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年级分层渐进式语段教学的方式-模板.doc_第1页
分析中年级分层渐进式语段教学的方式-模板.doc_第2页
分析中年级分层渐进式语段教学的方式-模板.doc_第3页
分析中年级分层渐进式语段教学的方式-模板.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中年级分层渐进式语段教学的方式 语段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综观目前中年级语段教学现状,“段落”训练存在着众多弊端:首先,重内容,轻语言,重视理解文中讲了什么,轻视文本样式,忽视如何写的问题;其次,重感悟,轻运用,有的教师在重视引导体悟感情的同时,忽略语言的习得,忽视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写作方法;第三,重知识,轻能力,有的教师在语段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使得一篇篇生动的课文被肢解了。 笔者认为中年级应重视语段教学,语段教学应该是一个分层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聚焦文本经典语段,遵循“内容形式内容”的阅读规律。分层阅读,读写渐进,使语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范例引路,让语段教学聚焦重点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呢?对中年级学生而言,要精选文中典型的语段展开教学,通过学生的品读、揣摩、赏析,把握语段的内容和情感,了解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比如,有的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教学;有的只需抓重点自然段;有的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可引导学生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段落即可。既要强化段落训练的意识,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语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筛选是关键。在语段教学中,我们要细读文本,聚焦文本中典型语段,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右侧表格中的典型语段就可作为教学重点。 二、分层阅读,让语段教学言意兼得 语段教学要阅读分层,每一次读都要有明晰的阅读要求,每一次读都要体现学生的阅读所得,通过分层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内容,品读语言,把握结构,学习写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段学习的规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读懂内容,渗透方法 如何让学生既能把握语段内容,又能掌握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呢?我们应该遵从学生的阅读心理,从内容入手展开教学。 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是从内容开始的,语段教学中最常态的教学方式也是从读懂了什么开始的。对于孩子们而言,读懂文字并不是难点,因此在语段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的重点,要从“读懂了什么”中进一步探究“如何读懂”,方法的探讨是提升学生阅读力的重要途径。 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文中,这样设计: 师:课文不长,请你们多读几遍,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 师:有人说,会读书的孩子,能把复杂的课文读简单。再读读,想一想,你对赵州桥印象最深刻的,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世界闻名 雄伟 坚固 美观 智慧 师:了不起,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中的这些关键词,现在你们把这些词语串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不但雄伟、坚固,而且很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刚才大家就是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把它们串起来,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年段学生来说,初步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这个片段中,教师准确地把握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的方法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发现了课文语段的特点。 2.感悟语言,揣摩写法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让学生得意,还要关注“形式”,让学生得言、得法。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传递了什么信息,更要弄清楚文章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切不可“得意而忘言”。 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西藏一文篇幅较长,又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用四个故事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加以演绎。如何指导学生读懂文章是采用怎样表达方式把内容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学习四个故事时,可以先出示一个故事,请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让学生关注其他三个故事的写法,学生就不难发现其他三个故事也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结构相同或相似是民间传说常用的叙述方法。 3.回文诵读,言意兼得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中情感,感受了文章美妙之处后,会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三、读写渐进,让语段教学学以致用 语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具备积累运用或心领神会的能力。因此,语段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它体现了学生“读悟摹写”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语段教学中,我们要展现学生从学到用的过程,在分层阅读的基础上搭建从学到用的阶梯。语段的迁移运用一般可以从以下几处入手: 1.摹语言 中年级语文课本有许多富有独特语言特色的课文,语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出现了大量的对话,如果带领学生细细读,便会发现课文出现了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样的语言形式,动笔写一写。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这篇课文时,出示三句话: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让我进去吧!”把这三句话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使用也不一样。学到这儿,让学生重新回归课文,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对话形式。之后给学生一个情境,以“买文具”为主题,与店主进行对话,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对话形式进行仿写。 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第二小节细致地描述了白荷花的不同形态,层次清晰,是训练仿写的好素材。教学后,可让学生练笔: 学生先回忆自己印象中最熟悉的花儿,想象花儿在开放时的不同姿态,对照填空题进行说话练习,之后将所说写下来。有的学生写道:桂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桂花叶挨挨挤挤的。小小的桂花粒从绿油油的叶子中间探出头来。有的花瓣全展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有的正在和小伙伴们说着悄悄话。有的还是小小的花骨朵儿,像芝麻一般大小,可爱极了。 2.摹结构 (1)模仿总分段式 学习三年级下册翠鸟第一小节“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时,可以组织学生这样来学习: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段落,我们叫“总分”结构段式。之后出示燕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仿写。 (2)模仿并列段式 学习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海参到处都是”一段时,为了理清并列的表述形式,可以让学生首先弄清这段话描写了哪些海洋生物,然后选一种读句子说说它的特点(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接着品析语言,感受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生动。最后课件出示几种海生物海星、海龟、螃蟹等,尝试选择一至两种用一两句话写出特点来。另外像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等都有不少的并列段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段落间的共同之处,合理地穿插片段练习,打通读写通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直至内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认为写作是易行的事,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创”往往是从“仿”开始的。 (3)模仿过渡段式 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文中出现了典型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将前后内容清楚地分为并列两层。教学时我就通过对过渡句的剖析来组织语言训练:第一步,读课文,想一想“介绍了赵州桥的哪几个方面?”第二步,哪一句话提示了你?(出示过渡句)这句话有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认识过渡句)第三步,根据过渡句双向扩展。学习上文,讨论“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细读下文,讨论“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的美观?”第四步,朗读全文,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第五步,巩固练习:出示一个过渡句,让学生根据这个句子,推测上下文的意思和内容;然后再出示内容并列的两个段落,请学生上下文的意思补写一个过渡句。通过以上练习,可以充分发挥教材是“例子”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关于过渡句的知识,顺利完成知识的积累。 3.摹顺序 中年级段课文常常出现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等。如四年级上册观潮是按时间顺序写钱江潮的壮观,可引导学生也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