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_第1页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_第2页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_第3页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_第4页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王 辉Email:南京特院 特教与学前学院第一部分 前言l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是新时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l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身心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自身协调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课标设计借鉴了当前国际社会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培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培智教育的鲜明特色。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在培智学校就读的所有学生。l 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特点,本课标为综合文本,不再单独分册编写。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l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了保障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平等的课程性质。课标提供了兼顾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全面发展和显著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方面,按照学生接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来规划教学目标系统。课程设置目的在于提高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理念与特色 l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采用以儿童为主体,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借鉴了智力/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理念 l 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成果。 我国1987年首次颁布了与国际社会一致的智力障碍概念和标准;2006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确定了新的智力残疾的概念和标准。这一概念表述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该概念采用了ICF的理论框架,引入了支持理念。本课标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之上,保证了国家课程的先进性。 (二)吸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 l 课程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和选择课程等基本教育取向,本课标吸纳这些新成果作为理论基点;第二,基础教育课程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成为培智课标的重要维度。培智学校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理念上的融合,增强了培智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应了国际社会普通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一体化的趋势,体现了教育公平,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三)体现培智教育的鲜明特色 l 课标体现了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并呈现从发展性向功能性、生态性和支持性的不断深化的进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培智教育课程在实现个别化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种课程形态:一是发展性课程,它参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循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显著个别差异水平和特点来开发课程;二是功能性课程,它针对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个体心智发展与社会环境要求之间矛盾日益扩大的问题,采用智能与环境互动的功能性思路来开发课程;三是环境生态课程,它依据对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个体具体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生涯发展历程的分析来开发课程;四是支持性课程,它关注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内心愿望,鼓励自我决策,依据生活质量核心指标,从支持的角度来开发课程。以上课程形态也对应了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随着培智教育的不断发展,个别化教育将逐步成为培智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l 面对我国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程度不断加重,运动障碍、社交障碍以及多重障碍不断增多的情况,课程用了广域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设计思路。课程首先采用广域课程设计思路,按照总目标、领域、次领域、项目和教学目标等层次来设计相关内容。总目标根据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研究和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课程的总要求;再根据总目标的内涵下设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领域,依次再细分为18个次领域和102个项目,以及673个教学目标,形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系统。鉴于学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课标使用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教育需求和社会要求,优先采用个别化教育。 l 同时,为了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保持一致,课程采用了分科设计的思路,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三个学段,并适当前后兼顾。第一学段为1-2年级(兼顾学前教育),第二学段为3-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兼顾职业教育),再将教学目标匹配到7+5的课程设置方案的一般性课程和相应的选择性课程中。课程综合设计思路增强了课标的适应性。(见课程设计示意图) 第二部分 课标结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总目标、3个领域、18个次领域,102个项目和673个教学目标构成。一、课程总目标 l 课程的总目标在于使智力残疾学生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尊重其个别差异,发掘其潜力,康复其功能,促进其智能发展,推进其社会化进程,提升其生活实践能力,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自立自强,适应生活,服务社会的公民。 二、课程领域 l 课程从人的发展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属性出发,将总目标分解成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领域。(一)智能发展领域l 智能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核心,其内容包括了人的动作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数理运用能力的发展;还包括了需求和动机、内心愿望的表达、选择与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及对个人生涯发展进行规划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二)社会适应领域 l 社会适应是在人的智能发展的基础上,以情绪情感为纽带,与周边的人与事物保持协调发展,其内容包括了与人交往相处,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用社区,参与社区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维权守法,服从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具有伦理道德,维护个人与社会安全、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常识等方面。 (三)生活实践领域 l 生活实践是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参与社会生活,改变客观世界的能动活动,其内容包括具有个人生活、居家生活和社区生活能力,卫生保健知识,休闲娱乐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等方面。 三、课程次领域 l 课程的三个领域被细化为18个次领域。 (一)智能发展的6个次领域 (二)社会适应6个次领域 (三)生活实践6个次领域 四、课程项目 l 18个次领域再具体分化为102个项目。 表1-1 智能发展项目 表1-2 社会适应项目 表1-3 生活实践项目 五、课程教学目标及编码 l 在课程的102个项目之下再叙写出673个教学目标,详见三大领域教学目标表。l 为了便于运用,课程标准按四级进行编码。表2.课程标准编码表 六、教学目标在各科课程中的分布 (一)将教学目标配备到课程中l 将课程标准中的673个教学目标配备到7科一般性课程和信息技术、康复训练和艺术休闲3科选择性课程中。 (二)教学目标分布概况 表3.课程标准的总体数量 表4.教学目标在各学段的分布 七、分段目标表 l 为了便于教师使用,按目标分为三个学段。分段依据: 1按照分科目标的学段将目标汇集起来,形成分段目标的主体。 2再将选择性课程中的康复训练内的目标放在第一学段中;将信息技术和艺术休闲的目标根据目标的适合性分别放在第二学段或第三学段中。l 由于学生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分学段目标表仅供参考。 第三部分 课标内容l 领域目标:领域1,领域2,领域3 l 分段目标:学段1,学段2,学段3 l 分科目标:1.生活语文、2.生活数学、3.生活适应、4.劳动技能、5.唱游与律动、 6.绘画与手工、7.运动与保健、8.信息技术、9.康复训练、10.艺术与休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要求l 为了适应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程度越来越重,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多重障碍越来越多的情况,本课标的教学目标体系适用于个别化教育,也可以在分科教学中使用,分别说明如下: (一)个别化教育的要求 l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要求。个别化教育指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并依据该计划建立支持系统,实施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并进行评估。l 如何依据本课标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关键环节,特作进一步说明。l 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进行教育测评、个案综合分析,确定重点选择目标,制定班级教学计划等步骤。各个步骤按以下方式进行: 1教育测评l 在智力测验、适应行为测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做进一步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起点的测评,了解分析他的教育教学需求。首先,进行身心特点调查,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康复需求等;第二,进行课程测评,依据本课程标准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等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测评,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再进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的调查,为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基本资料。 2个案综合分析l 根据教育测评搜集的资料,召开个案会,进行个案综合分析,包括基本资料的收集、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教育需求的分析、优劣势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重点,为选择教育目标提供依据。 3确定重点选择目标l 在个案分析基础上,依据教育重点,确定该学生一学期(6个月左右)的教学目标(课标第4码),形成个别化教育计划。 4拟定班级教学计划l 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将全班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所有教学目标进行统整梳理,形成一学期的班级教学计划。 班级教学计划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拟定单元,将班级所有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全部教学目标依据关系归类划分为4至8个单元;第二,确定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采用主题教学或7+5教学或综合教学等模式,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表。第三,根据制定的课程表将班级教学计划细化到月、周计划,为教学活动设计做好准备。 l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到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相关专业服务,提供家庭和社区支持,完成教育教学成效评估和转衔服务。 (二)分科教学的要求 l 针对有的学校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一般性课程(分学段)和选择性课程实施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1.一般性课程的教学要求(1) 第一学段l 本学段各科教学要依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点、速度及水平,并与学生实际的生活需求相结合,在相应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照顾自我,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准备成为家中生活自理的成员。 l 生活语文课程教学应从学生学习沟通开始。适合个体的沟通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入口,也是其他各科课程教学的起点。学生的沟通要从非语言交流开始,再逐步向听、说、读、写发展,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沟通功能。 l 生活数学课程教学要从数前概念,如物体的恒存性有无多少大小等开始,逐步进入到唱数、点数、实物计算,再向数字符号认识和运算过渡,立足学习解决生活实用数学的知识和能力。l 生活适应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我选择、家庭适应及学校生活的能力,能合理表达及控制自己情绪,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遵守活动规则,掌握基本安全知识。 l 劳动技能课程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的生活自理和使用工具,从吃、喝、穿着和如厕等最基本能力逐步向居家和学校生活发展。l 运动与保健课程教学要遵循学生动作发展顺序,大运动从爬、坐、站、走、跑、跳开始,精细动作从伸手够物、抓、握、操弄等逐步发展,并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l 唱游与律动和绘画与手工等课程教学要注意将大运动、精细动作与音乐和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相结合,与学生的心理情绪教育、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相结合。 (2)第二学段l 本学段的各科教学要注重功能与实用性,密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相联系,要将教学从学校课堂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在相应的课程中要求学生能积极适应周边的日常社会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社会生活要求。逐渐成为承担家务,参与社区的重要成员。l 生活语文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从非语言、口语沟通向听、说、读、写发展,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聆听、表达、识字、运用标点符号、会话,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尝试简单的写作。对有口语障碍的学生可以继续运用非语言沟通,采用语言辅助系统或替代方案。l 生活数学课程教学从数前概念向计数、简单运算过渡,学习时间概念,认识和使用钱币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l 生活适应课程教学要学习自然和社会常识,有环境保护意识。学会自我选择并作决定,能合理调整自己情绪,与周边及社会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参与社区活动,遵守社会活动规则,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并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掌握安全知识,具备常用的自然和社会常识,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l 劳动技能课程教学要从自我照顾向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过渡,注重增进学生个人的独立性,学会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 l 运动与保健课程教学要从基本动作向体育运动发展,加大体能训练,学习运动技能技巧;结合学生的生理发育,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和保健知识方面的教育。l 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课程教学要增强音乐、舞蹈、美术等对审美能力与情趣的培养,在艺术教育中增加社会交往能力,遵守活动规则,培养相互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3)第三学段 l 本学段各科教学要继续贯彻功能性的原则,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采用环境生态教学方式,向社区独立生活能力和职业教育方面延伸。要求学生在相应的课程中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履行常用的契约,运用自然、社会、人文常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了解环境生态问题,宣传倡导环境保护等。逐步成为适应社会的公民。 l 生活语文课程要听、说、读、写全面展开,以积累词汇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学习应用文(留言条、假条、日记,个人简历等)的写作,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发展阅读和写作技能,组织学生参加语言运用的综合活动,围绕社会生活、职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对有口语障碍的学生继续运用非语言沟通,采用语言辅助系统和替代方案。l 生活数学课程要继续发展计数和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侧重应用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l 生活适应课程教学要继续学习自然、社会和人文常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环境生态问题,宣传、倡导和参加环境保护。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遵守社会活动规则,形成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依法维权意识,能应对一般性安全事件。 l 劳动技能课程要从个人生活技能向家务劳动、社区生活技能、公益劳动、实用技能和职业劳动技能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职业个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 l 运动与保健课程教学要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参与竞技性体育活动,养成健身习惯,提高体育休闲能力。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卫生常识,能够恰当处理生理、心理问题。l 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课程教学继续增加艺术欣赏、审美和人文修养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个人特长的培养。教学中要渗透道德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艺术手段进行休闲的能力。2.选择性课程 l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四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的规定,现将选择性课程的教学要求说明如下: (1)信息技术课程l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建议从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适量的信息技术课,可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计算机游戏、计算机基础操作和电脑辅助学习的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有益、健康和安全的信息意识;第三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可进行较为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学,适当增加现代办公设备的运用,培养信息安全意识。 (2)康复训练课程 l 康复训练课程是实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在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方面存在着显著迟缓或功能障碍时,应从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相应领域开展康复训练;当学生在语言发展上出现明显迟缓,存在语构、口吃和语调等方面困难,应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当学生出现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困难,应开展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和行为支持、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康复训练。 l 康复训练课程是建立学生基础能力,不分学段。康复训练应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采用测评-训练-评估的模式进行。首先由相关专业人员、家长和教师一起进行康复测评,根据学生的个别需求,增补康复目标,并由专业人员提出训练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并指导和培训教师和家长,最后进行康复训练成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新一轮康复计划,直至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3)艺术休闲课程 l 艺术休闲课程是在一般性课程中音乐与律动和绘画与手工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更为综合的艺术活动,同时要增加多种形式的休闲活动,如游戏、益智、体育、旅游和环保等活动,通过艺术休闲,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 (4)第二语言课程l 建议在第二语言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实用英语教学。课程内容包括基本英语词汇、口语交流,英语短文;为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对英语的需求提供基础。 3.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实施 l 校本课程是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校本课程可参照课程设置方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安排。 l 校本课程的内容突出社区化和个性化。首先,校本课程应根据当地社会环境、文化、民俗生活习惯和学校特点来编写,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第二,根据儿童的特点组织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建议校本课程采用环境分析方式,分析学生在当地社会环境中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l 校本课程还应扩展到社区和家庭,采用支持方式,建立支持系统,实现学校教师、专业人员、家长、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化,活动情境化,资源社区化的教学。 (2)校本课程的补充说明l 对已经形成系统、成熟的校本课程的学校,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精神的前提下,经过可行性论证,并经过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扩大校本课程的比例。 二、教学活动设计或教材编选 (一)教学活动设计1教学活动设计概述l 采用个别化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l 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在班级教学计划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学目标扩展成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组成。l 根据确定的教学形式,制定课程表,可以将教学目标配入主题教学或者7+5的相应课程,或采用主题与7+5结合的综合教学形式。 2主题教学活动设计 (1)将教学计划中的每个单元细化成若干主题,形成与该校(班)课程表所列活动(科目)对应的月计划、周计划等。(2)分析主题活动的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与特点,结合具体生活环境、当地社会民俗文化,将长期教学目标分解成短期教学目标。 (3)分析目标性质。对每一个主题按所含的教学目标的性质,进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内涵分析,将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材內容)分布到每一個不同的教学形式(或科目)去教。(4)决定所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可采取团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家庭、社区情景教学等,并决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要将每个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相关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活动要能因应学生的不同目标进行变化,例如教具、坐位、讲解方法、要求作出不同性质的反应等等 。 (6)编选教材,选择教学资源l 编选教材就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分析出来的教学内容,编辑成教材。教材也可以通过选用、改编和自编等方式来组织编撰,但须适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并依据连贯、统一的原则来加以组织。选择教学资源就是根据教学活动或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规划教学环境,尽可能使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7)与相关专业和支持服务相结合l 对有康复需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言语治疗和心理辅导与治疗等康复措施,依据个别需求进行咨询服务、班级中协助,个别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针对学生的家庭、社区生活的个别需求可以采用自然支持和辅助科技的支持服务。(二)分科教材的编选 l 选择分科教学方式的班级,可以按课程表将班级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分配到对应的科目中去,也可以参考课标相应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特征、生活环境和分科特点,按以下思路编选教材: 1.教材编选原则(1) 教材编选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依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2) 教材编选要落实到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材的均衡与整合。(3) 要将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体现在教材编选中。第一学段偏重体现发展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序阶;第二学段偏重体现功能性,以生活为中心,将生活逻辑作为教材编选的基本线索,突出实用性;第三学段要在功能性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环境生态性,注意学生生涯发展及其转衔,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要求相适应,设计体验社区、家庭生活的教学活动。(4) 教材选材要富有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个性化,重视数字化信息和辅助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5) 教材编选要为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和再设计留出空间。2. 教材编选流程 (1) 确定课程编选整体框架,以学段为单位编选教材,注意三个学段之间的衔接关系与各科之间的关系。(2) 每学段分教学单元编选教材。教学单元参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时数来确定,各单元之间要体现学段的教学要求,有递进关系,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3)拟定单元主题,匹配相应的教学目标。 (4)按照单元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5)编选教师手册、学生作业、练习手册等教学套件。 3. 教材编选的补充说明l 有条件的地方,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根据本课标及学生个别化教育需求编写地方教材或特色教材。 三、教育教学 l 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无论是采用个别化教育还是分科教学,都应该以生活为核心,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来开展。1教学活动实施l 实施教学活动,提倡教师的协同教学,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依据学生的回馈,灵活调整教学。1教学活动实施(1)团体教学l 团体教学是以全班学生(10人左右)或两个及以上的小组(每组3-6人)教学。团体教学适合于多种类型的教学目标,更适合情感、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团体教学活动应包括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群体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示范等教学机制实现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2)小组教学l 小组教学是指3-6个儿童为一组的教学。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可以将一个班级分成3至6个儿童为一组的若干小组进行的教学。小组教学适合于个别化教育计划中认知性或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目标。小组教学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比较细致的指导,同时也可以进行学生间的互动,形成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3)个别教学l 个别教学是一对一的教学。个别教学按以下步骤进行:将该学生在集体教学中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提取出来,进行分析,设计适合该学生特点或需求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个别教学可以与康复训练结合,由相关专业人员与教师、家长合作实施。 (4)情景教学l 情景教学是创设情节与环境或利用自然生活场景开展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适合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生活或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指导。情景教学形式比较开放,可以采用亲子互动、自然支持的方式进行。l 除了以上四种基本教学形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它教学形式 (例如综合以上形式)。 2教学策略与方法 (1)动机策略和方法l 动机策略和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注意力状态以及学习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和诊断,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有针对性地、比较系统地采用激发动机、兴趣和注意状态的策略和方法,营建增强性背景,建立代币制、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等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并获得成功。 (2)认知策略和方法 l 认知策略和方法是指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利用元认知、程序性认知、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与方法,依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可以运用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起点、学习能力、最近发展区、最佳学习路径和有效学习方法作为使用认识策略和方法的依据;有针对性地采用认知阶梯,小步子多循环、降低难度;运用配对、比较、对比、解决问题等的策略和方法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3)记忆策略和方法 l 依循心理学的记忆原理、信息加工策略和提取方法,提高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识记、再学习、再认、回忆等效果,提高学习效率。采用降低学生短期记忆容量、减少记忆组块(单元),多感官学习,利用韵律节奏、意义识记、附加意义法等增进识记效果;运用复述、复习等方法,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4)支持策略和方法 l 在个别化教育教学中,应有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医学、康复、社工等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建立以自然支持为主,兼含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艺术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专业服务的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间歇、有限、广泛、全面等不同程度的支持。 3、教学评估 l 在实施个别化教育时,采用现场评估、活动评估、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等方式来评价教学成效。(1)现场评估l 教育教学活动要进行及时的现场评估。培智教育的诸多问题出现在教学现场,抓住现场的真实性、情景性和鲜明性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决策,即刻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调整教学活动,增进教学成效。 (2)活动评估l 活动评估对各种教学活动成效进行的测评。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和有关人员都应该对该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了解、分析目标达成的情况,并依据测评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调整。 (3)阶段评估l 阶段评估是对个别化教育计划完成效果的测评。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规定的期限,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每个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该测评结果与个别化教育计划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