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_第1页
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_第2页
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_第3页
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_第4页
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 学 生 姓 名 陈君怡 学 号 1007020003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 院 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颜棱植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指导教师单位 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2014 年 4 月 2 日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摘要说谎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交往行为,5岁幼儿正好处在思维和智力从无意性和不稳定性向有意性和稳定型过渡的阶段,此时幼儿发生的质变主要体现在认知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上。笔者为了解5岁幼儿的说谎现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两名幼儿及其老师家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现状调查,发现5岁幼儿说谎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取悦他人和逃脱惩罚两种,教师采取的策略多数为消极无序的策略。结合实际,笔者设计一份关于5岁幼儿在幼儿园中发生的说谎事件的干预方法,本文旨在为家长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根据幼儿说谎行为的两三种类型设计了三个干预方案。 关键词:幼儿说谎;解决说谎行为;干预方案The intervention design approach to addressing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children lyingAbstract Lying behavior is a common social behavior, 5 years old children is just growing from the unconscious instability to the intentional stability. When their abstract thinking develop, their psychological will have great changes in the cognitive of the activities and intentional of the behavior. The author intend to understand situation of lying behavior, used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to watch the two 5-year-old children and two teachers in a kindergarten in Panyu for a month. I found that children had lying behavior for please others and punishment, teachers use a lot of negative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childrens behavior.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I made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design of lying behavior for 5 years old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he intervention of the schem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deal with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 The three types of three interventions were designed in the scheme. Keywords:children lying behavior, solve lying event, the intervention plan目录1.设计的缘由61.1选题背景61.2理论意义61.3现实意义72.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72.1说谎概念的界定72.2.1幼儿说谎行为的年龄特点82.2.2说谎行为的动机82.2.3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82.2.4说谎行为类型82.2.5如何对待和解决幼儿说谎行为93.研究问题93.1研究目的93.2研究内容93.3研究方法94.研究结果104.1基本信息104.2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104.3不同说谎类型中教师的行为反馈114.4具体案例分析124.5研究结论135.五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方案设计145.1五岁幼儿的年龄特点155.1.1由于记忆、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事实不相符的话155.1.3强烈的虚荣心、好奇心、自尊心155.1.4逃避现实,害怕斥责产生的恐惧心理155.2幼儿说谎行为的内容155.2.1取悦他人型155.2.2逃避型165.2.3模仿好奇型175.3具体干预方法175.3.1取悦他人型的干预方案195.3.2逃避型的干预方案205.3.3模仿好奇型的干预方案216.对方案设计的反思23结语23参考文献24附录251.设计的缘由1.1选题背景 幼儿说谎行为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幼儿说谎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幼儿不诚实的表现,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认知能力,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模仿、害怕斥责、强烈的占有欲、反叛等。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幼儿早期的说谎问题。调查显示,50%的学前幼儿都有说谎行为和习惯。3岁幼儿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4岁时比例高达75%。 李传英.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及教育对策思考J.中国德育,2008(3):3033 近年,受生育政策影响,城市中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70后、80后,甚至是90后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温和教育为主。他们可能会忽视幼儿的说谎行为,甚至认为幼儿懂得说谎是一个“聪明的行为”,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他们还给予奖励和赞扬。除了父母的原因之外,还可能涉及老师、小伙伴多方面的因素。老师的一言一行,每一句话可能幼儿都记在心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面对老师严厉的批评、小同伴的嘲笑,使得幼儿更加有说谎的倾向,他们不愿意跟老师坦白自己尿裤子,自己推倒椅子等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养成说谎的坏习惯,针对幼儿说谎行为不加以及时制止,就可能引发道德品质问题。 幼儿为什么喜欢说谎?说谎的原因是什么?幼儿说谎行为有什么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幼儿说谎行为?在搜集资料时,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多采用定量的方法,即科学实验,然后通过分析数据这种方法,这种形式往往是不全面的,呈现出来的多数是一个百分比、一个数字。这一方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脱离了幼儿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幼儿有意说谎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描绘出来的。相对于前人的研究,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观察到的内容,探讨出5岁幼儿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从而设计一份较系统和全面的幼儿说谎行为干预方案,希望给幼教从事者与幼儿家长提供一些借鉴。1.2理论意义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对于幼儿说谎的发展问题,多数研究者聚焦于儿童说谎行为发生的年龄、发生率、说谎策略性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而没有深入探讨说谎行为发生的规律性问题,儿童说谎到底是一时冲动的行为还是某种心理机制在起主导作用,儿童当时的情感到底是如何的。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无论是自然观察法还是情境设定方法,甚少有对幼儿进行个案研究或行动研究,深入探讨幼儿的说谎行为,追踪说谎者的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其其他特征等,以便对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一个较长年龄段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或者是采用两个年龄段之间发展水平为主,甚少有对特定年龄幼儿进行的实证研究。作为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重要任务的家长是解决幼儿说谎问题的重要人物。因此,本研究将涉及一份以家长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为主的方案,为以后关于家长干预幼儿说谎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1.3现实意义 研究幼儿说谎行为问题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的理论意义上,更贯穿于现实生活中。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愿望,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别人的赞同而说谎;在父母与老师面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说谎,加上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使得孩子的说谎行为得到不断的强化,于是孩子就把说谎作为获取别人注意的手段。在幼儿园中,幼儿的说谎行为可能会使教师加重工作的负担,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采取的往往是消极的反馈。在家庭中,只要孩子的要求不是很过分,家长都会尽力去满足,这就越发强化孩子的说谎行为。 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研究者期待通过对此类行为进行研究,找出5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幼儿,还可以为家长、教师提供可行性、有效性的教育策略、干预手段。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相当大的帮助。2.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2.1说谎概念的界定 不同研究者对说谎有不同的定义。最早对说谎概念做出界定的是皮亚杰,在界定时他关注与行为的意图因素。皮亚杰认为“谎言”可以有三种定义:最基本的定义是纯粹实在论的定义:谎言即“顽皮的话”。第二种定义是纯粹客观的定义:谎言是不符合事实的一种断言,即使儿童能辨别出这种断言是有意的错误陈述还是无意的错误陈述,都可归入“谎言”范畴。第三种定义即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言。 刘秀丽.幼儿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的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4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扩展并修正了皮亚杰的研究,对说谎概念进行了多样的界定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维吉(Aldert Vrij)曾对有关概念进行过梳理。例如,Mitchell等人认为,说谎是有利于沟通者的错误沟通,但这一定义把那些无意识地、错误地误导他人的沟通也归为了欺骗。因此,Ekman又将说谎的定义修正为“故意训导对象而不提供关于想做什么的任何提示”。这个定义考虑到了说谎者的意图,即说谎发生条件是事先没有告诉别人他们想说谎。我国学者主要从道德意义上对说谎进行了界定,陈会昌(1996)认为:“从道德意义上来说,说谎是一种处于故意给别人或自己造成伤害的不真实的话。 白雪松,张守臣.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现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880由此,那种处于故意,但是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或使别人避免伤害的不真实的话,就不能算作谎言。 研究中将采用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对说谎概念的界定,即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和造假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所以,可以认为幼儿说谎行为就是幼儿通过让他人建立错误信念的方式,把单纯的谎言或说谎转变为真正的欺骗,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2.2文献综述 围绕幼儿说谎行为的国内外研究有很多,研究者查阅了相关著作、杂志,并通过电子资源检索相关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2.2.1幼儿说谎行为的年龄特点 Wilson等人经过两年的调查,发现在23岁儿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行为也随之增加。我国的学者张文静、徐芬(2005)等通过情境故事法对34岁儿童的说谎行为进行研究。 傅根跃,王丽.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评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4):3034研究表明,4岁儿童说谎人数显著多于3岁儿童,这反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谎率呈上升趋势。在刘秀丽的研究当中,她又明确指出3岁儿童和5岁儿童在应用和理解欺骗策略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提升,大量关于儿童欺骗的实验研究证实,4岁开始儿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欺骗,即心理主义的欺骗方式,通过建立他人的误信念来欺骗他人。除此之外,她还提出5岁和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理论已基本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因为5岁以后,心理理论的发展已过了关键期或快速期,心理理论的水平已趋于最高水平。2.2.2说谎行为的动机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卢乐珍和徐丹丹(1999)认为,说谎首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其次是因为儿童偶尔尝试说谎并获得成功,由此得到强化而重复出现;第三是因为成人有时教儿童说谎和欺骗他人;第四是因为有时儿童的谎言简单幼稚,成人会一笑置之,并认为这是孩子聪明伶俐的表现,从而强化了儿童的说谎行为。马金祥和温秀芳(2004)将儿童说谎的原因归为以下7种:(1)为逃避惩罚而说谎;(2)为得到赞扬而说谎;(3)为避免矛盾而说谎;(4)因不愿意做某事而说谎;(5)因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而说谎;(6)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说谎;(7)因成人言行影响而说谎。 孙永霞.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2010(3):49522.2.3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 儿童说谎能力被看作是儿童获得完整的“心理理论”的关键技能之一。Moore和Frye,Newton等人的研究显示,心理理论与隐藏意图的说谎之间存在相关,儿童只有获得了一种完整的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错误信念之后,才获得有意图说谎能力。(New)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儿童说谎行为和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徐芬等人研究发现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任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其次,研究者还发现说谎行为与其他问题行为也有一定的相关性。Gervais的纵向研究发现,说谎和破坏性行为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持续说谎者在破坏性行为上的得分最高。Wilson等人发现说谎和犯规次数呈相关,经常说谎的人犯的次数也比较多。蔡佩珊认为在说谎动机上,犯罪少年较非犯罪少年倾向为了好玩、习惯、让他人被处罚、引起他人注意、同情等原因而说谎。最后,作为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外部诱因奖励,也对幼儿的说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Talwar和Lee以猜对有奖为诱惑,结果大多数儿童发生违规行为。王平的研究也在猜出有奖的情况下,发现很多儿童出现偷看行为,并且说谎。2.2.4说谎行为类型 针对说谎的类型,Bok提出了“白色谎言”(即白谎White Lie)的概念,他认为谎言带有保护的色彩,与其他具有威胁性的谎言相比,白色谎言不应该受到责难。依据这一分类,我国研究者徐芬等人从自己角度界定了白谎与伤害性谎言两种类型。而朱艳新则根据不同交往动机界定了三种说谎类型,即善意性说谎、利己性说谎与玩笑性说谎。王先达将儿童的谎言分为四类:想象性谎言,虚荣性谎言,创造性谎言,为了逃避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和逃避任务而说的谎。按照皮亚杰理论,将说谎问题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两个方面。所谓有意说谎就是指说谎者有说假话的主观动机,并且有意识到在故意说谎,与无意说谎相比较而言,有意说谎者在说谎时表现出内心紧张、有内疚感、恐惧等情绪。在徐芬的研究当中了解到,34岁幼儿在说谎行为上,属于无意说谎行为,而5岁幼儿正是有意说谎行为萌芽期。12.2.5如何对待和解决幼儿说谎行为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王爱萍从幼儿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方法,她认为,教育幼儿不说谎,首先要进行诚实教育;坚持跟踪教育,家园协调共同施教;坚持示范教育,家长教师身正为范。刘伟在“儿童说谎行为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综述”一文中,为幼儿父母提出了六项建议:1.创造民主、愉悦的家庭气氛2.鼓励孩子说真话3.尊重孩子4.父母应做好榜样5.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6.纠正儿童说谎行为的具体方法应视儿童的个性特点而定。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已有研究揭示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但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情境实验或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总结,缺乏对特定阶段幼儿说谎行为系统详细的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从心理学、教育学探讨幼儿说谎行为比较普遍,但从社会学、文化因素的角度研究的幼儿说谎行为较少。(2)选择一个关键年龄段来研究,是过去众多学者研究的空白区。(3)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具有普遍性,但忽略了个案的特殊性,没有具体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最终的干预、策略缺乏可行性与有效性。3.研究问题3.1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情况,以及更有效地制定出帮助幼儿教师应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将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访谈和观察探究两名有说谎行为的幼儿进行现状调查。3.2研究内容 具体了解两名5岁幼儿说谎行为发生的起因、主要类型以及幼儿教师应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实际情况。3.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自然观察法。为了获得自然状态下的幼儿说谎行为,笔者将自己定位为非参与者。在进入两个中班时采用了自然地、直接向教师说明观察意图的方式进入现场在观察的过程中,采用了“事件取样”的方法,用先编制好的观察记录表对所发生幼儿告状行为进行记录,包括说谎行为的发生的起因、说谎行为的主要类型、以及老师解决的措施。 访谈法:通过对幼儿父母的访谈,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日常爱好等,便于干预方案的设计。 观察表:根据观察目的的需要以及借鉴已有的研究制定幼儿说谎行为的观察表,观察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说谎行为的起因、经过、老师的应对措施、说谎行为的类型。 研究对象:广州市番禺区某幼儿园大二班两名5岁幼儿,两个均为女孩:欣欣和乐乐;幼儿父母与三位老师。 记录方式:详细记录幼儿说谎行为发生的细节,为总结5岁幼儿说谎的原因、特点提供依据。采用连续观察的方式,观察时间为8:00am.-17:30pm,共两周,记录幼儿说谎的事件。4.研究结果4.1基本信息 欣欣,出生于2008年10月,今年2月进行现状调查时年龄为5岁4个月,在小区附近幼儿园大班读书,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其他幼儿交往。爸爸妈妈都是个体户,有一个读高中的哥哥和初中的姐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平时由妈妈送她上学,保姆阿姨接她放学。因为欣欣妈妈年纪比较大才生下欣欣,所以家中所有人都很将就欣欣。欣欣喜欢吃零食不喜欢做运动。欣欣的自理、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比较差,说话发音也不清晰。 乐乐,出生于2009年1月,今年2月进行现状调查时年龄为5岁1个月,在小区附近幼儿园大班读书,性格开朗好动,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居住,平时由外婆接送,妈妈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作较繁忙,每天晚上基本是超过9点钟才回家,与乐乐相处的时间过少。只有周末的时候抽时间与乐乐交流,平时对乐乐的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严厉的。乐乐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子,懂得很多诗词与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沟通能力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4.2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 笔者将三天内观察到的内容,经过归纳分析,把两人说谎行为进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表1 不同家庭背景幼儿说谎行为起因频数幼儿说谎行为的起因逃避惩罚逃避任务好奇获得老师、父母的表扬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达到自己目的,获取心爱的物品欣欣231124乐乐1022355 笔者整理统计出因逃避惩罚的说谎行为有12起,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有9起,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的有7起,逃避其他任务的有5起,为了获取老师、父母表扬的有4起,因好奇说谎的有3起。表2 幼儿说谎行为类型的频数幼儿说谎行为类型频数逃避型取悦他人型模仿好奇型惰性型欣欣5314乐乐12825 笔者整理统计出的说谎行为类型分别是逃避型17起,取悦他人型11起,模仿好奇型3起,惰性型9起。 图1显示,两名幼儿说谎行为类型中,逃避型说谎行为占42%,取悦他人型占28%,惰性型占22%,模仿好奇型占8%。4.3不同说谎类型中教师的行为反馈 对搜集到的40个案例按照不同类型幼儿说谎行为中教师的行为反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表3 不同说谎类型中教师的行为反馈不同说谎类型中教师的行为反馈教师行为说谎类型逃避型取悦他人型模仿好奇型惰性型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5212大声呵斥不耐烦解决2214置之不理4403简单答复无其他措施5310不知道而无反馈1000 从图2可以看出在幼儿逃避型说谎行为中,教师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解决,其次是置之不理,消极措施较少。在取悦他人型的说谎行为中,教师更多使采用置之不理的方式。对幼儿模仿好奇型的说谎行为教师采取的反馈说明该行为还是受到老师的重视。最后惰性型的说谎行为可能引起教师的厌烦,所以教师采取的措施以消极态度居多。4.4具体案例分析表4 欣欣说谎行为ABC记录表地点前奏事件和情境事件Antecedents and Setting Events行为Behavior行为结果Consequence说谎类型幼儿园课室幼儿园午睡结束时,主班方老师在整理床铺的时候发现欣欣尿床。方老师想让欣欣把尿床的事及时告诉老师。于是询问全班的小朋友谁尿床?因为已经是大班的孩子,尿床的事已经是少有了,幼儿异口同声说没有。单独与欣欣谈话,她说,“我今天没有尿床,尿床的是童童。”老师把她带到自己的床铺前,她因为无法反驳最后承认自己尿床。逃避型幼儿园课室欣欣喜欢玩橡皮泥,在一次玩游戏时与小朋友争抢。放学时,欣欣跟妈妈说,“妈妈,老师要求我们带橡皮泥回来,你要给我买,我要那种有小猪印章的。”老师向妈妈坦白了事情,说明自己并未要求小朋友购买任何的东西。惰性型幼儿园门口欣欣喜欢吃零食,尤其是巧克力和面包。保姆阿姨接欣欣放学,欣欣总是喊着,“饿肚子,说幼儿园里没有东西吃。阿姨给我买,给我买。”老师跟阿姨说了幼儿园每天的饮食安排,根本就不存在饿肚子的事情,在欣欣面前直接批评了她,欣欣尴尬地收回了要求惰性型表5乐乐说谎行为ABC记录表地点前奏事件和情境事件Antecedents and Setting Events行为Behavior行为结果Consequence说谎类型幼儿园乐乐与另外一名男孩抢玩具,在争抢的过程中不小心把男孩的脸弄得掉皮,老师见状训斥了乐乐,并告诉乐乐要把这件事告诉妈妈。乐乐放学时由外婆接送,乐乐告诉外婆有小朋友欺负她,她不愿意来上幼儿园。老师事情缘由告诉了乐乐妈妈,乐乐因为逃避斥责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因此就谎称被欺负。逃避型幼儿园老师今天奖励了小红花给完成作业的幼儿,一位小朋友红花粘不紧,掉到地上,被乐乐捡到,于是乐乐把红花放到自己口袋。放学跟外婆炫耀:“外婆,我今天被老师表扬,得了个小红花。”有位小朋友指出,乐乐并未被老师表扬,乐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取悦他人型幼儿园课室乐乐跟随妈妈居住,与爸爸很少见面。在谈论到放假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去旅游时,小朋友都踊跃回答。看到小朋友踊跃回答,乐乐也举手回答。乐乐跟小朋友说,“我放假跟爸爸去北京旅游了,搭了飞机,可好玩了。”小朋友都很羡慕乐乐。乐乐根本就没有去旅游,碍于孩子自尊心老师并没有马上揭穿乐乐说谎。取悦他人型,模仿好奇型 从幼儿的行为记录表看,两个幼儿的说谎行为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欣欣比较偏向于惰性型的说谎行为,而乐乐比较偏向于逃避型与取得他人关注这样的特点。4.5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笔者发现逃避型的说谎行为在5岁幼儿说谎行为中出现较多,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的。幼儿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不知不觉开始说谎。加上家长和教师,经常对犯错误的儿童错误的教养方式,为了回避教师的训斥,家长的责骂,幼儿自然会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因此比较受教师重视的行为是逃避型的说谎行为,教师基本上回会给予积极的反馈,但是其他的行为,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繁重,也不能完全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因此对于取悦他人型、惰性型、好奇模仿型的行为多数都是采用置之不理、或其他消极的措施。所以本干预方案不仅会加入一些活动方案,多数是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来帮助教师在繁忙时或集体教学活动中也能解决幼儿的说谎行为,还为家长提供一系列的应对策略。5.五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方案设计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4、5岁幼儿如果将说谎养成习惯性,无疑将影响其一生的成长。5岁的幼儿正好处在思维和智力从无意性和不稳定性向有意性和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此时幼儿心理所发生的质变主要体现在认知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上。由于幼儿年龄的特点,一旦出现说谎行为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幼儿主要生活的场所与环境就是在幼儿园,同伴互动、师幼互动成为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其中,幼儿说谎行为是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的重要形式。当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好奇心和自尊心,为了逃避自己的错误,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说谎。说谎行为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幼儿会说谎,说明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在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时,幼儿教师必须慎言慎行。教师的消极性态度可能会打击到幼儿的自尊心,或者导致某些行为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还可能强化幼儿的说谎行为。因此,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幼儿的说谎行为,核心是让幼儿在解决说谎行为过程中学会从借助权威、需要第三者调和的解决策略过渡到自己积极解决的方式。 本设计方案中按照幼儿在说谎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具体内容,我们将幼儿说谎行为分为逃避型、取悦他人型及模仿好奇型。本方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5岁幼儿年龄特点,其作用是帮助教师、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以便正确使用干预策略;第二部分是介绍幼儿说谎行为的内容及一般干预方法,设计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和家长准确分辨幼儿说谎的类型,有利于干预方法的选择;第三部分是具体干预方法,对干预情况的举例对于干预实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干预方案设计总流程图5岁幼儿说谎现状调查了解5岁幼儿说谎的起因,特点及老师的行为策略结合各种说谎类型的起因表现设计干预方案提出针对各种说谎类型的具体方法(具体干预步骤及游戏活动干预)提出针对各种说谎类型的一般干预方法5.1五岁幼儿的年龄特点5.1.1由于记忆、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事实不相符的话 幼儿园每个月都会为当月生日的孩子举行生日会,当月生日的孩子会获得园长妈妈送的礼物。有的幼儿为了获得礼物,就会谎称自己生日。由此可见5岁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容易把已经发生的事记为目前发生的事,当幼儿渴望或羡慕得到某样东西时,他希望把发生的事通过想象变成现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事实和虚构的界线分不清他们很容易产生模仿的心理,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是老师、家长,和与他们有紧密关系的同伴,在听到别人生日时,如何庆祝,他们也可能为了获得相同的待遇而去说谎。5.1.2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有的小朋友带来漂亮的洋娃娃,欣欣最喜欢的就是像这样的洋娃娃,老是要妈妈买,但是妈妈不愿意,所以欣欣可能会抢过玩具,然后向小朋友说玩具是她的,谁都不能拿。年龄较少的幼儿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在他们脑海中,没有“私有”的观念。但是,5岁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基本能够分清楚“自己的”“别人的”“公共的”概念。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如果幼儿的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会拿别人的东西,如果被别人发现,还可能为了持续拥有这种东西或不想承认错误,就只能靠说谎来掩盖事实。5.1.3强烈的虚荣心、好奇心、自尊心 第一,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提高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幼儿可能会把说谎作为获取他人注意的手段。有的孩子会吹嘘自己的家里有多少的玩具,去过那里旅游,家里有多么好吃的东西,使同伴羡慕他们。第二,有些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说谎,他们觉得这样子很好玩,经常去捉弄别人。如跟别的孩子说“老师要叫你去找他”或“谁谁你爸爸来啦”,甚至用相同的方式骗老师家长,说自己“肚子不舒服”或“头不舒服”等等。第三,因为自己做错事,或者是一些很难堪的事,担心说出事实会被人嘲笑,就会有说谎的想法。有的孩子尿了裤子不敢说出来,妈妈问起,可能就会说洗手的时候弄湿的,以假话来隐瞒事实。5.1.4逃避现实,害怕斥责产生的恐惧心理 逃避型说谎是说谎行为中比较常见的,幼儿的想法单纯,认为做错事的就肯定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就肯定 不喜欢自己。在做错事后,因为内心的紧张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受到老师父母的斥责就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更有甚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还会反过来指责其他小朋友,以求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同情,同时也能够满足自己的报复欲望。5.2幼儿说谎行为的内容5.2.1取悦他人型5.2.1.1取悦他人型的内容 取悦他人型是一种在幼儿当中比较常见的说谎类型。许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尊心而说谎,孩子会把说谎作为获取他人注意或赞赏的手段,认为说谎就能提高自己在同伴、父母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取悦他人带来的效益可能会有不同:有的为了得到赞赏,有的为了得到喜欢的玩具,有的为了获得零食。由于取悦他人型与惰性型说谎行为具有相似的结果,所以把两者归为一类。5.2.1.2取悦他人型的干预方法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幼儿形成取悦他人型的习惯?因为现在的家庭结构,全家人就是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孩子想得到什么,只需要开口,父母、奶奶爷爷、外婆外公都会尽量满足,孩子就像家里面的“小皇帝”,“有求必应”成为孩子满足私念的捷径。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唯有在同伴面前吹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能成为众人的焦点。针对幼儿这种强烈的虚荣心,要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受挫能力和与人交往的技能。主要适用的干预方法如下:(1) 消退法(extinction procedures) 通过削弱或撤出某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来减少该项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一般常用漠视、不理睬等方式,达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举例,幼儿为了获得父母的奖励,买心爱的玩具给自己,谎称受到老师表扬,父母不再理睬孩子,也不给孩子买玩具。(2) 榜样法 榜样法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理论认为家人、教师、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环境、人文环境,甚至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强调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学习,达到增强正常行为、消除问题行为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表扬或奖励的行为,为幼儿树立合理表达内心需求的榜样。(3) 注意力转移法 幼儿之所以出现取悦他人行为,主要是因为幼儿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众人焦点,希望得到父母与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所以他们有时会说一些特别的新奇的话,吹嘘说谎就不可避免了。而取悦他人型的孩子往往因为本身缺乏关爱导致的,作为教师可以 给予这种孩子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或者发觉孩子某些方面比较突出的优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不再依靠说谎取悦别人。5.2.2逃避型5.2.2.1逃避型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方式简单,认为做错事的就是坏孩子。如果承认错误,老师或者父母会把自己当成坏孩子看待。也有的幼儿因为自己以前做了错事照事实承认错误,却遭到老师严厉的斥责,父母的惩罚的缘故,用说谎的方式来掩盖事实,或者用假话来取得老师的信任。比如问他是不是他弄乱了玩具,把水洒得到处都是,他就会说谎,或推到别人身上,借此来逃避现实。5.2.2.2逃避型的干预方法 针对幼儿逃避型的说谎行为,教师不能一味采用惩罚法,及时孩子犯错误,不能态度粗暴,应该和风细雨给他们讲道理。也可以尝试把教育融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具体方法如下:(1) 澄清事实法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关幼儿做错事后承认错误的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绘本、视频等方式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引导幼儿在犯错误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在与同伴遇到争执时,自己充当调解者,完整叙述事情经过,分清自己行为的错对。(2) 榜样法利用正面引导的方法,向幼儿说明勇于承担错误的后果。在一次吃午饭的过程中,因为童童不小心把水洒到地上,童童主动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并且主动当老师的小帮手,帮老师清理。老师当着全班小朋友表扬了童童承担错误的行为。(3) 强化法 强化法是行为矫正法中的常见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干预技术。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指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如果立即得到他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发生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负强化是指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 举例,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表扬具体行为,而不是泛泛而谈,教师对幼儿值得鼓励的行为一定要及时表扬,让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得到表扬,教师的期待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在童童用于承担错误后,老师及时表扬了童童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5.2.3模仿好奇型5.2.3.1模仿好奇型的内容 有些幼儿因为好奇心强而说谎。有的幼儿觉得骗人很好玩,便经常捉弄人。另外一方面,“模仿”是幼儿从他人身上获取某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记忆相似性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行为,儿童具有明显的“镜子行为”。家长和教师一些小事,可能都会被幼儿看在眼里,甚至去仿效。5.2.3.2模仿好奇型的干预方法 模仿可以是学习榜样,但另一方面如果模仿别人的说谎行为,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且基于幼儿的好奇心理,模仿型说谎是一种具有“传播”性的行为,很容易得到幼儿争相仿效,因此,针对幼儿的模仿好奇型的说谎行为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干预:(1) 榜样法 作为幼儿最尊敬的人,家长和教师都必须诚实做事,有了缺点和错误要大胆承认,为孩子树立城市的好榜样,时刻以身作则,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果”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要轻易对幼儿许诺,哄骗孩子。父母与教师是孩子最直观的模范,是幼儿最活生生的榜样,在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是,家长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幼儿面前树立起诚实正直的形象。(2) 惩罚法 面对幼儿的模仿好奇型说谎行为,教师与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幼儿可能因为单纯的好奇心,想看看被骗者的反应而去说谎,这种说谎行为可能会因为受骗者的行为结果而得到强化。因此,教师与家长就要及时采取惩罚手段,制止幼儿这种错误的行为。(3)移情训练法 “移情”(empathy)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与分享。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让幼儿进行情感换位, 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除了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 举例,让说谎幼儿与被骗幼儿的角色进行互换,让说谎幼儿感受被骗的情绪,进一步说明好奇模仿带来的危害,让幼儿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5.3具体干预方法 当幼儿说谎行为发生时,在任何情况下,幼儿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当幼儿的说谎时间涉及安全问题时,教师必须第一时间让幼儿进入安全环境,在按照以下步骤处理:(1)首先,看到幼儿的说谎行为,不能不顾缘由直接斥责幼儿,这样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对说谎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动机进行了解,可以采取谈话活动的方式,避免在为搞清事实之前对孩子的行为妄下结论,给幼儿贴标签。(2)其次,在了解事件背景后,教师根据幼儿说谎的动机和目的,选择及时干预或延时干预。如果是条件允许的,教师应采取及时干预。幼儿的一切说谎行为都应该值得教师的关注,除了一些特定的问题行为矫正手段,比如是取悦他人型的说谎行为可能需要利用到消退法的,就可以忽略幼儿无理的要求。延时干预包括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活动教育和家长的家庭教育。了解幼儿的说谎目的和动机后,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按照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 针对取悦他人型的说谎行为,当幼儿说了违背事实的话,作为老师不能随便斥责孩子“说谎”,应该去了解说谎背后的动机与原因,性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取悦他人型的孩子多数希望得到别人关注,说谎的原因也有很多:缺乏自信心、缺乏父母的关爱、得不到老师重视等等,所以处理这类型的行为一定要对症下药。 针对逃避型的说谎行为,幼儿说谎多数因为他们担心受到斥责或者惩罚,面对幼儿的逃避型说换行为。首先,应该从言行上让孩子明白:坦白从宽,诚实可贵。其次,让幼儿了解如果问题难度太大,老师会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给他们提供改错的机会。同时也要避免在众人面前给孩子贴标签、让他们难堪。 针对模仿好奇型的说谎行为,面对幼儿的模仿好奇型说谎行为,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训诫,同时要作出正面的引导。模仿行为有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自制力和控制力引起的,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就有可能变成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和督促幼儿改正坏毛病。 幼儿的说谎行为无法避免时,对于已经发生的说谎行为,教师可以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干预,而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组织相关的活动减少幼儿的说谎行为。该干预方案的总体思路结构图如下:幼儿说谎事件发生教师了解事件背景(幼儿说谎的动机)事前后干预及时干预家庭教育干预教师有意识组织活动干预针对不同类型说谎进行干预解决或者减少幼儿说谎事件5.3.1取悦他人型的干预方案5.3.1.1干预方案构思 作为一种在5岁幼儿中比较常见的说谎行为,往往是因为幼儿强烈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引起的,他们希望获得关注,通过自己的说谎行为获得别人的表扬,针对这种说谎行为,不能当面指正他们的说谎行为,这样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笔者认为减少这种说谎的关键就是让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本方案的构思图如下:减少取悦他人型说谎行为体会到合理表达所带来的快乐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体验良好的同伴关系带来的乐趣满足独立自主需要,增强自信心较少对物质奖励的依赖,增加情感依赖5.3.1.2干预方案具体活动(1) 活动一:娃娃感冒了活动目标: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并能够关心照顾他人。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合作并体会协作的快乐。活动准备:娃娃家(模仿宝宝生病,大人照顾生病宝宝的情景);美工区(制作礼品去看望病人)活动过程:教师谈话引导、引起兴趣:小朋友,你们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照顾你们呢?(幼儿自由回答,并小结幼儿的回答结果)区域介绍: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就和生病有关,我们今天要进行哪些活动呢?(向幼儿介绍活动区域)进区域活动:娃娃家的小朋友可以分好角色一起去玩照顾病人的游戏,从而体验关心照顾他人的感受。美工区里面可以制作问候卡,让后送去娃娃家看望病人。表演区的小医院可以看病。生病了怎么样才更快好。让幼儿轮流扮演病人、大人,让幼儿学会照料别人和换位思考。在游戏中学会团结协作,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2) 活动二:我长大了活动目标:增强自信心团结协作精神活动准备:凌乱的教室活动过程:教室引入:生病的娃娃好了,但是妈妈要收拾教室,娃娃要帮助妈妈吗?让幼儿合力去整理凌乱的教室,整理玩具、摆好生活用品、协助“爸爸妈妈”扫地、拖地。总结:让“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娃娃一个大大的拥抱,谢谢孩子的帮助。(3) 活动三:宝宝去逛街活动目标:让幼儿学会合理表达需求活动准备:商业街(模拟去购物)活动过程:设置情境,幼儿因为帮助妈妈整理课室,所以妈妈给宝宝奖励。但是因为妈妈还要买水果和蔬菜,加上准备的钱不多。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但是在选择玩具时,要说明原因。最后由“妈妈”决定能否买,并说出合理原因。随后,进行角色互换。小结: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合理表达的同时,学会理性消费。5.3.2逃避型的干预方案5.3.2.1干预方案构思 逃避型说谎行为的孩子对道德伦理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感悟,他们认为做错事就不是好孩子,会受到父母与老师的惩罚,加上父母与老师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强化了孩子的这种思想,使得幼儿在错误面前,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帮助幼儿解决这类型的说谎行为,首先,要信任幼儿,幼儿做错事,不要一开始就职责他,并告诉他,“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其次,学会倾听,多与幼儿交流,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让幼儿把事情说清楚,给他们营造一个大胆说真话的气氛和环境。最后,给他们以道德约束,让他们明白到说谎是令人讨厌的行为,对于诚实的表现,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本方案构思如图:从道德层面上感悟,减少逃避型说谎行为说谎行为令人讨厌做错事要勇于承认采用榜样法的方式(建议采用现实的例子),向幼儿说明,与幼儿共同面对错误教师讲诉结合说谎对与错等要素的故事或者真实事件,可以启发幼儿思考5.3.2.2干预方案具体活动(1)活动一:小明的一天活动目标:幼儿讲述图中内容,并判断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活动过程老师讲述:小朋友你们喜欢乖巧的小朋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吗?他的名字叫小明小明他也想做乖巧可爱的好孩子,可是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出示图片,请幼儿看图,说说每幅图的内容,说说小明做的对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