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1第1讲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1第1讲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1第1讲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1第1讲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专题11第1讲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2018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分值上继续沿用上年度的命题思路,3个小题命制层次性非常强,在考查内容上各有侧重性,具体情况如下:第1题,筛选信息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属送分题。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读文指导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大要素”(一)“3要素”1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3论证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二)常见结构形式论证过程实质是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安排。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本论部分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并列式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层进式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对照式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二、“3步”读文法第一步:边阅读边勾画1勾画论点句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一般来说,在文章的开头;也有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的。2勾画论据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3标注关键词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某些指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提示信息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第三步:读完全篇画出结构图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读文示范(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第一段:论点与论据第一段共四句话,其中第句,是本段的观点句。根据疏密关系,其层次如下:第句为第一层,提出话题,什么是“被遗忘权”。第句为第二层,“被遗忘权”提出的依据。第句是第三层,提出这一话题的意义。提示第1题A项需要结合第句比对分析。第1题B项需要结合第句比对分析。关键词句中的“甚至”和句中的“并且”均为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命题者会在句间关系处设题。关系第一段中提到“被遗忘权”“数据主体”“数据控制者”“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自决控制”等概念。命题者会利用这些概念设题。第二段:论点与论据第二段共两句话,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指出“被遗忘权”实质就是保护个人隐私。句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权利主体”和“数据主体”如何主动行使权利,从而达到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提示第1题C项需要结合第句比对分析。第3题A项需要结合第句判断。关键词句中的“首先”是表承接关系的关联词,命题者会在论证思路方面设题。关系第二段中两句话是递进关系,共同阐释了“被遗忘权”首先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一观点。提示第2题C项需要结合第句判断。第三段:论点与论据第三段共三句话,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指出“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示第3题B项需要结合句判断。关键词句中的“其次”、句中的“如果”、句中的“不论”“都”均为关联词语,命题者会在论证思路方面设题。关系第三段中三句话是总分关系,句是总的观点,后面句句是阐释性文字。第四段:论点与论据第四段共六句话,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句是总结句,也是全文的观点句,点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提示第1题C项和D项需要结合句比对分析。第3题C项需要结合句判断。第3题D项需要结合句判断。关键词句中的“最后”与上两段的“首先”“其次”表明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命题者会在论证思路方面设题。句中的“也就是说”,句中的“进一步说”表明了本段的结构层次。句中的“因此”,表明后面内容为总结句。关系第四段中六句话是总分总关系,句是观点句,句是阐释性文字,句是观点句,也是全文的中心。提示第2题A项、B项和C项均需结合该段与上面三段作出判断。三、3大考题初尝试题型1筛选信息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AB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与“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并没有提到“隐私权”对抗大数据。D项,“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于文无据。题型2论证分析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DD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表述错误,文章论证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论述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题型3观点推断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BB项,“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错,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删除“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限制语,改变了原文观点。第1讲筛选信息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筛选信息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或迁移。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6种设误手段。要想快速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根据题目设置特点,灵活运用比对的方法。了解6大设误手段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运用比对法巧识命题“8大陷阱”基于筛选信息题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解答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即“圈点比对排除”。运用比对法,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判定技巧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1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6天津卷T5C)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原文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分析答案: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选项。该项中“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原文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由此可知“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两个概念所指范围大小不同,说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这就缩小了“文化活动”的范围,属于以偏概全。命题陷阱2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判定技巧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5湖南卷T13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而引起断电现象。原文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而断电。分析答案:采用“调换”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选项。原文说“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选项将“葡萄糖”换成了“血淋巴”,此处属于偷换概念。命题陷阱3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判定技巧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7全国卷T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分析答案: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选项用否定词“无”将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世界时尚”一句对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有关系。命题陷阱4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4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2江西卷T7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原文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分析答案: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原文表述为“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把“似乎可以”变成了“已经”,把“未然”变成了“已然”。选项混淆时态。命题陷阱5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判定技巧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5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8全国卷T1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原文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分析答案:选项采用“添加”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全文只在末尾说“是意义重大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选项属于无中生有。命题陷阱6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判定技巧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6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7天津卷T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等,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原文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分析答案:选项采用“调换”“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说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命题陷阱7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判定技巧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7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7全国卷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就不会留下“乡痛”。原文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分析答案: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原文强调的是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这里是故意改变说法造成的曲解文意。命题陷阱8因果混乱一是因果倒置,即推理条件和结论的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即把不是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说成必然的条件、因果关系。以结果、表现来解释结果、表现的原因;把不同位置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判定技巧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从而”“因此”“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8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17全国卷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分析答案:选项采用“添加”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熟知类题通法筛选信息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漏或拼),选项在原文中的信息区间也往往涉及局部,题目难度不大,只要细心比对,基本上能准确判定。筛选文本信息“2步骤”解题思路示范典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对应A项)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对应A项)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对应B项)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应B项)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对应C项)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对应C项)“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对应C项)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对应D项)“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对应D项)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