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导论试卷部分答案.doc_第1页
地球科学导论试卷部分答案.doc_第2页
地球科学导论试卷部分答案.doc_第3页
地球科学导论试卷部分答案.doc_第4页
地球科学导论试卷部分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1 从垂直银河系平面方向看,银盘是由核球伸出的 旋臂组成的旋涡结构。2 银河系是星系的典型代表,由 颗恒星和 组成。3 太阳与银河系四个旋臂并不同步并行,大体每隔 百万年就穿越旋臂一次。4 人类所及的可见宇宙称为总星系,其典型空间尺度为 光年,年龄为 光年量级。5 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发光星体接近观察者时,见到的星光谱线会发生 ;当离开观察者时,所见到的星光谱线会发生 。6 宇宙的膨胀主要发生在 的空间迅速增大, 本身尺度变化不大。7 恒星演化的最后归属是哪种类型与母体恒星的 大小有关。8 真核生物的出现是由于有氧呼吸捕获能量的效率高出无氧呼吸约 倍,明显提高了新陈代谢速度,导致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化的新类型生物的出现。9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 、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10 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所以看起来呈橙黄色。11 太阳以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是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12 太阳表面的大气圈从里向外分为光球、 和日冕三层。13 公认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长度为 年。14 地球表面均匀地适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地表平均温度在 左右,有利于液态水圈存在和生命万物生长。15 地球的密度在九大行星中名列第一,更证明地球内核为 。16 三个主要的地球轨道参数为 、黄赤交角和岁差。17 地球绕地轴旋转,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方向旋转。18 物理学中,将转动物体的转动轴环绕另一个轴作圆锥形运动称为 。19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 。20 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发光星体离开观察者时向频率低的 方向移动。21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有 年历史。22 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记录单细胞细菌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为 年。23 地质年表就是根据生物演化的巨型阶段,将46亿年地球演化史划分为4个最高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 。24 类地行星的特点是:密度 、体积 、自转 、卫星 ,硅酸盐物质多。25 类木行星:密度 、体积 、自转 、卫星 ,气体云层组成。26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27 除九大行星外,还有大量小行星分布在 与 之间绕日公转。28 彗星的轨道有 、 和椭圆3种类型,只有后一种椭圆轨道的彗星才能绕太阳公转,前二种一旦出现后不再回到太阳系。29 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 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30 地球的密度达到5.516 g/cm3,在九大行星中名列第一,更证明 核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可能存在某种 物质。31 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为 。32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依惯性原理而保持原有状态,则在北半球出现物体运动 ,在南半球物体运动 的现象。这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33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仅达到约 深度。34 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 g/cm3。35 根据横波不能通过外核的现象,可推出地球外核是 的结论。36 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间接手段和依据中 提供的信息最为重要。37 固体潮的存在说明固体地球具有一定的 。38 地球具有一定的塑性,其在自转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个 体并保持下来。39 地球是一个弹性体,它的涨缩振荡是一种沿 发生的自由振荡。40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到的地心 与地球 的合力。41 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力勘探方法,就是通过发现各地的局部 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构造的。42 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于 、 和分层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43 地幔上部有一层 是熔融态外,其余部分主要是固态的。44 就长期尺度的全球变化而言,壳幔之间的 和 是圈层耦合的一种重要内因,并且也集中体现了圈层耦合的基本特征。45 、 和钾的放射性同位素是衰败热源的主要供给者。46 月球的 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偏移;日月潮汐引起的 使地球的自转速率越来越慢。47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作 ,平均深度33km;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作 ,深度2891km。48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一个旋转椭球体并保持下来说明它有一定的 。49 是地球内部具有能量的最直接证据。50 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 的方向。51 由于 及 ,潮汐隆起在向西迁移过程中总是滞后于月垂点。52 银河系是星系的典型代表,由 多亿颗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53 地磁场的磁倾角的大小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 。54 地球系统的自然驱动力中的外部发动机指 。55 地球系统的自然驱动力中的内部发动机则是指 。56 由大气层上部气体发光形成的极光是范艾伦带中气体分子受 的产物。57 熔岩从地下喷出时的温度是在磁性物质的居里点以上,然后在熔岩冷却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磁性称为 。58 在陆-陆碰撞的情况下,地震主要沿着碰撞板块的 分布,发生于碰撞形成的断层带内。59 地球元素中含量最高的三个元素是 。60 按化学计量比计算,地壳中阴离子的总数大大 阳离子总数。61 8种主量元素中,除氧以外的7种元素在地壳中都以 形式存在的。62 按化学计量比计算,地壳中阴离子的总数大大 于阳离子总数,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能力的大小和 决定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63 把迄今发现的矿物种数已达 余种。64 沉积岩最显著的特征是 。65 克拉克值指某一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的 。66 把各地质时期古地磁极位置连结成一个线就称为地质时代的 。67 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 的分布。68 三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分别为 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和 板块边界。69 以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则年龄 。70 据人造卫星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已确定 个地幔热柱的位置。71 年龄逐渐由老变新的火山链表明柱状热流在地幔中的位置是 。72 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有多种方式,最主要的是地球的 过程和 过程。73 节理和断层的主要区别为是否发生 。74 地球上存在着 座活火山,大多数火山分布在板块的边缘。75 地壳最大一级构造单元依据地壳性质分为三大类:陆壳、洋壳和 。76 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但由于它形成于广泛分布的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占据地表 面积。77 生物死亡以后,经过埋藏和转化而成的各种烃类保存于沉积物中。而生成石油的主要是微体和超微体生物,通常在 和大型湖泊中都存在大量繁殖这类生物的条件。78 大气中主要存在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和分子扩散等3种运动方式。79 观测表明,垂直气柱中所包含的臭氧总量随 和 而变化。80 均匀层中的大气可看作是由干洁大气、水汽及 三部分组成的。81 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称作 。82 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在过渡区中气象要素值发生急剧变化,这个过渡区称为 。83 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84 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平均为 。85 各地气压的变化实质上是 在地球上的重新分布。86 空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分布不均匀。87 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88 气候是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 。89 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 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90 河流的水量多少与 大小有直接关系。91 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形成的水流称为 。92 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就叫这条河流或这个水系的 。93 通过水分循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以相互沟通、转换,更新,从而使水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称为 。94 河流的 是影响河水温度状况的主要因素。95 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 ,一是 。96 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叫 。97 波浪前进时,水面上每个水分子都沿着直径与波高相等的圆形轨道运动。根据波浪余摆理论,水面以下任何水层上,水分子圆形轨道的直径随深度的增加而 。98 内营力在地表形成大陆、海洋、山系等基本地貌格架,总的趋势是 。99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运动以 为主, 往往是派生的。100 大规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 。101 是地貌外营力的起始环节,是外营力地貌发育的前提条件。102 地球上大多数土壤矿物质都来自各种 。103 土壤肥力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 要求的能力。104 有机组织经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便是 。105 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106 黄土的成因与干冷的 关系密切。107 形成垂直分异的直接原因是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108 “三维地带性”的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 ”;另一是“ ”。 109 台风、热带风暴或热带气旋都形成于 西部热带洋面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110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或海岛火山爆发以及海底塌陷、滑坡和地裂缝等激发而引起的一种 。答案:1、 4条2、 1500多亿、星际物质。3、 75。4、 150亿、100亿。5、 蓝移、红移。6、 星系团之间、星系。7、 质量。8、 19。9、 小行星。10、 6000k。11、 电磁波。12、 色球。13、 11.1。14、 1515、 金属核16、 偏心率。17、 反时针。18、 进动。19、 天文辐射。20、 红光。21、 4142亿。22、 35亿。23、 显生宙。24、 大、小、慢、少。25、 小、大、快、多。26、 99.865。27、 火星、木星。28、 抛物线、双曲线和椭圆。29、 1cm2。30、 金属、超密。31、 白道。32、 偏右、偏左。33、 12km。34、 5.516。35、 液态(铁)。36、 地震波。37、 弹性。38、 旋转椭球。39、 地球径向。40、 引力、自转离心力。41、 重力异常。42、 地球内部加热、原始物质分异。43、 软流圈。44、 物质交换、动力反馈。45、 铀、钍。46、 吸积作用;磨擦力47、 莫霍面;古登堡面。48、 塑性。49、 地震。50、 反时针51、 海水粘性;海底摩擦。52、 150053、 增大。54、 太阳能。55、 地球内部的各种能量。56、 电磁扰动。57、 热剩磁。58、 结合带边缘59、 氧、硅、铝。60、 低(小)于。61、 阳离子;62、 低、倾向性。63、 3000。64、 成层性。65、 百分含量。66、 极移轨迹;67、 海底岩石年龄。68、 离散型、汇聚型、转换断层型69、 愈老。70、 20;71、 固定的。72、 物质循环、元素迁移。73、 明显的位移。74、 50060075、 过渡壳。76、 75%。77、 浅海陆架。78、 湍流运动。79、 季节、纬度80、 气溶胶质粒子。81、 气团;82、 锋区;83、 天文气候;84、 0.65100m。85、 空气质量86、 气压 87、 海陆间热力差异88、 平均统计特征89、 相变和运动;90、 流域面积。91、 径流;92、 流域;93、 水量平衡。94、 补给特征95、 降雨量;水流量。96、 雪线97、 变小98、 增加地表起伏;99、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100、 滑坡。101、 风化作用。102、 岩石。103、 植物生理生态;104、 腐殖质105、 成土母质;106、 西北风。107、 温度;108、 三维分异;三位一体;109、 北太平洋。110、 重力长波。二、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种轨道能使彗星回到太阳系 。 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前面三种都能。2、以下关于太阳黑子描述正确的是 。 A、黑子不发光;B、因温度比周围光球高而物极必反所以呈暗黑色;C、黑子也发光,只是温度低比周围光球低而已;D、黑子活动没有周期。3、一个AU是指 。 A、日地平均距离;B、地月平均距离;C、日月平均距离;D、ABC都包括。4、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 。A、沉积岩和碎屑岩; B、变质岩和沉积岩;C、入侵岩和火山岩; D、碎屑岩和变质岩。5、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这个特征是指威尔逊旋回的 。 A、成年期;B、衰退期;C、残余期;D、消亡期。6、以下哪项不是引起岩石变质的因素 。A、温度;B、压力;C、水分含量;D、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B、散射;C、反射;D、折射。8、对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易产生对流运动; B、近地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C、近地层内上层空气密度大于下层;D、夜间很少出现。9、对水平气压梯度描述错误的是 。1 A、垂直于等压线; B、由低压指向高压;C、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D、梯度一般为1hPa/100km左右。10、对大气中水汽含量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 B、低空高于高空;C、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 D、夏季大于冬季。10、对河流下游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河谷宽广;B、河道弯曲;C;流速大;D、流量大10、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水平气压梯度一般为:A、1hPa/100km左右; B、10Pa/100km左右;C、0.5Pa/100km左右; D、0.1Pa/100km左右。11、大气降水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河川以后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和排泄的水流,这是指 。A、河川径流;B、降水径流;C、冰雪融水径流;D、季节径流。12、洪水的主要来源: 。A、降雨量; B、水流量;C、降雨量和水流量;D、以上都不是。13、风化作用对以下哪一项在地表的重新分配和调节没有显著影响 。A、水;B、热;C、光;D、气。14、在风挟带沙粒流动时,风沙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对地面的作用过程 。A、侵蚀;B、溶蚀;C、搬运;D、堆积。15、下图自左向右依次示崩塌的四种形式,正确的是 。 A、塌陷,坠落,翻落和散落B、散落,坠落,翻落和塌陷C、散落,塌陷,翻落和坠落D、塌陷,坠落,散落和翻落16、通常在河流上游的地质作用是以 。A、下蚀作用为主; B、侧蚀作用为主; C、沉积作用为主; D、下蚀和侧蚀作用均较弱。17、对煤的形成过程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由植物残体在完全氧化腐解的条件下转化而成;B、要经过数千年至数万年的时间;C、形成巨厚的泥炭层;D、需要经过压实、脱水,并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才能形成。18、波浪的四要素是 。A、波峰、波速、波长和波高;B、波峰、波谷、波频和波高;C、波峰、波谷、波长和波宽;D、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19、在水量平衡中,以下哪一个不是主要因素: A、降水; B、蒸发;C、环流; D、径流19、河床是指河流什么时候河水所占据的河槽? 。A、枯水期;B、平水期;C、洪水期;D、渗水期。20、土体是成土作用最活跃和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层,它不包括下哪个选项? 。A、腐殖质层(A层); B、淋溶层(E层);C、枯枝落叶层(O层); D、淀积层(B层)。21、下面哪个选项不是类地行星的特征 。A、密度大;B、体积小;C、自转快;D、硅酸盐物质多22、下面哪个选项不是类木行星的特征 。A、密度小;B、体积大;C、卫星多;D、气体云层组成22、在日地平均距离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 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A、1平方米;B、1平方厘米;C、10平方米;D、10平方厘米23、自然界中能自动发生的化学反应都以体系内向着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的,即:A、电位高的发生还原;电位低的发生氧化;B、电位低的发生还原;电位高的发生氧化;C、与电位高低无关;D、只有高电位的才能发生反应。26、大陆地壳的总质量几乎是大洋地壳总质量的 。 A、相等;B、二倍;C、四倍;D、五倍29、对气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指大气压力;B、指大气压强;C、单位为Pa;D、随着高度减小的。30、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 A、水汽凝结条件除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外,还要求有足够的凝结核及凝华核;B、有霜冻时可能有霜也可能无霜;C、酸雨是指pH值7的降水;D、推动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冷锋。3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水分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 A、降水;B、渗透;C、蒸发;D、径流。32、对河流上游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河谷窄;B、比降和流速大;C、水量小;D、侵蚀不强烈。33、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诸要素中 起主导作用。A、气候;B、地壳运动;C、人类活动;D、风化作用33、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A、35; B、34; C、33; D、36。34、以下对高原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 A、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力侵蚀切割强烈的结果;B、海拔超过1000米; C、高原边缘地带侵蚀强烈;D、高原内部构造活动不一致。35、地球表面北纬20测得的磁倾角比北纬40测得的磁倾角 。A、小; B、大; C、相等; D、不能确定。36、大陆漂移的证据中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的证据? 。A、海岸线拼接方面的证据; B、地质构造带对比方面的证据;C、古生物与冰川、气候方面的证据; D、古地磁极移轨迹方面的证据。 37、根据源地的纬度位置把南北半球的气团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 。A、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B、冰洋气团、极地气团、温带气团和陆地气团;C、海洋气团、高原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D、冰洋气团、高原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38、全球海平面变化与以下哪个方面因素关系不大? 。 A、海洋水体积变化;B、海盆容积变化;C、大地水准面变化;D、海洋洋流变化。39、以下哪处常发育阶地? 。 A、谷底;B、谷坡;C、河床;D、河漫滩。40、萎蔫点是以下哪一项的分界点? 。A、吸湿水与毛管水;B、毛管水与重力水;C、毛管水与渗透水;D、土壤有效水与无效水。41、以下哪一项不是是火山裂隙式喷发的特征: 。 A、线性熔浆源;B、玄武质熔岩流;C、火山锥结构;D、从狭长的裂隙喷发。42、表生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B、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43、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以下哪一项不是主要决定天文辐射能量的因素 。A、日地距离;B、月地距离;C、太阳高度角;D、昼长。44、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 。A、大气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B、能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1C、大气湿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D、大气压的方向与变化。45、地区性资源稀缺不包括以下哪项? A、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 B、人口压力造成的资源稀缺;C、过度发达造成的资源稀缺; D、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46、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灾害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A、潜在性和突发性;B、周期性和群发性;C、复杂性和多因性;D、渐进性和连续性。47、气象台站观测时间世界统一,中国为北京时间:A、02、08、14和20时; B、0、06、18和24时;C、03、09、15和23时; D、04、10、16和22时。三、简答题1、海底扩张一般有哪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洋型,从大洋中脊新产生的大洋岩石圈,把老的大洋岩石圈向两侧推挤到大陆边缘的海沟处,并沿消减带分别俯冲到两侧陆壳板块之下,消失于上地幔软流圈中。另一种是大西洋型,洋中脊新生的大洋岩石圈向两侧推挤时,只是推动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向东西两侧移动,其间并没有发生俯冲消减作用。2、大陆漂移有哪些证据?(1)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进行拼接。用电子计算机对大西洋两侧大陆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以下915米等深线,其平均误差小于一个经度(2)地质构造带对比。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非洲与南美古生代和中生代造山带也有相似性。(3)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南半球各大陆找到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若把各大洲包括南极在内的大陆拼合在一起,晚古生代南半球各大陆的冰川分布,看起来有一定规律。此外,古气候的分带性与现代气候带亦不协调。(4)古地磁极移轨迹。通过对北半球不同时代古地磁北极位置的测定,把各地质时期古地磁极位置在图上连结成一个线,这条线称为地质时代的极移轨迹。大量资料表明,北美和欧洲所测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但形态大致相似。若将两大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大西洋的确曾经不存在,两个大陆曾经相连在一起。以上事实说明,在距今大约2.5亿年以前地球上的确曾经存在一个统一大陆,这个大陆称为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大约在三叠纪后期,即约2亿年前开始破裂,并逐渐漂移,成为现今的海陆布局。3、三类岩石如何相互转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又可以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因此,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循环演化过程中。4、地壳元素丰度的总特征?1) 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周期表中192号元素;2) 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3) 含量最高的三个元素氧、硅、铝的总量占地壳元素总量的84.6%;若加上含量大于1%的元素铁、钙、钠、钾、镁,总和达98%,剩余的84个元素重量的百分含量之和仅为2%;4) 总体上,元素的原子丰度随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比相邻的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丰度值高;5) 惰性元素丰度偏低。5、借助宇宙丰度和已知观测事实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需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1) 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并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2) 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参数;3) 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4) 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况。6、地球的化学组成特点氧和硫(主要阴离子)原子丰度远小于全部金属阳离子的原子丰度之和,因而地球能有多余的Fe、Ni进入地核;并且地球有一些元素表现为亲氧性,成为造岩元素,另一些元素表现为亲硫性,成为金属成矿元素。7、重力均衡原理及地壳补偿模式 重力均衡原理:在单位截面上,任一个垂直柱体中的岩石总质量是一个常数。这个柱体以一个特殊的“补偿”面为基底,补偿面以下的物质处于均质状态。地壳的实际均衡补偿模式是密度补偿(37%)和深部补偿(63%)共同作用的结果。密度补偿是指补偿面以上各地的岩石密度是不同的,而地下的补偿面近于处在同一高程上。深部补偿则是指地球表层各处的物质组成是相同的,地表某处高程相对较高,则其下插的深度也就相对较深。8、渔业资源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可更新资源的持续能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用渔业资源的例子来说明:从理论上讲,通过控制捕捞活动,可以使鱼产量长期维持,这个能长期维持的产量就是持续能力。在持续产量曲线的任一点上,鱼的年产量可维持一定水平,使得与可在未来年份生产同样产量的鱼资源储存水平保持协调。当人类捕捞活动初始时,捕捞使鱼的数量减少,剩下的鱼群能得到更丰富的食料和生存环境,持续产量水平是上升的,鱼群数及其生物生产率都有一定的增长。但一旦捕鱼活动超过了最大资源再生点,持续产量将开始下降;当达到临界点时,鱼群就耗竭到不能维持再生产的地步。9、超新星爆发现象恒星中心热核反应一旦出现铁元素,就进入了恒星演化的老年期。铁核的热核反应不能释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大量能量,迫使恒星内核向中心猛烈塌缩,同时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导致恒星外壳发生爆炸并使光度瞬间剧憎万倍至上亿倍,这就是著名的超新星爆发现象。10、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基本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最基本原因。11、地球内部热能的可能来源地球内部热能的来源问题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由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是地热的主要来源。其次,因地球本身的重力作用过程也可以转化出大量热能,其总热量可能十分接近于放射性热能。此外,地球自转的动能和地球物质不断进行的化学作用等都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能。12、地球起源问题目前较流行的看法: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13、海底扩张作用:海底扩张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假设地球的体积和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洋岩石圈也必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因此,海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23亿年内更新一次。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以年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愈老。14、海洋和陆地表面的热力性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1)在辐射性质方面: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平均为1014,而无雪被的陆面平均反射率为1030,这导致海面吸收太阳辐射较陆地多;陆面吸收太阳辐射的深度只有几毫米,而海洋上光线可透入几十米深度,这表明海洋吸热层深厚。(2)在热容量方面:海水比热比陆面大得多,这表明海比陆增温缓慢。(3)在热量转换特性方面:海面主要通过蒸发将热量转变为潜热,而陆面主要经过湍流把热量直接传给空气。15、土壤空气与大气圈中的空气在性质上有何明显不同?首先,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由于不易于交换,局部孔隙之间的空气组成往往不同。其次,土壤空气一般含水量高于大气。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第三,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明显高于大气,可以达到大气中浓度的几倍到上百倍,O2的含量略低于大气,N2的含量则与大气相当。这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残体的好气性分解,消耗了土壤孔隙中的O2,同时产生大量CO2的缘故。16、第四纪冰期内部存在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旋回的两个主要证据:证据一:太平洋深海钻孔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由于海水中氧同位素的分馏与蒸发作用关系密切,蒸发作用优先分馏轻氧(16O),18O值越高代表古海水温度越高,因此,这种波动周期可以反映地球表层的冷暖气候旋回。证据二:中国学者对陆地上堆积的黄土剖面的研究。由于黄土的成因与干冷的西北风关系密切,而土壤层发育于湿热化环境,所以也能反映古气候的冷暖旋回。黄土剖面和太平洋深海钻孔中气候事件之间的良好等时对比关系,有力地证明了第四纪冰期内部发生过全球规模的冰川气候旋回。17、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发展规律: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组成成分发展的同时,成分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得到了加强。其次,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化。第三,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第四,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通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最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起着特殊的作用。18、冷锋与暖锋:冷锋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取代暖空气的位置,气温明显下降,由于冷气团向前移动,锋前的暖气团一方面移动,一方面被迫向上滑行,在水汽条件充分时,便在锋上产生云系和降水。随着冷气团加厚,即暖气团变薄,云层变薄,降水消失。暖锋当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暖锋。暖锋过境后,暖空气取代冷空气的位置,气温普遍升高。由于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一侧推进,整层暖空气爬升在冷空气上方,可产生广阔的云雨区。暖锋长度一般较冷锋长度短得多,多数几百千米,很少超过1000km。暖锋一般常与冷锋连接在一起,不像冷锋可以单独出现。19、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表面,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一部分直接被蒸发和蒸腾;一部分被植物吸收或截流;其余则通过地表土壤进入松散堆积物、岩石变为地下水。此外,地下水还可能在沉积岩形成的时候就将水保留下来,一直埋藏在沉积岩内,这一部分水又称为原生水;岩浆活动也可以释放一部分水分,并保留在岩层中,这是一种矿质化泉水,称为初生水;还有在沿海地区,海洋水通过岩石向陆地渗透,这也是地下水的一种来源。20、球状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形成的重要意义:(1)团粒内部存在大量的毛管孔隙,吸水力强,能储存很多水分;团粒之间则为非毛管孔隙,易于排水且经常充满空气。因此,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既能蓄水,又能通气,可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关系。(2)团粒内部属嫌气环境,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团粒之间为好气环境,有机质分解迅速,能保证养分的供应。因此,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兼具好气和嫌气的条件,能较好地解决养分供给与保存的矛盾。(3)当降雨或灌溉时,水分可通过团粒间的非毛管孔隙渗入土壤内部,既可减少地面径流的损失,又可增加深部土层的湿润度;雨后或停止灌溉时,表层团粒因蒸发而失水收缩,使之与下层团粒间毛管的联系被割断,形成隔离层,下层团粒中保存的水分便不易被蒸发掉。因此,具有团粒结构土壤的抗旱与防涝性能均较好。21、“三维地带性”概念的两层含义:任何一个地方的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因此,就一个山地或高原而言,“三维地带性”的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三维分异”,即任何一个地带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递变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中。二是“三位一体”,即一个地带所处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联系和差别,是自然界对立与统一的反映。22、减轻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和主要职能它一般是由各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建立的综合性职能机构,具有权威性、社会性、专业性、技术性和救助性特征。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减灾政策;确定灾害风险、发布灾情公报、决定减灾方案、领导减灾活动,以保证在当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上,尽可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维持社会的稳定。22、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造山运动:大陆上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造陆运动:一些地方过去曾经在海平面之下不断接受沉积物充填并缓慢下沉,但是现在被抬升到海平面之上。这些曾被淹没的浅海现在抬升变成陆地,这样大规模的海陆变化,称为造陆运动。造陆运动实际上是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没有大规模褶皱或断裂作用,地壳的向下沉降可以形成巨大的盆地。23、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的关系在外部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通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各种因素,使岩石变成碎块、砂、土和溶液的作用过程,都叫做风化作用。而剥蚀作用是风、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的过程。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都是对岩石圈表壳的破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风化作用是各种介质(水、大气、温度、生物)对岩石的原地破坏。而剥蚀作用是其产物被剥蚀作用的地质营力带走。24、泥石流通常发育在山麓地带,在大陆斜坡的深海底又称水下泥石流。它们是含有大量粗细碎屑和粘土的粘稠的沉积物,由粘土与水的混合而成,形成强度很高的内聚力,支撑着大小不等的碎屑颗粒呈悬浮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自上向下运动。泥石流呈块体运动,内部颗粒不发生位置交换,因而没有磨擦也不碰撞,当坡度变缓,能量降低时,它会沉积下来,泥石流的沉积作用也是整体的沉积,有如凝冻状态,内部的水分并不与沉积物分离。因此泥石流沉积物的特点是块状堆积,内部不显层理,砾石呈棱角状、无分选、无磨圆,大小混杂,且含大量泥质杂基。25、成煤作用煤是由植物残体在不完全氧化腐解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这种条件只出现沼泽中,长满植物的沼泽经过数千年至数万年的时间,植物不断生长、死亡,它们的遗体就在沼泽中堆积起来,在沼泽水的浸泡之下发生腐解。腐解产生的腐植质及其他有机物质,毒化了沼泽水体环境,使喜氧的细菌不能生长,这样植物的腐解就自行终止。植物残体在隔离喜氧细菌的环境中不能完全腐解,逐渐积聚起来,转化为巨厚的泥炭层。巨厚的泥炭层地质历史中堆积起来以后,由于地壳的沉降被砂泥沉积物掩埋起来,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才被压实、脱水,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转化成煤。煤主要是陆生生物残体堆积成的,因此只有在泥盆纪植物征服陆地以后才能出现。26、大气气溶胶粒子它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和固体粒子,包括水滴、冰晶、悬浮着的固体灰尘微粒、烟粒、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以及各种凝结核和带电离子等。它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产物。27、对流层的特征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下一层,平均厚度为818km。夏季厚度大于冬季。对流层厚度不到整个大气圈的1,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大气水汽的90。对流层受地球表面的影响最大,层内对流旺盛,大气中的主要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雹都形成在此层内。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在垂直方向南度变化100m时气温的变化值)平均为0.65100m。对流层顶的温度降至零下几十度。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就是对此层而言。28、天文辐射及其特点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天文辐射的时空变化特点是: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这种热量不均匀分布,必然导致地表各纬度的气温产生差异,在地球表面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天文辐射夏大冬小,它导致夏季温高冬季温低。29、气温垂直分布的昼夜变化及影响白昼,太阳照射地表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下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1.5m高度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这种垂直方向气温分布的昼夜差异是白天比较容易将地面水汽(及大气污染物)升至高空,冷却成云致雨(空气质量较好)的有利条件;夜间近地气层的有害气体难以上升和扩散稀释,易形成大气污染。30、季风它是指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随着风向和气压系统的季节变换,天气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海陆间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陆表面在冬季强烈辐射冷却形成高气压,在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照射增温形成低气压,高低气压的气流方向正相反。亚洲大陆冬季为强大的高气压控制,东亚和南亚的气流为从内陆向海洋的偏北气流,空气干燥寒冷,此为冬季风。亚洲大陆夏季为热低压控制,东亚和南亚的气流由海人陆(偏南气流),空气温湿,多降雨,此为夏季风。31、气团形成的条件气团形成主要需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具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具有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大气环流条件。空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源于下垫面,因而下垫面性质决定着气团的属性。性质比较均匀的辽阔海洋、无根的沙漠、冰雪覆盖的大陆及极区和大平原等是气团的形成源地。缓慢移行的高压系统,如高纬地区的准静止冷高压、副热带高压等是有利于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32、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稳定、少动、极其深厚的暖性高压,具有大范围的下沉气流,在它控制下,天气晴朗。中国东部处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夏季它逐步向西向北扩展,以东南风向中国东部输送水汽,是中国东部降水的重要水汽来源之一,夏季江淮流域的大雨与它密切相关。盛夏时,如副热带高压脊伸展到江淮地区,脊上的下沉气流使水汽难以凝结成云,反而出现酷热无雨的伏旱天气。33、河流各段的特征一条河流都有它的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指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河源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沼泽或泉眼。河口是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各段在水情和河谷地貌上各有特色。上游指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中游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已经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