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12-11).ppt_第1页
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12-11).ppt_第2页
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12-11).ppt_第3页
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12-11).ppt_第4页
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12-1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磁兼容技术讲座s,雷击浪涌防护技术,主要内容,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电的产生 雷电压/电流的特性 雷电的危害机理 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 案例分析,雷电的产生,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电的产生,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电压/电流的特性,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1.2/50uS雷电压脉冲波形(IEC61000-4-5),雷电压/电流的特性,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8/20uS雷电流脉冲波形(IEC61000-4-5),雷电的危害机理,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电闪击电压的计算,雷电击中建筑物引起的破坏性电压反击,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电击中建筑物1引起建筑物1与2 之间的过电压,S341,341e.ppt / 04.09.97,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邻近建筑物之间危险的浪涌雷击,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环形回路的互感M,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环形回路的过电压计算,M 4.8 H U = 4.8 100 = 480 kV,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在环形回路中引起的感应电压,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静电感应产生过电压,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静电感应产生过电压,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设备雷击损坏机理,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接地系统越完善,接地阻抗越小,地电位升造成的损害就越小。,设备雷击损坏机理,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感应雷的影响,设备雷击损坏机理,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直击雷的影响,设备雷击损坏机理,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其它相连设备的地电位升产生的传导浪涌影响,雷电的危害(小结),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防雷技术,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击防护分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外部防雷系统,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外部防雷系统 (接闪系统,引下线, 基础接地极),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防雷分区概念的应用,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滚球 R = 20 m,LPZ 0A,LPZ 0B,LPZ 1,信号线,电源线,基站,建筑物有防雷系统的等电位连接,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室外天线与电缆的布设,Mobilf-englisch.ppt / 18.08.00 / ESC,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进出线缆端口的防雷等电位连接,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设备的等电位保护,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分级保护,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分级保护,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雷击浪涌防护器件,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气体放电管 半导体放电管 压敏电阻 TVS 防雷模块(SPD),气体放电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伏安特性,BCD:辉光放电区,A:直流放电点,E:电弧放电点,F:电弧熄灭点,气体放电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时延,续流,当暂态电压过去后,在被保护电路的电源或信号电压作用下,原处于导通状态的放电管不灭弧,仍保持导通状态,ufr:实际放电电压,气体放电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优点,缺点,极间绝缘电阻大 极间电容小 泄放暂态过电流能力强,时延 续流 老化,半导体放电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伏安特性,单向半导体放电管,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半导体放电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优点,缺点,通态电压低 动作响应快 无老化,通流容量较小 有续流 转折电压较高,压敏电阻,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伏安特性,压敏电阻,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优点,缺点,通流容量大 动作响应快 无续流,极间电容大 老化,瞬态电压抑制器,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TVS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伏安特性,TVS,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优点,缺点,箝位电压低 动作响应快 无续流 无老化,通流容量较小,几种保护器件的比较,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防雷电路设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三级保护电路,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典型电路分析,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单相交流电源的单级保护电路,M1、M2的型号和参数应一样,典型电路分析,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单相交流电源的单级保护电路,min ( Ufdc ) 1.2 max (UP),放电管:,压敏电阻:,在电压UP下的电流应小于放电管的熄弧电流值,UP:电路最高工作电压峰值,典型电路分析,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单相交流电源的两级保护电路,第一级:泄流,第一级保护电路,第二级保护电路,第二级:箝位,典型电路分析,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信号接口保护电路,减小寄生电感,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减小寄生电感,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PCB板上防雷器件的布局,案例分析,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案例一:电源端口防雷设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保险管的参数必须合理选取,使之不能损坏电路的防雷能力。,案例一:电源端口防雷设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器件参数,F1、F2:型号T10AL250VAC,额定电流10A。 VR1、VR2、VR3:型号S20K385,85环境温度下最大可承受冲击电流(8/20uS)10KA。 G1:型号EC600X,额定通流量5KA,最大通流量10KA。,模块一,F1、F2:型号250VT8AH,额定电流8A。 VR1、VR2、VR3:型号S20K420,85环境温度下最大可承受冲击电流(8/20uS)10KA。 G1:型号R608XA,额定通流量5KA,最大通流量10KA。,模块二,案例一:电源端口防雷设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防雷能力,模块一,模块二,有保险管,防雷能力小于3KA(8/20us) 保险管短接,防雷能力大于5KA(8/20us),案例一:电源端口防雷设计,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直流电源保护电路,根据电压拉偏要求(EN300132-2),设备应在-40.5V-57V范围内正常工作,因此单板供电电压的上限值VMO取为57V,VRM可在(63V68V)范围内取值,VRM最大值不超过80V。,案例二:信号端口的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E1 、T1 接口保护电路,案例三:工程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某电信局站,该站总共6块用户板,一年半时间共返修50余块。,电源线和用户线均由架空明线引入,接地桩的接地电阻为3。分析认为这些损坏是因雷击引起。,案例三:工程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案例三:工程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案例三:工程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相关设备的接地设计(站 ),案例三:工程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该站开通时间早于站 ,但雷击故障很少 。,该站的电源条件和用户线条件与黄竹站一样,都是农电和架空明线引入 。,某电信局站,案例三:工程防雷,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相关设备的接地设计(站 ),雷击浪涌防护设计技术,参考文献,张小青,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