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内容评述.doc_第1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内容评述.doc_第2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内容评述.doc_第3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内容评述.doc_第4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内容评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2Key words2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主要内容简述3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比较4(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文件简介4(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比较4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具体内容之比较5(一)实体方面51.投资与投资者52.待遇问题63.征收和补偿64.禁止履行要求75.损失补偿和国际收支平衡保障措施76.公共政策空间7(二)程序问题81.缔约方间争端解决机制82.缔约方与投资者间争端解决机制9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与方向10(一)实体方面10(二)程序方面11五、结语12参考文献13【摘要】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在泰国曼谷签订,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最后一块基石。该投资协议在参考多边投资贸易协定代表之作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了自由贸易区的现实情况,相较而言,其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便利化程度高,却更为务实,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其在投资的范围、投资者的定义、投资待遇、征收补偿等方面的规定较为谨慎,在争端解决机制上更依赖争端双方自行解决;其给予投资者因战争或其他武装冲突、革命、国家紧急状态、叛乱、起义或骚乱之损失以补偿,给予东道国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国际收支平衡保障措施的权利。它是各方协商的产物,今后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比较; 完善方向Abstract On August 15th, 2009,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Investment Agreement signed in Bangkok, Thailand, which lay the latest cornerstone of the China -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 This investment agreement in reference to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pays more consideration on the realities of free trade. Compared with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it has lower level of investment facilitation, but more pragmatic. It prompt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from another side. The investment agreement holds a cautious attitude on the the scope of investment and investors, the definition of investment treatment, compensation and other requirements. Its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dependents more on parties themselves. It compensates investors for the loss of wars or other armed conflicts, revolution, national emergency, state of rebellion, insurrection or riots. It gives the host country the right to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It is the product of consult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has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Key words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Investment Agreement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omparison improvement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订可谓一波三折、好事多磨,泰国国内局势的不稳一度使该投资协议的前景令人担忧。所幸在被推迟四个月后该投资协议得以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如期建成,这对率先走出低迷的中国经济,乃至对处于复苏阶段的世界经济来说都无疑是一支强心剂。而十八年差三天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也见证了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两个法律文件首先在历史作用上有了契合,那么它们之间还会有怎样的联系呢,尚未落到实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能否从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得到启示?又该怎么评价这一推动中国迈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重要法律文件?让我们从投资协议的签订历程入手,进行逐一梳理。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主要内容简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商务部陈德铭部长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包括27个条款。该投资协议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aarticle/difang/guangxi/200908/20090806461773.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页/地方商务/广西,2010年1月8日访问。该投资协议原定于2009年4月11日上午在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后签订,但由于会议举办国泰国的国内示威者闯入会场,致使东盟系列峰会取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被迫推迟至当年8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这对中国迈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2000年11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4年底,中国-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7年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各国以减让表的形式列出各自在服务部门的具体开放承诺。 /view/856814.htm?fr=ala0_1_1,百度百科,20010年1月8日访问。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比较(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文件简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协定,它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同时首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自由贸易区的先河。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率先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这使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在北美经济大格局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为了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落后,墨西哥开始加入谈判。1991年2月5日,美、加、墨三国总统同时宣布,三国政府代表从同年6月开始就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展开谈判。经过 14个月的艰苦谈判,在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主要内容包括:关税相互减免;取消进口限制;坚持产地规定;政府采购协定;鼓励投资;扩大相互金融服务;发展相互自由运输;鼓励保护知识产权;协商争端解决机制等。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15年内三国应逐步消除它们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 /view/63100.htm,百度百科,2010年1月9日访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非常成功的多边投资协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有很大参考和借鉴意义的同时,因诸多原因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比较如前文所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们之间具体内容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两自由贸易区的不同特质所导致。因此在对两法律文件进行具体比对之前,有必要从宏观方面,即从两自由贸易区的比对入手。首先,从统一性上看,两贸易区都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结果,各自的法律规则也都必须符合WTO规则的基本框架,同时两自由贸易区地域广阔,所包含国家多数相邻,有着长期交往与合作的历史传统。其次,从差异性上看,两自由贸易区采用了不同的经济一体化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型区域经济组织。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有明确的核心国,集团间联系紧密,合作范围更广,并建立了有效完备的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而前者相对后者而言受到集团内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民族、宗教、文化差异大等更多不利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问题的困扰。正是由于两自由贸易区之间存在着类型、机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同属于多边投资协议的两法律文件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比较研究的必要。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具体内容之比较诚如上文所言,两自由贸易区的差异决定了两个法律文件的差异。具体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内容主要对应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第11章,即“投资”一章。它们在具体内容上的差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比对。(一)实体方面1.投资与投资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一条第一款第四项就详细写明了“投资”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动产、不动产及抵押、留置、质押等其他财产权利;股份、股票;法人债券及此类法人财产的利息;知识产权;法律或依合同授予的商业特许经营权;金钱请求权或任何具有财物价值行为的给付请求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一条第一款第四项。这一含义比之建立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更为明确具体,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十一章关于投资的定义 NAFTA Article1101也更为接近,但在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上较为保守。在投资者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定也十分具有特色,即只有能以自己名义对另一缔约国违反投资义务使其遭受损失或损害而提出仲裁要求的实体可以成为投资者,包括缔约国本身,缔约国国民,缔约国以投资者身份行事的国有企业,基于该缔约国法律建立或组织的企业以及位于该缔约国领土上并在那里从事商业活动的分支机构。 NAFTA Article1116&1117不难看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投资者的规定是相当宽泛的,而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一条第五、六、九款“一缔约方的投资者”是指正在或已在其他缔约方境内进行投资的一缔约方自然人或一缔约方法人,其中“一缔约方自然人”指根据一缔约方法律法规拥有该缔约方国籍、公民身份或永久居民权的任何自然人;“一缔约方法人”指根据一缔约方适用法律适当组建或组织任何法人实体,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无论属私营还是政府所有,并在缔约方境内具有实质经营,包括任何公司、信托、合伙企业、合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或协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一条第五、六、九款。二者对比不难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强调了投资者必须在缔约方境内具有实质经营,排除了基地公司,脚踏石公司等“空壳公司”,相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更为严格。2.待遇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都规定了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且含义基本相同,不同主要体现在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范围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105规定了“最低待遇标准”,要求各缔约国彼此间给予对方投资人或投资的待遇符合国际法,即公平和平等的待遇以及充分的保护和安全的保障,且该条文适用于投资的各个方面,包括开业、收购、扩张、管理、计划的实施、经营以及销售或者投资的其他处置。 NAFTA Article1105实际上是将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推行到投资准入前后的各个阶段。刘笋,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若干重要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年,150-151。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尽管第七条“投资待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七条。的基本含义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105条相似,但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的适用不仅仍有例外,还要受到第六条“不符措施”的限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六条。,即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不适用于任何在缔约方境内现存的或新增的不符措施(“措施”指一缔约方采取的,影响投资者和/或投资,任何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则、程序、行政决定或行政行为,包括由中央、地区或地方政府和主管机关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中央、地区或地方政府和主管机关授权行使权利的非政府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延续或修改,范围相当广。虽然该条中也同时提到要逐步消除不符措施,但还需要各方的定期审议,道路仍很漫长。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108条“保留和例外” NAFTA Article1108中详细而非笼统的列明了不适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的情况,范围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投资自由化程度要明显高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征收和补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八条、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110条都规定了征收且含义相同,即任何一缔约方不得对另一缔约方投资者的投资实施征收、国有化或采取其他同等措施,除非是为了公共的目的,基于非歧视的原则,符合国际国内法律关于适当程序的要求,并且由征收国做出补偿。至于补偿标准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实际上变相承认了美国提出的“立即、充分和有效”的模式。而对于崛起中的我国而言,虽然历来坚持“适当的、合理的”的补偿模式,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主要的资本输出国,保护我国投资者在海外的利益也愈发重要起来。基于此种考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八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八条。中仅规定了任何相关土地征收的措施,应由各缔约方各自现有的国内法律、法规及任何修正案进行解释,对于补偿金额也应依据上述法律、法规解释这样一款例外,其余内容原则上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无异。4.禁止履行要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一个别具特色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不具有的内容是其关于禁止履行要求的规定,它也是第一个明确禁止履行要求的多边投资协议,主要表现在1106条和1107条。1106条规定了禁止业绩要求的义务 NAFTA Article1106,明确禁止缔约国对投资人施加各种限制或要求,包括:投资人必须出口一定比例的产品、必须优先利用东道国资源、必须在投资经营的同时向东道国转移技术、或者通过限制本土销售而实现某种程度的对外贸易平衡等。1107条是关于投资相关人员的流动问题 NAFTA Article1107,不允许东道国要求他方投资人在该国的投资企业中任命具有任何特定国籍的个人为高层管理人员,也并不反对缔约国一方的东道国规定由占绝大多数的特定国籍人员或该国居民组成在该国投资的外国企业董事会或其他管理委员会,只要这样的规定不实质性地削弱投资人控制其投资的能力。上述两条的规定明显倾向于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了投资的自由化程度。5.损失补偿和国际收支平衡保障措施如文章第二部分介绍的那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有诸如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民族、宗教、文化差异大等更多阻碍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问题。鉴于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也结合自由贸易区的实际情况规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所不具有的内容,即损失补偿和国籍收支平衡保障措施。第九条损失补偿是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九条。,一缔约方投资者在另一缔约方境内的投资,如果因另一缔约方境内战争或其他武装冲突、革命、国家紧急状态、叛乱、起义或骚乱而遭受损失,则另一缔约方在恢复原状、赔偿、补偿和其他解决措施方面,在同等条件下,给予投资者的待遇不应低于其给予任何第三国投资者或本国国民的待遇,并从优适用。第十一条国际收支平衡保障措施是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十一条。,若发生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外部金融困难或威胁,一缔约方可采取或保留投资限制措施,包括与此类投资相关的支付和转移。认识到缔约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个别压力,可在必要时采取限制措施或其它方式,确保维持适当的外汇储备水平以实施其经济发展计划。尽管这两条内容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投资自由化的要求,但考虑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际情况,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6.公共政策空间所谓的公共政策空间,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公共领域排除多边国际条约的适用。总体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公共政策空间的规定详略得当。在1101.4中概括提到协定不适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培训和医疗等公益事业 NAFTA Article1101。而对于环境问题,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作了详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条文中。首先是1106规定了禁止履行要求的环境技术例外 NAFTA Article1106,即东道国为了促进某一有益于环境的技术的发展,可以对投资者做出一定的投资要求;其次是1112中规定了在章节内容冲突时,其他章节的优先适用 NAFTA Article1112(实际上赋予协定“环境”一章优先适用的地位);最后是单列1114环境措施一条 NAFTA Article1114,再一次确保有关环境方面的政策空间。相较之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虽然对公共政策空间作了详细规定,不仅包括涵盖排除维持公共道德及秩序的措施,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健康的措施,保证协议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措施,保证公平有效地课征或收取直接税的措施,保护具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国宝所采取的措施,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所采取的措施的一般例外,还包括特别提出的安全例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十六条、第十七条。但整体上却显得视野不够开阔,对于环境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当前的国际趋势不符。同时,过于详尽的不适用范围,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对外国投资的审慎态度,另一方面也制约外国投资的发展。(二)程序问题上文详细比对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1章的实体部分内容,至于程序方面,可以说两法律文件最具可对比性的是两者有关争端解决机制方面的规定。多边投资协议中的争端主要产生在缔约方之间以及缔约方与投资者之间,下面将分别论述。1.缔约方间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并没有直接厘定缔约方间争端的解决办法,而是在第十三条中规定缔约方间争端解决适用2004年11月29日于老挝万象签订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十三条。根据该协议内容的规定,其可适用于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在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环境等领域的各项争端,可采用的方式包括磋商、调解、调停和仲裁(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端的强制性前置程序是进行双边磋商)。另外,该协议第二条第六款还规定了该协议并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即规定了当事方的选择管辖权。同时,为了确保争端解决机制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协议在选择管辖的基础上增设了排他性条款,即如果该协议项下或其他条约项下的争端解决程序已经启动,起诉方所选择的争端解决场所应排除其他争端解决场所对该争端的适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1章中也没有关于缔约方间争端解决的特别规定,而需适用第20章中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其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所采用的机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立了一个自由贸易委员会以解决缔约方间的争端,当双方在30-45天内协商未果时,任何一国都可以要求贸易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贸易委员会将力求通过斡旋、调解、调停或其他可调解可采用的手段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在贸易委员会干预后,仍不能找到互相满意的解决办法,任何磋商方可出面请求成立专家组审查没有解决的事项并向争端国提出报告。尽管专家组的裁决没有约束性,但争端各方应根据委员会的建议和专家组的裁决进行协商,并达成相互满意的解决办法。如能达成协议,申诉方可中止执行给予类似的好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相较于完全依靠争议双方自行解决争端的模式,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提供的由一个中立机构来主持争端解决模式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尤其在效率方面的优势明显。2.缔约方与投资者间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出台后,学界认为其主要不足之一在于没有将争端主体范围扩大到私人、企业,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私人性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有鉴于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十四条规定了缔约方与投资者间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十四条。,适用于一缔约方与另一缔约方投资者之间产生的,涉及因前一缔约方违反该协议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投资待遇、征收、损失补偿、转移和利润汇回,通过对某一投资的管理、经营、运营、销售或其他处置等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投资争端,但不适用于争端所涉投资者拥有争端所涉缔约方的国籍或公民身份的情况。在争端解决的方式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基本参照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1章B节的规定,首先要求争端所涉方应尽可能通过磋商解决争端,如果争端在提出磋商和谈判的书面请求后六个月内仍未得到解决,则投资者可以选择将争端提交有管辖权的争端缔约方法院或行政法庭(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无此规定)或提交仲裁。在两个法律文件中,仲裁都是最主要的争端解决方式,二者都规定了四种仲裁依据。首先,如果争端所涉方均为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的成员,则可根据该公约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仲裁程序规则提交仲裁;其次,如果争端所涉方之一为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的成员,则可根据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附加便利规则提交仲裁;再次,双方还可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规则提交仲裁;最后,由争端方同意的任何其他仲裁机构或根据任何其他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不同的是,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1章B节中,除了磋商、谈判外只规定了仲裁一种解决方式,所以之后的内容完全围绕仲裁展开,包括仲裁的先决条件、仲裁协议、仲裁人员的组成与聘任、仲裁地点、准据法等内容。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并没有规定具体的仲裁程序,它规定了提交仲裁的前提,包括要求投资者在特定情况下完成国内法规定的国内行政复议程序,还规定了投资者解决争端之前有寻求过渡性保护措施的权利,以及排除缔约方对仲裁事项提出外交保护或国际要求等内容。可以说,在缔约方与投资者间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差异还是有一些的。由于在中国和东盟各国内,仲裁这样一种解决争端的方式并没与得到充分的发展,区域内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方面的法律规范还不尽完善,所以并未照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详细规定仲裁程序的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特点在仲裁之外,规定了司法方式甚至行政方式以解决缔约方与投资者间的争端。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行政方式自不必说,即使是司法方式也很难摆脱缔约方作为国家相较于投资者的绝对优势。综合来看,唯有仲裁能最大限度的缩小缔约方与投资者的强弱势对比,最有可能获得相对公平的处理结果。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第十四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后的发展进程中还有相当大的修改空间。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与方向本文的第二部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1章进行了分析比对。从前文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以提高投资自由化程度、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为目的的多边投资协议,两个法律文件间的差异如两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样显见。依笔者所见,就中国-东盟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该投资协议作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性协议绰绰有余,我们甚至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推进协议的实现,提高区域内的投资自由化程度。但对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强劲势头的新兴经济体而言,现有的投资协议并不能将其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提升到较高的层次。所以笔者也在这里大胆推测,为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更具竞争实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需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实体方面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关于投资的定义比之前的法律文件有了长足的进步,纳入了有价证券、知识产权、商业特许经营权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的措辞为投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预留了空间。虽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给经济全球化蒙上了阴影,但金融投资、贸易融资等更多的间接投资的出现仍然是自由贸易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投资协议未来还可以在间接投资方面寻求更多作为,以期提高人民币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至于投资者的资格,不妨在适当的时候对“在缔约方境内有实质性经营”的要求开“绿灯”,重新规定更为合理的认定方式,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的对外竞争能力。其次,在待遇问题上,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还要尽可能缩小国民待遇的例外空间,应制定详细的任务计划以切实有效地减少直至消除不符措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国对另一国请求最惠国待遇时,国际上通行的理论认为另一国在其自由贸易区内给予其他缔约方的待遇不在请求国的请求范围内。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却规定自由贸易区内的最惠国待遇不包括在任何现存与非缔约方的双边、地区及国际协定或任何形式的经济或区域合作中,给予投资者及其投资的任何优惠待遇。该条规定在现阶段非但不会有碍通过-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反而促成的自由贸易区的尽早建立。但这毕竟是为了换取胜利的一种妥协,当自由贸易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势必失去现有的作用,成为更进一步的阻碍。再次,还应该考虑在投资协议中添加有关禁止履行要求的规定。在某种意义上,任何投资者相对于缔约方而言都是弱势的,而任何缔约方又都为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所以,海外投资者不可避免地会被东道国当局施以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为了维护整个自由贸易区的利益,就必须对缔约方做出更为明确的限制,防止东道国当局对投资者施以各种附加条件的限制。而禁止履行要求的规定白纸黑字的写明缔约方的基本义务,很好得起到了“狙击”缔约方的作用。可遗憾的是,在政府占传统优势地位的中国和东盟间签订的投资协议中却没有这一条的规定。笔者认为,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海外投资大军行列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添加此条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复次,关于公共政策空间的规定虽然详细但视野较窄,尤其是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在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具有政治经济意义的时代背景下,投资协议应该完善此方面的规定,确保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以环境污染代价。尤其是在合作对象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侧重,这同样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科学发展道路。最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还有一些在其它多边投资协议中不多见的独具特色的规定,诸如损失补偿条款、国际收支平衡保障措施等,这些内容都虽不见得完全符合多边投资协议的理论要求,却反应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现状,本身无所谓对错之分。毕竟在无发达国家参与的背景下,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区域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要做出很多的让步与妥协,上述内容有其各自的存在价值与使命,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们也必将推出历史舞台。(二)程序方面在程序内容上有待提高的主要内容是争端解决机制。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分为两套,一是解决缔约方间争端解决机制;二是缔约方与投资者间争端解决机制。前者适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该协议2004年签定,自实施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其中有待完善之处进行过论述。笔者认为,既然其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当然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目前,学界对该协议不足之处的通说如下:首先,没有常设争端解决机构。缔约方之间的争端完全依靠其自身的力量解决,缺乏一个中立机构进行斡旋、调停,不利于争端的迅速、有效解决。其次,协议采用排他性选择管辖的管辖制度,虽然尊重了当事方的自主性,但是却使一些争端流于争端解决机制管辖之外,也就有可能造成当事方故意规避适用争端解决机制规定的情况。再次,有关仲裁方面的规定不够全面,譬如仲裁庭组成人员条件设置不足、仲裁庭表决方式不够完善、仲裁裁决符合程序缺损等。最后,执行程序及惩罚机制欠缺。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中关于缔约方与投资者间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实际上是弥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的一个明显不足争端主体范围未包含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