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重结果不重过程.doc_第1页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doc_第2页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薄情寡义换功业的名将吴起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统帅,一生经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著有吴起兵法,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才华堪与商鞅媲美。但是,这些丰功伟绩却是吴起用薄情和寡义换来的。吴起是卫国人,家境富裕。少年吴起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出名要趁早”。于是他决定云游四海,去寻找机遇。不过“海外留学”的费用毕竟高昂,年轻的吴起大手大脚惯了,运气又不太好,散财求官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找到供他一展身手的合适工作,还连累得父母倾家荡产,乡亲们纷纷嘲笑他是个败家子(此处有误,与史实有出入)。吴起一怒之下杀了30多人,为了保命,他不得不星夜逃亡到鲁国。临行前,吴起从胳膊上咬下一块肉来,对母亲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到了鲁国之后,吴起投到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门下念书。过了一段时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想想自己临走前发得毒誓,坚决不回家奔丧。曾子是个大孝子,觉得一个人如此不孝,简直连禽兽都不如,立马就和吴起绝交并将他赶走了。 吴起在外面转悠了几年,不知从哪里学到了出神入化的兵法。关于吴起的师父,有人说是鬼谷子,有人说是石申,史记中干脆就没提,成了一个谜。学成之后吴起跑去侍奉鲁国国君。刚好齐国进攻鲁国,鲁君想拜吴起为将。可是吴起的妻子恰恰是齐国人,鲁君迟疑不决。吴起眼看做将相的第一步即将迈出去,怎么也不能让家庭拖了后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妻子,表示自己清白。鲁君遂拜吴起为将。果然,吴起小试牛刀,大破齐军。这是吴起生平第一次领兵作战,他仿佛看到美好的前程正在向他招手但吴起显然高兴得太早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那个时候人事档案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不过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不晓得是哪个知道底细的人把吴起母死不奔丧的行径捅给了鲁君。鲁君一听,原来你吴起不光杀妻,连母亲的葬礼都不参加,对功名利禄这么热衷,保不定哪天因为更大的荣华富贵也会背叛我啊。鲁君不敢再用吴起,罢了他的将军官衔。为卒吮脓在鲁国待不下去了,吴起就去投奔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成了魏文侯的得力干将。吴起是个聪明人,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在鲁国的遭遇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功,光有才是不够的,还要有“德”。而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的“德”就是不能落人话柄。于是他修心养性,扎扎实实地当起了演员(这里有社会风范的一面,也是吴起个人素质的一面,他不是现代人,不可能有现代人在个人上的低级势利,太多本位的计较做作,那个时代的吴起更多的只是表明心志,深悟养兵用兵的现实需要)。 每次行军打仗,他总是向最底层的士兵看齐,和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坐车,还亲自背口粮。有一次,一个士卒生了恶疮,吴起就亲自为他吮脓。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痛哭流涕,有人问她:“你的儿子不过是一员小小的卒子,将军却亲自替他吮脓,多看得起他啊,你还哭什么?是不是太感动?”这位母亲说:“我感动什么呀?想当年孩子他爹也生了恶疮,吴起将军就替他吮脓,结果他爹为报恩,玩命地拼杀,死在了战场上。如今吴起将军又给我儿子吮脓,我是哭我的儿也活不长了!”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又深得人心,魏文侯派他守卫西河前线,防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继位,有一次视察西河前线,吴起陪同。魏武侯踌躇满志地感叹:“美哉乎山河之险!壮哉乎山河之固!”吴起却说:“昔日三苗氏地理位置何等险要,左拥洞庭湖,右抱彭蠡泽,因为不修德义,不是被禹给灭了吗?夏桀的国都更险要,左有黄河、济水环绕,右有泰山、华山拱卫,南有伊阙天险,北有羊肠坂雄关,因为不用仁义之道治国,不是被成汤给流放了吗?殷纣王的国土同样如此,因为不施仁德,不还是被周武王给砍了头吗?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如果国君您也像他们一样不以德治国,这船里的人统统都会变成您的死对头!”一番话说得魏武侯连声称赞。觊觎相位公元前385年,魏国拜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没想到结果却是贵戚重臣田文。吴起很不服气,组织了一次听证会,和田文论理。吴起问:“率领三军,使士卒奋不顾身,敌国不敢轻举妄动,这方面你和我谁行?”田文答:“我不如您。”吴起再问:“治理百官,使百姓归附顺从,充实国库,这方面你和我谁行?”田文再答:“我不如您。” 吴起又问:“守卫西河前线,使秦国不敢东侵,韩国和赵国乖乖归顺,这方面你和我谁行?”田文又答:“我不如您。”吴起一听急眼了:“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我可是三项全能选手啊,怎么你反倒爬到我头上来了?”田文道:“国君还年轻,国家还没有稳定下来,大臣还没有全心全意地亲附,百姓还没有全心全意地信任,在这种情势下,是把朝政大事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吴起沉默良久,他承认田文确实比自己老成稳重,不得不认输。彼时吴起心里想得是:“田文你已老迈,等你死了总该轮到我了吧?”(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吴起有着后虑与预谋,而且有的想法是人之常情)没想到田文死后,驸马公叔坐上了国相的位置。 公叔也参加过吴起的听证会,知道吴起对国相一职觊觎已久,就想加害吴起。公叔的智囊出主意说:“吴起为人有骨气,但是好沽名钓誉。您可以先对武侯说:吴起是贤士,但咱们国家太小,又与强大的秦国接壤,恐怕庙小供不了菩萨,请您把另一位公主下嫁给吴起将军,试探一下他的真实想法。如果吴起想留在我国,一定会欣然接受公主;如果不想留下,一定会找理由推辞。然后您再找个借口请吴起到相府赴宴,席间假装让您的公主妻子发怒,骂您的娘,您别回嘴,恭恭敬敬地听着就行了。吴起那么有骨气,看到您在公主面前如此下贱,他还敢答应娶公主吗?”公叔一听,大喜,遂依计而行。果然,吴起乃心高气傲之辈,看到公主蔑视公叔,公叔却战战兢兢不敢还嘴的样子,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心说这公主可不敢娶,又怕魏武侯疑心自己,干脆逃吧。这一逃就逃到了楚国。功成身败楚悼王见吴起来投,如获至宝,立马拜吴起为国相。吴起终于扬眉吐气了,他大刀阔斧地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吴起严明法令,裁汰冗官,停止王室远亲的特权供应,把省下来的款项全部列为军费开支,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随后,他南平百越,北吞陈蔡二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进攻,西伐强秦。由此,楚国一跃成为纵横江淮的大国。 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在于“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说白了就是世袭制,其实是各诸侯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重点也是模仿吴起,按照军功的大小排定贵族的等级。可想而知,吴起和商鞅的这种改革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怨恨。 吴起的改革大见成效,楚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但是,吴起的改革触犯了楚国宗室和富豪的利益,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楚悼王刚死,尸体还没有下葬,宗室大臣就趁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自知无法幸免,于是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作乱的大臣们万箭齐发,把吴起射成一只刺猬,不可避免地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下葬之后,太子继位,开始秋后算账。因为残害国君的尸体是死罪,那些射中楚悼王尸体的宗室大臣尽数被诛杀,总数达到70多家。史记评价吴起是“猜忍人也”,就是猜忌残忍的人。在吴起眼中,不奔母丧、杀妻和替士卒吮脓没有什么区别,种种行为都统一于出将入相的终极目标。无情和有情,在他身上并非自相矛盾的两种情感,因为吴起根本就没有情感,一切都服务于这一终极目标。为了终极理想不择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绝不是君子的行径。吴起虽然建立了卓越的功业,但他算不上是个君子,更不是伟人(作者轻言自语,断章取义也,评价伟大不是以“猜忍人也”而 论的)。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开学初问校长:“我们学校(我现支教的小学)上届的毕业生英语毕业考得怎样?”校长笑着说:“不好也不坏,排在中间。可是以你的资历,应该是带出最棒的学生才对。”“可是我接手他们班并不久呀。他们是原来的基础的。而且还要看学生的素质呀。”我有点为自己开脱地解释。“是的,我知道。可是现在有谁看过程,人家看的是考试结果。”校长哈哈大笑起来。我知道他的潜意思是:你只好自认倒霉了。那天在网上学习了周彬老师他们的读书沙龙,正好讲的也是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更多的老师重过程,可评价制度看重的是结果。于是在过程与结果之间矛盾重重。还是周老师说得好:“好的过程会更突显好的结果,同样不好的过程也会显现出不好的结果。问题是看我们这个过程是怎么实施的?”是啊,看我们现在的许多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等等的公开课多么的重视上课(教学)过程。整个的教学过程不但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而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这样的过程谁不喜欢,既然喜欢肯定就能学到知识。那么这样的过程自然会突显出好的结果。可惜这样的过程是少之又少的,只出现于公开课上。平时的常态课老师们选择得更多的是直奔结果的操练过程:多讲题,多做练习,多多地布置作业,就怕做少了考试时出现丢了分。这样学生考得不好,老师也没有声誉。所以学生练得叫苦连天,老师忙得晕头转向。师生都弄得精疲力竭,可结果还不一定就见好。既然这样的过程不见好,为什么不改改呢?主要是我们都还不习惯,每每谈到改变教学方式,总是会说:准备一节象公开课那样的课太费时了,也没有精力。其实只要我们做惯了,就会觉得比那种直奔结果的过程轻松很多的。万事开头难啊!让咱们都来改改吧。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的议论文大家好,我方观点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结果重于过程,人是社会的一部分,自我实现同样离不开社会而单独存在,滴水不融入海洋,只能是被日光所蒸发,大雁脱离群体,也只能发出哀鸣,我们说自我实现便是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而结果正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与原动力,正是为了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才能够勤勤苦苦,废寝忘食的去工作,去学习,去努力,试问,对方辩友,如果不是想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你们又为何如此辛辛苦苦的去查资料,去想辩词,又在大家的面前这么的唾沫横飞呢?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向往的完美结果,才有了凿壁借光的美文,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佳话,才有了隐雪夜读的传奇,我想,匡横凿壁借光是想体会过程中的光明,那他大可在大白天去来个日光浴,古人更不会是身上肉痒痒了,需要用锥子来爱抚爱抚自己,难道说孙康是想考验考验自己地狱严寒的能力吗?不,正是因为他们想取得结果,才让他们有了走向成功的动力啊。 其二,经过并不是只最后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在实现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小结果,我们现今在体育比赛中大声呼喊“重在参与,重在参与”,试想难道这参与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就想是我们现在的辩论赛,我们来这里,想要的最终结果便是获得比赛的胜利,但是同时,在这整场的百年论赛中我们海象有其他的甚至是更总要的结果,我们要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比赛,我们从总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谁又能否认这也是一个个的小结果呢? 自我价值实现结果和过程二者孰轻孰重,就是要看谁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源泉,谁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指引。 其次,人是社会中人,衡量一个人是否自我实现的根本表现不在于过程体验而在于社会贡献有了社会贡献才能谈人的尊严,社会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司马迁密友史记他如何成为股金史家地一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相对论,他又怎么成为20实际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再次,过程和结果也是分不开的,它们是互融的,自我价值的直线悼念各种,过程指向结果,服从结果,结果引导过程,统帅过程,总之,今天我们来讨论自我价值实现结果和过程谁更重要不是一个思辩游戏,而是事关良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严肃问题。结果重于过程是社会蹦制的人生选择,是理性注意的人生哲学,而过程重于结果,则必然会走向反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过程的价值,也不能否认对方辩友今天的观点有其他积极意义,因为当人生遭遇挫折,蒙受坎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抚慰心灵,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我们把一时的危机词作为整个人生准则的话,那么那到不是饮鸩止渴,南辕北辙吗? 请大家原谅我在场上不小心弄伤了对手.本来我可以对辩友说:”我不能上了”.但兄弟告诉我”你有过程了,不要结果了吗?”是的,我无颜用”有过程来搪塞我无法用一时的慰藉之词来逃避.我要证明,我需要一个结果. 崔荧魂接张生,窦娥冤申自白,过程何其凄惨,但是有一个正义的结局,却让他惊天地,撼人心。对方辩友,过程诚可贵,结果价更高,回眼看,十几年求学,结果甚美,台头望,十几年奋斗,结果将更美。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过程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过程。通过过程,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搏的过程。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 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过程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过程。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过程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过程的重要性。 世界万物都在不听地发展变化之中,所谓一件事情的结果,他也许是下件事情的开端。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强调的结果,不过是主观上从事情发展过程中截取出的一贯点而已,只所以称之为“结果”,只是相等而言罢了。而结果的相对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它的不确定性也就决定了重结果轻过程的饿肤浅,谁要是一味强调结果,就很容易把人导向势利与浅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中国的针灸术可谓源远流长,而很长的一段时间,用针灸术治病的人都只知道一根银针扎到什么穴位上会有什么效果,至于具体原因以及治疗过程,却无从知晓。这正如对方辩友只知道结果,却不了解何来此结果一样。像这种做事不透彻,研究问题不深入的情况实在有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嫌疑。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想必用在对方辩友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对方辩友只一味强调结果比过程重要,但又有没有想过,是过程决定了结果呢?感性上来说,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过程,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过程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