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环境法概述_第1页
环境管理_环境法概述_第2页
环境管理_环境法概述_第3页
环境管理_环境法概述_第4页
环境管理_环境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法,王小龙,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在通常意义上来说,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这一环境也可以叫做人类环境,简称为环境。 各国立法对环境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演绎式、枚举式和混合式三种。,环境的常见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环境要素分,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按照环境的功能分,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交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等。 4、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分,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人类: 1、一定质量的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条件; 2、是人类取得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 3、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的场所。 (二)人类对环境: 人类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或良性或恶性。,三、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环境问题: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分类,(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指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 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而使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环境破坏: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 2、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向环境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以致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长和发展的现象。 在法律上指,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或能量使其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强度超过了适用于该环境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第二节 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的定义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1、预防环境污染; 2、防止环境破坏;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保护环境是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环境状况的严峻现实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三)保护环境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一)环境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 (二)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 (三)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二)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 (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二、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章 环境哲学基础,第一节 环境哲学的概念和内容 一、环境哲学的概念 环境哲学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中心的最基本的世界观,是研究和修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学问。环境哲学首先是一门基础科学,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它探究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然后才是一门应用哲学,它指导着人们安身立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环境哲学的研究内容,(一)哲学的学科结构 第一层次是元哲学,即最高层次的哲学,它探究宇宙世界的最根本的问题并形成宇宙观和世界观。 第二层次是基础哲学,它是元哲学的理论支柱和理论基础。 第三层次是应用哲学,是最低层次的哲学。 (二)环境哲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哲学是研究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哲学问题,研究环境问题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能够为环境问题解决提供的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节 环境伦理,一、环境伦理学 (一)伦理学 伦理是人们在处理和调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原则。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的道德知识体系。 (二)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问。,二、环境伦理,(一)人类中心主义 就是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以人的利益为衡量万物的尺度和标准。 (二)动物解放权利论 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个体主义环境伦理。 (三)生物中心论 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四)生态中心论 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整体主义环境伦理。 1、大地伦理学 2、深层生态学 3、自然价值论 4、盖娅假说,第三节 环境意识,一、环境意识 (一)环境意识的概念 环境意识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总和,包括理论、思想观点、情感意志、伦理道德、政策法律、价值观念等。 (二)环境意识的构成要素 1、环境认识观;2、环境价值观;3、环境伦理观;4、环境法制观;5、环境保护行为观。,(三)环境意识的分类及多维性,1、浅层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 浅层环境意识是以人为中心;而深层环境意识不仅关注人的利益,而且关注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 2、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 3、环境意识的多维性 (1)环境意识的静态组成 (2)环境意识深度层次 (3)环境意识的人群层次 (4)环境意识的空间属性 (5)环境意识的时间属性。,二、环境意识的发展与传播,(一)环境意识的发展 (二)环境意识的传播 环境教育是把少数人的环境意识广泛传播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基本途径。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1、综合性原则; 2、道德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参与性原则; 5、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第三章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基础,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 (一)环境科学从单学科研究到分支学科体系的形成 (二)环境科学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整体化发展 环境科学的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人类中心性。,第二节 环境科学的体系,第三节 环境法沿用的环境科学概念 第四节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第五节 生态学重要规律,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一)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规律” (二)通过食物链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相生相克规律” 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三、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六、反馈调节规律,第六节 环境法沿用的生态学概念,第四章 环境经济学基础,第一节 什么是环境经济学 一、环境经济学的内涵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它的三个分支学科是污染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功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环境资源核算以及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等。 功能: (一)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二)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 (三)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特征一: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特征二: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满足以上特征之一,即可称为公共物品。,二、外部性理论,(一)外部性的定义 是指一个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产生了影响,而其并未此影响进行赔偿(假如是负的影响)或因此而获得补偿(假如为正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类型 1、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2、货币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 3、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三、产权理论,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运用这些财产去做某些事。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的着眼点在财产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除了法律明确禁止的,其他一切权利都归财产所有者。而产权的着眼点在与财产有关的某一权利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某一财产的某些法定权利有可能归非财产所有者。 在环境问题上,产权的完全明确是做不到的。理由是:第一,究竟在哪些问题上需要明确产权;第二,人们是否愿意明确产权。,四、经济效率理论,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对整个社会而言,经济效率涉及在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以便实现社会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障碍:信息不对称;垄断;行业壁垒。,五、物质平衡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资源和废物的循环。,第三节 环境资源的经济评价,一、环境资源经济评价的含义 是指有关人员为了特定目的,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对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损害和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的过程。 环境资源是一种资产,它会影响到人类福利水平以及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二、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环境资源的价值被称为总经济价值,它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其二,非使用价值或内在价值。而其中的使用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它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自己将来的使用价值、自己后代的使用价值以及其他人将来的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们所认可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第四节 环境经济政策,一、环境经济政策的内涵与特点 (一)环境经济政策的内涵 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标准、必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 (二)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二、环境经济政策的设计原则,三、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标准 (一)环境效果原则 (二)经济效率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管理的可行性 (五)可接受性原则,四、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一)环境收费 是与污染有关的活动为其所产生的污染所支付的价格。它具体包括: 1、排污收费; 2、使用者收费; 3、产品收费; 4、管理收费。,(二)环境税收,环境税或污染税是以环境特征为依据所开征的一个税种,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为征税对象。它具体包括: 1、硫税; 2、臭氧耗损物质税; 3、碳税; 4、燃料税; 5、污染产品税。,(三)价格政策,资源的定价应为全成本定价,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资源生产成本; 2、资源消耗成本; 3、环境污染成本。,(四)排污交易,(五)押金制度 (六)补贴政策 (七)环境金融政策 (八)环境证券 (九)环境基金 (十)环境责任保险 (十一)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第五章 环境法概述,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环境法的特征,1、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2、环境法是社会法。 3、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 4、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一、环境法的目的 环境法的目的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或认可环境法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现的结果。 (一)发达国家有关环境法的立法实践 (二)我国有关环境法目的的立法实践,二、环境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指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 (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 1、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 2、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 3、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 4、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 5、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1、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 2、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 3、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 4、环境法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准则 5、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第三节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律关系,一、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是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一)基于国家环境行政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二)平等主体之间基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三)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四)基于国家环境权益保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二、环境法律关系,第一,环境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与环境有关的意志关系。 第二,环境法律关系是环境法律规范对具体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 第三,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法律关系。 第四,环境法律关系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第五,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均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三、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1、国家 2、国家机关 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 4、自然人 (二)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 2、行为。,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和渊源,一、环境法的体系和渊源比较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基本法模式 (二)以英国为代表的整合化模式 (三)以法国为代表的复合法模式 (四)以日本为代表的法典化模式,二、我国环境法的体系和渊源,(一)宪法性规定 (二)综合性环境基本法 (三)环境保护单行法 (四)环境标准 (五)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六)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法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我国环境法有五项基本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原则 四、环境责任原则 1、污染者付费;2、利用者补偿;3、开发者保护;4、破坏者恢复。 五、公众参与原则 1、环境知情权;2、环境决策参与权;3、环境监督权;4、司法救济权,第六章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也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环境质量评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它由美国学者柯德威尔教授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1969年美国制定环境政策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进行了规定。我国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1)规划环评,即关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它的对象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综合性规划;第二类是专项规划。 (2)建设项目环评。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综合性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 (4)环境影响评价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1、评价形式筛选 第一类: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二类: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三类: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 2、评价报告编写和审批。 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 1、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 2、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 3、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 4、此外还有刑事责任。,二、“三同时”制度,(一)概念 是指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二)适用范围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2、技术改造项目; 3、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 4、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三)三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求,(四)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后果,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一、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概述 是指环保行政机关对从事可能造成环境不良影响活动的开发、建设或者经营者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者确认该申请方从事该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我国环境行政许可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防止环境污染的行政许可; 第二类:防止环境破坏的行政许可; 第三类:针对整体环境保护的行政许可。,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一)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行政许可设定应遵循的原则。 (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 行政许可法第12条。 (三)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 三、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1、具有环境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环境管理职能的组织。 3、受委托的其他机关。,四、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一)申请与受理 (二)审查与决定 (三)听证 (四)监督检查与处理 五、环境行政处理的法律责任,第三节 环境标准与限期治理制度,一、环境标准概述 (一)我国环境标准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环境标准分类 1、依据职权范围 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2、依据内容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国家环境基础标准等。 地方环境标准包括:上述前两类。,3、依据是否具有强制性,4、依据标准的法域属性。 二、ISO14000,三、限期治理制度,(一)概念和意义 是指国家法定机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 (二)限期治理的目标和对象 目标:对于具体的污染源,达到排放标准;对于行业污染,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标排放;对于区域环境污染,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 对象:第一类,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第二类,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一、清洁生产 (一)概述 1、概念 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2、主要内容 (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经济效益最大化 (3)环境危害最小化。,(二)国外的清洁生产立法,(三)我国的清洁生产立法 2003年1月1日,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 (四)我国清洁生产的主要法律规定 1、立法宗旨 2、调整范围(全部生产和服务领域) 3、基本措施和管理体制 4、推行责任。,5、实施要求及相关法律责任,实施要求分为三类: 指导性要求;自愿性要求;强制性要求。 6、激励机制 (1)奖励制度 (2)资金支持 (3)税收优惠,二、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它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要求经济运行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 e d u c e ) 2、再利用(r e u s e ) 3、再循环(r e c y c l e ),(三)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首先,清洁生产主要着眼于生产服务领域,而循环经济则囊括整个经济活动,更有利于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其次,清洁生产强调生产技术的生态化,更为具体;而循环经济的内涵是生态经济。 最后,两者的实施条件不同。,(四)国外的循环经济立法,就立法模式来讲,当前发达国家规范循环经济大体有两种立法模式: 一种是污染预防型,如美国、加拿大,他们将清洁生产纳入预防污染的框架,属于环境法律体系。 另一种是经济循环型。他的先驱者是德国。 (五)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情况 2009年1月1日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五节 排污收费制度,一、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其意义在于: 首先,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有利于促使排污者进行技术改造,开展综合利用,促进了对污染源的治理。 最后,为治理污染开辟了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 我国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即规定了此制度。现行依据是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二、排污费的征收,(一)征收对象 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二)征收范围和标准 范围包括污水、废气、超标噪声、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五类,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程度、排放的浓度和数量等标准进行分类,收费标准逐项提高。,(三)计算方法,同一排污口排放两种以上污染物的,只按收费最高的一种计算收费。 (四)加收、减收、免收和缓收 加收:是指在一般法定额度之上多收排污费,具有惩罚性质。 减收或免收:是指在一般法定额度以下少收或免于征收排污费。 缓收:是指排污者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排污费的,经发出缴费通知单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决定缓期缴纳排污费。 (五)征收程序,三、排污费的管理和使用,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1、重点污染源防治; 2、区域性污染防治; 3、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四、排污费征收公告和稽查,五、违反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后果 (一)针对排污费使用者 (二)针对排污者 (三)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第六节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一、概念和意义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又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或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紧急情况的报告及处理制度。是指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事件,使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向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公众通报,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法律制度。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是指因事故或意外事件等因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危害或威胁的紧急情况。 意义:1、对政府;2、对公众,二、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的内容,(一)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一级);重大环境事件(二级);较大环境事件(三级);一般环境事件(四级)。 (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三)预警及措施,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者解除。 (四)报告时限和方式 1、报告时限 2、报告方式: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第七章 环境法治(略,参考立法法和诉讼法),第八章 环境侵权与环境民事责任,第一节 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 是指污染或者破坏环境,从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和环境享受等民事权益的行为。 二、环境侵权的特征 1、主体方面; 2、客体方面; 3、内容方面。,第二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与演变。,第三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环境损害的事实 1、财产损害; 2、人身损害; 3、环境享受损害。 (二)因果关系。 二、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 (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二)受害人的过错; (三)第三人的过错; (四)战争行为。,第四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排除危害; (二)赔偿损失; 1、直接损失。 2、间接损失。 二、共同侵权 共同环境侵权是指两个以上民事主体的排污行为共同致人损害或共同引起致人损害的危险发生,又可称为复合污染或复合公害。,第五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一、自行协商; 二、调解; 三、仲裁; 四、诉讼。,第九章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略,见刑法。,第三编 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十章 概述,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一、环境污染的概念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向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使得环境化学、物理、生物等性质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或者危害了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公害:指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种社会性危害。 二、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环境要素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三、环境污染的特征,1、原因的人为性; 2、途径的介入性; 3、机制的变异性; 4、后果的致害性; 5、系统的破坏性。,第二节 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主要法律制度,一、我国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二、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制度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1、适用对象 2、适用范围。 3、申报要求。 (二)现场检查制度 1、执法者。 2、相对人。 3、执法规范。,(三)污染事故报告制度,1、定义。 2、事故单位。 3、主管部门。 (四)严重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定义。 2、要求。 3、决定权。,(五)防止污染转嫁制度,1、定义。 2、构成要件。 3、形式。 4、规范。 (六)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提倡先进设备、技术制度 1、意义。 2、淘汰要求。 3、提倡要求。,第十一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 一、大气和大气污染的概念 (一)大气 大气即空气,是指覆盖地球表面的,由多种气体成分组成的自然混合体,其主要成分包括氮、氧、氩、氖、氦、氪、氙以及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 (二)大气污染 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受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现象。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从产生来源来看,主要有三种:1、生活污染源;2、工业污染源;3、交通污染源。,二、大气污染的危害,(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 (五)大气污染对天气、气候自然生态的影响 三、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立法状况,第二节 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一、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职责 1、统一规划管理。 2、依靠科学技术。 3、综合手段调整。 4、重视植树绿化。 二、防治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体制 三、排污单位防治大气污染的义务 四、关于奖励的规定 五、防治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制度,六、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1、燃煤污染的一般防治 (1)锅炉产品必须符合标准才能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2)发展集中供热。 (3)改进城市燃料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2、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的特殊防治 (1)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2)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限制高硫份和高灰份煤炭开采。 (3)对新建企业排放实行严格控制。,七、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1、严格限制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的排放 2、防止可燃性气体污染大气 3、配备脱硫装置 4、防止放射性物质污染大气 5、防治饮食服务业排放油烟污染 6、防治机动车船污染 7、防治恶臭气体和有毒有害烟尘污染,第十二章 水污染防治法,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一、水污染的概念 水环境污染简称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水污染所指的水体,包括所有的江河、运河、湖泊、渠道、水库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水污染的特点:1、影响范围大、涉及地区广、解除污染的对象普遍;2、作用时间长,接触者长时间遭受水污染的危害;3、污染物种类繁多,危害潜伏期长;4、造成的疾病不易治疗;5、治理困难。,二、水污染的类型,(一)病原体污染 (二)悬浮物及沉积物污染 (三)需氧物质污染 (四)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五)石油污染 (六)酸、碱、盐污染 (七)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八)放射性污染 (九)热污染,三、水污染的危害,(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对渔业的危害 (三)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四、我国水污染现状,第二节 防治水污染立法概述,一、国外水污染防治立法历史发展概述 第一阶段:即19世纪末以前,是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开始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水污染防治立法逐步深入的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大发展时期。,二、国外防治水污染法律制度概述,(一)美国 1、清洁水法 2、安全饮用水法 3、海洋倾倒法 (二)德国水质管理法 (三)法国水基本法 (四)荷兰地表水污染防治法与地下水法 (五)意大利 (六)波兰水资源法,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法律规定,一、基本原则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政府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政府监管制度,一、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二、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四、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一)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向已有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三)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五、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一)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总量控制制度 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三)排污许可 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四)排污收费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应当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五)排放监测 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六、水污染防治措施,(一)一般规定 (二)工业水污染防治 (三)城镇水污染防治 (四)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五)船舶水污染防治,七、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跨市、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划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八、水污染事故处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第十三章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节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海洋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一、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对海水水质的危害。 (二)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 (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 (一)污染源广 (二)扩散迁移范围大 (三)污染物质难以排出、污染持续性强,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一、工业发达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最早行动 1899年美国河流和港口法。 二、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972年之前) (二)迅速发展阶段(1972年-1982年) 1972:人类环境会议;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三)国际海洋环境法体系建立时期(1982-1992) (四)进一步完善时期(1992年以来),三、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发展历程,四、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一)空间效力范围不限于国家管辖海域 (二)区域性国际条约大量存在 (三)力求平衡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自由航行的关系,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一、关于立法目的 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适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三、关于环境管理的规定,(一)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分工 (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1、海洋环境标准制度 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标准;海洋生物体残毒标准。 2、排污和倾倒收费制度 3、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4、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 5、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信息管理制度 6、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制度。,四、关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规定,(一)政府对生态保护和整治的责任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 (三)对引进、开发活动的限制性规定 (四)防止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五、关于防治陆源污染物的规定,(一)达标排放制度 (二)排污口管理制度 (三)排污申报制度 (四)特殊污染物禁排制度,六、关于防治海岸工程污染的规定,海岸工程是指人们在海岸带上建设的各种工程,包括港口码头工程、入海河口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潮汐发电工程,以及其他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工程。 (一)建设海岸工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二)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水产资源 (三)对某些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禁止,七、关于防治海洋工程污染的规定,海洋工程是指在海岸线以下的施工工程,如开发海底隧道、铺设海底电缆、建设人工岛屿、在海岸线以下进行的围海工程等,它不包括海岸工程。 (一)建设海洋工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二)对特殊污染物质和污染行为的专门规定 (三)海洋工程建设废弃物排放的规定 (四)防止海上作业油类污染的规定,八、关于防治倾废污染的规定,(一)倾倒许可证制度 (二)废弃物分类管理制度 (三)海洋倾倒区制度 (四)依法倾倒,倾倒者对不利后果负责的制度,九、关于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污染的规定,(一)禁止排放污染物的规定 (二)关于防污设备的规定 (三)船舶防污能力资格证书制度 (四)船舶申报、评估和核准制度 (五)海上污染报告制度 (六)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和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十、关于防止拆船污染的规定,(一)拆船厂合理选址 (二)配备防污设施 (三)健全规章,加强监管 (四)拆解作业应遵循有利于防止污染的程序,第十四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一节 环境噪声污染问题 一、环境噪声的概念 噪声是来源于固体、液体或气体的振动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声音。 按噪声污染来源的种类,可分为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四大类,它们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噪声。 噪声值用分贝来衡量。,二、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及危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特点是: 1、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公害; 2、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 3、噪声污染是一种局部性和多发性公害; 4、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 5、噪声污染是一种危害性不易评估的公害。,第二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一、国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简介 二、中国立法简介 1997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声环境质量标准。,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二、各级人民政府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职责 1、纳入环保规划; 2、建设规划要考虑; 3、鼓励和支持; 4、奖励。 三、声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四、关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法律规定,(一)环境影响报告和“三同时”制度 (二)落后设备淘汰制度 (三)偶发性强烈噪声排放的申请和公告制度 (四)环境噪声监测制度,五、关于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一)对噪声排放的要求 (二)环境噪声排放申报登记制度 (三)规定工业设备的噪声限值,六、关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一)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的,应当达标; (二)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