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绿色观念.pdf_第1页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绿色观念.pdf_第2页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绿色观念.pdf_第3页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绿色观念.pdf_第4页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绿色观念.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王 军,朱 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 摘 要:中国古代人与自然体合无违、和睦并存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并物化和体现 在传统建筑及城市的建设上。 剖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及其对建筑活动的影响。 传统建筑的绿 色理念包含:尊重环境、就地取材、节约资源、抗震减灾等。 古代城市建设注重的是城乡统一、规模适度、合理 布局及融合自然。 关键词:传统建筑;古代城市;自然观;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倡栘 The View of Nature and the Eco-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in Ancient China WANGJun,ZHUJin ( , , ) Abstract: , - , - - , - , , , , , ,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cient cities; the view of nature; eco- architecture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中国古代,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以及 宇宙间统治一切的最高主宰被称为“天”,因此,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和辩论就是以“天人关 系” 为核心而展开的。 从史前人类的“万物有 灵”,到颛顼、帝尧的“绝地天通”;从孔子的“尊天 思想”,到老子的“道法自然”;从荀况的“天人相 分”,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围绕着天人关 系这一命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辩证法 与形而上学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经年累代的大 辩论,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不过,无论是顺应“天意”,还是注 重“人谋”,农业民族的自然观,总体上说,是建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古人始终强调适应自然、 尊重自然,懂得与大自然相安默契、悠然共处,逐 渐形成了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观。 远在三千 年前的周代,古人就提出了天人相协调的主张。 倡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建设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研究( ) 作者简介:王 军( ),男,河南洛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建筑学的教学、科研及设计工作。 枟周易 乾卦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 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种人不违天,天亦不违 人,使人与自然体合无违、和睦并存的思想是人 对自然产生有情观念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古人看来,自然界具有道德属性,人们可 以从中引出社会道德观念,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继而又可将这种准则反作用于自然 界,作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行为准则。 枟周易枠 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这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地道中引出 发来的,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贯通性。 先秦的天 人关系论以荀况的“天人相分”、“天道可知”、 “天命可制”而达到最高的理论成就,西汉董仲舒 则在荀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其 理论之一就是把自然现象拟人化,赋予自然现象 以道德属性,将自然规律和伦理法则联系起来, 即所谓“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天人合一” 思想在西汉及以后朝代的观政治、文化领域长占 据了主导地信。 自然山水在天人合一的传统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比如,“封禅”是古代封建帝王祭祀天地 的一种盛大典礼。 每当王朝兴盛的时候,皇帝便 大兴封禅之礼,表示他的权力来自“天授”。 虽然 封禅是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纯粹的政 治活动,但是还要借助泰山这一山势雄伟、风光 壮丽的五岳之首来完成。 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 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甫山辟场祭地, 报地之功称“禅”,即枟大戴礼 保传枠所谓“封泰 山而禅梁甫”。 宋代,张载根据人、物、我均为一气所化的理 论,进一步论证了人性与天道的一致性,推出“民 胞物与”、“兼爱万物”的学说,将儒家仁爱原则推 广到广大的非生命物质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 大自然还是古人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寄 托的所在。 孔子在枟论语 雍也枠中说:“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枟晏子春秋枠说:“君子若华山然, 松柏既多矣,望之尽日不知厌”。 中国文人的心 灵常与自然发生共鸣,流连于山水之中,诱发创 作灵感,产生对社会与人生的联想。 因此,当孔 夫子临川观水、触景生情时,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人生慨叹;当嵇叔夜秣马华山、目送 归鸿时,有“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吟咏;陶渊明 采菊东篱,悠然望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的自然景象,蓦然领司人生真谛,产生了“此中有 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物我两忘境界。 大瞬息万 变然不仅以其千变万化的身姿展现出无限生机, 而且以其深邃幽远的胸怀容纳失志的隐者。 他 们隐逸山林,做“烟雾状元”、“江湖醉仙”,山川胜 境居为避世之所,成为“世外桃源”。 古人对自然的有情观念以及中华民族崇尚 自然的传统文化,使人们的思维与行动都融于自 然之中。 台湾著名建筑学家贺陈词说:“我们的 审美观尤其是以大自然为师,紧贴着大自然下 笔,而无人为的踪影,在这个与天同寿的审美价 值观下,我们产生了抒情言志的诗文,超尘绝俗 的绘画,逸趣横一的庭园,这些更自然而然地凝 聚成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与大自然合一共 处”。 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么关密,情感是多 么深厚! 著名学者郑光先生甚至产生了这样的 结论:“综观之,(中国古代)尚自然是普通、正常、 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利于经济与生活的传统。 而 崇礼制只是局部,且少” 。 二、 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表现在建筑的发 展上。 建筑行为的本质是一项社会生产活动,是人 类于自然界中制造人工环境的活动,因而必定直接 或间接地反映人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 人类用建 筑阐发自身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态度,建筑是人类的 代言人,它向自然倾诉着人类敬畏与对峙、顺从与 反抗的复杂心理。 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正是人 类在协调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所产生的 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特征的外在表述。 古代中国人是从人与自然的广大角度来理 解建筑的。 枟宅经枠曰:“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 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 第 期 王 军等: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畅 ( ) 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 上吉”。 中国人将大自然看成有生命的母体,人 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房屋是人的庇护所。 中 国人更把人居环境看作与自身命运休戚相关的 重要条件。 枟宅经枠又曰:“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 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 若不安,即氏族衰 微。 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 至山居,但人之所处,皆其例焉”。 古人非常重视生存环境的选址,如风水讲 “辨方、相土、观水”,就是要探求建筑基址的方 位、朝向和水源是否适合人的居住和生活,从而 建立理想的环境模式,使生活富足、人丁兴旺。 枟葬书枠曰:“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 气者 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中国传统村落的自然形态往往是“背山面水”、 “山水环抱”,正是所谓“负阴抱阳”、“藏风聚气” 之地,是农耕民族理想的生存环境(图 )。 古人 更加重视城市建设,尤其是国都建设与自然生态 环境的关系。 枟史记 周本纪枠曰:“夫国必依山 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 历史上城市相对集 中的地方有长安、洛阳、南京、北京四个地区,各 地区的城址都有所变动,但从较大的地域范围来 看,其城址又是相对稳定的,每个地区都有五个 以上的王朝建都,并且城址与周围自然山川总是 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图 理想风水模式 三、 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回顾和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不难发现 其中的生态印迹和“绿色”成分。 因地制宜,尊重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在各种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 内,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创造了各 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北方的建筑为了抵御严寒, 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接受更多的阳光,并使 用火炕,外墙与屋顶也较厚,建筑外观厚重庄严。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建筑多南向或东南向,以利 于自然通风;或底层架空起来,形成干阑式构造, 避免潮湿;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 芦苇;并且墙壁薄,窗户多,建筑外观轻巧,与北 方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中国地形多样,有 平原、河谷、高原、山地、丘陵、沙漠,传统建筑往 往顺应山形地势进行建设,减少土方,节约人力, 节省造价,同时保持了生态和水土。 图 合院民居 庭院围合,适应气候 传统建筑的庭院式空间布局具有对各种气 候的适应性。 庭院的周边通常用廊或墙将建筑 连接起来,有利于安全,可防风沙。 同时,不同地 域的庭院的规格、形状和组合方式衍生出多种类 型,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庭院布局,即抵御 了自然的侵害,又使人与自然相通(图 )。 英国 学者李约瑟说:“我从中国回到欧洲,最强烈的感 觉就是与天空失去了密切的接触中国建筑 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自然” 。 就地取材,施工便利 木材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木构建 筑虽然存在防火、防腐的缺陷,但在古代中国大 部分地区,木材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材,可迅速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第 卷 而经济地解决材料供应问题,因此,木结构被广 泛应用,除了房屋,还用于各种桥梁。 同时,木材 供应在有计划的种、伐制度下得到保障,做到了 木材来源的可持续性。 此外,传统建筑发展了丰 富多样的地方建筑材料,并使其适用性和经济性 得到有效发挥,例如,黄土高原的土质软,易削 掘,干燥时负荷强,保温隔热性能好,作为原始而 有效的建筑材料,被应用了上千年。 框架承重,围护灵活 抬梁式木构建筑与现代框架结构类似,可形 成柱网,柱网的外围,在柱子之间砌墙,装门窗。 由于墙不承重,就使建筑物具有了灵活性,既可 做成各种门窗大小不同的房屋,也可做成四面通 风,有顶无墙的凉亭,还可做成密封的仓库。 在 建筑内部各柱之间,则用隔扇、板壁等做成隔断, 可随需要装配拆除。 穿斗式木建筑的柱网布置 不及抬梁式灵活,但在承重和围护结构的分工方 面如出一辙。 以柔克刚,抗震减灾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由于木材的特性,且构架 节点所用斗栱和榫卯都有一定伸缩余地,因而在 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的危害。 装饰节制,反对铺张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有崇俭反奢的思想, 枟管子枠曰:“不饰宫室则材木不可胜用” 。 这 是反对铺张、节省民力的言论。 唐代以后,政府 对各级官员住宅的规模和式样加以严格限制,这 从客观上起到了反对浪费的作用。 四、 城市建设结合自然的“绿 色”经验 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及对自然的理性 认识还表现在城市的营建中,各个王朝均将城市 建设作为“理阴阳,顺四时”的重要内容,非常重 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讲究对自然的合理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形成了许多有益的传统和经 验,其中不乏科学性和较强的生命力。 城乡统一 古人充分认识到周围广阔土地对城市的依 托作用,将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作为城市建设的 一个组成部分而倍加重视。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 是具有了“区域”观念。 从枟考工记 匠人枠营国 制度提出的“体国经野”之制,可以看出在中国城 市建设传统中是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来对待的。 所谓“体国”,是指合理确定城郭的 等级与规模,布置城池、宫殿、宗庙和社稷;“经 野”是指规划建设城郭周围的土地和奴役的居 邑,处理好城乡关系。 周代建城,实际上是建立 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乡野田地而共同构成 的“城邦国家”。 城市与乡村这对矛盾体在这里 被处理成一个有机整体。 规模适度 古人建城、建都时懂得根据城市腹地的支撑 能力来确定城市规模,即考虑了环境容量问题。 枟礼记 王制枠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 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 春秋战国时期,枟管 子枠继承和发展了“地邑民居必参相得”的城邑规 划传统,提出:“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 足以养其民。 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 守其城” 。 这是说城市规模必须与周围田地 大小以及城市居民数量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 “养”、“守”结合,才可保证居民的生活给养,有利 于巩固城防。 合理布局 商鞅曾任秦国宰相,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 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有关土地使用规划和城乡 布局结构的主张。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 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 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 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 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 这是以方百里的 地域为例,在综合了水源、林木、粮产、交通等多 种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土地使用、城乡布局和人口 密度,其主张是很有价值的。 枟管子枠从有利于城 市经济功能的发挥和便于城市管理的角度,对城 市及其周围土地的功能布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 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 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 第 期 王 军等: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井” 。 枟管子枠这种按职业作为分区依据的城 市布局思想,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后世 的高度重视。 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方面受到礼制、等级、 尊卑思想的制约与束缚,另一方面也有因地制宜 的传统。 如枟管子 乘马枠云:“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中规矩”。 这一主 张对后世的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产 生了许多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的优秀范例。 汉长安城北滨渭水,南抵龙首原,地势南高北低, 是在秦咸阳故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它的规划 建设一方面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充 分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首都所具备的神权和威 严。 所谓“斗城”的形成,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西汉初期的经济处于恢复阶段,长安城是在利用 秦咸阳部分遗宫的基础上,历经二十年的营建才 逐步形成的。 因此,城市形制没有刻板地追求规 则方正,而是顺应渭水河岸的自然地形,配合建 筑的现状而使北垣、南垣均呈不规则的“斗形” (图 )。 将城垣作北斗、南斗二星之象,不仅是因 借地形的结果,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汉人制历以“斗建”,即以北斗之斗柄确 定时辰与季节。 长安城西北为北斗形,南面相应 建成南斗形状,呈拱卫北极之状,以合天象。 () 汉 人 崇 信 北 斗 “ 运 于 中 央, 临 制 四 乡” ,建长安为“斗城”,有中央居要、四方来 效、斗车运转、海内晏然的象征意义。 ()斗,是“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的象征。 筑 斗城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