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仁.doc_第1页
传统文化——仁.doc_第2页
传统文化——仁.doc_第3页
传统文化——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仁【导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物质财富,还需要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民族文化传统就是民族之魂。“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受其影响,其精髓已深入人心,时刻给我们后人深刻的教育与启迪。“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和提升。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仁者亲亲板块一:经典选读【导语】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以“亲亲”为“仁”,即“仁”在家庭层面表现为提倡“孝悌”, 重手足之情,重亲情。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强调友善,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文】论语五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注释】好:音h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恶:音w,憎恶、讨厌。作动词。博施:博,广泛。施,旧读,动词。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病诸:病,担忧或不足。诸,“之于”的合音。夫:句首发语词。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事:从事,照着去做。居处恭:居处,一人独居。恭,不惰不放肆。执事敬:执事犹言行事。敬,不懈不怠慢。之:动词,到,往。不可弃:谓不可弃去不行。【文意】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他们渡过难关,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这些德行。”【灵犀一点】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际交往关系高度契约化的现代社会,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情感疏离,产生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儒学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了意义,为我们如何去生活,指明了方向。这里“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改变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实现社会自律性的秩序,恢复社会应有的良心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者:这几则内容从不同方面对“亲亲为仁”“仁者爱人”进行了解读,既让我们体会到“仁”的基本内涵,还让我们明白“爱人”不仅进爱自己的亲人,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推人,换位思考,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板块二:先贤故事故事(一):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遂交给来人,命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由此而来。故事(二):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故事(三)宋朝大文豪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痛哭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了百年,刚刚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当即告诉老妇,自己乃是买房人。他还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迎回旧居居住,而且没有将购房款要回。这年7月,苏轼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故事(四)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板块三:活动广角1、你能背诵论语五则中的有关名句吗?2、论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在你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多少呢?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觉得怎样做才能做到“仁”呢?板块四:学习评价1、论语五则中的有关名句我背过了(全部、大部分、一小部分)2、我学习了论语五则后,我的收获是: 3、我又搜集了论语中对“仁”的论述的句子,有了新的认识: 二、仁者爱民板块一:经典选读【导语】作为平民百姓仁者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由己推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那么作为统治者的国君就要做到“仁者爱民”,即对百姓实行仁政。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仁政爱民者,焉有不得天下!【选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注释】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省:减免。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读nu,除草。彼:敌国。【文意】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一个国家即使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也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让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培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这些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如果这样,即使让他们手拿木棒也足以抗击那些身披坚实盔甲、手持锐利兵器的秦、楚军队了。秦国、楚国那些国家征兵使役,妨碍了百姓的农作时节,使百姓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去讨伐他们,有谁能与大王为敌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请大王对此不要再怀疑了!”【灵犀一点】作为国家统治者,必须把人民放在首位,装在心中,只有这样国家才可长治久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要实行仁政,善待人民。板块二:先贤故事故事(一)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故事(二)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故事(三)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当政时,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买卖奴婢,又带领百姓挖井开荒,制造船只,整修城墙街道,广种林木;并亲手在城郊种下黄柑二百株,在柳江边栽植大量柳树;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的措施。经过3年努力,柳州终于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民业有经,公无负担,流逋四归,乐生兴事猪牛鸡鸭,肥大蕃息。”板块三:活动广角“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在他的学说中多次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要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从而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请同学们课外搜集阅读孟子中有关民本思想的文章,加深对孟子“仁者爱民”的认识。板块四:学习评价1、我学习了本课后,我的收获是: 3、我又阅读了孟子中体现“仁者爱民”的文章后,对“民本”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三、仁者爱物板块一:经典选读【导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又将“仁”推己及物,这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之精神。“仁者爱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表现为“天人合一” 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对于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物而造成生态危机的今天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选文】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注释】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花叫”华”。滋:生长。硕:大。斧斤:泛指各种斧子。鼋(yun 元):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俗称癞头鼋。鼍(tu沱):扬子鳄,俗称猪婆龙。鳊(shn 善):同“鳝”。别:指离别母体,即生育。罔:网。罟():网的通称湾(w)池:蓄水的池塘。湾,停积不流的水。渊:深水潭。沼:水池。川:河流。泽:湖泊。【文意】圣明帝王的制度: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而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所以山林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多余的木材。【灵犀一点】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与当代的生态学完全一致,表现出热爱生命、泛爱万物的强烈情感。在当今在全球变暖,中国生态环境整体也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依照儒家天人一体的思想,吸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起一种实用性强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能够走出现今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