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_第1页
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_第2页
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_第3页
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_第4页
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班 级: 12级法学汉班 学 号: 20121106338 姓 名: 邵通 指导教师: 李英芬 2015年 12月 14日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与保护 法政学院12级法学汉班 邵通指导教师 李英芬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婚姻不再是共同生活的唯一方法,未婚同居的现象越来越多。未婚同居中的纠纷给社会的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女性在未婚同居中的地位往往处于弱势,遭受到更大的损害,却因为法律的缺失得不到保障。关键词未婚同居、女性权益、法律缺失、女性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中国人不断地开眼看世界,外国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思想解放的潮流笼罩在整个神州。婚姻、家庭、继承等的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婚姻、家庭的观念的变化无疑是最为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权利的确立,人们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婚姻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未婚同居成为另一种家庭生活方式,现在未婚同居的现象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起来。什么叫做未婚同居,从一般上来讲,它是指两个没有配偶当事人之间自愿生活在一起,而又不进行结婚登记的一种事实行为。随着未婚同居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出现,给双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不同的损害,其中关于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损害无疑是更严重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未婚同居中或者在未婚同居结束以后,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受到更大的损失,却得不到损害的补偿。 一、未婚同居的概念 据新华词典解释,同居是指:“同住在一起;夫妻共同生活, 也指男女双方没有结婚而共同生活。”同居跟结婚不一样,结婚是获得了法律的承认的夫妻关系,是不可以随便解除关系而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同居是不被法律承认的一种行为,可以随时出于当事人的意愿而终止关系。1非法同居,一般是指不合法的男女同居行为。其特征是:不法性,即这种同居是为法律法规禁止的, 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同居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这是非法同居的最本质特征;自愿性,即非法同居是一种自愿性的同居行为。这一特征,使非法同居行为与某些犯罪行为如强奸 、非法拘禁行为区别开来;公开性,即当事人的同居一般是公开的而不是秘密进行的。这一特征使非法同居区别于通奸行为 。2未婚同居是指无配偶和无禁婚亲属关系的两个成年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自愿地持续地公开地共同生活。其构成应当是同居双方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男女;须具有共同生活的合意和事实;须公开同居并持续达到一定期限;同居双方不具有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婚姻关系和其他未婚同居关系。3 二、未婚同居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特别是女权运动的不断推进,男女平等成为一种必然,女性在经济地位等发面的不断发展,婚姻不再是女性赖以生存的保障,女性可以不在依赖男性生活下去。这为未婚同居现象的出现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婚姻的成本也飞跃式的增长,经济上无法支付高昂的婚姻成本促使了很多男女双方选择了未婚同居。 (二)婚姻观念的变化“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了让两个人的爱情始终是充满幸福的,许多人选择了未婚同居这个方式。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居高不下,为了让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试婚”这个现象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普遍。所谓的试婚就是指婚前两人先同居一段时间,当发现两人并不适合的时候,可以分开,可以降低万一结婚所造成的损失。同时离婚率的增高,人们对于婚姻产生了不信任感,而同居生活却能够满足了人们对于婚姻生活所带来的种种追求,比如:两性生活、生儿育女、家庭生活等。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未婚同居的生活而不是迈入婚姻的殿堂。(三)其他因素罗素曾经说过一句话,“避孕方法改变了性和婚姻的面貌,使两者被区分开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避孕措施的出现也是推动未婚同居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进步,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到来的越来越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性观念出现的越来越早熟,但是他们距离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年龄还有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了青少年未婚同居现象的出现。这些年搭伴养老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很多单身老人不想晚年的时候孤单一个人,纷纷选择了所谓的搭伴养老,但是往往因为顾忌子女和社会的舆论,而没有选择领取结婚证,这也是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原因。三、未婚同居中女性的权益受到的损害(一)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家庭暴力这是中国家庭领域的突出现象,我国婚姻法极其司法解释当中明确禁止了家庭暴力,并将其列入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因之一。但是婚姻法所保护的领域是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未婚同居虽然是类似于家庭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它却不是真正的夫妻家庭生活,不属于婚姻法所调整的家庭领域的问题,因而得不到婚姻法的保护。未婚同居中家庭暴力出现几率大于已婚,而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在身体等生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往往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遭到男性的肆意殴打辱骂。女性想要付诸于法律手段,却得不到婚姻法的保护,虽然在最近的立法中我国将未婚同居中的暴力事件列入到家庭暴力法的管辖领域内,但是总体的规定还是比较笼统的原则性的,受害者一般还是只能采用一般侵权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同居期间的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强、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通过侵权行为法来调整同居期间的暴力行为,往往存在着种种障碍,从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二)怀孕和流产所造成的损害 虽然现在社会避孕措施已经很完善,但是马有失蹄的时候,特别是有些男生为了其他目的造成了女方的怀孕。国家卫计委科研所:我国每年人流者超三成未婚。怀孕已经成为未婚同居女性的最大问题之一了,面对怀孕的结果两个人只有生育和流产两种选择方式。根据由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开展的首次中国青年生殖健康可及性的相关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显示,每100名15至24岁的未婚女孩中有4名怀孕,她们当中90%选择人工流产。人工流产是未婚同居中的两人做出的选择题中出现的最多选择。但因为经济财力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同居的双方往往会选择到一些省钱的不正规的小医院去做流产手术,手术的不正规往往会给女性带来一辈子的损害。特别是由于男性的不负责任造成女性多次怀孕,女性不得不去进行多次流产,多次流产往往带给女性的是生育能力的丧失,从而为分手埋藏下了祸根。一旦未婚同居关系解除,流产所造成的损害往往由女性自己来承担,为未来的家庭生活埋下祸根,而男性却可以以此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不用承担任何义务,只因他们是未婚同居关系,他不需要尽到婚姻法上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三)财产损失在同居生活中,双方都会为自己共同生活的家而奋斗。但是由于它们并不是婚姻法上所规定的婚姻关系。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候,双方所投入的和获得的财产就不能被当做是共同财产来对待了。未婚同居生活中,女性往往和传统的家庭生活中的一样,更多的是承担在家中的家事劳动,服务于整个家庭。即使是在男女双方都有经济能力的同居生活中,女性由于感性的原因,往往会投入比男性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但是同居双方并不是婚姻关系,并不能认为这一部分财产是简单的共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财产的归属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产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投入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理同居期间的财产问题,无疑女性将会受到更大的损失。(四)抚养和继承问题未婚同居中往往会出现怀孕的问题,有一部分同居者选择了将孩子生下来。但是当两人感情破裂一拍两散的时候,孩子问题如何解决。社会上未婚单亲妈妈的数量越来越多,她们一方面要面临负压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却要忍受这社会舆论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在现代社会中单亲妈妈往往承受着比单亲爸爸更大的压力,不论是在经济、生理、心理还是未来的重新组建家庭方面。夫妻之间的继承权也是婚姻权力的一种,但未婚同居中的继承问题却得不到保障,因为他们之间并不是婚姻关系。女性往往面临着和他一起生活,为他养孩子,一朝男方出事,却不能从男方的遗产中获得以后对自己生活的经济保障。四、未婚同居女性权益保障的法律缺失(一)与事实婚姻的差别 在我国事实婚姻在法律效力上实际上是与法律婚姻是一致的,同样受到婚姻法的保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事实婚姻也是未婚同居,但是我国却人为的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视作是不同的两种概念,采用不同的法律手段来对待两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事实婚姻相比较未婚同居而言在法律上只是多了时间上的概念和某些法律上的实质要件,事实婚姻能够得到婚姻法上与法律婚姻同样的保护,而未婚同居却只能依托于其他法律的保护。事实婚姻在解除人身关系上适用于婚姻法的规定,女性的权益能够得到婚姻法的保护,这对于女性的未来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未婚同居当中,当感情破裂女性寻求法律帮助以求解除同居人身关系时,得到的却是法院的不予受理的结果。未婚同居中女性请求解除同居人关系的唯一可能就是属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规定,只有当男方属于有配偶而与其同居时,女方才可以向法院提出解除同居关系。在事实婚姻中男女双方共同生活所取得的财产属于共同财产的范围,一旦事实婚姻关系解除,关于财产问题适用于婚姻法的有关规定。但是在未婚同居中的财产只有是双方共同劳动所得的财产属于是一般共有,但是两人各自所获得财产和继承所得都归个人所有。在社会中女性往往在家庭中是属于家务的主要承担者,担当者上养老下养小的任务,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家庭生活当中,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未婚同居中一旦同居关系解除,女性往往会丧失生活来源,生活上得不到保障。解除关系后的女性也不能依赖于婚姻法上的有关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获得财产上的补偿和救济的权利。解除同居关系后的女性只能依靠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来保障自己的权利,但物权法的保障机制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关于同居期间的房屋往往登记在男方名下的问题,物权法难以发挥应有的救济作用。(二)未婚同居女性权益法律保障的缺失 在现实社会中男方往往凭借着生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时与女方解除同居关系,即使女方是属于妊娠期间,因为在这方面未婚同居女性的权益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4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这是保护的是合法的婚姻关系,未婚同居中的女性即使是在怀孕期间也不能凭借婚姻法的这项规定来维护同居关系。未婚同居中很多女性因为多次流产而丧失了生育能力或者使自己的身体健康收到了很大的损害,却得不到男方的补偿,因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同居之前,女性应认识到同居所可能带来流产和给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后果。女性不能通过诉诸于法律来获得法律上的保护。在同居中,女性会遭受到男性采用欺诈、胁迫暴力等手段侵犯女性的合法权益,但是因为是属于未婚同居关系的范围不属于法律上的合法同居关系,得不到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等发面的保护,只能依赖于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相对于婚姻法等专门的法律来说,侵权责任法具有先天上的不足。 五、完善法律保护制度我国法律虽然也制定了一些调整未婚同居方面的法律,但往往不是已经太过老旧脱离了社会现实,或者只是规定了一些比较原则性的问题,笼统的对未婚同居进行所谓的法律调整。我国法律不能适应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的的需要,调整现实中的未婚同居关系,维护好未婚同居中女性的权益,解决社会中的矛盾。 (一)增加对未婚同居领域的立法投入未婚同居虽然是属于私人领域,但是未婚同居所带来的两房家庭亲属等方面的关系对社会的秩序与稳定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法律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未婚同居女性权益保护的缺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国应加大对于这一方面的法律研究,对社会中的未婚同居所带来的社会矛盾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从而避免未婚同居现象对社会秩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调整未婚同居中的法律关系,维护未婚同居女性的权益。(二)对损害赔偿规定的完善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对于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受到损害的赔偿很不完善,女性往往面临着因为家庭暴力和流产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损害,却只能依赖与民法方面的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应当健全对于未婚同居中因此类事件对于女性所造成的损害的赔偿,扩大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婚姻的有效性不应当成为区分反家庭暴力法适用范围的标准,因为在未婚同居中的双方是处在类似与家庭的私人的、关系密切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国应当制定和扩大反暴力家庭法以及其相关法律的内容,对未婚同居领域起到规制保障作用,让反家庭暴力法不仅能够保护到法律婚姻中的女性权益,也能为未婚同居中的女性撑起一片蓝天。(三)明确对于未婚同居财产的归属和继承问题对于未婚同居财产的归属,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当事人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保障未婚同居中弱者的权益特别是处于弱者一方的女性的权利。对于同居期间患有疾病还未治愈的,起到抚养孩子和照顾老人主要作用,为家庭生活付出更多的,甚至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一方应该获得更多的财产份额,以保障其能够正常的生活。同时对于解除同居关系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应该获得更多财产的照顾。我国法律还应当保护同居双方的继承权问题,不仅要保护当事人获得受遗赠财产的继承权,也应当让同居关系的相对人获得与其同居者的一部分财产的继承权。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未婚同居现象不断增多,未婚同居所造成的危害性也越来越显著。首先未婚同居不光是给同居中的双方当事人造成了精神肉体等多方面的伤害,并且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未婚同居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中国传统道德所养成的家庭观念带来很大的打击。同居中双方当事人发生的矛盾往往会发生扩大化成为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两方往往会大打出手,对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很坏的影响,甚至还导致了极端事件的出现,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社会公共大众所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一方面同居的双方要认识到同居可能带来的问题,理智的对待同居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要加强对未婚同居领域的立法,使未婚同居领域走出法律缺失的阴影,更好的保障未婚同居女性的权益,保护女性,构建和谐社会。致 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李英芬老师多次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 黄龙. 非法同居问题探析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15-18. 焦少林. 未婚同居的界定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7(11):101-103. 闫文新. 女性配偶权益弱化的私法救济D. 黑龙江大学, 2010. . 何立新 走出同居女性权利缺失的法律困境 妇女研究论丛(京)2009年增刊期第104111页. 张学军 事实婚姻的效力J.法学研究,20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