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浅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目前,校企合作既是企业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途径,又是化解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困难、改变高职学科结构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存在层次定位不准、目标不强、模式单一且不稳定等种种原因,校企合作优势不明显。面对这些问题,文章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研究,拓展合作领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企业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际,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高等学校,就会形成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校企合作既是一种办学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构筑校企的紧密合作,能产生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笔者来自于一所由企业主办、办学历史达58年之久的国家首批示范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学院拥有年产值八千多万的校办企业。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按合作的深浅程度划分,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方向、进行成果转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1.校企互动式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提供帮助,企业借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2.校企配合式合作。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例如: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3.校企实体合作型。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对学校全方位地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机制。4.企业在职员工培训中心。行业或企业把在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设在学院内,利用现成资源,开展在职培训教育,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企业可以按照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员工培训费,直接投入举办的院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和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层次定位不准。目前,大部分院校合作的表现形式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政府举办的院校没有克服无行业依托的不足,而行业举办的院校没有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下工夫。2.目标性不强。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基础较差,对高职教育理念和内涵把握不够准,在寻求校企合作时,不能从高职教育规律和校企双方共赢的需求出发进行合作。3.稳定性较差。校企合作的原则是双方参与、互惠互利。目前,大多数行业举办院校与本行业、企业合作,仅是企业单方面的帮助支持,这是不稳固的。4.合作模式单一。大部分校企合作处于院校积极性相对企业高的、以院校为主的模式,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合作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三、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2.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校企合作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院校本身来看,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企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没必要进行校企合作,对于用人来说企业更是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那么多,不愁招不到。有的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还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3.机制落后。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上。4.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不协调。大部分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毕业生供求的浅层次合作上,企业和学校供需不协调。特别是近年一些高职院校,为减少办学成本,高职文科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没有高职特色,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5.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些高职院校有着行业举办的优势,但没有以本行业为依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方针,没有实现多层次办学。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1.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1)政府的宏观指导。一是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吸收劳动部门及各行业和代表性强的现代企业集团以及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参与的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对高职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并对财政投入效果进行评估。二是建立“合作教育链”,成立由政府教育、劳动、人事、社保等部门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调控、推进校企合作教育的进程及工作,出台法规、政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联系网络,具体实施合作计划,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论证。(2)政策引导。政府根据各自的校企合作规划、计划,制定各具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使校企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零星向系统转变。同时,引导权力下放,使企业、高职院校拥有校企合作所必需的财权和事权。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及推动、促成校企合作,并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中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如增加相关院校和企业的补贴投入,让出一定税收收入,建立高职教育行业、地区基金会,用于支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税收优惠,保护知识产权等。(3)法制建设。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院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一是积极制定行业法规;二是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加强执法,坚持依法保护校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内部互动机制。内部机制就是校企互动机制,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1)建立董事会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董事会管理制度,董事会下可设人才培养委员会、基金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及各系工作委员会,从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双方责权关系。董事会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办学经费投入,进行实质性地指导、监督,并从办学经费和教学科研设施等方面给予学校办学大力的支持与扶植。(2)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其基本宗旨是研究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通过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3)建立高职教育产业集团。以优势高职院校为依托,建立高职教育产业集团。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育内容与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集团将实行全面统筹,这样不仅可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形成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实现资源共享。3.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运行机制。(1)持久的社会动力机制。倡导“工学结合”。一是将“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发展教育和加强教育与社会企业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促进个人成长和人力资源发展,提高生产和竞争实力。二是将学术领导、企业主管、政府领导和从事这项事业的专门人员聚集起来,共同支持和促进“工学结合”,解决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在现代社会如何使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技能、学会生存与工作的主要问题。三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使学校的工作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效地培养现代经济竞争所需要的训练有素的人才。(2)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利用院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三是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四是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等。(3)完善的保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建立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等。三是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4)多种形式推进机制。主要体现为“四个搭台”:一是社会搭台,产学唱戏。院系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稳定的实训基地。二是专业搭台,工学结合。院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参与企业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并反馈到教学中。三是中介搭台,培学相融。院系通过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国际接轨,将注册制度、认证制度的标准纳入教学,建立“1+X”的多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创业就业实力。4.拓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域机制。(1)校企市场合作,推进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主要形式有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订单式教育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学生毕业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储备人才。(2)校企资金合作,依托社会资本发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可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使稀缺的教学资源达到1+12的效果。通过实习基地这个窗口,为企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是巩固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成果的重要补充,也是学校反哺社会的好形式。(3)校企教学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一是建立顶岗实习的运行模式。顶岗实习运行模式是以企业、学院为主体,社会、家长、学生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学习与创新。二是搞好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和内容安排,以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高技术岗位群和一般技术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三是建立“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置主体既包括学校,又包括企业;实现条件上专业教学模式更关注如何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力、物质、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在理念、学习、研发等方面进行合理的互动,发挥1+12的整体效益。(4)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承担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造等任务,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双师型”教师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能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5)校企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一是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二是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