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doc_第1页
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doc_第2页
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doc_第3页
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doc_第4页
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 摘 要布雷岑卡认为把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定义为三种主要的教育理论是最准确且易被接受的。其中教育科学是理论科学,教育哲学是价值取向的指导,实践教育学则是教育行为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和想通性,论证三大理论保持相对独立、相互包容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5)07 0018 02 一、内容概要 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是由德国教育理论家沃尔夫冈?布雷岑卡于1995年7月所作,目的在于定义经验教育科学、阐述各流派产生分歧的原因和探讨使各种教育学流派之间相互包容的可能性1。在此基础上,布雷岑卡认为把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区分为3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教育理论是最易被接受的也是最为准确的。教育科学是在教育科学基础上发展的一门唯一可以被称之为教育科学的理论,教育哲学指导的是价值取向问题,实践教育学则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规范。 全文分八部分,作者从教育的概念开始谈起,说明最初的教育理论是以混合的形式存在这一现状。然后结合众多教育家观点依次讨论各流派的由来和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理论在于指明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取向,经验科学的提出说明各种教育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关键在于区分各种教育学的命题体系;教育哲学则包含相当多的哲学门类包括价值间题和规范问题。各流派争论的原因在于用同一个命题体系解释教育学,作者提出区分各种教育学的命题体系,解释了教育科学的一些误解并希望各流派能够相互包容。 二、启示 (一)教育学面临的困境 “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2这个问题在教育学这门学问出现就一直存在,也是布雷岑卡全文的主题:教育学流派众多,理论与科学的区分争论不断,企图用一个体系去描述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正确的,如何制定一个系列的体系去描述“教育学”这门学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最初赫尔巴特建立了以教育目的为基本导向,以“目的过程方法”为框架,将理性主义和主体性汇集为一体的教育学体系,由于时代原因这种体系是仍以实践教育学为基础。后来,罗森克兰茨等人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出发,由此获得的有关教育的命题的集合就构成了教育学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教育哲学为基础。近代科学的发展使教育学带有浓重的实证主义倾向,将教育过程作为训练和控制的过程,3这种体系兼具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的特色。无论在哪个时代,始终没有正式的承认教育是一门科学。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定义,依据教育的概念和要求准确区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然后明确各个基本理论的范畴和作用,在各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既相对独立同时也互相包容,最后还要确立“教育学”中的科学依据以及相应的规范、价值等要素。 教育的发展以将实践教育学作为最原始的教育体系为起点,经历了教育哲学价值观的争论、教育科学的批判、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实证主义的影响。而今,教育学最通用的概念是“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这个概念将教育定性为“长期教导和训练的目的”,是遵循了近代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兴起的经验实证主义原则,这种主义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研究教育概念,人们通常有一个缄默的假设:教育事实的客观存在是不言自明的,“教育”是用来标志教育事实的,教育概念要抽象和概括教育事实的客观的、本质的特征。5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发现,教育需要用三种理论来加以描述:抽象的教育概念需要哲学的思想去描述,教育的事实需要实践教育学的论证,但其本质特征却需要教育科学来定义。 (二)教育学三大基本理论 杜威对教育哲学下的定义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地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6”这个定义在当时“实用主义”潮流中风靡一时,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教育哲学在教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哲学要求在实践已经形成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原则与方法中依据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历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7,这就解决了教育领域的多样化和特殊性问题。教育哲学的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应对多样化、特殊性以及错误观点时可以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它代表着教育学的价值观。 大多数学者对实践教育学的观点都围绕着“规范”这一词,其中德国学者维尔曼的定义较为符合理论体系的描述:“实践教育学是一个行为规范或戒律体系,它是规范性的、要求性的、规则性的教育学,其特征是强制性的。”8 如果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实践教育学,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一、它对什么做出规范?二、它为什么要对其做出规范?三、它设定了什么样的规范?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教育科学,更加准确的说是教育科学的体系和实践过程中的行为。第二个问题是自教育科学的提出以来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实践教育学它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理论和行为指导。因此在找出教育中的科学后,我们有必要对教育科学引发出来的种种行为进行一个约束,这里的行为主要是基于教育科学的实践,它代表着各种教育活动实施的向导。第三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回答:“实践教育学的内容取决于社会、文化状况及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它包括道德规范、技术规范和事实阐释,诸要素在实践中有机地联系起来,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实践教育学必须为教育者提供一些转换措施,它充当着科学和教育者在特定情景中的实践取向的中介。”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实践教育学是对教育学的规范,体现在道德、技术、事实阐释等方面,是科学与实践的连接性质的理论。 教育科学是迄今为止争论最激烈的科学理论,支持实践教育学的学者始终认定实践教育学才是科学。这个现象用一句话描述再合适不过:“人们对教育的科学性的怀疑日益强烈,几乎没有一门其它科学像教育学那样,其非科学性的空话,热衷于偏见和教条式的议论比比皆是10”。这个现象的产生是近代实证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过分追求哲学思维刻意将一般的科学事实描述成难以理解的概念,已经偏离了最初教育科学提出时的设想。布雷岑卡认为教育科学是一种与教育哲学相包容、对教育不做规定的仅出于把握文化现象的这个目的来勾画教育的一类理论。这个概念体现了教育科学的特点:一、它与哲学相包容而不是被哲学所左右;二、它对教育不做规定有别于实践教育学,它不是规范性的理论;三、它的目的是把握文化现象,而不是依附于文化亦或是企图改变文化。9 (三)三大基本理论共存的必要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学科,首先需要承认的就是它是一门科学。任何学科都需要有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借助其它的理论指导得以发展和普及。当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整个体系的确定也是异常复杂的,唯有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才能使之互补发展。之前我们提到教育需要用三种理论来加以描述:抽象的教育概念需要哲学的思想去描述,教育的事实需要实践教育学的论证,但其本质特征却需要教育科学来定义。所以我们有必要构建三个理论体系: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 运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但是这个转化不意味着混杂,有交融二者的尝试,也必以二者的分歧相对为前提。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补,所谓“理论”,是相对于“实践”的理论,“实践”则是相对于“理论”的实践11。每当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用实践的方式来运用科学知识。教育哲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与实践教育学是一个补充的关系,它提供一个价值观。实践教育学的作用就是一个“转化”,它将教育科学转化为一项工具;反过来,教育科学又可以将实践的结果重新转化为新的科学,这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科学、教育哲学与实践教育学是互补的关系,依靠实践教育学解决问题,依据教育哲学来评价方法。教育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实践过程中是否符合规范当然是极为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是否掌握教育哲学,即是否能将教育哲学和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在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学科内外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关系必须在教育哲学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7。 教育学难以定义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流派都只支持一个教育学的命题体系,都奢望用一种理论就可以完美的描述教育学。所以承认教育学的多个命题体系在认知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只是因为经历了太长时间单命题体系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实证主义的影响,要一下子扭转过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三者共存是必要的,教育学科以教育科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依据教育哲学提供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借助于实践教育学这一中介可以得到稳定的推动、发展和普及。 参 考 文 献 1 W?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04). 2 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3. 3 刘旭东. 教育学的困境与生机J. 教育研究,2005,(11):18-22-82. 4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马凤岐. 教育概念的社会学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7):06-09. 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50. 7 张腾霄.什么是教育哲学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05):63-68. 8 杨深坑.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