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释道融通与王维显隐之辨 吴邦江 内容提要对儒释道的兼收并蓄和化用融通,形成王维特有的人格范式身心相离、济世忧民、恬淡冲 和、天人合一。本文探讨了儒释道三教对王维的影响。儒教思想始终在王维的思想中处于中轴地位,是现实 人格,贯穿于王维一生;佛道思想即便在一段时间或在部分诗歌中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但仅是理想人格,是现 实人格暂时隐藏的外在表征,两种人格的时隐时显就是王维人生的本真状态。 关键词王维儒教佛教道教显隐 唐代宗教文化空前活跃,儒、释、道三教均得到重视 并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统治者极力营造一种开阔、宏 伟、宽容气魄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佛道思想中的一些暗 合文人士大夫个性自由和理想欲求,使得许多笃行经世 致用的知识分子纷纷皈依佛老,从而融三教于一身,形成 了“据于儒、依于道、逃于释”的普遍现象。这对唐代文学 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人士子从 三教中汲取各方面丰富的营养并体现在自己的文学艺术 创作之中。王维对儒释道的化用融通和深刻悟彻,用自 己的敏感和智慧铸就了艺术的博大精深,确立了他在哲 学、美学、艺术学特别是诗学方面的崇高地位。在他身上 所体现的人格形态得到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 :h - i k 可并逐渐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仰慕的人格范式。这 种范式我把它归结为身心相离、济世忧民、恬淡冲 和、天人合一。而这正是盛唐诗人理想的精神风貌。 济世是儒教思想的精髓之一。盛唐特有的社会政治 环境,为士人们对功名的追求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便捷 的途径。科举入仕和从军建立边功就是两条最为通常、 主要的进身之阶。王维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心灵深处 有着儒家精神的深厚积淀。王维父亲早逝,家境不丰,但 其高祖、曾祖、父亲三代为官,传习儒业,他从小就更多地 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当这种人生观占据主导地位 并有了实现的途径时,王维便意气昂扬、踌躇满志,希求 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宏大的政治抱负。即便经历了被贬 出朝廷、恩师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安史之乱中被迫 受伪职等一系列的坎坷和打击,王维也并未就此完全消 沉。对他而言,信佛奉道只是维系内心高洁操守,寻求精 神解脱的方式。他总是借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善政思想 并渴望出仕一展政治抱负,儒教精神在他的一生中总是 或明或暗起着主导作用。 王维的佛教思想得益于家庭氛围以及与名僧的交 往。佛教到了唐代,走上了由繁转易的中国化道路,形成 了许多重要流派,其中以“顿悟成佛”、“见性成佛”为主要 特征的禅宗,更迎合了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宗教口味,对文 人的人生观乃至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都产生极大影 响。生活在这样一个禅宗大盛时代的王维与同时代的士 大夫一样,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烙印,但他 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成酬王维序) 的名声,“诗 佛”的美誉及深厚的佛学知识和佛理基础却更多地得益 于家学的渊源和与当代名僧的交往。王维家人均虔信佛 1 8 9 万方数据 儒释道融通与王维显隐之辨 法,据王维所撰请施庄为寺表记载:其母“博陵县君崔 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 林,志求寂静”。习禅是王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 深深地渗透到他的思维活动之中。另外,王维一生与许 多僧人居士都有密切往来,在他的诗文中记有姓名的就 有近2 0 人,其中著名的有“十年座下,俯伏受教”( 大荐福 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的南宗禅僧道光禅师;有“夙承大 导师,焚香此瞻仰”( 谒璇上人并序) 的瓦棺寺禅师道 璇;甚至还留道璇的弟子元崇栖住在其辋川别业朝夕在 一起参禅悟道;尤其是与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交谊甚密, 并受神会之托撰写六祖能禅师碑铭,其碑铭成为现今 保留下来的传达慧能思想的最早文献。 唐朝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出发,奉老子为道教的宗祖, 规定儒、释、道三教的地位中道教第一,采取了一系列扶 植崇尚道教的措施,老庄之学被定为科举策试内容,研习 老庄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纵观唐史,上自帝王卿相,下 至平民百姓,不信道教者极少。没有哪个朝代象唐朝有 那么多皇帝信道、崇道、殉道;信奉道教或有道教思想倾 向的文人名士比比皆是,不少将相名士将修道作为第二 职业,甚至房玄龄、贺知章等干脆脱下朝服做了道 士。”所以虽然王维没有像李白那样的仙风道骨,但道 教的社会政治理想、艺术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等都对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自然素朴、清静无为、追求超尘 脱俗,以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思想,更为王维所接受并运 用到自己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实践之中。 纵观王维的一生,既有积极用世、外求功利的动态一 面,又有自然适意、内向禅隐的静态一面。儒家济世情怀 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一直处于中轴地位,道家的顺应自然、 返朴归真、佛家的空灵虚静、澄谐妙悟的人生哲学适时补 充组成了王维有关现实生活的理念,这些理念使王维在 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得 他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能求得心灵的宁静与平衡。使“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阐释与实 践。因此,用显隐来表达王维某一时期的思想表现似乎 更为精当。显是凸显,隐是暂时被覆盖而并未消失。根 据王维一生中的重大事变,我们可以分四个阶段来仔细 解读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 第一阶段,被贬济州司仓参军之前,儒家“修齐治平” 的兼济天下思想凸显而佛道思想隐居其后。青年时代的 王维,自认为面对圣代明君,应为世效力,建立事功。这 1 9 0 一追求功名、报国济时的进取心使他游于两京,出入附马 豪右、王公贵族之门,终于“年二十一岁,进士擢第,作大 乐丞。”少年得志,为这一人生目标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为他实现“动为苍生谋”( 献始令公) 、“君子以布仁施义, 治国济人为适意”的理想提供可能。他也以此勉励自 己“尺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并以此劝慰他 人“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充满着 为时为国所用的济世报国之情。即便是被贬官了,受到 了挫折,仍替“明君”辩护:“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州阴。执 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 被出济州) 惆怅和失意也仅是 淡淡的,并未偏离自己对人生目标的定位和设计。应该 说,这一时期,王维的报国济世的理想与盛唐昂扬奋发, 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被贬济州到张九龄罢相,儒家思想时隐时 显,佛道思想渐渐显露。儒家思想因王维政治上的穷通 沉浮时隐时显,佛道思想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苦闷渐渐 显露出来,成为诗人挣脱尘网和窘境、排解愤懑的精神乐 园,但并未在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贬谪济州七年,王维 交接的多为政治上失意的下层人士,例如崔录事、成文学 等。王维与他们谈禅论性,尝试着过一种“深巷斜晖静, 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具有隐逸情趣的 生活。甚至在开元十七年,拜佛教南宗道光禅师为师。 他的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十年座下,俯伏受 教”则表现出此时诗人“虔诚学道”的心理,其间短暂的淇 上弃官归隐,更是佛道思想的一次亲身实践。此时的王 维,虽自觉仕途叵测,但对未来充满信心,短暂的沉沦只 是减退而并未磨灭他的政治热情,一方面儒家的孝悌思 想深入诗人骨髓,“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 薄,储蓄非有素”( 偶然作其三) ,心中充满亲情,无法斩 断情缘的牵累。另一方面,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对人生价 值的追求仍然执着地占据着王维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元 二十一年秋,自己虽闲居适意,王维在送从弟蕃游淮南 中仍劝勉王蕃“高义难自隐,明时宁陆沉”,认为王蕃有德 才为世所知,又逢遇明时,不应该当隐士。开元二十二 年,王维即献诗张九龄,表达希望汲引之情,次年便“立登 要路津”被擢拔任右拾遗,建功树勋之心再次扬起,落寞 苦闷之后再次激情澎湃。 第三阶段,张九龄罢相至安史之乱结束,儒教思想退 居其后,佛道思想扮演精神家园守护者的角色。张九龄 罢相,对王维来说“不仅意味着个人政治靠山的丧失,更 是封建开明政治的幻灭。这以后,王维的态度变得 万方数据 睾海2 0 0 8 6 越来越消极了。”寄荆州张丞相“方将与农圃,艺植老 丘园”就透露出这种思想。但此时的消极是相对于早年 的积极而言。是遭受重大打击后的一种心理状态,王维的 报国济世的热情并未完全湮灭和消失,儒家的“忠“义” 也在王维身上依然得到了充分地展示,“所思竟何在? 怅 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寄荆州张丞 相) 。随后奉使出塞,他的思想又被意境宏阔,奇异雄浑 的边塞生活所吸引,沙漠、长河、落日、烽烟,洋溢着阔大 俊朗的情思,飞动着劲健昂扬的豪逸之气,沉淀在心灵深 处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济世报国之情再次 被激起。在凉州崔逸幕下任节度判官时,送同为幕僚的 崔三归家省亲“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州”,慰劝崔三既已 立功边地,在未得到赏识前且莫归隐,可看出,诗人此时 恃才而欲有所作为的抱负虽有所减退,人生态度依然较 为积极。但他既不愿与李林甫、杨国忠同流合污,“憎其 佞”,又不敢与邪恶势力抗争,不得不勉强与之周旋,“偷 椽苟活”。在这何去何从,矛盾两难的境地中,佛道的掸 理、无为守静等思想是息烦涤虑的最佳途径,是调理紊乱 心境的最有效方式。诗人想通过彼岸佛之空寂、道之逍 遥来解脱此岸的尘网和窘境。于是,开元二十九年前后, 王维在终南山真正过上了“共携松药酒,俱爹竹皮中。攀 林遍云洞,采药无冬春”的理想的隐逸生活,直至天宝元 年“谬以道门子,征为骖御臣”被朝廷征用。外在的禅隐 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理想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清醒的 认识和无奈。安禄山反叛,对诗人无异于雪上加霜,骨子 里浸染儒家思想的诗人并没有“舍生取义”,而被迫受雇 伪署。虽托癀痢不肯出仕,但“失节之嫌”所造成的尴尬 和愧耻使诗人只得寄情佛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 门何处销。”( 叹白发)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 不适? ”。在这一阶段,对佛道的主动追求或被动接受 以慰藉、消解精神上的痛苦和矛盾,佛道思想逐渐蚕食着 儒家思想所占的空间而作为王维思想的重要表征显现出 来,扮演着王维精神家园守护者的角色。 第四阶段,安史之乱之后,表面的禅隐奉佛掩盖不了 对苍生黎民的关注。旧唐书王维传:“晚年长斋,不衣 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斋中无所 有,唯荣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 以禅诵为事”。据此,一般人认为,晚年的王维禅隐奉 佛,追求心灵的空寂宁静和精神上的离世绝俗。迫受伪 职是王维心底深处永远的痛,王维自己也一直视之为耻 辱而耿耿于怀,谢除太子中允表:“进不得从行,退不能 自杀,岂不自愧于心”,强烈的悔恨自责正是积淀于 心中的儒家思想真实体现。在与魏居士书中,也表达 了对古代隐逸之士的否定态度,对许由“恶外者垢内,病 物者自我”,嵇康“顿缨狂顾,逾恩长林而忆丰草”均持不 赞成态度,甚至对被誉为隐逸之宗自己也非常推崇的陶 渊明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 督邮,解印授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 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 忍,而终身惭乎? ” 从王维人生的四个阶段来看,佛道思想对王维的思 想方式乃至整个思想的影响不具有本质意义,儒家思想 在王维的生命历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虽然时隐时显,但始 终是一条主线,决定着王维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中国艺术精神建构的文化心理基础,决非仅限于儒 家思想或老庄思想,而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不断组合 和融汇。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建构,影响和决定着中国文 化心理结构以及艺术思想、审美情趣的不断发展、变 化。”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特殊的家学渊 源,由于特殊的经历,王维为儒释道三种思想结合的中国 艺术精神建构作了最好的诠释,并用自己的诗歌创作成 为这种建构最早也是最完美的实践者。 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在王维的诗歌中尤其是早年的 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兼济天下之愿,积极人世之 心诗歌中昭昭可见。尤其是游侠诗、边塞诗、政治感遇诗 等,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 主义色彩,如少年行四首,分别咏吟了长安少年游侠高 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 无赏的遭遇,尤其是其中“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 骨香”充溢着凛凛豪壮之气,昂扬壮伟,具有强烈的追求 功业的愿望。上张令公“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余生”表现 了进取向上,积极用世的决心。献始兴公“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感激有公义,曲私非所求”明确表示了济 天下、爱苍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把自己的禅学理念引进诗歌创 作,并把自己的禅心佛性,溶进他的诗篇中,构成了其空 灵流动的诗歌意境。宗白华先生认为:“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 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 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静穆 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 灵状态。”王维的很多诗歌直接表达这种佛理禅境:过 1 9 1 万方数据 儒释道融通与王维显隐之辨 福禅师兰若“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游感化寺:“誓 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春F t 上方即事:“北窗桃李下, 闲坐但焚香”;期游方丈:“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 游方丈寺:“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赠施舍:“莲花 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等。鸟鸣涧:“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夜山谷万 籁俱寂,月出本无声,却能惊醒山鸟,而山鸟的惊鸣又进 一步衬出空山无比的沉寂,这是一种禅意的体悟。正所 谓“鸟啼花落,皆与神道但见性情,不着文字。” 道家追求自然恬淡、少思寡欲的生活情趣,清明虚 静、无思无虑的- t L , 理境界,身心和谐的审美范式,保持精 神上自由的理想人格。王维的许多诗蕴涵着道家这种思 想和审美情趣。戏赠张五弟捶“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 身,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 巾”。诗人行止坐卧,随物赋形,与自然化为一体,得到物 我统一的境界。诗人与大自然是那样的和谐,浑然一体, 以至于与鸟兽、云霞一样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完全回到 了自然本真的状态。而清静无为,享受自然的乐趣,在接 近大自然中获得空灵,在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中体验道。 正是道家审美本体的要求,这种身心和谐成为道家审美 的最高境界。 王维思想中的多元并存的特点,使他可以随意吸收 儒、道思想中的精华为己所用,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 “中国士大夫追求的是内心宁静,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 生活,这种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 使中国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趋向于清、幽、寒、静。自然适 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乃是士大 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只不过王维的诗歌意境的追 求与其更为契合,具有更为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空寂的山谷,辛夷花在树梢怒放,又纷纷飘 落,生命的灿烂任运随缘,刹那间成为永恒,这是佛家的 超圆觉境,被胡应麟赞为“五言绝之人禅者”。其花开有 时,花落有期,超然自足,不希求欣赏,无始无终,自在自 为地生长,又与道家以自然为本,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 审美理想、审美追求相一致。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 往,胜事空白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 叟,谈笑无还期。”自由闲适的诗人,面对秀丽静谧的山 1 9 2 水,兴来独游,用旷达放任的心态,任运自然,随遇而安。 水穷则可欣赏云起云落,遇林叟则可尽兴谈笑,忘了归 期。既蕴含禅宗“任性无住”的主旨和物我两忘“无我”的 禅悟后的审美愉悦,又具有道家所追求的自然恬淡、少思 寡欲的生活情趣和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保持精神自由的 理想人格。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 孙自可留。”空山新雨、松林明月、石上清泉、春花凋谢,四 组意象,空灵清妙,清净无染,竹喧和莲动又是一种极静 中的动,整个诗的意境给人很深的禅意;浣女、渔舟的出 现又一下子把我们拉到儒家世俗生活的追求之中;“王孙 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 留”的意义,表达了归隐的心态,再加上其中描绘人与自 然和谐相融的状态,又体现了道家的生活情趣和理想人 生。一首小诗,互为矛盾的儒释道三种思想自然地组合, 共融于一体,固然离不开王维高超的艺术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报废食品销售合同
- 舞蹈表演培训课程
- 山西省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 《麻纺织品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硫酸溶解法》
- 钢业生产安全防范
-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 企业植树节活动方案
- 城市燃气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
- 可研勘察设计费计费标准
- 刮泥机出厂检测调试报告
- 工业管道基础知识PPT课件
- 运动处方知识点
- 某企业员工违规处理登记表(doc 2页)
- 生物地理学热带生物群
- 小学数学科教师家长会优秀PPT完整版
- 养殖恒温室设计方案
- 脑出血大病历.doc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生字表(打印版)
- 煤矿联合试运转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