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诸葛亮形象的寻绎_第1页
(论文)诸葛亮形象的寻绎_第2页
(论文)诸葛亮形象的寻绎_第3页
(论文)诸葛亮形象的寻绎_第4页
(论文)诸葛亮形象的寻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葛亮形象的寻绎 冯文楼 陕西师范尢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 1 0 0 6 2 ) 摘要:倘若以知识分子为“分析域”,对国演义巾的诸葛亮形象重加观照,就会读出他并非仪止“贤 相”的意义来。本文从此视角出发,对这一形象的内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并重在结合史评,对其中、韩之 习、将略非其所长及知人不明诸问题进行了辨析。最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就请葛亮所处的政治困境,作 出回溯性的构建,指出在鱼水相谐的君臣关系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不和谐的文本,这是这一形象最值 得我刑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知识分子;回溯性构建;政治困境 中图分类号:1 2 0 7 4 1 3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但对此形象的认识还主要局限在“贤相”这一 角色之上,对其内涵的发掘明显不够。本文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分析域,对小说尤其是毛本赋予他的多重 角色,以寻绎的方式作出描述;其次,将其置于思想史和政治史的背景中,对其所行的申、韩之术及其将 略非其所长、知人不明诸问题,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史评,对其身临的政治困境和孤行其志的苦衷,作 出回溯性的构建,力求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破解“鱼水相谐”的历史神话。此外,本文还就人物解读的方法 论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精心塑造、全力歌颂的理想人物。既作为理想人物,他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可能 是单一的。我们不妨从诠释学的角度作如下概括,或可对小说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涵,有一个较为深刻的 透视和把握。 简言之,他是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的光辉典范,是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为王者师”的优秀楷 模,是集知识( 我) 、道德( 我) 、政治( 我) j 位一体( 三我合一) 的“完人”式形象。他既有儒家的抱负、道家 的风范,复有法家的方略、兵家的智慧,是一个合“贤相”与“谋士”为一人、集政治家与知识分子为一身、 融大传统文化与小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式形象。 黄俊杰先生指出:“在儒家传统的大经大脉之中,知识、道德与政治三者之问的关系,是历代儒者思 考问题的一个通贯性主题。从传统儒家的立场看来,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本,知识则是他的外 在凭藉,政治则是他由内通向外,用道德与知识来美化人间的途径。我们如果用春秋时代的人的说法, 则道德就是立德,知识就是立言,政治就是立功,同为人间之三不朽的盛业;用宋儒的话 来说,道德是体,知识是文,政治是用。”o 这种人格结构也集中地反映在大学的“八条 目”之中:如果把“格物、致知”视为儒家之学统( 文) ,“诚意、正心、修身”视为儒家之道统( 体) ,那么“齐 家、治国、平天下”则可视为儒家之政统( 用) 。前者成就的是“知识我”,中者成就的是“道德我”,后者成 就的是“政治我”。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实际就是这i 者的结合与统一。这种结合,在诸葛亮身上体 现得最为完美。 本文主要依据的是毛本三国演义。相较其他版本,毛本对诸葛亮形象作了进一步的理想化处 理,便于我们从理想人格的角度对其作出透视。 1 1 6 江淮沧坛) 2 0 0 5 年第6 期 他的道德人格,儿达于“完人”的境界。裴松之注引袁子赞其道:“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 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自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至今数 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王夫之评道:“武侯之言日: 淡泊可以明志。减淡泊矣,可以质鬼神,日J 以信君父,可以对僚友,可以示百姓,无待建鼓以亟鸣矣。” ( 渎通鉴论卷_ ) 以至方孝孺赞叹道:“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电。”( 逊志斋集杂著诸葛孔明) 与 史书相比,小说在这些地方的描写有过之而五不及。 就他的知识而言,小说更多地采用“传奇”的方式,赋予他超常的军事才能。这虽然有违历史的真实 ( 详后) ,但这种有意识的“神化”,显然是为他之“政治我”的实现所附加的必要条件,亦是将之理想化的 重要途径。 他的政治才干,于史有征,小说基本采用实录的方式加以描写,并无夸张,因而可将陈寿之评移来 作为小说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o ,布会道;尽忠尽时者虽雠必赏,犯 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 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这只是就他作为“贤相的- 面加以赞扬的;小说在具体的刻画中,则更多地寄寓了知识分子参与 政治的志向和抱负。这也就是说,罗贯中和后来的毛宗岗不仅足把他作为“贤相”的典型来看待的,而是 更加注意突出他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和为于者师的尊严,极力渲染他“明道救世”的思想和“匿扶天下” 的责任承当。从而使他兼具“军师”的谋略、“贤相”的才干和“知识分子”的性格。这从他“自比管仲、乐 毅”的身份认同中,从小说为他精心设置的“三顾茅庐”的情节中,从他舌战群儒的志向表白中,从他的 前后出师表中均可看出。例如在游说东吴时,他回答步骘之问日:“步子以苏秦、张仪为辩士, 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 剑之人也。”当严唆问他治何经典时,他答日:“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且古耕莘伊尹,钓 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 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 第4 3 同) 可见,在他心日中,理想的儒者,必须要能将 道德事功、学术治才合而为一。对此,方孝孺在孔明与庞统的比较中有很好的阐释,他说: 三代之诗人,才皆本于学,故有才者必明于道德之要;知道者必通于为治之法。自周室既衰,上 不知所以教,下不知所以学,于是人各就其性之所近而攻之,而学术、治才析而为二。天下之士,明 于经术者,未必能见诸事功;优于世务者,未必能本于学术。其弊至于秦汉之间,世主以儒生为无 用。而司马徽之论人才,亦谓儒生俗士不识世务,识世务者在乎俊杰。其谬岂不甚哉? 儒者之道,大 之无不该,细之无所遗,近不以为易而不举,远不以为迂而不为。固无有不达乎世务而可以为儒者 也,其不迭世务者谓之非儒可也,安可为儒生不足用乎? 自徽所称者观之,若诸葛孔明之言论事为 其不中乎道者,鲜矣,谓孔明非儒者,不可也。然擞以孔明庞统并称,吾窃有疑焉。论者惜统早死,故 功业不及孔明,余谓使统不见+ 终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学,庶乎王道,而统之言,皆矫诈功利之习。 统不能辅其主以仁义敷大信于海内,而导之为齐桓、晋文之所为之事,其才智不足称矣,安在 其为俊杰哉? ( 逊志斋集杂著庞统) 道德事功,本为一体;学术治才,不可偏至。这正是所谓“体 1 1 ”不二、“内圣外王”之道不二的具体表 现。正因为如此,小说别孔明作为“贤相”的功绩和治国的方略,多所表彰,此不赘举。 综上所述,他的完人式的道德人格,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热忱,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 责任意识,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宗教承当精神,他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政才干和军事帮慧,他所扮演 的军师贤相知识分子等多重角色,他之道德与事功、学术与治才的合一,他所兼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的双重品格,他之羽扇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道家风姿,他的宁静、淡泊和满腹经纶的儒学修养 睹葛亮形象的寻绎1 1 7 使他成为一个超越了个体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文化符号。 但也毋庸讳言,就历史上的诸葛亮而言,后世对他之道术不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知人不明、用 人不当等问题,引起过争议。方孝孺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偏低,l i 将他比作“伊尹、周公”;但紧接着便 以惋哎之情论道:“而其所未至,道不逮也。使孔明闯道,则为圣贤矣,惜乎其术有闻也。于乎! 道不胜其 才智,兹其所以为孔明也欤。然其过秦汉之上则远矣。”( 逊志斋集杂著诸葛孔明) 王丈之也以惋惜 之情沦道:“诸葛公之志操伟矣,而学则申、韩也。”( 读通鉴论卷十) 方、王均是以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标准来立论和评判的,今人对诸葛亮的指责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这种以“理想类型”的标准来评价人物的做法,在历史上并不鲜见,陈启云先生就曾指出过“理想观念” 与“经验现实”之问的矛盾:“一般地说,理想观念比较富于一贯性和系统性。( 但其) 弊端则在和 现实经验脱离,愈是一贯性系统化的思想,愈容易脱离现实。因为经验现实是多丽性的,不容易找 到或归纳于一贯系统的,也4 j 必然向一贯系统方面发展;在现实经验上的矛盾和混乱,不是一想就可 以贯通理解的,更不足凭着一贯系统思想想下去就能解决的( 这近乎所谓唯心主义) 。而排除_ , 现实的矛盾和混乱的思想,电往往成为排除r 矛盾和混乱的现实的思想,因此成为排除r 现实 的思想( 近乎所谓主观唯心主义) 。”4 方、于正是基于儒家的“理想观念”来衡量现实政治的,难免有排 除法家思想的倾向与偏颇。政治斗争的“现实经验”证明,仪靠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并不能解决政治问 题,就连孔子都对管仲相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行动表示赞赏,称其为“仁”( 论语宪问) 。诸葛亮在治理 四J I 的问题上,正是要折衷前代之偏,补救刘璋之失,而采川刑赏兼顾、恩威并济的法家手段以理顺民 情、约束官吏、稳定政局的。如果一味遵循“德治”的“理想观念”而不审时度势采用变通的方法,显然无 法克除“现实的矛盾和混乱”,消除政治的危机。而实际的效果也正是“自此军民安堵”。尤其白刘备死 后,三国志描述云:“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 奸,人怀自厉,道不抬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注也引到袁子日:“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 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小说的描写亦复如此。 就中国实际的政治运作而言,也不可能纯用儒家的“理想观念”来行政作则,特别是大一统帝国建 立之后,要取得政权,维护统治,就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儒法兼用,王霸并举。陈启云先生指出,秦汉以后 无纯儒,汉儒是各家思想的大杂烩,凶而被新儒家以及许多近代学者指责为是一种儒、道、法家学说及 阴阳五行思想的庸俗混合物。思想史上是如此,在政治史上,汉朝名义上是尊崇儒家,实际上是推行杂 家。至汉宣帝更明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 儒术) ”。所以尽管秦政和其法家 学说受到普遍指责,西汉早期的朝廷却没有摆脱它从秦代继承下来的法家行政制度和实际运作方式。o 尤其在蜀汉新取政权的背景下,诸葛亮杂儒、法而用之,就毫不足怪了。、j 然,方、王等精英知识分子强 调儒家的“理想观念”,试剧以此提升政治、改变现实的用意,也难能可贵,不容否定。 政治本有自己的运演规! l l f J ,如果以道德规范相衡,则如王夫之所言,“纷争之世,无一人之不可诛 矣。”( 读通鉴沦卷九) 依此考察苏轼之指责7 L 明的言论,难免书生之见,究其原因,正在其不懂政治的 缘故。他说:“取之蹦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 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并举例道:“刘表之丧,先 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小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儿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电。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 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 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诸葛亮沦) 苏氏不知,不用“诈力”,难获天下;不川 “仁义”,又难获信于天下。此政治家之两难也,尤其在乱世之际,不从实际出发,单凭价值理念办事,只 能流为诸葛亮所说的“妇人之仁”。他更不理解,政治的诚实只不过是政治的技巧而已。n 我们再看苏轼 1 1 8 江淮论坛) 2 0 0 5 年第6 期 为诸葛亮所作的设想:“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 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 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 此 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 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宦其屡战而屡却哉! ”这不正是自己否 定自己的观点吗? 诚如王世贞所评:“夫守义而责其所当得之吴、蜀,废义而言其必可乘之间,抑何前后翻 覆也? ”储欣也认为“坡公千古通儒,而责备孔明处,似乎迂阔。”“迂阔”正乃不懂政治的表现。笔者在这 里并非要为诸葛亮之申、韩之习作无谓的辩解,而旨在说明,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问,距离甚阔,矛盾 至大。自汉以后,“阳儒阴法”、“王霸并举”,似乎是一切得国、当国者经常采用的方略和奉行的工具理性。 王夫之对渚葛亮的法家之术,并无过多的苛责,反认为他是“无其心而用其术者”( 读通鉴论卷一) 。 但有一点他看得很准,诸葛亮察于名法,却不注意养育人材,以至蜀汉无人。王氏用由果到因的逆推方法 论道:“蒋琬死,费神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蜀非乏才,无有为主效尺寸者,于是知先主君臣之 图此也疏矣。勤于耕战,察于名法,而于跃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蒋、费亡而仅姜维,维亦北 士也,舍维而国无与托。败亡之阿,诸葛氏仅以族殉,蜀士之登朝参谋议者,仅一奸佞卖国之谯周,国尚孰 与立哉? ”然后,他进一步用类比的方式追根究底日:“管仲用于齐,桓公死而齐无人;商鞅用于秦,始皇死 而秦无人;无以养之也。宽柔温厚之德衰,人皆蹋踏以循吏之矩雉,虽有英特之土,摧其生气以即于瓦合, 尚奚恃哉? 诸葛公之志操伟矣,而学则申、韩 乜。文王守百里之西土,作人以贻百年之用,鸢飞鱼跃,各适其 性以尽其能,夫岂申、韩之陋所与知哉! ”( 渎通鉴论卷十) 从这一对比中可以看出,王氏显然是将蜀汉无 人的原因归结到诸葛亮和刘备所行的申、韩之术上了,这一看法不无道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陈寿三国志指出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王夫之也持这一观点,但他在这一问题的分析 上,却不是作简单的优劣判断,而是能原孔明之用心、窥孔明之苦志而得出最能中孔明之心的折衷之 沦。他说:“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日:天下有变,命卜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雒,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 于秦J I 。其后先主命关羽出襄、樊而自入蜀,先主没,公自出祁山以图关中,其略定于此矣。是其所为谋 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因 为蜕到底,这一战略方针乃是用兵者偶然制胜之一策耳。偶一用之可以得志,却未可守此以为长策,更 没有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数年之后的道理。( 凄通鉴论卷九) “迨乎关垌启衅于吴,先主忿 争而败,吴交不固,仲谋已老,宛、雒之师不能复出,公乃率孤旅以向秦川,事难而心苦矣。”事难而心 苦这是最能体察孔明处境的深刻之言。 此外,王夫之还就诸葛亮未采纳魏延的建议而专门发论道:魏延清从子午谷直捣长安,是正兵,而 诸葛绕山而西出祁山,趋秦、陇,是奇兵。从战略上看,魏延是对的,所以,“陈寿谓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 诚有谓已。”但他又同时指出:“而公谋之数年,奋起- 朝,岂其不审于此哉? 果畏其危也,则何如无出而 免于疲民邪? 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 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无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 读通鉴论卷 十) 以此来看,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又不可过多地苛求孔明。这里,笔者并无意于为已成定局的历史作什 么辩解,而是要借此探讨诸葛亮的深刻用心及其处境,而并不是对某一问题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王夫 之的剖析,能顾全战略大局,深人人物内心,作整全性的观照,这起码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方法论的借 鉴,这也是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征引王氏之论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之知人不明,任人不当的问题,王夫之也有很好的分析,从人格品行的角度,直窥其要害和根本: 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马谡,再失于李严,诚知人之难也。暗者不足以知,而明察者即以明察为所 蔽;妄者不足以知,而端方者即以端方为所蔽。明察则有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士之智 略果毅者,短长相间,瑕瑜相杂,多不能纯。察之密,待之严,则无以自全而或见弃,即加意收录,而 固不任之矣。于是而饰其行以无过、饰其言以无尤者,周旋委曲以免摘;言果辨,行果坚,而孰知其 不可大任者,正在于此。似密似慎,外饰而中枵,恶足任哉? 渚葛亮形象的寻绎 1 1 9 并与曹操相比而言道: 故先主过实之论,不能远马谡,而任以三军;陈震鳞甲之言,不能退李严,而倚以大计;则唯武 侯端严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于是而曹盂德之能用人见矣,以治无下则不足,以争天 下则有余。蔽于道而不蔽于才,不能烛司马懿之奸,而荀或、郭嘉、钟繇、贾诩,惟所任而无不称矣。, ( 读通鉴论卷十) 明察为明察所蔽,端方为端方所蔽历史上,才智高明、德行优越之人往往识人不明、得人不多、用人 不当的原冈,正在这里。他之对待魏延的态度及其驾御他的方式,虽小无申、韩之术,并为此而受到今人 的指责和非难,但如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亦自当别论。 以E 一再引述古人的讨论,目的在于引出下列的话题:中罔知识分子在特定政治格局中的“困境”。 这才是这一形象所内含的特殊意义和认识价值,是我们尤应高度关注的地方。 就他与刘备的关系而占,小说之所以不遗余力的歌颂这种“师友”加“君臣”的鱼水相谐关系,就在于 藉此表达知识分子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但在现实政治中,这种关系却很难达成。刘备虽对他礼貌备至,信 任有加,而实际只是使用他的才智而已。论私交,则远不能与关、张相比,在关键时刻,倩后者远过于信前 者,重后者远过于重前者。王夫之的高明,就在于他能从这种理想关系的缝隙中读出它不理想的内涵: 谈君臣之交者,竞日先主之于诸葛。伐昊之举,诸葛公日:“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东行。”公之志 能尽行于先主乎? 悲哉! 公之大节苦G ,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 而悲一】宛以死,有以也夫! ( 读通鉴论卷十) 诸葛订交于吴的战略方针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可惜他空有其志而元主上的有力支持,也无同僚的齐心 协佐,身处困境的他,只能叹法正之死而莫可如何。假如刘备信他如信关羽一样,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 许、雒,而徒流于犹亭? 迨刘备伐吴败绩,国之精锐尽于夷陵,与他意见相合的赵云业已去世,这时的他 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还能有为吗? ( 参读通鉴论卷九、卷十) 王夫之为此而口义日: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 成败异。公怀n 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 F 信先主之可为少康、光武也,耻 与苟或、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表带之诏,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 士,孤行其忠焉耳。向令鹿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m 置腹,使关羽之 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 ( 读通鉴论卷十) 正因为蜀汉无人,所以他虽持守“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法则,却不得不“亲理细事”。这也是势不 得已,别无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已。他虽讲究“非淡泊无以明志”,但从他死前的遗表中( 不使家 有余产) ,我们看到的他却像一个如王夫之所描绘的“志晦不章、忧谗畏讥之疏远小臣,屑屑而自明者” 也,其内心的隐忧,难以明言。先主托孤时,对他的信任从表面看,似乎无以复加,而实际上则对他心怀 疑虑,况且兄弟三人,分在魏、蜀、吴三国,一时之重,集于一门,以他之聪明,岂能不知先主之心? 所以面 对“子不可辅,君自取之”的遗言,他只能剖心出血以示其诚。后主从表面上看似乎对他十分尊重,而实 际上则心存顾忌,左牵右掣,使他难以尽展其志略。他名义上是“相父”,但在“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中, 相父的名义毕竟不能同君臣的名分相提并论。身处此境的他,“而欲北定中原、复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难 乎? ”所以即使在遗表中,也不得不取桑田粟帛,竭罄以告,来表白自己的忠贞,“不然,公志自明,而奚假 以言明邪? ”他出师北伐时,表上后主,以亲贤臣、远小人为戒,但即使连小人之名都有所忌讳而不敢历 指,况能制之使勿亲哉? 他一生在政治上的最大的关怀是“汉贼不两立”,但以此来看,“公之遗憾,岂徒 在汉、贼之两立也乎? ”( 以上见读通鉴论卷九、卷十) 以I 二王夫之的分析,是一种对历史文本的“回溯性构建”,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内 1 2 0江淮论坛 2 0 0 5 年第6 期 涵,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在这种“理想关系”的背后,有一个隐形的文本,需要我们【旦】溯 性地构建它。按照齐洋克的观点,历史事件的意义如同征兆的意义- 样,它是“不能从隐藏在过去的深 沟中予以发现和挖掘的,而只能【亘| 溯性地构建分析产生真理。,”也即要发现历史事件的意义,只能 按着它的踪迹逆向性地予以构建。他引拉康的话说:“征兆最初对我们显现为一个踪迹,它也只能永远 显现为一个踪迹,我们不能理解它,除非对其作出精湛的分析,除非我们认识到j - 它的意义。”“王夫之 的解读,就在于能从历史事件的“踪迹”中,读出它非一致系性的“征兆”以重建的力式使之浮出水面, 从而打破了君臣理想的政治神话,并从根本上颠覆了它的可能性,使历史事件呈现出新的面目和意义, 把我们从历史和政治的“幻象”与“误认”中唤回由此可见,这种回溯性的构建,因重构了对过去的叙述 而改变了其所具有的意义,使其以另外一种新的方式和意义呈现。如果不揭穿这种幻象的实质,它就有 滑向意识形态的可能,为“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涂脂抹粉,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瀑渎,将事实的审视变为 “就是如此”的形态和命题。 以此方式来解凑三斟志注中引到一个故事,我“J 就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二三国志注引袁子 日:“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 是以不留。”裴松之辨日:“臣松之以为袁孝尼著文立论,甚重诸葛之为人,至如此言则失之殊远。观亮 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之分,谁能问之? 宁有中违断金,甫怀择丰,设使权尽其量,便当翻然去就 乎? 葛生行己,岂其然哉! 关羽为曹公所获,遇之甚厚,可谓能尽其用,犹义不背本,曾谓孔明之不若云民 乎? ”此辨主要是从诸葛亮的“为人”上立论,能做到知人论世;就诸葛亮与刘备之关系而言,【i 王确实在中同 历史上称得上是“希世一时”:即在政统中是君臣的关系,而在道统上则是师友的关系。但他们都不明白,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格局中,不论哪个人主,都很难真正做到对知识分子的“贤”而能“尽”。势与道,即政统 与道统本就处在一种对立紧张的状态之中。在三国时代,孙权是以知人善任而著称一时的,但袁氏所举孔 明之言,虽不能确定它“事实的真实性”,却道出了“政治的真实性”,况且刘备在此问题上明显差孙权 着。刘备平时对诸葛亮能贤之也能尽之;但在关键之处,能贤之却不能尽之。如前举伐吴之事,就是典型的 例证。另如当初在留关羽镇守荆卅I 的问题上,刘备本身就心怀私虑,按王夫之的分析,“为先主计,莫如留 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然而终用垌者,以同起 之恩私,矜其勇而见町任。”却不料关羽最终破坏了诸葛亮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从表面看,似乎是刘备不善 于将将的缘故,但其中内含的关键则是:“疑武侯之交同于吴,町不足以快己之志也”,所以“信武侯而终无 能用也”。以此来看,“先主之信武侯,不如其信羽,明矣。诸葛子瑜奉使而不敢尽兄弟之私,临崩而有君自 取之之言,是有武侯而不能用,徒以信羽者骄羽,而遂绝问罪曹氏之津,失岂在羽哉? 先主自贻之矣。” ( 凑通鉴沧卷九) 从“信武侯而终无能用”的角度来看,杜甫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云 云,并不仅仅是感叹其天不假时,功业未成;而且还蕴藏着对知识分子“政治困境”的深深叹息。 陈寿将诸葛亮失败的最终原网,归结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小说更是让诸葛亮发出 “谋事在人,成事住天,不可强也”的浩叹。所谓“天命”者,虽然从表面看,似乎是一种不以智力为转移和 抗拒的客观规律,有着“形式的合理性”;但在它的“无常”中又分明含有一种非理性的偶然因素,而不一 定必然地具有“实质的合理性”或合道性。与天命相抗,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仁人志上的伟大人格,也 正表现在与天命的抗争中。冈为与天命的抗争,也正是与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抗争,对历史之形式合理 性的批判,它追求的是一种历史与政治的“实质合理性”。“拥刘反曹”的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对知识分子而言,能遇到刘备这样礼贤下士的君主,也算不幸中的大幸了。 罗贯中尤其是毛宗岗正是以此为立足点,不惜以美化的方式,对这种君臣加师友的关系,极尽歌颂之能 事。这不但直接表达了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从这种理想化的形式中,间接地折射出 他们实际遭遇的困境和难以达成的遗恨,不然,他们又何必费尽心力地如此美化呢? 黄俊杰:内圣与外土儒学传统中道德政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刘僻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 二) 天 男祆话语的产物金纯水辫女性人物析 武小新 ( 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盐城2 2 4 0 0 2 ) 摘要:水浒是一部男性英雄的赞歌其巾的女性形象虽然少而单薄,但很有研究的价值,在她们背后反 映出米的是强大的男权话语模式。施耐庵和金圣叹在刨作和评点水浒女性形象时都习惯于贬损和歧 视女性,并以女性为牺牲品来完善男性形象的塑造,本文探究r 水浒的女性模式j i :川当代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