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的临床经验.doc_第1页
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的临床经验.doc_第2页
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的临床经验.doc_第3页
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的临床经验.doc_第4页
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的临床经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的临床经验【关键词】 面部;中药疗法;针刺疗法;名医经验张吉主任医师(1929)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全国第2批名老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老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50余载,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尤擅针药并用治疗面部疾病。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举例介绍如下。1 调补肝肾,舒筋养血,祛风通络法治疗面肌痉挛 例1 杜某,女,40岁。2007-03-21初诊。因受凉、情绪不舒诱发右侧面肌痉挛5年,加重1个月余。刻诊:右侧面肌痉挛,右眼睑无规律抽搐,每日34次,患侧眼干,情绪抑郁,睡眠时间短且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纳差,二便尚可,月经量少,脉弦,舌根黄腻,舌尖赤,苔黄厚。查:脉搏78次/min。西医诊断:面肌麻痹、痉挛。中医诊断:柔痉。证属肝肾不足,血虚筋伤,风邪入络。治宜调补肝肾,舒筋养血,祛风通络。予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主穴:患侧合谷、太冲、照海、翳风、翳明、下关、曲池、颊车;配穴:患侧太阳、阳白、四白。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l1.5寸30号毫针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行针2次, 隔日1次。药用:炙黄芪20 g,党参15 g,当归12 g,川芎10 g,丹参15 g,白芍药15 g,地鳖虫12 g,土茯苓12 g,白花蛇舌草10 g,蜈蚣3条,全蝎8 g,牡丹皮10 g,秦艽10 g,生地黄12 g,香附12 g,郁金12 g,酸枣仁12 g,柏子仁12 g,远志12 g,炙甘草6 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2007-03-28二诊:右侧面肌抽搐较前已明显好转,每日偶尔抽搐12次,患处偶有瘙痒,其他无变化,情绪不稳定,易怒,胸闷,寐差,多梦易醒,纳差,二便可,脉沉细,脉搏75次/min,舌体正常,苔薄白。前方去土茯苓、生地黄,加茯苓、柴胡、枳壳各10 g,再进6剂,针刺如前。2007-04-05三诊:右侧面肌抽搐程度已明显减轻,次数明显减少,偶因心情不佳发作1次,月经基本正常,量宜,色鲜红,情绪舒畅,睡眠尚可,纳可,二便可,脉弦细,脉搏70次/min,舌淡红,苔薄白。前方去柏子仁、茯苓,加熟地黄 12 g、青风藤10 g,再服9剂,针刺如前。2007-04-14四诊:右侧面肌已无明显抽搐,余无异常。随症加减,继续巩固治疗15日而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面肌痉挛是指面神经支配的一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地阵发性抽动,累及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颈阔肌等。属中医学面风、筋惕肉范畴。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其发病,多责之于肝风内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老师认为其病机为肝肾不足,血脉亏虚,邪风引动,筋痉络阻。故以调补肝肾,舒筋养血,祛风通络为治则。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配合足少阴肾经之照海,以调补肝肾,养血熄风,与合谷相伍谓之四关穴,能通关开窍,祛风通络,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再配以翳风、翳明、下关、太阳、颊车、地仓、承浆、牵正等疏经活络,行血祛风,标本兼治。口服中药中,炙黄芪、党参、当归、川芎、丹参、白芍药、郁金等益气活血,补益肝肾,疏通经络;地鳖虫、白花蛇舌草、蜈蚣、全蝎、秦艽、牡丹皮、土茯苓等祛风通络,疏筋解痉。针药并用,共达熄风解痉,柔肝滋阴,平衡阴阳而达止抽止痉的目的。2 行气活血法治疗口眼瞬动 例2 郭某,男,43岁。2006-01-22初诊。右侧面部肌肉不时抽动1周。2年前曾发生右侧面部肌肉不时抽动,服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愈。刻诊:右侧面肌不时抽动,且无意识地发作,时发时止,患侧项部发僵不舒,从口唇外侧到眼睑外侧不自主瞬动,自动停止,发作频繁,眼睑摩擦性瞬动,心情郁闷不舒,脉弦细,纳可,寐可,二便调,舌体胖大,舌尖赤,苔薄黄。中医诊断:口眼瞬动。治宜行气活血。予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取穴:患侧风池、头维、下关、完骨、合谷、太冲。平补平泻,隔15 min 行针1次,留针30 min,隔日1次。药用:白附子12 g,白僵蚕12 g,蜈蚣3条,全蝎8 g,炙黄芪15 g,川芎10 g,香附12 g,郁金12 g,炙甘草6 g。日1剂,清水煎至250 mL,早晚2次温服。2周为1个疗程。针药并用治疗2个疗程后,口眼瞬动皆消,两侧面肌对称,肌力活动自如。随访1年未复发。 按:面部肌肉不时瞬动乃因风邪袭表,入里阻络所致,中医学称为瞬动。风性善行数变,以客阳位,头面为诸阳之聚,最易受风邪侵袭,而致气血循行不畅,面肌瞬动。张老师针刺取风池、头维、下关、完骨、合谷、太冲,调经通络,行气活血,还阳位之正。再合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僵蚕、蜈蚣、全蝎祛风行气,通络活血;炙黄芪、川芎、香附、郁金行气疏经,用药切中病机,故可奏效。3 疏风通络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例3 韩某,男,48岁。2005-12-10初诊。10日前受风寒后出现右侧面部麻痹,次日刷牙出现右侧漏水,右侧眼睛迎风流泪,口角稍向左侧歪斜。某医院诊断为右侧面瘫。经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不理想。刻诊:右侧嘴角下垂,歪向健侧,稍能鼓腮、吹哨,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耳廓后及面部轻度疼痛,舌前13味觉减退,口淡,右侧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左偏,右侧额纹变浅,伸舌稍偏向右侧,脉弦沉,舌黯,苔薄黄。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病病史7年余。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中风(口僻)。治则:疏风通络。予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取穴:患侧翳明、翳风、风池、牵正、阳白、攒竹、印堂、丝竹空、太阳、下关、地仓透颊车、迎香、承浆,双侧合谷。施以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隔15 min行针1次。隔日1次。药用:白附子12 g,白僵蚕12 g,蜈蚣3条,全蝎8 g,炙黄芪15 g,川芎10 g,延胡索12 g,香附12 g,郁金12 g,板蓝根10 g,炙甘草6 g。日1剂,清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症状已显著改善,中药去板蓝根、延胡索,加防风10 g、天麻10 g。针药并用至2006-01-06,患者面部外观对称,面肌活动自如,诸症痊愈。随访1年余未复发。 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中风之口眼歪斜、口僻范畴。多由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夹痰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生口眼歪斜,亦可因血虚或五志过极与内风相应而发。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面神经炎。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使供应神经的血管因刺激发生痉挛、缺血、水肿,又因受周围狭长骨质神经管所限,使神经受压而产生神经麻痹,表现为面部上下表情肌均瘫痪。根据张老师的经验,针刺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若病程日久,则治疗难度增加,疗效亦差。针刺具有调整阴阳、疏风通络、行气活血之功。张老师以“耳后三针”为主疏风寒,通经络,配合太阳、攒竹、鱼腰、阳白及地仓透颊车调节局部经气,濡润筋肉;合谷为理气要穴,能升能降,能开能宣。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加快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驱邪扶正。本病初期证属邪实,故施牵正散加减祛风活血通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