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简说.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简说.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简说.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简说.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简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课件,1,医学课件,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医学课件,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学课件,4,医学课件,5,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如天地、上下,日月、水火、内外等。,医学课件,6,下内西地,北,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医学课件,7,就中医而言 向外、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促进作用的物质或功能属于阳; 向内、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或功能属于阴。,医学课件,8,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医学课件,9,阴阳对立是制约的前提,阴阳运动中的对立制约,形成了阴阳消长,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统一,才能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前提。,医学课件,10,“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素问脉要精微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医学课件,11,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阴阳运动中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疾病产生。 制约太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 则阳亢”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医学课件,12,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医学课件,13,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医学课件,14,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医学课件,15,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 阴阳互损 阴阳离绝,医学课件,16,(三)、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医学课件,17,导致阴阳之间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医学课件,18,阴阳消长平衡的失常,常有以下的情形: 因一方的过长,从而出现对另一方的过度制约而不能自行恢复平衡,形成阳或阴的偏盛。 由于一方的过消,不能对另一方加以制约,则形成阴或阳的偏衰。 因一方的过消而致另一方亦消而形成阴阳互损。,医学课件,19,(四)、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课件,20,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医学课件,21,阴阳消长一般是“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学课件,22,阴阳应用说明人体结构,医学课件,23,阴阳应用说明病理变化,医学课件,24,阴阳应用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实证):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虚证):指阴阳任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则补之滋阴清热,扶阳制阴,医学课件,25,医学课件,26,医学课件,27,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及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医学课件,28,木曰曲直:从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伸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医学课件,29,木,医学课件,30,火,火曰炎上:从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伸为温热、上升、光明的性质。,医学课件,31,医学课件,32,土,土爰稼穑:从种植、收获的特性引伸为生化、承载、受纳的性质。,医学课件,33,医学课件,34,金,金曰从革:从刚硬、更改、杀戮的特性引伸为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医学课件,35,医学课件,36,水,水曰润下:从滋润、下行的特性引伸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医学课件,37,医学课件,38,“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理论概念。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医学课件,39,(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 1、 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能)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医学课件,40,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医学课件,41,医学课件,42,水生木,木生火,金克木,医学课件,43,五行相生(母子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相胜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医学课件,44,医学课件,45,医学课件,46,五行病理现象,五行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如木能制土,但过度克制则出现病态(肝气乘脾)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反过来克制其不胜一行。 例如土能制水,但当脾土太虚,则出现反侮现象(土虚水侮),医学课件,47,(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医学课件,48,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导致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我克)一行形成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行的虚弱,从而导致协调关系失常。,医学课件,49,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一行正常限度内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医学课件,50,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有区别。相克是正常状态下的关系,相乘是五行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医学课件,51,2、五行相侮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克我)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医学课件,52,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医学课件,53,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医学课件,54,五行的相乘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医学课件,55,“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医学课件,56,(三)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包括二个方面 相生规律 正常 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 相克规律 关系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 相乘规律 反常 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 相侮规律 反常现象以及人体的病理 变化,医学课件,57,(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则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思维方法。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医学课件,58,1、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归于五行,以五行特性来类比五脏的功能特点。 木升发、生长、伸展 木(肝) 肝喜条达舒畅,又喜柔 和滋润,医学课件,59,火炎上、温热 火(心)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 运行,温煦全身 土培育庄稼,生长万物 土(脾)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 气血生化之源,医学课件,60,金顺从、变革、敛降 金(肺) 肺宣发、肃降、主呼吸 水滋润、寒凉、下行 水(肾) 肾主水液代谢,主藏精,医学课件,61,2、阐释脏腑与形体组织器官及自然的联系。用五行学说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为一个整体,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再次表达了“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以肝为例(肝(木)系统) 木 肝胆筋目爪泪怒东方春风生酸青 (表里) (体) (窍)(华)(液) (志)(方) (时) (气)(化) (味) (色) 五脏类推(详见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医学课件,6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相生规律阐释五脏间的相互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心火以温脾阳,助其运化 土生金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金生水肺清肃下降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水以涵养肝木,医学课件,63,以相克规律阐释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木克土肝之条达以疏泄脾土的壅滞 土克水脾之运化以防止肾水泛滥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以抑制肝气升发太过,医学课件,64,结论:五脏相生相克维持动态平衡 说明五脏病理 用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来解释五脏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医学课件,65, 依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从母脏传及 子脏。 例:肾病传肝水不涵木 相生关系传变 子病及母:疾病从子脏传 及母脏。 例:肾病传肺肾水迫 于肺。 注: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关系传变为顺,即病轻预后较好。,医学课件,66, 依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为病。 例:肾病传心水气凌心 相克关系传变 相侮:反向克制为病。 例:肾病传脾肾阳虚而 致脾阳虚 注:一般认为,疾病按相克关系传变为逆,即病重预后差。,医学课件,67,需要说明几点: 、限于五行本身的局限性,五行生克制化的解释模型不可能完全说明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联系。 、五行的生克关系失常母子相及和乘侮模型也不可能详尽地阐明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规律。疾病是复杂多变的,也不可能完全依此模式传变,后人创立了六经传变、卫气血传变可以为证。,医学课件,68,用于疾病诊断 确定脏腑病位:从本脏所主之色、 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例:面青、喜食酸、脉弦肝病。 推断脏腑相兼病:从他脏所主之色 用于诊断 来推测五脏病之传变。 例:脾虚病人,本当面黄,若见青 色肝木乘脾土 推断病变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 克关系判断病之预后。,医学课件,69,肝病:面青、脉弦色脉相符(顺) 肝病:面青、脉 浮(属金)色脉 例: 不相符,见相克之脉(逆) 肝病:面青、脉沉(属水)色脉 不相符,见相生之脉(顺) 注:中医诊病靠“四诊合参”,决不可拘泥于以五行的生克理论为推理工具来推测疾病、判断预后。,医学课件,70,指导疾病治疗 、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据五脏生克理论,某一脏受病,可通过母子相及和相乘相侮传变形式波及他脏受病。故治疗时,可据五赃病证的母子相及和乘侮传变规律,及早采取阻截病证传变的措施,预防五脏病证的传变。,医学课件,71,具体操作: 治疗疾病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处理好原发病势,还应考虑其可能波及的有关脏腑,同时给以调整,以未病先防。 例: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脾。 脾胃不伤,则病未传而易愈。 注:疾病的传变是复杂的,与诸多因素有关,故并非依照五行母子相及和乘侮规律而传,治疗时决不可拘泥于此。,医学课件,72,、确定治疗原则与治法 以母子相及和相乘相侮的疾病传变为依据而确定如下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治则治法 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 证,补母令子实 总原则 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泻子令母病去,医学课件,73,五行应用 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 实则泻其子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 培土制水,医学课件,74,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证 培土生金法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 补母 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 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通过温壮肾阳以补助脾阳 具体治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肝火泻心法用清心火以治肝火旺 适用于心肝火旺证 泻子 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