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必备:常见鱼病的诊治_第1页
养鱼必备:常见鱼病的诊治_第2页
养鱼必备:常见鱼病的诊治_第3页
养鱼必备:常见鱼病的诊治_第4页
养鱼必备:常见鱼病的诊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鱼病的诊治,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一、鱼类发病的原因,鱼生活于水中,一方面要求有好的水域环境,另一方面要求鱼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水域环境发生了不利于鱼的变化或鱼体机能因其他原因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就引发各类疾病。自然条件下,鱼类与栖息环境之间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适应,很少产生疾病。而人工养殖条件特别是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放养密度大,投喂饵料多,水域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使鱼类由于不能适应而产生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鱼类生病是鱼体自身与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鱼病是鱼体、病原体和生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环境因素,1自然条件 (1)水温的变化 鱼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急剧升降时,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鱼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温变化也各有一定要求。如鱼苗下塘要求水温温差不大于2,鱼种下塘则要求小于4。就是说,鱼类虽然对温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但对温度的急剧变化是有一定要求的。 (2)水质的变化 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生物活动、水源、底质、气候变化等。如水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要吸收大量氧气,同时放出H2S、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就会恶化,不利于鱼的生存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这样就容易引发各种鱼病。鱼类对池水酸碱度有较大适应范围,但也以PH78.5为宜,PH低于5或高于9.5会引起鱼生长不良或死亡。 (3)溶氧变化 水中溶氧较低时,如达到1.0mg/l时,鱼类就会浮头;再低致0.20.6mg/l时,鱼类就会窒息死亡。溶氧过多能引起鱼苗气泡病。另外溶氧还影响整个水域的物质循环,影响鱼类的食欲及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等。溶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判定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2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不当或搭配比例不合理 当前的主要情况是为追求高产放养密度过大,导致缺氧、浮头甚至泛池,以及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抵抗力弱。一旦发病由于鱼体接触频繁传染加快。搭配比例不合理引起主、配养鱼之间在栖息空间、食物等方面的矛盾,导致主养鱼生长慢、体质差、抵抗力弱。 (2)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是鱼生存生长的物质基础,饵料缺乏易引起各种鱼病。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也能影响到鱼病的发生发展。,3生物因素 常见鱼病多数是由于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引起的,这些使鱼致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鱼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另外,还有一些直接吞噬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如水鼠、水蛇、蛙类、鸟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清泥苔、水网藻等,这些生物统称为鱼类的敌害。,二、鱼病防治的重要性、防治原则及鱼病预防的技术要求,(一)鱼病防治的重要性,鱼病防治是研究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其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鱼病防治知识,防治鱼类病虫害,实现鱼类养殖的稳产高产,增产增收,满足市场需求,取得经济效益。 鱼一旦生病,往往会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即使不引起大批死亡,也严重影响生长。所以鱼病防治工作在养殖生产中是一项十分重要、必须做好的工作。,(二)鱼病防治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积极治疗,防重于治。 1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鱼病防治为养殖生产中饲养管理的重要内容。鱼生活于水中,一旦发病就会给及时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所以预防才是鱼病防治的上策。 (1)鱼类患病后不象畜禽患病那样比较容易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有些疾病虽可正确诊断,但治疗方法受限。畜禽治疗可以用口罐、注射药物,而生活于水中的鱼显然不能采用此法,在水面大、数量多时尤其困难。 (2)鱼发病后,大多已无食欲,甚至根本不进食。即使有特效药,也无法让病鱼吞食。口服疗法在病情很轻或尚未丧失食欲的病鱼才能制成药饵投喂,才有效果。 (3)外用药 即浸洗(药欲)和泼洒。这种用药方式对小水体尚可,对大水体则因用药量过大,难以承受经济开支而不可用。,2坚持“有病早治,积极治疗”的方针 鱼在生病之初,尚有部分个体吃食活动正常,有效控制病原体,可防治疾病的传播、漫延。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对症治疗,不得拖延,控制病情的发展并逐步治愈。,(三)鱼病预防的技术要求,1主要措施 鱼病主要有病原体引起,有效的消灭和控制病原体就可有效地预防鱼病的发生。因此,预防鱼病的措施均是消灭和控制病原体的措施。 (1)清塘消毒 鱼塘清整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池底冰冻、暴晒。药物消毒 生石灰、漂白粉、氨水、茶饼等清塘药物,干法、带水均可。 (2)加强饲养管理 专人管理三分养,七分管。要求选用认真负责,责任心强的人进行管理。“四定”投饵。水质管理:加、换新水,增氧、培肥、微生态制剂、水环境保护剂等各种方法合理使用,保持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日常管理:巡塘,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清除池边杂草、异物。细心操作,拉网、运输、放养等操作勿使鱼体受伤。 (3)药物预防 鱼种消毒 下塘前药浴,可用药物很多,如食盐、漂白粉、青霉素等。食场、工具、饵料消毒 食场周围用0.25kg漂白粉泼洒;工具用药物浸泡后在日光下暴晒;植物饵料用消毒剂浸泡30分钟,动物性新鲜饵料用清水洗净;有机肥料要充分发酵,加入药物消毒后使用。挂袋、挂篓 漂白粉、CnSO4等。全池泼洒药物 杀虫剂、消毒剂等,每半月一次。药饵 中药、抗生素、杀虫剂等拌入饲料中投喂。,(4)免疫预防 注射疫苗。 (5)生态学预防 综合预防包括清整池塘,调节水质,放养优质苗种,使用无公害鱼药,投喂量绿色水产饲料等。 (6)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自然选择,定向培育;人工杂交等。鲤鲫的许多养殖品种就是人工杂交的优良品种。 (7)鱼类检疫 口岸检疫已进行。而省、地检疫尚未进行。实际上鱼病是有一定的地区性的,应建立检疫制度,防止鱼病有一地向另一地传播。非典时期限制人员流动就是防止疾病的传播。人员流动过程中的健康检查就是一种检疫。 (8)消灭陆生终末寄主及带病原陆生动物 有的病原体以鱼为中间寄主,而以鸟为终末寄主。这样消灭鸟同样可达消灭病原的目的。,2防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两种药物混合使用时,现将两种药物分别溶解然后再混合。各种药物均应现配现用,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2)用药以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较合适,清晨、正午不宜。 (3)使用CnSO4时:CnSO4量须准确。溶解CnSO4不超过60,否则易失效。不宜常用,以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4)泼洒药物,必须全塘均匀泼洒,不可定点倾倒。用具可用喷雾器、木瓢、勺子等。 (5)对水泼洒药物要准确丈量水体;拌合饲料药物要准确估计鱼体体重(以鱼体体重用药时),以免用药过量中毒或用药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6)不可盲目乱用、多用 细心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做到用药正确、剂量准确。以免造成浪费,形成残留,增加开支。 (7)泼药前喂饱。吃食后23小时泼药,投喂药饵时宜空腹。泼洒的同时不喂饲料。泼洒药物由上风处开始,逐渐到下风处。 (8)不易溶解的药物用开水充分溶解后再泼洒,勿留颗粒,以免鱼误食中毒。 (9)化学反应中,温度每升高10,毒性增强23倍。所以水温高时泼药效果好。但也要注意,水深小于80cm,水温低于25慎用全池泼洒。 (10)用药后12小时不要离开,发现浮头、死鱼等情况,马上注入新水。 (11)浮头及浮头刚结束时,不用药。 (12)各种鱼的药物禁忌要记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禁用药物的替代药物也应清楚。,三、鱼病的诊断,(一)诊断方法,1鱼体检查 顺序为皮肤、鳃、肠道、其它器官。鱼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行动和体色上。早上巡塘时可见:病鱼离群在塘边上浮于水面缓慢独游;也有的病鱼在塘中拥挤成团,或浮在水面游动显得不安,或间断狂游。体色一般都发黑,也有体色发白或部分发白的。 (1)肉眼检查(肉眼诊断,眼检) 所谓肉眼诊断就是用眼睛直接观察。对于大型寄生虫等的诊断,都可采用此法。常见病毒和细菌性疾病,一般也是根据症状,肉眼诊断。 肉眼检查(肉眼诊断)就是从鱼体患病部位找病原体。大型寄生虫肉眼即可识别。有些病原体肉眼看不见,须根据症状鉴别。一般细菌性鱼病,常表现为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鳍的表皮组织腐烂,鳍条分离),竖鳞等症状;寄生虫性鱼病,常表现为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体表、鳃、内脏是肉眼检查的三个基本部分。 体表 检查顺序为:头部嘴眼睛鳃盖鳞片鳍条等。大型病原体容易看到,较小病原体与症状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鳃 重点检查鳃丝。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透明,鳃丝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肿大和腐烂。细菌性烂鳃病鳃丝末端腐烂,粘液较多;鳃霉病则鳃片颜色比正常鱼较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则鳃片上有较多粘液;中华蚤、双身虫、部分指环虫及粘孢子虫胞囊等寄生虫,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张开等症状。 内脏 以检查肠道为主。先把一侧腹壁剪掉,先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鱼怪、线虫、舌形绦虫等)。其次把各内脏的外表仔细观察,看是否正常。最后剪掉靠咽喉的前肠和靠肛门的后肠,取出内脏,置于白盘中,把肝、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然后进行观察。在肠道中比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容易看到;若是细菌性肠炎,会表现出肠壁充血、发炎;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壁上一般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2)显微镜检查(镜检) 有些病原体肉眼无法看到;鱼发病后可能由原发性感染导致继发性感染,造成鱼病病原体的复杂性。因此,仅凭肉眼观察是不能正确诊断鱼病的。除一些比较明显且又单纯的情况,凭目检可把握诊断外,一般要镜检。 镜检一般是根据目检确定的病变部位进行。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全面检查。检查部位和顺序与目检相同。,2现场检查 (1)调查访问,掌握第一手资料 首先,调查池鱼饲养管理情况,包括清塘方法、养殖种类、来源、密度,鱼类入池前是否消毒及用什么药物消毒,投饲、施肥种类、数量、质量等。其次,调查有关的环境因子,包括了解水源中有无污染物、水质状况、水温变化情况、养殖水域周围农田施药情况、养殖水域的大小、深浅,底质情况,有无敌害生物以及有无水产动物某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周围有无水产动物某种寄生虫的终末寄主等。再次,调查发病情况和采用过的防治方法。 (2)调查病鱼在池中的各种现象 急性型鱼病来势凶猛,蔓延迅速。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如细菌性败血症(有的叫暴发性出血病)。 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往往较黑,体质瘦弱,离群独游,活动缓慢,死亡率逐渐上升。 还有一种情况,病鱼的体色和体质都变化不大,但鱼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的状态,一时上跳下窜,一时急剧狂游。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体外寄生虫(如虱等)侵袭引起,或者由于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如农药、工业废水)。,(二)诊断注意事项,1调查访问和病体解剖交替进行。这样不会耽误检查诊断的时间,尤其是夏天。否则由于调查时间长,病体腐败变质不能供检查使用。不调查访问就对鱼体进行解剖检查,有些疾病就查不出来或增加疾病诊断的难度。所以一般是先简单了解一下发病情况及饲养管理情况,然后进行病体的解剖。在检查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再进一步调查。若鱼类突然大量死亡,病体中查不出病因,天气不闷热,怀疑中毒,就要进一步了解池塘周围的农田施药情况,周围有无污染源,水色如何,池中有无大量有毒的浮游生物等,必要时到现场进行观察,分析水质,检查浮游生物等。 2供检查的鱼体要选择症状明显、尚未死亡(俗称秧胚)或刚死不久的。 3尽量多检查几条鱼。不同种类、不同个体生病种类及严重程度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还可能同时患几种病。即使同一种鱼类发病,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年龄也应分别取样进行解剖检查,以保证检查结果正确全面。,4在对每一个病体进行检查时,应由表及里,对发生病变及易患病器官组织进行镜检,必要时再对其余器官组织进行镜检。 5解剖病体时,不能将病体剪破。 6检查用工具必须清洗干净,不能有药品且每检查一个器官或组织后,都应洗干净,以免相互污染而弄错。 7检查淡水鱼类的体表及鳃用自来水;检查海产动物的体表及鳃用干净的海水。检查内脏、眼睛、肌肉时用生理盐水。 8制成临时压片进行进行检查时,取的粘液、鳃丝和肝等组织块,都不能太多。否则光线透不过,反而看不清楚。鳃丝最好在载玻片上能一根根分开。同时要求每一器官组织多检查几片,以免漏检。 9如一口池塘发生多种疾病,应根据各种疾病的轻重及危害程度,找出主要矛盾先解决。 10每次诊断,做好记录,已备复查、总结、提高。,第二部分 常见鱼病及其防治,一、鱼类病毒病,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大致可以分为:病毒性鱼病、细菌性鱼病、真菌性鱼病、藻类性鱼病及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和非寄生性鱼病。其中以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最大,这类疾病发病急、死亡快,并且死亡率高。,第一节 鱼类病毒病概述,1.定义: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鱼病,称病毒性鱼病。 2. 病毒的主要特点:病毒是已知各类微生物中体型最小的微生物,一般只有几十个纳米,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种微生物的体积微小,结构简单,非细胞形态,含一种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只能在活的细胞中以独特的“复制”方式繁殖的特殊微生物。由于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因此至今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靠预防控制此类鱼病的发生。,第一节 鱼类病毒病概述,3.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 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 传播快,难控制; 3) 防治困难,无特效药。,第二节 鱼类常见病毒病,一、草鱼出血病 病原体草鱼出血病毒,又名鱼呼肠孤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病毒为20面体对称球形颗粒,直径6572纳米 ,具双层衣壳,无囊膜, dsRNA,对脂溶剂,酸,碱、热均不敏感。多在吻端、性腺、肾脏、鳍条等细胞中复制, 复制的温度范围是2535,最适宜温度为30。,一、草鱼出血病,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 2.流行时间:6月下旬到9月中旬。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2730。 3.危害鱼类:草鱼、青鱼和麦穗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主要危害当年520厘米的草鱼鱼种。 4.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达6080,危害极为严重,一、草鱼出血病,主要症状 1.肌肉出血: 2.口腔、上下额颌、眼眶出血: 3.肠出血:,一、草鱼出血病,诊断 通过肉眼观察诊断: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 1.红肌肉型: 2.红鳍红鳃盖型: 3. 肠炎型:,一、草鱼出血病,1.红肌肉型:主要表现为肌肉明显出血,呈鲜红色,但体表无明显症状,与此同时鳃瓣则往往严重失血,出现“白鳃”。510厘米的草鱼鱼种易患此种病。 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表现为鳍基、鳃盖、头顶、眼眶、口腔等处有明显出血点,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10厘米以上的大草鱼种易患此种病。 3.肠炎型:主要表现为肠道严重充血,体表和肌肉充血现象不明显,各种规格的草鱼种均可见到。,一、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 1 预防 (1)池塘消毒: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并用浓度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含有效氯30)泼洒消毒 (2)下塘前药浴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PVP-1)60毫克/升药浴20分钟左右。 (3)养殖期内定期消毒:每半个月用低浓度含氯消毒剂消毒(0.2ppm) (4)人工免疫预防,一、草鱼出血病,2.药物治疗 (1)大黄粉:每100千克鱼每天用0.51千克大黄粉,拌入适量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1星期 (2)杀菌消毒剂强力杀菌剂消毒。同时每100Kg鱼,每天用4碘液60毫升拌饵投喂4天 。 (3)红霉素:先以0.007mg/L全池泼洒,再按每万尾鱼种每天用红霉素0.5g拌入饵料中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二、鲤痘疮病,病原体 疱疹病毒,二、鲤痘疮病,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欧洲,现在朝鲜、日本及我国(上海、湖北、云南、江苏、四川、河北、东北等地)流行。 2.流行时间:冬季及早春,在水温1015时,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养鲤中容易发生。当水温升高后,痘疮会自行脱落至自愈。 3.危害鱼类:主要危害一龄以上的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同池混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及赤眼鳟不感染。 4.死亡情况:多呈局部散在流行,大批死亡现象较少,但影响鱼的生长和商品价值。,二、鲤痘疮病,主要症状 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一些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1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后白斑逐渐扩大,互联成片,并增后,形成一层石蜡状或玻璃样的增生物,颜色为浅乳白色、奶油色、以至褐色(决定于病灶部位的色素),增生的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现象。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这些增生物常可高出体表12毫米,形状如痘疮,故称痘疮病。,二、鲤痘疮病,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一步诊断须进行增生物组织切片,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 (3)最后确诊须进行增生物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或分离培养到疱疹病毒。,二、鲤痘疮病,防治方法 预防、治疗 1.预防 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升高水温或减少养殖密度也有预防效果。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有病鱼或病原体的水域需作消毒处理,最好不用作水源;隔离病鱼,并不得留作亲鱼。,二、鲤痘疮病,2.药物治疗 发病池塘应及时灌注新水或转池饲养;水库网箱则可用转移网箱水区加以控制。,三、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体 鳜鱼病毒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我国南部的主要地区 2.流行时间:在我国,510月流行。 3.危害鱼类:主要危害鳜鱼地鱼苗和鱼种 主要症状 病鱼上、下额及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突眼;贫血,剖检可见,肝、肾、脾上有出血点,肝肿大坏死,胆囊肿大。,鳜暴发性传染病,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用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DNA探针技术。 防治方法 1.预防: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定期消毒。目前尚无治疗方法。,草鱼出血病,鲤痘疮,鲤痘疮,鲤痘疮,二、 细菌性鱼病,由细菌感染养殖鱼类而发生生理变化、甚至死亡的的疾病叫鱼类细菌病。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生物中的原核细胞。鱼类细菌性疾病种类很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疾病,是鱼类养殖业中主要的病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严重的一类鱼类病害,甚至造成池塘养殖鱼类100%的死亡。,第一节 细菌性鱼病概述,一、细菌性鱼病的特点与种类 1. 细菌及细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 2) 细菌与病毒不同,容易进行人工培养; 3) 细菌个体较病毒大,可在LM下看到; 4) 细菌性鱼病可用疫苗预防,也可用药物防治。 2. 细菌的类型: 1) 按形态分: 2) 按革兰氏染色结果分: 3. 细菌的形态结构:,第二节 常见细菌性鱼病,一、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体 柱状嗜纤维菌,菌体细长,柔韧,可屈桡,大小为0.5448微米,没有鞭毛。革兰氏阴性菌,菌落黄色,大小不一,扩散型,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状。生长最适温度为28,37时仍可生长,5以下不能生长;pH 6.58均可生长,好气。,一、细菌性烂鳃病,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全国各地 2.流行时间: 410月份为其流行季节,以79月份发病最为严重。 3.危害鱼类:草鱼、青鱼、鲤、鲫、银鲫、鲢、鳙、团头鲂、金鱼、加州鲈、大口鲇、鳗鲡等。 4.死亡率:发病青鱼和草鱼死亡率可达80%以上 ,其他鱼类稍微低一些。,一、细菌性烂鳃病,主要症状 1、体色发黑,尤其头部最为严重 2、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 3、鱼体消瘦。病鱼呼吸困难。 4、目检可见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5、鳃丝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成紫红色,末端腐烂,软骨外露,鳃上带有粘液和污泥。,一、细菌性烂鳃病,诊断 1.用肉眼观察,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骨骼外露;再用显微镜观察检查,鳃上又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即可初步诊断。 2.用剪刀剪下病灶处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12滴清水,盖上玻片,旋转2030分钟,在1040倍显微镜下可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 3.确诊:血清学试验。,一、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方法 1.预防: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发病季节定期用漂白粉或优氯净挂篓,或用辣蓼粉、乌桕叶等药饵投喂,尤其是食场周围;养殖池施肥时,不要直接施用未经发酵的草食动物粪便。,2.药物治疗 (1)外用药,任用下列一种: 漂白精(0.5)、优氯净(0.5),五倍子(6),光合细菌 (2)内服药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选用下列任一种内服药投喂,则疗效更好。 恩诺沙星、沙拉沙星、氟苯尼考、磺胺类,二、白皮病,病原体 白皮假单胞菌,菌体杆状,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均匀。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此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鱼苗、鱼种池 2.流行时间:68月份为流行季节,尤其夏花分塘前后. 3.危害鱼类:鲢鱼及鳙鱼,草鱼加州鲈、月鳢和青鱼 4.死亡率:死亡率高达50%以上,二、白皮病,主要症状 1 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发白,尾鳍末端也有些发白,并迅速蔓迅蔓延扩大,致使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呈现白色,俗称“白皮花腰”。 2 接着臀鳍后方、尾柄基部皮肤腐烂,尾鳍残缺不全。整个鱼体前半部乌黑,后半部灰白,黑头白尾极为明显。,二、白皮病,诊断根据症状即可初诊。镜检有大量白皮假单胞菌。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鱼池要彻底清塘消毒,发病季节要挂药篓或投药饵预防。 (2)夏花应及时分塘,捕捞、运输、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体表有寄生虫寄生时,要及时杀灭;保持鱼池水质清洁,不使用未发酵的粪肥。 2.治疗方法 (1) 水体消毒灵 (2) 红霉素0.6(3) 呋喃唑酮 (4) 韭盐合剂(民间配方),三、白嘴白头病,病原体 尚未完全查明,是一种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的病原菌。菌体细长,直径为0.8微米,长59微米,无鞭毛,革兰氏阴性菌,最适温度为25。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长江流域各养鱼区均有此病发生。 2.流行时间:流行于57月份,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月下旬以后少见。 3.危害鱼类:四大家鱼和鲤鱼夏花 4.死亡率: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死亡率高达45以上。,三、白嘴白头病,主要症状 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一段皮肤溃烂,额部和嘴的周围色素消失,变成乳白色,蔓延部分全部呈现白色。由于大量致病菌的存在,使这些部位显出灰白色的茸毛状,隔水看去,头前端和嘴部发白。病鱼口唇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浮头,时而作挣扎状游泳,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即死亡。,三、白嘴白头病,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诊,或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明显可见白头白嘴的症状。确诊需用显微镜检查患处黏液,可见大量滑行的杆菌。在诊断时还必须注意与大量车轮虫寄生引起的白头白嘴的症状相区别。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鱼苗放养的密度要适中,养殖期间要适时分塘;平时要加强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环境。其他预防措施与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相似。 2.药物治疗:漂白粉全池泼、洒庆大霉素、大黄、呋喃唑酮、五倍子、用五爪龙(乌蔹莓)硼砂合剂、磺胺六甲氧嘧啶,四、赤皮病,病原体 荧光假单胞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0.70.75)微米(0.40.45)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极端13根鞭毛,有动力,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菌,好气,生长适温是2530,40尚能生长。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全国各地。 2.流行时间: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在捕挥、动输后,及北方地区越冬之后,此病最易暴发流行,故又称为“擦皮瘟”或“赤皮瘟”。 3.危害鱼类: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四、赤皮病,主要症状 病鱼体表鳞片松动脱落,局部出血、发炎,以腹部两侧为最明显,好似被擦伤。鳍的鳍基充血,严重的全部鳍基充血、发炎,鳍条末端腐坏,鳍梢部常烂去一段,鳍间的组织被严重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常被腐蚀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鳞片脱落处或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毒寄生。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不久即死去。,四、赤皮病,诊断 根据病鱼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诊,确诊须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并鉴定。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放养、捕挥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其他预防措施与细菌性烂鳃病相同。 2.药物治疗 (1)鱼种放养前,可用58毫克/升漂白粉浸洗鱼体2030分钟,以鱼能忍受为限。 (2)内服药常用磺胺噻唑,按每100千克鱼重,用药35克制成药饵或拌入饵焙,分6天投喂,其中第一天用药量应加倍。 (3)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用2天,或优氯净0.30.5毫克/升全池泼洒,或五倍子24毫克/升全池泼洒。,五、竖鳞病,病原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菌体短杆状,似圆形,单个生长,有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菌,厌氧培养不产气。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中,流水养鱼池中也可发生,但比较少见 2.流行时间: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有时越冬后期也有发生。 3.危害鱼类: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有时也会患此病。 4.死亡率: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甚至100%死亡,鲤鱼亲鱼死亡率也高达85%。,五、竖鳞病,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严重时呼吸困难,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身体失去平衡。病鱼局部或全部鳞片向外张开,如同松球,鳞片基部的鳞囊内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使鳞囊水肿、鳞片竖起,若用手稍压鳞片,鳞囊中的液体即会喷出来。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鳞基部、体表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皮肤、鳃、肾、肝、脾、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样持续23天后即死亡。,五、竖鳞病,诊断 根据上述症状即可初诊。通过显微镜检查后,见有大量短杆菌可以诊断。但要注意与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引起的竖鳞病区别开来。 防治方法 (1)在产卵、捕捞等操作中,应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 (2)口服磺胺二甲基嘧淀(SDM),每100千克鱼重每天用1020克,混入饲料投喂,连喂45天。 (3)口服盐酸土霉素,每100千克鱼重每天用2.55克,混入饲料中投喂,连喂37天。 (4)每20千克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100克,浸浴病鱼10分钟,每天1次,连续23天。 (5)亲鱼患病可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毫克/千克体重;轻轻压破鳞囊的水肿泡,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擦洗,再涂以碘酊,肌内注射磺胺噻唑2毫升,有明显效果。,六、细菌性肠炎,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 2.流行时间: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流行高峰。 3.危害鱼类: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加州鲈、月鳢、罗非鱼、鲤鱼也有少量发生。 4.死亡率:死亡率在50%左右,发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六、细菌性肠炎,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其乌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病情严重时,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将病鱼的头部提起,有黄色粘液和血脓从肛门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管呈红色或紫红色,肠内无食,有黄色粘液。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六、细菌性肠炎,诊断 根据症状可作初步诊断。取病鱼的肝、脾、肾、心血接种在培养基上,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确认为本病。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消毒,实行“四消”、“四定”等预防措施。 (2)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010-6的漂白粉或浓度为1010-6的呋喃唑酮浸浴1520分钟。 (3)发病季节定期投喂药饲和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 2.药物治疗 (1)消毒:优氯净全池泼洒、水体消毒灵 (2)拌饵:鱼康达、大蒜、蛇莓、呋喃唑酮、干地锦草或鲜地锦草、马齿苋草,七、打印病(腐皮病),病原体 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0.71.7)微米(0.60.7)微米,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动力,革兰氏阴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左右。 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病程较长,全国各地都有流行 2.流行时间: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 3.危害鱼类:主要危害鲢、鳙鱼 。 4.死亡率:一般在3050,高的可达6080,危害极为严重,七、打印病,主要症状 病灶部位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尤其是在肛门上方或尾柄的两侧。亲鱼病灶部位不固定。初期症状是皮肤出现红斑,有时似脓胞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直至烂穿,露出骨骼和内脏。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发红,似打上一个红色的印章,故叫“打印病”。病鱼身体瘦弱,流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衰竭死亡。,七、打印病,诊断 根据症状即可作初诊,确认须作细菌培养或用荧光抗体法。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气温较高季节,经常加注新水,并保持池水清洁,可减少此病发生。 (2)在发病季节,用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1 ppm。也可用浓度为0.410-6的强氯精全池泼洒。 2.药物治疗措施 (1)水体消毒灵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20.3浓度ppm;同时喂服鱼康达II,每千克饲料中加鱼康达II20克投喂,连喂35天。 (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12ppm。 (3)亲鱼患病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病灶,病灶处涂敷金霉素或四环素软膏。病情严重时则需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为20毫克。,八、 淡水鱼类爆发性疾病,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革兰氏阴性菌,单个或成对排列,菌体大多呈杆状,极端单鞭毛,有动力。大小为(0.53)微米(0.51.5)微米。该病原体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及细胞毒性。 流行情况 流行全国各地,危害鱼的种类有鲫鱼、白鲫、异育银鲫、鳊鱼、团头鲂、鲢鱼、鲮鱼、鳙鱼等大多数池塘养殖鱼类。在苏南及上海地区从2月底至12月初,水温1036均有流行,其中以水温持续在25以上最为严重。从2月龄的鱼种至成鱼均受危害,不仅精养池塘易发病,而且各种养殖水体中也都有发生,严重发病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达95%以上。,淡水鱼类爆发性疾病,主要症状此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额、口腔、鳃盖、眼睛、鳍基轻度充血,鱼体两侧肌肉亦轻度充血,鳃丝苍白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表各部位充血症状加剧,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解剖病鱼,可见鳃灰白,有时紫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腹腔内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脾成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管内无食物,肠内积水或有气,有的鳞片竖起。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初步诊断。 (2)镜检,病灶取样在1040倍显微镜下观察鉴定是否是嗜水气单胞菌。其要点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非常直,两端钝圆,有运动力,可基本确诊。 (3)根据病理变化可作进一步诊断。,淡水鱼类爆发性疾病,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3)疫苗(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室研制)浸泡(4)加强饲养管理,多投喂天然饲料及优质饲料,正确掌握投饲量,提倡少量投多次喂 2.治疗措施 (1)用内外结合办法,外用水体消毒灵全池遍洒 (2)药物拌饲料中投喂,连用35天。 氟哌酸、环丙杀星、恩诺杀星、氟苯尼考等 (3)治疗10天左右后,全池遍洒生石灰1次,以调水质。,白头白嘴病,白云病,白皮病,草鱼尾柄病,赤皮病,打印病,打印病,疥疮病,溃烂病,烂鳃病,烂鳃病,竖鳞病,竖鳞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肠炎,第七章 真菌性鱼病,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按无性或有性方法繁殖,营腐生式寄生生活。直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存在于土壤、空气或水中,动植物的表面和体内也能生存。寄生于鱼体并引起疾病的真菌则主要是藻状菌纲的水霉目、霜霉目和芽枝霉目的一些种类。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鱼类疾病,叫鱼类真菌病。,第一节 真菌及真菌性鱼病概述,真菌性鱼病在淡水鱼类中种类较多,如水霉和绵霉引起的肤霉病、鳃霉引起的鳃霉病等。 一、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及种类 1. 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真菌属真核微生物; 2) 真菌具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 3) 真菌性鱼病的病原主要为丝状真菌; 2. 真菌的类型: 1)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 2) 丝状真菌:如水霉、绵霉等 3) 大型真菌:如香菇等,第二节 常见真菌病,一、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为淡水鱼类常见的真菌病之一 病原体在我国淡水鱼类的体表及卵上,现已发现的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其菌丝为管形的无横隔的多核体,通过分枝的内菌丝深入遇到皮肤和肌肉以吸收营养,其外菌丝分枝较少,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一、水霉病(肤霉病),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2.流行时间:以晚冬和早春最为流行, 3.危害鱼类:对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及鱼卵和部分海水鱼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水温为20 左右时的春季,常为受伤后的继发性感染。 4.死亡率:发病青鱼和草鱼死亡率可达80%以上 ,其他鱼类稍微低一些。,一、水霉病(肤霉病),主要症状水霉营腐生生活,它在鱼体上以“伤口寄生者”出现,通常未受伤的健康鱼不易感染。水霉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可见时,菌丝不仅已在伤口侵入,而且菌丝已深入肌肤蔓延扩散,外菌丝向外生长呈棉絮状物附着在鱼体上,菌丝短的像附着小块旧棉絮,菌丝长的像粘着一个小棉球,俗称“生毛”或“白毛病”。由于水霉能分泌酵素分解鱼组织,随着水霉的生长,病鱼患处腐烂加剧,且因负担过重,使其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极度消瘦,以致鱼体失去平衡而死亡。 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来感染部位呈白毛状,因其能分泌酵素分解鱼的组织,使鱼受刺激后产生大量粘液,最后瘦弱而死。,一、水霉病(肤霉病),诊断 根据患病鱼类或鱼卵表面的“白毛“症状可诊断。 防治方法 1.预防: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合理。用以下的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鱼体消毒。 (1)1/1000的红汞浸洗140分钟。(禁用此法) (2)1/15000的孔雀石绿浸洗210分钟。(禁用此法) (3)5%的食盐水浸洗3分钟。 (4)用4/10000的小苏洒和4/10000的食盐水混合液长期浸泡。 (5)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 (6)用水霉净全池浸洗。(苦参末),2.治疗: 用水霉净全池泼洒。 用硫醚沙星全池泼洒 内服抗菌药(如磺胺类、呋喃类、抗生素等),以防细菌感染,效果更好。,二、鳃霉病,病原体鳃霉病是由鳃霉菌侵入鳃部而引起的。病原体有两种类型,目前对其生活史研究较少,尚未定种。寄生于草鱼的鳃霉菌丝比较粗直而少弯曲,通常单枝延长,分枝很少,不进入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生长;另一种寄生于鳙、鲮等鱼的鳃霉,菌丝常弯曲成网状,较细而壁厚,分枝特别多,分枝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二、鳃霉病,流行情况 1.流行地区:在我国的南方(广东、广西、湖北、浙江、江苏) 、辽宁等地流行。 2.流行时间:流行期为每年510月份,但以57月份最为严重 3.危害鱼类:主要危害草、青、鲢、鳙、鲤、鲮、银鲴有等多种养殖鱼类的幼鱼 4.死亡率:水质污浊的鱼池常呈暴发性流行,数天内可使大批鱼死亡。,二、鳃霉病,主要症状 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由于鳃霉菌在鳃上不断生长,一再延长,分枝,穿透鱼鳃的血管和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使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常出现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呈现花鳃,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使呼吸机能受到很大影响,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 诊断 用显微镜检查鳃丝,当发现鳃上有大量鳃霉寄生时,即可作出诊断。,二、鳃霉病,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冬季结合修整鱼池,清除池中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清塘;经常保持水的清洁防止水质恶化,定期全池遍洒20毫克/生石灰;施肥时,必须施用经发酵处理过的农家肥;必要时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2.治疗方法 (1)注水转塘 发现此病迅速加入清水,或将鱼迁移到水质较瘦的池塘和流动的水体中,病可停止。 (2)药物治疗 50千克芭蕉心(大蕉心或香蕉心)切碎,加食盐1.52千克,再加乐果50克拌匀,上食台投喂,每50千克鱼投上述混合饲料2.5千克,效果很好。 (3)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 (4)用水霉净全池浸洗。(苦参末),发育期(AD) :由只具2个核的丝状孢子发育成10100个核的多核球状体 发芽前期(EH):核和细胞质的量继续增加,原生质与细胞壁分离,形成伪足突起 发芽及丝状体期(IJ):细胞壁部分破裂,原生质突出成发芽状,分枝成无隔菌丝; 繁殖期(KL):细胞质分裂形成丝状体孢子,并在每个孢子外包被一层薄细胞壁,最 终丝状体破裂,释放丝状孢子进入宿主组织。,四、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原虫病),1、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黑痩、不食。体表及鳃有较多粘液。放养10天后鱼苗可形成“跑马病”。(大车轮虫体表,小车轮虫鳃) 发病规律:各年龄段各种鱼均可感染,但对鱼苗和夏花危害最大。58月为流行季节。为常见、多发病。 防治方法:彻底用生石灰清塘,合理施肥放养。车轮净、车轮速杀等泼洒。鱼用敌百虫。8ppm硫酸铜浸洗2030分钟或2食盐水+20ppm高锰酸钾浸洗2030分钟。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2、小瓜虫病 症状: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