些人的统治,也不是以一种社会形态简单地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而是对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和结构进行的彻底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变革社会和造就新型的人只有作为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才是可能的”;以一种社会结构取代另一种的社会革命也不能穷尽社会主义革命的内涵,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旨在解决“人的存在”和“生存意义”的问题,即解决“人之存在的真理”问题。坎格尔加: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历史的火车头”,也是“人之创造性的源泉”,是人的最内在的“推动力”,是每一个努力扬弃外在世界的异化关系的真正属人存在的“核心”。革命的宗旨是创造“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三,实践派认为,革命既不是一般的政治范畴,也不是普通的社会学概念,而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设想的革命,实质上不是一般的政治革命,也不等共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而是包含着对社会的变革和新人的造就两方面;而人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人之存在的问题,故人之改变即人之存在方式和结构的改变。这不是一般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和本体论内涵的哲学范畴。由于人的超越性本质和异化的永恒性,作为哲学范畴的革命本身不是一种暂时历史现象,而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是人之自由的和创造性的存在方式的最高形式,因革命是充满创造性的时代。,不用把社会主义设想为未来某种给定的状态,它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永不完结的过程。这一开放过程的核心是逐步扬弃人的自我异化,逐步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以自由的创造性的方式存在。社会主义的实质与核心是人道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生成”。换言之,“共产主义在多大程度上作为人道主义,也就是在多大程度上作为共产主义”。故实践派把自治当作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形式。综上,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构架是:以实践派的实践观、异化观和革命观作为主要线索,从哲学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和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四、实践哲学的多维视野,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一)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全南斯拉夫实践派最主要和最活跃的代表人物,是萨格热布实践派的核心人物。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革命和革命的思想三部著作最能代表其理论建树,他最系统最全面地表述作为实践哲学和革命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对马克思思想的四种解释或表述:解释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具有科学基础的社会主义,如第二国际视其为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如考茨基、梅林、伯恩斯坦;源于恩格斯对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概括。解释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具有哲学-科学基础的共产主义,如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加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源于恩格斯的见解。,彼得洛维奇:“恩格斯不仅是在第二国际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马克思思想的揭示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解释的主要来源,后者在第三国际中成为强制性的东西。”解释三:马克思的思想本质上是实践哲学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虽未以“人”或“实践”为题写过专著,但其关于实践、历史、自由、创造性、异化和扬弃异化等问题的论述,的确包含人是实践的存在的思想和实践哲学的立场。解释四:马克思的思想是革命思想和革命的人道主义(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实践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革命是指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变革。“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最好的解释,它不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解释,而是首先作为对革命的本质和可能性的独立思考以及对革命的参与。”故: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来源于恩格斯,而实践哲学和革命思想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彼得洛维奇的独特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异化形式,它的创始人不是马克思,而是恩格斯;斯大林主义从马克思立场出发,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否定形式;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真正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的学说,必须回到他本人的思想,沿着实践哲学和革命思想的路线发展。经典言论:“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创始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同考茨基一起)是他的最重要的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自我异化形式,但是,这一异化从不彻底,在其翼下,孕育着异化的扬弃。在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已经表现出以马克思的精神为根据的新的创造思想的开端。”“斯大林主义的确同马克思主义有关系,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异化的形式,的确从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出发,但是斯大林主义使它们僵化、割裂、简单化、体系化和教条化。由此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观念和本质思想。”“斯大林是恩格斯和列宁的继承者,但又是他们的激进的否定者。”,2、以实践哲学涵盖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贡献归结为两大发现,实际上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第一和最重要的发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理解:第二国际的“狭义的”“庸俗的”“教条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决定论,恩格斯等人表述的“广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彼得洛维奇理解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一般的社会历史理论,而是马克思对迄今为止的异化社会和异化的人的揭示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实践哲学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才能取得其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批判斯大林主义的理论-实践对人的地位的忽略和否定;批判传统唯物主义把人从历史活动主体降为经济存在的做法;阐述人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人的本质不在现存中而在人的未来的可能性中,在于人的超越性以及异化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异化,人类解放的宗旨在于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本质等思想。,3、以革命思想发展实践哲学“革命思想”比“实践哲学”能更好地解释马克思的思想和体现其现实意义:不是抛弃实践哲学,而是对它的进一步发展。实践哲学“还停留在半路上,所以不够充分”,在实践哲学中“人被看做实践的存在,而实践是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它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革命彻底消除自我异化的社会和自我异化的人,实现真正的人道的人类共同体和自由的人。”革命不等于夺取政权: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是“人赖以同时变革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本身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新人与新社会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创造性活动。“革命不只是人本学范畴,而且也是本体论范畴,进而,它不仅是本体论人本学范畴,而且是哲学元哲学范畴,它是一个不仅仅是范畴的范畴,因为它不确定某种现存东西的本质,而是思考彻底变革现存世界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因为它也思考超传统意义上的,作为自我异化的人的一个特殊活动方面的哲学的可能性。”,(二)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马尔科维奇,1924年生于贝尔格莱德,先后获得贝尔格莱德大学和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多次担任美国一些大学的访问学者,是贝尔格莱德实践派的核心人物,他与彼得洛维奇被公认为实践派领袖人物。马尔科维奇侧重于逻辑学、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著述丰富:辩证意义论、人道主义和辩证法、科学的哲学基础等;他明确提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是使辩证法人道主义化,同时使人道主义辩证法化。,1、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化,辩证法是现代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热议问题之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去理解辩证法;尤其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以人为本的辩证法,把辩证法同人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以物质或自然的运动为本的传统辩证法;正鉴于此,他们的辩证法同人道主义就是一回事,故可称之为人道主义辩证法。马尔科维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贴切的名称是“辩证的人道主义”,“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问题是:如何使辩证法具有人道主义特征,使人道主义具有辩证法特征。”其目的在于超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恩格斯在归结马克思的贡献为两大发现之后,致力于揭示自然过程本身的辩证法;卢卡奇否认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法只是认识社会和历史的方法,是历史进程本身的本质。马尔科维奇认为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有含糊不切之处。,他认为卢卡奇没有区分三个东西:第一是“自在的自然过程”,第二是“关于这一过程的理论”,第三是“人改变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他认为只应否定自在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法。马尔科维奇反对自在自然的意义上谈辩证法,主张只有在人的历史活动中才存在统一的辩证法。“在自然成为人的历史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辩证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社会现象,也可以用于自然现象”。“辩证法首先是批判。但是它不是对概念的批判,而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批判,不是虚幻的、神秘化的批判,而是现实的、真正的、革命的批判。”辩证法的人道主义化,就是将辩证法从客观的和自在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法转变为人的历史活动本身的辩证法,即将人置于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人道主义化其实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化,“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是哲学的核心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人道主义。,三种人道主义范畴:第一,人道主义是一组哲学问题:主要涉及人的本性及其本质,人的存在与自由,人的生存意义,社会的评价、批判和前景等;第二,人道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与本体论主义、泛逻辑主义、神学、语言学等哲学立场想异或相对立,它不再把哲学问题划分为关于人、存在、思维、语言等不同问题,而是从人的存在立场出发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第三,人道主义是一种带有价值色彩的态度。马尔科维奇:“当说到一种哲学以人道主义为定向,这意味着这里涉及的是一种一般哲学理论(或世界观),它把人当作出发点。依据同人的关系而解决一切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上述三种意义上都是人道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倾向更是如此。”“不应当从一方面谈论本体论问题,而从另一方面谈论人道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所有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人道主义的,一切问题都依据人的前景加以解决。事实上,人道主义问题部分是本体论的,部分是认识论的,部分是价值(价值论)的”,2、对政治的人道主义批判,马尔科维奇把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或人道主义化的辩证法当作一种批判,对现存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意识形态等做了全方位研究与批判,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异化政治和官僚制的批判。政治是指对于管理主要公共社会进程作出决策并使之实行的所有活动;因为政治迄今为止只是少数人的特有领域和少数人的特权活动,故政治必然属于“异化的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给政治带来些变化,但并没有根本改变问题的实质,尤其是夺取政权后的中央集权趋势,使得决策权仍然落在少部分以人民的名义在进行活动的领导阶层手中,这必然导致政治的异化领域存在。“只要社会中还存在着这样严格的分工,一方面是制定和推行决策的持久不变的政治主体,而另一方面是那些只能同意这些决策并按此行动的持久不变的政治客体,那么就不难发现一切根本的政治异化形式。”,当代历史条件下政治领域的四种异化形式,人失去了对国家、政党等政治机构的控制:这些机构本是人的创造物并以人的名义在发挥作用,但人在其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人不是政治进程的一部分,而是这一进程的局外人;包括选举都去意义化,没有真正的选举。官僚制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同他人相异化,从政者的人际交往首先考虑对方的职务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对方的本质,故人际关系被功能和职务关系所取代:政治圈子之外的人也不能不考虑政治,因为其升降沉浮取决于政治圈子内的评价,故社会被不信任、猜疑、不忠诚所笼罩。“在官僚制社会中,政治活动不再是创造性活动”:因为从政者面对的是“预先已规定结论的讨论”“预先已确定候选人的选举”和“预先已知道不可能有任何作用,只是特殊的例行公事的一部分的批评”,他根本不需要创造性,不可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属人存在方式,只要例行公事,对上级负责就可以。“所有这些情况常常导致人的政治存在方式和他可能的真正的存在之间的完全分裂”:从政者职能按照官僚政治所要求的方式存在,即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退化和不适应。,当代官僚制是现存资、社的通病:向各领域渗透;官僚阶层存在于管理一般的社会事务领域内,在社会的微观层次出现;官僚制不仅仅是政治现象,也具有经济特征。官僚制的三个基本形成条件/三个本质特征:政治的职业化催生一个区别于社会其他部分的、孤立的、封闭的和坚固的社会阶层;政治成为一个摆脱群众的控制和监督而以群众的名义进行管理的独立东西:选举降为纯粹的形式,对选民负责异化为对上级的负责,官僚制成为“唯一的历史主体”,而大多数处在“历史客体”位置上的群众只能以自己的物质能量去实现官僚制左右的形式上的“集体意志”;官僚体制绝对垄断着对于劳动积累的分配与使用,并由此不断获取各种物质特权:每一官僚对物品的占有及其特权多少反映他在体制中的地位;作为一个不断自我膨胀的阶层,从没有人道主义理想、需要没得到充分发展的那类人中补充新成员。自治具有伟大的“人道的”和“伦理的”意义:扬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固定的社会分工;通过个人和社会自治,“人第一次在工作岗位上也开始实现他的个性的其他方面,他第一次不只是生产过程的客体而且也成为其主体,这样也就是使人之异化的各种形式开始消亡。”自治的核心是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真正的直接的民主制。,(三)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弗兰尼茨基,1922年生于班科瓦茨,实践派重要人物。在组织引导实践派的理论活动方面,稍逊于彼得洛维奇和马尔科维奇,但在国际哲学领域和南斯拉夫哲学界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上述两人;马克思主义史(从1卷本再版为3卷本)、弗兰尼茨基著作选(6卷)其研究涉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历史,人道主义和本体论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和作为不断革命的自治中,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深刻批判国家社会主义模式,表述了社会主义异化论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1、异化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倍受争议:苏联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否定异化理论,或限定其于资本主义批判;实践派高度评价异化理论:“对于任何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如果不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都不可能有任何丰富的成果。”(弗兰尼茨基)弗兰尼茨基对异化的理解与对人的理解是一致的:人虽为来自大自然的自然存在,但人的本质正在于对自然性的扬弃,人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人具有超越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永远不会被一劳永逸地给定和确定;正基于此,人在超越现存、获取新的创造可能性之际,有可能走向异化,成为从其本质异化的存在;故异化是必然的现象,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存在结构。,“只要人自己的活动成果作为某种外在的东西(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市场、金钱等)而存在,作为统治他的力量而与他敌对,那么就存在着异化现象。”(弗兰尼茨基)异化是普遍之象,迄今为止的历史是异化与扬弃异化相互交织的历史:人在不断与异化抗争,争取人类的解放;每一时代都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扬弃异化,旧有异化形式的消失往往为新的异化形式所取代。迄今的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如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那样根除了异化现象,而是相反,依然存在于各种社会主义模式之中。,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异化社会:断不能依次断言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问题,因为正基于这种无所不在的异化结构和异化意识,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存在下去,资本主义社会只会巩固不会消灭这种统治人的独立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异化并没有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而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出现并不代表已经发现那个把一切邪恶变成善良,解决人的一切问题的魔杖。”历史的继承性使得社会主义接受许多代表着人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如国家、阶级、政党、民族、官僚制等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政治异化不可避免;而商品生产、市场经济、货币关系以及各种拜物教的存在,必然带来消极后果,即自我中心主义货币拜物教、人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两重化、道德变形到呢个异化形式难以彻底根绝。,现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均存在着异化,但二者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社会是作为一个异化社会而存在,社会主义原则所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允许它作为一个异化社会而存在,故社会主义只有将扬弃异化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一切方面,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实质。弗兰尼茨基的结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作为异化的社会才能存在。异化成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克服和扬弃异化才能存在与发展。”,2、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判,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发生在不发达或相对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尚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尚不能真正展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首先,政党取代工人阶级全面执掌政权:马克思基于巴黎公社的经验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必须是工人阶级全体而不是什么人以工人阶级的名义掌握政权;然而在不发达条件下,基本是政治先锋队的政党掌握了政权,而国家成为政党全面统治的手段;在斯大林的统治下,“党和国家的垄断变成了总体性的垄断,它的干预不限于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的领域,而且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其他领域,特别是文化和科学领域。”,其次,实行高度的国有化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国有化总是意味着,工人阶级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同积累、计划和扩大再生产的管理相分离,因此,尽管有社会主义力量掌权,工人阶级实质上处于雇佣关系之中,处于经济上和政治上被剥削的地位。仍然是什么人以工人阶级的名义实行管理,而不是工人阶级自己直接管理自己的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社会。”诚然有上述致命缺陷,国家社会主义仍然是不发达和较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