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1页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2页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3页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4页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4.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思维点拨“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知识拓展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1)“仁”:主要内容:“仁者爱人”。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礼”:主要内容:“克己复礼”。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它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易混易错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提出“齐物”的思想。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3代表及主张代表人物主张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4.历史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易混易错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子。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主要思想(1)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主题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史料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傅乐成中国通史思考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2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主题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思想史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思考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提示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2孟子、荀子的思想史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提示提倡“仁政”学说。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史料二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思考(2)史料二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生活时代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主要观点“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 “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仁政”:省刑罚、薄赋敛“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恶论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时代阶级性(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二、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A、B、C都是D的具体表现,均排除。2(2017徐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材料体现了()A墨家的兼爱思想B儒家的大同思想C法家的富国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答案B解析墨家代表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兼爱主张没有差别的爱,与题目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各有所长,故B项正确;题目中与法家的富国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题目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符,故D项错误。3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答案B解析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故C项错误;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民本意识,故D项错误。4(2017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些格言体现了_思想()A儒家的民本B道家的无为C法家的法治D墨家的尚贤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民安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体现了道家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法家的法治是主张有所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不争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5(2018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答案B解析根据“唯治为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故D项错误。6(2017南通学业水平模拟)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A克己复礼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故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墨学说成为主流,与材料中“杂家合名法”不符,故A项错误;各学派分歧消失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杂家”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基本结束与材料中“战国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2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经济的发展D私学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故选B项。3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爱人”显然符合题意,C项正确。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5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答案B解析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7(2017宿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A法家的改革思想B道家的无为思想C儒家的民本思想D墨家的尚贤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出自商君书更法,这两句大意是: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这是很明显的战国时期法家的变革思想,故A项正确。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9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与个人修养有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指外部因素不能改变个人的意志和情操,还是与个人修养有关;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故选A。10(2017苏锡常镇二模)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答案A解析A项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11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答案C解析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浑然同为一体。因此选C项。12(2017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答案D解析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中“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是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与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中“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不符,故C项错误。1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反映了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礼乐秩序D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选D。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它们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14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A儒家、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是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是法家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15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