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科技传播平台_第1页
数据库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科技传播平台_第2页
数据库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科技传播平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数据库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科技传播平台.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8(上)科技传播 48 科技传播 数据库: 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科技传播平台 范春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办公室,北京 100081 摘要 针对新媒体研究中的数据库缺位,阐述数据库的新媒体属性,并认为数据库除本身作为一种传媒的无可争议外, 还拥有整合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资源的潜质和优势。提出科技传播界之所以忽视了数据库的传媒属性的原因,提 倡数据库的传播学研究,提示科技传播数据库建设,提出科技传播数据库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传播学;数据库;新媒体;科技传播 Database: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New Media Era FAN Chunping (Depart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bsence of the study of database in the field of new media research,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nature of database as new media. The paper shows that database is not only incontrovertibly a media itself, but also of great potential and advantage in integrating all media resources including new media. The paper discloses the reasons why the nature of database as new media is neglected by the commun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encourages th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databa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database, and points out basic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database.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atabase; new media;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科技传播是一个传统领域,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只是 不同年代的科技及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突 飞猛进的发展,对公众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伴, 公众对科学理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科技传播的任务越来越 重。新媒体的出现和强劲发展,为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 新的手段。科技传播界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的迫切性和热情 都很高,然而笔者发现,在这种研究中意外地出现了数据库的 缺位。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1 作为媒体的数据库 1.1 数据库及其发展 源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 的数据库,如今已经发展到其高级形态。从技术上已经发展为 具备网上功能的多媒体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在网上实现 以各种可检索元素为节点的纵横交错的跨库、跨领域、跨国界 的互联互检。在实践中,数据库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 部分发挥数据存储及调用功能,为研究及决策支持服务;或作 为信息存储和传播系统,本身即成为一种传媒。本文所讨论的 主要是后一种数据库。 公认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定义来自J.Martin,在J.Martin看 来:“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 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 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 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 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 个数据库集合。”.1 数据库的特点在于: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 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 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1. 以中国知网(同方数据)为例:其科技学术文献总库,现 已收录文献2518万篇;人文社科学术文献总库,2584万篇; 国际学术文献总库,344万篇;收录8200多种重要期刊。另外 还有博士论文全文、优秀硕士论文全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 文、重要报纸全文、中国年鉴全文、中国专利全文、国家科技 成果全文、中国标准数据、党建期刊文献、国际标准全文等数 据库(中国知网2009.6.25数据)。与中国知网并存的万方数 据库也收有4000余万条各类学术文献(万方数据2009.6.25数 据)。 如今,以同方和万方数据为代表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已是在 中国做学术研究难以绕行的学术信息堡垒。各种传统媒介,特 别是学术期刊,已经被国内外此类学术文献数据库所绑架,以 至于不进入有代表性的数据库便难以生存或降低生存质量。不 得不面对的未来趋势是:要么与数据库并存,为数据库添砖加 瓦,要么被数据库所埋藏。一些无纸网刊及当前尚且有纸的学 术期刊,多半迟早会沦为数据库的上游信息提供商。 1.2 数据库与新媒体 有人“把关联媒体内容的系统服务统称为新媒体业务。新 媒体的低成本、互动性、原创性、分众性的特点将使21世纪 成为新媒体的世纪。”“以数字电视、互联网、分众广 告等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2还有人说新媒体将电 信、数据通信和大众传媒集成于一种媒体之中,整合了报刊、 书籍、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使以前各自分离 的传播形式得以重叠、连接与整合,从而对文字、影像、声音 乃至传者与受众都进行了重新构型,形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 者、消费者于一体的新型系统和新型传受方式。3 如果将广义的传播媒体定义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 09年8月上(科协).indd 482009-8-28 15:56:28 科技传播 20098(上) 49 科技传播 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4,那么数据库无疑是一种媒体。 如果将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体 形式统称为新媒体,5那么数据库显然属于新媒体。但在新媒 体技术和传播研究及实践运用已得到高度认同和普及的今天, 数据库似乎尚在新媒体视野之外。尤其特别的是,走在数据库 技术传播运用前列的学术期刊界,技术性研究和运用已相当成 熟,却也少见将数据库作为传播平台的理论研究。 当前,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也有将网络媒体统称为第 四媒体甚至第五媒体的。笔者以“数据库”+“传播”、“数 据库”+“传媒”、“数据库”+“第四媒体”或“第五媒 体”、“数据库”+“新媒体”,在CNKI中按主题、题名、 关键词搜索,要么为零结果,要么为不相关结果;以“数据 库”+“传播”在百度中搜索,有零星的关于“数据库新闻” 和“营销传播数据库”的篇章出现,但以“数据库”+“科学 传播”或“科技传播”搜之,则未见相关结果。 可见,所谓“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在研究者的意 识中并未包含数据库,比“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宽泛的 “新媒体”概念中逻辑地内涵了数据库,但从叙述和举例来 看,数据库也在新媒体研究者的视野之外。也就是说,在新媒 体研究上,出现了数据库的缺位。 人们在研究新媒体的时候为何淡忘了数据库?与新媒体研 究中常被列举到的诸如网络、手机、户外多媒体广告、校园视 频、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博客、播客、BBS等等新媒体形式 相比,数据库有什么不同? 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一般性观念中,数据库 常被默认为IT业的一种技术手段,的确,如果不是在科技文献 数据这个领域崭露头角,数据库的传播潜质还真是难得进入人 文研究者的视野;二是至目前,数据库还是设有门槛的数据堡 垒绝大多数数据库均是付费方可得入的小众信息工具,尚 未进入大众传媒的阵营。 1.3 数据库作为新媒体的潜质 .如果以还原论的思路将世界还原为其最本质的构成要 素,那么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要素构成的。在前信 息社会,信息也广泛地存在,并被人们利用着。它存在于人们 对自然、社会及身边无所不在的事务的认识中,存在于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中,存在于人们总结出来的各种知识和经验 中,存在于人类积累和传承的各种文明和文化中。但人们那时 对信息的使用是无意识的,人们并不知道、还未认识到有一种 叫做信息的东西。人类最早认识到信息是在发明和使用了电报 以后很久的1948年,那一年美国的香农第一次提出了信息问 题,并给出了计量信息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叫做“信息论”的 数学理论。自那时起,人类开始了将信息作为独立对象的研 究;进而,人们又发现,原来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第三种要 素。 随着交通运输及通信手段的进化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 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需要交流和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专门以 生产、存储和传送信息为工作和经营内容的信息业,亦即所谓 第四产业。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全球 化、网络化时代。这个时代,地球村的村民正在成为互联网的 网民,网民们正在互联网上拷贝和构建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复 杂的、具有无限扩张前景的虚拟世界。在这个需要与现实世界 完备接合,再生发出无止境的结构信息的虚拟世界中,数据库 拥有强大的整合潜质。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 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 和生产无限。这三个无限,无不需要有数据库的支持。5 随着信息爆炸而起的信息污染,使得虚拟世界变得比现实 世界更加无秩序。也可以说,当前虚拟世界的重要特征就是它 的随意性、杂乱性、无序性,数据库所具备的对杂乱数据的结 构化、秩序化、规则化的整理、挖掘、互联,及便捷的检索和 传播功能,将为网络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一种可能。 因此,应该重视数据库的传播学研究和传媒化建设。 2 科技传播 2.1 对科技传播内涵的两种不同理解 科技传播(关于“科学传播”还是“科技传播”是另一个 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不拟涉及,权且依语境互用这两个概 念)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翟杰全认为,科学传播是“指科 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 的过程,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等四 个基本方面”。6吴国盛等人的科学传播概念则是在大众层面 上的,是一个用于取代科学普及的概念。789笔者以为,双 方各有道理,不如将翟杰全的科学传播定义为广义科学传播, 而将吴国盛的科学传播定义为狭义科学传播。这样即可以免去 无谓的争执,还可以各安其位地去探讨各自的问题。其实,现 在的许多讨论,包括本文,都是经常在不同的语境下互换这两 层概念的内涵。广狭定义法是通用的定义方法,有特定的方法 论意义。10 “科学传播”这个词组中逻辑地涵纳了包括专业交流、科 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这所有的内容,如果只将“科学 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则会造成概念的割裂。11.而概念 割裂的结果又带来了对媒体理解的割裂。因为对科学普及的 理解,一般是针对普罗大众的,是在公众意义上的。而专业交 流、技术扩散是在同行或同业之间的。笔者以为,如同方、万 方这样的学术信息数据库未进入原本在使用这些数据库作为工 具进行学术研究的科学传播理论研究者的对象化研究视野,原 因可能也就在于此。研究者们从未将这些数据库中的信息当作 与科学普及相关的信息对待过,也便自然不会引发数据库作为 科学传播传媒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2.2 科技传播的手段和实践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说怪不怪的现象:科技传播的研究, 起始于科技哲学研究者,在传播学领域却根本无人关注;起始 于科技哲学领域的科技传播研究也基本无关乎传播学的理论。 说怪,是说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说不怪是因为这种现象 的发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由于文理分科,在我国属于文科 范畴的传播学研究者们基本没有自然科学背景,自然也就没有 科学技术的视野。而科技哲学阵营中的学者,受过传播学的训 练的也寥寥无几。 现在,多数综合性大学或偏文科的大学中都设有与传播学 相关的学院或系、专业,培养出了大量的传媒工作者,但这样 的文科生出身的传媒工作者,在如今科学技术已渗入社会生 产、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每当遇到有少许的科学技术含量 的问题经常就要出现错报、误报、误读现象。 当前,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手段和实践,多聚焦于包括网 络媒体在内的大众传媒、科技馆、博物馆、公众科普活动(如 科技周、科技节等)、户外传媒,未见有关注数据库传媒 的的使用或提法。 2.3 由科技信息、学术论文传播起始的数据库传媒服务 数据库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社会有数千年传统的图 书馆、藏书楼、档案馆从最宽广的意义上,都是文献信息的集 成,只是原先人们没把这些称为数据库。在数字技术用于对文 献的全方位处理,使之数字化之后,人们才将这所有的文字、 图画、声像等等东西统称为数据。在国际科学技术研究及开 发领域,专利数据、科研数据的集成其实早已形成了成熟的数 据库,比方说国际基因组计划中的测序研究,各国科学界凡是 测绘出任何基因组图谱,都会将结果上传到统一的数据库中与 全世界的同行共享。但由于这样的数据库与百姓生活甚至一般 的科研或学术工作者都没有任何交集,根本进入不了公众的视 野。再有就是产品信息类数据库,由于与营销活动相关,一般 也不会引发人们对它的传媒性研究。 09年8月上(科协).indd 492009-8-28 15:56:28 20098(上)科技传播 50 科技传播 可以说,对学术论文的数据化及数据库服务,是数据库传 媒服务的起始。笔者注意到,同方数据中加入了2000年以后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这是一个学术数据库走向大众传媒 的信号。 或许,同方在设置这个数据库时,考虑的只是数据库建设 的完备性。但这样的一小步,却可以看成是数据库传媒化进程 的一大步。是数据库媒体化的一个端倪。 3 以数据库作为科技传播平台 3.1 数据库的传媒优势 数据库与其它传媒的不同和优势也就在于它的特点:尽可 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 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 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在于它的结构化、规范化和互联 互检;在于它在庞大的信息资源中为不同人、不同需要提供个 性化服务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去其中寻找和找到自己想要 的东西,数据库甚至可以提供远超出检索者预期的超值服务。 数据库的可传播性是不言而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也是数 据库的题中之意,只是达到真正全面和丰富的数据库需要一个 建设、贯通和整合过程。由于有强大的超链接功能和规范的链 接节点设定,内容和链接的秩序性和可靠性使数据库迟早成为 其它传媒的归宿或倚靠对象。 要么数据库传媒化,要么传媒数据库化,否则都将丧失优 势,限制生存空间。 3.2 传媒数据库离我们还有多远 应该说,如今的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基建阶段,刚刚起 步。还远未达到与大众传媒的交集和整合。但端倪是显见的, 趋势是显见的。 Andy.Oram有言:“一些技术只是加强人们已经在做的 事令这些活动更加快捷、轻松或便宜,而另一些技术则提 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我们通常认为,第二种影响更为重要。” 12.笔者以为,数据库对传播的意义也在于此。 关于数据库新闻,有这样的论述:“第四媒体的出现引来 了惊喜和机遇。而如何把握新的惊喜和新的机遇,就在于我们 能否把握住这个媒体的技术亮点,能否利用自身具有的资源充 分发挥这个媒体的优势。数据库是计算机时代信息处理的技术 基础,它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能力拓展做出过重要历史贡 献,而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做成一个网络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 享,则更是对数据库能力的一次大拓展,当然也更是对计算机 能力的一次大拓展;新闻发展到网络阶段,它更需要满足不同 层次、不同需求的受众的偏好,这就是窄播的需要,这也 是交互式的根本目标。因此给予同一个平台开发出不同的、完 全符合个性化方案的新闻产品则是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任务, 因此新闻产品的服务,实际上到了第四媒体阶段已经进入到一 个交互式信息处理的阶段,它不能满足于传统新闻报道方式。 因而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利用新闻发展的普遍规律, 树立起第四媒体的特色目标,这就是数据库新闻。”13 数据库新闻观念的提出是媒体数据库化的端倪。与数据库 媒体化的端倪相呼应,构成一种整合的端倪。 然而,端倪毕竟只是端倪,离变成现实还有相当大的距 离。 比方说,打开数据库信息壁垒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为 数据库建设是费用和人力浩繁的巨系统工程,没有必要的投入 和收益,数据库的建设是不可想象的。那么打开这个信息壁垒 的路在哪里呢?无论路在哪里,人们总是要找到这样的路。使 数据库的信息面向公众也就是数据库机构和期刊界讨论的 OA(Open.Access,公开发布),说的也是这种趋势。 在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事情的发展速度都超乎人 们的想象。一种有生命力的端倪,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发展 为一种潮流。因此有人说,对趋势的忽视常常带来可怕的、令 人措手不及的后果。 3.3 打造科技传播数据库 前已述及,数据库的传媒化是大势所趋,但却只是初露端 倪,离变成现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距离也就是机会。科技 传播界应该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开始谋划打造科技传播主题的 数据库。 笔者以为,这一任务的完成,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考虑: 一是定位问题。也就是说,科技传播主题的数据库,应该 如何定位?它与其他数据库的差异是什么,发展目标、服务对 象和职责都是什么,自身的特色在哪里? 二是内容设置。有了自身的定位,明确了发展目标、职责 和服务对象,内容设置的特色就出来了。不言而喻,科技传播 的数据库,内容和形式上肯定要更加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三是技术性问题。由于内容设置的大口径和高要求,因此 在技术上比一般的文献数据库的要求也自然会要高得多。 四是人员问题。人员问题一直是科技传播界最大的问题。 原因在于,无论是科技传播研究和还是科技传播实务,本身都 是人文的、社会的,但它的主要研究和传播对象是科技的。因 此这个领域是典型的两大部类交叉领域,对从业者的素质和知 识背景要求极高。特别是数据库建设,又要求数据库技术。发 现这样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