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公式_哈尔福德_麦金德对_心脏地带_理论的三次论证.docx_第1页
不变的公式_哈尔福德_麦金德对_心脏地带_理论的三次论证.docx_第2页
不变的公式_哈尔福德_麦金德对_心脏地带_理论的三次论证.docx_第3页
不变的公式_哈尔福德_麦金德对_心脏地带_理论的三次论证.docx_第4页
不变的公式_哈尔福德_麦金德对_心脏地带_理论的三次论证.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变的公式?哈尔福德麦金德对“心脏地带”理论的三次论证刘从德, 吴晓波(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 在全部地缘政治学理论中, 最让人回味的莫过于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 他试图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的历史考究和思考, 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历史中某些地理 因素的公式”, 为此, 他分别于 1904 年、1919 年和 1943 年对“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三次经典 论证。 在“陆权”对抗“海权”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他所论证的公式无疑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关键词: 哈尔福德麦金德; 公式; 心脏地带; 陆权; 海权文章编号: 100022456 (2001) 0520052205中图分类号: D 0文献标识码: A一、理论提出的背景 海权让位于陆权的权力事实19 世纪末马汉在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方 面的论述是海权学派最经典的思想, 然而就在他生活的最后 20 年中, 海权之外权力因素中工业的 迅速发展和陆地机械运输革命的产生, 使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 这个权力转移的事实被英国地理学 家 哈 尔 福 德 麦 金 德 (H a lfa rd M ack in de r,1861 - 1947) 注意到了, 并最早对其进行了阐述。 麦金德首先倡导的是陆权海权两者的关系, 他在 1887 年皇家地理学会所宣读的地理论文中写道: “现 代 的 征 服 者 包 括 两 类: 陆 狼 (L an d2W o lf) 和海狼(Sea2W o lf)。”以后他主要的地缘 政治观点都是基于此而产生的。事实上, 麦金德主要是基于对“海权论”的某些批判 (而并非否定) 来 阐述他的“陆权论”的。 归结起来, 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 如果没有领土根基, 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历史上, 海上力量由于基地被 陆上力量所控制而不断被征服。 麦金德学说的核 心就在于陆上力量控制海洋较之海上力量控制陆地要容易得多。 只有富饶而安全的生产基地才是 根本, 生产基地不仅是船只装备, 而且也是与航海相关的一切陆地服务的支柱, 对海洋的控制只能基于强大的陆地资源。同样, 没有强大的生产基地 作依托, 海上力量很快便会被陆上力量所征服。第二, 欧洲依靠海上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在哥伦布以后的时 代,“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与封闭的政治制度打交 道, 而且这将仍然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每一 种社会力量的爆发, 不会在周围的某个不为人知的空间和野蛮的混乱中消失, 而是在地球遥远的 一边引起强烈的反响, 其后果是世界上政治和经济有机体中的薄弱部分, 将被震得粉碎”1(p 44- 45)。第三, 世界边界的封闭导致了新的地理视野。旧世界的主要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可以被看成 是 一个战略单位 世界岛 (W o r ld Islan d )。 除 开覆盖全球 912 的海洋, 剩下的是大陆 世界 岛。另外还有许多小岛, 南北美洲是其中极具作用 的两个, 它们覆盖全球所剩的 112。第四, 由于陆地通讯革命的发生, 旧世界之 “世界岛”第一次被统一为一个战略单位。 铁路的 作用在公路机械运输和飞机空中运输的发展下进 一步证实。同时, 人口的激剧增加也成为陆权与海 权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第五, 世界岛的核心是由主要大河流域所形成的广阔的低地, 这些大河向北流入北冰洋, 向南 注入内陆咸海。 这一地区包括亚洲的一半和欧洲的 14, 麦金德称之为“枢纽地区”或“心脏地带”,通过海洋是不可到达这里的。第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上力量的胜利只收稿日期: 2001203213基金项目: 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人司 2000 11 号)作者简介: 刘从德 (1964) , 男, 湖北钟祥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吴晓波 (1980) , 女, 湖北枝江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98 级本科生。52是偶然的事件, 它的真正教训是: 敲响了陆权拥有反对海权的不断增长的战略机遇的警钟。 因为战 争的政治战略在欧洲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它给人一种错觉。正是在第一次全面战争中, 占优 势的力量并未被大西洋一侧的海上力量联合的压 力 和 大 陆 河 流 陆 权 的 联 合 压 力 所 击 溃 ( 两 线 作 战)。 尽管如此, 假使德军开拓了其自身的海军装 备, 使陆权与海权在最大限度上予以结合, 海上力量获得胜利的历史恐怕会被另一种结果所取代。 第七, 必须确立关于心脏地带的一个最终地 理观点。麦金德在不断变化的历史中, 认清了一个 事实 海权正逐步让位于陆权。而这正是其“陆 权论”的理论前提, 同时, 他的基本观点在其对“心脏地带”的三次论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对“心脏地带”的三次论证 对历史进 程的规律性总结麦金德最主要的地缘政治言论是从历史的 地理枢纽(1904 年) 一文开始的。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 成为“第 一 个 以 全 球 战 略 观 点 来 分 析 世 界 政 治 力 量 的 人”1 (p 1)。 不过, 当时他“只是作为一个描述术语 而不是专门术语偶然提到的, 代替使用的是枢纽 地区和枢纽国家的表述”2 (p 596)。此后, 麦金德又对他提出的这一概念及理论进行了论证。15 年 后, 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1919 年, 在“心脏地 带 ”俄国发生了巨大社会变革。 于是, 麦金德将1904 年的论文扩展为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正式阐述了其心脏地带理论。 1943 年, 麦金德应 美国外交季刊之约, 撰写了一篇题为全世界与赢得和平的文章, 于同年 7 月发表在外交季刊上。在此文中, 麦金德对他一生中所提出的足以影 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某些重 要修正, 形成了其第三次论证。( 1) 第一次论证。 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 纽中谈到, 世界上有一块北部为冰雪覆盖, 其他 三面为水域包围的连续陆地, 它最适合骑马和骑 骆驼的民族的机动性, 这块地带就是“心脏地带”。 在它之外, 是巨大的“内新月形地区”, 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再向外是“外新月形 地区”, 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 日本, 围绕“心脏地带”的巨大新月形地区, 由海路 可以到达, 被称之为边缘地区。“海洋上的机动性, 是大陆心脏地带的马和骆驼的机动性的天然敌手”1 (p 57)。因此, 麦金德通过对欧亚大陆争霸史分 析后指出, 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而言, 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结果, 欧洲之所以实现它的文明, 正是源于外来野蛮人的压力。因而 欧洲的历史应被看作是隶属于亚洲的历史。 在历史上, 由于上述两种机动力量的不断冲突, 其结果 是出现了河流阶段的文明, 如长江流域的中国文 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巴比 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哥伦布时代”的到来, 使航海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把欧洲和亚洲的关系颠倒了过来, 而 且还使欧洲在向海外扩张中“创造了许多的新欧 洲”。 与此同时, 麦金德着重强调指出的是:“陆上 强国依然存在, 而且最近的一些事件再次增加了 它的重要性。”1 (p 58) 尽管一个世纪以前, 蒸汽机和苏伊士运河的出现, 大大增强了海上强国相对于 陆上强国的机动性, 但是, 横穿大陆的铁路在现在 则完全改变了陆上强国的状况, 而且“铁路在任何 地方都没有像在闭塞的欧亚心脏地带, 像在没有 木材或不能得到石块修筑公路的广大地区内所发挥的这种效果。”1 (p 59) 借助于从维尔巴伦到符拉 迪沃斯托克长达 6000 英里的铁路, 俄国证明其是 机动的陆上强国, 即使从商业利益而言, 陆上贸易 的利润也将大大高于海上贸易。麦金德用了两个反问句阐明了他要得出的结论:“当我们考虑对这个广阔的历史潮流所作的迅 速回顾时, 不是觉得明显地存在着某种地理关系 的持续性? 欧亚大陆上那一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 达、但在古代却任凭骑马牧民纵横驰骋, 而今天又 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 不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 区域吗? ”1 (p 60) 俄国人控制这一地区的地位已取 代了草原人的向外出击, 取代了原由俄国掌握的 在欧洲的中心战略地位,“它能向各方面出击, 也 能受到来自各方攻击”。俄国所拥有的空间十分辽 阔, 它的经济实力必将迅速增长, 其“现代铁路机 动性的充分发挥,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2) 第二次论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麦金德 根据欧洲局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俄国所 出现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重新审查了他在 1904 年 论文中所提出的理论, 并将之扩充为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 正式提出了“心脏地带”理论。 这可 谓他对心脏地带理论的再次论证。麦金德一开始便以“人力”(m an 2pow e r) 这一 概念来阐述他的观点。他指出, 人力不仅仅是指作战能力, 还包括经济发展的焦点 生产力以及 文明发展之根基的社会组织, 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量”。 在它所包含的因素中,“生产力是一个比53积累的财富重要得多的现实因素”3(p 19) , 生产力这样一片连接不断的平原地区的地理事实以及潜在的巨大经济实力。特别是“心脏地带”内的“俄罗 斯、布兰登堡 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三处合一的 广大人力基地, 是历史上骑马的人所没有过的”。铁路、汽车和飞机为陆上强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 对付海上强国的战略机会。因此, 国际联盟单凭一 纸 空文 ( 即使是成文法律) 也并不足以保证这个 “心脏地带”将来不再成为世界战争的中心, 而应 趁国际格局转换之际, 立足于地理和经济的现实, 采取实际步骤防止这一地区落入单一势力之手。 第三, 欧洲的争霸史说明, 欧洲实际上分为东欧和西欧, 它们是对立的。麦金德经由德国所划分 的“心脏地带”和沿海地区的那条线, 亦即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历史疆界线。19 世纪俄英争雄的战略格局实际上反映了东西欧的争吵。 俄国的陆基力 量虽未发展到威胁阿拉伯的程度, 却也借助“心脏 地带”人力基础, 将扩张的势头延伸到了东印度的 门前, 此时的海上英国则将它对抗大陆强国的力量分布于“心脏地带”34 强的边缘上。 从欧洲帝 国间相互争霸的格局中, 麦金德得出了这样的结 论:“世界岛和心脏地带, 对于海上强国和陆 上强国, 是终极的地理现实; 东欧基本上是心脏地带的一部分”4 (p 179)。 当然, 除此之外“人力 的经济现实”也至关重要, 俄国是“心脏地带”具有真正可怕的人力的首要居住者; 同时, 德国也在其皇帝的统治下采用了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来积蓄 人力, 试图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基于上述分析, 麦金德认为, 集中力量, 想出一个重新安排东欧和“心脏地带”事务的稳妥办法 是当务之急。 而且想要解决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问题,“必须做得彻底”。如果把东欧和西欧一样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国家, 不仅削弱了日耳曼 人的世界地位, 同时也为国际联盟创造了条件。( 3) 第三次论证。 1943 年, 麦金德在全世界 与赢得和平一文中, 对其“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 某些重要修正, 形成其对心脏地带理论的第三次 论证。他认为那时的“心脏地带”战略概念要比 20的发展导致社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 经历一战之后, 生产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 整个社会机器需 要重新建构, 从历史的事实来看, 要想在这种环境中“建立一个崭新的纪律核心”, 唯有依靠武力, 这是克服理想主义最有效的途径, 因为使用武力的 组织者们必然是现实主义者。 国际社会及国际组 织的组织者们头等重要的目标就是: 立足与现实的考虑, 防止人力集中于一个有才能的残暴的组 织者之手, 尤其要防止集中于拥有铁路、汽车、飞 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具有战略优势的“心脏地带” 之手, 否则, 一种真正的威胁便形成了。为此, 麦金 德从地理的和经济的现实充分论证了这一点。首先, 海洋是一个整体, 这是地理的第一个现 实。从古至今的海上强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拥有 物产丰富、安全的本土基地。 这是最主要的, 其他 因素只是这一条件的辅助设施。 这一点在英国海 上霸权中充分显现出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似乎符合了马汉谈论过的旧主题: 由于海洋的 一体性, 海上强国在与陆上强国所进行的倾注全 力的决斗中, 包围了陆上强国并取得了胜利。麦金 德则认为,“如果是德国对外征服得胜, 那它就会 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广阔的基地上, 实际上在无可再广阔的基地上建立它的海上力量。 现在,欧、亚、非三洲合一的大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称之为世界岛4(p 81)。质上是个岛我们刚刚结束的那场战争“是岛国与大陆国间的一场战争”, 尽管最后是岛国取得了胜利, 但是,“世界 岛”上的交通和蕴藏的丰富资源让我们不得不撇开德国舰队在福思河口投降这件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而冷静下来思考长远问题: 如果在将来某个 时期, 整个“大大陆”(G rea t Co n t in en t) 或整个“世 界岛”或它们中的一部分统一于一个单一势力之 手, 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显而易见, 这一势力不 仅是陆上强国, 而且也将建成一支无敌的海上力 量。从战略上来讲, 这种情况必然是对自由世界最 重大的威胁。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当 前的解决办法中“不留空隙”, 并在新的政治制度 中设法加以制止。其次, 大陆的地理现实是在“世界岛”上存在 两个“心脏地带”“北心脏地带”和“南心脏地 带 ”, 两者都是“以航海为业的人无法到达的”, 其共同的自然特点是广阔的草地和森林带。 麦金 德自己也承认“它的边界没有很清楚地划定”, 然 而他也同时认为明确的边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54年或 40 年以前更确凿、更有用2(p 60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欧洲局势出现了两种前景: 要么德国法西斯征服包括苏联在内的整 个欧洲; 要么苏联及其盟国成为反法西斯的胜利麦金德将“世界岛”分为六个自然区域: 欧洲沿海地区、撒哈拉、阿拉伯、沿海季风地区、北心脏地带、南心脏地带。者。 这两者对于麦金德的公式来说并没有截然相反的意义。麦金德始终认为, 他所找到的公式在很 大程度上是从地理的因素而不是人文的因素来进行预测推断的, 因而更趋于稳定不变, 它“既可以 用于过去的历史, 又可用于当前政策”,“任何可能 的社会变革, 似乎都不会改变它和它的生存的巨 大的地理界限之间的基本关系”。各个时代的社会 运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相同的自然特征进行的。麦金德 1943 年再论其“心脏地带”理论的主 要目的是“拟定心脏地带战略概念对于即将到 来的世界秩序的价值”。为了分析“心脏地带”的战 略价值, 麦金德用了一种最简单和可能最有效的 方法, 即将苏联与法国相比。 他在“谈及苏联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法国的历史背景则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认为, 苏联不断再现法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特征, 只不过其规模更大。 苏联可借助其广袤的“心脏地带”平原进行纵深的 防御和战略撤退。纵观历史, 俄国军队就曾在这一自然堡垒中成功地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所以, “心脏地带”西边敞开的通道的垂直宽度实际就变 成了一种优势, 因为“它为迫使敌人进行过宽的人学者因此而认为“它奠定了美国战后的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石”5 (p 193)。尽管“冷战”政策的理论奠基 人乔治凯南否认其理论与麦金德 1943 年的结论或以前的推断有任何联系, 但战后美国的政策 已充分证明了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都自觉或 不 自 觉 地 受 到 了 麦 金 德 理 论 或 及 其 变 种 的启迪。三、不变的公式? 抽象的逻辑与现实麦金德一生从事教育和研究事业的最重要的 目标之一, 就是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 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 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 而这个公式应当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实用价值。首先, 麦金德基于俄国的自然地理来寻找他 的公式, 并且是通过俄国东西走向的两大森林带 和草原带以及南北流向的河流这一特征而找到他 所要确立的公式的关键的。他在 1904 年所确立的 公式可表述为: 谁控制了“枢纽地区”, 谁就将成为 世界帝国。“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的扩张, 使 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 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 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 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 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 这种情况就可能 发生”1 (p 61- 62)。从中可以看出, 麦金德并不是借助 对 马汉的“海权”理论的否定来论证自己的公式 的, 只不过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统治者和英国 人还沉湎于海权时, 他看到了“枢纽地区”权力对于世界权力分配的重要性, 主张利用欧亚大陆的 丰富自然资源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舰队。 只要攫 取了“枢纽地区”的陆权, 进而就有可能成为世界 帝国。从某种意义上说, 麦金德把地缘战略理论从 “海权论”发展到了“陆权+ 海权论”。正 是基于上述公式, 麦金德进行了两个“假 设”或“推断”: 一是“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 那么 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 二是“假如中国被日本组 织起来, 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其领土, 那时就会 因他们在广大的大陆资源之外又占据了控制海洋 的地位 这种双重优势是俄国人还没有得到过的, 那 么 他 们 必 将 成 为 威 胁 世 界 自 由 的 黄 祸”1 (p 63)。从这种推论证明了他的这样一个结论: “某一新的力量代替俄国对这片内陆地区的控制, 将不会降低这一枢纽位置的意义。”在 1919 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 麦金 德正式提出了“心脏地带”的理论, 并对 1904 年的 公式进行了扩充。 他用了这样一个公式表述了他 对“心脏地带”理论的重论:55力部署从而为击败敌人提供了机会”2(p 603)。 同时,“心脏地带”平原向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由“不可到达”的北极海岸、叶尼塞河背后的“勒拿地 带”荒野和从阿尔泰到兴都库什的山脉构成,“这 三大屏障具有比围绕法国的海岸和山脉更宽广、 更有效和更优越的防御价值”2 (p 600)。尽管北极海 岸再也不是“不可到达”的了, 借助强大的破冰船和飞机在前面侦察通过浮冰的航道, 商船已将贸 易扩展到了奥比和叶尼塞河, 乃至于勒拿河; 同 时, 现代战争手段的更新及战争空间的延伸也使 他所言的天然屏障黯然失色。 但面对苏联的陆基 空防力量, 想要穿过极圈广阔的冰地、西伯利亚北部的寒泽及塔尔加森林从而进行一种敌对的入侵 几乎是不可能的。 梦想一个世界空中强国将征服 “海权”和“陆权”也毫无根据, 空战的发展仅仅是 显示了进攻和防御优势的微小转换, 不可能偏离 战争史的规律。 因此,“如果苏联在这次战争中以德国的战胜者出现, 它必然会被列为地球最大的 陆上强国。 而且它还将是处于战略上最强防御地 位的强国。心脏地带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堡垒, 在 历 史 上 它 是 第 一 次 布 置 足 够 数 量 和 质 量 的 驻军。”2 (p 601) 多数学者认为, 这是麦金德 1943 年论 文中最重要的结论, 也是对“心脏地带”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修正。有些研究战后美、苏“冷战”史的谁统治了东欧, 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 谁就能主宰世界岛;先, 美、英、法之间必须有效和长久地合作, 即建立大西洋联盟, 这是相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是为了空间上的纵深防御, 另一方面是作 为“海权”平衡“陆权”的保障。 美、英、法等国要抗衡“心脏地带”, 必须具有双重权力, 而且这种大国合作应当是建立世界均势的根本。其次, 上述三方 只能和第四个征服者苏联保证共同合作, 才能确保战争恶魔不再抬头, 这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 的合作。 只有如此, 才能建立起双重权力堤坝。尽管麦金德用了过于简单化的论点试图去说 明复杂的历史事态的进程, 他所发明的公式选择了少数地理位置的事实和一些历史大事作为依 据, 而忽略了细节, 但是, 以此为前提的推论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麦金德的理 论引起了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极大注意。 毫无疑问, 它们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石的奠定在很大程度 上是受到了麦金德理论的启迪。“那些执行政策的(p 62)。谁统治了世界岛, 谁就能主宰全世界4可以看出, 这一公式实际上也包含着麦金德对那次战争侥幸者的警告,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 想出一个重新安排东欧和“心脏地带”事务的稳妥办法。 因此主张把东欧和西欧一样分成若干独立的国家,“把东欧分成三个而不是两个国家系统。 极有必要在德国和俄国之间有一层独立的国家”,如果仅仅依靠俄国的力量来对付德国,“某种方式 的专制统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麦金德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摇摆性:一方面, 他极力主张将德、俄隔开, 防止他们结盟,其中特别要预防来自德国的威胁; 另一方面, 随着 俄国国内战争的发展, 他转而对发生了重大社会变革的苏俄产生了更大的恐惧。此后, 他不仅在理 论上为各国统治者出谋划策, 而且还亲自行动, 为在东欧实施“防疫线”计划游说各国和地区。 麦金德在 1943 年第三次论证时充分考虑到了“全球的完整性和平衡”, 试图从更大规模的地 理因素来论证他的公式。 他认为恢复世界秩序首先应关注的就是密苏里和叶尼塞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是“芝加哥 纽约和伦敦 莫斯科之间 商业航行主干线的支点, 它们全部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它”, 麦金德得意洋洋自认为已找到了阿基米 德试图要找到的撬动整个世界的支点。基于对公式的修正, 麦金德对人类赢得和平 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任何试图破坏和平的力量必须受控于两道强有力的权力堤坝之手 “位于东边心脏地带的陆权和西边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权”。 世界和平的前景在于, 让破坏和平 的国家或集团永远确信它们所发动的任何一场战争, 都将面临两条“不可动摇”的战线。 实际上, 这 就是“遏制”的思想, 并来自于他更多地从地理的因素出发来制定的“一个能适应任何政治平衡的 地理公式”。因此, 他主张两种层次的国际合作。首人也熟知他的学说”5(p 193)。时至今日, 随着科技的进步, 出现了“空权”、“天权”这些更为时髦的地缘政治学名词。 麦金德 的理论似乎也正在为人们所淡忘, 但世界的地理现 实依旧:“陆权”对抗“海权”、“心脏地带”对抗“边缘地带”、“中心”对抗“边缘”、个人主义的西方 哲学对抗集体主义的东方学说。 参 考 文 献 1 英 哈尔福德J 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 M .林尔蔚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J. M ack inde r. T h e R o und W o r ld and th e W inn ing2o f th e P eace J . Fo re ign A ffa ire s,1943, (7).3 英 哈 尔 福 德 J 麦 金 德.民 主 的 理 想 与 现 实M . 武原译. 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