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寒假化学作业练习二.docx_第1页
初三寒假化学作业练习二.docx_第2页
初三寒假化学作业练习二.docx_第3页
初三寒假化学作业练习二.docx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寒假化学作业练习二江苏省运河中学 王凤兰请及时关注答案信息(在留言中)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器锈蚀 B.高炉炼铁 C.食物腐烂 D.粉碎矿石22010年7月28日,南京市栖霞区发生可燃气体管道泄漏爆燃并引发大火。同学们应吸取教训珍爱生命,懂得一些燃烧与爆炸的基本常识。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是( )3下列选项中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A 氯化钠 食盐 NaCl B. 氢氧化钙 石灰石 Ca(OH)2C.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 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CO24二氧化铅(PbO2)是生产汽车蓄电池的电极材料,其中铅(Pb)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4D.-45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可分的6“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7下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O”表示( )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氧元素 D氧原子8“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近距离出行时,用自行车替代机动车 B.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C.大量实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D.推广使用氢氧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9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C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1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5417200反应后的质量(g)1002X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全部反应完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20g Dx为79二、填空与简答题12(4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石灰石氧气二氧化碳生石灰四种物质中选出与下列用途相对应的物质,将序号填写在空白处:(1)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_; (2)常用作干燥剂是_;(3)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4)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是_ 。13(4分)在生活中所乘公交车发生燃烧,多项证据显示是有人携带汽油上车。(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_(选填“高”或“低”);(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_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_(填序号可多选下同)A鞭炮_ B瓶装饮料_ C书刊杂志_ D酒精(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_。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14(5分)“西气东输”工程早已将天然气送入淮安,淮安市16万管道煤气用户,3年内都会用上天然气请填空:(1)天然气主要成分化学式是_ ,煤气的主要成分化学式_ ,送入居中家中的天然气、煤气中常加入一种有臭味的物质(硫醇),其作用是_(2)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由原来煤气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将_ (填“增大”或“减小”),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_(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15(5分)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建造淮安涟水飞机场时就是用了大量的钢铁。(1)钢铁属于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和_共同作用的结果;(3)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_;(4)金属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填“合理开采矿物”或“节约金属资源”)。16(5分)牙膏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牙膏生产过程中常添加一种摩擦剂。这种摩擦剂是一种经过一系列加工而制得的极细的碳酸钙粉末。其生产过程如图。回答:(1)写出A,B,C,D四种物质或其主要成份的化学式:A_ ;B_ ;C_;D_;(2)写出上述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17(6分)结合下列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a_ ;b_ ;(2)实验室中,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_(填标号);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如何验满?_ (3)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得。其化学方程式为_ 。收集氢气的装置可选用_(填标号) 18(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 )( )( )。(2)实验开始时,应_ (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_ 。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_反应方程式为_。(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 18(7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A:_;B:_。(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_(填序号)。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小明认为在不改变、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该装置可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他的做法是_;实验室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_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4分)19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克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反应时间tst0t1t2t3t4t5t6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g80757066625858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_(2)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62.5)20.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无中生有”: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如图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颠倒几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一会儿,观察到两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和小液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硫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硫化氢(H2S)、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3)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20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北京奥申委提出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构想,成为北京的一大亮点。登山队员常用的能源是氢化钙(CaH2)固体。用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和氢气,氢气供燃烧之需。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氢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已知在反应前后,钙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均为+2价,则CaH2 和Ca(O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分别为_、_。(3)氢化物的概念与氧化物类似,请你判断下列物质中属于氢化物的是_(填序号);_NH3 FeCl2 CaH2 MgO H2O参考答案:1-5DDDCC6-10DBCAD12.13.低隔绝空气ADABC14.甲烷CO闻味道,及时发现煤气的泄露增大燃料15.混合物水氧气隔绝空气节约金属资源16.CaCO3CaOCO2Ca(OH)2CaCO3高温CaO+CO217.试管酒精灯A带火星的木条放瓶口Zn+H2SO4=ZnSO4+H2CE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