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doc_第1页
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doc_第2页
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doc_第3页
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doc_第4页
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哲学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 唐眉江作者简介:唐眉江,四川眉山人,哲学博士,(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结合,能够削弱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异化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异化,导致人们难以在工作、生活中安顿好身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安顿身心的资源。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们善于在工作中发现人生的意义,教给了人们在工作中直接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及价值的智慧,使人们能够不依赖消费行为去安顿身心。山水田园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中安顿好身心。它避免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必然加剧的生态环境危机,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心安顿之道,有助于消解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根源,有助于取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身心安顿;消费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5-0118-07 生态环境危机是当代困扰全人类的重大问题之一,不仅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威胁到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已成为制约人类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在21世纪共同奋斗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球性特征。 一、生态文明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 身心安顿之道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文化建设。观念形态的文化,居于社会结构的最高层次,对人类的社会实践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手段的作用,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对世界产生吸引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世界产生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就应该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种结合的学理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恰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可以实现价值的现代转化。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时起就关注生态文明。在生态环境危机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工业化的全球扩张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他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虽然恩格斯没有能够完成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相关内容也是在他去世多年之后才得以发表,使得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没能像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那样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关注,走在了时代思想发展的前列。 中国共产党紧抓时代潮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和“罗马俱乐部”成员提出“增长的极限”等理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被推上了历史发展的舞台。随后,各种生态文明理论相继产生,并演变为社会运动,影响不断扩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该会议后不久,我国政府即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出台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六个重点领域,切实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口保持适度增长,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良好,使任何经济社会发展都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并列,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生态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热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价值的发掘。如钱穆指出,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天人合一”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第94页。 。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主张与自然浑然一体,同大自然交朋友,在此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西方人却主张征服自然,把自然当成对立面甚至是敌人,于是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危机。解决西方文明弊端(如生态危机)要依靠东方智慧。用科技发展来解决生态危机时,必须用天人合一做指导思想。张岱年在评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时认为,其“核心观点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这种观点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这与恩格斯“人类与自然的一致”是一致的张岱年: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改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2期,第11页。 。这些研究成果显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生态智慧的自觉与自信。 建设生态文明是正确的原则,但很宏观,只有变成人民活生生的实践,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而如何消除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则是二者的结合点。 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哲学2013年第5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逐渐进入了消费社会。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极其巨大,浪费式、炫耀式、符号式消费极为盛行,加之人类的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因此,消除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从而消除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根据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消费主义文化的根源是生产与消费的异化,是人们难以在生产与消费中实现与自身的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自我身心安顿之道,能够有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有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 二、修齐治平的身心安顿之道: 消解消费主义的根源 人与自然的危机,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危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就是身处生态危机中的人的价值。人人都需要安身立命之道,都要努力求得自我身心的安顿。消费主义文化不能正确安顿人的身心,是导致现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反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安身立命之道,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成员安顿自我身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也能够有力淡化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们观念的支配,改变人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由防止浪费性消费进而防止浪费性生产,从而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切实可行的贡献。 异化劳动是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钟情于购物、醉心于消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幸福和快乐,于是就将消费活动作为补偿,试图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幸福和快乐,结果使消费也异化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本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源于“异化劳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而“异化消费”正是“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加本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93、494页。 。由于消费主义文化是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应该消灭消费主义文化的根源,即消灭异化消费和异化劳动。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揭示了工作和消费对于实现人生意义的不同作用,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人会努力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如果不能在工作中充分实现,就会到消费活动中去找寄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看,都应该努力消除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避免将消费活动看作人生意义的实现方式,引导人们在创造性劳动中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能否在工作中充分做到这一点,除了外在的客观条件制约外,主体是否具有恰当的心理状态,是否善于在工作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幸福和快乐,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有大量优秀的成分,恰恰有助于人们发现工作的意义,从而教给人们在工作中直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幸福和快乐的智慧。早在先秦时代,思孟学派就形成了天人合德的主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本文所用论语、中庸、孟子的文献,均引自此版四书章句集注。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2页。 中庸的思想为孟子所继承发扬,并成为此后儒家天人思想的主流。汉儒的代表董仲舒认为人副天数,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主张“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8页。 。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也纷纷表示: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宋张载撰、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5页。 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凡语言动作视听,皆天也。(朱子语类卷1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7页。 在儒家主流思想中,天与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人的自我实现是对天道的践履,人道的落实具有天道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这一思想,为培养刚健有为、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富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人格发挥了十分积极的塑造作用,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即使在今天,扬弃掉其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它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抵消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理想人格塑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有助于养成一种体现生态环保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生活方式。 正由于儒家将人的自我实现提升到了天(天道)的高度,才使人生的价值得到了放大。这种传统帮助中国人,在追寻人生价值时,能够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一己之私的狭隘性。由于天具有本体或本源的高度,天的内涵又是政治性、伦理性的,因此,将人生的意义提升到天的高度,就是赋予个体生命的价值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人的内在自我实现与外在自我实现是相通的。通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49页。 的修养工夫,人完成了自我心性、道德品性的修养,完善了自身德性,从内在自我的角度完成了天人合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则逐渐外推,由修身而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推的层次虽有不同,却都是对天道的体现,外在自我的实现同样能达到天的境界。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不朽论及修齐治平的修养工夫论,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是丰富的、具有社会性和多层次性。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人生智慧。一个人,不把人生的意义追寻局限于个体的私人空间,而在社会层面去追求外在的事功,这是个体人生意义的社会化,个体在这个努力过程中可以充分实现其价值,体会到存在的意义。即使只能退回到个人空间,进行个体内在德性修养的完善,人生也是充满快乐的。这就是儒家始终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同时,个体德性的完善,也会为他人树立一个道德的典范,推动全社会的道德进步,从而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提出,“尊高年”、“慈孤弱”、关爱“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之人,是“乐且不忧”之事;人生应努力达到“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宋张载、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第63页。 的境界。可见,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人生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实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从内在自我实现的角度去完成德性修养,还是从外在自我实现的角度去和睦亲族、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泛爱群生万物,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都具有天道的高度,从而都是大有意义的。孟子尽心上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51页。 ,表明个体的穷达荣辱虽不可预期,但人生不同的实现方式却都有意义。儒家的人生观,是一套善于发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自己活着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35页。 ,体现的正是一种百折不回、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宋张载、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第376页。 ,代表了宋明理学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探索人生意义的努力。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显示了儒家人生观的积极价值,即超越一己生命之私,从天(社会)的高度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不管个人的机遇如何,个体的生命都是富有意义的,人们为此而孜孜以求地沟通内圣与外王的修齐治平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儒家的外推,不仅要推己及人,还要超越人类社会,推及于动植群生,关爱世间万物。中国古代有着极为悠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危机,但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禁止竭泽而渔、焚林而猎、采伐渔猎以时禁发、禁止捕杀幼禽幼兽等带有直接经验色彩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将关爱自然提升到了道德层面。商汤在野外见人四面张网捕鸟,便命令去掉了三面。诸侯听说此事,都禁不住赞叹“汤德至矣,及禽兽”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5页。 。商汤是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少数几人之一,史记有关他的资料很少,却专门记下了这样一件小事,其本意虽非资源保护,却反映出中国文明很早就已有了推己及人以至万物的博大情怀,追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传统,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不断发扬,终于形成了张载的“民胞物与”正蒙乾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载张载集,第62页。 思想。在中国古代先贤那里,不折新发的柳枝,不锄窗前之草,是为了不伤害自然的生意,为了遵循“至仁”的要求,以“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河南程氏遗书卷4)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在朱熹看来,“心,生道也。心乃生之道。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乃是得天之心以生,生物便是天之心”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2440页。 。人道是天理的流行,泛爱群生,是人应有的价值追求。王阳明理想中的“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其仁爱之心的扩展,首先从同类的“孺子”出发,次第推及于“鸟兽”、“草木”,甚至对无“生意”的“瓦石”,也同样抱着“顾惜之心”,因为这种“一体之仁”,是“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8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泛爱动植群生,保护资源环境,是合乎道德的高尚境界,是德性修养的自我提升,同样是大有意义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追求非常相似,反映出中国文化拥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也看作人生意义的实现。 在这种人生智慧下,即使是普通人,其人生境界也可以得到提升,其人生意义也可以被放大。人能够实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远境界,不管个体的生命有多少艰难曲折、平凡寂寞,都不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会觉得工作只是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去应付的苦差事。当人们的工作变得有意义时,人们将不再依赖消费活动去寻求人生的意义,这就掐断了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根源,使消费行为回归正常的、理性的状态,为支持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浪费性生产活动也将得到遏止,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 三、亲近自然的身心安顿之道: 摆脱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难以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意义,便转而到消费中去求得身心的安顿,结果使消费也异化了。消费主义文化倡导消费越多越快乐的理念,并让人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时认为,由于消费社会“强调花销和占有物质”,破坏了“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12、68页。 。不同于视消费为获取使用价值的手段的传统观点,消费主义文化认为消费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幸福的重要体现。 在消费主义文化支配下,人们陷入了为消费而消费的非理性状态,不管是否需要某种使用价值,都盲目、大量、炫耀式、浪费式地消费。一次性商品的泛滥,耐用消费品不当耐用消费品使用,大量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已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当人们将消费看作快乐幸福的源泉时,为了不断获取更多快乐幸福,必然不断地非理性消费。为此,必然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大量浪费,必然消耗更多资源,制造更多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危机。 其实,“人们并不需要大量的汽车,他们需要的是尊重。他们不需要整柜的衣服,他们需要的是感觉到自己有吸引力,另外,他们需要刺激,多样化和美丽。人们也不需要电子娱乐;他们需要的是做一些值得去做的事情等等。人们需要认同、团体、挑战、被承认、爱和欢乐。如果想用物质的东西来填补这些需要,那就无异于对真实的和从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一大堆错误的解决办法。在对物质增长的渴望背后有一项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心理上的空虚。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承认并明确指出其非物质的需要,并找到非物质的方法来满足它们,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只需要低得多的物质和能量产出,并且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人类满足”美唐奈斯H梅多斯等著、赵旭等译: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224225页。 。 因此,要有效克服消费主义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就必须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不依赖疯狂的消费行为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中国传统的山水田园文化,恰好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田园所依托的农业,是具有内在自我循环能力的生态系统;人们乐意寄情的山水,总是生态环境良好的青山绿水,这在客观上唤起了人们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同时,田园、山水不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一个具有内在循环和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可以满足大量的人参与其中,反复体验和使用,具有消费的可重复性、可持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田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身心安顿之道,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价值的具体体现。道家是一个典型。道家的“天”是自然之天,庄子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90页。 ,明确将非人为的自然状态与“天”联系起来。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3页。 郭象在对庄子齐物论篇的注释中提出“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50页。 ,揭示出在道家心目中,“天”、“自然”、“天然”这几个概念是彼此说明、意义相通的。但道家所讲的“天”“自然”,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与人的内在价值实现无关的独立存在。道家虽然不承认“天”有伦理化、政治化的内涵,却又对天做了情感化的处理,把自己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实体化于“天”或“自然”之中。在道家看来,集中表现在政治、伦理领域的社会文明,是人类作茧自缚,违背了人的天性,是对人自身的戕害,应该加以批判、否定。“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479页。 道家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保留着那种不为外界强制所束缚和改变,而按照自身内在的本真状态自由存在着的理想境界。这就是道家对于自然的理想化、情感化的解读。 正由于道家对自然做了理想化、情感化的解读,把人类对于自由、本真状态的向往赋予自然,道家才会提出回归自然的主张,希望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79页。 的既超越现实、又立足现实的理想境界。道家最理想的快乐是”天乐”,即“此之谓天乐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庄子天道)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462页。 。他们向往“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庄子马蹄)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334页。 的生活方式,希望天人合一,与自然融合。回归自然的实践方式,就是回归山水与田园,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内涵极为丰富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极大地发挥了抚慰人心、安顿身心的作用。这帮助中国历史上的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面对人生进退出处的艰难困境,即使不借助宗教的麻醉,也同样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足以安放的家园。今天,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人们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山水、田园文化已不再是局限于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情怀和精英文化,而转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比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积极入世的儒家有着与道家相同的山水田园情结。论语雍也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90页。 的名言,而仁、知是儒者努力追求的的人生境界,能成为仁者则无忧,能成为知者则不惧。但是,如此高远的人生境界照样是以自然山水为寄托的场所。可见,在儒家心目中,亲近自然、亲近山水同样是安顿自我身心的重要途径。论语先进记载孔子与弟子们对人生志向的讨论。诸多观点中,惟有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30页。 的看法,得到孔子的完全肯定。孔子“吾与点也”的共鸣,表现出儒家同样也将人生情趣寄托于自然山水,同样也追求在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安顿自我身心。后世中国的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读书人,虽饱经人世沧桑,宦海浮沉,却仍能基本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