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矿井地质工作及其意义 矿井地质工作是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它贯穿于建井、开 拓、掘进、回采的全过程,是在资源勘探基础上继续研究煤矿地质的实践性地质工作。 矿井地质工作的意义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井地质工作的必要性2.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性3.矿井地质工作的迫切性 4.矿井地质工作的实践性5.矿井地质工作的先进性6.矿井地质工作的准确性 7.矿井地质工作的预见性8.矿井地质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矿井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1)研究地质规律,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办法(2)做好日常生产地质工作 (3)资源核实与矿井储量管理(4)水文地质研究与水害防治 (5)地质灾害预测预报(6)煤矿环境地质调查 (7)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 矿并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生产地质条件(2)安全地质条件(3)井巷工程地质条件 (4)煤矿环境地质(5)井巷地质编录(6)矿井地质制图 (7)矿井地质勘查(8)矿井地质条件研究与评价 (9)地质说明书与地质报告的编制 (10)矿井资源/储量管理(11)矿井地质管理与信息系统 1 生产地质条件生产地质条件 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条件,主要有煤层厚度、地质构造、岩浆侵人体、岩溶陷落柱等。 煤层厚度变化煤层厚度变化 煤层厚度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及最低可采厚度。 总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可采厚度达到煤炭工业指标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 最低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的最小煤层厚度。它主要取决于煤层产状、 煤质、开采方法,以及国民经济的需要程度。 按煤层厚度变化形态分类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将褶皱分为平缓褶皱(120180)、开阔褶皱(70120)、 闭合褶皱(3070)、紧闭褶皱(030)和等斜褶皱(0)。 断层分级断层分级:大型断层(落差50m)、中型断层(落差在 20m50m 之间)、小型断层(落 差20m) 层状煤层 似层状煤层 藕节状煤层 串珠状煤层 瓜藤状煤层 不规则状 鸡窝状煤层 扁豆状煤层 马尾状煤层 煤层厚度变化类型煤层厚度变化类型 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原生变化又称同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之前, 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引起煤层厚度原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 3 种因素: 1.地壳不均衡沉降 通常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分带性, 即在沿地壳沉降 幅度增大的方向上, 由煤层厚度较大、 较稳定逐步变为煤层层数增多、 厚度变薄, 最后尖灭。 同时,在煤层分岔变薄的地带,煤层顶、底板均不平坦,岩性和岩相变化大,煤的灰分增高。 2.沉积环境及沼泽基底不平 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是:煤层底板或基底岩层界面呈不规则起伏,而 煤层顶板界面比较平整,即顶平底不平;煤层厚度变化急剧且不规则,通常位于含煤岩系剖 面的底部或下部;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凸起部位变薄或尖灭;煤层的分层或层理被 下伏基底岩层界面所截,上下分层呈超覆关系。 3.同生冲蚀 同生冲蚀同生冲蚀系指在泥炭堆积过程中,煤层顶板沉积物形成之前,河流、海水对泥炭层的冲刷剥 蚀。 河流的同生冲蚀作用所引起的煤厚变化的特点是:冲蚀沉积物一般为砂岩、粉砂岩,并 与煤层有共同的顶板;泥炭沼泽中发育的河流,通常规模不大,弯弯曲曲,支流较多,因而 冲蚀带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条带状,上游窄、沉积物较粗,下游宽、沉积物较细;煤层受 冲蚀面积一般不大,冲蚀深度也不大,很少将煤层切断;冲蚀带附近,煤的灰分增高,光泽 暗淡,质量较差。 滨海沼泽中堆积的泥炭层遭受海水冲蚀而导致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是:煤层直接顶板常 为石灰岩,煤层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凹坑或槽沟、一般深 0.40.6 m;当海水冲蚀影响范围 较广,即冲蚀比较严重时,在一定范围内煤层几乎完全缺失。 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河流冲蚀、构造变动、岩浆 侵人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 1.后生冲蚀 后生冲蚀后生冲蚀指泥炭层被顶板沉积物覆盖后,以至煤层、含煤岩系形成后,所遭受的河流冲刷剥 蚀作用。 河流后生冲蚀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是:冲蚀波及范围较广,在平面上呈很宽的条带 且延伸距离长,可形成宽数十米至几百米、长达数千米至几十千米的薄煤带和无煤带;不仅 煤层受到冲刷,而且煤层正常的顶板一电遭到破坏;冲蚀带内以砂岩、砾岩等粗碎屑岩为主, 具斜层理,与煤层接触面凸凹不平,其底部常有砾石、泥岩包裹体、煤屑和炭化树干等,并 呈定向排列;冲蚀带附近的煤光泽暗淡,灰分增高,后生裂隙发育。 2.构造变动 构造变动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是:煤层有时穿插到顶、底板岩石的裂隙内;在煤层 增厚和变薄地段,往往煤层原始结构被破坏,煤变成鳞片状、碎粒状,并常出现光滑的挤压 面和不规则的小褶皱;在煤层增厚和变薄带中,其夹石层常与煤炭物质混杂在一起,造成煤 的灰分增高;褶皱引起煤层增厚和变薄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垂直压力方向沿褶皱 走向呈带状延伸,煤层增厚带与变薄带相间出现;在小型波状褶皱十分发育地区,由于层间 滑动的扭力作用,可形成藕节状或串珠状的煤层。 在褶皱和断裂均发育的地区,煤层厚度变化受断裂作用和褶皱作用双重影响,增厚、变 薄、分岔、尖灭现象频繁,煤层常呈透镜状、藕节状、串珠状等。 3.岩浆侵入 岩浆侵人煤层,使煤层形态和厚度发生很大变化,煤层原始结构、煤质遭到破坏,甚 至大片煤层被吞蚀或变成天然焦。 考试题考试题:岩浆侵入的标志?(简答题) 断层和陷落柱造成煤厚变化的区别?(简答题) 井巷地质编录的方式及其应用条件?(简答题) 地质勘查手段及其使用条件?(简答题) 同生冲蚀与后生冲蚀的区别?(对比简答题) 瓦斯氧化带和煤层氧化带的区别?(对比简答题) 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的区别?(对比简答题) 初次来压步距和初次垮落步距的区别?(对比简答题) 煤层厚度变化的探测与预测煤层厚度变化的探测与预测 煤层底凸薄化的常用的探测方法有煤层底凸薄化的常用的探测方法有:利用钻探控制巷道掘进方向的底凸位置;利用煤层底板 倾角变化,推测掘进前方的底凸宽度;布置探巷穿越底凸部位,直接圈定煤层底板凸起的位 置及薄化的范围;利用工作面上分层边采边探的煤层编录资料,编制该煤层顶、底板等高线 图,研究泥炭沿沼泽基底的地形,以圈定煤层底凸薄化的位置和范围。 煤层构造变化带的探测煤层构造变化带的探测 煤厚构造变化带的确定, 应在掌握井田地质构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煤层厚度变化的特 点,采用巷道观测与巷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井下判断断层存在和寻找断失翼煤层的方法井下判断断层存在和寻找断失翼煤层的方法 1)煤、岩层层位对比分析法 根据所揭露断层两盘相接触的岩、煤层层位对比分析结果,结合断层面的产状,判断断 层的性质和地层断距;再根据断层面的倾角和煤、岩层的倾角等资料,计算其他断距。当煤 系地层的对比标志明显时, 利用地层综合柱状图, 便可对所遇断层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2)断层面(断层破碎带)构造特征法 断层形成过程中,往往在断层面及其附近两侧产生牵引褶曲、平行小断层、羽状断裂, 以及断层擦痕和断层角砾岩等, 它们可作为断层存在的标志, 又可作为判断断层的性质和推 断断失煤层方向的依据。 3)经验类推法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 可总结出井田内断层的性质及其分布规律, 按其规律来判断新揭露 断层的性质和寻找断失翼煤层。 4)作图分析法 将井巷新揭露的断层填绘到剖面图、 水平切面图或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 与同一煤层的 邻近巷道或邻近煤层同水平巷道中已查明的断层进行联系对比。如果两者的产状基本一致, 而且在剖面图或平面图上又能连接, 则新揭露的断层可能是已查明断层的一部分, 这时即可 根据已查明断层的性质和落差,确定新揭露的断层断失翼煤层的位置。 5)生产勘探方法 生产勘探法常用的手段是钻探和巷探, 有条件的矿井也可使用物探手段。 当断层的性质 和断距均未确定, 生产上又需要先查明断层再确定巷道布置方案与巷道掘进方向时, 一般采 用钻探;当断层性质已经确定,生产上又急需掘进过断层的巷道时,常采用巷探。 井下断层的预测井下断层的预测 煤矿井下断层预测的实质, 是根据井巷已揭露的断层资料推测该断层在其他井巷出现的位置 和断距。 断层位置的预测 1.单个断层的延伸预测2.应用剖面图预测深部断层的位置 3.应用水平切面图预测断层在走向方向的位置4.应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预测断 5.不同煤层在不同水平的巷道中见同一条断层位置的预测 6.应用煤层立面投影图推断急倾斜煤层深部断层的发育情况 7.应用上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中的断层位置预测下部煤层中遇该断层的位置 断距的预测断距的预测 根据断层上任意两点的落差和其间的水平距离, 可求出断层落差的变化率。 按此变化率, 若已知该断层某一点的落差,便可求出距此点若干距离外的另一点的落差。 岩溶陷落柱岩溶陷落柱又称喀斯特陷落柱,是指煤层下伏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因地下水溶蚀引起 上覆岩层冒落而成的剖面上呈柱状的塌陷体。 陷落柱形成过程陷落柱形成过程 (a)石灰岩中发育有溶洞(b)溶洞不断扩大(c)陷落柱形成 岩溶陷落柱的判别标志岩溶陷落柱的判别标志 (1)岩性标志陷落柱是地层的局部破坏,柱内岩石碎块杂乱无章,岩性复杂,有时还可 见到煤块。在陷落柱纵向上的某一点,只能见到来自其上方各岩、煤层的岩石碎块。 (2)接触带特征陷落柱与围岩的接触面倾角很陡,往往在 6080,而且接触面不平 整,呈锯齿状,但无擦痕。 (3)煤层及其顶底板的变化陷落柱附近的岩、煤层,一般产状无变化,但裂隙发育,而 无滑动镜面迹象。 (4)地貌特征地表出现了陷落柱,井下必定存在,可上下对照,预测下部煤层陷落柱的 出现位置及范围。 2 安全地质条件安全地质条件 矿井瓦斯是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 从煤层及煤层围岩中涌出的, 以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产 生的各种气体,统称为矿井瓦斯矿井瓦斯。 瓦斯涌出瓦斯涌出是指由受采动影响的煤层、岩层,以及采落的煤炭、研石向井下空间均匀放出瓦斯 的现象。 瓦斯涌出分为普通涌出和特殊涌出。 特殊涌出又分为瓦斯喷出和煤(岩)与瓦斯突出。 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在很短时间内,从煤(岩)壁内部向采掘工作空间突然喷出煤(岩) 和瓦斯的现象,称为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简称瓦斯突出或突出。 矿井瓦斯涌出量矿井瓦斯涌出量是指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岩)体涌人矿井中的气体总量,矿井进行瓦 斯抽放时应包括抽放瓦斯量。 矿井瓦斯涌出量是确定矿井瓦斯等级、 进行矿并通风设计等的 依据。 矿井瓦斯涌出量有 2 种表示方法: 1)绝对瓦斯涌出量绝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量,单位采用 m3/min 或 m3/d。 2)相对瓦斯涌出量相对瓦斯涌出量在矿井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每采 1t 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为 m3/t。 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P P:煤初始暴露时瓦斯涌出的速度。它表示充有瓦斯的煤放散瓦斯的 快慢程度,与煤的微孔隙结构有关。 煤层瓦斯含量是矿井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重要参数之一。 煤层瓦斯含煤层瓦斯含 量量是指单位质量煤体中所含有的瓦斯体积换算为温度为 0、大气压力为 0.101325MPa 状 态(标准状态)下的体积,单位为。cm3/g 或 m3/t。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可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 2 类。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 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 1.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区域防突措施是指在对突出煤层进行采掘前, 对突出煤层较大范围内采取的防突措施。 区域 防突措施包括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 2 类。 (1)开采保护层 在开采煤层群的条件下, 首先开采无突出危险或突出危险较小的煤层。 借助于它的采动影响, 使突出危险煤层对应区域内的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大大降低, 从而减小和消除突出煤层采掘过 程中的突出威胁,故称先采煤层为解放层。开采保护层分为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两种方式。 在开采保护层时,要按有关规定执行。 (2)预抽煤层瓦斯 为了保证解放层的安全开采和突出煤层瓦斯的迅速释放, 可预先布置钻孔抽放邻近煤层的卸 压瓦斯,被抽出的瓦斯可供综合利用。预抽煤层瓦斯可采用的方式有:地面井预抽煤层瓦斯 以及井下穿层钻孔或顺层钻孔预抽区段煤层瓦斯、 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 顺层钻 孔或穿层钻孔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 穿层钻孔预抽石门(含立、 斜井等)揭煤区域煤层瓦斯、 顺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等。 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应按上述列举的各类方式的 优先顺序选取,或一并采用多种方式的预抽煤层瓦斯措施。 2.局部防突措施 局部防突措施局部防突措施即工作面防突措施。 它是指突出煤层在实施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防突措施且达到 规定指标后, 在工作面采掘过程中, 针对工作面经预测较小范围内尚未消除突出危险的局部 煤层实施的防突措施。其有效作用范围一般仅限于当前工作面周围较小的局部区域。 (1)石门、立井、斜并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 石门揭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包括预抽瓦斯、排放钻孔、水力冲孔、金属骨架、煤体固化或其 他经试验证明有效的措施。 立井揭煤工作面则可以选用石门揭煤防突措施中除水力冲孔外的 各项措施。金属骨架、煤体固化措施,应在采用了其他防突措施并检验有效后方可在揭开煤 层前实施。斜井揭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应参考石门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进行。 根据工作面岩层情况, 实施工作面防突措施时要求揭煤工作面与突出煤层间的最小法向 距离为:预抽瓦斯、排放钻孔及水力冲孔均为 5 m,金属骨架、煤体固化措施为 2m;当井巷断 面较大、岩石破碎程度较高时,还应适当加大距离。 (2)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 有突出危险的煤巷掘进工作面应优先选用超前钻孔(包括超前预抽瓦斯钻孔、超前排放钻孔) 防突措施。如果采用松动爆破、水力冲孔、水力疏松或其他工作面防突措施时,必须经试验 考察确认防突效果有效后方可使用。 前探支架措施应配合其他措施一起使用。 但下山掘进时 不得选用水力冲孔、水力疏松措施,倾角 8以上的上山掘进工作面不得选用松动爆破、水 力冲孔、水力疏松措施。 采煤工作面可采用的工作面防突措施,有超前排放钻孔、预抽瓦斯、松动爆破、注水湿 润煤体或其他经试验证实有效的防突措施。 煤层自燃煤层自燃 暴露于空气中的煤炭自身氧化积热达到着火温度而自然燃烧的现象, 称煤炭自然发火煤炭自然发火, 又称 煤炭自燃。煤层自燃包括两大类型,即煤田煤层自燃和矿井煤层自燃。 煤层自燃条件煤层自燃条件: 煤层自然发火必须同时具备有可燃性的碎煤、 有充分的氧气和适宜的蓄热升 温的环境这 3 个条件,并且这 3 个条件持续足够的时间。 在一定条件下,煤炭从接触空气到自燃所经过的时间称煤层自然发火期煤层自然发火期。 煤自燃倾向性鉴定煤自燃倾向性鉴定 煤在常温下氧化能力的内在属性称为煤的自燃倾向性煤的自燃倾向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随煤种、 煤的组 分和煤岩成分、 结构的不同而异, 不同的煤层自燃倾向性也不同。 我国目前采用色谱吸氧法、 氧化动力学法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 色谱吸氧测定法是根据煤低温时吸附氧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的原理,应用双气路色谱技术, 测定约定温度下吸附流态氧量的大小, 区分煤层自燃倾向性级别的方法。 以每克干煤在常温 (30)常压(1.0133x105Pa)下的吸氧量作为煤的自燃倾向性分类的主指标。 氧化动力学是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研究煤氧化反应过程的方法。 煤自燃倾向的氧化动力 学测定方法,是通过测试在程序升温(按预先设定的升温速率进行升温)条件下煤样温度达 70时煤样罐出气口氧气浓度和之后的交叉点温度(煤样几何中心温度与控温箱温度相等时 的温度),得出煤自燃倾向性的判定指数 I。 煤层自然发火的治理措施煤层自然发火的治理措施 井下自然发火的治理,是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灭火的过程。灭火方法有直接灭火法、间接灭火 法和综合灭火法 3 种。 直接灭火直接灭火是指在人员可以直接接近火源的情况下,用水、砂子、灭火器材灭火或挖除火源。 间接灭火间接灭火是在不能直接灭火时采取的防灭火措施。常用的间接灭火方法有黄(砂)土覆盖,打 钻注水、灌浆,鱼鳞坑注水和井下密闭方法。 综合灭火综合灭火是指根据火区的具体条件而选用的多种灭火手段的综合灭火措施。 它适用性强, 可 满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灭火原则。 岩石质量指标岩石质量指标 RQD:长度大于等于 10 cm 的岩芯累计长度占钻探长度的百分比。RQD 用来 评价钻探时岩芯完好程度。 井巷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井巷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围岩性质、 地质构 造、地下水、岩体结构、地应力状态和时间因素等,工程因素包括断面形状、施工方案等。 在分析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地质因素时,要结合所在矿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抓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又要善于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岩体结构岩体结构 (1)单一结构面稳定性分析 当结构面与煤、岩层倾向相反时,顶板为不稳定结构,底板为稳定结构(图 3 一 5a);当结构 面与煤、岩层倾向一致时,若结构面倾角小于煤、岩层倾角,则底板不稳定,顶板基本稳定 (图 3 一 5b);若结构面倾角大于煤、岩层倾角,则底板稳定,顶板不稳定(图 3 一 5c)。 (2)两组结构面的稳定性分析 需要借助于极射赤平投影的方法,首先将结构面投影在吴氏网上,得弧 AA和弧 BB,求出 两面的交线投影如图 3 一 6 所示。E 点,然后再将煤层面投影在吴氏网上,得弧 CC。当交 面线 E 的倾伏方向与煤层倾向相反时,则底板稳定,顶板不稳定;当交面线的倾伏方向与煤 层倾向相同时,如果交面线倾伏角大于煤层倾角,则底板基本稳定,顶板的一部分不稳定; 如果交面线倾伏角小于煤层倾角,则底板为不稳定结构,顶板情况比较复杂,这时交面线与 顶板的交点位于采掘空间的上方时, 顶板出现不稳定结构, 交面线与顶板的交点位于采掘空 间的下方时,则顶板转为基本稳定结构。 矿井动力地质现象矿井动力地质现象是指由采掘活动诱发的动力地质现象。 矿山压力矿山压力,简称矿压或地压,它是矿山采掘工程引起的,在围岩中重新分布的力。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或支护物呈现的各种力学现象,称为矿山压力显现矿山压力显现。 直接顶初次垮落时,自开切眼到支架后排放顶线的距离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 基本顶初次断裂前后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山压力显现, 称为基本顶初次来压基本顶初次来压。 基本顶初次 来压时,自开切眼到煤壁的距离,称为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 基本顶周期垮落前后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山压力显现, 称为周期来压周期来压。 基本顶初次来压后, 相邻两次周期来压之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称为周期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 上三带: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 下三带:底板导水破坏带、有效隔水层保护带、承压水导升带 按煤层顶板岩层的组合层序和采动特征,顶板可划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 (1)伪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的薄岩层,厚度一般在 0.5m 以下。伪 顶通常由强度极低的炭质页岩组成。 (2)直接顶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立即自行垮落,或在 采空区内短期悬露而随后垮落的岩层。直接顶通常由泥质岩、粉砂岩等组成,厚度不等。 (3)基本顶又称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卜,厚度大于 2 m,整体性强、坚硬、难垮落的 岩层。基本顶一般为砂岩、砾岩和石灰岩。 (4)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强度较低的岩层,通常是由泥岩、炭质页岩、钻土岩组成, 遇水常易滑动或吸水膨胀,支承力较弱。 (5)基本底又称老底。位于直接底板之下,也有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通常是由比较坚硬稳 定的砂岩、石灰岩等组成,支承力较强。 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 象称为冲击地压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的主要特征有:类似爆炸的巨声,巨大的冲击波,强烈弹性振动,煤体挤压移动(在 顶板下层面上留有清晰擦痕)或粉碎(靠近顶、底板处出现粉状煤),顶板下沉、底板鼓裂。 应力集中系数应力集中系数是指在矿山开采后, 受采动周围的岩石或煤体所受的最大应力与未受影响前的 原岩应力之比。 煤矿地面塌陷的特点煤矿地面塌陷的特点 1.群发性2.衍生性3.区域性 4.发灾持续时间的多样性5.不可避免性和可预防性6.影响的多方面性 根据地表变形值的大小和变形特征, 自移动盆地中心向边缘可分为均匀下沉区均匀下沉区、 移动区移动区和轻轻 微变形区微变形区。 煤系地层按倾角可划分为水平和缓倾斜层状岩体(倾角为 035)、 中倾斜层状岩体(倾角 为 3654)和急倾斜(陡倾和陡立)层状岩体(倾角为 5590)。 各种保护煤各种保护煤(岩岩)柱的留设柱的留设 为了使建筑物处于开采影响范围之外,必须在建筑物下方留设足够尺寸的煤柱。 受保护面积包括保护物的面积和围护带的面积。 围护带是指沿保护物周围向外扩大一定 距离(一般为 520m)所构成的范围。增加围护带在于提高保护的安全可靠性。 保护煤柱的边界是指受护面积的边界按岩土层的移动角确定的保护平面与煤层面的交 线,可用垂直断面法或垂线法设计,如图 4-2 所示。其中和分别为上山和下山方向煤柱 边界的移动角, 为煤层走向方向煤柱边界的移动角。 岩土层的移动角应根据各矿区的经验 数据合理选用。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面移动范围逐渐增大,但变形值则逐渐减小。当开采达到一定 深度时,地面移动对建筑物将不发生有害影响,因此,我们把这一深度称安全开采深度。当 按角确定的煤柱边界低于安全开采深度时,则应以安全开采深度作为煤柱的下部边界。 井巷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井巷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1.经常及时2.准确全面3.系统统一4.重点突出 石门石门是垂直或接近垂直地层走向的水平巷道,一般位于井田中央或开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省理综合试题及答案
- 销售管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 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注意事项解读试题及答案
- 规范官兵经济行为教育
- 预习和复习2025年计算机二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的学科交叉考核试题及答案
- 药学基础知识考核模型试题及答案
- 考安检证的试题及答案
- 认识图形小班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中的持续集成实践试题及答案
- 南宁市异地就医备案登记表
- 房建工程安全质量观摩会策划汇报
- 例谈非遗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思考 论文
-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 播音主持-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香港旅游介绍ppt模板
- 魔兽争霸自定义改键CustomKeys
- 幼儿园故事课件:《画龙点睛》
- 植被清理施工方案
- 新时代高职英语(基础模块)Unit4
- 中国乱伦现象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